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大众传媒的娱乐化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如今,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便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随处可见的是大街小巷的市民,手捧各类都市报在观摩,“首当其冲”的属娱乐版、八卦新闻,国计民生渐渐溢出大众视力所及范围;《超级女生》在严厉的批评声中走远,《快乐男声》又接踵而至;2008年春节,一组“艳照”在网上发布并且迅速流窜,经媒体肆意渲染,“艳照门”一路走来一路高歌,其史无前例的影响把大众传媒娱乐化推向了极致。

麦克唐纳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2]毫不遮掩的总结赤裸裸地道出了娱乐的重要性。当人们在谴责大众传媒娱乐化占山为王,成为主流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它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缺失和功利的动机?

一、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其娱乐功能

(一)大众传媒的定义

大众传媒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的媒介,传统大众传媒有报纸、书刊、广播、电影、电视,较晚出现的网络也属大众传媒。而大众文化是以文化工业为主要特征、以市民大众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不是人类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要求;不是“领导”的指令,而是传播活动自身必须完成的客观使命;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如影相随、挥之不去。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对于人类来说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会的丰年庆典与迎神宾会,早已表明大众传媒娱乐功能古已有之。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不能只强调大众传媒教化功能的重要性,而抹杀娱乐所应占的分量,可以说,娱乐功能至少与教化功能等量,尤其在电视方面。如今,娱乐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娱乐信息不仅在大众媒介的特定版面、事件中占有极大的百分比,而且看似纯新闻、纯广告、纯理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具有娱乐性和消遣性。在所有传播功能中,娱乐功能成了最为凸显的功能之一。

二、大众传媒娱乐文化的主要形态

(一)报纸新闻的娱乐化

娱乐与报媒的正式联姻且成规模要数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接着是20年代以图片为特色的“小报”热。19世纪中期,曾时兴“以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报纸销量之目的的新闻报道。”[3]虽然黄色新闻的丑陋表面上已掩去,但如今出现的娱乐性较为强势的报纸,大有向昔日黄色新闻发展之势。国内,扬起这面大旗的当属各大都市报,它们的兴起和所谓的壮大,把报纸娱乐化、甚至庸俗化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报纸中的娱乐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挖掘隐私型。明星、名人不为常人所知的隐私,往往是一些“娱记”深挖的对象,他们在幕后的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一起吃饭,昨天跟谁一起逛街,

前天跟谁一起运动,都可以成为“新闻”。去年的“杨丽娟事件”无疑是近年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娱乐新闻之一。刘德华一直以未婚的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导演此悲剧的始作俑者便想法设法进行追踪报道,试图以抛砖引玉之计抖落刘德华更鲜为人知的极其隐私之事。因为有关媒体的大肆曝光,导致事态朝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杨丽娟也一步步进入娱乐新闻的陷阱,先是其父欲卖肾以助女儿追星,接着父女俩千里迢迢赶往香港见华仔一面,最后因一哭笑不得的原因,杨父客死他乡,最终,此条新闻的价值竟成了一条人命。

2.蓄意炒作型。有些策划人、经纪人、制作人等幕后人员,或通过网站娱乐频道或电子邮件,主动向媒体爆料,提供所谓的线索,实则是为了炒作。比如,报纸报道了“陈晓旭出家事件”后,竟炒作出“陈晓旭已身患重病”“陈晓旭夫妇感情破裂”“陈晓旭巨额财产如何分配”等娱乐新闻。陈去世后又策划出“陈晓旭生前住豪华套房”“陈晓旭情史”等一系列“秘闻”。还有,刚刚平息的“艳照门”事件,报纸居然整版整版对此进行报道,先是列出与陈冠希“有染”的女主角,接着又在女主角身上大做文章,最后干脆画出一目了然的关系图。拭目以待,等待下一个女主角落网。一个“艳照门”事件,竟也能炒出“谢霆锋张柏芝离婚事件”“阿娇遭演事件”等一系列无聊且大有卖点的娱乐新闻。

