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杀研究现状综述__

自杀研究现状综述__

自杀研究现状综述__
自杀研究现状综述__

476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9月第15卷第5期-,ClinPsychosomDis,Sep.2009,Voll5,No.5自杀研究现状综述

马学涛冯飞徐国建

【关键词1自杀;流行病学;心理学;病因;精神疾病

doi:10.3969/j.issn.1672—187X.2009.05.0476—02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

自杀是指自行结束自己的

生命,可以分为:自杀想法、自

杀未遂、自杀死亡。自杀是一

种行为还是疾病有不同的说

法,有的认为自杀是一种行为,

不是疾病[11;有的认为自杀是作专觚,登男,磊蒜拳磊誓器昙蔫磊套

28岁,汉族,本科,医

压力的加大,自杀成为一种越师,助理员。主要研究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文成果:发表专业论文数献报道[…,我国15a~24a人篇。研究方向:军人精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第l神11斗位,年自杀率为23/10万,自杀

人数为28.7万,高于世界水平。因此,如何降低我国的自杀率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有关自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实验室有关自杀者生物样本的探究和自杀理论研究。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和心理学角度综述自杀的社会学及病因学特点,从而了解自杀这一社会现象,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1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在自杀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流行病学的资料可以了解自杀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自杀的后继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研究的思路。目前,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分为调查型和实验型。

1.1调查型研究调查中人群的选择和如何从人群中选择真实可靠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自杀可以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对于自杀未遂而言,冲动性自杀未遂者较年轻,抑郁程度较轻,生命质量较高,想死的愿望不强;而非冲动性自杀则相反[3]。所以目前无精神病性症状表现的人和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研究的主要人群,其中又以无精神病性症状的人研究为主。1.1.1对无精神病性症状者的调查主要包括对大学生[4]、老年人[5]、医务人员[6]、农村社区自然人[7’83以及少数民族自杀态度的调查[91等。通过对人群资料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自杀情况有其特殊性,自杀高发人群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杀率高,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高达38/10万,农村妇女的Ih杀率高于男性,并以25a~34a女性为多[1…。这主要是由我国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决定了制定各种自杀干预措施的特殊性。

1.1.2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主要是研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情况。有调查显示[1“,我国精神病患者中,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50%,自杀未遂发生率为25%,15%的患者最终自杀死亡;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为10%,作者单位:454003(河南·焦作)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马学涛,徐国建);深圳市康宁医院(冯飞)25%,15%。因此,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和病人有高自杀风险。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对这些人群多加注意和保护,减少精神病人的自杀率。。

1.2实验型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普及,将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引入到自杀的研究中去也成为可能,通过分析实验室资料,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自杀的病因和自杀者的生理改变机制,从不同的方面为自杀的研究提供资料并为制定自杀干预措施,降低自杀的发生率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目前有关自杀的实验室研究国内还比较少,现有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运用PCR等技术研究自杀,发现COMTl58/108val/val为自杀未遂的易感基因型,并且基因图谱上的116bp片断可能与COMT的高度活性有关[1“。另一方面是关于自杀递质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生物肽类物质在自杀者体内的代谢情况,例如公认的与自杀有关的5一羟色胺(5-:HT)代谢,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5-HT系统,去甲肾上腺素激活系统功能障碍不仅与抑郁症有关,与自杀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口…。以及5-HT。n受体基因A一1438G多态性与自杀未遂之间的关系‘1“。

2自杀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心理分析等方法剖析自杀者的心理,找出自杀病因。为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提供理论依据。

2.1认为自杀是压力造成的结果这种压力包括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的冲突、相对剥夺及危机应对缺乏。当个人心理调节因社会或个人因素出现调节不协调时可能会引起自杀‘1“。

2.I.1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人们总是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报酬。如果自杀者认为死去的代价比活着的代价小,那麽在理性思考下就会选择自杀[1“。

2.1.2愿望与现实的冲突例如,对于中国农村妇女,特别是从新中国解放到20世纪,这一段时间她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点,另一方面是受到新中国新型女性思想的影响,两种观点受到了冲击,就会造成她们在一些家庭问题上解决困难,在缺乏精神支持的情况下容易选择自杀,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农村自杀率高的原因m]。

