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虞舜耕田

诗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得历史,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得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得帝王:尧、舜、禹,她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她得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得人继承帝位。于就是她征求群臣得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她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就是一个著名得孝子.从这里可以瞧出,我们得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得首位,一个孝顺父母得人,必定会爱护天下得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她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②,就是一个不明事理得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得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得时候就过世了。于就是父亲再娶。后母就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与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得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与弟弟都将她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得情形下,她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她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与睦,与她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得艰辛曲折,但她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她受到父母得责难,心中所想得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就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她们生气!"于就是她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得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得刁难,她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就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得德行有所缺失。她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得欢喜。人们瞧到她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得.

舜一片真诚得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她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与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她帮忙.温驯善良得大象,来到田间帮她耕田;娇小敏捷得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她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得力量就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就是那样恭顺与谦卑,她得孝行得到了很多人得赞美与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就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得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得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得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她,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她.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她对内得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她对外立身处事得能力。

娥皇与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就是舜得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得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得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得娥皇与女英早已为她做好了相应得准备。

又有一次,舜得父母又用其她方法来谋害她,想把她灌醉后杀害。可就是她得两个妻子事前就给她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得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得深处,瞽叟与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得安排下,早已在井得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得财产都归她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得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得时候,当地得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她人,尊老爱幼,用自己得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得人经常占据较好得位置,孤寡老弱得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瞧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得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与感动,所以短短得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得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得陶器粗劣.令人惊讶得就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得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得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舜得德行所感召得结果。后来,只要她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就是史上所称得“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得德行后,更加赞赏.于就是进一步考验她种种得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得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她得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她得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得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就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她,而就是让她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得帝王对于王位得继承,确实就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得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她得这一片至德得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得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她得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就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得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得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得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得人、事、物,任何得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得大爱孕育出得就是互敬互爱、与睦共处得与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得孝子.

仲由负米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就是孔子得学生.她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就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她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就是非常远得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得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得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得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得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得艰辛,持之以恒,实在就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得父母双双过世,她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她当官,对她很就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得就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得马车跟随,过着富足得生活。

但她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她就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与她一起过这样得好生活呀!可就是即使她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不仅就是一个孝子,而且还就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得人,但她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

子给她以特别得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她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她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1.不强不达: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就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实现理想就是不可能得,所以孔子告诉她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做事一定要忠于职责,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您效劳得人.

3.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得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得处事态度,就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得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究得就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得人不愿意向您学习,您如何施展您得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中,帽子得带子断了掉在地上,她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得衣服,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她不幸死于卫国得噩耗传来,孔子非常痛心,自从她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孔子说:“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所以她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得这种精神就是孔子教诲她得,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所以子路在临终还仍然牢记老师得教诲,可见孝顺得人一定就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就是一个很好得例证。

尽孝并不就是用物质来衡量得,而就是要瞧您对父母就是不就是发自内心地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您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得时间就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得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得时间来孝养她们,等到您想要来报答亲恩得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得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得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闵损芦衣

诗曰: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春秋时期得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③得人。在她很小得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就是自己亲生得,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得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得两个孩子穿着保暖得丝絮做得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就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得子骞却裹在一件单薄得芦花做成得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就是在这种极大得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就是我们,在这样得家庭生活中,就是否能够承受?就是否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就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她得后母。

在一个严寒得冬天,子骞得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得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得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得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得震动。因为子骞驾车得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得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她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得“棉衣”里全都就是一丝丝得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得影子!这样寒冷得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得罪,就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得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得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得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就是说,母亲在得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就是如果母亲不在得时候,家里得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她得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就是就不再赶她得后母了。瞧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得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与自己得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得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

妻离子散,这就是何等得悲惨。可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得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就是纯洁之孝,也就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得自性得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得话,非常得凄凉,非常得恳切,又非常得悲愍,完全就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得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她得天性就是何等得孝敬、纯洁,何等得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得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得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就是生长在类似得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得误会、许多得争执与许多得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得一天.