3.恶俗作假型。有些报纸会不惜通过某些恶俗、弄虚作假的事件来博取眼球,引起公众注意。恶俗作假的娱乐新闻当属有关“芙蓉姐姐”的娱乐报道。“芙蓉姐姐”今天摆什么造型了,“芙蓉姐姐”昨天又人工受孕了,“芙蓉姐姐”将金盆洗手“从良”去了等等。再比如女演员张钰诉导演“潜规则”事件,不仅详细描述事件的细节,而且公布了她与据她所说交易中自己性替身小霞的合影。后来,小霞在博客中澄清自己便没有从事过性交易,最终张钰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照片进行了加工。

随着都市化报纸的兴起,娱乐新闻的比例越来越大,富有人情味、趣味性的软新闻在报纸中大行其道,关系国计民生或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严肃的新闻也会被娱乐化的手法加以软化包装成“娱乐信息”,新闻事件的戏剧性、煽情性、刺激性方面被强化,新闻越来越故事化、文学化、娱乐化。

(二)电视节目、电视剧娱乐化

尼尔·波兹曼认为,“娱乐”已赢取我们这个时代“元媒介”的地位。他说,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的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娱乐是电视上所有活动的超意识形态。[4]电影、唱片和广播(现在已经成为音乐行业的附属品)都以娱乐为目的,从美国CBS的《幸存者》到我国的《欢乐中国》,从FOX的《美国偶像》到《超级女生》,娱乐已成了这个社会最佳的写照。电视娱乐正一步步浸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湖南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还有CCTV一些综艺频道等的崛起,给娱乐新闻及娱乐节目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1.电视节目大多以娱乐性质现身。由湖南卫视和天娱传媒联合打造的《超级女生》在中国掀起的狂潮,从2004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堪称近年来最为盛大的全民狂欢。其实,最早的娱乐节目还数春晚,而其它娱乐节目又因形式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娱乐新闻。1999年,由北京光线电视打造的《中国娱乐报道》一亮相并很快扩展,接着东风卫视又出现了《亚洲娱乐中心》,继而湖南卫视推出《娱乐无极限》《音乐不断》,还有其它卫视的《娱乐乐翻天》《中国电影报道》等。它们一般借助电视声情并茂的优势,第一时间为观众带来当天的娱乐新闻,如,

某影星开的新闻发布会,某新片上映前做的宣传,某歌星又签售新专辑之类,给人一睹为快的感官享受。

(2)娱乐谈话节目。《艺术人生》以较高雅的姿态步入大众的视线,开始颇有点摆脱现今浮躁娱乐气氛的初衷,让上了年岁的观众重拾过去的经典,让年轻的朋友了解过去所不知道的岁月,后来却因为出现了太多类似的节目,原有的收视便下跌了。类似的如湖南卫视的《背后的故事》,东方卫视的《小燕有约》,某台的《超级访问》等,就连《鲁豫有约》也越来越娱乐化,常拿些名人嬉笑怒骂。

(3)益智节目。益智节目是融合了知识性、惊险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节目,它在极大满足观众心理需求的同时,又使日渐厌倦娱乐庸俗化的受众回到了电视机前。其中,最为成功的益智节目当属《幸运52》和《开心辞典》,致使益智旋风取代了之前的娱乐狂潮,继而引发新一轮电视娱乐节目的竞争。而从两档节目中走出的主持人李咏和王小丫,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4)婚配节目。除综艺游戏类节目外,电视婚配节目也成为一个热门。上海东方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是我国婚配节目的先行者。在未作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相约星期六》第一期就以8个百分点稳住收视率,并且一直在14%,甚至达到18%,而湖南电视台的《玫瑰之约》也成了继《快乐大本营》之后的又一张收视王牌。

(5)选秀节目。2006年,《超级女生》可谓是大众口口相传的名词,一时间,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时代。“想唱就唱”道出了多少压抑者的心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为之癫狂,“玉米”“笔迷”“凉粉”到处都有他们的势力。2007年,湖南卫视再次声势造大地携着《快乐男声》席卷整个夏天,陈楚生一唱便“乞丐”成“王子”。选秀节目让灰姑娘变公主,乞丐成王子,它的模式正好可以实现大众心在现实不能实现的夙愿。就连对超女颇有微词的央视也放下架子,换汤不换药地推出了《梦想中国》,制造了像阿宝、熊汝霖之类的大众明星。单从《超级女生》来看,其狂欢的背后,是大众传媒的“合声”,湖南卫视作为主办者自不必说,全国各地的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乎没有不报道《超级女生》的。《超级女生》的迅速走红,可以说是传媒联手打造的结果。当然,各种媒体也在超女经济中分到了一杯羹。《超级女生》无论是初期的海选,还是后期的决赛,都是一场精心包装的盛宴,一场集综艺时尚、音乐选秀和平民狂欢的娱乐奇观。它只是大众娱乐大众的自娱自乐。

