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饱与度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道路饱与度就是研究与分析道路变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仍比较简单地用V/C来计算饱与度,未能根据各类不同道路的标准进行计算,尤其就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其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0 引言

饱与度的计算主要应考虑两点:一就是交通量,二就是通行能力。前者的数据一般就是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经过计算获得,后者的计算则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同,有必要分开讨论。本文将在介绍道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通行能力及饱与度算法作一探讨。

1 道路分类

我国道路按照使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与乡村道路。目前除公路与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与乡村道路一般不再进行等级划分。

1、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与设施的道路,不包括街坊内部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分界线为城市规划区的边线。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

1、2 公路

公路就是连接各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与性质,一般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规范。

2 饱与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1 饱与度

道路饱与度就是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计算公式即为人们常说的V/C,其中V为最大交通量,C为最大通行能力。饱与度值越高,代表道路服务水平越低。由于道路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际中因难以考虑多方面因素,常以饱与度数值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将道路的服务水平根据饱与度等指标的不同分为六级(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考该手册,此处从略).我国则一般根据饱与度值将道路拥挤程度、服务水平分为如下四级:

一级服务水平:道路交通顺畅、服务水平好,V/C介于0至0、6之间;

二级服务水平:道路稍有拥堵,服务水平较高,V/C介于0、6至0、8之间;

三级服务水平:道路拥堵,服务水平较差,V/C介于0、8至1、0之间;

四级服务水平:V/C>1、0,道路严重拥堵,服务水平极差。

2、2 影响因素

饱与度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车流量与通行能力,此外,影响饱与度

的因素主要还有车流量、道路通行能力、行程速度及运行时间等。

2.2.1 行程速度与运行时间

道路行驶速度越高、运行时间越短,饱与度值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饱与度值与行车速度成反比,与行驶时间成正比。

2.2.2 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通畅性)

饱与度与行驶的自由程度成反比,即行驶自由程度越大。饱与度值越低。

2.2.3 交通受阻或受干扰程度

车辆在道路上受阻或干扰(如大型车辆的混入、超车等)越多,饱与度值就越高,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2.2.4 气候因素,如雨、雾、雪及台风等,会使车辆行驶速度减慢,饱与度值增加。

3 饱与度计算方法

具体对城市道路与公路而言。目前饱与度的计算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计算时段上,公路计算饱与度常用日交通指标,即求得日最大交通量与日最大通行能力的比值;而城市道路由于日交通量随时段变化较大。常常在进行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日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小时最大通行能力的比值计算方法。相应地。其采用的计算公式及计算方法也略有差异。

饱与度的值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就是交通量:二就是通行能力,两者所在时间段必须统一用日交通量或者小时交通量,一般而言,交通量就是通过观测站记录与交通量调查后通过换算得到的,已有较为成

熟的计算方法及程序。饱与度计算的难点在于通行能力的确定。因为公路、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不同,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详述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饱与度计算方法,其中重点在于通行能力的计算。

3、1 城市道路饱与度计算方法

城市道路饱与度采用道路日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道路小时最大设计通行能力的比值来计算。其中交通量数据由调查或观测获取后通过折算而得。此处不详细论述,以下重点介绍通行能力的计算。

计算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必须先了解如下概念。

3.1.1 理论(可能)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又称可能通行能力,就是指在道路交通理想条件下。每条车道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计算公式如下:

C B=3600/t0

式中,C B为理论通行能力;t0为平均车头时距。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建议的单车道理论通行能力见表1。

表1 我国单车道理论通行能力取值

3.1.2 实际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就是指在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每条车道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考虑到地形、道路交通状况等因素,实际通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题

