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室2009年研究年报

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室2009年研究年报

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室2009年研究年报
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室2009年研究年报

中国科学院光化学重点实验室2009年研究年报

1. Min Liu, Xiuping Li, Juan Li, Wenhao Sun,Zhipei Yang, Fangbing Gong, Jun Chen, Jinshi Ma, Guoqiang Yang*,“Synthesis and structures of two cobalt(II) coordination networks formed by assembling with aromatic polycarboxylate and 1,4-Bis(imidaole- 1-ylmethyl)benezene”,Transition Metal Chemistry, 2009, 34,185-190.

2. Alexander M. Vasil’tsov, Kai Zhang, Andrei V. Ivanov, Igor A. Ushakov, Andrei V. Afonin, Konstantin B. Petrushenko, Shayu Li, Jin Shi Ma, Al’bina I. Mikhaleva, Boris A. T rofimov*, Guoqiang Yang*, `1-Vinylpyrrole-2- carbaldehyde oximes: synthesis, isomerization and spectral properties’,Monatshefte für Chemie - Chemical Monthly, 2009,140, 1475-1480.

3. Yi Zeng, Yingying Li, Ming Li,Guoqiang Yang*, Yi Li*, "Enhancement of Energy Utilization in Light-harvesting Dendrimers by the Pseudorotaxane Formation at Periphery", J. Am. Chem. Soc., 2009,131, 9100–9106.

4. Min Liu, Zhipei Yang, Wenhao Sun, Xiuping Li, Juan Li, Jinshi Ma, Guoqiang Yang *,”Two thre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nstructed by ultiple building blocks of benzenetricarboxylate and bis(imidazole) ligands”,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9, 362, 2884–2889.

5. Jun Chen, Shayu Li, Fangbin Gong, Zhipei Yang, Shuangqing Wang *, Huijun Xu, Yi Li, Jin Shi Ma and Guoqiang Yang *. Photophysics and 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 analysis for axially substituted gallium phthalocyanine doped in solid matrix.J. Phys. Chem. C, 2009, 113 (27), 11943–11951.

6. Wenhao Sun, Shayu Li*, Rui Hu, Yan Qian, Shuangqing Wang, Guoqiang Yang*,“Understanding Solvent effects on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a Triple Fluorescent ESIPT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 for White Light Emission”,J. Phys. Chem. A,2009, 113, 5888–5895.

7. Min Liu, Xiuping Li, Juan Li, Jinshi Ma and Guoqiang Yang, “Sy 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nickel(II), copper(II) and zinc(II) complexes with a biphenyl-bridged bis(pyrrole-2-yl-methyleneamine) ligand”,Journal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2009, 62, 3478-3487.

8. Xiuping Li, Yan Qian, Shuangqing Wang, Shayu Li*, Guoqiang Yang*, “Tunable Fluorescence Emission and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in Doped Organic Nanoparticles”,J. Phys. Chem. C, 2009, 113 (9), 3862-3868.

9. Jun Chen, Quan Gan, Shayu Li, Fangbin Gong, QianWang, Zhipei Yang, ShuangqingWang*, Huijun Xu, Jin Shi Ma, Guoqiang Yang*, The effects of central metals and peripheral substituents on the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optical limiting performance of phthalocyanines with axial chloride ligand, J. Photchem. Photobiol. A: Chem, 2009, 207, 58–65.

10. Gao Yunyan, Ou Zhize, Yang Guoqiang, Wang Xuesong, Zhang Zhibin, Li Songming, Photot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Perylenequinonoid,Funerene C60 Supramolecule and Electron Donor.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 2009, 25(1),74-78.

11. Yunyan Gao, Zhize Ou*, Guoqiang Yang, Lihua Liu, Mimi Jin, Xuesong Wang, Baowen Zhang, Lingxuan Wang. Efficient photocleavage of DNA utilizing water soluble riboflavin/naphthaleneacetate substituted fullerene complex.J. Photochem. Photobio. A. 2009, 203, 105–111.

12. Tao Ding, Kai Song*, Koen Clays*, Chen-Ho Tung, Fabrication of 3D Photonic Crystals of Ellipsoids: Convective Self-Assembly in Magnetic Field, Adv. Mater. 2009, 21, 1936.

13. Tao Ding, Kai Song*, Koen Clays*, Chen-Ho Tung, Photonic Crystals of Oblate Spheroids by Blown Film Extrusion of Prefabricated Colloidal Crystals, Langmuir, 2009, 25, 10218.

14. Tao Ding, Zhanfang Liu, Kai Song*, Chen-Ho Tung,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ellipsoids with tunable aspect ratios, Coll. Surf. A.2009, 336, 29.

15. Hao Wang, Qing Liao, Hongbing Fu*, Yi Zeng, Ziwen Jiang, Jinshi Ma, Jiannian Yao*, Ir(ppy)3 phosphorescent microrods and nanowires: a promising micro-phosphor, J. Mater. Chem., 2009, 19(1), 89 - 96.

16. Ruili Zhang, Yishi Wu, Zhongliang Wang, Wei Xue, Hongbing Fu*, Jiannian Yao*, Effects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o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witch, J. Phys. Chem.C, 2009, 113 (6), 2594-2602.

17. Zhixun Luo, Yi Luo, Jie Li, Kai Liu, Hongbing Fu, Ying Ma and Jiannian Yao*, Stabilizing single-molecular Raman spectrum of a nonbonding molecule on Ag nanoparticles, Chem. Commun. 2009, 11, 1342-1344.

18. Zhongliang Wang, Ying Ma*, Ruili Zhang, Da Xu, Hongbing Fu, Jiannian Yao*, Fabrication of self-assembled ultra thin photochromic films containing mixed-addenda polyoxometalates H5[PMo10V2O40] and 1,10-decanediamine, J. Soild State Chem. 2009, 182 (4), 983–988.

19. Zhongliang Wang, Ying Ma*, Ruili Zhang, Aidong Peng, Qing Liao, Zongwei Cao, Hongbing Fu, and Jiannian Yao*, Reversible Luminescent Switching in a [Eu(SiW10MoO39)2]13–-Agarose Composite Film by Photosensitive Intra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 Adv. Mater., 2009, 21(17), 1737-1741.

