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中的价值

谈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中的价值

谈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中的价值
谈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中的价值

广东清远阳山中学邓慧君在英语的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能力,将语言和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运用、巩固和复习的目的。让学生开口“读”英语、“说”英语,充分认识到朗读与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帮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朗读与背诵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水平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朗读和背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一)培养英语语感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最高境界,朗读与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向。通过朗读与背诵,学生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英语单词、句子、习惯用语等,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背诵和阅读还可以积极调动除嘴巴以外的其他器官,如眼、耳等同时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听说教学的效率。(二)纠正学生的发音首先朗读与背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通过大声的朗读,可以训练学生对语音、语调的准确把握。通过模仿地道标准的英语语音等措施,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其次,通过反复阅读,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规律,从揣摩到开口试说,逐步建立其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心,慢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在听说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三)促进语言思维的拓展学习英语应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像从小生活在外国的孩子,不用刻意学习,就能够很好掌握语感精髓并学习到地道的英语。中国学生没有这种语言环境,就要不断去营造这种语言环境,不断积累英语素材,并巩固与运用这些英语素材。而朗读与背诵就是很好的积累英语素材的机会,是一种很好的语言实践,且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不断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并在朗诵中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丰富语言素材库。(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过去我们学习英语,学的基本上是“哑巴英语”,虽说有一定的听说训练,但所占的比例很小,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听说教学中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是因为没有语料因素的大量积累,说出的语言没有底气。另外,当朗读与背诵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敢于开口说,并且逐渐养成说英语的习惯,也就消除了当初在听说课堂上的心理障碍,变得自信、有底气,慢慢获得大家的认可和赞赏,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自然就提高了。二、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现途径。(一)让学生多读、多背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朗读与背诵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开始,持之以恒的进行阅读和背诵,并且朗读与背诵的内容不要仅是局限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比如,带有英文字幕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英语环境,通过多看、多读,多练,消除对英语学习的畏惧感等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和语言组织能力。(二)从朗读与背诵延伸到“说”英语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很好运用所学知识,以后碰到类似的句式,可以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形成语言语感。学生在朗读与背诵一段话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申、举例,甚至脱离课本,忽略语法结构,只是让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通过变换句式、词组等,让学生“开口”表达出原文的涵义即可,这样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与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潜意识和英语能力,进而顺利实现英语听说教学的既定目标。(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背诵习惯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词汇、句式、语法的不断积累与学习。英语惯性“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能力,它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背诵积累,有些学生开始较有信心,背诵一些短句式,背诵起来得心应手,但随着文章篇幅的增长,阅读范围的拓宽,就失去了相应的耐心。这时候作为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如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外国的风土人情、趣味杂谈,或者推荐一些外文名著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与背诵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加大语言积累,形成语言“语感”,从而实现了从被动学习想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三、结语综上所述,朗读与背诵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与背诵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多读、多背,

养成良好的朗读与背诵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提高听说技能、培养英语语感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张立鹏.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j].才智,2013,(04).[2]窦娟娟.变英语课堂无声为有声[j]. 成才之路,2012,(13).[3]郭庆兰.课文背诵和美文背诵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4]唐安容.刍议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际,2013,(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