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研究探讨摘要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塑造出高素质高效率的人才。因为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看能力,而非学历,基于此,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教育更要以就业为导向。本文主要分析一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旨在共同探讨高职教育的发展走向,以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社会职业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办出特色,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然而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则摒弃了自己的职业导向特色,而是一力追求与本科综合教育一争上下,结果导致了本职专业的荒废,这些也只是邯郸学步而已。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涵义,以及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在某种涵义上相当于一种入职前的岗位培训,它的所有教学课程都是以某个职业为导向的,所有的专业能力培养都是围绕着这种职业进行的。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做到学生毕业之时就是进入就业岗位之时。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都是围绕着职业需求而制定的,每个专业的设定就是一种职业的岗前培训,它们完全根据职业所需的能力素质去打造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以及其它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职业能力与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政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孝茂 [摘要]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在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都在不断探索与尝试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本文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以及学生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的变迁加以实践研究,从而探索有利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就业导向项目教学考核评价 一、背景 职业中学教育要坚持就业为导向,是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关于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记得教育部部长早在2004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讲话。讲话中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服务功能,对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去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给中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明确的方向,要实现职业教育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试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劳动者。但是纵观这几年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源不断的萎缩,而且生源的质量越来越差。为什么会导致很多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读计算机专业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职计算机毕业的学生没有出路,不好就业。据笔者调查某校2008届的一个计算机专业班,毕业生48人,考入高职10人,能基本就业的学生17人,能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作的4人,可以看出中职计算机毕业生能从事并胜任本行工作的不到10%。,许多计算机专业考试门门优秀的学生不会自己组装电脑,不会安装系统,更不会简单的故障处理;拿到计算机网络中级工的学生不会自己家里的宽带安装与连接,更不会简单的小型局域网的搭建;打字速度相当快、排版水平很高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一个机关打字员的工作!因为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难怪社会上会出现月薪三千难觅一个“技师”!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我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应该说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混乱,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计算机专业学科有别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特征是知识的更新非常的快,计算机的教师往往要花很多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011年第10卷第7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7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李旭日 【摘 要】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关系到我国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 会经济的稳定,所以如何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课题。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 质量,各个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新模式来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作者单位】李旭日,山东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扩招计划实施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处于待业状态,成为闲置的社会劳动力,这种现象一方 面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近期召开的全 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就表达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他指出中国经济因 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而使得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造成了大批劳动力失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 更加严重化。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仅2011年全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规模就达到了650多万,但是面临着就业问题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远远不止于此,因为还有规模巨大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尚处于待业状态。因此,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经济增速放缓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使得2011年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受各种生活压力影响,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涌入社会底层工作职位以临时解决目前困难的就业问题,然而低层次的工作岗位往往在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社会基本保险等方面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也严重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考验着大学生自身的生存能力, 而且也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要求。 二、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毕业 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限, 往往只是具备部门理论知识而非常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即使遇到了与本专业相适合 的社会工作,也经常因为不满足实际的工作要求而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造成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缺陷,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都是侧重于理论研究而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因此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所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了。高等院校必须积极进行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教学改革,只有有目的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 是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方法。 所谓复合型人才即在不同的方面均具有一定理论和实 践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这种类型的人才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本专业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或者近似的专业技 能方面。复合型人才是多功能的人才, 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和企业利润往往比传统单一性人才要高得多,因此也广泛受到 社会各个行业的青睐。