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两弹一星23位元勋

1、于敏,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我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王大珩,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

4、朱光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5、孙家栋,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从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远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工作,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绕月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任总设计师。

6、任新民,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

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等。

7、吴自良,物理冶金学家。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

8、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专家。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做了开创性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和合作者研制并参加组建成功我国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

9、陈能宽,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0、杨嘉墀,空间自动控制学家。30多年来,多次参与我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

11、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2、钱学森,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3、屠守锷,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总设计师;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

14、黄纬禄,自动控制专家。1957年后主持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20

世纪70年代后主持研制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设计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发射等系列关键技术。

15、程开甲,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我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16、彭桓武,物理学家。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17、王淦昌,核物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18、邓稼先,核物理学家。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赵九章,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

20、姚桐斌,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

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1、钱骥,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从事空间技术25年,是我国空间技术开拓者之一,为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科学试验卫星、应用卫星的研究贡献了毕生精力。

2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组织推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3、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PLK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自研自探 1.了解文体知识及邓稼先。 2.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3.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1.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强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示二: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生字: 露(lù) 机械(xiè) 淦(gàn) 胆怯(qiè) 震撼 (hàn) 轮廓(kuò) 蓦地(mò) 词义: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形容路途辛苦劳累 展示三: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销声匿迹,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五、总结提升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C )A.开始 B.开辟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23位“两弹一星”元勋情况 授勋时过世(7人)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学家。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12月10日逝世。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等职。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60年代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1938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 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 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 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 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 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 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 箭研究。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郭永怀(Yung-huai Kuo,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 气动力学家。妻子是李佩。 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9年考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1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 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 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受钱学森之邀,1956年10月回国后任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7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聘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 之一。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 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 明西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1945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 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 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第26基地,国防科 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江苏吴县。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 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 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 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 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两弹元勋》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文中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邓稼先给予高度评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一段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2分)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2分) 5.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3分) 《两弹元勋》答案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两弹元勋 3.热爱祖国。 4.结尾点题,属点睛之笔。 5.略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作者 :  舒平夏东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元勋”予以表彰。在追授“两弹一星元勋奖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个为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荣成,自幼聪颖好学,1931年7月,在“科学救国”思想的感召下,年轻的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的垂爱。两年后,顾静薇推荐郭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1938年3月,郭永怀离开了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南下来到了昆明,在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半工半读。面对外敌入侵的痛苦现实,郭永怀由衷地感到:一个没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将永远会被动挨打。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郭永怀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光学专业,改学航空工程,立誓要为我国的军事科学奋斗终生。
航空工程是与力学研究紧密相连的,郭永怀为此加入了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这期间,他在周培源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难题――“湍流理论”。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被录取。经过一番周折,一直到1940年8月,郭永怀才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这样。郭永怀与他的同学们成了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1941年,郭永怀又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1945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共同主持学院的工作,常怀报国梦想的郭永怀欣然赴任。期间,郭永怀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新中国诞生前夕,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参加了中国留学生的进步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每逢协会集会,郭永怀和大家谈论得最多的,总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1953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周恩来总理和美方进行了谈判。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郭永怀的老伴李佩教授回忆说:“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盘算着回国的事。美国的许多朋友、包括已经加入美籍的华人朋友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他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一面是美国的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一面是祖国的需要,何去何从?他选择了祖国的需要。为了避免遇到美国当局制造的麻烦,他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掏出十几年来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这令在场的学生惊呆了,他的夫人李佩教授当时也感到可惜。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了!
“看啊,五星红旗!”不知是谁高声喊起来,郭永怀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趋步上前,抬起头望着,久久不动。
历经波折,郭永怀带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也带着非凡的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复合智慧,偕同全家回到了祖国。他的一家受到了党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他。中国科学院则安排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1956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57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

2020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事迹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病逝了,但是他是事迹感动着无数人! 中新社北京日电(记者张素)记者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因病医治无效,于日时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年,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年,他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而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他师从物理冶金学著名学者麦休森教授,在美期间系统钻研金属物理,做出许多重要发现。 年,陈能宽夫妇回国,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年,时年岁的他奉调参加原子弹、氢弹研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之一,主持并取得一系列核装置理论、工程和实(试)验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及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陈能宽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 “东方巨响,大漠云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聚过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年月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陈能宽曾如此赋词。 “两弹”突破后,陈能宽继续带领队伍攻克一个个难关,他不仅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还善于带领队伍把物理成果转换成工程成果。年,他被任命为核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次年,他又被聘为“划”某领域的首届首席科学家,带领中国相关高技术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陈能宽所作诗句为人传诵。而在陈能宽病逝消息发出后,有网友留言称“是你的无私付出,挺起了国家民族的脊梁。先生走好。”