(6)综艺游戏节目。80年代初,CCTV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让人捧腹大笑的相声、小品中,真正为大众娱乐了一把。90年代后期,综艺、娱乐节目火爆荧屏。《正大综艺》的出现,标志着大众娱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7年,湖南电视台推出的《快乐大本营》,不但书写了地方电视台崛起的神话,更把电视的娱乐功能推向极致。《快乐大本营》以娱乐性的游戏为主体,间以文艺表演内容为辅,且把节目本身的观众就定位在喜欢娱乐的年轻人这一层次,并体现了浓郁的平民精神。作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开先河者,湖南电视台不仅雄踞电视娱乐节目的领头地位数年,《快乐大本营》也获得了中国星光奖综艺类节目一等奖和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年度电视节目第三名。此类通俗型的、以游戏节目为主体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如《欢乐总动员》《开心娱乐城》《假日总动员》《开心一刻》《非常周末》等。

2.电视剧娱乐化。影视文化领域另一个重要收获是平民电视剧的崛起。1990年《渴望》的热播,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众收视热潮。1991年情景剧《编

辑部的故事》以及稍晚的《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的相继播出,使电视娱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90年代后期,以《还珠格格》为代表的“小燕子”风靡大江南北,接着《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天下粮仓》等清宫戏和反腐戏,逐渐到大众心中寻找支点得以狂轰乱炸地热播。

(1)情景喜剧热播。2006年春节,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在央视8频道以4.6%的收视率超过了央视2005年收视率最高的《京华烟云》。《武林外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力主向平民化的情感回归,是对大众文化的成功结构,以超级无厘头的娱乐形式加入当代影视文化从贵族化、演绎化到平民化和回归现实的转变行列。”[5]大众文化生来就是后现代性的,而它的形式便是娱乐,当然,《武林外传》是成功的,首先它摆脱了现今那些一味娱乐而脱离说教的俗套。还有,收视率不凡的《家有儿女》也属既娱又育的典范。

(2)通俗电视占领市场。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大众越来越钟情通俗电视剧。现今,又有《奋斗》和《金婚》大行其道。当年,由赵薇饰演的格格形象风靡全国,多少少女因剧中海誓山盟的爱情为之痴迷,甚至七八岁的小孩子也学者剧情的发展而上演什么“上吊”“出走”之类的新闻。如此热播,原因很复杂,但其中蕴含的平民精神,那种颠覆解构、“没一点正经”的姿态,不能不承认不是原因之一。而“小燕子”那活泼可爱、大眼睛、天不怕地不怕天不知地不知的形象,又是世纪之交反智主义潮流的一种表现。

(3)通俗文学改编电视剧。一些较为通俗的文学作品也带动了影视业的发展,最后必又是一次平民狂欢的盛宴。从王朔到后来的海岩,从石钟山到都梁,从饶雪漫到明晓溪,图书一旦红火,便会加班加点的拍成电影电视。海岩堪称一代影视与通俗文学的媒婆。从《死不瞑目》开始,文学成就虽平平如也,但在影视业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更令人称叹恐其命题而作文章的美谈。曾经的禁忌,如今也开始泛滥,红色文学开始占领影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衍生了《血色浪漫》《幸福像花儿一样》,接着《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相继面世。这类电视剧堪称中国的梦工厂,不知捧红多少明星大碗,如陆毅,孙俪,,黄海波,邓超等。

(4)不同版本电视剧较量。近年,在张纪中心血来潮之下,又掀起了一股重拍热,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各个版本的《神雕侠侣》《神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雪山飞狐》相继现身荧屏,不但剧情有所比拟,就连演员的择用也能繁衍一场声势浩大的选秀活动。又如《京华烟云》《一帘幽梦》《情深深雨蒙蒙》《上海滩》等过去拍过的电视剧,再新导演的加工下又重新开拍,竟也取得不俗的收视率,而这之中,娱乐的元素是少不了的。还有,为了重拍电视剧《红楼梦》竟也诞生了《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规模宏大,无可比拟。