1、已知平原区某单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20km/h,标准路面宽度和侧向净宽,驾驶员主要为经常往返于两地者。交通组成:中型车35%,大型车5%,拖挂车5%,其余为小型车,高峰小时交通量为725 pcu/h/ln,高峰小时系数为0.95。试分析其服务水平,问其达到可能通行能力之前还可以增加多少交通量? 解:由题意,fw=1.0,fp=1.0; fHV =1/{1+[0.35×(1.5-1)+0.05 ×(2.0-1)+0.05 ×(3.0-1)]}=0.755 通行能力:C=Cb × fw× fHV × fp =2200×1.0×0.755×1.0 =1661pcu/h/ln 高峰15min流率:v15=725/0.95=763pcu/h/ln V/C比:V15/C=763/1661=0.46 确定服务水平:二级 达到通行能力前可增加交通量:V=1661-763=898pcu/h/ln 2、已知某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h,行车道宽度3.75m,内侧路缘带宽度0.75m,右侧硬路肩宽度3.0m。交通组成:小型车60%,中型车35%,大型车3%,拖挂车2%。驾驶员多为职业驾驶员且熟悉路况。高峰小时交通量为1136pcu/h/ln,高峰小时系数为0.96。试分析其服务水平. 解:由题意,ΔSw= -1km/h,ΔSN= -5km/h ,fp=1.0,SR=100-1-5=94km/h ,CR=2070pcu/h/h fHV =1/{1+[0.35×(1.5-1)+0.03 ×(2.0-1)+0.02 ×(3.0-1)]}=0.803 通行能力:C=CR×fHV ×fp =2070×0.803×1.0 =1662pcu/h/ln 高峰15min流率:v15=1136/0.96=1183pcu/h/ln V/C比:v15/C=1183/1662=0.71 确定服务水平:三级 3、今欲在某平原地区规划一条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20km/h,标准车道宽度与侧向净空,其远景设计年限平均日交通量为55000pcu/d,大型车比率占30%,驾驶员均为职业驾驶员,且对路况较熟,方向系数为0.6,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为0.12,高峰小时系数取0.96,试问应合理规划成几条车道? 解:由题意,AADT=55000pcu/d,K=0.12,D=0.6 单方向设计小时交通量:DDHV=AADT×K×D=55000×0.12×0.6=3960pcu/h 高峰小时流率:SF=DDHV /PHF=3960/0.96=4125pcu/h 标准的路面宽度与侧向净空,则fw=1.0,fp=1.0,fHV=1/[1+0.3×(2-1)]=0.769 所需的最大服务流率:MSFd =SF/(fw×fHV×fp) =3375/0.769=5364pcu/h 设计通行能力取为1600pcu/h/ln,则所需车道数为:N =5364/1600=3.4,取为4车道。 4、郊区多车道一级公路车道数设计,设计标准:平原地形,设计速度100km/h,标准车道宽,足够的路侧净空,预期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为1800pcu/h,高峰小时系数采用0.9,交通组成:中型车比例30%,大型车比例15%,小客车55%,驾驶员经常往返两地,横向干扰较轻。 解:计算综合影响系数fC。 由题意,fw=1.0,fP=1.0,fe=0.9 (表2.9),Cb =2000pcu/h/ln, fHV =1/[1+ΣPi(Ei- 1)]=1/[1+0.3 ×(1.5-1)+0.15 ×(2-1)]=0.769 fc=fw×fHV×fe×fp=1.0 ×0.769×0.9×1.0=0.692 计算单向所需车道数: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道路饱和度是研究和分析道路变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仍比较简单地用V/C来计算饱和度,未能根据各类不同道路的标准进行计算,尤其是公路和城市道路,其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0 引言 饱和度的计算主要应考虑两点:一是交通量,二是通行能力。前者的数据一般是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经过计算获得,后者的计算则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同,有必要分开讨论。本文将在介绍道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通行能力及饱和度算法作一探讨。 1 道路分类 我国道路按照使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目前除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进行等级划分。 1.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围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不包括街坊部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分界线为城市规划区的边线。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城市道路设计规》等相关规。 1.2 公路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

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和性质,一般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规。 2 饱和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1 饱和度 道路饱和度是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即为人们常说的V/C,其中V为最大交通量,C为最大通行能力。饱和度值越高,代表道路服务水平越低。由于道路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际中因难以考虑多方面因素,常以饱和度数值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将道路的服务水平根据饱和度等指标的不同分为六级(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考该手册,此处从略).我国则一般根据饱和度值将道路拥挤程度、服务水平分为如下四级: 一级服务水平:道路交通顺畅、服务水平好,V/C介于0至0.6之间; 二级服务水平:道路稍有拥堵,服务水平较高,V/C介于0.6至0.8之间; 三级服务水平:道路拥堵,服务水平较差,V/C介于0.8至1.0之间; 四级服务水平:V/C>1.0,道路严重拥堵,服务水平极差。 2.2 影响因素 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车流量和通行能力,此外,影响饱和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

