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2《红楼梦》教学素材

红楼梦判词解析

1. 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

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

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

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 --- 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

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

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

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

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

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帏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你”的话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3. 正册判词之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

柳质,一载赴黄梁。

解析:

贾府的二小姐迎春和同为庶出却精

明能干的探春相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所以有“二木头”的浑名。她不但做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道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

她不管,却拿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抄检大观园,司棋被逐。迎春虽然感

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却“连一句话也没

有”。如此怯懦之人,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实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看起来,迎春象是被“中山狼,无情兽”吃掉的,其实,吞噬她的是整个

封建宗法制度。她从小死了娘,她父亲贾赦和邢夫人对她毫不怜惜,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将她嫁给孙家,实际上等于拿她抵债。当初,虽有人劝阻这门亲事,但“大老爷执意不听”,谁也没有办法,因为儿女的婚事决定于父母。后来,迎春回贾府哭诉她在孙家所受到的虐待,尽管大家十分伤感,也无可奈何,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已属夫家的人了,所以只好忍心把她再送回狼窝里去。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迎春是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的一个典型代表。

作者通过她的不幸结局,揭露和控诉了这种婚姻制度的罪恶,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可是,有些人偏偏要把这个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功劳记在程伟元、

高鄂续书的帐上,认为续书也有比曹雪原著价值更高的地方,即所谓“有更深一层的反封建意义 --- 暴露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因而“在读者中发生更巨大的

反封建的作用”。甚至还认为,“婚姻不自由。在《红楼梦》中,它牵动全书的

线索”。这无非是说,续书把宝黛悲剧烈军属成因婚姻不自由而产生的悲剧是提

高了原著的思想性。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所谓“更深一层的反封建意义”,如上所述,原著本来就有的。《红楼梦》虽暴露封建婚姻罪恶,但决不是一部以反

对婚姻不自由为主题或主线的书。把这一点作为“牵动全线索”,自然就改变了这部书政治性很强的小说的广泛揭露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的主题,改变了小说表现四大家族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趋向没落的主线,把基本矛盾局限在一个家庭的小范围之内,把读者的视线引到男女恋爱婚姻问题上去,真的就是儿女之情了。这实在是续书作者对原著精神的歪曲。

4. 正册判词之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

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析: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上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

妹“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这个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

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对无回旋的

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

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所写不同。“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之嫁,

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5. 正册判词之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

独坐。

判词: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

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解析: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

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四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

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的。“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6. 正册判词之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解析:

王熙凤的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

持荣,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

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

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聪明累》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

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

条件。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罪行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首其惨痛之态”。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神庙相逢”。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

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顺脂批看,她发现丈夫

私藏的多姑娘头发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

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

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7. 正册判词之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

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析:

《红楼梦》以“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因素在。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

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

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襟怀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萦心上”。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在八十回以后。根据这个《乐中悲》和脂砚斋评注

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

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因为史湘云的金麒麟与薛宝钗的金锁相仿,同作为婚姻的凭证,正如脂批所说:“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目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那么,“提纲”是怎么“伏”法的呢?这一回写宝玉失落这金麒麟恰巧被湘云拾到,而湘云的丫环正与小姐谈论着“雄雌”“阴阳”之理。这初看起来,倒确是很象“伏”湘云与宝玉有“缘”,况且,与“金玉姻缘”之说也合。黛玉也曾为此而起过疑,对宝玉说了些带讽刺的话。其实,宝玉只是无竟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就象袭人与蒋玉菡之“缘”是通过他的传带,

交换了彼此的汗巾子差不多。这一点,脂班次说得非常清楚:“金玉姻缘已定,

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保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绘画为使主色鲜明,另用一色衬托叫“间色法”。湘云的婚姻是宝钗婚姻的陪衬:一个因金锁结缘,一个因金麒麟结缘;一个当宝二奶奶仿佛幸运,但丈夫出家,自己守寡;一个“厮配得才貌仙郎”,谁料“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最后也是空房独守。“双星”,就是牵牛、织女星的别称。故七夕又称双星节。总之“白首双星”是说史湘云和卫若兰结成夫妻后,由于某种尚不知道的原因,很快就离异了,成了牛郎织女。这正好作宝钗“金玉良缘”的衬托。《好了歌注》:“说甚么脂

