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

泉州——唐宋

广州——唐宋

杭州——宋元

明州——宋代

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如广州在宋代两百多年间城垣扩建和修葺达十余次之多。商业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导致了严整的里坊制的彻底崩溃和街巷制的产生。

4、海上贸易造就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海市文化。各大海港城市中有许多蕃客(即外国客人),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得到了充分展现。至今在泉州和广州仍留有多座标志不同文明,显示不同艺术魅力的寺院遗迹。

3、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运河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运河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开封——唐宋,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开封从地理位置上获得发展,但未受重视。唐以来,尤其宋代经济政治重心南移,使得开封发展为一个繁荣的运河城市。随着北宋衰亡、运河淤塞,开封也随之衰败。

杭州——唐至明清。杭州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始于隋代大运河的贯通。至南宋时期运河对杭州城市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然而元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运河航运功能的衰弱和其它交通方式的兴起,运河水系对杭州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减弱。

北京——元明清。元政府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开发,重新开通的南

北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明清两朝都不遗余力地经营运河,使运河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将古代运河的发展推向一个高峰。

天津——元明清。天津为河、海漕运的交通枢纽,元代重开大运河和开展海运,使天津一跃成为京师门户。到明代中期,天津的商品经济出现飞跃发展,并由漕粮转运枢纽发展成为北方商业重镇。

临清——元明清。元代京杭大运河的重新开通和南北取直,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临清即为元代新兴河运城市,并在明清时期得到持续发展。

影响:1、促进城市职能的转变。运河既为都城的命脉,它的变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都城的变迁。运河不仅可以改变都城运动的轨迹和方向,而且还是都城兴起、发展和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如宋朝开封及元明清的北京。

2、河运贸易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大流动、大聚居。人口的大流动与商品的大流通等因素,促进了运河城市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带来了运河城市的繁荣。如天津、临清等。

3、运河贸易影响了运河城市的空间格局。隋唐大运河开通后,杭州重心由钱塘江转向运河两岸,运河成为杭州发展的主轴。形成了南北修长、东西较狭窄的形态。

4、促进城市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运河贸易贯穿南北,加强了南北、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城市文化。

4、简述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城墙”的作用。

(1)防御——“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城墙上的马面或墩台便于从侧面攻击敌人;瓮城也有防御作用

(2)划分城市区域

外郭(城)或罗城划定了城市的空间;

皇城或内城划定了上层阶级与普通百姓各自的区域和活动界限

宫城(紫禁城)划定了皇族的空间

(3)对城市形制的规定作用

城墙限定了宫城、皇城的位置,从而规定了城市形制

(4)城门形制对城市的影响

城门对应主干道,划分了城市的基本结构

旁三门对交通影响城门对应城市主干道交通干道网

(5)城墙封闭对居住的限定

(6)关厢对城市束缚限制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发展史中的“南升北降”现象。

中国古代城市开始时从两汉到中唐,北方城市一直多于南方,且较繁华,后来经历两次南升北降的经历,南方城市数增多超过北方,人口密集,也更加富庶。

南升北降中“南"指长江流域及其南部至南海,"北"指黄河流域和华北平原

魏晋南北朝: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乱,战争频繁,主要战场集中在中原地区。“八王之乱”及北方匈奴、羯等少数民族直入中原,使北方地区出现空前大动乱,中原的汉族大量南迁。2、由于中原成批宗族的大量南迁,使南方原本较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3、由于战争破坏和民族迁移,曾是全国城市体系轴心地带的长安——洛阳一线受创最重,北方中原地区城市残破衰败。而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崛起,带动了腹地的发展,反映了南方经济的上升趋势。

五代十国:1、五代十国的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使得大批有技术的人民南迁,南方相

对安定,使南北朝以来开始的经济文化南移形式更加发展。2、南方海上贸易也很发达,杭州、广州等成为海外贸易中心。3、南宋迁都临安,大批官僚及劳动人民也逃亡南下,南方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画出明清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图,并简述其城市选址、规模及规划特点。

明清北京最早出现城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燕下都(在今北京附近),建城于易水岸边;直至两宋时期,辽国将幽州定为陪都,在今北京城外城广安门内外,后金国灭辽,迁都至南京,改为金中都,并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唐代设幽州郡。后元定都北京,让开了金中都的废墟,在海子附近的万宁宫重建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城址重合。明燕王朱棣夺权后迁都北京,明清北京城就在此基础上新建外城,形成明清北京城的规模和形制。

规模和形制:明清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宫城三道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

明清北京城内城东西7000米,南北5700米,皇城在京城中,就包括三海和宫城。

宫城布局严谨,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共四门,整个宫城为前宫后寝布局。

规划特点:

1、明清北京城规划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作为都城有上层建筑,典型的总法礼制布局特征;另一方面自发形成城市生活的布局,具有灵活性。

2、明清北京城布局恢复了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3、在城市布局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方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4、城市由于皇城居中被分为两部分,主要干道是宫门至永定门的主轴线和通往个城门的大街。

5、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内城为官僚等、外城为市民。城市绿化较好

6、北京城商业繁荣,集中在正阳门大街和东西河沿岸。城内还有集中大型交易中心。

7、园林建设也有较大发展,建有西苑和景山,后见三山五园,同时还有公共游憩场所。

8、城市水系多沿用元代玉泉山和昌平引水,居民多用井水。

7、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

中国古代里坊制确立于春秋至汉,三国至唐达到极盛,唐末至宋开始崩溃逐步被街巷制取代。它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和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中国古代基于为了统治和管理的需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的城市管理理念。里坊制是基于统治者统治和管理角度设立的,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集中设市的布局模式和管理机制给百姓带来了极大不便,里坊制规划形制所引起的矛盾和不足愈来愈明显,在也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和文化需求,从而导致里坊制的崩溃和街巷制的产生。

8、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街巷制”。

中国古代基于为了统治和管理的需要,采取严格的封闭式的城市管理理念——里坊制。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集中设市的布局模式和管理机制给百姓带来了极大不便,里坊制规划形制所引起的矛盾和不足愈来愈明显,在也不能适应新经济体制和文化需求,从而导致里坊制的崩溃和街巷制的产生。如北宋东京、元大都等,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城区街市充斥、楼阁遍布、官民混居,呈现出与唐长安城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9、简述铁路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影响。

铁路最为近代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对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基本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城市产生的城市内部的新的空间形态(如图)

铁路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影响分为三种:

(1)新兴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如蚌埠,是京沪和淮南铁路

交点,为淮河流域水陆交通与物资集散中心。蚌埠发

展是完全反映了铁路的主导作用,市区首先在河岸车

站以西发展,后又在铁路站线以东发展,并成为市区

中心,铁路将城市化为两部分,建有跨线桥等。

(2)促进原有城市发展:如天津等。

(3)旧有交通枢纽停滞、衰落:如扬州。

10、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主要代表思想。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受到文化、政治体制、科技发展等多因素影响,形成了特有的规划思想。

儒家

(1)阶级等级思想:古代城市虽然由劳动人民建造,但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则主要反映统治阶级意图。从城市形制到分区都反映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建筑色彩、尺度形制都有严格规定。

(2)周礼思想:《周立考工记》是最早记载城市建设的书籍,对后来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城市结构和布局处处体现着儒家礼制思想,中轴对称,左祖右社等等。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思想直接指导“宫城居中”、轴线布置的规划布局。儒家倡导礼教尊卑、伦理、秩序等在城市规划中表象为建筑群严整方正布局。

道家

(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等思想在城市规划思想也有体现。如明北京前天坛后地坛动日西月,又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兽中四灵等等

(2)古代阴阳、风水八卦对规划思想也有影响。如城市北面不开门、唐长安南面四坊不开南北门都是为了不冲王气。开封宫城东北建艮岳也是五行八卦中术语

(3)数字的应用成为一种传统观念。如三、五、六、九等数都为吉利数字,广泛应用,如汉长安三个门洞、汉魏洛阳开九门等

总的来说我国古达规划思想无系统论述但制度完善,有封建迷信糟粕也有经验总结,有一些反映古代高度文化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当然也有统治阶级意图。

11、写出《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段内容,并简述对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大意是说,工匠建造都城,面积九平方里,每边各有三门。城中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道各九条,每条道路可同时并行九乘车。在城内的东部建造祭祀祖先的太庙,西部设置祭祀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南部朝廷,北部是市场。市场与朝庭各方百步。

《周立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重大影响、越是到后代越是明显。

现存春秋战国一些都城的遗址表明,《周礼·考工记》所载至少有若干事实作为依据,并非完全出于臆造。周王城对后代的都城有一定的影响,周以后的都城在设计时或多或少都附会《周礼·考工记》的原则。

后来的都城建设多少都受到其影响,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等,唐长安只有局部的体现,

元大都体现的更全面,到了明清北京就则严格按照这种规划思想了。但是有没有一座城市完全按照他建设,表明城市建设还应该,因地而异,根据场地变化。

同时,也没有一座都城是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规范建造的。吴良镛先生指出:《考工记》所描述的只是“理想的原则”,是一种“理想城”,是当时城市规划理想的一个概括。在古代西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想城的概念与空间模式,同样古代中国的“匠人营国”也具有“理想城”性质.它是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城市与社会的一种理想安排。其中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匠人营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诸如宇宙观念、礼制思想.等等。