(5)韩流席卷中国。《汉城奇缘》可以算最早登陆中国的韩剧,到了《大长今》热映,才把肥皂剧推向极致,而它也取得了当年收视冠军。接着,又出现了一系列收视不错的韩剧,如《豪杰春香》《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小妇人》等。过去放映的某些片子也相继重现屏幕,如《蓝色生死恋》《对不起,我爱你》《美妙人生》《新娘十八岁》《浪漫满屋》等。当国人一边痛骂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觊觎之心越来越浓重时,一边又对韩剧乐此不彼,从此,韩流波及各个领域,饮食、影视、服饰。

(6)青春偶像剧泛滥。继《流星花园》之后,台湾青春偶像剧越来越受到大陆青少年的欢迎,接着有了《恶作剧之吻》《天国的嫁衣》《我的淘气王子》

《王子变青蛙》《爱情魔法师》《水晶之恋》等一系列偶像剧。不管是F4,还是明道、于波,不管是校园恋情,还是灰姑娘变公主的童话,都已成为青少年彼此之间沟通的默契。

(三)电影娱乐化

“1988年电影界掀起了一场‘娱乐片’大讨论。这场讨论聚焦了中国电影人观念变革的艰辛和阵痛。”[6]这些娱乐片基本上延续了早期商业电影“唯娱乐”的传统,几乎只涉猎凶杀、匪警、情爱、武打,惯用的绝招也只是恐怖、刺激、死亡。从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的娱乐已走向一种电影娱乐的盛宴,从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到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从斯皮尔伯格的美国好莱坞大片到张艺谋的商业电影。

1.喜剧电影。1997年,冯小刚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部以贺岁片名分上市的《甲方乙方》,开始了他的贺岁片之旅。《甲方乙方》推出后一炮打响,取得了全国票房3000万元的骄人业绩,仅北京一地就高达1000万。[7]《甲方乙方》的成功带来了冯氏又一贺岁片高潮,1998年的《不见不散》《男妇女主任》《好汉三条半》《春风得意梅陇镇》《百万彩票》,1999年的《没完美了》《给您道喜啦》《相约2000》《房东老爸》,而2001年的《大碗》,2003年的《手机》分别夺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电影中类似“做人要厚道”等一系列经典台词一时之间也成了大众的口头禅。冯小刚电影往往抓住市民阶层这一庞大人群的思维特征,选择平民化代表作为其代言人,他从不讳言,自己是个商业片导演,他说,“我的电影是商业电影……又带有强烈的商业性。”[8]的确,他会积极融入大众文化语境,在市场化经济带动下,拍摄自己愉悦观众的喜剧影片。

2.武打电影的衰退。如果说周星驰和冯小刚是借幽默和无厘头搞笑博得观众一笑的,那么成龙和李连杰则用身体的打拼赢得了观众的青睐。但成龙、李连杰也有老去的那天,所以有了《宝贝计划》《霍元甲》。有些导演往往借武打横行电影界。从《英雄》开始,凡是武打必有一味追求大场面而相互攀比的连锁反应,后来的《墨攻》《投名状》《江山美人》《功夫之王》,已经毫不矫情宣布了娱乐大片时代的到来,其中不是炫耀明星阵容,便是夸张特技精妙之处和耗资的惊人。如《江山美人》之流,简单的故事情节,幼稚可笑的对白,充其量也只能在饭桌前数落一番,而影院却也能大肆宣传,轮番上映。

3.商业片泛滥。从1992年开始,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也试图在商业电影中寻求突破,影片开始由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倾斜,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风月》等。而真正宣布精英文化和大众话语的决裂,还要数后来《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出现。这些影片慢慢告别过去的艺术感,一味追求视觉感官效应,从对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反映来看,到了冯小刚的《夜宴》,大不如从前的《天下无贼》。从网络对陈凯歌《无极》体无完肤的“恶搞”表明了这些影片毫不夸张的娱乐性质。