2.i.3相对剥夺及危机应对缺乏我国老年人自杀率高,可以说是一种危机应对的缺乏。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其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不愿依附子女,遇到困难和苦恼,不愿向子女寻求感情支持;再加上男性的适应能力比女性差、获得的社会支持比女性少,因此,自杀率较高[1…。

2.2自杀因素生理因素主要从大脑的结构功能,及遗传方面研究;心理因素、认知和环境因素有关。在心理方面又根据自杀者的心态分为:威胁自杀、冲动性自杀、精神叠加性自杀[1…。另有研究认为[1],自杀的原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9月第15卷第5期JClinPsychosomDis,Sep.2009,Voll5,No.5477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相对的稳定而且发展的很快,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心理学理论研究为我们研究自杀提供了诸多的基础数据资料,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以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为基础,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为自杀者提供一个较好的扭转/9杀发生的机会;另一方面开展国民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工作,增强国民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减少/9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Eli翟书淘./9杀原因的现状研究E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47(2):35

[2]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77

[3]李献云,费立鹏,王玉萍,等.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1):27

E4G汪雪莲,许能锋,薛洪悌,等.医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53

[5]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等.湖南省城乡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121[6]杨洪,肖水源.临床医务人员对自杀认识的调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129

[7]张纯治,谢金水,陈长华,等.沙县居民1998~2001年自杀死亡危险因素调查E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6):365[83路英智,董汉振.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6(15):407

E9]陈庆玲,李小龙.云南澜沧战马坡村拉呱族民俗宗教与自杀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57

[10]刘宏,高安民,王圣海,等.自杀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干预[J].山东医药杂志,2005,45(29):59

[11]胡泽卿,刘协和,曹丽萍,等.抑郁症与自杀[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3):163

[12]贾存显,赵仲堂.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5,5(5):26

[13]曹莉萍,李涛,许珂,等.自杀未遂与5一HT。“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的关联研究EJ].中国精神神经疾病杂志,2001,27(4):296

[141张杰.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78

[15]吕琳,肖水源,徐慧兰,等.长沙市农村社区老年人群自杀率的流行病学调查E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0):616

[16]王求是,刘建新,申荷永.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价[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LOS

(收稿日期2009一06一03)

(上接第443页)

分别为51.79%(58/112)和67.86%(76/112),显著高于普通国内常模的发生率25%和15.1%~

22.5o//o(P<o.01)。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焦虑抑郁症状为抑郁心境、焦虑105例(93.75%),自我贬值、空虚感71例(63.39%),思维混乱61例(54.46%),睡眠障碍38例(33.93%),易激惹24例(21.43%)。2.3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

表1患者SAS和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注:SAS国内常模基数”1,SDS国自常模基数n2。

表1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o.01)。

3讨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彻底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和消除患者症状,减少复发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个体社会功能。本结果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期仍存在自卑、挫折等心理问题,患者SAS和SD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o.01)。因此,康复教育已成为日常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教育包括以下内:(1)讲解精神分裂症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措施、预防和抗复发等),使患者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维持用药的重要性等。(2)根据每个患者的测评结果以及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3)院外干预,预防和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国外资料显示,患者出院后即停药1a内复发率约为40%,坚持服药者复发率约为20%。院外干预是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的重要环节。家庭温暖、生活舒畅美满、人际关系融洽、社会环境舒适等社会支持系统,可缓解不良的应激因素,缓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1]。家庭干预是一种外部的督促力量,可敦促患者坚持不懈地维持治疗、做好社会功能锻炼,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有效地降低复发的机率。(4)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娱疗活动,如郊游、集体组织广播体操、打太极拳、跳舞、健身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协调周围关系,解决实际困难,以消除社会及家属对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2]。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胡文安,文萍.心理素质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679

[2]戴敏益.不同方式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46

(收稿日期2008一12—24)

自杀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马学涛, 冯飞, 徐国建

作者单位:马学涛,徐国建(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河南焦作,454003), 冯飞(深圳市康宁医院)

刊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年,卷(期):2009,15(5)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6条)