下面只是相关的计算方法只是要寻找更为专业只是还是要看专业书籍的。 道路通行能力 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p=3600/ti(3.2.1-1) 式中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t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当本市没有t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Nm=αc·Np(3.2.1-2) 式中Nm——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1-2。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 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公式计算: Npb=3600Nbt/(tf(ωpb-0.5))(3.2.2-1) 式中Np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h· m)); tf——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ωpb——自行车车道路面宽度(m)。 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h·m);无分隔设施时为1800veh/(h·m)。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b=αb·Npb(3.2.2-2) 式中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 m)); αb——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2。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隔设施时,推荐值为1000~1200veh/(h·m);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推荐值为800~1000veh/(h·m)。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用大值,小的采用小值。 第3.2.3条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

【交通运输】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第章交通流参数

第7章交通流参数 目录 7.1 引言 (2) 7.2 连续流 (2) 7.2.1 交通量和流率 (2) 7.2.2 速度 (4) 7.2.3 密度 (7) 7.2.4 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8) 7.2.5 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9) 7.3 间断流 (11) 7.3.1 信号控制 (12) 7.3.2 停车或让路控制交叉口 (14) 7.3.3 速度 (15) 7.3.4 延误 (16) 7.3.5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 (16) 7.3.6 排队 (18) 7.4 参考文献 (22) 图表目录 图表7-1 时间平均速度和区间平均速度之间的典型关系图 (6)

图表7-2 连续流设施上速度、密度和流率之间的一般关系 (10) 图表7-3 信号交叉口引道车道中交通间断情况 (13) 图表7-4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概念图 (14) 图表7-5 信号交叉口排队图 (20)

7.1 引言 交通量或流率、速度和密度这三个基本变量可描述各种道路上的交通流。本手册中,交通量或交通流量是连续流和间断流两类交通设施共用的参数,而速度和密度主要用于连续流。一些与流率相关的参数,如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也都适用于两种类型的交通设施;其他参数,如饱和流量或间隙,只用于间断流。 7.2 连续流 7.2.1 交通量和流率 交通量和流率是量化给定时间间隔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车辆数的两个指标,其定义如下: 交通量——在给定时间间隔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总数。交通量可以按年、日、小时或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来计量。 流率——在给定的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内,通常为15min,车辆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当量小时流率。交通量和流率是量化交通需求的变量,也就是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希望使用已知交通设施的车主或司机的数量,通常以车辆数表示。由于交通阻塞能够影响交通需求,有时观测到的交通量反映的是通行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实际的交通需求。

最新道路通行能力计算

第二节道路通行能力 1 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2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3 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4 Np=3600/ti(3.2.1-1) 5 式中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6 t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7 当本市没有t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8 9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10 Nm=αc·Np(3.2.1-2) 11 式中Nm——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12 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1-2。 13

14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15 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 16 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17 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公式计算: 18 Npb=3600Nbt/(tf(ωpb-0.5))(3.2.2-1)19 式中Np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 20 (h· m)); 21 tf——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 22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23 ωpb——自行车车道路面宽度(m)。 24 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h·m); 25 无分隔设施时为1800veh/(h·m)。 26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27 Nb=αb·Npb(3.2.2-2) 28 式中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 m)); 29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摘要:道路饱和度是研究和分析道路变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仍比较简单地用V/C来计算饱和度,未能根据各类不同道路的标准进行计算,尤其是公路和城市道路,其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0 引言 饱和度的计算主要应考虑两点:一是交通量,二是通行能力。前者的数据一般是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经过计算获得,后者的计算则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同,有必要分开讨论。本文将在介绍道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通行能力及饱和度算法作一探讨。 1 道路分类 我国道路按照使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目前除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和乡村道路一般不再进行等级划分。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不包括街坊内部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分界线为城市规划区的边线。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 公路

