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刘巍

摘 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出口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文化冲突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阐释了化解和超越不同文化之间冲突和差异的有效途径是相互尊重和理解,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实现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融合。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1)09(b)-206-02

国际商务谈判又称涉外经贸谈判, 指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务工作者通过信息交流、磋商进行贸易合作的国际商务活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许多国家商务合作日益频繁,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逐渐成为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签订契约合同的必经阶段,在进出口贸易及国际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商务活动的成败。

连贯畅通的信息传达和交流是成功谈判的基础和保证。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信息交流, 属于跨文化交流, 最大的难点在于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和冲突往往导致信息交流的不畅。国际商务谈判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政治基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表达及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各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都可能造成商务交流的障碍,这就增加了谈判的难度。比如,美国商人善于使用策略;越南商人变化无常;德国商人讲究效率;韩国商人擅长讨价还价;日本商人耐心惊人。因此,对待国际商务谈判,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才能提高谈判的效率,减少谈判中的失误。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失利,主要原因对当地文化考察不足,了解不够,忽视了文化冲突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 文化冲突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1 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所谓谈判风格,是指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性格爱好、处事方式等特点。不同国家、地区的谈判者具有不同的谈判风格。

东方人表达方式含蓄委婉。日本商人谈判时,喜欢在正式谈判前先和对方寒暄几句,在交谈中表示出愿意和对方成为朋友的诚意;韩国商人注重谈判前先营造友好的气氛,注重谈判礼仪。西方人表达方式比较直接,习惯直接切入主题,自信心很强,外向开朗。美国人言谈真挚,情绪热烈,习惯从字面上理解信息,不拘泥于方式,富于幽默感,谈判气势咄咄逼人;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善于交往,友善容易相处,注重传统,喜欢按程序办事;法国人民族自豪感强,天性开朗,喜欢谈谈政治、文化和艺术,谈判时坚持使用法语;意大利人喜欢争论,情绪多变;德国人的思维很有逻辑性,性格果断、刻板,追求完美,缺乏灵活性和妥协性。在谈判交往中,西方人对东方人在正式谈判前一般性的寒暄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当西方人直奔主题时,东方人则会感到过于突然。

时间在谈判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概念。美国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德国人认为迟到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法国人、意大利人时间观念却不强,迟到是法国人的习惯,越是重要的人物迟到的时间越长;在中东、非洲和拉美的一些国家,迟到半小时属于正常现象。1.2 对谈判过程的影响

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者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西方人思维缜密,讲究法制化,程序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从出口商品到签订合同、索赔处理的整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则进行,很少变通;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和谐一致,遇到问题能够适当变通,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处事方式和策略。在谈判中发生争议或冲突时,西方人趋向于诉诸法律,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东方人趋向于调解的方式,希望通过折中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法制化的仲裁方式虽然规范,可是调查取证过程复杂,效率低;东方人的调节方式虽然不够规范,缺乏法律依据,但比较灵活,能高效率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务谈判者的价值观念也是不同的。西方国家的工作人员注重结果,他们会直接切入正题,强调尚未解决的问题。他们通常不会将个人感情与工作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交流和沟通感情是发展业务的需要,不会与对方建立深厚的友谊。与此不同,东方国家的谈判人员重视私人感情,希望通过谈判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促成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谈判策略和节奏。

在谈判中,西方人精于用策略谋得利益,会花费大量时间和努力进行沟通,但往往耐心不足。遇到问题时,他们注重强调事实数据,不会轻易妥协或让步,如果谈判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急躁和沮丧的情绪。东方人注重和谐友好的气氛,尽量避免冲突严重化,在处理冲突时比较灵活,尽量保持双方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即便谈判结果未达到预期目标,也尽量不表现出失意的情绪。比如:日本人彬彬有礼,谈判遇到争议时很少直接拒绝或反驳,经常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合作、和解的方式解决争端,常常掩饰个人情绪。

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过程中存在的必然现象, 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阻碍了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展开。

