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

知识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

..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共”通“供”;(2)“知”通“智”;(3)“已”通“矣”;(4)“说”通“悦”。

二、(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缺少(的东西);(4)那个人。

三、(1)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边邑”/边远的地方/见识短浅/自谦之词;(2)答应/表处所/赞同/表约数;(3)假如/似乎,好像/你;(4)疑问代词,何/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四、(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3)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盟,名词作动词,结盟;(5)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6)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五、(1)宾语前置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啊。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古义:________________

(5)愿大王少假借

..之

今义:假装借给古义:________________ (6)秦王还柱而走.

今义:步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

(7)诸郎中

..执兵

今义:称中医医生古义:________________ (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提起古义:________________

(9)断其左股.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左右

..既前,斩荆轲

今义:左边右边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引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左右引.相如至()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 引.次江北()

(2)见

图穷而匕首见.()

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谢

前为谢.曰()

多谢.后世人()

乃谢.客就车()

阿母谢.媒人()

(4)假

愿大王少假.借之()

人多以书假.余()

假.舆马者()

(5)封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又欲肆其西封.()

既东封.郑()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秦将王翦破.赵()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侍殿上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嘉为先言于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燕王拜送于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说”通“悦”;(2)“反”通“返”;(3)“振”通“震”;(4)“还”通“环”;(5)“卒”通“猝”。

二、(1)走投无路;(2)眼泪;(3)袒露一只臂膀;(4)礼品;(5)宽容、原谅;(6)跑;(7)宫廷的侍卫;(8)掷击;(9)大腿;(10)近臣。

三、(1)举起/导引/牵、拉/引退;(2)显露/会见/表被动;(3)道歉/告诉/辞别/拒绝;(4)宽容、原谅/借给/借助;(5)封装/边界/以……为疆界/坟墓。

四、(1)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2)迟,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迟;(3)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4)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五、(1)判断句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2)“与”后省略“之”荆轲要等待一个人,打算跟他一起去。

(3)定语后置句太子和门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4)定语后置句站在殿上陪侍君主的臣子们。

(5)状语后置句蒙嘉先替荆轲在秦王面前说好话。

(6)状语后置句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

(7)被动句父母及宗族都被杀死了。

(8)被动句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可以消除了。

鸿门宴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令将军与臣有郤.()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

..时

今义:山东省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今义:①出去、进来;②不相符

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今义:副词,很古义:________________

(5)而听细说

..

今义:详细说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6)将军战河北

..

..,臣战河南

今义:河北(南)省古义:________________ (7)再.拜献大王足下

今义:又一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2)顾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计不知所出耳()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胜

沛公不胜.杯杓()

刑人如恐不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百战百胜.()

(4)辞

卮酒安足辞.()

大礼不辞.小让()

停数日,辞.去()

(5)道

道.芷阳间行()

行军用兵之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

(6)急

良曰:“甚急.!”()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大王必欲急.臣()

(7)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窃为.大王不取也()

君王为.人不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籍.吏民,封府库()

(4)范增数目.项王()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8)吾得兄.事之()

(9)常以身翼.蔽沛公()

(10)项伯杀人,臣活.之()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2)拔剑撞而破.之()

(13)此其志不在小.()

(14)素善.留侯张良()

(15)沛公今事有急.()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大王来何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安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距”通“拒”,“内”通“纳”;(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

(5)“郤”通“隙”。

二、(1)指崤山以东;(2)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3)出、入是两个词,指出去、进来;(4)指意外的变故;(5)小人的谗言;(6)黄河以北(南);(7)两次。

三、(1)接近/亲自/亲生的;(2)回头/拜访/但,不过/顾及,考虑;(3)承受/尽/优美的/胜利;(4)推辞/计较

/告别,告辞;(5)取道/方法,措施/说,谈论/主张;(6)紧急/着急/逼迫;(7)动词,出,制定。读“wéi”/动词,以为。读“wéi”/动词,做,担任。读“wéi”/动词,是。读“wéi”/句末语气词,呢。读“wéi”。

四、(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籍,名词作动词,登记;(4)目,名词作动词,看;(5)刑,名词作动词,施刑;(6)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7)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8)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10)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1)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12)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13)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14)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15)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五、(1)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

(2)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哪里?