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就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她们两人。可见,因回目而附会湘云将来要嫁给宝玉的人们,也与黛玉当时因宝玉收了金麒麟

而“为其所感”一样,同是出于误会。

8. 正册判词之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解析:

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

府以后,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些人形兽类。《好事终》有一点是颇令人思索的: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较早,接着还有元春省亲、庆元宵等盛事,为什么要说她是“败家的根本”呢?难道作者真的认为后来贾府之败是象这首曲子所归结的“宿孽总

因情”吗?四大家族的衰亡是社会的、政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也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纵然曹雪芹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又何至于把后来发生的重大变故的责任,全推在一个受贾府这个罪恶封建家庭的毒氛污染而丧生的女子身上,把一切原因都说成是因为“情”呢?原

来,这和十二支曲的《引子》中所说的“都只为风月情浓”一样,只是作者有意识在小说一切人物、事件上盖上的瞒人的印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给人以“大皆谈情”的假象,才虚构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但是,这种“荒唐言”若不与现实沟通,就起不了掩护有政治性的真事的作用。因而,作者又在现实中选择了秦可卿这个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的人,作为这种“情”的象征,让她在宝玉梦中“幻”为“情身”,还让那个也叫“可卿”的仙姬与钗、黛的形象混成一体,最后与宝玉一齐堕入“迷津”,暗示这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影子,以自圆其“宿孽因情”之说。当然,作者思想是充满着矛盾的。以假象示人是不得已的。

所以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下了一副对联,预先就一再警告读者要辨清“真假有无”。

我们已经知道,贾府后来发生变故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获罪而淹留在

狱神庙的宝玉、凤姐都是荣国府的人。宝玉的罪状,不外乎“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时所传的那种口舌。宝玉固然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气,但决不至于象贾珍父子那样无耻,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个贾府的罪状,当然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敌对

势力要心量抓住把柄来整治对方。现在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关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端 --- 秦氏的诱惑。但即使就这个起因来说,也不能不指出,这一切

宁国府本来就更不象话。比如,若按封建礼法颓堕家教论罪,贾敬纵容子孙恣意妄为,就要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而无能为力更严重,更应定为“首罪”。王熙凤的弄权、剑财、害命,也起于她协理宁国罕。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情请凤姐料理丧事,纵容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 ,, 取去”,使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害命受贿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

而办这样奢靡的丧事,又因为贾珍与死者有特殊关系。凤姐计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事情也起于贾珍、贾蓉。而贾蓉又与凤姐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还是与凤姐最亲的秦氏的丈夫哩!然而,尽管如此,“风情”“月貌”以至秦可卿本人,都不过是作者用来揭示贾府中种种关系的一种凭借,贾府衰亡的前因后果,自有具体的情节会作出说明的,这就象作者在具体描写冯渊、张金哥之死的情节时毫不含糊一样。秦可卿“判词”和曲子中的词句的含义,要比我们草草读去所得的表面印象来得深奥,就连曲名“好事终”,我们体会起来,其所指恐怕也不限于秦氏一人,而可以是整个贾府的败亡。

9. 正册判词之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解析:

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上,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这也许正是符合她身分地位和思想性格的--- 荣国府的大嫂子,一个恪守封建礼法、

与世无争的寡妇,从来安分顺时,不肯卷入矛盾斗争的旋涡。作者在第四回的开头,就对她作了一番介绍,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结局外,已可作为她的一篇小传。

她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称为贤女节妇的典型,“三从四德”的妇道的化身。清代的卫道者们鼓吹程朱理学,宣扬妇女贞烈气节特别起劲,妇女所受的封建主义“四大绳索”压迫的痛苦也更为深重。象李纨这样的人,在统治者看来,是完全有资格受表旌,立牌坊,编入“列女传”的。虽则“无常性命”没有使她有更多享晚福的机会,但她毕竟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这正可以用来作为天道无私,终身能茹苦含辛、贞节自守者必有善报的明证。然而,曹雪芹偏将她入了“薄命司”册子,说这一切只不过是“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这实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是从封建王国的黑暗中透射出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10. 正册判词之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