公路是连接各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和性质,一般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规范。 2 饱和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饱和度 道路饱和度是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即为人们常说的V/C,其中V为最大交通量,C为最大通行能力。饱和度值越高,代表道路服务水平越低。由于道路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际中因难以考虑多方面因素,常以饱和度数值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将道路的服务水平根据饱和度等指标的不同分为六级(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考该手册,此处从略).我国则一般根据饱和度值将道路拥挤程度、服务水平分为如下四级: 一级服务水平:道路交通顺畅、服务水平好,V/C介于0至之间; 二级服务水平:道路稍有拥堵,服务水平较高,V/C介于至之间; 三级服务水平:道路拥堵,服务水平较差,V/C介于至之间; 四级服务水平:V/C>,道路严重拥堵,服务水平极差。 影响因素 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车流量和通行能力,此外,影响饱和度的因素主要还有车流量、道路通行能力、行程速度及运行时间等。 2.2.1 行程速度与运行时间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第一章引言 目录 1 概述 (2) 编写手册的目的 (2) 手册的内容 (2) 手册的使用 (2) 公制版和美国通用制版的惯例版本 (3) 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3) 在线手册 (3) 计算软件 (4) 2 手册的历史 (4) 3 HCM2000的新内容 (5) 第一部分:概述 (5) 第二部分:概念 (7) 第三部分:分析方法 (7) 城市道路 (7) 信号交叉口 (7) 无信号交叉口 (7) 行人 (7) 自行车 (7) 双车道公路 (8)

多车道公路 (8) 高速公路设施 (8)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8) 高速公路交织区 (8) 匝道和匝道联接点 (8) 立体交叉匝道 (8) 公共交通 (8) 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8) 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 (8) 4 HCM2000的研究基础 (8) 5 参考文献 (9) 图表目录 表1-1 HCM1985版本:编制和修订 (4) 表1-2 HCM 2000的编制 (5) 表1-3 相关研究项目 (9)

1 概述 编写手册的目的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简称HCM)给交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统一的公路和街道设施服务质量的评价评方法。HCM不是为了各种交通设施、系统、区域、环境制定有关期望的和恰当的服务质量的政策,而是为了对确定交通设施的规模,为了确保从业人员接触到最新研究的成果和提出典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套合乎逻辑的分析方法。第四版HCM目的是为给出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其评价地面交通系统中各种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一系列设施组成的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多个交通设施的组合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本手册是一本主要的原始文献,它汇集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分析各种街道、公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设施运行状况的方法。目前,交通研究委员会(TRB)正在编写一部辅助补充性手册,即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这部手册将从使用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阐述分析公交服务水平的方法。 手册的内容 手册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与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的交通流特性,探讨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应用,说明如何利用手册进行决策。第一部分还有术语和符号汇编。第二部分是介绍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阐述的分析工作提供了预估的默认值。第三部分给出了评价道路、自行车、行人、公交设施等的运行状况、以及对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具体的分析方法。 手册的第四部分叙述了分析交通走廊、地区和多种设施运营的框架,其目的是为便于分析人员评价多个交通设施。在某些情况下,手册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在另一些情况下,手册仅是提供一个非常大概的设施的分析方法。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模型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模型适用于分析大系统的或更复杂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更多的信息,可以从互联网https://www.sodocs.net/doc/4c13884294.html,/trb/hcm获得。 手册的使用 除了确定服务质量需要的服务水平外,手册还确定了度量其他特性的分析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根据交叉口的现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各流向流量的构成关系,可推得各路段流量,从而得到饱和度V/C 比。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C N N a ????=ηγ0,其中N a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该值由设计车速来确定,如表2.2所示。 表2.13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其中γ为自行车修正系数,有机非隔离时取1,无机非隔离时取0.8。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 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s 为交叉口间距(m),C 0为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表 2.3所示 表2.3 车道数修正系数采用值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如表2.4所示 表2.4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由路段流量的调查结果,并且根据交叉口的间距、路段等级、车道数等对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路段的交通负荷进行了分析。 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如下: δ m c p m k a N N = (1) 式中: m N —— 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 p N ——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 c a —— 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快速路分类系数为0.75;主干道分类 系数为0.80;次干路分类系数为0.85;支路分类系数为0.90。 m k —— 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 为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经过累加,可取单向二车道 m k =1.85;单向三车道 m k =2.6;单向四车道 m k =3.25; δ—— 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 道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 b v a v v l v l 2/2///δ (2) l —— 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m ); a —— 车辆起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0.82/s m ; b —— 车辆制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1.662/s m ; ?—— 车辆在交叉口处平均停车时间,取红灯时间的一半。 Np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其值由路段车速来确定: 表4.1 Np 的确定