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运行方面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大量吸收复合型人才作为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智力支持。而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是分工逐步细化,但是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却日益紧密,尤其是在高科技、新闻出版、金融证券等行业,这就要求从事该职业的工作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本专业功底,又要具有发散思维和资源整合能力,其知识机构也必须是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从而为企业等市场主体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很多高等院校 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严重缺乏实践能力, 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的教学模式单一,在教学方式 和教学考核方面都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严重脱节。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预定的方案按部就班地给学 生灌输专业知识, 学生只是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缺少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无法及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问题, 老师也无法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了老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为了改变这一不 利局面,高校必须实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多地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 地思考问题, 并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 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消除专业之间的界限。现在的高校专业一般划分得非常细致,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是针对本专业的相 · 771·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18-07-18T16:32:41.487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3期作者:陈跃龙 [导读] 摘要: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开始以就业作为导向来进行。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从多个方面,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摘要: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开始以就业作为导向来进行。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从多个方面,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培养模式 之所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主要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此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至于如何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模式,一直都是高职院校所探寻的问题。 一、优化专业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众所周知,专业设置对社会发展需求与高职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学校在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的环节。作为高职院校,在对各个专业进行设置时,首先就要对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进行了解,以此能够较好的把握地方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与此同时,学校还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即市场导向和就业导向原则,注重劳动力就业岗位的需要。在专业选择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不仅需要保障专业设置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预测一些专业发展的潜能。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一)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对于这个环节,需要学校从原先单一的形式逐渐转向与相关行业与企业的结合。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则要能够积极参与行业、企业与相关课程开发与设计工作。这样做,能够使得相关行业和企业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环节的重要主体。对于如何进行,学校则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施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对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立。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各个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计划的建立,以此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 (二)课程目标要与具体的岗位就业目标相结合 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需要相关人员保证课程设置与社会岗位具体要求相一致。对此,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对当前社会岗位的调查来了解各个岗位所需人才所具备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具备专业的的知识水平、能力要求和工作承受能力的人才。以此进行定向培养。在此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因注重岗位的要求,而忽略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人文学科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以后人才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在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因而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实践课程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实践课程是对相应理论课程的落实,对此,作为专业教师,要想能够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则需要结合自身教学内容设置出针对性的实训课。而对于学校来说,其也可借助相关企业给予的支持,为实训课程引进相关的设备,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职业所具有的特色,并结合实际需求,适当的减少职业与实际工作岗位所产生的差距。通过这种形式,有效的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目标。 (四)课程内容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 对于如何保障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则就需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来将各个环节融入其中,如专业知识、技术要求、工作责任以及工作态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教学上能够根据学生职业需要的知识,来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三是,学校要保证课程内容教育工作的开展,符合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要求。同时选取课程内容过程中,也要根据职业资格证选择相应的教材。在这种形式下,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满足相关资格证所认证的需求,还使得学生获得更为较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果。 三、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在当前高职教育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要各个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因而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职院校开始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来扩展对学生在专业技术和技能上的培养。在这其中,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注重对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并推动“订单式”培养方式。关于这种培养方式,就是指学校将学生就业作为导向,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个单位的需要来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让这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工作中。在“订单式”培养中,切记不能够过早的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免会出现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不够完善。 四、加强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因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而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注重这方面。