质,终陷淖泥中。

解析:

来自苏州的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原来也是富家小姐一。她住在大观园中

的栊翠庵,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却又自称“槛外人”。这正如鲁迅所揭露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实际上她并没有置身于贾府的各种现实关系之外。她的“高”和“洁”都带有矫情的味道。

她标榜清高,连黛玉也被她称为“大俗人”,却独喜欢和宝玉往来,连宝玉生日也不忘记,特地派人送来祝寿的贴子。她珍藏的晋代豪门富室王恺的茶杯,对她也是个讽刺。她有特殊的洁癖。刘姥姥喝过一口茶的成窑杯她因嫌脏要砸碎,但又特意把“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招待宝玉。所谓洁与不洁,都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感情的烙印。她最后流落风尘,好象是对她过高过洁的一种难堪的惩罚。象妙玉这样依附于没落阶级的人,怎么能超然自拔而不随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呢!

有人说《红楼梦》是演绎“色空”观念的书,这无论就作品的社会意义或

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都是过于夸大的。曹雪芹的意识中是有某种程度的“色

空”观念,那就是他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但《红楼梦》决不是这种那种观念的演绎,更没有堕入宣扬宗教意识的迷津。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既没有认为入空门就能成为一尘不染的高人,也没有因此而特意为她安排更好的命运。

原稿中妙玉的结局与续书所写是不同的。续书写妙玉的遭劫是因为强人觉

得她“长的实在好看”,又听说她为宝玉“害起相思病来了”,故动了邪念。这与妙玉的“太高”、“过洁”的“偏僻”个性又有什么相干呢?这倒是续书作者一贯意识的表现:在续作者看来,黛玉的病也是相思病,故有“心病终须心药

治”,“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一类话头。问题当然并不仅仅在于怎样的结局更好些,而在于通过人物的遭遇说明什么。续书想要说明的是妙玉情欲未断,心地不净,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遭贼人劫持。这是她自己作孽而受到的报应。结论是出家人应该灭绝人欲,“一念不生,万缘俱寂”。这也就是程朱理学所鼓吹的“以理禁欲,去欲存理”。而原稿的处理,显然是把妙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妙玉悲剧所具有的客观意义,就要比曲子中用“太高”、“过洁”等纯属个人品质的原因去说明它,更为深刻。

11. 正册判词之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

氏,巧得遇恩人。

解析:

贾府丑事败露后,王熙凤获罪,自身难保,女儿贾巧姐为狠舅奸兄欺骗出

卖,流落在烟花巷。贾琏夫妻、父女,“家亡人散各奔腾”。后来,巧姐幸遇恩

人刘姥姥救助,使她死里逃生。这些是佚稿中的情节。那么这样描写巧姐的命运,

在小说之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没有泥?我们认为它很有可能表现出作者曹

雪芹在经历过长期的贫困生活后,思想上所出现的某些接近人民的新因素。

作者描写刘姥姥形象的真正用意,并不象小说所声称的那样是因为贾府大小

事多,理不出头绪来,所以借她为引线;也不是为了让她进荣国府闹出许多笑话来,供太太小姐们取乐,借以使文字生色。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是胸有成竹的。脂批指出,小说在介绍刘姥姥一家时说“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

这就是说,刘姥姥一家在后半部中因巧为板儿媳妇,真的成了贾家的亲戚,而且是正派亲戚。“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在“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下,贾府主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已发展为骨肉相残。到那时,肯伸手相援的都是一些曾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如贾芸、小红、茜雪等,而曾作贾府上下嘲弄对象的刘姥姥,不但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反过来,她也成了真正能出大力救助贾府的人。要把被卖作妓女的巧人火坑里救出来,就不外乎出钱和向人求情,这对刘姥姥来说,