路段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可能通行能力 根据交叉口的现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各流向流量的构成关系,可推得各路段流量,从而得到饱和度V/C 比。路段通行能力的确定采用建设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的方法,该方法的计算公式为:单条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 C N N a ????=ηγ0,其中N a 为车道可能通行能力,该值由设计车速来确定,如表2.2所示。 表2.13 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其中γ为自行车修正系数,有机非隔离时取1,无机非隔离时取0.8。η为车道宽度影响系数,C 为交叉口影响修正系数,取决于交叉口控制方式及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由下式计算: ???>+≤≤=m s s C m s m s C C 200),73.00013.0(200,200,0 s 为交叉口间距(m),C 0为交叉口有效通行时间比。 车道修正系数采用表 2.3所示 表2.3 车道数修正系数采用值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采用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如表2.4所示 表2.4 路段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设计通行能力 由路段流量的调查结果,并且根据交叉口的间距、路段等级、车道数等对路段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路段的交通负荷进行了分析。 路段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如下: δ m c p m k a N N =(1) 式中: m N ——路段机动车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 p N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 c a ——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分类系数,快速路分类系数为0.75;主干道分类系 数为0.80;次干路分类系数为0.85;支路分类系数为0.90。 m k ——车道折减系数,第一条车道折减系数为1.0;第二条车道折减系数为 0.85;第三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75;第四条车道折减系数为0.65.经过累加,可取单向二车道 m k =1.85;单向三车道 m k =2.6;单向四车道 m k =3.25; δ——交叉口影响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如高架道 路和地面快速路)δ=1;该系数与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绿信比和车辆起动、制动时的平均加、减速度有关,其计算公式如下: ?+++= b v a v v l v l 2/2///δ(2) l ——两交叉口之间的距离(m ); a ——车辆起动时的平均加速度,此处取为小汽车0.82/s m ;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整理版

通行能力分析 一、道路通行能力的概述 1、基本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基本通行能力是在理想条件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也称为理想通行能力。) 2、实际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实际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可能通行能力则是在具体条件的约束下,道路具有的通行能力,其值通常小于基本通行能力。) 3、设计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对应服务水平的通行能力。(指在设计道路时,为保持交通流处于良好的运行状况所采用的特定设计服务水平对应的通行能力,该通行能力不是道路所能提供服务的极限。) 二、多车道路段通行能力 1、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与交通条件下,车辆以连续车流形式通过时的通行能力。在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过程中,通常以时间度量的车头时距t h和空间距离度量的车头间距s h为基础,推导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或 1000 = s V N h 式中: N——一条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辆/h); t h——饱和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s); V——行驶车速(km/h) s h——连续车流的车头间距(m)。 我国对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中建议的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表4.2.2 快速路基本路段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道路饱与度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道路饱与度就是研究与分析道路变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人们仍比较简单地用V/C来计算饱与度,未能根据各类不同道路的标准进行计算,尤其就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其计算方法并不一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0 引言 饱与度的计算主要应考虑两点:一就是交通量,二就是通行能力。前者的数据一般就是通过交通调查数据经过计算获得,后者的计算则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城市道路与公路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不同,有必要分开讨论。本文将在介绍道路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道路的通行能力及饱与度算法作一探讨。 1 道路分类 我国道路按照使用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与乡村道路。目前除公路与城市道路有准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外,对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与乡村道路一般不再进行等级划分。 1、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具有一定技术条件与设施的道路,不包括街坊内部道路。城市道路与公路分界线为城市规划区的边线。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一般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 1、2 公路

公路就是连接各城市、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厂矿地区的道路。根据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务与性质,一般将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规范。 2 饱与度定义及影响因素 2、1 饱与度 道路饱与度就是反映道路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计算公式即为人们常说的V/C,其中V为最大交通量,C为最大通行能力。饱与度值越高,代表道路服务水平越低。由于道路服务水平、拥挤程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际中因难以考虑多方面因素,常以饱与度数值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美国的《通行能力手册》将道路的服务水平根据饱与度等指标的不同分为六级(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考该手册,此处从略).我国则一般根据饱与度值将道路拥挤程度、服务水平分为如下四级: 一级服务水平:道路交通顺畅、服务水平好,V/C介于0至0、6之间; 二级服务水平:道路稍有拥堵,服务水平较高,V/C介于0、6至0、8之间; 三级服务水平:道路拥堵,服务水平较差,V/C介于0、8至1、0之间; 四级服务水平:V/C>1、0,道路严重拥堵,服务水平极差。 2、2 影响因素 饱与度的大小取决于道路的车流量与通行能力,此外,影响饱与度

