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案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案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案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案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单元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知道有机物的其它分类方法。

2.掌握常见官能团的结构,正确写出典型代表物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3.掌握同系物概念,通过比较理解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两概念的区别。

学习准备

1.烷烃的性质几乎相似,请你观察以下烷烃的结构,你能发现其中有什么递变规律吗

CH4 CH3CH3 CH3CH2CH3 CH3CH2CH2CH3

知识建构

知识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什么是官能团常见的官能团有哪些

写出下列官能团名称:—COOH —CHO —OH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1

类别代表物官能团

有机化合物

烷烃

烯烃

炔烃

芳香烃

卤代烃

羧酸

(2)根据烃基分类

化合物:不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

知识二、同系物

1、什么是同系物同系物是否必须符合同一通式

2、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是否一定是同系物

3、CH3CH2Br与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结构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是否是同系物为什

学习思考

1、同系物结构有什么特点同系物性质有什么特点

【课后训练】

1、下列物质与CH3CH2OH互为同系物的是()

A、H-OH

B、CH3OH

C、

D、C2H5OCH2OH

2、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烃的是(),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A、CH3CH2CH3

B、CH3-CH2-Br

C、KSCN

D、CH3COOCH3

3、按碳骨架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CH(CH3)2属于链状化合物

B、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C、属于脂环化合物

D、属于芳香烃

4、按官能团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芳香化合物

B、属于羧酸

C、属于醛类

D、属于酚类

5、下列物质中,属于酚类的是()

6、下面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

7、下列属于脂肪烃的是()

8、下列有机化合物中,有多个官能团:

(1)可以看做醇类的是(2)可以看做酚类的是(3)可以看做羧酸类的是(4)可以看做酯类的是

9、请你按官能团的不同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学案

【学习导引】 1.什么叫分散系?什么叫分散质?什么叫分散剂? 说明:请课外上网查阅关于“半透膜”的资料,并用于解答本问题。 4.胶体的性质 (1)发生丁达尔效应 对丁达尔效应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达尔效应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朗运动 对布朗运动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发生布朗运动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3)因胶体粒子带电荷引起的性质——电泳 思考:我们经常说“某某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能不能说“该胶体带正电荷”,为什么? 思考:已知Fe(OH)3胶体粒子易吸附胶体中的某类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在Fe(OH)3胶体中插入电极并持续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可能发生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知识拓展:(4)胶体的介稳性——一定条件下发生聚沉(凝聚) 思考: ①胶体在一定条件下稳定存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请你给出几种使胶体聚沉(凝聚)的方案。 填入下表: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课题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型新知识课(理 论、实验课) 授课 人 授课班级课时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2. 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了解胶体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 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食盐水、饱和FeCl3溶液、泥水、豆浆、牛奶、蒸馏水、激光笔、铁架台、酒精灯、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主要学习了哪些分类方法?(学生齐答)在学习树状分类法时,我们对“物质”进行了分类,大家回忆下是怎样分类的呢?思考 回答 复习上节 课内容

胶体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应用。 (2)了解胶体的概念,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从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入手,采用合作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类的应用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整理知识地能力。 (二)教法分析 1、情景激学法:以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一些丁达尔现象的录像视频引入新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 2、实验探究法: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丁达尔效应的解释和胶体介稳性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胶体为何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以及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稳定的原因,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类的应用 2、教学难点:胶体概念的形成和性质 (四)设计思路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虽然在教学要求上对胶体的要求远比以前降低了,但本着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的精神,本课仍然详细讲解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五)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方法后知道,科学的分类方法对我们认识和研究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请看大屏幕,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类图,我们从这树状图中可以看出:纯净物我们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分类,那么大家看看这混合物呢?它后面是不是还是个空白?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尝试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思考与交流] 在初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混合物根据分散粒子的大小分为:溶液和浊液? 【版书】开始列表写出溶液和浊液的组成。(写在黑板中央)

第1节物质的分类学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精品学案】 必修一第二章第1 节物质的分类 课前预习学案 一、 预习目标: 预习物质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的定义和主要性质。 二、 预习内容: (一) 常用的的物质分类法 1、 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如对 四种盐分类。 以组成其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和 _______________ 以组成其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和 _______________ 在交叉分类法中 Na 2CO 3既属于 _______ ■ _________ 盐,又属于 ___________ 盐,又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 (1) (2) (3) K 2SO 4既属于 Na z CO 3、Na 2SO 4、、K 2CO 3、K 2SO 4 盐. 盐. ____ 盐; 2、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金属 非金属 氧化物 无机化合物 (二)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 分散系的概念:把 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组成: 分散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散齐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分为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机化合物 分散在 ,种分散系; 之间 中所得的体系。 的物质 的物质