是不容易的。接着,招烟花女子为媳妇,则更要承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巨大压力。

在脂批看来,“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其实,这正是在考验关头表现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思想品质,大大高出于表面上维护着虚伪的封建道德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地方。

贾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公侯之门的千金,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里“纺绩”的劳动妇女了,就象秦氏出殡途中,宝玉所见的那个二丫头那样。与前半部十二钗所过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于是刘姥姥为巧姐取名时所说的话得到了证验。曹雪芹思想的深度是一般封建时代的小说家所难以企及的。脂批的思想,就有很大的距离。续书者就更不用说了,在他看来,女子失节,不如一死;既沦为烟花女,便无“余庆”可谈;招巧姐而使她成为靠“两亩薄田度日”的卑贱的家妇,刘氏也算不得“恩人”。所以续书让巧幸免于难,并且最后非让她嫁到“家资巨万”的大地主家不可,还让“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便说起来将来怎么升官,怎么起家,怎么子孙昌盛”。这与曹雪芹的原意,真有天壤之别。

当然,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身上也戴着封建阶级精神奴役的沉重枷锁;说王熙凤能“留余庆”,“积得阴功”,也完全是一种阶级偏见;《留余庆》宣扬

“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的冥冥报应的迷信思想,更明显的属封建糟粕。这些无疑都应批判剔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使作者产生“劝人生,济困扶穷”思想的实际生活基础,把它与封建剥削阶级惯于进行的虚伪、廉价的慈善说教区别开来。

12. 副册判词之香菱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解析:

香菱是甄自隐的女儿,她一生遭遇是极不幸的。名为甄英莲,其实就是“真

应怜”(脂评语)。按照曹雪芹本来的构思,她是被夏金桂迫害而死的。从第八

十回的文字看,既然“酿成干血痨之症,日渐赢瘦作烧”,且医药无效,接着当写她“香魂返故乡”,亦即所谓“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所以,戚序本第八十回回目就用“娇怯香菱病入膏肓”。可是,到了程乙本,不但回目另拟;而且续书中,还让香菱一直活下云,在第一百零三回中,写夏金桂在汤里下毒,要谋害香菱,结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以为只有这样写坏心肠的人的结局,才足以显示“天理昭彰,自害自身”。把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摧残妇女的罪恶的揭露与控诉的意图,改变成一个包含着惩恶劝善教训的离奇故事,实在是弄巧成拙。

13. 又副册判词之一 [晴雯 ]

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

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解析:

晴雯从小被人卖到贾府的奴仆赖大供役使,连父母的乡籍姓氏都无从知道,地位原是最低下的。在曹雪芹笔下的许多奴隶中,晴雯是反抗性最强的一个。她

藐视王夫人为笼络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

赵姨娘作威虐待芳官,结果被藕官等四个孩子一拥而上“手撕头撞”,弄得狼狈不堪;晴雯站在反抗者一边,对主子欺压奴仆反而吃了亏,大为称心。抄检大观园时,凤姐、王善保家的一伙直扑怡红院,袭人等顺从听命,“任其搜检一番”,唯独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

朝天,往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还当众指着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脸痛骂。晴雯公然反抗,因此遭到残酷报复,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贾宝玉对于这样思想性格的一个丫头满怀同情,在她抱屈夭亡之后,特意为她写了一篇长长的悼词《芙蓉女儿诔》,以发抒自己内心的哀痛和愤慨。这说明贾宝玉之亲近晴雯,自有其民主性思想为基础的,决不是因为什么“美人的轻怒薄嗔,爱宠的使性弄气”,使他觉得“更别具有一番风韵的”。晴雯是奴隶,是一个虽未完全觉醒、但对她已能感觉到的屈辱怒火冲天的奴隶;而不是那种把奴隶的手铐看作是手镯,锁链当成项莲的无耻奴才。曹雪芹在介绍十二钗的册子时,将她置于首们,这是有心的安排。作者对晴雯的特殊热情,是有现实感受为基础的;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可能还在某种程度上夹带有政治上的寄托,所以图咏中颇有“伤时骂世”的味道。