道路通行能力计算

第二节道路通行能力 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p=3600/ti(3.2.1-1) /h); 式中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ti—— 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当本市没有t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Nm=αc·Np(3.2.1-2) 式中Nm——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1-2。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根据不同的计算行车速度、绿信比、交叉口间距等进行折减。 第3.2.2条一条自行车车道宽1m。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 可能通行能力按下公式计算: Npb=3600Nbt/(tf(ωpb-0.5))(3.2.2-1)

式中Np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h·m));tf——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ωpb——自行车车道路面宽度(m)。 路段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隔设施 时为1800veh/(h·m)。 /(h·m);无分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Nb=αb·Npb(3.2.2-2) 式中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αb—— 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见表3.2.2。 /(h·m));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设有分隔设施时,推荐值为1000~1200veh/(h·m);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推荐值为800~1000veh/(h·m)。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用大值,小的采用小值。 第3.2.3条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 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一、各种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1.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按下式计算: Ns=3600ψs((tg-t1)/tis+1)/tc(3.2.3-1) 式中Ns——一条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 tc——信号周期(s); tg——信号周期内的绿灯时间(s); /h); t1——变为绿灯后第一辆车启动并通过停止线的时间(s),可采用2.3s;tis——直行或右行车辆通过停止线的平均间隔时间(s/pcu); ψs——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可采用0.9。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土木073班陈雷 200711003227 摘要:探讨道路路段的通行能力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道路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交通规则;交通管理。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在特定的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下单位时间能通过的最大交通量。在道路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如何确定道路建设的合理规模及建设时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公路网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道路设计以及道路建设后评价,如何知道道路网的最优管理模式,都需要以道路通行能力系统研究的成果为依据。本文对道路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道路路段通行能力 1、基本通行能力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 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 65 m , 路旁的侧向余宽作为理想的道路条件,主要是车道宽度应不小于3. 不小于1.75 m , 纵坡平缓并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平面线形和路面状况。作为交通的理想条件, 主要是车辆组成单一的标准车型汽车, 在一条车道上以相同的速度,连续不断的行驶,各车辆之间保持与车速相适应的最小车头间隔, 且无任何方向的干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车流计算模式所得出的最大交通量,即基本通行能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 v ———行车速度(km/ h) ; t0车头最小时距(s) ; l0 ———车头最 小间隔(m) ; lc ———车辆平均长度(m) ; la ———车辆间的安全间距(m) ; lz ———车辆的制动距离(m) ; lf ———司机在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的距离(m) ; l0 = lf + lz + la + lc。 2、可能通行能力 计算可能通行能力Nk 是以基本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道路和交通 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的基本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状况, 路、交通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影响通行能力不同因素的修正 系数为: 1)道路条件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 一般考虑影响大的因素, 其修正系数 有: ?车道宽度修正系数γ1 ; ?侧向净空的修正系数γ2 ; ?纵坡度修正系数 γ3 ; ?视距不足修正系数γ4 ; ?沿途条件修正系数γ5 。 2) 交通条件的修正主要是指车辆的组成, 特别是混合交通情况下, 车辆类型 众多, 大小不一, 占用道路面积不同,性能不同, 速度不同, 相互干扰大, 严重地 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一般记交通条件修正系数为γ6 。 于是,道路路段的可能通行能力为 Nk = Nmaxγ1γ2γ3γ4γ5γ6 (辆/ h) 3、实际通行能力 实际通行能力Ns 通常可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只要确定道路的可能通 行能力,再乘以给定服务水平的服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就得到实际通行能力, 即 Ns = Nk ×服务交通量?通行能力(辆/ h) 。 二、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二三级公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

第八章二、三级公路 目录 第八章二、三级公路 (1) 8.1 一般规定 (1) 8.1.1 运行特性 (1) 8.1.2 基准条件 (2) 8.1.3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3) 8.2 分析方法 (5) 8.2.1 通行能力分析流程 (5) 8.2.2 计算公式及参数 (6) 8.3 分析步骤 (11) 8.3.1 规划、设计阶段的通行能力分析 (11) 8.3.2 运行状况分析 (14) 8.3.3 特定纵坡路段分析方法 (17) 8.4 分析计算表 (20) 附录8-I 横向干扰等级分析方法 (24)