1.翟书淘自杀原因的现状研究 2002(2)

2.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2004(4)

3.李献云.费立鹏.王玉萍冲动性与非冲动性自杀未遂的比较 2003(1)

4.汪雪莲.许能锋.薛洪俤医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06(6)

5.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湖南省城乡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研究 2000(2)

6.杨洪.肖水源临床医务人员对自杀认识的调査研究 2000(2)

7.张纯治.谢金水.陈长华沙县居民1998~2001年自杀死亡危险因素调查 2002(6)

8.路英智.董汉振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研究 2001(6)

9.陈庆玲.李小龙云南澜沧战马坡村拉呱族民俗宗教与自杀现状调查 2002(4)

10.刘宏.高安民.王圣海自杀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干预 2005(29)

11.胡泽卿.刘协和.曹丽萍抑郁症与自杀 1997(3)

12.贾存显.赵仲堂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2005(5)

13.曹莉萍.李涛.许珂自杀未遂与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2001(4)

14.张杰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初探 2005(11)

15.吕琳.肖水源.徐慧兰长沙市农村社区老年人群自杀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3(10)

16.王求是.刘建新.申荷永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价 2006(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杜利群.章浩明.章国成富阳市2002-2005年农村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

目的:研究富阳市农村居民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富阳市疾病监测区为观察区,自2002年至2005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4年前瞻性观察.结果:监测区4年共自杀死亡85例,自杀率8.77/10万,主要自杀原因是家庭邻居矛盾、躯体疾病、年老孤独等,主要自杀方式是服毒、自溢.结论:富阳市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低于国内同类研究,与国外资料相比处于中等或低于中等水平.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期刊论文张敬悬.张艳.翁正.Zhang JX.Zhang Y.Weng Z山东省不同人群自杀死亡的特征:3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

目的:了解山东省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及自杀者的自杀原因、自杀方式及其家庭结构特征.方法:①于1988-01/1992-12对山东城乡8个观察区进行前瞻性定群观察,由乡村医生提供线索,精神科医生深入现场收集资料,1998年观察区人口为468 343人,至1992年结束时观察区人口为479 438人.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和精神科医生入户调查研究方法,在全省15个地市进行自杀死亡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共凋查人口84 767人.在前瞻性研究观察区内,通过乡镇卫生院抢救记录为线索,调查74例自杀未遂者,并在其同村按同性别、同年龄组1:1选择正常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②调查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用家庭环境量表评估病例一对照研究中的自杀未遂者和对照组的家庭环境,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分值较高者表明更具备该因子特征.结果:①自杀率差异:前瞻性定群观察中≥15岁人群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22.32/10万,女性自杀死亡率27.36/10万明显高于男性17.26/10万(x2=21.64,P《0.01).抽样调查结果为年平均自杀死亡率16.66/10万.女性自杀死亡率20.52/10万明显高于男性12.72/10万(x2=3.86,P《0.05).②自杀原因和方式差异:前瞻性定群观察、抽样调查、病例一对照研究结果中主要自杀原因均为家庭纠纷(58.9%,45%,64%)和精神疾病(11.1%,24%,9%).主要自杀方式均为服毒(62.2%,67%,90%).③家庭环境比较:病例一对照结果显示.自杀未遂者家庭的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较对照组差,而矛盾性较对照组突出.结论:3种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结果均显示,山东省自杀死亡率在女性中居高,自杀原因以家庭纠纷为主,而主要自杀方式则为服毒;自杀者的家庭存在较多的功能缺陷.

3.期刊论文王蕾.姜潮.刘启贵.贾树华.刘宗航.孙月吉.司丹.Wang Lei.Jiang Chao.LIU Qi-gui.JIA Shu-hua. LIU Zong-hang.SUN Yue-ji.Si Dan大连市农村居民自杀死亡情况及所致经济负担和心理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康