只有通过对毕业生有效的就业指导,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些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标。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学校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选修课中,列入教学计划。在此期间,可组织相关的专家合理的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以此能够确保就业指导课程的合理性。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对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的指导,简单来说就是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等方面。这样做,主要是帮助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上,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结语: 综合上述,对于多是高职院校来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技术型人才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因而需要对其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经过本文对当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模式深入探讨之后,相关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四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优化专业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

科技信息 我国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任务,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任务,高职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高职教育与其它高等教育形式不同,高职教育的主要教育任务是培养经济建设中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的这种定位为高职学校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教学任务。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就是企业的技术人才,早在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认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尽管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心理上还是存在诸如自卑、焦虑、职业定位不准确等状况,在就业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主要问题 1、自卑心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自卑心理主要是在获得就业岗位,在与本科毕业生以及研究生等高校毕业生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对自我的一种否定或不自信。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的就业观念中,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一直都是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岗位,在大众心理上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作为社会高级人才不应该从事一线的生产活动,而现实是当代中国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人们比较熟悉普通高等教育这种形式,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总是认为考不上正规大学的学生才上高职,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评价高职教学的质量,把他们当作‘杂牌军’。由于这些偏见,使得社会在接收高职学生就业中态度暧昧,甚至歧视。”[1]当然造成毕业生自卑心理还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现阶段我国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学历,致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2]就业过程中缺乏优势,这也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心理的不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焦虑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及不自信相关。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因为“一方面担心面对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另一方面,又不愿与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加之对就业政策一知半解,对就业信息捕风捉影,导致对未来缺乏信心,存在心理焦虑。”[3]焦虑心理的产生其根本上源于其对自身的不自信。同时“许多高职毕业生都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却又担心面试失败,以致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十分迷茫。”[4]这些都导致了高职毕业生产生焦虑心理,这些都是因为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自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在就业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其在基本技术、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基层环境的适应能力上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高职毕业生应该更加自信的面对本科生的竞争。自信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其确定明确就业目标,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在对技术要求较为高的岗位的竞争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有着明显的优势,认识到这种优势对高职毕业生就能够形成心理上的优势。 3、高职毕业生就业职业定位不准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多万人增加到355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从规模增长看,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毕业生同样在面对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从事一线的生产工作对高职毕业生而言不存在歧视,而相对于本科及更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只是就业岗位的不同,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取得成绩。另一方面是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本身人才培养上定位不明确。据报道截止2006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147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293万人,在校人数为796万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经相当巨大,但是高职教育规模的发展不大。高职教育并没有比较明确的教育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定位模糊,办学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5]高职院校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上模糊,缺乏对学生进行特色教育,也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定位不明确。 二、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就业心理教育的不足 1、学校对就业心理指导的不足。整体上而言我国高职学院内的心理教育还处于起步期,由于传统上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心理指导的不足导致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频发,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使得心理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成为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就业心理教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不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满足需要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6]学校对毕业生心理教育的不足是客观上造成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2、心理指导教师的不足。高校心理指导教师的缺乏在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应该是个普遍现象,专业心理指导教师的不足制约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由于起步较晚,在师资力量方面与本科高等院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师资力量的不足尤其表现在心理指导教师的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师就更为不足,而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再加上现代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在陌生环境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弱很多,这些都急需心理指导教师给予指导,从心理上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以使其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就业环境,顺利实现就业。