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范文一: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注脚。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其间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奉系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等等。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小说中还不免穿插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一生主张旧思想的学者辜鸿铭,他们的出现都让读者心觉饶有趣味。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版的改变商业化十足,赚足了观众的兴趣点,若是从电视转战书本,不少人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了。但是书籍本就是个慢热品,当你发现性格特征鲜明的每个人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之时,电视直观却又不需大脑思考的弱智游戏,就远远不敌这引人丰富联想的书海畅游了。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对莫愁一句妹妹,你比我有福则成了彼此一生的心底最痛处。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情却如此内敛地深藏于四个人的内心,彼此明知,却也彼此隐晦。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相敬如宾,把爱情演绎成了最臻美的调理磨合。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曾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守寡,认为这是自己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荪亚则处于过渡期,敢于接受新思想,却也拥有固守的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新买王府花园,家人趁着兴致齐写对联,诗兴大发。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证婚,木兰求情,种种事件有欢快,有沉重,却只好感慨这浮生若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范文二: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范文三:

小说中二人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姚木兰也同样遇到了这种困惑。小说中姚木兰与孔立夫互相爱慕,本是绝好的一对,但却阴错阳差,姚木兰嫁给了曾荪亚。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相知、相爱得很深,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冰雪一样的纯洁。

姚木兰抱定了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的宗旨,把这种爱只是视为一种自我享受的记忆。但在孔立夫被捕的关键时刻,她还是难以抑制的挺身而出了。对自己心仪的孔立夫,她用几乎是自我牺牲的方式,担起应负的拯救责任。她救了立夫的命,虽然由于有些冲动,有些显得不顾一切,甚至因而惹起了丈夫的猜疑,但她并不后悔,既没有影响大家对她的认同,也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一个女性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是一件高尚的艺术,而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的优雅情怀也恰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姚木兰深知爱情绝不是一种占有,她把微妙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绚丽火花,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尽量不让别人察觉。

尽管她与孔立夫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情愫若隐若现,但那种彼此之间默默的深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姚木兰与孔立夫的爱,虽然含有一点个人私情,但更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它留给了人们很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心理悬念。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600字 第一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最后一个家庭,牛家。一个存在于整本书的反面家庭。牛思道唯利是图,马祖婆尖酸刻薄,牛怀瑜卑鄙龌龊,牛素云蛮横无理。唯一拯救了他们的是最不起眼的黛云。牛素云的一辈子,骄傲着活着骄傲的死去。在曾家和木兰比上比下出言不逊,离婚后跟哥哥误入歧途,成了当年的白面儿皇后。风光又讽刺。最后素云的一段描述很深刻,想活命,想要钱,就得做为日本做不正当勾当,谋害同胞。欣慰,庆幸,素云最后的选择为她干过的所有坏事一笔勾销,有什么比幡然醒悟改过自新更值得庆幸的事情?牛家没落理所应当,也代表了当时的政府官员家里的斗争有多激烈。100个人里不可能全是傀儡,总要有一个黛云! 书里还有很多小人物,比主角们的生活更加丰富。陈妈,一个乡下老婆子在姚家做事,当我看到她自从儿子丢了以后每年都做大一号衣服不禁鼻子反酸。可怜天下父母心。后来陈三找到了,可是陈妈却又没了。这一对母子的阴差阳错,让人想起,那时那日的战场,有多少母子生离死别;小小的银屏,引起那么大波浪;暗香的巧合相逢让人相信命运之轮的转动;陈三、环儿、博雅、阿瑄太多太多,每个人代表的一个世界,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一股强心力!小人物的辉煌造就了整本书的辉煌。林老细腻的笔触没有丢弃他们任何一个人,有生有死,让人欣慰让人安心。 书中有一段说老北京的语句,说的很好:满洲人来了,去了,老

北京不在乎;欧洲的白种人来了,以优势的武力洗劫过京城,老北京不在乎;现代穿西服的留学生,现代卷曲头发的女人来了,老北京不在乎老北京的人,在战火中依然在茶馆挺细喝茶聊天,生活之计,永不停息!也许就是这种精气神儿,让北京撑到了最后,撑到了如今。 姚家,曾家,牛家,三个同样的家庭以不同的方式宣告没落。唯一庆幸的是家里的人还是站在向着未来的大队伍里,带着精神,勇敢的活下去。 整整一本书,荡气回肠,把我带回那年代,感受那时那刻的精彩! 感触颇深,读后感叹,谨以为念。今后重读感悟又将是另一番。 第二篇:京华烟云读后感 姚家有很多人,电视剧里编剧将曹丽华合和银屏并为一个角色荪亚的女友。导致了电视剧失去了一段精彩。银屏无疑是悲剧的一个角色,是当时大家庭等级制度下的产物。姚家不允许儿子和一个丫鬟结婚,银屏被逼无奈才做出后来的事情,体仁最后也没能好好走到最后;红玉有人说是林黛玉的另一个形象。那阿非要比宝玉强多了。阿非也许受了两个姐姐的影响,正直善良开放,再加上有着英式的绅士风格,让人读到最后最让人印象深刻。 再来说第二个家庭曾家。对于曾家,我说得最多的便是曼娘。曼娘,一个传统而伟大的女人。尚在花龄就嫁到曾家,受了一辈子活寡,没有自己的亲生的孩子。令人庆幸的是,曼娘和去世的平亚是相爱的,即使封建的婚约这个牢笼囚禁了曼娘一生。曼娘遵守妇道,裹着小脚,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欢迎参考!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中年妇女。鲁迅的文章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