4.域外电影。不但国内的娱乐电影欣欣向荣,国外电影早已登陆中国,好莱坞大片自不必说,韩国的青春偶像剧、日本的恐怖片、印度的歌舞片更是无孔不入。从《哈利波特》到《达芬奇的密码》,不但图书走红,电影也随之上映,一旦上映,便能开出歌哈利波特专卖店:哈利波特用过的扫帚,哈利波特穿过的衣服,哈利波特的玩具。小孩子一个“舞刀弄枪”,也梦想着能当一回哈利波特。现在出的《钢铁侠》《蜘蛛侠3》,估计又能买些钢盔之类的物件了。

(四)网络娱乐化

网络传媒,是一种新兴的大众传媒,当然,也有其它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功能,娱乐理所当然也将成为它最为显露的功能。因为网络具有较其它传媒更有利的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广泛,互动性强,而多数网民本是娱乐的前沿力量,所以,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情况下,大众娱乐只会有增无减,而它必然成了最为得意的狂欢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相继面世,开启了互动式的传媒娱乐。网络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视觉效果强烈,当大众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时,网络为娱乐主义的盛行推波助澜。网络娱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网络聊天与游戏。网络的交际功能主要是在线聊天,因为是个虚拟的世界,聊天可以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语,最能体现它娱乐的还要数网络语言的新颖独特。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让新手上路几乎不知所云,如7456(气死我了)、4560(我思念你)、886(拜拜咯)、很S(说话不直爽)、菜鸟(很差劲)、恐龙(长得丑)、GG(哥哥)、MM(妹妹)等。它们大有走进日常生活、融入普通词汇之势,年轻人开口闭口便是“我晕”“我倒”“我靠”!除了跑跑卡丁车,魔兽世界,最受欢迎的游戏要数劲舞团。一些比较流行的歌曲就是从劲舞团上获知的。据不完全统计,进网吧有80%的人是玩游戏。

2.网络文学与博客。网络文学是借助榕树下、天涯社区、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开始的,在那儿,有特定的读者在关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点击率最高的便出版成书,得以面市。从明晓溪的《泡沫之夏》《水晶般透明》《冬日最灿烂的阳光》《无往而不胜的童话》《烈火如歌》到天下霸唱的《鬼吹灯》,这些网络文学早已深入人心。博客也是网络写手赖以生存的又一个场所,但较其它网络“恶搞”,又有高雅值得肯定的地方。自从徐静蕾开博后,便带动了全民皆博的大众文化势力。目前,新浪,和讯,网易,猫扑等博客网的博民越来越多。

3.网络恶搞。“恶搞”是一种借助网络发展起来的互动性“草根”文化,它利用解构、反讽、模仿等手法表现一种娱乐精神。[8]2006年初,网友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曾引起广泛讨论;影响广泛的《千手观音》,跨炙人口的《吉祥三宝》经春晚为众人所知,其恶搞“版本”目前已难以尽数;网民胡倒戈根据《闪闪的红星》改编的“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也颇受争议。网络“恶搞”已无孔不入,从视频到文本,从人物到事件,从流行歌曲到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甚至公众英雄人物等等,都难逃它的魔爪,就连雷锋的死因也肆意编造了20多条,如,“雷锋是帮人太多累死的”“是由于驾驶技术不好出事故死的”等。

三、大众传媒娱乐化泛滥的原因

(一)受众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娱乐化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尤其在现代诸多变革面前,人们强烈地需要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消费时代的到来,为娱乐创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排斥娱乐文化,反对斗鸡走狗,提倡励精图治,只把琴棋书画当成高雅的消遣。而今,消费时代消解了意识形态对大众精神世界的统治,人们不再需要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更希望获得的是在工作紧张之余,能够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有学者说,“在一个物质相对贫困的而心灵悠闲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渴求的是物质的丰裕,而一个物质相对丰裕而内心不安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渴求的是心灵的悠闲。这时,娱乐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人们在对传播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低下。人们的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理感悟,而更多的是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生活的沉闷单调和空虚无聊,大众传媒娱乐化则为他们更多的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娱乐方式,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二)媒体的利益

詹姆逊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进入了文化领域,意味着文化产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在成为商品。”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消费时代,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也被迫服从商品生产规律。既然认同了文化的商品身份,娱乐文化又最好卖,大量炮制娱乐文化也不足为怪了。