12、分别写出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

一、古希腊

理论:希波丹姆规划形制。

1、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2、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

3、把城市分为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和私宅地段3个主要部分。

实践:米利都城(图p29)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

二、古罗马

理论: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实践:理想城市方案(图p46)。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方面狙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不可直接対向城门。

三、文艺复兴时期

理论:理想城市理论

阿尔伯蒂的《论建筑》,费拉瑞特的《理想的城市》,斯卡莫奇的理想城市方案。

实践:斯卡莫奇设计的帕尔曼-诺伐城,较完整的按费拉瑞特的设想建造的,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结,城市中心点设防御性构筑物。(图p75)

13、评价奥斯曼改建对巴黎的影响。

时间:1853——1870

背景:功能原因——城市迅速发展,使城市原有功能结构由于急剧变化而产生城市现状与发展之间的急剧矛盾;

艺术原因——改造市容、装点帝都;

政治原因——改善上层阶级居住环境,拓宽大道,疏导城市交通,有利于统治者调集军队武器以镇压起义者。

内容:1、道路体系改造。目的是为了改善交通,城市美化,土地开发和人口迁移,并有利于镇压骚乱。形成了清晰的“大十字”加“环路”交通性城市干道格局。

2、市政改造及基础设施体系改造,主要是针对给排水的改造。

3、绿化体系改造,规划建设两个巨大绿地——布伦森林公园和维星斯森林公园。

影响:1、改变了城市内部交通拥堵、不卫生的状况,改造了道路系统,增加了绿地,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其城市美化运动也使巴黎成为当时最美丽的城市。

2、使中心区分散,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

3、未能解决城市用地和平民窟问题。

4、拆除了大量中世纪建筑,对巴黎的历史遗产带来了较大破坏。(如图)

14、绘图说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简述其对现代城市规划影响。

一、产生背景(如图)

1、19时间末,英政府开始城市调查和政治方案

2、霍华德针对土地所有制、税收、城市贫困、农民进城造成的城市膨胀与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研究

3、1898年,著述《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

4、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

二、理论内容

规划目标

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这种结合称为田园城市。它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既有高效能、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有环境清新、景色如画的乡村景色。

规划规模、结构

A 控制城市规模:城市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

B 城镇组群: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多中心的复杂城镇区。

C 25万人口城市,中心城市5800人,田园城市3200人。

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有机特征”

A 绿带:城乡结合

B 平衡:城乡、城市内部功能

C 控制:公共权力机构

三、影响

1、英国:实践方面,在伦敦附近建立了两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和韦林。其追随者雷蒙恩

2、对之后的卫星城理论、广亩城市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的深远影响——田园城市运动

城市规划运动阶段,英国国会通过了《城镇规划和住宅法》,

卫星城市建设阶段,“卫星城市”理论在两次大战之间出现,成为沟通城市规划运动和新城运动

之间的一座桥梁。

战后新城运动阶段,英国《新城法案》的通过。

新城市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霍华德思想为核心的田园城市运动在美国率先再次出现,出现了“新城市主义”新流派。

田园城市理论的广泛影响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美国田园城市和区域规划运动”,产生了“邻里单位”和瑞本模式两种概念,1932年赖特提出“广亩城市”理论。巴黎的周围一度也出现了类似的田园城市,田园城市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国,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国的社会改革运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法国社会的变迁。1918年芬兰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此外,对俄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建设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5、简述哈罗新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及其规划指导思想。

1922年,霍华德追随者翁温提出卫星城概念:系在大城市

附近,并在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受到中心城市的

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是城市积聚区或城市群

的瓦为组成部分。

卫星城发展分为3个阶段:卧城、半卧城(第一、二代新

城)、第三代新城,其中哈罗是第一代新城。

哈罗选址和规模:南距伦敦37公里,占地2560公顷,规

划人口8万

布局

(1)功能严格分区的:铁路火车站、工业、居住、市中心

河谷铁路形成新城的边界,以市中心分布着4个居住区,居住群有邻里单位组成,其间布有开敞绿地

(2)全城道路由火车站向南,经市中心分出东西两线,呈Y形

(3)城市中心兼为附近村镇居民服务,规划特色强调“城市性”

(4)在景观上,具有良好的田园风光

规划特点:“人车分行”、“邻里单位”,“田园景观”

规划思想:较多的体现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强调功能分区、按邻里单位建设。后来人口增长慢,出现返城现象