20. Xi Wang, Hongbing Fu, Aidong Peng, Tianyou Zhai, Ying Ma*, Fangli Yuan*, and Jiannian Yao*, One-Pot Solution Synthesis of Cubic Cobalt Nanoskeletons, Adv. Mater., 2009, 21(16), 1636-1640. 21. Zhixun Luo, Wensheng Yang, Aidong Peng, Ying Ma, Hongbing Fu, Jiannian Yao*, Net-like Assembly of Au Nanoparticles as a Highly-active Substrate for Surface Enhanced Raman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J. Phys. Chem. A, 2009, 113(11), 2467-2472.

22. Tianyou Zhai, Xiaosheng Fang, Yoshio Bando, Qing Liao, Xijin Xu, Haibo Zeng, Ying Ma*, Jiannian Yao*, and Dmitri Golberg, Morphology-Dependent Stimulated Emission and Field Emission of Ordered CdS Nanostructure Arrays, ACS Nano,2009, 3 (4), 949-959.

23. Jie Huang, Yishi Wu, Hongbing Fu*, Xiaowei Zhan*, Jiannian Yao*, Stephen Barlow and Seth R. Marder, Photoinduced 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 in Conjugated Perylene Bisimide-Dithienothiophene Syste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Small Molecule and a Polymer,J. Phys. Chem. A, 2009, 113 (17), 5039-5046.

24. Yilong Lei, Qing Liao, Hongbing Fu* and Jiannian Yao*, Phase- and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Single Crystalline Perylene Nanosheets and Its Optical Properties, J. Phys. Chem. C, 2009, 113(23), 10038-10043.

25. Damei Ke, Chuanlang Zhan*, Xiao Li, Yaobing Wang, Alexander D.Q. Li, Jiannian Yao*, The imide-dipeptides that show strong and stable β-sheet-like interactions compared with natural sequence. Tetrahedron Lett., 2009, 50(27), 3926-3928.

26. Damei Ke, Chuanlang Zhan*, Xiao Li, Alexander D. Q. Li, Jiannian Yao*, A Simple Synthesis of Imide-Dipeptides, Synlett,2009, 9, 1506-1510.

27. Damei Ke, Chuanlang Zhan*, Xiao Li, Xi Wang, Yi Zeng, Jiannian Yao*, Ultrasound-induced modulations of tetrapeptide hierarchical 1-D self-assembly and underlying molecular structures via sonocrystallization,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9, 337(1), 54-60.

28. Qing Liao, Hongbing Fu*, Jiannian Yao*, Waveguide modulator by energy remote relay from binary organic crystalline microtubes, Adv. Mater., 2009, 21(41), 4153-4157.

29. Damei Ke, Chuanlang Zhan*, Xiao Li, Alexander D.Q. Li, Jiannian Yao*, The urea-dipeptides show stronger H-bonding propensity to nucleate b-sheetlike assembly than natural sequence, Tetrahedron, 2009, 65(39), 8269-8276.

30. Zhixun Luo, Wensheng Yang, Aidong Peng, Yi Zeng and Jiannian Yao*, The fabrication of TiO2 nanorods from TiO2nanoparticles by organic protection assisted template method, Nanotechnology, 2009, 20(34), 345601 (6pp).

31. Xi Wang, Lingjie Yu, Xing-long Wu, Yu-guo Guo, Ying Ma*, Jinanian Yao*,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line Co3O4 Octahedral Cages with Tunable Surface Aperture and Their Lithium Storage Properties, J. Phys. Chem. C, 2009, 113(35), 15553-15558.

32. Hao Wang, Yi Zeng, Jinshi Ma, Hongbing Fu*, Jiannian Yao*, A. I. Mikhaleva, and B. A. Trofimov*, Facile synthesis of size-tunable micro-octahedrons via metal-organic coordination,Chem. Commun. 2009, 36, 5457-5459.

33. Meng Zhang, Tianyou Zhai, Xi Wang, Qing Liao, Ying Ma*, Jiannian Yao*, Carbon-assisted morph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CdS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cathod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J. Soild State Chem. 2009, 182(11), 3188-3194.

34. Yishi Wu, Yuliang Li, Huixue Li, Qiang Shi, Hongbing Fu* and Jiannian Yao*, N-type cascade electron transfer along an oxidative gradient,Chem. Commun. 2009, 45, 6955 - 6957.

35. Li Zheng, Ying Ma, Guangjin Zhang*, Jiannian Yao*, Ulrich Kortz, Bassem S. Bassil, Bineta Keita*, Pedro de Oliveira, Louis Nadjo, Constantin T. Craescu, Simona Miron, 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a Gadolinium–Polyoxometalate and Human Serum Albumin, Eur. J. Inorg. Chem., 2009, 34, 5189–5193.

36. M. Zhang; Q. Wang; C. C. Chen; L. Zang; W. H. Ma*; J. C. Zhao*, Oxygen Atom Transfer i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lcohols by TiO2: Oxygen Isotope Studi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9, 48, 6081-6084.

37. Q. Wang; C. C. Chen*; W. H. Ma; H. Y. Zhu; and J. C. Zhao*, Pivotal Role of Fluorine in Tuning Band Structure an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Nitrogen-Doped TiO2.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2009, 15, 4765 – 4769.

38. C. Y. Sun; D. Zhao; C. C. Chen; W. H. Ma; J. C. Zhao*, TiO2-Mediated Photocatalytic Debromination of Decabromodiphenyl Ether: Kinetics and Intermediat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09, 43, 157-162.

39. Dan Zhao, Chuncheng Chen, Cailan Yu, Wanhong Ma, and Jincai Zhao*, Photoinduced Electron Storage in WO3/TiO2Nanohybrid Material in the Presence of Oxygen and Postirradiated Reduc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13160–13165.

40. Z. H. Wang; W. H. Ma; C. C. Chen; J. C. Zhao*, Light-Assisted Decomposition of Dyes Over Iron-bearing Soil Clays in the Presence of H2O2.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 168, 1246-1252.

41. T. Mahmood; C. C. Chen; L. L. Liu; D. Zhao; W. H. Ma; J. Lin; J. C. Zhao*, Effect of Dye-metal Complexation on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the Dyes on TiO2 under Visible Irradi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1, 263–267.

