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中石兽 练习题文档 (2)

河中石兽 练习题文档 (2)

河中石兽 练习题文档 (2)
河中石兽 练习题文档 (2)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2分)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四)名著考察。(4分)

16《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美妙壮观的海底充满了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4,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答:

答案:

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⑴靠近⑵倒塌⑶经过⑷只

11、D

12、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 导语: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一、读准字音 河干(g a n )圮(p i )棹(zh a o )曳(y e )铁钯 (p d )木柿(f e i ) 湮(y a n )啮(ni e )坎穴(xu e )溯流(s u )臆 (y i )断欤(y u )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 i)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 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 a o)数小舟,曳(y e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 e i), 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 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湮(y a 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 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河中石兽知识归纳

河中石兽 一、实词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历了 5、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 6、竟.不可得:终于 7、棹.数小舟:划船 8、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讲学 9、究.:推究 10、物理 ..:事物的道理。 11、是.非木柿:这 12、湮.于沙上:埋没 13、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4、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15、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 16、石必倒掷坎穴 ..:坑洞 17、转转不已 ..:不停止 18、遂.:于是 19、反溯流 ...:按照他的话去做..逆上:逆流 20、如其言 21、但.:只 22、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虚词: “之”的用法和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4、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5、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代石兽 6、其反激之.力助词, 的 7、至石之.半助词, 的 8、求之.下流,固颠代词, 代石兽 9、求之.地中代词, 代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于”的用法和意思 1、山门圮(pǐ)于.河介词,在 2、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3、湮(yān)于.沙上介词,在 4、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5、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6、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其”的用法和意思 1、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其中 三、问题探究。 1、本文针对找石兽这件事,有什么提出了哪些寻找方法他们各自依据是什么这些方法有用吗为什么 ①庙僧在原地寻找,“不可得”,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沙性和水流的关系。 ②庙僧顺流而下寻找,依据:以为顺流下矣,结果“无迹”,因为他没有考虑石性和沙性,只考虑水流。 ③讲学家提出原地沙下找,依据:以为石头会“渐沉渐深”,不可能找到,因为他只考虑石性、沙性,不考虑流水。 ④老河兵提出逆流而上找,依据:河水冲击石头,石兽反而逆流而上。“果得于数里外”,因为他不仅考虑到石性、沙性,还考虑了水流关系。 2、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庙僧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人;讲学家代表的是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的人;老河兵代表的是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人。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嘲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找出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②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③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河中石兽测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河中石兽测习题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通假字 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5.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盖石性坚重;求之下流,固颠 6.翻译下列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6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8、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9、) 10、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11、⑶湮于沙上(湮: 12、) 13、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14、) 15、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8、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以及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及翻译 一、注音 1、圮(pǐ) 2、募(mù) 3、曳(yè) 4、棹(zhào) 5、钯(pá) 6、杮( fèi) 7、湮( yān) 8、啮(niè) 一、解释 1、河干(河边) 2、圮(倒塌) 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5、募金重修(募集) 6、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7、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8、棹数小舟(划船) 9、曳铁钯(拖着)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11、湮于沙上(埋没) 12、啮沙为坎穴(冲刷) 13、啮沙为坎穴(坑洞) 14、石必倒掷坎穴中(倾倒) 15、溯流逆上(逆流而上) 16、固颠(固然) 17、果得于数里外(果然) 18、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1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 20、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 三、古今异义词(一个词4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一门学科) 阅:古义(经过);今义(阅读)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原来(是));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四、通假字(3分)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通“癫”,疯狂) 五、一词多义(1个2分)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认为) 啮沙为坎穴(形成,成为)

之: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指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闻之笑曰(代词,代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然则天下之事(的)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六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于还是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究在寺庙里开馆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就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学究的话,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反激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便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选择、阅读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D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A古今异义,只。B古今异义,这。C古今异义,离开。D古今同义,设立,布置。 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C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经过;检阅。B被;被。C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在。D的;主谓之间。 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棹.数小舟棹:划船 B.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激:猛烈 D. 转转不已.已:停止 【解析】C冲刷。 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 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A代词,这件事。B代词,指石兽。C代词,指石兽。D助词,的。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解析】C河的岸边。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解析】A在;在。B原来是;竟然。C的;补足音节。D代词,他;语气词,表反问。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D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解析】D最后没有找到。竟:终了,最后。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

河中石兽》练习题复习

古文有多重要不用老师多说了吧!期末考试词语解释错了你有脸见我吗? 一 份耕耘一份收获,别想着不劳而获就对了。 一、解释划横线字词。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注音: 解释: ),山门圮(注音: 解释: ) 于( )河,二石兽并( )沉焉( )0阅( )十余岁( ),僧募金 重修,求( )石兽于( )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矣, 棹(注音: 解释: )数小舟,曳(注音: 解释: )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闻( )之( )笑曰:“尔辈( ) 不能究( )物理( ),是( )非木柿(注音: 解 释: ),岂( )能为( )暴涨( )携之去( )? 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注音: 解释: )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0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 ”众服为确论 ( )0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 ),当( )求之 然则( )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 断( )欤(注音: 解释: )? 二、填空 材为( ) 2、古今异义。 (1)阅十余岁古义: _______ ;今义: _______ ? (2)阅十余岁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_________ 」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4)是非木柿 古义: 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渐沉渐深耳 古义: ;今义: ? 第 六 单 元 古 文 《河 中 石 兽 ( )于( )上流。盖( 反激之力( ),必( )于( 释: )沙为( )坎穴(注音: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遂( )反( )溯流(注音: 固 (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石下迎水处啮(注音: 解 解释: ),渐激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 解释: )逆上矣。求之下流,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是( ) (朝代)人。编撰《四库全书》,本书分为( )()()四个部分。本文题