16、简述米尔顿凯恩斯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及其规划指导思想。

米尔顿凯恩斯是第三代新城的代表

选址和规模:东南距伦敦80公里,占地8870公顷,规划人口25万人

布局:

(1)无严格分区,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

(2)期盼式道路(1公里间距),交通系统高效率和经济性

(3)公共中心沿边缘布置

(4)景观效果突出,绿化良好。

规划特点:规模更大,交通高效,公共设施丰富

17、写出“邻里单位”规划理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邻里单位”的思想,其主要内容为:1、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2、一个邻里应该按照一个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的距离都不应超过0.8—1.2公里,包括大约1000个住户、相当于5000居民。3、它的四界为主要交通道路,防止外部交通在内部穿越,不使儿童穿越。4、邻里单位内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商业服务设施,并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及充分的绿地。5、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居住阶层的居民居住。(图p137)

影响:1、“邻里单位”在英国及欧美一些国家盛行,同时也按这种方式建造了一下居住区。

2、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规划结构上的变化,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3、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产生“小区规划”理论,再到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理论。

18、巴西利亚规划示意图及评价

(图173,注意指北针)

背景: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始建于1956年,耗巨资仅用41个月时间在海拔1200米一片荒凉的中部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

选址:位于巴西中部戈亚斯高原上,马拉尼翁河与维尔德河交汇处

规模:1、城区规划人口50万,用地约150平方公里

2、联邦区5814平方公里,人口186万(1990年)。

布局:1、严格功能分区,飞机的平面形式(根据勒柯布西耶集中主义模式,并以宏观规模建设的)

2、“小汽车”为主的快速交通

3、人均绿地100平方米,绿化面积的60%

19、简述柯布西耶“城市集中主义”的主要内容,并作出评价。

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主要包括两部分重要内容——1929年的《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此外,1925年,他还提出了巴黎改建的新设想方案,即伏艾森规划。他的城市规划的主要观点:1、运用技术对传统城市中心的改造;2、采用“摩天楼”提高密度来解决拥挤;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4、建立新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明日的城市》中,假想了一个300万人口城市的平面图,中央为商业区,40万居民居住在24座60层的高楼中,高楼周围环绕绿地,周围环形居住带为板式住宅,有60万居民。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是现代化的几何式构图,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其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图p131)

《光明城》即为辛迪加社会设计的一个新城,城市中心区是居住区,城市仍保留着绿化空间和方便的先进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组织。

评价:

(1)柯布西埃以建筑美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规划思想发起冲击。并指引了直至今日的城市规划道路。

(2)降低了中心城区的平面密度,增加绿地,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的问题,缓解了交通压力。

(3)但其对城市原有历史建筑未得到保护,历史文脉延续不够,对场地本身的运用不够(由巴西利亚竞标可知)

20、写出《雅典宪章》发表时间和作者,简述其主要内容,并评价其对现代城市规划所起的作用。

《雅典宪章》是1933年雅典召开的国际建筑协会(C.I.A.M)上提出的,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内容:

(1)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居住区应该在城市用地最好的地段,应当规划为邻里单位

(3)关于工作,应考虑与居住区最小距离,较少上下班人流

(4)关于游憩,提出增加城市绿地,降低城市密度并保留市郊风景带

(5)关于城市交通,不追求宽大排场,道路应成系统并按功能分类,按资料确定宽度。(6)还提出城市中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起到的作用:

(1)提出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城市局部问题起到作用

(2)其中理论基本适应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对旧观点作出挑战,至今仍有生命力

(3)其中的论点成为资本主义近代规划学科的重要内容,至今影响深远

(4)但其回避了城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仅集中在形态层面,很难完全实现

综上所述:《雅典宪章》是物质空间规划;功能分区、理性规划;理想城市、终极规划

21、结合实际,对中国某一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评价。

美岱召位于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地处土默特平原,是内蒙古最早的寺庙也是藏传佛教的实证。

随着历史名村的确定,美岱召的保护工作也提上日程,现在也初见成效。

(1)在原有的“城寺”南,兴建了敕勒川博物馆及广场,主体建筑十字对

称,南北轴线延续原来的寺庙轴线南端是牌坊,沿轴线穿过广场向南至110国道,有村口的牌坊,上面有包头市的标志——鹿。

(2)在村镇东面新建水坝,历史记载雨水汇集到阴山山谷,形成洪水,危害着土默特平原,水坝的兴建,保护了山麓下的美岱召村,同时也是农业用水得到保证。

同时美岱召历史名村的保护也存在诸多问题。

(1)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

美岱召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单一面貌的文化还在吞噬着以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空间特色和民族特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特色的消失和历史文脉的断裂。像许多的历史名城、名村一样,赖以成名的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它们见证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将这些遗迹从城市的版图抹掉。那么,就只能在发黄的纸片上追忆它们曾经存在。我们过去看到分布在城市角落的遗迹,今后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2)历史文脉的延续不足