这些恰恰是高等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的。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是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加强高职教育心理教育的措施 1、对高职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心理教育。针对上面所说高职学生的各种心理状况,在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就成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首先高职毕业生要树立自信,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消除自卑心理,“要消除就业攀比心理,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不要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比学历,应该从高职教育特点上看到自身动手能力强的优势。”[7]通过这种方式使高职毕业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从而建立必要的自信。其次需要指导毕业生正确认识现在我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实质。我国现阶段就业严峻的实质是一种结构性的,由于本科教育的发展,大量理论型、科研型人才被培养,而对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这种人才的培养没有大规模展开,所以我国现阶段需要大量的此类人才,而其他人才出现了阶段性的过剩,高职毕业生正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的专业人才,所以高职毕业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培养。 2、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增强毕业生的竞争优势。心理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竞争的劣势,而在心理上确立自信,根本上还是需要增强高职毕业生的竞争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一方面确立更加明确的教育定位,将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上,培养大量掌握实用技术的毕业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加大技术学习、实训的力度,高职院校在资金、师资投入上进一步向实际操作、技术实用学习上倾斜。我国职业教育学者俞可新等就指出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浅析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闫振宇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胡明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随着人才培养定位的明 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中的定位也日益确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相应心理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 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河南省地方高校特色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YB2012336)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闫振宇(1979-),男,哲学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胡明(1981-),男,理学博士,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下转第48页)— —46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前景分析 李广瑞 一、专业选择与社会需求 二、学业知识与从业资格 三、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 四、胸怀期望与面对现实 对于高职高专同学来说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多数是考虑就业机会,其次是个人兴趣, 根据麦可思的调研报告,高职高专同学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的首要理由大致分布如下: 这种选择反映了高考当时的社会需求情况,但不代表3~4年后毕业时社会需求情况,主要原因是形势的变化和所谓热门专业的人员过剩。 序 职业名称就业比例 (%) 序职业名称就业比例 (%) 1 簿记员、会计和审计员7.1 11 零售售货员 1.3 2 文职人员 4.9 12 销售经理 1.1 3 其他销售代表、服务商 2.3 13 检查员、试验员、分类员、取 样员和过磅员 1.1 4 电气及电子工程技术员 2.3 14 存货管理员和订单填写员 1.0 5 建筑技术员 2.2 15 室内设计师 1.0 6 高科技、加工业和技术产 品的批发销售代表2.2 16 生产、计划及配送人员 1.0 7 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 2.1 17 机械技术员 1.0 8 客服代表 1.8 18 化工厂和系统操作员 1.0

注⒈职业:根据《麦可思中国职业分类词典(2011版)》,本次调查覆盖了高职高专毕业生能够从事的职业为507个。 ⒉就业比例:某职业就业比例=该职业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同学历、同届次就业的大 学毕业生人数。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及变化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应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统一的。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需求应力求适应: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注:增长百分点:某职业增长百分点=(2010届该职业就业比例-2009届该职业就业比例)*100。 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应适应就业岗位需要 高等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高等院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独生子女和养尊处优使学生缺少应对困境和压力的韧劲和抗击打能力。 在高等院校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

辩论会 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带四辩总结

市场具有滞后性,而大学教育需要有前瞻性,让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教育跟着滞后的市场走无异于草地上发现一只兔子在追一条蛇,兔子想咬蛇一口这样荒唐的场面。大家都是学生物的,知道生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捕食者的数量是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变化而错后变化的。我们可以将市场比喻为捕食者————蛇,因为他具有滞后性,把大学教育比喻为被捕食者,因为它具有前瞻性。对方辩友一致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不就像是兔子今年准备下崽,去问了一问蛇:你今年下几颗蛋啊?什么?下了5个蛋,哦,那位得多下点兔子!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事情么? 让市场作为大学教育的导向无异于向路痴问路,向瞎子问颜色,向数学白痴问程序编写,我方不排除以上事例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几率,但是请问这些几率有多大。 关于乔布斯和马云成功的案例:他们并不是被市场领导着走向成功的,而是自己开发出了一片新的市场,或者说是带领着市场开发了一块新地。人们在看到iphone之前并没有想到手机操作原来可以不用说明书,人们在马云成立阿里巴巴之前并不敢想想自己坐在家里也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 乔布斯也说过,我们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市场不知道他需要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 正方可能提问的问题: 最后我想阐明一点,导向具有不排他性。怎么说呢?我方一再强调市场导向,但并未说市场是大学教育的唯一导向 答:我方观点仅仅是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对方是不是多虑了? 今天的比赛对方无非就是在告诉我们市场的弊病,什么盲目性啊,滞后性啊等等,那我就很奇怪了,对方是如何从市场的弊病推出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你方的逻辑似乎经不起推敲啊。科学告诉我们跟爱滋病人的一般接触是不会传染爱滋病的,何况市场不是爱滋病,怎么大学教育一与市场接触就会阻碍大学的发展那?市场更不至于是埃博拉病毒吧。对方只看到了市场的曾有过的危机,就不敢与市场为导向,真是应了周董《枫》里的一句歌词“乌云在你们心里遮下一块阴影”啊,看来对方的思想真的是过于太狭隘了,犯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答: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摘要文章通过对木材加工企业的调研,考察了木材加工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情况、劳动组织变化情况、从而为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改革寻找突破,为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依据,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木材加工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ake needs of the post as the target, employment-oriented li yue (materials engineering college, heilongjiang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为更好地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多家开设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了解其人才需求情况、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劳动组织变化情况等,以便更好地制订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调研单位: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丹阳分厂)、大亚木业有限公司(绥芬河分厂)、亚洲创建木业有限公司、圣象集团有限公司、美克国际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利丰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锦绣投资有限公司、青岛一木家具集团有限公司、七台河双叶家具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好家木业有限公司、上海艺级楼梯制造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 1 木业企业技术变化及运营方式情况 2 木业企业劳动组织变化情况 木材加工企业均采用流水线作业形式,企业工作中实行协作生产,把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操作分解并交给若干人,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部分操作,而全部操作由若干操作者同时进行,成果则是以分工为基础的联合体的劳动产品,同时按照计件形式进行小组和个人的工资及奖金分配。 