第八章二、三级公路 第八章二、三级公路 8.1 一般规定 本章介绍的方法可用于分析二、三级公路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以及道路、交通对二三级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二、三级公路是我国公路网中最普遍的一种公路形式,是供车辆分向、分车道 行驶,行车道数量为2的公路。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因地形、地物不同而使二、 三级公路的基本横断面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参见表8-1。 表8-1 二、三级公路典型横断面几何数据 8.1.1 运行特性 不同于其他公路形式,二、三级公路是供车辆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因此它具 有如下运行特性: 1)双车道公路中任一方向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仅受到同向车辆的制约,还受到对向车流的影响。由于在二、三级公路上行驶车辆的超车行为必须在对 向车道上完成,因此,车辆只能在对向车道有足够的超车视距时才能有变换 车道和超车的可能,否则,只能继续保持被动跟驰行驶的状态。 2)由于我国机动车性能差别显著,在交通量不大的路段,超车需求经常出现,且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二、三级公路上的交通流一个方向上的 正常车流会受另一个方向上车流的影响,这与其他非间断交通流是不同的, 表现出独有的交通流特性。 3)路肩形式多样: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各地的地形不同,交通量也不同,使路肩宽度和路肩硬化程度的差异性较大。路肩宽度从0.5~2.25m,而有些土路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公路通行能力手册2000第一章引言 目录 1 概述 (2) 编写手册的目的 (2) 手册的内容 (2) 手册的使用 (2) 公制版和美国通用制版的惯例版本 (3) 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3) 在线手册 (3) 计算软件 (4) 2 手册的历史 (4) 3 HCM2000 的新内容 (5) 第一部分:概述 (5) 第二部分:概念 (7) 第三部分:分析方法 (7) 城市道路 (7) 信号交叉口 (7) 无信号交叉口 (7) 行人 (7) 自行车 (7) 双车道公路 (8)

多车道公路 (8) 高速公路设施 (8)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8) 高速公路交织区 (8) 匝道和匝道联接点 (8) 立体交叉匝道 (8) 公共交通 (8) 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8) 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 (8) 4 HCM2000 的研究基础 (8) 5 参考文献 (9) 图表目录 表 1-1 HCM1985 版本:编制和修订 (4) 表 1-2 HCM 2000的编制 (5) 表 1-3 相关研究项目 (9)

1概述 编写手册的目的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简称 HCM) 给交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统一的公路和街道设施服务质量的评价评方法。 HCM 不是为了各种交通设施、系统、区域、环境制定有关期望的和恰当的服务质量的政策,而是为了对确定交通设施的规模,为 了确保从业人员接触到最新研究的成果和提出典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套合乎逻辑 的分析方法。第四版 HCM 目的是为给出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其评价地面交通系统中各种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一系列设施组成的系统 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多个交通设施的组合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本手册是一本主要的原始文献,它汇集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分析各种街道、公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设施运行状况的方法。目前,交通研究 委员会( TRB)正在编写一部辅助补充性手册,即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这部手册将从使用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阐述分析公交服务水平的方法。 手册的内容 手册分为5 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与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的交通流特性,探讨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应用,说明如何利用手册进行决策。第一部分还有术 语和符号汇编。第二部分是介绍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阐述的分析工作 提供了预估的默认值。第三部分给出了评价道路、自行车、行人、公交设施等的 运行状况、以及对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具体的分析方法。 手册的第四部分叙述了分析交通走廊、地区和多种设施运营的框架,其目的是为便于分析人员评价多个交通设施。在某些情况下,手册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 在另一些情况下,手册仅是提供一个非常大概的设施的分析方法。第五部分主要 介绍了几种模型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些模型适用于分析大系统的或更复杂的通行 能力和服务水平。 更多的信息,可以从互联网https://www.sodocs.net/doc/4c13884294.html,/trb/hcm获得。 手册的使用

第7章-多车道公路-公通行能力手册

目录 第七章多车道公路 (2) 7.1引言 (2) 7.1.1 运行特性分析 (3) 7.1.2 理想条件下的多车道公路交通流特性 (3) 7.1.3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3) 7.2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4) 7.2.1 通行能力分析流程 (4) 7.2.2 通行能力基本计算参数与公式 (4) 7.3应用分析步骤 (9) 7.3.1 运行状况分析 (10) 7.3.2 规划和设计分析 (12) 7.4算例分析 (15) 7.4.1 算例1 ——多车道公路运行状况分析 (15) 7.4.2 算例2——多车道公路的规划分析 (17) 附录7-I多车道公路运行状况分析表 (1) 附录7-II多车道公路规划分析表 (2) 附录7-III横向干扰等级分析方法 (3)