【高中】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关键字】高中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补充知识】 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 知识点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 知识点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只有OH-的化合物。 知识点3 :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正盐:NaCl ;CaCO3 ;BaSO4 ;Na2CO3 ;CuSO4 盐酸式盐:NaHCO3 ;NaHSO4 ;NaHS ;NaH2PO4 碱式盐:Cu2(OH)2CO3 含氧酸盐:CaCO3 ;BaSO4 ;Ba(NO3)2 ;NaHCO3 盐 无氧酸盐:NaCl ;K2S ;KI 知识点4 :氧化物: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 酸性氧化物: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例:CO2+NaOH = SO2+NaOH = 碱性氧化物: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例:CaO+HCl = CuO+HCl = 【学习重点】分类的思维及应用;化合物的分类、分类依据的选择;胶体制备,性质。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的分类 ⑵树状分类法 例二:树状分类法:将下列物质填进上表的横线上:O2 ,Cu,H2CO3 ,Ba(OH)2 ,KNO3 ,CO2 ,空气,含镁60%的MgO,CaO 固固:粗盐

混合物(多种成分) 液液:水与酒精 气气:空气 金属单质:Fe 、 物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P 、 一元酸 HCl 酸 二元酸 H2SO4 、 纯净物) 三元酸 H3PO4 难溶碱 Fe(OH)3 碱 易溶碱 NaOH 、 化合物 正盐 NaCl 、 盐 酸式盐 NaHCO3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课堂练习1] 教材练习题1 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反应类型 实 例 A+B = AB 化合反应 AB = A+B 分解反应 AB+C = A+CB 置换反应 AB+CD = AD+CB 复分解反应 [课堂练习2] 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3、分类法的应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3】结合右下图,思考a 、b 、c 、d 、e 、f 分别可能是什么物质?并完成下列方程式。 Ca ――→①CaO ――→②Ca OH 2――→③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教学案

高二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教学案(一) 必修1 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的方程式并将物质进行分类:Ca→CaO→Ca(OH)2→CaCO3→Ca(HCO3)2 C→CO2→H2CO3→CaCO3 2、用树状分类法与交叉分类法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3、分散系及其分类: (1)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类依据是: (2)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铁溶液都是棕色的区别的方法是: (3)明矾净水的原理是什么?石膏使豆浆变成豆腐、静电除尘、江河入流口形成的三角洲等都与胶体的性质相关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础类型的关系: (1)2H2O2 == 2H2O + O2↑ (2)CaCO3 == CaO + CO2↑ (3) 2Na + Cl2 ==2 NaCl (4) CaO + H2O == Ca(OH)2 (5) 2CuO + C == 2Cu + CO↑

如何判断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2、书写并配平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与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或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1)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2)在高温时,水蒸气与灼热的炭反应 (3)铁与硫酸铜反应 3、盐酸与锌反应,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时,盐酸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4、分别写出水作氧化剂、还原剂、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5、常作氧化剂的物质有:O2、Cl2、浓硝酸、稀硝酸、浓硫酸、HNO3、KMnO4、FeCl3等 常用的还原剂:Al、Zn、Fe、C、H2、CO 6、分别写出过氧化钠、氯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其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7、写出铜与浓硫酸、稀硫酸、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指出其中酸的作用并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三、离子反应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写出NaCl、KNO3、NaOH、HCl、H2SO4、HNO3等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依据】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 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日常生活中常用分类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高中化学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案 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教材分析: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与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材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类方法在分散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胶体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分散体系。 2、从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建立胶体分散系不同于溶液、浊液的本质是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差别,进一步巩固分类依据的选择。 3、在实践中知道丁达尔效应能鉴别溶液和胶体。 4、正确认识胶体在生产、生活中可以用来净水、除尘、治病等作用,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掌握分散系、胶体的概念。 2、师生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混合物进行分类,使学生认同分类思想对高中化学学习以及生产生活的 指导意义。 2、通过制备分散系并探究其性质,使学生感受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和乐趣。 四、教学设计: 【引入】展示来自生活和实验室中的多种液体混合物:食盐水、糖水、茶水、CuSO4溶液、稀牛奶、淀粉溶液、泥水,具体物质在PPT上有展示。观察这些混合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 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 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 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 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 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 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 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