42. Zhao Dan, Sun Chunyan , Chen Chuncheng , Ma Wanhong , Zhao Jincai,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 Congeners and Cyanuric Acid.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9, 21, 400-405.

43. Dongjiang Yang,Hongwei Liu, Zhanfeng Zheng, Yong Yuan, Jin-cai Zhao, Eric R. Waclawik, Xuebin Ke, and Huaiyong Zhu*, An Efficient Photocatalyst Structure: TiO2(B) Nanofibers with a Shell of Anatase Nanocryst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131, 17885-17893.

44. Huaiyong Zhu Xi Chen, Zhanfeng Zheng, Xuebin Ke, Esa Jaatinen, Jincai Zhao, Cheng Guo, Tengfeng Xie and Dejun Wang, Mechanism of support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photocatalysts under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09, 7524-7526.

45. Lisha Zhang, Kin-Hang Wong, Zhigang Chen , Jimmy C. Yu, Jincai Zhao, Chun Hu, Chiu-Yeung Chan, Po-Keung Wong*, AgBr-Ag-Bi2WO6 Nanojunction System: A Novel and Efficient Photocatalyst with Double Visible-light Active Components,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9,363, 221–229.

46. Juan Yang, Jun Dai, Chuncheng Chen, Jincai Zhao, Effects of hydroxyl radicals and oxygen species on the 4-chlorophenol degradation by photoelectrocatalytic reactions with TiO2-film electrode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 2009,208, 66–77.

47. Shang Yu, Zhu Tong, Li Yi, Zhao Jincai, Size-dependent hydroxyl radicals generation induced by SiO2 ultra-fine particles: The role of surface ir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9,52, 1033-1041.

48. Yang J, Dai J, Zhao J C, et al. Mechanism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dye MG by TiO2-film electrode with cathodic bias potential. Chinese Sci Bull, 2009, 54, (15 )2196 ~ 2204.

49. Yang, Juan*,Dai, Jun Miao, Juan Li, Jiantong Zhao, Jincai, Mechanism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Benzoic Acid with TiO2-film Electrode, ACTA CHIMICA SINICA, 2009, 67, 1973-1980.

50. Shuzhen Yang, Rui Zhang, Changchao Hu, Jie Xie, Zhao Jingqua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phycobilisome movement during light state transition in cyanobacterium synechocystis PCC6803. Photosyn. Res., 2009, 99-106.

51. Rui Zhang, Jie Xie, Jingquan Zhao*, The mobility of PSI and PQ molecules in Spirulina platensis cells during state transition. Photosyn. Res., 2009, 99, 107-113.

52. Yanan Ren, Chunxi Zhang, Han Bao, Jianren Shen, Jingquan Zhao, Probing tyrosine Z oxidization in photosystem II core complex isolated from spinach by EPR at liquid helium temperature. Photosyn. Res., 2009, 99, 127 – 138.

53. Liu Xin, Xie Jie, Zhang Luyong, Chen Hongxia, Gu ying, Zhao Jingquan,Optimization of hypocrellin

B derivative amphiphilicity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Chinese Sci. Bull., 2009, 54, 2045 – 2050.

54. Xin Liu, Jie Xie, Luyong Zhang, Hongxia Chen, Ying Gu, Jingquan Zhao*,A novel hypocrellin B derivativ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asing on consideration to both drug delivery and biological PDT activity. J. Photochem. Photobiol. B.Biology,2009, 94, 171 - 178.

55. Yang Zhang a, Jie Xie a, Luyong Zhang b, Cong Li c, Hongxia Chen b, Ying Gu*b and Jingquan Zhao*a,

A novel elsinochrome A derivative: a study of drug delivery and photodynamic activity。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09, 8, 1676 – 1682.

56. Xu Xiuling, Li Heng, Xie Jie and Zhao Jingquan,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interaction of glcine betaine with supra-molecular phycobiliprotein complexes. Sci China Ser B-Chem, 2009, 52, 1865 –1870.

57. Peiju Yang,a Xiao-Juan Yang,*a Jie Yu,a Yanyan Liu,a Chunxi Zhang,b Yu-Heng Deng c and Biao Wu*.Zinc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Zn–Zn bond: Alkali metal reduction of LZnCl2 (L = a-diimine ligands)?, Dalton Trans., 2009, 5773–5779.

58. Baohua Zhang, Tianhu Yuan, Hua Jiang*, Ming Lei*,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n the stability and assembly mechanisms of quadruple and double helical aromatic amide foldamer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9, 113 (31), 10934- 10941.

59. Lin Xue, Qing Liu and Hua Jiang*, Ratiometric Zn2+ Fluorescent Sensor and New Approach for Sensing Cd2+ by Ratiometric Displacement, Org. Lett. 2009, 11(15), 3454-3457.

60. Ying Weng; Fang Wang; Lin Xue; Zilin Chen, Hua Jiang, High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Zinc with Novel Water-soluble Small Molecular Fluorescent Sensor,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9, 647 (2), 215-218.

61. Chunyan Bao, Quan Gan, Brice Kauffmann, Hua Jiang,* and Ivan Huc*,A self-assembled foldamer capsule: combining single and double helical segments in one aromatic amide sequence, Chem.-A Eur. J. 2009, 15 (43), 11530-11536.

62. Ying Wang, Fei Li, Yumiao Han, Fuyi Wang, and Hua Jiang*, Folding and Aggregation of Cationic Oligo(aryl-triazole)s in Aqueous Solution, Chem.-A Eur. J.2009, 15 (37), 9424-9433.

63. F. Li, Q. Gan, L. Xue,Z.-M. Wang, and Hua Jiang*,H - bonding directed one-step synthesis of novel macrocyclic peptides from ε-aminoquinolinecarboxylic acid, Tetra. Lett., 2009,50 (20), 2367-2369.

64. X. Lin, C. Liu and H. Jiang*,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fluorescent sensor for distinguishing cadmium from zinc ions in aqueous media,Org. Lett. 2009, 11(7), 1655-1658.

65. X. Lin, C. Liu and H. Jiang*,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or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for imaging zinc ion in living cell,Chem. Commun. 2009, 1061 - 1063.

66. Baviskar, P. K.; Tan, W. W.; Zhang, J. B.; Sankapal, B. R. *, ‘Wet chemical synthesis of ZnO thin films and sensitization to lig ht with N3 dye for solar cell application’,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2009, 42, 125108-125113.