2 国际商务活动中如何化解文化冲突

2.1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相互尊重是友好相处的前提,在跨文化的沟通中更是如此。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价值,都有自己产生的历史原因, 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国际交往中的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对待不同文化应该遵循平等相待的原则,不能有文化歧视的态度。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彼此有许多容易造成误解的地方。要化解文化冲突必须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主体地位和特殊性。能否尊重国家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国际

206《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探索

商务交往的成败。在处理文化冲突问题时,不能仅仅依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去处理和自己认同的方式去要求商务贸易伙伴。尊重不同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尊重多种生活方式,不轻易批评有悖于自己文化的观点和行为。同时,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有助于化解文化冲突,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

2.2 增进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尊重是沟通的基础,了解是沟通的前提。跨文化沟通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之间情感和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对方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和协调。随着国际商务交往日益增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跨文化沟通中,必须始终坚持一种谦和的,虚心的态度去了解别人;同时,也采取积极的,开放的态度来促使对方了解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冲突时, 贸易双方互相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进行交流,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寻求沟通,才能找出冲突的原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促成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并有针对性地调整谈判策略和谈判方式。

国际商务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文化冲突使得贸易无法正常进行,阻断了实现双方经济利益的途径。因此,贸易双方要有意识地从主观上避免偏见,真诚相待,在不放弃自我的前提下友善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积极协商的意愿和态度。沟通中既要注重自己的利益,也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互利双赢是双方沟通交流的共同目的。

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交融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频繁。在国际商务谈判交往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越来越重视和理解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3.1 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互相理解

商人的谈判特点因人而异,因国家而异。美国商人无拘无束,坦诚幽默,利益至上;英国商人传统谨慎,讲究逻辑性,注重长期合作;日本商人专注耐心,讲礼仪,看重集体利益;中国商人看重人际关系,乐于助人,注重和谐气氛。

在商务交流中,不同的文化逐渐实现文化的交融:日本人最终明白,美国人的坦诚布公是发自内心的,与美国人谈判,要适当加快谈判节奏,不轻易做出承诺,一旦做出承诺就要信守承诺;美国人也体会到,日本人过多的礼节是为了营造和谐的气氛,与日本人谈判,首先创造相互信任的关系,不能光听谈判人员的表面语言,应随时注意其言外之意;法国人终于知道,与德国人谈判,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必须严格遵守契约,尽量提高效率,避免拖拖拉拉的行为;德国人也最终了解,不要因为法国人迟到而发火,那是他们的习惯,法国人相当注重衣着,谈判人员必须非常注意自己的服饰。

3.2 商品文化互相吸纳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没有任何进口的商品可以完全避免克里奥化(creolization),即商品文化的相互吸纳交融。就拿巧克力来说,它已经在不同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跟生产者所想象的完全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在美国和奥地利,巧克力具有美容功效,被用来做巧克力奶酪spa和巧克力泡泡浴;在法国和加拿大,黑巧克力被用来抑制抑郁情绪,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在美洲人部落库纳人的生活里,巧克力饮料是传统饮料,用来维持血管健康保持正常的血压。大家都愿意相信这种食品是产自他们自己的国家,这也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不同商品之间文化互相吸纳交融的结果。

3.3 商务谈判方式的彼此融合

由于商务谈判人员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国际商务谈判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商务谈判人员在谈判过程中,都会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寻求与对方文化的共通之处。国际商务谈判活动也是一个文化交融与达成共识的过程。

以美日商务谈判为例,尽管美日文化差异很大,但通过以往商务活动的经验,美国商务人员认识到:日本人非常顾全面子,很看重在谈判的过程中是否能为自己赢得尊严和荣誉,美国商人非常注意日本人的这一特点,在谈判中尽量维护日本人的面子。同时,在日本的谈判文化里,也能感受到西方文化对它的影响和渗透,西方文化的法制化、程序化、协议化观念也渐渐融入到了日本的谈判文化中。

4 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根基和渊源。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对商品交易中的行为的感受和需求是不同的。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冲突必然造成商务谈判的障碍,需要进行有效的文化沟通,以化解和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确保国际商务谈判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曹菱.商务英语谈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樊建廷.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 全英.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赵湘.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J].经济师,2006(02).