对于人造板生产企业,均实行倒班工作制,对于家具制造企业,多实行白班工作制;对于新进企业的中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多数企业会对其进行基层培养,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最后,企业综合考虑新进人才的能力情况,进行定岗;在管理层方面,也会实行岗位轮换,比如会将江苏圣象木业与牡丹江圣象木业的管理层进行调动或换岗,以均衡企业人才需求。 调研中还了解到,对于大规模企业,往往实行专人专岗,每个岗位具有详尽的岗位职责,甚至同一岗位中仍细化为多个分解职能,如大亚木业有限公司中,会计岗位又会细分为材料成本会计、资本预算会计、销售会计、统计稽查等,在不同的工段均设置统计岗位,并派专人司职;而在规模较小企业,一人多岗的情况就较常见。 3 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 90%以上企业表示面临人员流动大、人员紧张的窘境,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紧缺,已经是全国木材加工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表明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设立顺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广泛的就业空间,应坚定办学信念不动摇。在大好的就业形势下,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不能包打天下,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层次之间,只有各司其职,合理衔接,才能形成完整和谐的教育体系。通过调研了解到,国内现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20余万家,木材加工业同其他制造业一样,已步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行列。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木材工业最大的困扰就是缺技术人才,尤其缺乏高技能人才,例如家具设计员、人造板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家具生产线调试与操作工、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员、生产管理员、品质管理员、产品营销员等等。现在这些人员的缺口从全国来看,可达50

导向就业高职教育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超越性导向

导向就业高职教育转型发展不可忽视的超越性导向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过度强调适应性,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障碍。“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是人的转型发展,核心是价值导向的转型发展,即从过度强调适应性向凸显超越性转型,从唯“就业导向”向重视“导向就业”转型。确立“导向就业”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在路径选择上,可以通过树立适度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重视学校的文化引领功能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就业导向导向就业高职教育 教育要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其本质是一种超越性存在。然而,当前的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就业导向”而忽视“导向就业”,沦为“过度适应性的教育”。高职教育已逐步进入“后示范时期”。促进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打造“升级版”的高职教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高职转型的核心不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技术层面的转型,而是价值导向的转型,即从适应到超越,从“就业导向”到“导向就业”。 一、“导向就业”的内涵 何谓“导向就业”?笔者认为,“导向就业”是与“就业导向”相对应的另一种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它反对片面追求就业率、过度被动适应和教育过度工具化,弘扬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文化性和能动性,凸显教育的个人价值、内在价值和文化功能,集中彰显与高职教育适应性导向相对应的超越性导向。 1.“导向就业”的特点。“导向就业”的价值导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能动性。导向就业的高职教育不是被动适应或机械适应,也不是简单迎合社会需要,而是能动适应和主动服务,立足就业而又超越就业、引导就业。二是适度超前性。导向就业强调高职教育的办学要适度超前,有前瞻性和科学预测性,教育目标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三是引领性。“导向就业”凸显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强化学校的文化引领和创新功能,是衡量高职教育从技术教育发展到文化教育的内在尺度。四是整体性。“导向就业”除关注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就业功能之外,还把高职教育看成一个整体,重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重视个人价值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导向就业”与“就业导向”的关系。薛晓阳在《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一文中指出:“有两种力量支配教育的发展,一种是生活实在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适应它的需要,在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信仰。另一种是向往美好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离开现实,不断超越自身,并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向于自由教育。”与所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本身具有工具功利的适应性和完善人格的超越性两种取向,当然,高职教育的超越性并不是要离开现实,而是要既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并引领现实,其目的还是要回归现实,促进现实的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本科生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这使得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一些就业压力较大的本科毕业生相比,部分有一技之长在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颇受欢迎。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高职高专学校,深入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技术是求职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护理高专副校长孙琳告诉记者:“以实习拉动就业,才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提前量。学校长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派驻工作站,指派专门的老师,通过校友等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实习找到门路。”打铁还需自身硬,过硬的技术水平才是在众多实习生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订单培养没出校门就找到工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被企业“相中”留下的大有人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张国栋即将毕业,但他在苏州一家企业实习期间,就和该企业签下劳动合同,并成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工资达到近4000元。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刚入学时我特别自卑,总感觉低人一等。可当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生产出第一桶酸奶时,心里别提多美了。只要有技术有知识,就是当工人,咱也是高水平的工人。在包装车间抓过包,在收奶间捋过管线,到企业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理论学习叫我更懂得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在就业大潮中,自己能先于他人找到心仪工作,完全得益于学校实行的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率先在我省尝试“校研企”培养模式,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15家乳品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乳品类三个相关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在企业和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并学习相关课程,第二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相应的实验课程,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乳品企业与学生签人才培养订单,学生毕业后可以经过双向选择在实习企业就业,或到其他企业就业。 