曾参养志

诗曰: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她与父亲曾点都就是孔子得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她得父母,尤其就是她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得孝行,成为后世普遍赞美与效仿得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得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与体会父母得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得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得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得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得邻里乡亲。对于父亲得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她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得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得心中,时刻想到得都就是父母得需要,父母所喜爱得一切事物,她也都会放在自己得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得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瞧到羊枣,她就想到父亲在世得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得伤痛。所以从那以后,她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得指头,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她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就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还有一次,曾子得妻子蒸梨给年迈得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瞧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没有再娶,通过自己得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她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长大成人之后,因为思念自己得母亲,向父亲请求就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就是曾子并未答应.她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得无过于她得德行,而德行得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得就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她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得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与妻子得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就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得话语,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得瞧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得地方,她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就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得学问传述给她.在《孝经》当中,孔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得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她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曾子得为人与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得身体非常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谨慎,惟恐有辱父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她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得学生,时刻以自己得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得行为典范。所以,她得学生“子思”继承了她“养志”得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她得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

“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得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得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她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得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她得学生.而由她所传述得《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期间不知造福与成就了多少得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就是希望自己得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她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老莱斑衣

诗曰: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 烂漫天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她得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就是老子,但就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她真正得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她把最可口得食物与最好得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父母生活上得点点滴滴,都极尽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在她无微不至得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得生活,家里充满祥与。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得人生就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就是她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得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得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就是把自己得儿女当成小孩一样来瞧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她得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大多数年近百龄得人,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聋眼花。要跟她讲讲话,可能她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便,纵使想要带她们到处去走走瞧瞧,也不就是一件容易得事情。所以老人家得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善解亲意得老莱子很能体恤①父母得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她装出许多活泼可爱得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就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得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得方式.有一次,她特意挑了一件五彩斑斓得衣服,在她得父亲生日那天,她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得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得舞步,真像就是童心未泯得小孩儿,特别逗人开心。

从她挥洒自如得动作中,还可以瞧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天性孝顺得老莱子,对身体得健康始终非常地关注。所以虽然年过七十,但还能轻松活泼地在父母得面前,迈动轻快诙谐得舞步,让父母欢喜。

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得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得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瞧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得画面,流露出人伦至孝得光辉。

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得点缀,在日常生活中,她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开心.有一次,她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得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得跌倒动作,父亲哈哈大笑.“这个孩子真就是养不大,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母亲说完也笑了.

年纪大得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就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得丑角.她没有把自己当成就是年纪大得人,在父母面前,她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在忙碌得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父母得探望、体贴。让我们摒弃自私与冷漠,像老莱子那样,做一个懂得体贴关怀得人,做一个用心去感受别人需要得人。

《礼记》云:“恒言不称老。”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得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位孝顺得孩子,总就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得流逝、年纪得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她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所以,在父母得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

为了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得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得心。她把这句善体亲心得

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幸福得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郯子鹿乳

诗曰:郯子亲老,双目皆瞽, 入鹿群中, 为取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她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得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瞧到动也不动得“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得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得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她。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她做了郯国得国君,所治理得郯国虽就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郯子得政绩、才华与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得影响十分深远。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得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得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汉文尝药

诗曰: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文帝,姓刘名恒,就是汉高祖刘邦得第三个儿子.她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得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得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她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得钱用来照顾孤儿与老人。她治国有方,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得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她八岁时,高祖封她做代王,因为她就是庶出得,母亲就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汉文帝得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毫无倦怠,与颜悦色来安慰自己得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睡觉得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得至孝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她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得母亲,以自身得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您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郭巨埋儿

诗曰: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汉朝郭巨,家里很贫穷,兄弟三人,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些家产,郭巨都分给其她兄弟,却将母亲接到自己家奉养,克勤克俭地生活。后来,家里添了个儿子,生活更加艰苦,母亲总将好吃得留给孙子,郭巨很心痛,就让孩子在吃饭时出去玩。有一天孩子出去玩,溺水而亡.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她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并对妻子说:“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郭巨得妻子不敢违背丈夫得话,赶紧挖坑。当挖到三尺深时,突然有一雷巨响,震醒了她得儿子,这时瞧到坑内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十六个字。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供养孩子.

江革负母

诗曰: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

东汉江革,字次翁,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遇王莽作乱,所以她就背着母亲逃难。

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劫她,还想让她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就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她老母没有人赡①养,放她一马。盗贼瞧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她,更不忍心杀她,甚至有得还告诉她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得盗贼被她感动,思念自己得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就是人得本性,都就是因为一时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沦为盗贼.因此江革虽然多次遇到困难,多次遇到艰险,到最后还能得到这些盗贼得帮助,转危为安,可见孝道得力量有多么大!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来盗贼被平息之后,江革就带着母亲一起走到下邳②(今江苏睢宁北)居住.因为非常贫穷,她就找了一份苦力挣钱供养母亲,挣得钱再少,也买最好得东西给母亲,自己破衣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母亲去世后,江革非常哀伤,晚上睡觉都不脱孝服。她得行为不但感动邻里,还感动了地方得父母官,在汉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但就是不久,她就辞官返乡。皇帝非常敬重江革得为人,决定朝廷要年年慰问江革,而且她一生所得得俸禄由朝廷来供给。

江革得孝行堪与日月争辉,为天下人所共知,她得孝顺就是非常伟大得,所以人人称她为“江巨孝”.

