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
1.4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的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水的组成,水的浮力后,对水的化学特性的首次学习。又为接下来学习溶解部分知识打下基础。本节内容包括: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认识;悬浊液、乳浊液的认识;溶液的特性三部分。知识点由浅入深,复合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内容接近生活。教材事例源于生活,教学实验来自生活,生动有趣,吸引学生。

【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是八上的学生。经过七年级及小学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对实验的观察能力,能细心观察实验,描述出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水的溶解性,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能力,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进一步的教学相对容易。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乳浊液、悬浊液,学生已经有一定感性认识,并知道了用汽油洗涤圆珠笔颜色等生活常识,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3)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难点:(1)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区分,并知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2)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会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并晓得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1)在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辨别实验过程中,掌握严谨的操作技术,并能用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区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2)通过实验,发现水是很好的溶剂,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体会实

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如:用汽油洗涤衣服上圆珠笔颜色,感受溶剂除了水以外外还有汽油、酒精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法讲授基本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法,感受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法,变演示变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区别。课堂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体会科学实验的趣味性。课堂渗透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即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教学准备】

糖高锰酸钾碘水盐色拉油

【教学过程】

1.尝一尝

拿一杯热水,加入适量糖,制成糖水,请同学品尝。让学生说出感受,并提问:“糖去了哪里?水又怎么变甜了?”——糖被水溶解了

引出新课: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2.试一试

给出:高锰酸钾晶体、水、碘、酒精

让学生尝试将高锰酸钾、碘溶于水,与酒精中。

学生会发现高锰酸钾溶于水,不溶于酒精中;碘溶于酒精,不溶于水中。

总结出:(1)像砂糖、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灯)称为溶剂。

(3)溶解后得到的物质叫溶液。

(4)不同的溶质溶于不同的溶剂中

3.思考与讨论

让学观看书本P21例举第1题,生活中使用过的溶液,感受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是溶液,看似单一,其实饱含了溶剂和溶质,且不止一种溶质。

让学生思考:(1)酒精能溶于水,酒精是溶质吗?

(2)河水可以养鱼,说明喝水中溶解了说明物质?

加深学生对溶质溶剂溶液概念的理解。

4.动一动

P21活动2,将酒精滴入水中以及观察碳酸饮料中溶有的气体。

固体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质即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

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是也有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比如衣服上的笔迹,可以用汽油溶解。

向学生举例:用汽油洗涤衣服上圆珠笔颜色,而水不能洗掉。结合活动一的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高锰酸钾溶于水,不溶于酒精中;碘溶于酒精,不溶于水中。让学生理解:水是很好的溶剂,很多物质能溶于水,但部分物质不溶于水却溶于其他溶剂里,汽油、酒精等也是生活中常用溶剂。

5.做一做

让学生阅读说本P22内容,并讲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举例说明:血液是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肥皂水是乳浊液。

强调: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

教师完成活动二P24,在4个等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第四个含有汽油的试管中加入色拉油,让学生观察现象。完成表格。

加深学生对:悬浊液上悬浮的是不可溶的固态小颗粒,乳浊液悬浮的是液态小液滴,溶液是单一、均匀的。

6.长见识

a)固体药品的取用:药匙或纸槽、摄子

b)液体药品的取用:细口瓶。量筒。

7.练一练

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状况,并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1)像砂糖、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2021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新版)沪教版 (I)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案1(新版) 沪教版 (I) 【主要内容】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2.水溶液有哪些重要的性质; 3. 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4.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5.如何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两项基础实验: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 【方法提示】 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同学们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和其他同学合作,互助学习;另外多动手实验探究,你一定就能轻松、出色地掌握本章知识。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学习目标】 1.认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三种不同的分散系。 2.知道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 一般应用。 【学习重点】 1.理解溶解的本质过程;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 2.知道乳化的用途。 【学习难点】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溶解和乳化现象。 导学过程

【活动一】实验探究,认识三种不同的分散系: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1.完成课本P2-3页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实填写到下面表格中。 2.物质以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物质以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悬浊液、乳浊液通称为浊液,其特征是、。 3.小组内同学讨论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加入水中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形成澄清的混合物? 4.物质以或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5.判断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是否正确。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溶液都是无色的。()