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美好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而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快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快乐的生活,但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后来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太好了)讲解学习

京华烟云读后感(写得 太好了)

那早已逝去的点点 ——读《京华烟云》有感 我是一个爱读武侠,奇幻等休闲型文学作品的普通青年,对像林语堂这样的国学大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名下的作品,自然也是知之甚少!! 不过,随着电视剧版《京华烟云》的热播,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几分期待,无论是文雅的赵雅芝,还是清新的赵薇,都能让我对这样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描绘几个年轻人波澜人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电视剧的成功并不能百分百代表小说本身的价值,就像一处庄园的宏伟大门,是万万不能代表庄园里面,那奇妙璀璨的风景的!!好,既然这样,希望大家能够跟随我的语言,感应我的感受,来窥探一下,“这处庄园”,不一样的神采吧!! 人世沧桑铸就奇女子 《京华烟云》是部充满女性光辉的作品,最直观的便是主角,木兰,木兰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在不停地辐射着她身边的所有人! 除了木兰之外,曼娘和莫愁也是毫无疑问地充满魅力,因为,她们的贤惠,他们的知性,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曼娘之“囚” 整部书,曼娘是我最喜欢,最牵肠挂肚的人物,不止因为她的柔顺,更因为,她是那样一位符合传统中国男人择偶标准的完美情人!

从我第一次从曾家三个少爷的口中得知曼娘的存在,我就明显感受到,这是一个和木兰相对应的人物,而且更可能是一辈子相对应,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 很多人会问,曼娘爱平亚吗? 其实,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年轻人,觉得两人的相爱是毫无疑问的!!他俩是娃娃亲,所以,他俩的命运从出生就是定好的!曼娘信命,所以她坚定不移地相信,只要自己做好就行,命运会替他安排;曼娘懂礼,所以她不会去想除了平亚之外的任何一个人,再加上平亚也是个老实人,于是,曼娘成了平亚一生的羁绊! 这就造就了一个传统命题,曼娘是典型的被动恋爱者,这和木兰,作为被动婚姻者的代表也是不谋而合!! 平亚和曼娘在很多时候,确实是相处得很愉快,很多细节也表明,他们确实已经像情侣一样地眉目传情!就像曼娘的父亲刚死不久的时候,他们两个的那种情侣之间才会有的小默契,引得广大读者牵肠挂肚!! 所以,被动恋爱也不是总是不好的,主要看恋人双方是否“来电”,是否懂得知足! 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绝大部分人也都是在重复着这样的被动爱情,没有关系,爱情是没有主被动的,时代能够带给人们的,我们应该照单全收!! 木兰在第一次见到曼娘的时候,充满羡慕之情,曼娘那种卓尔不群的古典美是万中无一的,而当时的木兰是个得益于自己开化的父亲,能够对古典艺术和新生事物兼收并蓄的好女子,于是,二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辈子的知心人!!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

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 人生。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她的这些精神也是我所敬佩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也占据重要主角的莫愁,相对于姐姐木兰来讲,她又有自己的不同,能够说,木兰犹如灿烂明亮的春花,而莫愁好比匣中温润沉静的美玉。木兰的情绪变化迅速,遇见感动的事情,就会流泪,放在寻常事物上,令人觉得摔性无伪,而在关键时刻,木兰却缺乏莫愁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镇定。孔立夫被抓,姐姐姚木兰晕了过去,妹妹莫愁却挺着大肚子,沉着地应付警察,其雍容与大方的作派,令警察都肃然起敬,帮她丈夫说好话且来宽慰她。这份坚强与镇定,也十分可贵。莫愁又十分息事宁人,姐姐为她的丈夫晕倒,她看在眼里,却并无任何异样。这种能忍耐的享福的性格,也令人羡慕。犹如莫愁所说:“身为玉质,有利也有弊。玉永远不受污染,并且硬而脆。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 我原本计划是每个月读一本书的。结果,计划中的第一本书果真耗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得以读完。其实,制定此计划的原因,不过是想提升自我的文化水平,简简单单的做一个知性女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我不需要一定得读懂它的意思,也不需要寻找颜如玉,只是希望通过读书,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够带领自己走向一条文学道路。 京华烟云,作者林语堂,此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部文学巨著,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我仅读过这一本,对于他本人的了解,也仅从此书开始。将现代文学与古代神话相比较,我自然是万分喜欢古代神话的,因为,我总觉得现代文学太过直白,也比较复杂,读起来远不如古代神话所带来的新奇、有趣;特别是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我犹为喜欢。之前在长安上班的时候,图书室里有《中华上下五千年》读本,有《世界上下五千年》读本,有各个皇帝、妃子、诗人传记,都被我每周一本,如饥似渴般的吸收到脑海里。 我读《京华烟云》的起因,说起来很可笑:那天在当当网淘了一本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被身边的同事看到了,就顺便要我帮她也订一本《京华烟云》,于是便一起下单。等收到书的时候,我便被这两本书的封皮所吸引,感觉是特别的舒服。便央求她,我们相互换着看书。但是后来,我便搬来了深圳上班,而那本《人生