14、又副册判词之二 [ 袭人 ]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解析: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

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丫头。可是,她在环境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

却与晴雯相反。她的所谓“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这样的女子,从封建观点看,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作者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除

会不同,他口口声声称“袭卿”,可能把作者的微词也当作赞词了。在评这首判词时脂砚斋说:“骂死宝玉,却是自悔。”这也许只是脂砚斋自己的观点,未必尽符作者本意。然而,尽管不对,批语却仍有研究价值,因为这样批还是话出有因的,否则,何以袭人后来嫁与蒋玉菡,倒说宝玉是该“骂”应“悔”的呢?我

们的理解是宝玉后来的获罪沦落与袭人的嫁人,正是同变故的结果 --- 即免不了招来袭人担心过的所谓“丑祸”。宝玉为此类“毛病”曾挨过父亲的板子,但他是不会改“邪”归“正”的,所以,终至成了累及封建大家利益的“孽根祸胎”,当事情牵连到宝玉所亲近的人时,袭人既不会象晴雯那样索性做出铰指甲、换红绫小袄之类不顾死活的大胆行动,甚至也不可能象鸳鸯那样横了心发誓说:“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我横竖不嫁人就完

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袭人唯一能用以表示旧情的,只不过是在将来宝玉、宝钗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与丈夫一起对昔日的主人有些生活上的资助而已,即脂砚所谓“琪官”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所以,不管袭人的出嫁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反正,在脂砚斋看来,这是宝玉不早听从“贤袭人”劝“谏”的结果,是宝玉的过失,故曰该“骂”应“悔”。但实际上曹雪芹并没有什么“自悔”,他后面还借“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的诗句来暗示袭人的出嫁,这不也含有嘲讽的意味吗?再看册子里所绘的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除了“花”、“席”( 袭 ) 揩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义也并不光彩。

当然,袭人的可讥议,并不是什么她不能“从一而终”,而在于她的奴性。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诗词鉴赏】 这首曲唱的是元春。 《恨无常》表示了一种痛苦深沉的遗憾。无常,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概念,说世上一切事物都一无例外地由存在到毁灭,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后来又编造出勾取人的魂魄的鬼,叫无常。 元春当了皇帝的妃子,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做梦都不敢希冀的荣耀。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丝毫没有意义。正当你享受荣华的兴头上,突然“死”降临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把生前贪恋的一切全都抛掉。“无常”一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全都不留情面,一概玩完。元春到死才明白,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在梦里劝告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也就是智通寺对联说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反意,别忘缩手. 从这首曲子的内容看,元纪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但现在高鹗的续书无此情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时托梦给凤姐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并嘱咐“将祖茎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犯罪抄家,也不没收入官。“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如果元春托梦,可能也就是这类内容。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及解析

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2《红楼梦》教学素材 红楼梦判词解析 1.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 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脂砚斋曾有过“钗黛合一”说,确切的解说如何,可以研究;但无疑不是否定林薛二人的差别或对立。作者将她俩在一首诗中并提,除了因为她们在小说中的地位相当外,至少还可以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 的比较,以显示钗黛的命运遭遇虽则不同,其结果却都是一场悲剧。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 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 逢大梦归。

解析: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 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 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 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象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 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些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 离,其实已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 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护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 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恨无常》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是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子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 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 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

红楼梦简单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封建社会,爱情,衰败 正文: 《红楼梦》的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

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词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 词 【--中秋节祝福语】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有关文章诗词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两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一回,是中秋佳节之际,满腔抱负却未得重用的贾雨村在月下吟诵而出。这时的他不过一个落魄书生,团圆之夜仍然漂泊异乡,本应是沮丧无比,可纵使如今“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他仍能脱口而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的满腹豪情的诗句。也正是这两首诗,让甄士隐对他刮目相看,赠银赠物,给了贾雨村日后为官的资本。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与史湘云在众人散去后,在凹晶馆中联诗所作,开头仍是对刚刚散去的中秋家宴的热闹景象的描写,但从“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开始,语调很快就急转直下,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句,虽精妙到了极点,但同时也凄凉到了极点,以至于妙玉出场打断了她们。 而“香篆销金鼎”句之后便是妙玉觉得联诗太过悲凉故打断她们而作的续作,虽目的是为翻转回“闺阁面目”,但读来仍旧有清冷之感,从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妙玉对命运抗