(3)溶液一定是液态的。() 【活动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怎样能使一块冰糖较快溶解在水中?请提出你的建议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建议1:;建议2:;建议3:。 【活动四】了解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剂的去污原理,认识什么是“乳化” 1. 完成课本P5页的“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由实验现象初步认识“乳 化”,然后观看“乳化”微观动画,了解其微观过程。 2.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后,使其中一种液体能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的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形成比较稳定的乳浊液,这种现象 叫。 3.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掉,其原理 是;也可用洗洁精洗掉,其原理 是。 【课堂检测】 1. 下列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和水 B.食盐和水 C.碘和酒精 D.植物油和水 2.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的 C.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学案(新 版)沪教版 【学习目标】1. 记住乳化的原理,会说出几种除油污方法的原理; 2. 记住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性质,并能借此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 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记住大部分溶液都具有导电性的性质,并能说出其中的原理,记住部分不导电溶液 的名称。 【学习重点】溶液的部分性质:凝固点、沸点的变化,导电性。 【学习难点】利用溶液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电解水时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稀硫酸是将硫酸溶于水形成的,且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请分别写出阴阳离子的符号?酒精溶解于水,是以什么形式分解的?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其中显示电性的是哪个? 4、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乳化现象 小组交流:1、两者现象是否相同?原理呢? 2、加了乳化剂后形成是溶液吗?为什么?生活中的乳化现象有哪些? 活动二、溶液的性质 1.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 凝固点比纯水的。 2. 下列物质中:一定量的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的物质 是,能导电的原因是。不能导电的物质是,不能导电的原因是。 反思:为什么食盐固体不能导电?其它物质导电的原因与溶液导电的原因一样吗? 3.讨论 (1)为什么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学会科学探究,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科学思考] 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主要探究物质在水中的三种分散状况,学生在探究其知识形成过程是在已有《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积累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该节组织教学在中主要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并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科书的第29—31页,教材中设计了高锰酸钾、食盐、粉笔灰、色拉油等物质在水、汽油中的分散状况,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教学难点是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该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和实验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受学生欢迎的。 [学法点拨]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设计学生很熟悉吃早餐问题入手,放松学生心情,活跃学生思维。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有组织、有目的的合作操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教学时,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方法和动态,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验。 (3)学中有用,用中促学。 通过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来解决有关污垢洗涤、衣服干洗等问题,同时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 [经验介绍] 该节课教学关键是在教师创设情景下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使他们

示范教案(物质的分散系)

物质的分散系 从容说课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本课时的“物质的分散体系”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胶体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在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具体做法是:以掌握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故采用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的综合教学方法,从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等具体实例,从初中化学学习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入手,得出分散系、胶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重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三维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 2.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3.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4.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 5.掌握电离的概念。 6.能用物质的分散系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7.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冬季时,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一种景象:早晨大雾笼罩。或在某些地区,经常出现雨后出现晴朗的天空时,常会看见美丽的彩虹。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的分散体系。 推进新课 板书: 物质的分散系 一、物质的分散系 演示:物品准备:食盐、泥土、植物油、蒸馏水、玻璃棒、三只烧杯。 请三位同学参与演示,老师指导。 生甲将5 g食盐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乙将5 g泥土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丙将5 g植物油溶于100 mL水中,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生甲食盐水是澄清、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 生乙泥土水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生丙植物油溶于水得到也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刚才三位同学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把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去。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点:重点: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难点:溶解的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水变成了,说明,蔗糖在中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紫红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酒精中的水是溶剂,乙醇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生活中很多象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30物质的混合,把洗衣粉、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4个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洗衣粉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

分散系及其分类详细教案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过程(PPT辅助教学) (一)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主要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呢? 【生】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师】很好,我们重点学习了交叉分类法还有树状分类法。那我们在学习树状分类法时,我们是对“物质”进行了分类。大家回忆一下物质是怎样分的。我们把物质分为了纯净物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了单质还有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又进行了细分对吧。那在物质这颗大树中,纯净物这个树枝长得很茂密,而混合物就有点稀疏了。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混合物的知识点,分散系及其分类,让混合物这个枝杈也能很好的开枝散叶下去。 (二)新课教学 【师】那什么叫做分散系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5面,认真阅读最后一段,找出找出分散系的概念以及分散系的组成。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 【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分散系的概念及其组成?好,请xx同学。【生】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它是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的。 【师】那分散质和分散剂又是怎样定义的?