若只如初见》也在阿珍离厂的时候,被带来的深圳,至于《京华烟云》我更是没有机会去借来看了。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便越觉得美好。对《京华烟云》的思念,便从长安带到了深圳。终于有一天在网上找到了电子档,赶紧下载到本地电脑上转换为txt格式,放在手机里慢慢的欣赏。从2010年1月份到2月5号才终于将此小说看完,看书的时间也是很短,每天晚上睡觉前,拿着手机看上半个小时,坚持每天都看,才得以知道最后的结局。虽然结局不像结局,留给我无限遐想:木兰最后到了四川吗?暗香他们一家可曾平安?还有博雅这个姚家的独子后代是否安然无事?当了兵的肖夫和表哥在战线是不是平安胜利? 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就像是在介绍三大家族的成员和他们的得势,从战争开始打,到木兰丢失;从曼娘结友,到木兰与立夫相识;从木兰与家人团聚,到姚家与曾家结亲;再从曼娘嫁与曾家,到木兰暗恋立夫;从牛家得势,到与曾家联姻;直到最后三个大家族,分散避难,家破人亡。这是一部长篇巨史,一部介绍家族由盛到败的纵向史记。以木兰为中心,展开各个家族的述诉,与之关联的一切故事,包括悲欢离合。 总止,这像极了一部《红楼梦》的翻版,特别是关于黛玉、宝芬、阿非与银屏这几个人的爱情故事。看完之后,略作感想,特此书写,不成文,仅共娱乐一番。

京华烟云有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的背叛,但她坚持下来了,凭她的智慧和毅力,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木兰曾在给曹丽华的信中这样说:姚家虽富,素抱新奇不羁之思。常欲摆脱朱门之生活,度渔樵之岁月,荆钗布裙,相夫教子。 这样的大家闺秀,能有如此朴素平凡的生活向往,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一】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小说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

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小说,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800字【二】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字

读林语堂《京华烟云》有感-读后感3000 字 《京华烟云》是20世纪30年代末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清朝末年社会的大动荡开篇,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后到抗战初的二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变化。但这一点仅仅是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而存在。林语堂先生在小说的著者序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他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那么在那样的尘世生活里,当代中国男女到底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呢?又是如何成为神州的自由民呢? 林语堂先生从儒家和道家学说的结合中去寻找答案,他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掺和在一块,得到了一种儒道掺和的理想人生观,并通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姚思安,将这一理想人生观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城中隐士实是最伟大的隐士’,因为他自己具有充分的节制力,不受环境的支配。”也就是说,这种“城中隐士”是“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姚家的主人,姚思安,正是这样的一位“城中隐士”。小说的开篇,就展示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遭劫,皇室逃离,生灵涂炭,城内百姓纷纷外逃。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动乱频繁、兵荒马乱、灾难降临的环境中,姚思安仍能泰然自若、步伐坚定,完全不受环境的影响。在全家逃难而离开北京城之际,仍能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地安排一切。 这位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高士。他从不心浮,因为他认为“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总是持着“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的处世态度。他不会为小事所动心,而是要享受心灵的宁静。 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宁静的心灵,使得姚思安对许多事情都看得很轻、很淡,尤其是在对待财物的态度上,更是如此。 姚思安认为财物乃身外之物,“你若把那些东西看作废物,那就是废物”,并且他相信事物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都不可更改其发展的轨迹。在女儿木兰担心那些古玩被掘走时,姚思安有这样一番妙论,他说:“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所以他对难过的木兰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2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四):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林语堂京华烟云优秀读后感心得范文

林语堂京华烟云优秀读后感心得范文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林语堂京华烟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