《河中石兽》重点词翻译

《河中石兽》重点词及翻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年),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拉着,拖着)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里,两座石兽一起沉了下去。过了十多年,寺庙里的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就划着几条船,拉着铁钯,(顺着河流)找了十多里,没有见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这)非木杮,岂能为(被)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有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讲学,听说这件事之后笑着说:“你们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指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子里面,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很疯狂吗?众人信服地把他的话当做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指这个观点),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代词,代指河水)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表面现象),不知其二(内在道理)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水不能把石头冲走,它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处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等冲到石头(底部)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在冲刷,石头又转动,一直转动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很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说的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内在道理的(例子)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25河中石兽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刘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法学法:诵读法,串讲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电视剧(图片)::铁齿铜牙纪晓岚 一、作者简介 纪旳,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河干(gai )圮(p 1 ) 棹(zh o )曳(y e ) 铁钯(p a)木柿(f e ) 湮(y 6 )啮(ni e )溯(s u) 臆(y i )欤(y d )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作家作品(7分) 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32分) 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3)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 (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 (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 (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 (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 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如其言。() () ()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6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 七、课文理解。(21分)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5分) 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 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 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 学态度?(4分) 【篇二: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 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 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 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 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1] 2作者 (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 河北献县)人。著有《四库全书》。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曳棹杮湮溯 2、常规词语 【临】靠近。【干】水边。【圮(pǐ)】倒塌。【求】寻找。【竟】终于。【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杮(fèi)】削下的木片。【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性】性质。【湮(yān)】埋没。【沿】顺着。【服】信服。【确论】确切的言论。【凡】凡是,大凡。【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遂】于是,就。【溯(sù)流】逆流。溯,逆流而上。【如】依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3. 【颠】通“癫”,疯狂。 4. 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5、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的 6、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7、文言句式 ①.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②.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三、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 兽一起沉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河中石兽 》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2017 版),是一篇告知同学们做 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的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中石兽》人教版 注释以及该篇的原文,供同学们阅读。 《河中石兽》人教版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 (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 (认为) 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原文: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转转 一 作:再转)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

一、 2、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 ..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古今异义: (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相对。) 5、一词多义: (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 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河中石兽测试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班级:姓名:卷面满分:6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曳湮啮溯臆 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棹:曳: 湮:啮: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 道理: 句子:

河中石兽》复习要点梳理

河中石兽 复习要点: 一、字词解释: 临:靠近。河干:河边。圮:倒塌。并:一起。焉;于此,在那里。阅:经过,过了。募;募集。竟:终于,到底。以为:认为。棹:船桨,这里是划船。曳:拖。闻:听说。尔辈:你们。是:这。岂:怎么,为:被。暴涨:洪水。去:离开。乃;是。湮:埋没。颠:“癫”疯狂。服:信服。为:认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凡;凡是。盖;因为。其;它。啮:侵蚀、冲刷。为:成为。掷;摔倒。如是;像这样。已:停止。固:固然、当然。如:按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句末语气词,吗,呢。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二、句子翻译: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教程文件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 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原文注释】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ā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

【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归纳 《河中石兽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 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 、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 古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背诵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 山门圮于河②,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③, 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④, 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 求之,不亦颠乎⑥?”众服为确论。 老河兵闻之⑦。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干:岸边。②圮(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船桨,这里 作动词用。⑤杮(fèi):木片。⑥颠:通“癫”,疯狂。⑦河兵:巡河、守河 的士兵。 【通假字】 (1) 不亦颠乎 (通“癫”, 疯狂。 ) (2) 曳铁钯 (通“耙”, 整地的农具。 )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一词多义】 (1)为:A.以为顺流下矣(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1/6

(2020年春)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6河中石兽:专项训练习题(含答案)

6 河中石兽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 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C. 竟.不可得(毕竟) 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 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 .. 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二石兽并沉焉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7·成都]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河中石兽 故事 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多年后寻找石兽的故事。下面 小编为你整理了《河中石兽》重点字词解释,希望能帮到你! 【出处】 河中石兽 纪昀(清代)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 (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 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题目是编者 加的。) 字词解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其中。
1/7

8、阅:过了。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1、竟:终于,到底。 12、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13、曳:拖着。 14、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 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指湍急的河水。暴,突 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 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2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 必于石下迎水出涅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 陷坑,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5、固:固然。 36、如:依照,按照。 37、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38、但:只。 39、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的判断。 40、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 文章译文 沧州的南面, 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 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 (门前) 两尊石像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
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