【生】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师】很好。(PPT 出概念) 【板书】1.分散系 【PPT 】CuSO 4溶液、泥水 【师】像CuSO 4溶液、泥水,都是分散系,那他们的分散质和分散 剂分别是什么的?CuSO 4溶液,我们是把CuSO 4固体分散在水中的, 所以在这个分散系中,CuSO 4固体是充当了分散质,而水是分散剂; 那泥水就是把泥沙分散在水中,所以泥沙充当了? 【生】分散质。 【师】而水就是? 【生}分散剂。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还有很多,像空气,空 气的分散质就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有稀有气体,固体小颗粒等等, 而分散剂是氮气;还有酒精溶液,分散质是酒精,分散剂是水。可能 有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氮气为分散质,而氧气这些为分 散剂;酒精为分散剂,而水为分散质,对吧。 【生】嗯。 【师】其实我们在分析分散系时,是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则的。(PPT 出规则)量多的为分散剂,量少的为分散质;而当有水存在时,一般 分散质 分散剂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教学重难点】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溶液 活动一: 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颗粒加入到水中,问: 1、你看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一会儿,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隔了一段时间后,又看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得到均一的溶液,你觉得可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中,你发现_____。 实验结果:__能溶解在__里,__能溶解在__里。 小信息: 少量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常作消毒防腐剂,可以用于饮食用品和器皿的消毒。 小结: 1、我们把被溶解的物质(如实验中的高锰酸钾和碘)称为____________;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称为________________。 3、溶解后所得的物质(混合物)称为_____________,如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溶液等。溶液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溶质可以是固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的气体;溶剂通常是液体。 注意: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如蔗糖溶液,食盐溶液等。 只要有水,无论水量是多是少,水均为溶剂,如酒精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思考一下: (1)鱼可以在水中呼吸,说明水中溶解了什么物质?它是溶质吗? (2)果汁能溶于水,果汁是溶质吗? 二、悬浊液、乳浊液 1、悬浊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浊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活动三:按表中内容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填入表中。

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 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胶体

[板书]一、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 [讲解]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 [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提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操作: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物质分类学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 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 结合分类知识初步认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转化规律 【学习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类法的应用 【课前练习】 1. ①海水 ②蒸馏水 ③氨水 ④食盐水 ⑤汞 ⑥液溴 ⑦硝酸溶液 ⑧硝酸银 ⑨纯碱 ⑩烧碱 ⑾乙醇⑿生石灰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有机物的是 。 2.初中学习中将元素分为了 元素和 元素;其中Na 、Mg 、Al 、Fe 、 Cu 、 Zn 等属于 元素,O 、 S 、 N 、 P 、 Cl 等属于 元素。 3、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探求新知】 一 、常见的分类方法 1. 树状分类法 含义: 例: 化合物树状分类 酸 等 化合物 碱 等 盐 等 氧化物 等 【课堂练习1】树状分类法是常用的分类法之一,请你用该分类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时分别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①食盐 ②红磷 ③水银 ④双氧水 ⑤生石灰 ⑥硫酸钠 ⑦硝酸 ⑦烧碱 ⑨氢气 ⑩空气 ⑾乙醇 ⑿二氧化硫 【课堂练习2】N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交叉分类法 含义: 。

【课堂练习3】根据下图中物质及其类型之间的关系分别作出有关连线 可溶性盐 Na 2CO 3 钠盐 难溶性盐 NaHCO 3 钡盐 正 盐 Na 2 SO 4 碳酸盐 酸式盐 BaSO 4 硫酸盐 二、分类法的应用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4】结合右下图,思考a 、b 、c 、d 、e 、 f 分别可能是什么物质?并完成下列方程式。 Ca ――→①CaO ――→②Ca (OH )2――→③ 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 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1.符合右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 .K 2CO 3 B .Na 2CO 3 C .NaCl D .NaHCO 3 2.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 A .空气、硫酸铜、硫酸 B .水、空气、纯碱 C .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 .硝酸、食盐水、烧碱 3.已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都只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铁等都只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些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而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 (1)现有七氧化二锰、二氧化硅、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等5种氧化物,其中七氧化二 锰、二氧化硅、氧化锌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锌可与酸反应生成盐 A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B .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 .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 .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学案 沪教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2、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及溶液的导电性。 3、能够利用溶液的基本性质,解答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于水后所组成的溶液与原物质的沸点,凝固点的差异。 难点: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先学,阅读课本P6-8,划出内容再填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溶于水中时 热量,使溶液温度。有些物质(如)溶于水时热量,使溶液温度。 2、金属中存在能够的,通电时能够。在非金属中,由于具有独特 的性能,常用作电池的。 3、有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的,使得溶液能够。 如食盐溶于水生成的和,氢氧化钠溶于水生成的和,稀硫酸中含有的和,所以、 及都能够。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以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形成的,因此蔗糖水溶液导电。 4、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凝固温度。 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 寒冷的冬季,在积雪的公路上,可以使冰雪。 (二)小组合作 有,取用时要小心。填写表6-3 2、在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蔗糖溶液、食盐溶液、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闭合开 关。