大众传媒娱乐化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媒介的商业化运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即对受众规模最大化的追逐)使得大众媒介不断生产满足社会普通大众低层需要的娱乐机会和休闲信息。进入市场经济后,媒体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竞争效益,企业要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所以,媒体应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娱乐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其注意力就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大众传媒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大众传媒有意识的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性事件传播。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大众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娱乐性的新闻头版。

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着大众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吸引受众不仅是大众传媒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大众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有了坚定的方向,大众传媒娱乐化发展更是势在必行。

(三)社会的认可

大众传媒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密不可分,暂且不论越来越多的大众娱乐至上,从根本上讲,国家对于传播的控制体制并不够完善,尚未有一个良好的传媒坏境。再有,大众传媒娱乐化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利润,也能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政府经济压力可以大大减轻。

还有便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的社会压力都很大,虽然这世界有太多的不幸、太多的悲哀,见得多了,慢慢地也变麻木了,所以,大多数人宁愿选择娱乐。在休闲时选择一种全身心放松的状态,尽可能地选择忘记痛苦、享受快乐、缓解压力。它们不但对现实中的一切早已失去兴趣,对绵绵不断的图像信息更是用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和心态来摄取,形成一种泛审美的娱乐方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大众传媒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大众传媒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在今天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对此,我们应该看到其合理性,但就大众传媒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和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来说,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

首先,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空间,降低大众的品味和修养。它使人们在大众文化娱乐的消费中耗尽了空闲时间,失去了接触高级文化的机会。尤其是当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过分显示出其娱乐倾向和游戏特征,使享乐主义者将一切快乐还原为感官的快乐,误以为人生的目标是吃喝玩乐。这些欲望刺激产生

的垃圾文化不但无助于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反而造就了文化消费媚俗的低级倾向,严重破坏了大众的品味和文化修养水平。

其次,将人的个性清除掉。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对大众传媒猛烈批判而著称的。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文化如今在任何事物上都打上了相同的印记。电影、无线电广播和杂志构成了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从整体到部分,都是一模一样的——与一切群众文化都是一个模样。”阿诺德·豪泽尔还指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能够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须花多大气力的娱乐媒介,因此,人们称电影为‘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的关于生活的连环图画’。”大众传媒,尤其是其娱乐化助长了群众文化的单质性,成了制造“单面人”的罪魁祸首。

最后,使人处于一种虚幻的满足状态,产生麻醉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大众传媒娱乐化最为人诟病的是其脱离实际的弊端,它使大众一味沉浸在娱乐之中,往往逃避现实,越来越缺乏面对现实和挑战眼前问题的勇气。但传媒营造的虚拟世界永远替代不了真实而惨烈的现实,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大众将有可能脱离整个社会,最后,恐其应验尼尔·波兹曼的那话“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五、小结

真正的社会教育并非传统教会和学校,而是传媒。大众传媒应正视自己的职责,任重道远。如果大众传媒借以当初一味充当官方代言人,如今摆脱说教而进行无休止的娱乐来搪塞自己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不对的。

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本来有待于提高,而今,最具教育功能的大众传媒也表现出日渐严重的娱乐倾向,大众文化素养日益下降亦成定局。当然,不能否认大众的心理需求,然而,媒体也不该以此为诱饵,达到自己盈利或是其它目的。一味的娱乐甚至庸俗,将会脱离传媒“信息官家”“事实顾问”“意见领袖”等其它功能,肢解人们的生活,破坏感情。最后,不仅会失去原有的媒体形象和权威,如此继续下去的娱乐主义只能将人类带入无法想象的境地。

我相信,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说,一个传媒好比一个机体,需要不同的营养,诸如娱乐,说教,信息,文化等元素,而良好的体格势必需要各元素的平衡,若因对娱乐成分过于溺爱,毫无疑问会影响其整体的发展。古人云,物极必反,在娱乐过剩中是有警寓意义的。

最后,将以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的预言作为本文的结尾,祈祷那样的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成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灭亡就在劫难逃。”

致谢辞

转眼,大学就快结束了,都说毕业论文是最后的一份作业,需用心写就,但如今,顾于时间的紧迫,一切只好作罢。心中懊悔不已,未能未雨绸缪。

论文者,其要义有二,立论的新颖和原创价值。如我之类的人,是没什么新颖之处可以炫耀的,即便看似陌生的创见,也是于别人成果之上加以延伸或另辟蹊径的叙说。所以本文多为自己的愚见。