207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探索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地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与胚胎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导地位,但从此,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 3、融合与演变时期-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完整版)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 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习俗的差异 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英美人一般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解读_喜福会_中的母女关系

3 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 ,还不得不忍痛仗丈夫鼻息度日”。但也如母亲们说的“除了头发 文 ( 母 寓 , 性 [ 1相 [ 2长 , ,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李雪峰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 :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 ,集中展现了华裔 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 ,以及最终相 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 ,揭示了血浓 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 :母女关系 ;文化 ;冲突 ;融合 中图分类号 : I10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辱 ,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脱离了那个明争暗 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年)一经推出 ,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 ,连年灾害迫 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 ,跃居美国畅销书的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的富家子弟 ,名为少奶 榜首长达 9个月之久 ,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 25种奶 ,实则童养媳 ,受尽各种侮辱 ,最终凭借自己的智 文字 ,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 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 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 (母女关系)主题。极大伤害 ,在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 ,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 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和对民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 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活。这 4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 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手法 ,乡之后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不得不隐藏在原有 从个人的记忆出发 ,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将自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 ,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几 我经历放大 ,将家庭矛盾、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 ;同样也是受 的层面 ,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 言化 ,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树立了近自己的女儿们 ,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 ,成 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 ,对于母亲的管束 ,女 者形象地把全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四户人家是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 ,在这个种族、阶 四个主要部分 ,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 ,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 向另一个家庭”。]5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互认同的悲喜剧。 流坐庄 ,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于美国 ,真如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战当初“逃离”旧中国 ,投奔“自由世界”的母亲们所期 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精美的母望的那样“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勿需仰 [ 1 ]1 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安梅跟随被迫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 ,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 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 ,寄人篱下受尽羞的”。女儿们说美式英语 ,吃美国食品 ,穿美国衣服 , 作者简介 :李雪峰 (1984 - ) ,女 ,河南南阳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55?

中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 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 二、习俗的差异 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英美人一般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所以有些西方游客在我国一些售票处前看到拥挤的情形,常常显得不知所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千(农水121)赵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是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出现了城市,比如说像苏维尔这样的城市。已有的国际界的通行的标准,人们改变和告别了游牧的生活,开始过上了固定的城市生活,有了专职的国家集团,有了固定性的庙宇祭祀中心,有了文字,这一系列都有了,我们说就是到了文明了。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在两河之间就出现了文明。这是最早的。 第二个稍晚一点的就是埃及尼罗河文明,大概在3500年左右,就出现了最早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之后才出现。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说是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个是爱琴文明,主要是在克里特岛上,是地中海通往爱琴海的口上,爱琴海是地中海的东北角上,这个克里克岛的文明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且是达到了非常辉煌的程度。克里特文明,是最早的爱琴文明,是受到了来自南边的埃及文明和东边的两河文明的共同影响。保留了很多埃及文明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神话中半人半神的人兽结合体。爱琴文明是深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 第四个是克拉达文明,这个文明出现的时间大概也是公元前2500-公元前2600左右,在印度河流域,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土居人,是最早的当地居住者。在英国的考古家在死者的坟墓的地方发掘出了很多水平很高的文化遗体,被证明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出现的古代文明。 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先秦文明,大家知道,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帝的后人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是伪造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炎黄嫡系,我们有自己的传说,大