第七章多车道公路 7.1 引言 按照技术等级划分,一般公路是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除高速公路以外的一、二、三、四级公路。在本手册中,根据一般公路横断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多车道公路和双车道公路,其中,多车道公路多是一级路,而双车道公路则多是二、三、四级公路。 多车道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行车道数量不少于4条的公路,其典型的横段面形式如图7-1所示。与其他类型的公路相比,多车道公路特有的运行特性描述如下: 0.75 0.75 (2.75) (2.75) ( A ) 0.50 0.50 (1.50) (1.50) ( B ) 图7-1 多车道公路横断面形式示意图 1)存在横、纵向干扰:多车道公路与其他公路相交处多为平面交叉口,并且在入口处没有控制,因此,多车道公路的交通流在运行过程中将受到横向、纵向的干扰; 2)交通组成比较复杂: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多是收费公路,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车主更愿意选择多车道公路,而他们所拥有的车辆不管是车辆外形尺寸还是动力 性能,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导致交通组成比较复杂; 3)可能存在对向交通干扰:通常多车道公路具有中央分隔带,有时也采用双黄线作为中央分隔,此时,对向车辆将会使当前车道的车辆偏离车道中线甚至实施换车道。

交通工程学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交通工程学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习题解答 4-1 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 V 与密度 k 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a (1 - bk )2 ,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 a 、b 的值,并导出速度与流量以及流量与密度的关系式。 解答:当V = 0时,j K K =, ∴ 1j b k = ; 当K =0时,f V V =,∴ f a V =; 把a 和b 代入到V = a (1 - bk )2 ∴ 2 1f j K V V K ??=- ? ? ? ? , 又 Q KV = 流量与速度的关系1j Q K V ?= ?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2 1f j K Q V K K ??=- ? ??? 4-2 已知某公路上中畅行速度V f = 82 km/h ,阻塞密度K j = 105 辆/km ,速度与密度用线性关系模型,求: (1)在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解答:(1)V —K 线性关系,V f = 82km/h ,K j = 105辆/km ∴ V m = V f /2= 41km/h ,K m = K j /2= 辆/km , ∴ Q m = V m K m = 辆/h (2)V m = 41km/h 解答:35.9ln V k = 拥塞密度K j 为V = 0时的密度, ∴ 180 ln 0j K =

∴ K j = 180辆/km 4-5 某交通流属泊松分布,已知交通量为1200辆/h ,求: (1)车头时距 t ≥ 5s 的概率; (2)车头时距 t > 5s 所出现的次数; (3)车头时距 t > 5s 车头间隔的平均值。 解答: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Q = 1200辆/h (1)153600 3 (5)0.189Q t t t P h e e e λ- ?-?-≥==== (2)n = (5)t P h Q ≥? = 226辆/h (3)55158s t t e tdt e dt λλλλλ +∞-+∞-??=+=? 4-6 已知某公路 q =720辆/h ,试求某断面2s 时间段内完全没有车辆通过的概率及其 出现次数。 解答:(1)q = 720辆/h ,1 /s 36005 q λ= =辆,t = 2s 25 (2)0.67t t P h e e λ- -≥=== n = ×720 = 483辆/h 4-7 有优先通行权的主干道车流量N =360辆/ h ,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主要道路允许次要道路穿越的最小车头时距=10s ,求 (1) 每小时有多少个可穿空档? (2) 若次要道路饱和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为t 0=5s ,则该路口次要道路车流穿越主要道路车流的最大车流为多少? 解答: 有多少个个空挡?其中又有多少个空挡可以穿越? (1) 如果到达车辆数服从泊松分布,那么,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 根据车头时距不低于t 的概率公式,t e t h p λ-=≥)(,可以计算车头时距不低于10s 的 概率是 3679.0)10(3600 10360==≥÷?-e s h p 主要道路在1小时内有360辆车通过,则每小时内有360个车头时距,而在360个车头时距中,不低于可穿越最小车头时距的个数是(总量×发生概率) 360×=132(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