通过这次的论文准备,甚感自己对专业认识的肤浅,对它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畏惧,若真要让自己将来从事这行业,恐怕是万万不可的。原先,以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出色的媒体人,但诸多事实摆在眼前,自己是怎么也不可能做到一丝一毫的优秀的。放弃起初的论题心虽有不甘,但现在的题目也是自己写起来感觉比较痛快的,倒不失为一种补偿。

当然,我也阅读过不少资料,因为自己平时对本专业书籍涉猎较少,只匆匆浏览过几本,其余的多为期刊论文。匆匆写就之后,回头一看,确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满意,几乎都有把它付之一炬的冲动。大众传媒娱乐化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本文尚未涉及的广播、图书、期刊等。有限的文字是不能面面俱到地将其一一叙说的。

在我看来,一篇成功的论文并非是数以万计的各篇论文节选的综合。我所热爱的论文,除了能像一些科普文那样学到某些知识外,读后能让人引起共鸣才是首要的。经典论文是能贴近心灵而非多少文献资料的堆砌。这里,我觉得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很值得一读,还有因论文而结缘的《娱乐至死》一书也不错,很有创见,也很“非学术化”,虽然我也是在没有清醒的头脑和问题意识且正当猖狂的失眠时刻阅读的。

最后,要感谢郭瑞佳老师对我交稿时间的一再宽容,还有对所谓原创性的能见度给与最大限度的忍让。同时,要感谢李艳同学的帮助和教导,让我重新正视毕业论文的地位所在。希望通过这次的论文准备,能学到以前不曾接触的更多的东西,再次感谢各位在座的老师和同学。

注释: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4.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P91.

[3]赵磊.黄色新闻与我国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J].东南传播,2007,(02).P20.

[4]田大菊,石磊.从《超级女生》看传媒的娱乐主义.现代视听[J],2007,(02).P42.

[5]高萍.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03).P60.

[6]陈旭光.当代中国文化影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7.

[7]冯小刚,马智.要特别注意观众喜欢什么[J].电影艺术,1998,(03).

[8]余馨.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J].当代电影,1999,(01).

[9]赵新利.“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N].北京有点大学学报,2006,(03)P22.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胡晓溪.大众传媒与娱乐化时代[J].理论界,2006,(05).

[4]梅琼林.谈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J].新东方,2005,(04).

[5]赵磊.黄色新闻与我国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J].东南传播,2007,(02).

[6]赵维.隐私,这道甜点[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7]田大菊,石磊.从《超级女生》看传媒的娱乐主义[J].现代视听,2007,(02).

[8]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9]陈红.从电视传媒解析娱乐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D].重庆大学,2007.

[10]杨雨丹.中国娱乐化新闻媒体分析[D].四川大学,2003.

[11]陈旭光.当代中国文化影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赵新利.“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N].北京有点大学学报,2006,(03).

[13]李永健,刘欢,戚明.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易中天现象背后的原因探析[J].新闻记

者,20007,(02).

[14]梅琼林.大众传播娱乐化现象及其负面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7,(03).

[15]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N].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2).

[16]丛建安.狂欢背后的焦虑:媒介娱乐化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7,(06).

[17]高榕.谈当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倾向[N].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18]潘晓生.电视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倾向浅析[J].当代电视,2002,(12).

[19]徐升.传媒娱乐化:向下飞的快感[J].今传媒,2004,(02).

[20]李兰.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N].湖南大众传媒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1]文然,邢雁冰.娱乐视角下的中国百年电影[J].艺术广角,2006,(02).

[22]张继兰,李良中.消费时代的娱乐文化[N].十堰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6,(06).

[23]韩启超.难道真要“把自己娱乐死”?——评网络“恶搞”音乐[N].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24]苏蕾.商业化: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04.

Talking about the mass media of entertainment

Yaoyao Liao

Abstract: The light of the realities of the entertainment media described this phenomenon, its main form (newspapers, television, movies, networks) were summed up and done a small proposed, and of its causes and the impact of. Of course, the entertainment media monopoly of the times will not perish,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many reasons, but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worrying. I will have a personal statement, with a view to its eventual reunification.

Key words: mass media, popular culture, entertainment; impac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