红楼梦人物简介及判词解释

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金陵十二钗”也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金陵”是“南京”的法定同义词,所以《金陵十二钗》又可以称为《南京十二钗》。这部巨著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为引子,作者曹雪芹以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为主线,描写当时的社会生活、婚丧祭祀制度、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描写与戏谑。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良缘》、《警幻仙记》、《大观锁录》),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也指书中与主人公贾宝玉(沙中土)有密切关系的十二名女子,号称太虚幻境薄命司厨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子鼠大林木)薛宝钗(丑牛钗钏金) 贾元春(寅虎正月)贾迎春(卯兔二月) 贾探春(辰龙三月)贾惜春(巳蛇四月) 王熙凤(午马五月霹雳火)贾巧姐(未羊六月) 史湘云(申猴七月)妙玉(酉鸡八月) 李纨(戌狗九月)秦可卿(亥猪十月)。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作者以十二个女子这样的拟人手法阐释了周易理论中的十二地支的轮回关系,是《红楼梦》一书的主旨所在。 【金陵十二钗副册及又副册】 除了正册外,金陵十二钗还有副册及又副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小红、龄官、娇杏;(书中只点香菱一人,其余根据香菱的特征猜想)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袭人、平儿、鸳鸯、紫鹃、莺儿、玉钏、金钏、彩云、司棋、芳官、麝月;(书中只点名袭人、晴雯二人,其余根据她们的特征猜想) 其中副册之中的香菱、尤二姐、秋桐、娇杏是妾;其余之宝琴、三姐、岫烟、李纹、李绮、金桂是亲戚,而小红因为贾芸,龄官因为贾蔷之故,也都可归入亲戚之行列;又副册之十二人皆为比较重要之大丫鬟。 人物介绍 林黛玉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今世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少时因其母贾敏患重病身故,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后又因其父林如海思虑过重也因病身亡,黛玉便一直居住在荣国府。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绝丽脱俗,雅若天仙,丝毫不沾染人间烟火。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更是群芳之冠。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因懂得宝玉的精神内核,深得宝玉之心。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红楼梦》诗词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红楼诗词鉴赏(1)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对联集赏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太虚幻境联 [注释] ①该联见《红楼梦》第一回。 ②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l764):名霑,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清文学家,汉军正白旗人。他能诗善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创作的《红楼梦》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鉴赏]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玉在匵中求善价;

红楼梦人物金陵十二钗判词

红楼梦人物金陵十二钗判词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 以下是副册中提及的人物 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以下是注解(仅供参考)