(3)判断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4)被动句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5)被动句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训练步步高

基础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钱币

B.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C.愿大王少假借

..之假借:宽容、原谅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受、遭受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夫妻

D.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以其无礼于.晋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⑥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荆轲刺秦王》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荆轲为行刺而准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表明荆轲心狠手辣。

C.荆轲一行祭过路神,就要上路,荆轲和着高渐离击筑的节拍唱起了悲歌,送行的士人也都垂泪,慷慨悲壮。荆轲就在这凄凉悲怆的氛围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

D.图穷匕见后,毫无准备的秦王慌得连剑都拔不出来,荆轲与秦王展开了殊死搏斗。群臣惊愕、秦王惶急、左右惊呼都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提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B.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失败

C.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疆界

D.隧.而相见隧:隧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请京,使居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公入而.赋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申之以.孝悌之义

D.其.乐也融融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姜氏因为生庄公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是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

C.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发誓后又和母亲“隧而相见”,入隧而歌,这又暴露了他伪善的一面。

D.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正面描写,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则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表现,使文字十分简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巧链接

链接篇目:《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点金】

1.伯乐与千里马。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烛之武智勇双全,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凭三寸舌退百万师的千古佳话。没有佚之狐这个伯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就很难脱颖而出。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建立业绩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2.爱国精神。烛之武并没有因为郑王以前的冷落而耿耿于怀。他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让我们敬佩。

3.成功源于勇气。烛之武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勇敢。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勇挑重担,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素材运用】

示例1:因为爱国,烛之武夜缒而出,单身退秦师。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像一杯饯行的酒撒到了大地上。因为形势的严峻,周围的空气、每一棵草木似乎都散发着紧张的气息。高高的城墙上,只有你在吃力地向下坠落着。已到暮年的你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显得有些笨拙。在那堵寂寞的围墙上,你显得是那么无助,但同时一股坚定的力量从你身上散发出来。一切只因为爱国。见到秦伯的你,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用尽自己的机智与渊博的知识,让秦国与郑人盟,为自己的国家化解了一场危机。后人永远地记住了爱国的你。

示例2:勇气,让烛之武生命飘香!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乃两大强国也。郑曾“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成为秦晋围郑的导火线。一次恶劣的沙尘暴即将袭向郑国。少年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对郑伯让他游说秦国这一冒险任务发出了牢骚,好一个真实的烛之武啊!然而就在这复杂的环境、复杂的战争形势下,他毅然答应郑伯,置身卷进一片混乱的沙土中。这是怎样的勇气啊!“夜缒而出”,这几个字让我触目惊心,我的脑海里瞬间闪出无数个问号:难道他不怕摔坏自己的老骨头吗?难道他不怕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吗?……哦!我明白了:在这复杂的情形、复杂的影响中,支撑着他的是勇气。

链接篇目:《荆轲刺秦王》

【素材点金】

1.选择诚信。荆轲身上体现的诚信值得千古流芳。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为了践行对太子丹的诺言,坚守自己的诚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诚信豪气永留天地之间。

2.随机应变。“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亡命徒了,但是,真正见到秦王后,这个传说中的燕国勇士开始“色变振恐”。秦国群臣当然会怪之,幸亏荆轲随机应变,才没有被秦王及秦国群臣识破。

3.历史大潮不可阻挡。太子丹原本想通过刺杀行动来阻止秦国的军事行动,但是最后只落得个“始速祸焉”的命运。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太子丹的刺杀行动只是螳臂当车,阻挡不了奔涌而来、滚滚向前的历史大潮。

【素材运用】

示例1: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清楚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你使我明白要选择诚信,遵守诺言。

(2011年全国大纲卷高分作文《诚信》)

示例2:我们需要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机应变就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荆轲和他的