(三)质疑拓展 1、现有两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一瓶装有食盐水,另一瓶装有蒸馏水,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别它们?(使用更多种的方法) (四)练习检测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消毒酒精不属于溶液。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溶液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2.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A.冰加到水中 B.植物油加到水中 C.食盐加入水中 D.面粉加到水中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4.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蒸馏水 B.油水 C.泥水 D. 糖水 5.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部的溶液比上面的甜 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 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 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 6.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A.食盐 B.烧碱(氢氧化钠) C.蔗糖 D.硝酸铵 7.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中,不属于乳化的是() A.洗发精洗去油污 B.洗衣粉洗去油脂 C.洗洁精去油污 D.修车工用汽油去油污 8、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左端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蔗糖 C、硝酸铵 D、食盐9.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A.煮沸的汤要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电解水实验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C.蒸馏水比食盐水更易结冰D.食盐溶于水后,溶液的沸点降低 10.夏日里想随时喝道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一种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氯化钠B.蔗糖C.硝酸铵D.熟石灰 11.下列物质能够导电的是()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

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 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 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学案1 浙教版

目标提示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要点指津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 指溶质一种种或几种的物分散到 指溶剂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溶液的特征均一的、稳定的 溶液是混合物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和溶质、溶剂的判断。 溶液???水是常用的溶剂的物质。一般是液体。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体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一般可根据以下原则: ①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③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做溶剂;④常见的溶剂有水以及酒精、汽油等有机物,通常不指明溶剂,即溶剂为水。 (3)溶液的特征。 溶液???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稳定性:条件不变时溶 相同均一性:溶液各处性质 注意:有无颜色不是溶液的特征,因为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4)溶液属于混合物,因溶液里含有多种成分。 2.悬浊液、乳浊液:注意做好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体会三者之间的不同特征:

解在液体中在液体中里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 长期放置均一稳定的下沉上浮 粒子大小直径>1纳米半径>0.1微米半径>0.1微米 注:1微米等于1千分之一毫米,1纳米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3.常用的溶剂。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也是常用的溶剂,在医药中,碘酒就是碘的酒精溶液。汽油也是常用的溶剂,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能溶于汽油,油脂就是一个例子。衣服上的油迹,用水洗不掉,因为油迹不溶于水。油脂溶于汽油,用汽油擦,衣服上的油迹就能去掉。 [例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酒精滴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 B.面粉加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 C.豆油滴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 D.豆油滴入汽油中振荡后的液体 E.澄清的石灰水 F.澄清的石灰水加入CO2 G.蒸馏水 H.酒精 [分析和解]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而液体里悬浮着固体小颗粒的是悬浊液;液体分散着不溶于水的小液滴是乳浊液;蒸馏水、酒精都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所以它们都不是溶液。所以答案选ADE。 [例2] 可以作溶质的是下列什么物质?并举例说明( )。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 [分析和解] 在溶液定义中对溶质和溶剂都没有限制是什么状态。只要是“一种或几种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1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溶液的特征和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并知道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能力是有差异;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二、情感目标: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自身参与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不同物质分散状况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科学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重难点分析: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教学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高锰酸钾晶体,固体碘、烧杯,水,酒精和玻璃棒。 学生学习材料准备:食盐、粉笔灰、水、色拉油、油、试管、滴管、药匙、玻璃棒、抹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7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的能力也不同。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演示书上活动高锰酸钾和固体碘的溶解实验。) 在表面皿上分别展示高锰酸钾、固体碘,让学生仔细观察。 同时,出示投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才能使固体碘更快的溶解,有哪些方法? 2、在实验中: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我们把它称为什么?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我们把它叫什么? (通过投影把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列出。) 1.溶质:高锰酸钾、固体碘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问:我们把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物质叫什么呢? 答:溶液。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高锰酸钾溶液、碘酒溶液、食盐水、糖水)。 结论: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4、各种饮料,比如:可口可乐,它里面溶剂是什么?溶质有哪些? 通过对上面的4个思考,我们能了解到: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溶质;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③溶液颜色不一定是无色的;④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教师拿出一瓶农夫果园,问:它属于溶液吗?为什么喝前要摇一摇? 答:不是。有固体颗粒沉在液体里。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边做实验边观察,记录现象。 (注意:)1、如何振荡试管? 2、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 3、加的液体的量要适量。 表格1:(附实验单上,同时投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