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湘云

红楼梦判词及解析

红楼梦判词及解析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大橱里有一些册子,册子上有一些图画和题词。册子分为正册、副册、又副册。正册都是贵族小姐奶奶;又副册是丫头,即家务奴隶,如晴雯、袭人等;香菱生于官宦人家,沦而为妾,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入副册。 正册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钗、黛玉 玉带林:反读为林黛玉。金簪雪:即薛宝钗。泛指她们二人,“可叹停机德”指薛宝钗的贤惠,“金簪雪里埋”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堪怜咏絮才”指林黛玉的才华。但却都被埋没了。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三春:即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即元春。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假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前两句先是写出了探春的才华和志向,可惜生不逢时,正是赶在贾府即将走向衰落的“末世”。至于后两句,则暗示了探春最终远嫁海外。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湘云 湘江水逝楚云飞:含湘云名字,同时暗表湘云的结局为一场空欢喜:丈夫早亡。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终陷淖泥中”以‘槛外人’自诩的妙玉,最终结局却是流落风尘,令人扼腕。前两句是写妙玉的品性,她曾把刘姥姥用过的茶杯丢弃不要,也曾在宝玉过生日的时候给他送去贺帖。而后两句则是对妙玉结局的暗示和感叹,也就是说妙玉会有一个很凄惨的结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子系:拆字法,指孙,迎春的丈夫孙绍祖。拆字法是曹雪芹惯用的手法。迎春嫁过去一年就死了。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看到三个姐姐的结局都不好。“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最终选择的出家。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凡鸟:拆字“凤”,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意思分歧很大,有很多种说法,脂砚斋只说了是拆字法,并为给出具体意思,一种解释是:一从,指贾琏开始的时候是对风姐唯命是从的,二令:即发号施令。三人木:人木为休字。暗指熙凤最终落到被休的结局。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 刘氏:刘姥姥,巧姐最终被刘姥姥收养。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隐李纨二字。同时道出在贾珠死后,李纨生了贾兰后这一辈子就算过完了。“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三个情字暗指秦可卿,同时带出秦可卿的淫乱生活。 副册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荷花已一茎香:暗指香菱。菱:荷花。两地生孤木:拆字法,桂。暗指香菱碰到夏金桂之后就很快被迫害致死了。由于香菱是薛蟠的姨娘,因此将其列入“又副册”。

红楼梦全部诗词解析

《红楼梦》全部诗词 作者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曲子及人物介绍金陵十二钗图册出现在《红楼梦》第5回,宝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橱装载着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遂找到自己家乡金陵的柜子取册观看,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3册。册中有图画有判词,但无有名姓,但读者自己可以看出所指之人均为宝玉身边女子。 判词容 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贾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迎春:子系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纨:桃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可卿: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对应曲子: 林黛玉、薛宝钗: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殊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元春: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贾探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史湘云: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佛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 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公子叹无缘. 妙玉: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佛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 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公子叹无缘. 贾迎春: [喜冤家]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遘.觑着那,侯 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贾惜春: [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 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村里人呜咽,青枫树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金陵十二钗判词(带拼音)

(1、2)林 黛 玉 / 薛 宝 钗 :可k ě 叹t àn 停t íng 机j ī 德d é ,堪k ān 怜li án 咏y ǒng 絮x ù 才c ái 。玉y ù 带d ài 林l ín 中zh ōng 挂gu à ,金j īn 簪z ān 雪xu ě 里l ǐ 埋m ái (3)贾 元 春 : 二èr 十sh í 年ni án 来l ái 辨bi àn 是sh ì 非f ēi , 榴li ú 花hu ā 开k āi 处ch ù 照zh ào 宫g ōng 闱w éi , 三s ān 春ch ūn 争zh ēng 及j í 初ch ū 春ch ūn 景j ǐng , 虎h ǔ 兕s ì 相xi āng 逢f éng 大d à 梦m èng 归gu ī 。 (4)贾 探 春 : 才c ái 自z ì 精j īng 明m íng 志zh ì 自z ì 高g āo ,生sh ēng 于y ú 末m ò 世sh ì 运y ùn 偏pi ān 消xi āo 。清q īng 明m íng 涕t ì 送s òng 江ji āng 边bi ān 望w àng ,千qi ān 里l ǐ 东d ōng 风f ēng 一y ī 梦m èng 遥y áo 。 (5)史 湘 云 :富f ù 贵gu ì 又y òu 何h é 为w éi ,襁qi ǎng 褓b ǎo 之zh ī 间ji ān 父f ù 母m ǔ 违w éi 。展zh ǎn 眼y ǎn 吊di ào 斜xi é 辉hu ī ,湘xi āng 江ji āng 水shu ǐ 逝sh ì 楚ch ǔ 云y ún 飞f ēi 。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蔡义江 柳絮词(第七十回)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鉴赏】 《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我们知道,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对于她的幸福,有人可能会触痛伤感,有人可能会羡慕妒忌,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第十四回写宾客为秦氏送殡时,曾介绍卫若兰是“王孙公子”,即说湘云《红楼梦曲·乐中悲》中的所谓“才貌仙郎”。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无可奈何,这正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 南柯子 贾探春(上阕) 贾宝玉(下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鉴赏】 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这些话当然都不是对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认的生母赵姨娘说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同时,探春的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与黛玉生离死别,不是也同样适合吗?“空挂”“难羁”云云,若解作《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所预言的被羁留的宝玉对黛玉命运的“空劳牵挂”,不是也恰好吗?是的。惟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提笔将它续完。这一续,全首就都像是说宝玉的了:“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休惜”犹言惜不得。“飞来”者,非魂即愁,梦中心头,当然只有“自知”了。“莺愁蝶倦晚芳时”,也正是“红颜老死”之日。《葬花吟》中“明年花发虽可啄”,与这里说“纵是明春再见”是一样的意思。不过,“人去梁空巢也倾”说得显露,“隔年期”说得隐曲,其实,也就是说,要与柳絮再见,除非它重生,要与人再见,除非是来世。总之,探春与宝玉若各自填词,因同隐别离内容而难免措辞重复。现在,这样处理,巧妙灵活,又不着痕迹。书中说宝玉自己该做的词倒作不出来,这正是因为作者觉得没有再另作的必要了。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鉴赏】 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临江仙 薛宝钗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