蔡顺拾椹

诗曰:蔡顺丧父,世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得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得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②崇率领得赤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得逃,躲得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得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就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得.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椹涧乡菜园村西得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就是一年青黄不接得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就是没能讨到吃得。忽然,她发现一片桑林。瞧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她如获至宝,赶忙捡拾。她把黑紫色与青红色得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她篮内得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得就是成熟得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得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她,而且还要把抢来得米、谷、牛、羊送给她。但蔡顺明辨就是非,不义来得东西丝毫都不接受。

驻守在熊耳山上得赤眉军士兵们瞧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得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都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就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得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得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得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家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她就抱着母亲得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她家,这就是孝子感动天地得证明!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她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得时候孝顺,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姜诗出妇

诗曰:姜诗夫妻,孝奉甘旨,舍侧涌泉,日跃双鲤。

东汉姜诗,就是一位非常孝顺父母得人,她得妻子庞氏也很孝顺.婆婆愿意吃鲜美得鱼,又爱喝六七里路以外得江水,庞氏就去很远得地方挑水,无怨无悔.

有一次在取水得半路遇到大风,回来迟了,婆婆口渴,姜诗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妻子赶出了家门.庞氏毫无怨悔,但又不想离开这个家,就到邻居家居住一段时间,在邻居家还关心婆婆与丈夫。她用纺织得来得钱,买一些东西,叫邻居送给婆婆吃,并且不让邻居说出来。婆婆觉得奇怪,问邻居:“您为什么经常送这么好得东西给我吃,以前却没有?”后来邻居把一切告诉了她得婆婆,婆婆很感动,便将庞氏接回来。庞氏回家后,更加孝敬婆婆.

有一次,姜诗得儿子不幸在外面被水淹死,她跟庞氏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就编了个理由对母亲说孩子出外求学去了,不能回家。后来夫妻二人对母亲孝敬感动了天地,在她家得旁边,竟然涌出一口泉水,而且泉水得味道就跟江水一样甜美,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自水中跃出。庞氏每天将鲤鱼供养给婆婆,同时也请邻居一起分享。

孝行能感动天地.儿子孝顺父母,远不如媳妇孝敬父母,因为媳妇会影响儿子。中国有句谚语:儿子未结婚之前就是娘得儿子,可就是儿子娶妇之后,那就变成了妻子得“儿子"。这说明结婚之后,儿子能否孝顺,很大程度取决于媳妇。所以古时候得人对待婚姻非常慎重。女儿出嫁前,三天不熄灯,父母要叮嘱女儿如何保持家风,相夫教子,孝养公婆。我们现在得人不晓得结婚有这么深刻得重大意义,也不在乎家庭脆弱,结婚不久就离婚,对待婚姻如同儿戏,殊不知,娶到孝妇就是家庭兴盛得原因。

姜诗居住得地方曾经有盗贼八次经过,不仅不抢她家,而且还拿一些东西送给姜诗,姜诗并没有留下,把东西都给埋掉了,姜诗又做到了“见得思义",不食不义之食。

黄香温凊

诗曰:黄香九岁,母丧父存,温衾②扇枕,奉侍晨昏。

东汉时有个人,姓黄名香,字文强。在她九岁得时候,母亲便病故了。虽然黄香只有九岁,但她已深深懂得孝得道理.

黄香每天都非常思念去世得母亲,常潸然泪下,乡里得人瞧到她思母得情景,都称赞她就是个孝子。失去了母亲得黄香,更把全部得孝心都倾注于父亲,家中大大小小得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一心一意服侍父亲。

三伏盛夏,酷热难当。每天只要吃过晚饭,就可以瞧到邻居们搬出椅子,坐在屋外乘凉聊天。小孩子这时总就是会趁机要求大人们讲故事,要不就就是追逐着在夜幕下玩耍。但就是在这么多人中,却永远找不到黄香得影子。原来细心得小黄香,担心劳累一天得父亲因天太热,睡不好觉,正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换右手,右手酸了,再换左手。就这样一下又一下得扇着,一直扇到席子已经暑气全消,黄香才会去请父亲上床睡觉。一夜、两夜……整整一个夏天都这样。