67. Chen, J. M.; Hou, J. H.; Li, Y. F.; Zhou, X. W.; Zhang, J. B.; Li, X. P.; Xiao, X. R.; Lin, Y.*, Fluorescence and sensitization performance of phenylene-vinylene-substituted polythiophen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1669-1676.

68. Liu, P.; Li, W. Y.; Zhang, J. B.*, ‘Electrodeposition and Photocatalytic Selectivity of ZnO/Methyl Blue Hybrid Thin Film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09, 113, 14279-14284.

69. Tan, W. W.; Chen, J. M.; Zhou, X. W.; Zhang, J. B.; Lin, Y.*; Li, X. P.; Xiao, X. R., Prepar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TiO2 thin film at low temper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2009, 13, 651-656.

70. Tan, W. W.; Yin, X.; Zhou, X. M.; Zhang, J. B.; Xiao, X. R.; Lin, 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of nanocrystalline TiO2 films on Ti substrates for use in flexibl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Electrochimica Acta, 2009, 54, 4467-4472.

71. Xiang, W. C.; Zhou, S. H.; Yin, X.; Xiao, X. R.; Lin, Y.*; Fang, S. B., Polymer electrolyte using in situ quanternization for all 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2009, 20, 519-523.

72. Xiang, W. C.; Zhou, Y. F.; Yin, X.; Zhou, X. W.; Fang, S. B.; Lin, Y.*, In situ quaterizable oligo-organophosphazene electrolyte with modified nanocomposite SiO2 for all-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Electrochimica Acta, 2009, 54, 4186-4191.

73. Yin, X.; Tan, W. W.; Zhang, J. B.; Lin, Y.*; Xiao, X. R.; Zhou, X. W.; Li, X. P.; Sankapal, B. R., Synthesis of pyridi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influence as additives on the photocurrent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09, 39, 47-154.

74. Zhou, Y. F.; Li, X. P.; Zhang, J. B.; Zhou, X. W.; Lin, Y.*, Performances improvement of eosin Y sensitized solar cells by modifying TiO2 electrode with silane-coupling reagen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2633-2640.

75. Zhou, Y. F.; Xiang, W. C.; Chen, S.; Fang, S. B.; Zhou, X. W.; Zhang, J. B.; Lin, Y.*, Improvements of photocurrent by using modified SiO2 in the poly(ether urethane)/poly(ethylene oxide)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all-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09, 26, 3895-3897.

76. Zhou, Y. F.; Xiang, W. C.; Chen, S.; Fang, S. B; Zhou, X. W; Zhang, J. B; Lin,Y.*, Influences of poly(ether urethane) introduction on poly(ethylene oxide) based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solvent-fre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Electrochimica Acta, 2009, 54, 6645-6650.

77. Zhou, Y. F.; Xang, W. C.; Fang, S. B.; Chen, S.; Zhou, X. W.; Zhang,J. B.; Lin, Y.*, ‘Effect of poly(ether urethane) introduction on the perfaormance of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all-solid-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Chin. Phys. Lett, 2009, 26, 128201-128203.

78. Yiyang Lin, Xue Han, Honglan Fu, Cailan Yu, Jianbin Huang*, " A Facile Route to Design pH-Responsive Viscoelastic Wormlike Micelle: Smart Use of Hydrotrope" J.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2009, 330, 449-455.

80. Shi Ye, Zhong-Shi Liu, Xiu-Teng Wang, Jia-Guo Wang, Ling-Xuan Wang, Xi-Ping Jing, Emission properties of Eu2+, Mn2+ in MAl2Si2O8 (M Sr, Ba),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2009,129, 50–54. 81. Zhongshi Liu, Peng Hu, Xiping Jin, and Lingxuan Wang,Luminescence of Native Defects in MgGa2O4,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9,156 , 1, H43-H46.

82. Zhengwen Yang, Xueguang Huang, Li Sun, Ji Zhou, Gang Yang, Bo Li, and Cailan Yu,,, Energy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Eu3+ doped TbPO4 inverse opal photonic crystal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 s, 2009, 105, 8, 083523-083523-4

83. Zhengwen Yang, Xueguang Huang, Sun Li , Ji Zhou, Bo Li , and Cailan Yu, Photonic Bandgap and Photoluminescence in TbPO4 Inverse Opal with Coexistence of the (001) and (111) Orientations, Jouranl of the Amecrica Society, 2009, 2, 596-1598.

84. Rong Su, Jie Sun,* Yuping Sun, Kejian Deng,*, Dongmei Cha, Duoyuan Wang,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dye pollutants over a broad pH range using

hydrogen peroxide catalyzed by FePz(dtnCl2)4, Chemosphere, 2009,77, 1146–1151.

中科院原子物理

原子物理学> 作业 作业 第一章习题 习题 1.1氯化钠晶体组成立方点阵,钠和氯原子沿三个轴交错占据位置,已知它们的原子量分别为2 2.99和35.46,氯化钠的密度为2.17×103kg·m-3,试估算二相邻离子的间隔。 1.2(1)广播天线以频率为1MHz/s,功率为1kW发射无线电波,求每秒发射的光子数; (2)太阳垂直入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率是1.94卡/cm2·分,设平均波长为550nm,如果直接去看它,设眼球接受光的面积为1cm2,求每秒内人的眼睛接受到多少个光子。这两个数目表明为什么在研究广播辐射和太阳光学时,电磁辐射的量子特性并未直接显示出来。 1.3已知天空中相当明亮的一等星在地球表面产生大约10-6流明/m2的光通量,1流明平均波长为556nm的光相当于是0.016W,正常人眼只要接受到100个光子就有感觉。试估算每秒进入人眼中的光子数,并说明天上某些星星的“眨眼”(包括一等星)是否是由于光的量子性引起的。 1.4在密立根的油滴实验中,一个特定的油滴在两块相距为5mm的水平板之间自由下落,速度为 2.26×10-4m·s-1,在两板上加一电势差1600V后,油滴以0.90×10-4m·s-1速度均匀上升,已知空气的粘滞度为1.80×10-5N·s·m-2,油的密度为900kg·m-3,试求油滴的半径和它所带的电荷。 1.5(1)设有正电荷均匀分布在一半径为R的球形区域内,电荷密度为ρ,试证明电荷为-e的电子在它内部可以作围绕球心的简谐运动; (2)若正电荷大小等于电子电荷,R=1.0×10-10m,求作用力常数k和电子的振动频率。 1.6在a粒子散射实验中,若a放射源用的是210Po,它发出的a粒子能量为5.30MeV,散射体用Z=79的金箔,求 (1)散射角为90°所对应的瞄准距离; (2)在这种情况下,a粒子与金核达到的最短距离;