助手秦武阳入秦国刺杀秦王,秦武阳进入大殿时,脸色大变,形状惊恐,秦国的群臣都感到奇怪,荆轲笑着说:“秦武阳来自北方蛮夷地区,没有见过天子,故感到震慑。”群臣释然。正是荆轲的随机应变使一场危机得以化解,使自己有机会靠近秦王行刺。假如荆轲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恐怕未靠近秦王,就已被怀疑,导致刺杀任务早早夭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因此,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时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链接篇目:《鸿门宴》

【素材点金】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在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不辞而别。在我们看来,刘邦礼节上也许不够周全,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邦的行为是明智的。在当时那样一种危机四伏的情形之下,任何的犹豫和迟疑都会招来杀身之祸。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把握机会。鸿门宴上项羽要是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后来的历史恐怕会得以改写。但是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的项羽一再错失良机,让刘邦趁机溜走,后来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随着时间在流逝,人们也许不记得孰是孰非,但人们会记住项羽的勇气、豪气和霸气,记住刘邦的谋略和对时机的把握。

把握机会,就能创造历史;错失良机,就有可能遗憾终身。看后来的楚汉之争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素材运用】

示例1:静夜,月凉如水。我走在无声的荫荫大道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沉默着。俯身,我捡起一片落叶。在斑驳的月影中,我看到身骑白马的刘邦款款走来。穿越时光,他来到了我的面前。他沉默却微笑着,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折射出千年前的沉稳。一桌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面对项羽欲除之而后快的昭昭野心,他隐而不发,只是无言地假意臣服。青天白日,乌江畔头,他雄姿英发俯瞰着大势已去的西楚霸王。挥一挥手中的长剑,他在沉默中,向天下宣告是实力让他扼住了强敌的咽喉!没错,成败不是取决于轻视敌人的狂妄之言中,而是决定于金戈铁马无言的运筹帷幄中。沉默的实力,铸就千年的丰碑。

(2011年北京卷高分作文《沉默的丰碑》)

示例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西楚霸王。刘邦没有他的英勇豪迈,更没有他的儿女情长。他生前是西楚霸王,死后还是西楚霸王。面对着“化石哪解语,作草犹可舞”的虞姬,他只能挥泪掩痛。望着昔日的金戈铁马,在四面楚歌之中一夜崩溃,他泣不成声。他无语,但仍在拼杀。乌江畔,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拔剑自刎。鲜血染红了乌江,却依旧沸腾。时间在流逝,可时间的长河中,项羽的精气神正汩汩流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历史为他定格,我们为他高歌,他就是彪炳千古的铁骨英雄。

(2011年安徽卷高分作文《时间在流逝》)

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

训练步步高

【基础训练】

1.B[解析] 济:渡河。

2.A[解析] 币:礼品。

3.C[解析] 婚姻:儿女亲家

4.A[解析] A.连词,表并列关系/介词,按照;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于是,就;D.介词,对。

5.C[解析] ①说的是郑国弱小,⑥是结果。

6.B[解析] “这表明荆轲心狠手辣”错。

【提升训练】

1.D[解析] 隧,动词,指挖隧道。

2.C[解析] 两个“以”都是介词“把”。A项的“之”:一是代词;一是助词。B项的“而”:一为连词,表承接关系;一为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的“其”:一为指示代词“那”;一为副词,可以解释为“还是”。

3.B[解析] “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错,原文为“将袭郑”。

4.(1)制,是个险要的城镇,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

(2)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不如早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使他们的势力发展壮大。

【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后来)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她)。

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姜氏)替叔段请求制邑(作为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了,别的城邑,(我)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京邑,庄公(就)让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古代君王(留下)的制度(是),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不合规定,(它实行的)不是(古代先王的)制度,您将会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怎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早一点给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们的势力再)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了,(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合礼义的事,一定会自己失败,您姑且等待这一天。”

不久大叔让西部边界的城邑和北部边界的城邑两地属于自己。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忍受不了(这种)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想(把郑国)交给大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交给(他),就请(让我)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异心。”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会)自取灭亡。”