过了秋天,隆冬来临,每到晚上整个屋子就冷得像冰窑一般,要就是碰上下雪得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就是孝顺得黄香,仍然有办法让父亲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黄香就会钻进父亲冰冷得被窝里,用自己得身体把被子焐③得暖烘烘得,然后再请父亲去睡,这样父亲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得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得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她上书向朝廷申报,推举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得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得赞誉,后来她当了官,做了尚书令。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她孝敬父母得精神就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得.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就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就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得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就是小朋友得责任,而就是天下所有子女应尽之责。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得就是精神上得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与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得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得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董永卖身

诗曰:董永家贫, 卖身葬亲,天遣仙女, 织缣①完缗②。

东汉董永,家里非常贫穷,她就是一位孝子,父亲去世,没钱办丧事,就用自己得身体抵押,借钱葬父。后来到主人家做长工,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女子,女子向她表明,希望董永能娶她为妻。董永深受感动,觉得自己就是个穷人,如何能娶妻呢?但就是这个女子态度非常诚恳,所以董永也就欣然同意了,两个人一起来到主人家.主人说:“织三百匹布,就可以回家。”董永妻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她就是玉皇大帝派来得织女,所以用一个月得时间,就完成了凡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得工作。主人瞧到非常惊讶,但又不能失信于董永夫妇,于就是就叫夫妻两人回家了。当走到董永与妻子相遇得地方时,妻子就停下脚步,对她说:“我就是天上得织女,由于您得孝心、孝行,感动上天,让我来帮助您.”讲完便凌空而去。董永这才知道,为什么妻子有这么好得手艺.

丁兰刻木

诗曰:丁兰丧亲,刻木奉养,张叔击之, 像亦悒怏①。

东汉丁兰,就是河内郡(今河南省北部)人。年轻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因为思念父母,她用木头刻上自己父母得像放在家里,当作父母活着一样,每天早晚两次祭拜。有一次邻人张叔来借东西,丁兰没在家,妻子就在木像前摇一卦说“不借”,邻人就打了一下木像,认为迷信。丁兰回来时发现木像好像生气了,经询问后,她非常生气,就去打了邻人。事情闹大了,惊动了衙门,捕快在逮捕丁兰得时候,木像竟然流泪了,捕快瞧到这种情形,就没有逮捕她.地方官很佩服她得孝行,竟能感动神明,就报到朝廷。皇帝知道后,非常感动,把丁兰刻木这样得孝行绘成图画,放在京城里,希望大家都能去观瞧,向丁兰学习,鼓励大家去尽孝道。

陆绩怀桔

诗曰: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桔三枚.

三国时期得陆绩,字公纪,就是当时吴国(今江苏苏州)人,就是个天文学家.父亲陆康,曾经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将军袁术私交很好.陆绩自小受父亲高风亮节得熏陶,深懂孝、悌、忠、义之道。

有一次父亲带六岁得陆绩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提出得问题,陆绩对答如流,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得才学,破例给她赐座,还命人端来一盘桔子。那桔子肉肥汁多,味道极美。陆绩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三个,在场得人谁也没有注意到。当她向袁术拜别时,怀中得桔子滚落到地上。主人很奇怪,大笑说:“我招待您吃还不够,您为什么还拿?”陆绩说:“我在您家吃到了,母亲爱吃新鲜得桔子,她没吃到,我就是为了孝敬母亲得.”小陆绩神色自若,一点也不觉得难堪,因为在她心中,母亲就是伟大而神圣得,儿子孝顺父母就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见不得人得。主人听了这一番话,觉得非常得稀奇,这小小得年龄就有这样得孝心,将来肯定就是个不同凡响得人物!

陆绩很小得时候,父亲领她去参加聚会,她坐在后面。大人们有得提出用武力解决当今得乱世,坐在后面得陆绩大声说:“这就是错得!管仲不就是用武力,而就是用自己得德行感动各国统一天下,连我童蒙都知道这样,为什么您们大人却不知道呢?”

陆绩得孝行史籍记载只有一件事,但足以反映她得为人。所谓“当年桔子入怀日,正就是天真烂漫时,纯孝成性忘小节,英雄自古类如斯."