《两弹元勋》阅读答案

《两弹元勋》阅读答案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文中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2分) 2.对邓稼先给予高度评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2分) 3.第一段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2分)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2分) 5.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3分)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两弹元勋 3.热爱祖国。 4.结尾点题,属点睛之笔。 5.略 这篇由语文网整理的《两弹元勋》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李颖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1950年获美国普都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战略核武器,是衡量它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条件。现在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者之一。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我国物理学家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立下了汗

马功劳。 邓稼先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流亡学生(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占领中国大片土地,许多青年学生不愿做亡国奴,离开被日军占领的家乡流浪到后方。这些青年当时称“流亡学生”),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考取赴美公费留学,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与二百多位留学生一起,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那时他才26岁,人们开玩笑称他“娃娃博士”。 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研究,工作很出色,撰写的学术论文获得好评,是物理学界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新星,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注目。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建立研究机构,筹划研制核武器加强国防;当时的苏联曾给予合作与技术援助。苏联人突然背信弃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中止技术援助,撤走所有专家,带走了一切技术资料。这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要继续研制,必须自力更生,一切从头

开始。 1958年秋天的一个日子,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找到邓稼先,向他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工作,希望你参加,你看怎么样?”邓稼先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让他参加研制原子弹。面对这艰巨、光荣、关系重大的工作,他一时不免有些惶恐:“啊,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那位负责人又说:“这是光荣的任务,可又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不可能长年和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你考虑吧。” 这天晚上,邓稼先彻夜未眠,他的心情激动。“七七事变”时日本侵略军的炮声还在他耳边震荡。一百年来,中国总在挨打,为什么呢?就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所以任人宰割,让敌人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大地,人民受尽屈辱和苦难……。研制原子弹,就是巩固国防,就是为完成这项工作付出生命,也是值得的。邓稼先回忆往事,展望祖国的前途,坚定了决心。

两弹一星元勋

1999 年9月18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 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11时),中国著名物理学 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 年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火箭之父” ,“导弹之王” ,2007 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 人物。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 工大学学习。1935 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 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 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 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2009 年10 月31 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 岁。 郭永怀(Yung-huai Kuo ,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中国空气动 力学家。妻子是李佩。 1909年4月4 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1935 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9 年考 中中英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名额,1941 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 年获博士学位后留任研究员。1946 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受钱学森之 邀,1956 年10 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957 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副 理事长,同年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 人之一。 陈芳允(1916 年4 月3 日-2000 年4 月29 日),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 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陈芳允1934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 年抗战期间毕业于云南昆明西南联合 大学。留校任教。1945 年赴英国科索无线电厂研究室从事电视和船用雷达研究。1948 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 科工委第26 基地,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 王大珩(1915 年2月26 日-),生于江苏吴县。光学专家。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 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 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 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 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3两弹一星的元勋

两弹一星的元勋 通过以上内容,让我们学习了国外科学家身上的高贵品质,是不是我国就没有优秀的物理学家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科学技术,在短短四十年里走完欧美资本主义几百年走过的路程,这些成就与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原子弹的试验成功、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等,都证明了我国有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优秀物理学家和科技工作者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写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 而为“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中,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建国之初,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历经磨难回到祖国的怀

抱,并致力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使我国在最艰难时期成功爆破了原子弹、氢弹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的尖端科技驻足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三钱”的另一位伟人,钱伟长同样值得我们敬仰,他本来中文历史科目是强项,却因国耻,执意改学物理,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追求,成就了他的学业,也奠定了他毕生的事业基础。1947年,有人带来了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工作生活的邀请。在表格最后一栏,要求宣誓一旦中美交战忠于美方,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这样的科学家数不胜数,象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是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他们献身科学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下面同学们就来观看一段视频:

“两弹元勋”邓稼先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 ①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前完成核极限的试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唯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的时间。 ②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 ③我国是在邓稼先逝世十周年那天爆炸了最后一颗原子弹,然后在次日宣布参加禁核的。 ④在邓家,我看到了张爱萍在一块素布上题写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想,“元勋”的意思是说对中国成为当代大国有功,而不仅仅是“军功”。 ⑤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入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的地区。他很快找到 7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⑥就是这一次,埋下了他死于射线的死因。 ⑦这里有两张珍贵的照片。 ⑧一张照片是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我感到他是怀着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他在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心里就明白的。 ⑨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在杭州西湖开会,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的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 ⑩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普通入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民族大局湮没自我的精神,也是“联大人”的一种被磨灭的气质吧 ! 1. 本文选材精当典型,作者用三件不平常的物品和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邓稼先的爱国精神。 (1)这三个不平常的物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个典型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时均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请你说出这种手法运用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其和邓稼先事例对比,烘托出邓稼先怎样的高尚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全文,请你说说第⑨自然段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 (1)张爱萍的题词和两张照片。(2)一是抢时间进行核试验,完成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二是试验失败找核弹头;三是为搞原子弹牺牲自我。 2. 和邓稼先事例对比的三件事:一是他国的五代科学家核试验科研过程;二是原子弹爆炸失败几个单位推卸责任;三是中途而退的某些搞原子弹的科学家。烘托出邓稼先用生命为祖国的强大而拼搏,甘愿牺牲。为大局忘小我的高尚品质。 3. 不行。这段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含蓄地表现本文主题——歌颂邓稼先精忠报国、鞠躬尽瘁的品质。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九个要求会人的生字:勋、邓、萍、勾、袜、撕、帜、奴、隶,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字:邓、稼、尿、陌、厢、勾、袜、辈、献、奴、隶。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内容,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内心,读出感情。 3、联系时代背景和人物事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能说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景,谈自己的感受。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组材的方法。 导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面描写中品味他的人格魅力。 2、作者抓住了一个场面,两个细节,巧妙地插入了邓稼先对祖国核弹事业的贡献。突出了邓稼先对祖国的热爱,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 导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元勋()浩hàn()惶恐()胆qia() mò地()模型()崭露头角()销声匿迹() 含辛茹苦()汗马功劳() liáo liáo无几()珩() 风尘仆仆()风餐露宿()轮kuò()臻() 2、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 3、回答问题:“两弹”指的是( ) ,请你另外列出两种种你知道的兵器: ()()。“元勋”的意思是()。邓稼先被称(“”)。 4、文章共由三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第一部分:() 精神品质:() 第二部分:() 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 精神品质:() 二、精读课文,感受邓稼先的拳拳报国之心及研制原子弹过程的含辛茹苦。 1、邓稼先回国时带给祖国的丰厚的礼物。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

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

————————————————————————————————作者:————————————————————————————————日期:

七年级语文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全民审核人:夏媛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运用环境烘托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学生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 (2)引导学生讨论文章是通过那些事迹表现了人物什么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震撼世界的第一次 .1、1960年11月5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实验成功。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4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4.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枚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5.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6.1975年11月29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次发射就获得成功。 7.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 8.1982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枚潜地导弹从潜艇上发射成功。 9.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枚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0.1996年7月29日,我国在成功地进行了又一次核试验之后,随即宣布暂停核试验。 11.1999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中国作为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技术的国家,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努力,就掌握了中子弹技术。 12.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一号”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15时41分成功着陆;并于2001年1月10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一、导入。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振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 2、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 3、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三、教学内容: 两弹元勋邓稼先 四、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 第二课时: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第三课时:扩展: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2了解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的事迹。 完成课后作业。 五、课前准备: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2了解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的事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弹”。能按要求从“鼓励、必须、奔走相告、欢呼雀跃”4个词语中选择2个造句。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归纳学生发言: 1、两弹指什么? 2、什么叫元勋? 3、邓稼先是谁?他有什么事迹?为什么称他为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两弹元勋》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

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两弹元勋阅读题: 1.文中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邓稼先给予高度评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一段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格?(2分)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2分) 5.你读此文后有何感想?(3分) 两弹元勋阅读答案: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两弹元勋 3.热爱祖国。 4.结尾点题,属点睛之笔。 5.略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本报讯(记者李艳梅)朱光亚走了,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授勋时已有7人过世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7人已过世,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此后,又有6人过世,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 目前仍健在的有10人: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王希季、王大珩、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 江苏、浙江籍各6人,湖北2人。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除朱光亚外,彭桓武为湖北省麻城市人。他1915年生,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只有3人没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 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而在留学经历中,元勋们有好几对校友。 屠守锷和钱学森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彭桓武和程开甲都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任新民和朱光亚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两弹一星”功勋榜

“两弹一星”功勋榜 导读: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

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

两弹元勋教案

两弹元勋教案 教学的设计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上好一堂课。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元勋》优秀的教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

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