不久大叔又收取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的城邑作为(专属)自己的领地,(并且)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除掉他)了,土地扩大了,将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庄公说:“(他)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民众不会归附他),土地扩大了(也)将会垮台(的)。”

大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造铠甲和兵器,准备步兵和兵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夫人(姜氏)将要为他(偷偷地)打开城门。庄公探知他们偷袭郑国的日期,说:“可以(除掉他)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大叔段,大叔段逃进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日,大叔段出逃到共国(避难)。

(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就)不要见面了!”不久,(庄公)又为这事后悔了。颍考叔担任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便)对庄公有所进献。庄公赏给他吃的东西。(他)吃的时候(却)把肉放在一旁。庄公问他。(他)回答说:“我有母亲,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了,(还)没有吃过您(赐给)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自己没有母亲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凿成隧道(你们母子)再互相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走进隧道就赋诗:“(走进这)大隧道之中,那快乐的心情啊,(多么)美好舒畅!”姜氏走出(隧道)才赋诗:“(走到这)大隧道之外,那快乐的心情啊,(多么)和好欢快!”于是恢复母子关系,(和睦相处)就像从前一样。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 3.(说,通“悦”) 4.(知,通“智”) 5.(“反”通“返”,返回) 6.(“振”通“震”) 7.(“还”通“环”,绕) 8.(“卒”通“猝”,突然) 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10. (“要”通“邀”,邀请) 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12. (“蚤”通“早”) 13. (“郤”通“隙”,隔阂、嫌怨) 14. (“坐”通“座”,座位) 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 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古义:那人) 4. (古义)眼泪 5. (古义)礼品 6. (古义)走投无路 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8. (古义)宫廷的侍卫 9.投击 10. (古义)大腿 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今义:买。 19.古义:拿、举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 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 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 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 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 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 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 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 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17 (造户籍册或登记) 18 (使眼色) 19 (用刀割刺) 20 (取道) 21(称王) 22 (连夜) 23 (象对待兄长那样) 24 (每日每夜) 25(像翅膀那样) 26(向上) 27(使……活) 28(使……跟从) 29(交好) 30(使……停止,制止) 四、一词多义 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鄙俗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燭之武退秦師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罷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悅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倉猝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圍繞 6.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鴻門宴 1.距關“距”通“拒”把守 2.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3.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7.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進入,使動,使……進入 9.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の主人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の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の人 今義:出門所攜帶の(裝有衣物,食品等の)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夫fú,那個人 今義:夫fū,多用於外交場合,尊稱一般人妻子 荊軻刺秦王 士皆垂淚涕泣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提:古義:擊今義:用手拾起

股:古義:小腿今義:量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至陛下 陛下:古義:殿前臺階の下面今義:大王,皇上,皇帝 左右既前 左右:古義:大臣今義:方位名詞 願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 諸郎中執兵 郎中:古義:宮廷の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探路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一方 鴻門宴 範增說項羽曰 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 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古義:指崤山之東今義:山東省 相去四十裏。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約為婚姻 婚姻:古義:結成親家今義:結婚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古義:……の原因今義:表因果關系の連詞 秦時與臣遊 遊:古義:交往今義:遊玩、遊覽 四人持劍盾步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再拜獻大王足下 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非常:古義:意外の變故今義:太、很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燭之武退秦師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辭之 2.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3.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二)介賓後置 1. 以其無禮於晉(以其晉無禮)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粤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 一、作者简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背景回放 被抛弃的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三、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作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通“薆”,译为“隐藏,遮掩” 通“现”,译为“出现” (2)说.怿女.美通“悦”,译为“喜爱” 通“汝”,译为“你”。这里代指“彤管” (3)自牧归.荑通“馈”,译为“赠送” (4)氓之蚩蚩 ..通“媸媸”,译为“笑嘻嘻的样子” (5)抚子无.怨通“毋”,译为“不要” (6)于.嗟鸠兮通“吁”,译为“叹息声” (7)犹可说.也通“脱”,译为“解脱”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老师)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放肆,动词)

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学生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新课标版)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 知识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 ..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