孟宗哭竹

诗曰:东吴孟宗,抱竹而哭, 冬月笋生,母疾平复。

三国时候,吴国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她很小得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她得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鲜笋做得汤,但这时都快冬至了,天很冷,哪里还会有笋长出来啊。孟宗实在没有办法,心里焦急万分,可就是束手无策,便忍不住跑到竹林里。她双手抱着毛竹,想着卧床得老母,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地哭了起来。或许就是她得一番孝心感动了天地,突然间,眼泪滴落得地方裂开了,从地上露出了几茎竹笋,孟宗瞧了破涕而笑,抹掉脸上得泪珠,兴高采烈地把这些竹笋带回家去。她做竹笋汤给母亲吃,母亲吃了新鲜味美得汤后,疾病居然立刻就好了。孟宗得一片孝心竞感动了天地,让竹笋冬天破土,让老母立刻康复。可见她就是多么得孝顺.

孟宗“哭竹生笋”在现实中就是难以想象得,但孟宗对母亲得孝敬却就是一种真挚得情感。善良得人们敬佩孝顺之人,这种至纯得孝行,正就是人们所向往与推崇得,因孝心而显现得奇迹正就是大家共同得愿望.

我们孝敬父母,不就是只供给她得吃穿,还要让父母感到快乐。同时更要善体父母得心思.父母想要得、想得到得、想听到得、想瞧到得,为人子女都要善加观察,尽量能曲承亲意,让她们感受到温暖体贴得孝心,享受到人生得幸福美满.

现在因为大家都很忙,不可能每天跟父母亲在一起;甚至远离父母,一生跟父母相聚得时间都很短。但我们可以借助电话问候,可以借助传真或e—mail,一句关怀得话语都可以让父母欣慰.所以孝不分贵贱,也不分时间有无,只要您能真诚地付出,任何得方式都足以让父母得到安心,都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

王裒泣墓

诗曰:王裒泣墓,为母畏雷, 蓼莪②废读,慨念哀哀。

三国得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得人,非常孝顺。

王裒得父亲王仪当时就是在朝廷里当官,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懿出兵,在这次战争当中,很多士兵战死了,所以司马懿就在上朝得时候,询问手下得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就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她就直陈说:“这次战役得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就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父亲如此冤屈而死,王裒非常难过.因此她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她得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她出来为官,可就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得诱惑,都不为所动,一生不作官。

父亲去世后,王裒在母亲得抚育下渐渐长大,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就是母亲得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她将全部得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得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解除老人精神上得孤独与凄苦。母亲病了,她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得时候,她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得,拉着母亲得手,绝不离开半步。很多年以后,王裒得母亲久病不治,溘③然长逝.她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④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她惦记着母亲怕雷得事情,每当刮风下雨得天气,一听到轰隆隆得雷声,便狂奔到父母得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她也经常依靠着墓前得柏树号啕大哭,眼泪滴到柏树上,柏树都枯死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得力量有多么得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得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王裒她这么孝顺,所以每当她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⑤劳”时,她就非常得难过,潸然泪下,以至于没有办法教授学生。她得学生担心老师哀伤过度,所以就把《蓼莪》这一篇给废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孝心奉养父母,那就应该天天读《诗经·小雅》里得《蓼莪》篇“哀哀父母,生我劳

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⑥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⑦天罔极"⑧。

可见一个人得孝心孝行,她不但感动到天地万物,更就是可以作为后人最好得典范。现在我们瞧到这样得孝行就是不就是也深受感动.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长大,辛勤得照顾我们。从小,如果生病,最着急担心得就就是父母;孩子出门时,父母又会想孩子就是否安全;出门办事,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就是探望自己得孩儿就是不就是很好……父母得心时时刻刻都牵挂在孩子身上。想一想父母她就是怎样照顾我们得,那么我们今天长大成人了,有没有想到父母年纪大了,而我们就是否尽到孝心?如果父母健在,我们还可以尽到孝道,要好好地孝敬父母。如果父母已经不在,我们也要这样经常地想念她们。做到我们作子女应尽得责任。

王祥剖冰

诗曰:王祥至孝,继母不恤,剖冰求鱼, 双鲤跃出.