2017年中科院生物化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生物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医学、农学、药学及食品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探讨生物体的物质组成以及分子结构、性质与功能,物质代谢的规律、能量转化及其调节控制等。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及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生物化学的最新进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问答题 三、考试内容 1.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的概念及形式) ●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的方法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考试要求 ●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

●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建议了解即可) ●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 ●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亚基 ●掌握肽键的特点 ●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 ●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及分类 ●核苷酸的结构 ●DNA和RNA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DNA的三级结构 ●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 ●核酸的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苷酸的性质 ●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及核酸的性质 ●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 ●了解microRNA的序列和结构特点 3.糖类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 ●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 ●糖聚合物及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考试要求 ●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 ●了解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作用 ●了解旋光异构 ●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理解糖的鉴定原理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真题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试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20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易变成黄色的是: (A) AgNO3(B) HBr (C) Na2S (D) NH4SCN 2. 下列各元素中,第一电子亲和势代数值(A1)最大的是: (A) Cl (B) Br (C) He (D) F 3. 下列各物种中,属于N2H5+的共轭碱的是: (A) N2H4 (B) N2H5OH (C) N2H6+ (D) NH3 4. Co2+的价层电子构型是: (A) 3d74s2 (B) 3d7 (C) 3d54s2 (D) 3d10 5. 已知0.01 mol·L?1某一元弱酸溶液的pH=4.55,则该弱酸的K a为: (A) 7.95×10?8 (B) 8.59×10?7 (C) 5.79×10?2 (D) 9.75×10?3 6. 下列各组原子轨道中不能叠加成键的是: (A) p x-p x (B) p x-p y (C) s-p x (D) s-p z 7. 某反应在标准状态和等温等压条件下,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A) ΔrH mΘ>0,ΔrS mΘ>0(B) ΔrH mΘ<0,ΔrS mΘ<0 (C) ΔrH mΘ>0,ΔrS mΘ<0 (D) ΔrH mΘ<0,ΔrS mΘ>0 8. 反应N2(气)+3 H2 (气)=2 NH3(气) ΔrH mΘ=?92 kJ·mol?1,从热力学观点看要 使H2(气)达到最大转化率,反应条件应该是: (A) 高温低压 (B) 低温低压 (C) 高温高压 (D) 低温高压 9. 已知:?Θ(Cu2+/ Cu)=+0.34 V,?Θ(Cu+/ Cu)=+0.522 V, 那么?Θ(Cu2+/ Cu+) 为: (A) +0.182 V (B) +0.158 V (C) +0.364 V (D) +0.862 V 10. 在下面所列元素中,与氢能生成离子型氢化物的一类是: (A) 碱金属和钙、锶、钡 (B) 绝大多数活泼金属

中科院2000-2004年地球化学考研专业课真题下载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地球中丰度最大的元素是:①铝,②铁,③硅,④氧。 2.按照Goldschmidt元素地球化学分类法,REE是:①耐熔元素,②不相容元素, ③微量元素,④亲石元素。 3.87Rb→87Sr的放射性衰变类型是:①α,②β+,③β-,④γ。 4.232Th放射性衰变的最终产物是:①204Pb,②206Pb,③207Pb,④208Pb。 5.地球现代大气圈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①N2,②O2,③CO2,④CH4。 6.元素丰度单位ppb表示的是:①10-3,②10-6,③10-9,④10-12。 7.地球表面水的最主要存在形式是:①冰盖,②海水,③河水,④水蒸汽。 8.地球形成时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0是:①0.699,②0.704, ③0.720,④0.512638。 9.硫同位素国际标准的缩写符号是:①NBS-981,②SMOW,③CDT,④PDB。 10.MORB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是:①俯冲带,②洋中脊,③克拉通,④碰撞造山带。 二、名词解释(任选4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克拉克值 2.丰度系数(Kn) 3.地球的层圈结构 4.相容元素 5.Gibbs相律 6.等时线 7.普通铅 8.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 三、问答题和计算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1.说明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和决定自然体系中元素丰度的最基本元素 2.举例说明稀土元素在地球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3.推导实比平衡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和残留固相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公式 4.任选一种同位素定年体系,说明定年原理和基本的前提条件 5.采用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测温,测得Δ18O石英—金红石=5.6‰,计算温度 t=?(℃)。 已知石英—水体系:10001nα石英—水=2.5×106/T2-1.96 金红石—水体系:10001nα金红石—水=-4.1×106/T2+0.96 (式中温度T的单位为K)。 6.说明研究岩浆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1年地球化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8题,每题5分,8题共40分) 1.元素克拉克值 2.元素丰度系数(Kn) 3.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层圈结构 4.吉布斯(Gibbs)相律 5.吉布斯(Gibbs)自由能判据 6.REE和HFSE 7.不相容元素 8.非实比部分熔融 9.BABI和CHUR 10.MORB和OIB 11.等时线 12.普通铅

中科院《无机化学》2005-2012考研真题及答案(很清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 ( 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 1.下列各氧化物中,金属的原子轨道中不存在单电子的是: (A) Mn 3O 4 (B) Fe 3O 4 (C) Pb 3O 4 (D) Cr 2O 3 2.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下列金属离子中,最软的酸是: (A) Zn 2+ (B) Ca 2+ (C) Mn 2+ (D) Ni 2+ 3.下列金属中,与汞不能生成汞齐合金的是: (A) Zn (B) Ag (C) Fe (D) Cu 4. 主量子数n=4, m s =1/2时,可允许的最多电子数为: (A) 6 (B) 16 (C) 12 (D) 8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复合反应中,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必定相等 (B) 通常,反应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越快 (C) 加入催化剂,使正反应和逆反应的活化能减小相同的倍数 (D) 反应温度升高,活化分子数减低,反应加快 6. 下列含氧酸盐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A) K 2CO 3 (B) ZnCO 3 (C) CaCO 3 (D) Na 2CO 3 7. 下列离子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正确的是: (A) Li +< Na +< Mg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介 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现有职工325人,其中科技人员25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6人,中级科技人员108人。大气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现有在学博士生211人,硕士生105人,博士后18人。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四个优势创新研究领域是: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 大气物理研究所拥有的科研部门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层大气遥感与探测开放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络大气分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 2005年,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工作进展顺利,科研工作取得若干重要进展,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一等奖 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共发表科技论文46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6篇,申报专利5项。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叶笃正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并作为第一主持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吕达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获得了各类奖项,取得佳绩。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三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2005年,申请获得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1项、973课题2项、863专题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9项,包括4个重点基金、面上基金23项,杰出A和杰出B各1项;获院方向性项目3项,课题1项。还获