红楼梦人物 晴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 多因毁谤出,多情公子空牵念。 雨后或雪后新晴为霁,成花纹的云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已隐含了晴雯之名,及其悲剧性的命运。 “心比天高”,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像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她的爽直莽撞针对的是每一个人:宝玉、黛玉、袭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宝玉爱自己,也是站在“人”这一个同样对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颜婢膝,也没有温柔和顺。我们已经看到了弱小如晴雯是怎样为这不公平的命而抗挣,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她也看不惯别人的鬼鬼祟祟,她如此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果真使最明白女儿的宝玉另眼相看,由亲昵而升为心爱。看宝玉挨打支走袭人却让晴雯送手绢,我们已经明白晴雯与宝玉更贴心了。 “风流灵巧”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晴雯的灵巧确实给她惹了不了麻烦,对于她暴炭一样的性子,有如平儿般的人物知道体贴,能够理解,有如宝玉一样的主人知道敬重,多方维护。也有因挨打受骂吃了亏的,难免要背后下蛆。看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的一番话便知。她告晴雯,无非是说她掐尖要强。但王夫人触动的心思却是“长得几分像林妹妹”的晴雯清狂太过,一口咬定她是妖精,再怀疑她与芳官、四儿等人私情蜜意,勾引宝玉。 正因如此,晴雯后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抱屈长终。宝玉感伤不已,作《芙蓉女儿诔》以祭之。 是服侍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妹妹。书中暗示她映衬的角色是林黛玉,又称黛副。口齿伶俐,聪明过顶,个性刚烈,敢爱敢恨,有”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极言其心灵手巧,神情跃然纸上。她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她,其中一句是与黛玉争论后改的:“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有人认为这是暗示黛玉的命运。 袭人: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画面寓“花气袭(谐音席)人”四字,隐喻花袭人姓名。优伶:旧时对歌舞戏剧艺人的称谓,这里指蒋玉函。公子,指贾宝玉。根据脂砚斋批注,袭人出嫁先于宝玉出家,故有末两句判词,续书写她在贾宝玉出嫁后才“不得已”嫁给蒋玉函,似与曹雪芹原意不符。 袭人,贾宝玉的大丫头。为人心胸狭窄,机心深重。书中重要人物之一。她与宝玉的关系既有亲昵、体贴的一面,又充当了宝玉身边时时规箴防范的卫道角色。历来有“袭为钗副”之说。袭人姓花,原为贾母之婢,本名“珍珠”,程本及原人文通行本作“蕊珠”,宝玉据“花气袭人”之句更其名为“袭人”。始见于第三回。第五回判词“枉自温柔和顺”一首,隐含袭人命运和结局。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可知袭人是丫鬟之中唯一和宝玉有私情的一个。全书中关于袭人的描写很多,重要的有: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借赎身之论,规劝宝玉百事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