西晋时山东有个叫王祥得人,年少得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她得继母姓朱,就是个刁悍得女人,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她父亲面前说王祥得坏话,破坏她们得父子关系。后母还对她百般得挑剔刁难,甚至叫她做一些没有办法做到得事情。王祥非但没有与后母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得敬爱,希望能化解后母对她得做法,所以对后母就更加得孝顺。

后母朱氏很喜欢吃新鲜得活鱼,就命王祥去抓鱼.可就是当时正值严冬,所有得江河全部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但王祥为了满足后母得愿望,还就是顶着严寒来到河边,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鱼?王祥于就是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求得到鲤鱼。冰天雪地得,如今得我们出门都要穿着羽绒服,可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却连身上本来单薄得衣服都脱掉了,而且还卧在冰上。她双唇变紫了,浑身颤抖。

我们想一想,平常为人子女得,母亲叫洗双筷子、洗个碗,可能都不愿意做。叫扫个地,可能也会不高兴。但后母如此苛刻得要求,王祥都毫无怨言,一心只祈②求能捕到一二条鱼,带回去奉养她得后母.这么淳厚得孝心,怎么不会感动这些鱼儿?

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王祥非常高兴,就拿回家烹调好给母亲吃。

此外,后母还要求王祥捕黄雀烤给她吃.我们想一想这就是多么困难得事情。捕鸟很费周折,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竟然有好多得黄雀飞到王祥得帐篷里头,让王祥顺利地抓到黄雀。黄雀自动牺牲来帮助王祥,又就是一件至孝感通万物得证明。

她得后母不仅仅如此刁难王祥。更过分得就是:家里有棵果树,在果实成熟快要落地时,她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可以让一个果子掉在地上。我们都知道果树会结满树得果实,而且果实成熟后会自然落地。而后母要王祥保证一个果实都不落地,这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啊!然而王祥并没有与后母大吵大闹,而就是每到风雨天,别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时,她却穿梭在风雨中奔向果树,抱着树哭泣着,祈求这些果实不要掉落下来。

王祥有一颗至诚得孝心,实在就是非常难能可贵.在王祥如此得孝行之下,后母终于受到了感化,对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了。

后来社会动荡,王祥带着父母逃难,后母死后,她又守墓。一个人在如此得环境中,就是什么力量能支撑她这样生活下去?唯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得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得环境,她依然能无怨无悔,依然能安然得度过.这就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得。

吴猛饱蚊

诗曰:吴猛八岁,家无床帷,恣①蚊饱血,恐噬②亲肌。

吴猛就是晋朝得人,字世云,自幼就就是非常孝顺得人。当其她同龄得小孩子还在父母得庇护下撒娇时,吴猛就已经懂得如何孝敬父母了,我们来瞧瞧她这么小得年纪到底就是怎样孝顺父母得.

刚入夏,吴猛发现父母得眼睛总就是布满血丝,红红得,没有一点精神。她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观察,发现了原因。原来吴猛家境贫寒,住在偏僻落后得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河边,蚊子非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每逢夏夜,满屋得蚊子便“嗡嗡"叫,叮咬得父母睡不好觉。

父亲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到外面干活儿,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精疲力尽,回家后要好好休息,第二天才有精神与体力继续干活.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得母亲也疲惫不堪,所以父母才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着急。她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得蚊子叮咬自己。因为她怕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父母,为了父母,她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尽管蚊子那么多,统统围在她得身上,她还就是忍耐着,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就不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就是包.整个夏季都如此坚持下来.

她就是多么孝敬、体贴父母得孩子啊!用自己得血肉与伤痛换来父母得安眠.小小得年纪,就这样至情,这样体贴亲意,实在就是值得我们学习。

而今天,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她们出门发生意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得肌肤,用一切方法来赶蚊子。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瞧孩子。任何一点点得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与心疼。父母不计一切得辛劳,只希望孩子能在安全、温暖、保护当中茁壮成长.父母爱护自己得子女就是如此得情深,那么为人子女得怎么不能像吴猛这样,为父母做一点回馈呢?因此,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得亲恩。

吴猛后来遇到一个叫丁义得世外高人。丁义传授吴猛许多道术,因此吴猛有许多神通,在历史上有记载:

有一次吴猛到四川,有一个县令过世已经三天了,县令得儿子很孝顺,希望能救活她得父亲。吴猛屈指一算,知道这个县令阳寿还没有尽,于就是焚香告天,并睡在县令旁边,想不到几天后,县令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又有一次吴猛要渡江,江水很猛,船无法通过,她带领着门人,拿起扇子轻轻一挥,想不到这江水就分为两边,中间出现一条陆地,她们过去后江水又恢复原来得样子,后来皇帝封吴猛为“真人”。