在顶岗实习阶段,同学们不用出校门就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近两年来,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和学校的三方认可。学院已有500余名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一些企业对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甚至超过了本科生。目前,该院2010级学生们在企业工作优异,顶岗实习的前两到三个月,平均工资都能达到1500~1800元,转正之后的平均工资能达到2000~3000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报到证》由原来《派遣证》转化而来,是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时,须持《报到证》。学校相关部门依据《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投递、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就业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就业单位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工作手续。 报到证作用: 1、《就业报到证》是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的证明。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就业时,须持《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凭《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手续。 2、当地公安部门凭《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 3、学校相关部门依据《就业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投递、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 4、《就业报到证》一式两页,正本为蓝色由毕业生本人持有,到单位报到时交给单位。副本为白色,由学校负责装入毕业生本人档案。 5、《就业报到证》正页由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时交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上面的日期是工龄的开始年限,与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交纳年数都有关。 6、《就业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的证明。《就业报到证》中的姓名须与毕业生身份证中的姓名一致,单位的名称也必须准确。《就业报到证》的有效期一般为一个月。 7、《就业报到证》是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必备的资料。 8、《就业报到证》可以改派,改派手续为: (1)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改派表或就业协议书上盖章。

(2)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上盖章。 (3)就业办公室审核后,报省教育厅审批。 《就业报到证》的派遣原则是: 就业报到证正面图 落实到省直和中央驻各省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直接派往接收单位。 落实到市、州所属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派到单位所属市、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派往单位所属市、州教育局)。其备注栏内注明接收单位名称。 落实到省外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原则上按接收单位所在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并准确确定《就业报到》的受理单位。 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生源地为本省的毕业生,本人要求回生源市、州择业的,可派回生源市、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派往单位所属市、州教育局)。 生源地为外省的毕业生,毕业时落实了就业单位且要求回生源地择业的,将其派回生源所在省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如果两年择业期满毕业生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将毕业生派回其生源所在地自主择业。 所以大家注意一般情况下只要有毕业证,就有报到证,无论有没有签就业协议都是有就业报到证的,但是升学(包括专升本、读硕、读博)的没有报到

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盘问自由辩论

1.以学术为导向如何解决就业难,用工荒问题? 2.2000年来,大学生大范围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多,为何还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你口中人才去哪里了? 3.根据调研,首要原因是为培养不足,再请问为何会培养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无法跟上节奏,无法与企业对接,脱离现实,无法上手) 4.工业机器人人才缺口,50万年薪吸引不到人才,如何看待? 结论:以学术为导向不顾当前社会现实,培养出的人才脱离市场,又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呢啊。 5怎样看待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学校教育与市场教育脱节,无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6从去年的727万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到今年749的“史上更难就业季”,预见的明年的“史上跟更难就业机”,请问以学术如何解决这样问题? 7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34.7%后悔上大学? 结论:51.2念了四年还是找不到工作,就业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面临形势严峻,大学教育不是你在过家家,今天想当爸爸走入市场是孙子啊。回到市场为导向 8河南工业大学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改革教学内容等措施,换来的是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景象? 9.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定位工业机器人,产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结论:以市场为导向,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还推动了学术,何乐而不为呢 10.教育部强调高校日常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并将其视为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怎样解释? 11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目标为教育现代化,其主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结论:国家对于市场导向高度重视,为何要反其道而行呢? 精英教育大众教育的区别?哪一个更有利?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5达到40。结论:以市场为导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不可推卸的。 盘问结论:不管从个人的发展,学校的,社会的进步,以市场为导向更有利。1.以市场为导向会不会使得学术进步? (不是,根据以及有的学术所组合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是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所以你认为勾股定理不是学术喽) 2.重庆邮电大学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时代前沿,开发通讯标准,4G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进一步发展学术,怎样看待? 3.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定位工业机器人,产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4.怎样看待近年新开设的物联网工程?(新兴产业,但是专业人才滞后,市场需求大,急需解决) 9.以学术为导向的具体措施? 21.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意见》。指出,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扩大市场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对教学质量不高、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减少招甚至停招。请问对方辩友做何解释? 10开设职业规划课目的,是不是学校让我们更适应市场? 22.实习目的?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让我们以后进入市场不至于成为一个移动的书架,被社会所淘汰。 23请问对方辩友实习是否有利于我们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实习不正是以市场的实际运行机制来检验我们所学吗?其根本还是用市场来检验我们,这难道还不是以市场为导向 24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段飞这是因为这些专业普遍开设的代价,满足的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导致成效低,与市场需求脱轨,你还觉得这是以市场为导向么? 25市场并不等于金钱,并不等于功力,金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得贪欲啊?我们国家现在以市场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是希望我国变成功利化的国家呢? 26市场合理预测。美国预测十年的就业状况,根据市场发布《行业展望手册》,花费大量物力人力,既然无法预测为何美国还要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去做呢? (市场预测:借助数学,统计等方法论,确定目标,收集资料,选择方法,分析修正科学合理连贯长期预测,市场预测对社会生产合理化促进作用亚当斯宏《国富论》) 翻译为例,传统翻译仅注重文学性和方法,但是脱离了现实市场的实用性文本的需求,导致无法立足,所以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就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