现在的美岱召寺庙已在村户的包围之中,后来的村户建设既没有延续寺庙的布局特征,也没有仿照寺庙的建筑形式,处于自然生长的过程中,这使美岱召的宗教风貌变弱,景观效果也大为减弱。

历史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的原则:

(1)加大历史名村保护意义的宣传

(2)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原则

(4)整旧如旧原则

(5)适度开发原则

22、结合实际,对中国某一城市的卫星城市规划与建设作出评价。

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北京城卫星城现状

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经过20年的建设,北京卫星城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城市建设进展有所加快

(2)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渐提高

(3)产业支撑力日趋明显

(4)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

(5)社会事业水平逐步提高

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不能吸引市区人口

(2)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3)发展不平衡

(4)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5)卫星城管理的体制尚未理顺

(6)没有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

(7)失地农民问题较为严重

由此提出对策:

(1))建设主题产业城区,构建主题鲜明的、能够自我完善和自我循环,并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

(2))发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培植卫星城的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城郊卫星城工业化进程

(3)加快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将卫星城建设成为综合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4)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

(5)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

(6))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从政策层面上加以创新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 初期城市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 市建设技术发展水平有哪些表现?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 何不同性质? 4、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于解释。周代王城制度 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划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 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他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于分析。 5.1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8、秦明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布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要素。 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 12、西汉“五都”有哪些? 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的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因素?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18、隋大兴城选址重建的原因是什么?其建设经过、选址布局如何?绘平面示意图。 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 20、隋唐东都洛阳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其规划选址布局有何特点和问题? 21、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坡址、规划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23、山西新绛在唐代的城市轮廓是如何通过文献记载分析和遗址考察与现代比较后判断的?新绛在唐代繁荣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24、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少数名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哪些类型?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 27、唐代和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都城的情况?28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政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有何