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 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ofZh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 V01.19NO.5 Sep.2005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罗康福 (株洲市第十四中学,湖南株洲412000) 摘要:绘画界笔墨之争的焦点问题实质是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直面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并进而提出灰文化——东西方两极文化交融的共生文化体之概念,目的是说明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发展的,外来文化和艺术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 关键词:文化;性文化;灰文化;冲突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5—0046—02 文化,既要重“文”,更要重“化”,而贵在“化”字上。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结果和载体。撇开文化谈艺术的差别是不够全面的,应把中西方艺术放在文化背景的平台上来探讨。正如张仃先生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环境的产物。它长成这个模样或那个模样,它有这种习性或有那种习性,都是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应系统。”[11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从物质行为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可以说只要是留下人的痕迹,就是文化。20世纪多学科共同研究文化问题的局面始于泰勒,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的克利福德?吉尔兹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事实上更确切地说是在构成文化的终极价值、群体情感和共同生存方式(原则)三个基本层次上所编织的意义之网。还有的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规范的原则以及观念的结构。”“文化不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是鲜活的血液,不断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而无益的、坏死的东西统统被无情地抛弃。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文化传播的最后结果不是文化的衰亡而是文化的转型。L2j 二、性文化融合与冲突 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我们今天探讨性文化是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也许有人会认为:性文化与艺术文化,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正如柳冠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所说“吃猪肉不会变猪”那样,我们只是通过它研究文化互动与转型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即既不因循守旧也不走向两极,要把握好度.朝着有利于中国艺术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千年来压抑自己并视为美德,在观念上形成了隐“性”文化,而西方人从古希腊起就体现了其显“性”的文化特征。例如扮演旧上海名伶的现代东方女子,在明清窗屏前仍是那么含蓄、娇美;而80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在祖先的雕塑旁依然性感逼人、令人停目。当年的文化部某部长第一次参观某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看到裸体时的表情,是那么严肃、不苟言笑;西方男子当着妻子的面仍挡不住诱惑.瞟着对面悬挂的裸女图。同是半百的男人受到的视觉刺激是一样的,但反映却不同。无他,文化的差异尔。中国的性文化中道德的含量高于一切,曾几何时,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爱被视为最崇高的精神写照,而今之中国如某些专家所言:性文化的道德含量出现“滑坡”,为满足性的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一夜情”、“性伴侣”等等。当代的中国不仅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而且在物质层面上已将性视为一种肉体和感官享乐的行为和载体。从一夜之间出现的大街小巷的性保健用品商店可窥见一斑,特别是网络色情文化的蔓延也为性文化向青少年传播提供了泛滥的土壤。紧接下来的扫黄行动肯定是必然的。从表象上似乎性文化传播的冲突发生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传播的停止。性文化一旦介入主流社会之中,冲突与融合势必就像钟摆一样共生共存。 可以肯定敢于面对性,大胆、公开、学术化地讨论性文化是一种进步,片面地追求肉体享受、感官刺激不是性文化互动融合的目的和结果。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性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垃圾。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在融合时要整合,要消解、剔除一些不利的、颓废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终结果不是性文化的衰亡而是转型和再生。正如前面所述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既然存在就有其价值,不会因为发生对抗与冲突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灰文化——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思 如果把东西方文化作为两极,即黑一白两极,那么灰文化就是指当代文化的真正含义——东西方交融的共生文化体,正如陈其宽先生所戏言:把东西方艺术风格这两个“泥菩萨”.打破了搅成一块泥,再做两个泥菩萨——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3]其实,现代人就是在这种文化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在灰文化的氛围下长大,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比较中西方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反思探讨文化根源的差 收稿日期:2005—05—21 作者简介:罗康福(1950一),男,湖南株洲人,株洲市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万方数据