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 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木兰与曹丽华相见中,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宽容。 宽容是一种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说是很难很难。宽容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和平相处,社会才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宽容曹丽华,那么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抛下木兰与曹丽华结婚,这个结果也是木兰最不想要的。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1000字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1000字 【导读】第一篇:林语堂《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红楼梦》,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如果觉得很 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本文《《京华烟云》读书笔记1000字》由 读后感大全 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篇:林语堂《京华烟云》的读书笔记 许多人都说《京华烟云》酷似《 红楼梦 》,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的确如此。但如果说《 红楼梦 》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那么《京华烟云》定然是个梦。 《京华烟云》中描写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 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都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展露出来。 然不久便发觉众爱所归,无不归于姚木兰。也难怪,林语堂先生之理想女子,集美貌、才华、修养于一身,持家业时老成持重,左右逢源;论学问时伶牙俐齿,理不让人;该堂皇时则堂皇,金银玉器,与王侯将相之千金堪比;该俭朴时则俭朴,荆衣布裙,与市井乡野之村姑无异。古时的花木兰,有胆有识,姚木兰亦是如此,却又多了份脚踏实地的本分。 如读书,有人读到易,有人读到淫,木兰读到做花生汤时要放碱。喜欢的分明是立夫,却 又依着父亲嫁给了荪亚。 林语堂先生想必是希望那个木兰便是如斯,他给她寻好了男子,如斯也应该像木兰那般相 夫教子,然而在订婚的前一天,如斯却与一个美国青年私奔,不多久离婚,从此她的世界 便分裂成两半,她安静时仍是个才女,却越发忍受不了这个她所不爱的世界,最终自杀, 只在桌上留下一杯尚温的香茗。 因为她不是木兰。 木兰的美,只能被称做梦。

京华烟云 介绍详情

一九三八年,旅居欧洲的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然而后来未能如愿,却因此写出了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讲述了北京曾、姚、牛三大家族三十多年的悲欢离合,将中特定年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全景式的介 绍给西方,填补了西方对中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对于中西文化流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林至诚一心想要儿子学习英文,接受新式教育,这一出对林氏的影响甚大。一九一七年,林语堂受业于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在英文方面的出才华。随后,先后在美哈佛大学和德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留学,系统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尽管林语堂是 一个在西方文化熏陶下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但他同时又对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有人评价林氏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此语绝非妄言。 其二,以幽默小品文扩展了现代散文写作的体式和内容。林语堂是中 第一位将英文Humour译为幽默并加以提倡的作家,他主张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林语堂《人间世?发刊词》)的小品文大大开拓了现代散文的写作空间。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不同于讽刺,其特征是“谑而不虐”(林语堂《答 青崖论幽默译名》),这是一种新的审美观,深受英文化影响。其小品文以闲适和灵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新的散文笔调,提升了散文的艺术。 其三,以大量英文著作详细介绍中文化于西方,对改变中西方文化流的单向传播起到弥补作用。除《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外,林语堂在旅美期间还用英文写作了大量介绍中传统文化的著作,包括广为人知的《吾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等等。促进了中西文化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全民抗战的开端,虽然林语堂萌生了翻译《红楼梦》的想法,然而《红楼梦》毕竟与中特殊况下的现实不符,于是林氏“感此非其时也”,开始构思《京华烟云》的写作。 本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三十多年间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 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现 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那么关于京华烟云读书笔记该怎么去写呢,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京华烟云读书笔记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 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当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 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 的书,就算勉强自我去看也是怎样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此刻还是读到哪里。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感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 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 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那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 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 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可是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 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可是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我在读书时发现 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读书真是一件86.能够让人平复心境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 什么具体的道理,可是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 之极,恨不得自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此刻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 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 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读历史小说《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读历史小说《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读历史小说《京华烟云》心得体会 《京华烟云》是由多部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这本书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因此与新近甚多“黑幕”小说迥乎不同。既非对旧式生活进赞词,亦非对新式生活做辩解,只是叙述了当时的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养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 这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此书的最大优点不在于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的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故事以木兰成长为主线,从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

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写她从富家生活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变成普通的农民。文章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还有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主要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 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发!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另外,这本书详细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是对女主人公姚木兰的刻画,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姚木兰,一个

《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的艺术》有感 很高兴站在这里,跟各位领导和同事一起分享林语堂先生的著作《生活的艺术》,林语堂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他先后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先生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籍,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次获得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全书通过“觉醒”、“关于人类的观念”、“我们的动物性遗产”、“论近人情”等十四个章节,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效仿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 林语堂先生用“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将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调皆诉诸笔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先生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先生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文中写道“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的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林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真正有趣的、冗长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600字| 800字| 1000字| 00字| 1500字 下面是淘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请关注淘范文网京华烟云读后感栏目。 京华烟云读后感1000字【一】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

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