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1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外国城市建设史论述题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 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的产物.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上的主从关系---王权至上!国王万岁!。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数学等系统理论和基本原则巴黎改建---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市政桥梁设施.大量的贵族府邸. 兴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巴黎城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广场等.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法国巴黎的改建。雅各宾时期的巴黎改建:贫民化的改建---道路、绿化、土地整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拿破仑帝国时期: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的贵族区建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背景---欧洲中心之一目标---功能需要、宣传帝国、军事防御内容---十字干道和环路.持续17年的道路建设.重视市中心/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 大量的绿化建设.城市中心---分区设置中心.市政设施建设的近代化.缺失---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矛盾60’s以来的总体规划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和伦敦改建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筑弱化,城市经济职能强化。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制。划时代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伦敦改建的成果。设置专门 机构、制定建筑管理规定。 有方形广场的住宅群 ---London Spuare。开放贵 族园林为公园。里琴大街的 整体风貌。连接重要的公园 (里琴公园、克莱森特公 园)、道路交叉口的广场、 立面形象。6731平方公里 /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单 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 增加绿化。伦敦郡48公里 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 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内 城功能;近郊圈:良好居 住地、补充绿化。8公里宽 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 农副基地;外圈:人口疏散 地和工业企业。1946年《新 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 的尝试。问题:疏解不力、 不便伦敦大火的机遇--克 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 划。适应近代城市功能的客 观要求。古典主义+法国园 林设计手法。城市主轴线、 广场序列、放射路。宗教建 筑弱化,城市经济职能强 化。失败---忽视现状、地 形和土地所有制。划时代的 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 映。 为什么说唐长安城与宋汴 梁城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封 建社会时期城市建设的两 个阶段?试分析原因。唐长 安城北据龙首源高地,向南 低洼处展开。南为秦岭北为 渭水,唐长安城为新建都 城,由宇文凯规划设计。他 的特点是:方正的平面轮 廓,且规模巨大,历朝历代 城市无法与其媲美,城内功 能分区明确。多重城郭关 系,有宫城、皇城、外城组 成,宫城皇城关系密切,内 外区别明确,防卫能力加 强。宫城居中,且对称布局, 受择中立宫思想的影响,宫 城不再几何中心,但位于中 轴线偏北段,对整个城市其 控制作用,避免市民对皇城 的干扰,严谨的做到沿中轴 线对称,左祖右庙制,经纬 涂式的道路关系,棋盘式道 路,严格的里坊制度,集中 市肆的制度。水系十分完 善,城内有龙首渠,清明渠 均与漕运相接。 宋汴梁城在原汴州的基础 上扩建而来,由州衙改宫 城,州城改都城,由外包一 圈罗城,内外三重城墙,城 内道路系统以宫城为中心 的辐射式路网和方格网结 合的路网系统,大道正对各 门,城内有四条干道,漕运 十分发达。宫城居中心,稍 微偏北。旧的市坊分区州已 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集中设市的历史时期几经 结束。北宋末年车给布满繁 华的街巷,形成了开放的多 功能的街巷空间。专业性分 行业的肆已经出现,基层商 业网点随之出现,里坊制打 破,不同阶级的人杂处,社 会经济发达。 唐长安城是对以前城市建 设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很高 的程度。宋汴梁城则开创了 新的一页,是一个里程碑/ 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到以 后各朝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1、 都城2、地区性封建统治的 中心城市3、一般的府州县 城市 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 工业中心城市2国内商业 中心城市3、海外贸易中心 城市4、防卫城堡5、集 镇;;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 市形态分类:1、规则形: 方形、圆形2、不规则形: 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 多重城;;古代城市的特殊 类型 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 与城址位置 古代城市是在农业居民点 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最初 的城市都是在当时农业发 达的地区形成。秦以后全国 大部分时间为统一,水运发 达,在一些航道的交汇处或 重要渡口,往往形成一些商 业都会 隋唐至北宋,军事政治中心 在关中或中原地区,经济中 心在江淮一带,所以,在大 运河沿线出现了很多城市 元明清时期,同上类似,而 且运河北段也出现了一些 商业城市,比如临清,沧州, 天津 唐末及宋元,国际国内原 因,海上交通发达,沿海也 发展了一些贸易城市。明中 叶以后,受倭寇的侵扰,修 筑了防卫性的卫所城堡,后 来甚至直接海禁。我国虽然 海岸线很长,但沿海贸易却 不发达。都城位置的选择完 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比 如:汉定都长安,因为长安 位于关中,便于防守,又便 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唐宋 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生 活供应问题很大,因此也较 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隋唐 建都西安,但高宗及武则天 时,帝王及政府机构较多时 间在东都洛阳,实因洛阳的 漕运不受三门峡天堑的阻 碍。唐玄宗以后改善漕运, 大部分时间才在长安。有些 都城的选址,还与当时统治 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 有很大关系,比如东汉刘秀 之迁都洛阳,永乐皇帝之迁 都北京。有些朝代,因统治 范围的扩大,数次迁都,如 北魏。有些都城按照军事政 治的原因选定在某地,但又 不在这个地区原来的城市 建都,一方面由于原来的城 市破坏很大,另一方面则是 由于传统的观念。如在长安 地区:周镐京,秦咸阳,汉 长安,唐长安,都相距不远 而又完全新建。洛阳地区的 周王城,汉魏洛阳,隋唐东 都洛阳,也是类似;北京地 区:金中都与元大都 有少数都城市原来交通便 利的商业都会,原地改建扩 建。北宋开封南宋临安,但 宫城部分肯定要新建。 有些非都城的省业都会,各 代城市的范围及城址不同, 但基本上原地重新扩建,如 扬州。也有个别城市,屡毁 屡建,而且原封不动,如苏 州。古代海港贸易城市较 少,这些城市多在河道的入 海处,沿河发展,实为河口 港。如甬江口的宁波,珠江 口的广州,晋江口的泉州, 黄浦江边的上海(当时船 小,河港已满足要求而且安 全,直接临海的城市很少, 只有一些防御性城市,如蓬 莱,镇海)沿海岸及沿长城 修建的边防城堡,完全是出 于防御要求及设防的军事 体系及建制分布,无经济的 基础和价值,当失去防御作 用后也就废弃。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周代的城市道路以“轨”作 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 的基本单位。道路的宽度因 交通量和城市的不同等级 不同宽度不同。主要交通工 具为车。隋唐长安城及洛阳 城,道路系统规划突出了道 路系统的功能,道路两边是 封闭坊里,有坊墙坊门,三 品以上的官吏的府第可以 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道 路宽度大。宋东京(开封) 的城市道路道路除交通功 能外,两旁还分布各种店 铺,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 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 宽度变窄。唐长安城的道路 有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干道, 和一般的划分坊里的城市 干道,在坊内另有道路系 统,这两种道路系统有明显 区别宋东京的道路有主要 交通干道,多为通向城门的 道路。还有繁华的商业街。 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的道 路也有明显分工,有通向城 门的主要干道,这些道路的 交叉口或某一段落也集中 一些店铺,另有一些商业较 集中的街。有一些巷和胡 同,是住宅区内部的通道, 一般的小城市的道路可分