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论文

班陈夏君 提要:本文主要论述文明冲突地背后和保证各自独立地融合才是王道 关键词:文明地冲突融合 文明地冲突 十三年前,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文明地冲突?》.争论早已平息,如今,国际问题观察家们纷纷对亨氏地先见之明表示钦佩. 如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月日刊出一篇署名文章断言:“任何有素养地观察家只要看一眼报纸或是晚间新闻,就足以立刻对穆斯林地行为作出解释:‘很清楚,目前发生地正是文明地冲突.亨廷顿已经作了预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曾几何时,伊斯兰教在很多人眼里成了很难理喻甚至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地宗教.一提伊斯兰教,人们就想到不吃猪肉,不准喝酒,行割礼,男人蓄须,戴头巾,穿长袍,女人蒙面纱,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偷东西砍手,通姦用乱石砸死,一天五次作礼拜,不吃不喝过斋月,等等清规戒律;还有沙特王子、阿拉伯酋长、中东石油富商地奢豪;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巴以纠纷等没完没了地战争;还有人体炸弹、恐怖活动.从本.拉登、奥玛尔、萨达姆、霍梅尼、卡扎菲到巴勒斯坦地哈马斯、黎巴嫩地真主党、俄罗斯地车臣、中亚新疆地东突、直到菲律宾地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印尼、马来西亚地圣战军、伊斯兰教捍卫者阵线等等,似乎伊斯兰教激进组织一直在给世界添麻烦,恐怖主义正在向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全球化发展.被有些人称为“绿祸”.事件则直接导致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有人甚至认为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教.充分表现了一些人对伊斯兰教地偏见和无知. 当然,这些有素养地观察家,包括给他们带来理论灵感地亨廷顿教授,都是西方人,因此,当他们从西方角度把伊斯兰与西方地冲突解释成“文明地冲突”时,他们在历史知识上就显得过于缺乏素养了,或者说,他们主动回避了对西方不利地那段历史——我指地是西方殖民史和征服史,而这段历史并没有完结. 当亨廷顿地老冤家、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巴勒斯坦地街道上朝以色列坦克扔石子地时候,他当然不是在参与一场东西方文明之间地冲突,而是在以极为原始地武器向咄咄逼人地西方武力表示一种源自历史沉痛地愤怒,令人联想到印第安人地弓箭和英国人地火绳枪.正是西方殖民主义地武力征服和经济掠夺,才使阿拉伯地区至今仍处在一种停滞而贫血地状态,并把绝望化为个人或某些组织地复仇行为,而复仇行为通常招致更为严厉地报复. 这里不存在文明地冲突.昔日地西方殖民者并不是为了推广西方文明才不远万里来到东方,而当今地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也不是为了推行美国价值才不辞辛苦来到中东.他们为自身地利益而来,在利益受阻时就诉诸武力.在冲突地背后,我们看到地是一大堆对土地、石油、权势、“战略要冲”地占有欲. 那么,“文明冲突”论为何如此流行,以至成了解释所有这些冲突地理论框架?它当然格外受西方外交理论家地青睐,因为它刻意把西方地武力征服史解释成东西方地文明冲突史,好把西方从历史罪恶中解脱出来.于是,东方和西方就成了美国西部片中地两个枪手,他们在街道拐弯处不期而遇,仅仅因为彼此对天气看法不同而拔枪相向.如今反倒是西方显得无辜、纯洁而又脆弱.匆匆把许多问题统统归结为“文明地冲突”,能会把原本是明显地利益问题阐释成了信仰问题,也就顺带地把冲突地动机形而上学化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文明地融合 随着“冷战”地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境内传统民族国家间因数十年中央权威地陡然崩落而硝烟再起,自70年代初在国际政治中一直采取意识形态低姿态地中国在人权、贸易、武器扩散等问题上与美国屡生龃龉,包括中国大陆、台湾、

举例说明中西方文化冲突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 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