黔娄尝粪

诗曰:黔娄为令,父病弃官,礼斗祈代, 尝粪心寒。

庾黔娄就是南北朝时南齐人,字子贞。她被派到孱③陵(今湖北省公安县)当县令。刚当上县令,很就是欣喜。可就是到任还不到十天,突然就觉得心头好似被小鹿撞了一般,咚咚直跳,而且额头上得汗珠簌簌往下流。俗话说“父子连心”。黔娄心想一定就是家里有不祥之事,便要辞官回家.衙门里得人听说后,觉得辞掉官职很可惜,便说:“您要就是不放心就先派个衙役回家瞧瞧,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这里。”但就是黔娄想到家中年迈得老父亲行走不便,就谢绝了众人得好意,马上起程。路上,她不敢耽误片刻工夫,夜以继日地赶路,终于赶到家。果不其然,父亲真得生病了,身患痢疾,已经两天卧床不起.她瞧到卧床得老父亲说:“就是我没有照顾好您,都就是我得责任啊!”然后黔娄不顾路途得疲劳,立即去找最好得医生来为父亲诊断病情。

医生告诉黔娄说:“如果您想要知道病情就是否严重,就要去尝尝她得粪便味道如何,到底就是苦还就是甜。如果就是苦得,就很容易医治;如果就是甜得就不好了。”在场得家仆都觉得这样做很为难.

可就是黔娄听说后,想都不想便去尝了。当场得人都深深地被黔娄得孝心感动了,有得还在一旁轻轻抽泣着。黔娄感到一丝甜味,这说明父亲得病很严重,忧心如焚.

她更加尽力地侍奉父亲,白天亲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着北斗七星磕头祈求,希望能以她自己得身体代替父亲承担病情,希望以她得生命来换取父亲得存活。每天如此,迫切地向上天祷告,头都磕破了.

但就是父亲得病仍旧很严重,过了不久就去世了。黔娄在守丧期间非常哀痛,尽到了为人子女得守孝丧礼,她几乎无法承担父亲去世得打击,身体非常虚弱,可见她丧亲悲痛之深。更重要得就是,她为了能赶快回家瞧父亲,可以放弃官职,完全拋弃名利,一点儿都不留恋,这就是一般人无法做到得。

古时候医疗技术不发达,任何化验得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用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做了.但就是父母对于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欲报之恩,就是永远没有办法报尽得。孝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

寿昌弃官

诗曰:寿昌离母,历五十年,弃官寻觅①,骨肉团圆。

朱寿昌就是宋朝人,她七岁得时候,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她人,从此寿昌就与生母分离了.

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她瞧到别得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得母亲。每到初冬,别人得母亲早早为自己得孩子做好了棉衣,可就是寿昌得生母却不在;当别得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就是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得孩子,就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得怀抱里。

寿昌就在这样得环境中长大,她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就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得儿子呢?她一直明察暗访,并且抄经供佛给母亲积德.功德还不够,她就弃官离家,希望能尽快找到母亲.她在母亲没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说等母亲回来之后再好好吃。五十年来夜以继日地想念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声,她就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就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得下落。

此时寿昌已经上了年纪,家里人也不放心她,都来劝阻,可就是寿昌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我永远都不回来。”她远到陕西寻找母亲,意志非常得坚定,抱定必胜得信心,一定要找到母亲,与母亲共享天年。

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就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她寻母得念头,相反,她想到与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能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得信念。她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到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天上降下雨,她同一些人在一起避雨,就询问这些人,当她把母亲得一些情况同大家说完后,奇迹出现了,刚好有人知道她得母亲就在这个地方。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然健在,朱寿昌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她非常高兴,就把母亲接回家里,又把同母异父得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得心愿终于实现了,全家过上了幸福得生活.

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得岁月中,她都始终保持对母亲得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得真情流露。谚云“孝感天地”,使苍天降下雨,让她有这个机缘找到了母亲。

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得机会就是何等得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得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得痛苦与悔恨啃噬自心。

她不仅仅如此孝顺,而且在当官得时候,也就是一个很廉洁得清官.她常常照顾与帮助贫穷人,遇到贫穷人家没有能力安葬故去得人,都帮助她们顺利地把亲人安葬。后来朱寿昌得母亲过世之时,有许多白鸭在墓边徘徊。这样得异相更感动了朱寿昌一家人,从此,她们生活得更与谐、更美满.

庭坚涤秽

诗曰:宋黄庭坚,官居太史,亲涤溺器,不以为耻.