城市建设史考试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一、填空、选择、判断: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600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一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大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方海港广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 13、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①广州——羊城、楚庭、仙城,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②泉州:城市平面是不规则形的,其港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③明州(宁波)。 14、辽金地区的城市:(P103) ①辽:上京--内蒙;中京--内蒙;南京--现北京。②金上京--黑龙江;中都--现北京。③元:上都—内蒙;大都—北京。④西夏:黑城—内蒙。 15、明清时期地区封建性统治中心城市(P143):成都城:“天府之国”、茶馆最多。 16、明代军事防卫城市:(P153)①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②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③“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驻榆林)、甘肃、宁夏、固原④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17、近代的中西部城市:①抗战时内地城市:1)内迁工业集中的城市:武汉、长沙、重庆、衡阳。2)交通发展引起变化城市:宝鸡。3)开采战略物资发展的城市:玉门。②革命根据地城市:红色故都瑞金,革命圣地延安。 18、“江南六镇”:苏州辖下的周庄、同里、甪(lu)直和浙江的乌镇(嘉兴)、西塘(嘉兴)、南浔(湖州)6镇。 19、旧城市的不同变化类型:①产生局部变化的封建城市:北京、南京、广州②开设“商埠”、“铁路附属地”而引起变化的城市:济南、沈阳、重庆、苏州③传统商业城市衰落:江苏淮阴、上海的嘉定。 20、变化中的传统城市--北京的四个表现方面:①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②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③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及新类型建筑的出现④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21、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

2020年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外国城建史大题

城市的产生1:为什么说城市是人类第二次革命和第三次大分工的产物?马克思怎样论述城市诞生的条件?恩格斯怎样评价城市诞生的意义?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2:古埃及人的宗教哲学对城市建设有何影响?从古埃及几个不同时代城市的规划特点谈城市规模随时代发展演变的关系和阶级差别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反映? 3:古埃及城市建设有哪些成就及影响(前四点为成就,后四点为影响)? 4:古代两河流域早期由什么部族人开发?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统治之间的关系与埃及人有何不同? 这在城市形态上有何反映? 5:古代的乌尔城平面布局有何特征?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 6:古代两河流域城市新巴比伦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12 7:古代米提亚-波斯人首府爱克巴塔纳城市规划布局反映了什么样的宇宙观?古波斯王大流士的宫城建设布局有何特点? 古代印美地区的城市8:印度河早期文明中有哪两个著名城市?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9:古代美洲曾形成哪三个大的文化中心?各有何著名的城市?城市有哪些主要要素?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古希腊的城市10:古希腊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条件有何关系?古希腊历史上有那几个发展时期?其城市文明在那些时期达到高峰? 11:从爱琴文化中的克里特文化到迈西尼文化,城市建设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12:希腊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卫城有何演变和发展?为什么说城市建设的市民参与传统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城邦国家?(P23-24) 13:古代雅典城市是怎样形成的?其城市布局的混乱和空间规划设计的高超艺术如何统一解释?(P26)14:试分析描述雅典卫城的空间序列效果,(P27-28)并加以评论. E1:雅典卫城的布局特点。10 15:古希腊公共外部空间有何特点?希波丹姆的规划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在米利都城规划中得到如何运用? (P28-30) 16:希腊化时期希腊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城市建设有何进步?(P31-33) 古罗马的城市17:古代伊达拉里亚的城市规划程序和思想有何意义?(P36)古罗马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 18: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有何成就和问题?(P37,41-43,46) 19:古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建设有何成就?试分析其空间设计构图手法。(P37-38,42-43)20:为什么说典型的罗马城市规划模式只有在营寨城这类殖民城市里得到实现?试述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并予以评价?(P46) 21:古罗马城市建设与古希腊有何异同?你能从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解释吗?(P35-36)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22:西欧中世纪初期发生了那些重大社会变迁?对城市发展来说产生了什么后果?(P47-48) 23:西欧中世纪分为几个时期?何时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力量是如何变化的?(P47-48) 24:西欧中世纪城市发展的基础有那几种类型?其选址,规模,产业人口分布有何共同特征?(P48)11 E2:欧洲中世纪城市非常优美,请分析其形成的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原因。10 25:西欧中世纪城市采取哪些平面类型?城市中的要素有何布局特色?(P48)举法、德等国实例说明。 1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一般人民城外廓。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2018年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初试考试试题