2017年中科院地球化学考研参考书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化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化学是地质学的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地球化学是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不仅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也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水系、有机体的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它从微观角度研究宏观问题,探索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研究目标集中于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组成、元素的共生组合及赋存形式、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地球及其它行星形成历史及演化等四大科学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实验方法和分析手段的迅猛发展,地球化学理论发展更加迅速,研究方法更加先进,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能解决的问题也更加宽广。本考试大纲限于无机地球化学范围,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无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各项实验分析手段,并能客观地解释实验分析数据,具有从地球化学角度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元素丰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球的化学组成 3.地壳的化学组成 4.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化学组成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热力学基本定律 2.热力学状态函数 3.自然过程的方向判据 4.热力学平衡系统的表达 5.矿物固体溶液的混合性质 (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微量元素的概念 2.能斯特分配定律 3.岩浆过程中的微量元素 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四)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1.自然界的放射性同位素

2.放射性衰变定律及地质年代学基本原理 3.各种放射性定年系统 4.同位素封闭温度及冷却年龄 (五)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分馏 2.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 3.主要的稳定同位素系统 4.稳定同位素温度计 (六)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演化 1.地壳和上地幔的基本特征 2.地幔的不均一性 3.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二、考试要求 (一)化学元素的丰度与分布 1.熟悉丰度和丰度体系、丰度系数、丰度各种表示方法(重量丰度、原子丰度、相对丰度)、陨石及其成分分类(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等基本内容。 2.熟悉地球的结构模型(地壳、地幔、地核)及各层的细分、地表圈层划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球的化学组成(地球元素丰度计算法、地球元素丰度特征)、地球元素分类(亲铁、亲铜、亲石、亲气、亲生物元素)等内容。 3.了解地壳元素丰度的确定、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不均匀性、随原子序数增大的特征、与整个地球的对比、偶数规则、四倍规则和壳层规则)、元素地壳丰度的意义。 4.大致了解地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化学热力学基础 1.掌握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概念、系统的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定律、熵与第二定律、第三定律与绝对熵等基本内容。 2.对状态函数的本质(变化量与具体过程无关的性质)、焓、熵、Gibbs自由能等状态函数有较好的把握。 3.掌握系统自发演化方向的热力学判据(孤立系统的熵判据、任意系统的Gibbs自由能判据)。 4.深入了解地球化学热力学系统热力学平衡的定义、平衡常数、热力学平衡的一般表达式、相律及其地质意义等内容。 5.掌握理想混合、非理想混合、正规溶液的概念、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等内容。(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牢固掌握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类、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等概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几经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中科院物理所固体物理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共6题,选作4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如多做,按前4题计分) 1. 从成键的角度阐述Ⅲ-Ⅴ 族和Ⅱ-Ⅵ 族半导体为什么可以形成同一种结构:闪锌矿结构。 2. 请导出一维双原子链的色散关系,并讨论在长波极限时光学波和声学波的原子振动特点。 3. 从声子的概念出发,推导并解释为什么在一般晶体中的低温晶格热容量和热导率满足T3关系。 4. 设电子在一维弱周期势场V(x)中运动,其中V(x)= V(x+a),按微扰论求出k=±π/a处的能隙。 5. 假设有一个理想的单层石墨片,其晶格振动有两个线性色散声学支和一个平方色散的声学支,分别是ω=c1k,ω=c2k,ω=c3k(其中c1,c2和c3(π/a)是同一量级的量,a是晶格常数)。 1)试从Debye模型出发讨论这种晶体的低温声子比热的温度依赖关系,并作图定性表示其函数行为; 2)已知石墨片中的每一个碳原子贡献一个电子,试定性讨论电子在k空间的填充情况及其对低温比热的贡献情况。 6. 画出含有两个化合物并包含共晶反应和包晶反应的二元相图,注明相应的共晶和包晶反应的成分点和温度,写出共晶和包晶反应式。 第二部分 (共9题,选做5题,每题8分,总计40分;如多做,按前5题计分) 1. 从导电载流子的起源来看,有几种半导体 2. 举出3种元激发,并加以简单说明。 3. 固体中存在哪几种抗磁性铁磁性和反铁磁性是怎样形成的铁磁和反铁磁材料在低温和高温下的磁化有什么特点 4. 简述固体光吸收过程的本证吸收、激子吸收及自由载流子吸收的特点,用光吸收的实验如何确定半导体的带隙宽度 5. 利用费米子统计和自由电子气体模型说明低温下的电子比热满足T线性关系。 6. 超导体的正常态和超导态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差为μ0Hc2(T),这里Hc是超导体的临界磁场,说明在无磁场时的超导相变是二级相变,而有磁场时的相变为一级相变。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简介 一、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国家目标和中国科学院建设南方海洋基地的战略部署,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科研力量迁往广州并入广州地化所,2002年1月全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序列和中国科学院南方海洋基地。 广州地化所具有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五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2个。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38人,其

中科技人员195名,研究员4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士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以博士后、博士生为主的流动科技人员近200人。多年来广州地化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及管理人才。 二、主要研究领域: 经过学科凝练,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形成了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矿产资源、海陆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和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方向,设有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元素与同素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边缘海地质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实验室四个创新研究机构。本所以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及其成矿理论、环境科学、矿物学等学科为依托,以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