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

2.2.2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

学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思考题1: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 、 、 。 2.学会胶体的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 思考题2 :Fe(OH)3 胶体的制备方法:将 1~2mL 溶液滴加到20ml 中,继续 至呈 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3 胶体。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识记胶体的提纯方法:渗析法 思考题3:渗析是指把混有 杂质的胶体装入 ,并浸入溶剂 中,使 的方法。 4.知道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思考题4:胶体的性质有: 、 、 、 。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什么叫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例题1:下列实验中,能得到胶体的是( ) A .葡萄糖加入水中并振荡 B .把1mL 饱和氯化铁逐滴加入20mL 沸水中 C .将花生油放入水中并振荡 D .将1mL 饱和氯化铁逐滴加入NaOH 溶液中 问题2:如何区别胶体与溶液?什么是丁达尔效应? 问题3:胶体在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的原因:① ② 问题4:胶体有何带电规律? 问题5:能使胶体发生聚沉的方法有哪些? 例题2:某中胶体在电泳时胶粒向阴极移动。在这种胶体中加入下列物质,能发生聚沉的是( ) A 、NaCl 溶液 B 、蔗糖溶液 C 、Fe(OH)3 胶体 D 、加入硅酸胶体 三、目标检测 1.制备Fe(OH)3 胶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A .FeCl 3+3H 2O Fe(OH)3+3HCl B.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C.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D.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3. 科学家在2000年8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DNA 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 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 A .溶液 B .胶体 C. 悬浊液 D .乳浊液 4.胶体的性质 ⑴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用眼睛就把胶体和溶液、浊液区别开来 B.向Fe(OH)3 胶体中加入少量H 2SO 4溶液,会生成红褐色沉淀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半透膜只能使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⑵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 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对所形成的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分散系及其分 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方书沅(20100536)化学师范(2)班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

湖北省宜昌市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2.1.3分散系及其分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三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2) 学习目标 1?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学会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2 ?知道比较稳定的原因,并了解能使胶体聚沉的方法。 新知预习 知识点四:Fe(0H)3胶体的制备 向25m ______ 中逐滴加入1-2mL 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_________ 色,停止加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胶体的性质 1、物理性质 ①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②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形成了一条光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 与______________ 。 ③电学性质:电泳现象 2、化学性质:介稳定性 [思考与交流] ①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如何使胶体聚沉?

知识点六:胶体的应用

①农业生产:(土壤)②医疗卫生:(透析)③日常生活:(豆腐) ④自然地理:(三角洲)⑤工业生产:(除尘)⑥科学技术:(纳米) 课堂小结 1、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3、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内达标 ()1、将饱和FeCb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 .沸水C . NaOH浓溶液 D . NaCI浓溶液 ()2、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A.观察外观 B .丁达尔效应 C .布朗运动D.加热()3、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 .胶粒作布朗运动 C.胶粒带有电荷 D .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科学视野 在胶体溶液里,胶粒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使该胶体微粒保持悬浮状态,并不容易沉降,这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2019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人教版)配套学案:第2章 基础课1 物质的组成(含答案)

个性化学科优化学案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1.元素、微粒及物质间关系图 2.同素异形体 有下列物质: 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臭氧(O 3) ④盐酸 ⑤铁 ⑥碳酸钠 ⑦空气 ⑧氢氧化钠 ⑨冰、水混合物 其中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①②③⑨;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⑤; 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有:⑥⑧; 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①和③; 属于单质的有:①③⑤; 属于化合物的有:②⑥⑧⑨;

属于混合物的有:④⑦。 提醒: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 2和O 3。 3.物质的分类 (1)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逐级分类 无机化 合 物???????? ????????????? 氢化物:HCl 、H 2S 、H 2O 、NH 3等 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 成盐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酸性氧化物:CO 2 、Mn 2 O 7 等两性氧化物:Al 2 O 3 等 过氧化物:Na 2O 2、H 2O 2 等 酸???? ??? 按电离出的H + 数????? 一元酸:HCl 、HNO 3 等二元酸:H 2SO 4、H 2 S 等 三元酸:H 3PO 4 等按酸根是否含氧 ? ???? 无氧酸:HCl 、H 2 S 等含氧酸:HClO 4、H 2SO 4 等按酸性强弱? ???? 强酸:HCl 、H 2SO 4、HNO 3 等弱酸:CH 3 COOH 、HF 等按有无挥发性? ???? 挥发性酸:HNO 3 、HCl 等 难挥发性酸:H 2SO 4、H 3 PO 4 等碱??? 按水溶性? ???? 可溶性碱:NaOH 、KOH 、Ba OH 2 等 难溶性碱:Mg OH 2、Cu OH 2 等按碱性强弱 ? ???? 强碱:NaOH 、Ba OH 2 、KOH 等 弱碱:NH 3·H 2 O 等 盐?? ?? ? 正盐:BaSO 4、KNO 3 、NaCl 等 酸式盐:NaHCO 3、KHSO 4 等碱式盐:Cu 2 OH 2CO 3 等复盐:KAl SO 4 2·12H 2 O 等 (1)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 (3)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 (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 (5)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 (6)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 (7)溶于水呈酸性的是酸,呈碱性的是碱( × ) (8)HCOOH 含有两个氢,所以是二元酸( × ) (9)盐一定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 ) (10)盐只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构成( × ) (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