2018年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城市规划专业初试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和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简答题(每题4分) 1、城市生态系统 2、规划管理 3、一书两证 4、城镇体系规划 5、城市形态 6、城市交通预测 8、城市规划区 9、城市管治 10、交通量 二、叙述题(每题10分) 1、17世纪,巴洛克时期罗马改造及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的城市设计特征。(10分) 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作用及内容 3、通过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分析我国公交优先的原则 4、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要求和内容与文物建筑保护的要求和内容的不同。 5、城市设计的含义和研究对象 6、我国环境保护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7、居住区用地规划原则 8、“田园城市”理论与80年代末流行于没脱的“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潮的异同。 9、举例一,两个典型城市,试述西欧疏散于限制发展各大城市的尝试。 10、60年代城市规划方面取得的突出贡献和变化 11、选择居住区用地的主要因素 外国建筑史 一、画图题 1、古埃及神庙内部空间示意 2、柯布西耶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的典型平面 3、圆厅别墅立面 4、TWA候机楼 二、简答题 1、当代“解构主义”的建筑风格同20世纪初的哪个建筑流派有相似之处 2、为什么说古罗马建筑屋顶与西欧中世纪的有相似之处 3、古希腊神庙中哪个有错落的建筑空间 4、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筑探新同哪种近代思潮关系紧密 三、问答题 1、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 2、密斯的建筑特点及高技建筑 中国建筑史(部分) 1、从一幅图中一组建筑群中选出庑殿、歇山、平顶等建筑来,并指出哪个应该是主体建筑。 2、从四座塔中选出哪个是唐代的塔。(主要从平面上来说,正方平面) 3、从四个建筑中选出颜庙。(最小体量的就是) 4、画图题:高颐太守墓石阙。 5、给一段文言文,找出其中所提到的建筑工具及仪器,并评论这段文字(评论主人公)。 6、给出描述永宁寺塔的文言文,将其进行立面复原。(给出平面图中带了比例尺,有丈与米之间的换算) 构造 一、填空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汉长安的布局特点; ●理解汉代军市、陵城; ●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 ●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 ●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 ●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 ●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 ●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 龙泉府等); ●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 ●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 ●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 ●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 ●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 ●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 ●泉州的基本格局;

●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 ●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 ●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 ●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 ●南通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 ●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 ●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 ●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何谓票号城市?明清时期票号城市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试根据景德镇或自贡的发展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发展特点; ●示例说明明清时期一般市镇的发展概况; ●说明归绥明清时期的发展、原因及城市的基本格局; ●大理、迪化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布局形式与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变化。 ●宋代景德镇、明代兰州和大理、宋元泉州、北宋杭州的城市性质。 ●1、中国古代居住模式发展过程。 ●2、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艺术内涵。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4、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与防御体系。 ●马面、角楼、瓮城、翼城、战棚含义;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 ●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3,重视城市分区。4,继承 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说明各特点的原因(找不到答案)1,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2,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主要原因(找不到答案)?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共设7门,南面3门,东西各2门。皇城的所有大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在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城的北面为4个城门,3个在宫城以西,仅1个在宫城之东。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重大

外国城建史复习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 古埃及人认为现实世界是暂时的,灵魂是永存的。因此皇帝的陵墓,庙宇,方尖碑,狮身人成为主要的建筑物构成死者之城,并用花岗岩材料建设;而城市与住房甚至宫殿都是短暂的,因此常用粘土,土坯和芦苇等不耐久的材料,它们构成了生者之城。 城市建设的成就: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国王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规划模式:采用一种几何形状,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城市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广场占有一个或者几个以上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私宅地段分为三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的演变: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米利都城),到有显著的城市轴线(塞里纳斯城),更进而到道路与建筑有计划的配合(普南城)。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道路为棋盘式,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普南城: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东西600米,南300米,市中心广场居城市主要位置,是商业,贸易,政治活动中心。 3-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相同特点:均由广场群主场的大型广场空间,是城市的中心。 不同特点: 1. 共和国时期:由广场群组成,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空间呈开敞状,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自由,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比较强烈。 2. 帝国时期: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占广场中央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广场形式又开敞转为封闭,又自由转向严整。 4-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早期文艺复兴的城市,代表为佛罗伦萨:16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了联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严格对称,且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广场的群体构图。沿袭了中世纪市民建筑的特点,着重正立面的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放在边沿。这个时期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建成,成为城市的外部标志。 盛期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这个时期是这个时期的壮举,大穹顶顶点离地137.8米,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教堂入口广场由梯形和椭圆形平面组合而成,十分雄伟。 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为威尼斯:此时期开拓了接到广场,修建教堂,府邸,还建造了商业和集会的敞廊,市政府,中塔,图书馆,博物馆,铸币厂,学校等等。在滨水部分修建了不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