资源、环境、灾害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性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构造演化与古大陆重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大陆边缘岩石圈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重要矿产资源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海陆相互作用的地球化学过程与现代人类环境、海-陆古环境耦合与全球变化在南海及其陆缘的区域响应;海洋地球化学现场探测技术和特殊条件下的海洋地球化学;地球深部、行星等极端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规律和材料学意义及材料研制。 为了推进科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我所还有: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中科院物理所考博试题(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试卷 试卷一、 第一部分:(在5题中选做4题,每题15分,共60分) 简单回答下面的问题: 1原胞与单胞有什么不同?何谓布拉菲格子?何谓倒格子?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可以概括为多少点群?多少个晶系?这些晶系分别包括哪些布拉菲格子?什么是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 2原子之间的相联互作用是固体形成的基础,固体中共有哪几种原子结合方式?指出它们的共 同特点和各自的特点。 3(a)怎样用能带论来理解导体、绝缘体、及半导体之间的区别(可以画图说明)? (b)在讨论磁场中电子的运动时,画图说明什么是k空间的类电子轨道、什么是类空穴轨道? 什么是闭合轨道、什么是开放轨道?什么样的轨道对于德哈斯-范阿芬效应重要或对于磁阻效 应重要? 4任何固体物质中原子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它们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振动。其运动形式可 用准粒子—声子来描述。(a)简述声子的存在和模式对晶体的哪些物性产生明显影响。 (b)简述确定晶格振动谱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5试推导面心和体心立方点阵的x射线衍射的系统消光规律。 第二部分:(在8题中选做5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列出你所知道的几种金属—绝缘体相变的名称。 2超导体都有哪些主要的物理特征? 3简单阐述物质顺磁性的来源。 4多晶体与单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有什么区别? 5什么是施主杂质?什么是受主杂质?施主能级和受主能级有什么特点? 6半导体材料可能发生哪几种光吸收过程?什么是半导体的本征吸收? 7简述固溶体的类型。 8什么是系统的元激发?举出三个例子,指出它们服从玻色统计还是费米统计。 试卷二、 (试题1—4为必作题,每题15分) (1)(a)固体中原子(或离子)的结合形式有哪几种?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固体中原子( 或离子)之间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无限靠近? (b)何谓晶体、准晶体及非晶体?它们的x光或电子衍射有何区别? (C)何谓布拉菲格子、晶体学点群、晶系和晶体学空间群? (2)已知一正交品系的晶胞参数为a、b、c,晶胞体积为v, (a)试写出其倒格矢,证明倒格子元胞体积v’= (2p)3/V,并画出第一布里渊区示意图。 (b)在近自由电子近似下,写出电子在第一布里渊区顶角和各面心上的动能。 令a=b=c,紧束缚近似下电子的色散关系为:E(k)=E0-2J(coskxa+coskya+coskza) 试写出态密度N(E)的积分表达式,并指出在哪些能量处N(E)=0,哪些能量处有范霍夫奇点? (3)考虑上图所示一维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令两种原的质量相等,为m,链上间距为a的两 相邻原子间力常为5c,间距为b的两相邻原子间力常数为c,试由晶格运动方程给出体系的色散

杨向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

杨向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研究室 主任,环境催化材料研究组组长,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 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委 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委员,《催化学报》、《石油 化工》、《应用化学》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1996年获第四届吉林省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电话:+86-431-85262228;传真:+86-431-85262228 邮编:130022;电子邮件:xgyang@https://www.sodocs.net/doc/4c16711907.html,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8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6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合作研究 2002 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合作研究 1999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7 -1998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Brain Pool Researcher 1991-199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博士 1987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硕士 1984 吉林大学,学士 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绿色化学与过程实验室环境催化组研究组主要从事环境催化领域内的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工作。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调变催化剂结构、氧化还原性能改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重点考虑电子、电荷转移对催化过程的影响。力争通过控制催化材料合成技术,控制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酸碱性以及表面的亲/疏水性,达到控制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目的,以及将研究进展转化成相关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有(1)以NO消除为基础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和电厂脱硝催化剂;(2)固体酸催化剂;(3)温和条件下的选择催化氧化;(4)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大气化学》(满分100) 一、解释下列各对名词(每组2分,共计40分) 1)干沉降和湿沉降2)光学等效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3)气溶胶及 PM 10、PM 2.5 4)热化学平衡和光化学平衡5)原生粒子和次生粒子6)元素 和同位素7)细粒子和硫酸盐8)反应物和前体物9)自由基和链式反应10)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11)雾和光化学烟雾12)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13)pH 值和酸雨14)光化学反应和量子效率1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6)人工降雨和凝结核17)爱根核和云18)酸雨和酸沉降19)大气寿命和半衰期20)均相化学反应和非均相化学反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写出《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6种(类)人造物质名称和 分子式,并从它们大气化学降解速率和过成的角度说明必须减少向大气排放这些物质的原因。(10分) 2.N 2 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从土壤排放到大气,消耗于平流层。当前国 际上测量土壤N 2 O排放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用一定体积的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土壤 上,通过测量箱内N 2 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从而计算其界面交换通量(单位时 间单位面积的质量)。设在两地分别测量土壤N 2 O的排放,采样箱参数和测定值如下表,请问A、B哪个排放通量大?(提示: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 ℃=273.5 K ) (10分) (t0浓度是指开始罩箱时的N2O浓度;t1是指开始罩箱后的t1时刻N2O浓度) 三、述题(40分,每题20分) 1.目前城市大气中两种最重要的O 3前体物是VOC和NOx(NO+NO 2 ),下图显示的是 第1页共2页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在站博士后65人。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2019年物理所在本科起点的研究生招收中,预计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博连读生约110名(含推免生9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601高等数学(甲) 《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617普通物理(甲) 全国重点大学理科类普通物理教材 809固体物理 黄昆编著,《固体物理学》,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 阎守胜编著,《固体物理基础》,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 811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复试原则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考试复试规则