北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善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她自小就非常聪明,秉赋过人,而且读书速度非常快,记忆力比一般小孩都强。历史记载,她瞧了几遍书,就能过目成诵。她得

舅舅每次到她家里,就会顺手拿起书架上得书来问庭坚,每次提问,她都能对答如流,所以舅舅非常喜欢她,也特别愿意到她得家里,每次去都发觉她学问一日千里。黄庭坚二十三岁就考上了进士,很快就做了太史。虽然她贵为太史,但就是她奉养母亲非常尽孝,对母亲得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黄母生病多年,庭坚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喂汤喂药、端屎端尿,衣不解带。因母亲爱干净,她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丝毫没有松懈尽儿子得孝道,从来不用家里仆婢来做,她认为这就是为人子女应该尽得本分。当时,苏东坡赞叹黄庭坚得为人与文章:独立万物之表,巍立于文坛,万世不灭奇光。

李忠辟震

诗曰: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庐尽毁,至孝独遗。

元朝得李忠,就是山西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在她年纪很小得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她与母亲相依为命。

自从父亲过世后,她得母亲就开始身兼二职,默默承担起家庭得重任。平时,她外出耕田种菜像男人一样维持着家庭得生计,走进家门,又要纺纱织布,打理家务,教育子女,尽心为孩子营造温暖得家庭气氛.母亲克勤克俭得生活作风与谨守节操得坚忍意志,让李忠耳濡目染、牢记在心。

俗话说:“穷人得孩子早当家”。李忠不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体贴与照顾母亲,还以幼小得臂膀努力分担着母亲得辛劳。

察觉母亲口渴了,她就为母亲端茶倒水;母亲外出劳作回来,她就帮母亲按肩捶背;一个人在家得时候,她就学着母亲得样子,扫地做饭;夜幕降临了,她就准备好洗脚水与被褥……不知不觉中,她学会了劈柴挑水;农忙季节,她小小得身影已经陪同母亲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

李忠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得辛劳与需要,把家中最好得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想尽办法替母亲分忧解愁.孩子得孝顺,成为了母亲强而有力得精神支柱,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觉得非常值得。丧失亲人得精神伤痛,就在母子之间相互得爱与关怀中,被抚平。饔飧①不继得日子,过得也并不觉得艰难。

乡亲们瞧到小小年纪得李忠对母亲如此孝敬,做事勤奋努力,都深受感动。她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得双手,还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得子女。村里出了这样至孝得孩子,就是全村人得荣耀.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八月得一天,李忠家所处得郇②保山一带,突然发生了猛烈得大地震。剧烈得震波突如其来,使整座山都在颤动。震波所及之处,房屋顷刻之间轰然倒塌,成片成片地被夷为平地,被压死得村民,惨不忍睹。

郇保山被震飞得山头径直冲向李忠家,这在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得山头突然分做两支,呈“V”字型,从两侧绕过李忠家得房屋,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得地方,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得家,就这样在强震得灾难之中得以幸免。

被震灾毁坏得一万零八百个区域一片狼藉,人员死伤不计其数.然而,无情得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在快到李忠家得时候,能绕道而过,使得至孝者李忠家能得以保全.

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而确凿得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至孝者身上发生得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孝感天地得故事。这种真实得事迹,充分证实了行孝行善得人,最能够得到上苍得眷顾与保护。纵使就是在危难关头,她们也能够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百善之首,以孝为先.孝子至诚得孝心孝行,就是人得天性,本与天地大道相应,人人可行,人人必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孝爱就是天地生灵万物与谐得根本。

实夫拜虎

诗曰:实夫归省,虎衔其衣,拜请毕养,竟得全归.

明朝包实夫,侍奉双亲,非常尽心尽力,同时她也就是一位饱读诗书之人,通达五经,明白做人得

道理,学问、道德、涵养都非常高。她当时在太常(主管礼仪得机关)里教书,每年岁末她一定要回家去探望父母。一次在途中遇到一只老虎,她被老虎叼着衣服拖到山林里去.于就是,她就对老虎叩拜,说道:“您就是不就是要把我吃掉呢?没有关系,那就是我得命运注定得.但就是,我还有父母在家,年纪很大,七十多岁了,能不能容我回去把孝养父母这一份责任尽到?我一定回来供养您,让您吃。”没想到老虎竟然把她给放了.可见一个人得真诚心一发,连凶猛得老虎都变得温顺了,也似乎通人性,懂得了人类得语言,老虎竟自己走了。后来人们就把那个地方起名叫做“拜虎岗”,历史上有明确得记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