地域文化与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地域文化与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本文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以拉萨商业街个体小商贩为研究对象,从受访者的日常生活变化,探明异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影响:衣,出席公共活动穿着藏装,日常劳作以轻便的汉装为主;食,以在家就餐为主,也选择在餐馆吃饭,以川菜为主;住,改善了居住条件;行,以公交车为主。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和谐相处。 标签:地域文化;异文化;冲突; 融合 笔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自2007年7月—2013年9月四次到西藏,以生活在拉萨的包括流动商贩在内的18名个体小商贩为调查对象,就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化进行了采访调查与社会观察。受访者涉及藏族、回族、土家族、汉族等几个民族。其中,男性9名、女性9名,男女各占50%,性别比例均衡。受访者大多为20-50岁,其中,藏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1人、汉族11人,汉族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1%。其中61%的受访者为已婚状态。约有将近50%的受访者属于初中文化学历,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总受访人数的12%。 其中,营业年限为一年以下的5人、1—5年的2人、5—10年的7人、10年以上的4人。经营地点分布在八廓街(4人)、太阳岛(3人)、太阳岛一路(2人)、宇拓路(6人)、德吉路(1人)、萨博数码广场(1人)、北京西路(1人)。据调查显示受访者营业时间较均匀地分布在1年、5年、10年等时间区间。经营地点除“宇拓路”与“八廊街”“太阳岛”分布较多以外,其余地段分布较为均衡。在受访者中,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贩居多,占受访者总数的28%,占第二位的是销售首饰的商贩,占总数的22%,销售食品的商贩为第三位,占总数的17%。、花卉、百货用品及其他各占11%。 在穿衣方面,不同的地区,服装的样式也稍有差异。根据自然条件和劳动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服装亦是多式多样。过去“藏族人的服装都是自家制作。主要是由羊毛制成。(高山龍三1990:87)”基本上男式服装比较宽松且袖子肥大。女式服装,分为长袖和无袖两种,且华丽多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劳作和运动,藏装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简单化。 据调查,受访者日常穿着的服装49%来自拉萨当地;28%来自家乡;6%来自网购;11%来自家庭的手工制作;6%的人未提供有效信息。其中44%的人喜欢穿着藏族服装;6%的人喜欢穿着最新流行的现代藏族服装;44%的人认为还是汉族服装更方便;6%的人未提供有效信息。 在饮食方面,“令人吃惊的是蔬菜比较少。脱脂乳与糌粑放在一起吃,以此补充营养。”(高山龍三1990:78-79)。糌粑是藏族人的传统主食,糌粑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富含有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自从青藏铁路开通之后,游客数量不断增多,饮食成为人们的必需。于是,有经

浅议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浅议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施伟兵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 福建 厦门 362007) 【摘要】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渐频繁,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的人和物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两种有着不同底蕴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在此过程中,中西方人民应逐渐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以排除双方沟通上的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冲突 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这在西方人眼里 一、跨文化交际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则被认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privacy)。因为西方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比东方人更强调隐私,英语国家的人们最大的禁忌,就是个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权威的人的隐私。 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5、礼貌语、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礼。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由于中西文化差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Pragmatic F ailure)”。本文所谈的不是因为交际中交际双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方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且指说话方式的不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6、饮食观念的冲突 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并且由此产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生文化冲突(Cultural Conflict)甚至文化休克(Cultural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Shock)。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在中西跨文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文化差异,所以交际失误也不能完全克服,只有重视文化差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异,尽量去避免交际失误。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 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 二、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主要文化冲突 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1、思维方式的冲突 中国一个学者在讲到中西文化时,对着两种文化做了很三、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形象的比喻。中国文化的代表是太极八卦图,西方文化的典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型代表是十字架。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讲话总是拐弯抹角,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犹如太极八卦图一样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西方人之间则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是坦言相告,爱就爱,恨则恨,就像十字架代表的两条直线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一样直接交叉,毫不讳言。中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必然导致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思维方式的不同和差异。这种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导致很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多的冲突。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所以中国人注重认识过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反映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到生活态度上更加实用,更加直接。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 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 2、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 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及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英语民族有爱狗的传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统,中国人却崇敬龙。中英人民对于这两种动物的心理反应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使得两种语言中关于动物的表达方式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有所不同。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的差异,也使得人们对事物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看法有所不同。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 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 3、家庭观念的冲突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无论是否成家立业,另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立门户,子女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作自己应尽的责任,而父母也永远把子女的一生当作自己的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责任,担心他们的学业工作婚姻家庭。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乡随俗的原则。 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即使子女还没有3、价值取向不同 经济能力。很多美国青年大学期间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打工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赚钱交学费养活自己。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很少理会,更不用说赡养父母或几世同堂了。在美国,儿子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与中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国人“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传统有着天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壤之别。对于这种差异,很多中国人不能够接受,毕竟中华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我们从小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被灌输要赡养父母善待父母,所以从骨子里看不惯西方人这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种“忘本”、“没人性”的思想和做法。由此产生的冲突在 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跨国婚姻中尤为明显。 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 4、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因为中国长期的传统观念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给人们留下的定式是:个人要归属集体,要讲究团结友爱,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互相关心,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乐于坦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诚相告。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中国人见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面寒暄,一声“你好”以后,总还要补问“你上哪儿?”、经济损失。 “你在干什么?”之类,还常常谈及年龄、地址、工作单(下转343页下) 3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