硕士研究生复试规程 物理科学学院 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规程 一、复试时间:2011年3月30 -4月1日 3 月 30 日下午1:30-5:00 报到 报到地点: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园区东小楼208物理科学学院。 3月31日下午2:00-2:50 笔试 3:00-3:30 心理测试 地点: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教学楼N-108。 4月1日上午8:30 面试 地点:研究生院中关村园区教学楼N-509。(先在N-108等候)。 二、参加复试考生需提交的材料: 1、准考证、个人有效证件(学生证、身份证、军官证等); 2、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交验原件(应届生入学时提交); 3、大学本科成绩单原件(应届生加盖学校教务部门公章,非应届生加盖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4、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单。 5、英语水平证书、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6、考生个人简历(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网的“硕士招生”栏目“网上下载”区下载填写); 7、近期正面免冠1寸照片1张; 三、体检: 1、体检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路12号,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 2、时间:2011年 3月 31 日上午7:40; 3、务必空腹参加体检; 参加体检的考生携带一张照片准时到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集合。 四、复试基本条件: 1、初试外语成绩、政治成绩不低于40分; 2、初试专业课单科成绩不低于70分; 3、初试总成绩不低于280分;

4、以上分数线如有低于国家分数线的,以国家分数线为最低复试分数线。 五、复试名单确定: 实行差额复试。对统考生,以物理科学学院分数线线上考生的120%为复试人数;对调剂生综合考虑,主要是专业对口、成绩优秀的予以考虑,最后通知学生参加复试。 六、复试考核形式和内容: 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及培养潜能等。 复试内容: 1、专业知识笔试:满分为100分,时间50分钟。科目为:电动力学、量 子力学、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复试小组根据考生初试科目和本科专业 分别指定以上的一门科目; 2、业务能力考查:复试小组成员就考生所报考的专业学科方向提问,考查 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及考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 3、外语能力测试:主要考核考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考生用英文自我介绍,复试小组成员提问; 4、综合素质考核:通过查阅考生的基本材料,随机提问,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应变、思维能力; 5、心理测试::通过心理测试问卷提问的形式,了解考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倾向。 七、复试成绩计算: 1、以复试小组成员独立评分的平均值为复试成绩; 2、复试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格。其中复试笔试成绩占30%,复试面试成绩占70%; 3、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初试成绩占60%。 八、拟录取名单确定: 1、复试小组对参加复试的考生,按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加权总成绩,确定拟录取名单; 2、物理学院复试领导小组审核拟录取名单,并在物理学院网站公示7天,报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3、拟录取名单,由招生工作人员以电话或e-mail形式通知参加复试同学;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无机化学考研试题

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第 1 页 共 4 页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科目名称::无机化学 考生须知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 一、选择题选择题 (以下各小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以下各小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易变成黄色的是: (A) AgNO 3 (B) HBr (C) Na 2S (D) NH 4SCN 2. 下列各元素中,第一电子亲和势代数值(A 1)最大的是: (A) Cl (B) Br (C) He (D) F 3. 下列各物种中,属于N 2H 5+的共轭碱的是: (A) N 2H 4 (B) N 2H 5OH (C) N 2H 6+ (D) NH 3 4. Co 2+的价层电子构型是: (A) 3d 74s 2 (B) 3d 7 (C) 3d 54s 2 (D) 3d 10 5. 已知0.01 mol ·L ?1某一元弱酸溶液的pH=4.55,则该弱酸的K a 为: (A) 7.95×10?8 (B) 8.59×10?7 (C) 5.79×10?2 (D) 9.75×10?3 6. 下列各组原子轨道中不能叠加成键的是: (A) p x -p x (B) p x -p y (C) s-p x (D) s-p z 7. 某反应在标准状态和等温等压条件下,在任何温度都能自发进行的条件是: (A) ΔrH m Θ>0, ΔrS m Θ>0 (B) ΔrH m Θ<0, ΔrS m Θ<0 (C) ΔrH m Θ>0, ΔrS m Θ<0 (D) ΔrH m Θ<0, ΔrS m Θ> 0 8. 反应N 2(气)+3 H 2 (气)=2 NH 3(气) ΔrH m Θ=?92 kJ ·mol ?1,从热力学观点看要使 H 2(气)达到最大转化率,反应条件应该是: (A) 高温低压 (B) 低温低压 (C) 高温高压 (D) 低温高压 9. 已知:?Θ(Cu 2+/ Cu)=+0.34 V ,?Θ(Cu +/ Cu)=+0.522 V , 那么?Θ(Cu 2+/ Cu +) 为: (A) +0.182 V (B) +0.158 V (C) +0.364 V (D) +0.862 V 10. 在下面所列元素中,与氢能生成离子型氢化物的一类是: (A) 碱金属和钙、锶、钡 (B) 绝大多数活泼金属

中科院微生物考研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 1、质粒和类核体 2、朊病毒和噬菌体 3、内毒素和外毒素 4、互生作用和拮抗作用 5、古生菌和极端环境微生物 6、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7、操纵子和基因组 8、芽孢和分生孢子 9、准性生殖和溶原转变 10、O抗原和H抗原 二、是非题,请在()中打“+”表示是,或“-”表示非。(10分) 1、SARS的病原体是噬菌体。() 2、固氮作用是原核微生物特有的。() 3、链霉菌属于真菌。() 4、支原体是细菌的L型。() 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6、细菌的基因组是单链DNA。() 7、线粒体是原核生物的呼吸器官。() 8、引起食物腐败的微生物都是霉菌,大多数霉菌对人类有害而无利。() 9、培养基中加入糖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加入酵母膏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氮源。() 10、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又称磷酸葡萄糖途径,或Warburg-Dichens pathway,它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在于提供细

胞生长和繁殖的能量。() 三、填空题(40分) 1、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以()的方式为主,少数酵母菌以()或()繁殖。 2、病毒的主要成分是()和(),不能()繁殖,对()敏感。 3、根据能量来源将微生物分为()营养型和()营养型,利用()为能源的叫自养型,利用()为能源的叫异养型。 4、细菌合成ATP可通过()和()两种途径。 5、无氧呼吸的电子链末端氢受体不是()而是()或(),如()和()呼吸。 6、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性细菌,作用位点是()上的(),青霉素只抑制()时期的细菌。 7、光和细菌分为()和()两大类。红螺菌属于()类群,蓝细菌属于()类群。 8、基因重组,又称为(),是在()水平上的一个概念,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杂交,因此,与一般在()水平上进行的杂交有明显的区别。 9、菌根是由()和()共同组成,菌根包括()和()两大类。 10、凡能引起()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均称为病原体。引起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引起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的强弱用()表示。 四、根据沼气发酵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沼气发酵器,要求包括关键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和基本的发酵条件。(10分) 五、问答题(5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