目的:研究 2000年大连市金州和庄河地区自杀的流行病学特点、寿命损失、死亡经济负担值以及精神负担情况. 方法:自杀死亡的资料来源于 2000-02/2001- 07大连市金州和庄河两地的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登记在册的自杀已遂病例 ,共 66例.对照组以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域为匹配指标进行选择,共 66例.被访人是农村自杀死亡者的亲友,共 330例.从人口学角度分析自杀造成的生命年的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自杀给患者家庭经济造成的影响,从宏观角度分析自杀给社会造成的经济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给亲友造成的精神负担. 结果:①大连市金州与庄河地区自杀流行病学特点:

2000年自杀已遂的 66例人口中,男女比为 2.67:1;自杀者年龄以 15~ 34岁和 >60岁者居多;自杀组家庭年收入明显少于对照组.②自杀死亡所致的生命年损失:自杀已遂者的潜在寿命损失年为 1 949.22人年,平均每例自杀的潜在寿命损失为 29.53人年;其中 35~ 39岁年龄组的潜在寿命损失最大.标准期望减寿年数共计 2 560.16人年;其中 25~ 55岁年龄组的标准期望寿命损失最大.减少伤残调整寿命 1 401.48人年 ,其中 35~ 39年龄组损失的值最大.③自杀死亡经济负担的核算:自杀死亡病例家庭未来收入损失的总现值为 2 027.5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的损失为 30.720万元,损失最大的年龄段是

35~ 39岁组.按照 Barnum法计算的总的社会经济损失为 6 237.971万元,平均每个死亡病例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为 94.515万元, 15~ 44岁组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最大;以残疾调整生命年为减寿指标计算的总的社会经济损失为 1 973.284万元,平均每个死亡病例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为 29.898万元, 15~44岁组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最大.④自杀死亡造成的心理冲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被访人对于不同性别的自杀行为持有差异性态度,对女性自杀所持的态度更宽容;女性被访者对于不同性别的自杀行为持有的态度无差异;男性被访者对于不同性别的自杀行为态度不同,对女性自杀的态度更宽容.对因得了不治之症采取自杀行为的态度最为宽容,对因破产丢钱而采取自杀行为所持的是一种最不接受的态度.自杀者亲属比其他人表现出对自杀行为的更加强烈的否定倾向,抑郁出现频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人. 结论:大连市庄河和金州地区的农村自杀事件的发生自杀死亡给自杀者家庭经济增加了负担,给自杀者亲友在情感上造成创伤,而且造成了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对社会心理的冲击,并且社会为了防治自杀消耗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

4.期刊论文刘宏.高安民.王圣海.杨继武.秦玉奎自杀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干预-山东医药2005,45(29)

自杀涵盖了精神医学、生物学特性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也是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了解自杀的现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极为重要.

5.会议论文景璐石.黄颐.冯军青少年自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2008

青少年时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但心理上比较稚嫩,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难题难以应付,因此这一时期又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冲突期”或“狂飙期”,意指青少年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就是病态心理和认识上的无知与幼稚的表现。自杀是人类一种自我毁灭性的、是蓄意终止自己生命的行为。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自杀给予不同的定义。本文介绍了青少年自杀发生率,阐述了青少年自杀的地区分布,分析了青少年自杀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浅谈了自杀的民族分布,探讨了青少年自杀地点的分布。

6.期刊论文赵宝龙.杨栋元.施永斌.朱宏伟.刘月兰.季建林上海市宝山区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精神医学

杂志2001,11(1)

目的:调查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地区人口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 方法:普查1997~1999年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死亡报告和区公安分局的自杀案例。 结果:3年中共自杀死亡206人,全人口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9.43/10万,≥15岁人群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1.04/10万。 结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努力做好它的预防工作。

7.期刊论文周罗晶.刘筱娴.高巨湖北麻城2000~2002年农村妇女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控制杂志

2004,8(3)

目的分析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自杀原因,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湖北麻城2000年

~2002年15 a以上妇女自杀死亡病例249例,并与八年前该地区农村妇女自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地区农村妇女自杀年龄分布呈"马鞍"现象,人际冲突、患病自感难愈、经济困难为自杀的前三位原因.与丈夫冲突导致自杀的比例比八年前该地研究结果显著增高,且是20~39 a组自杀死亡的首位原因;15~29 a组自杀比例显著下降,而50~69 a组自杀比例显著上升.结论农村妇女自杀死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制定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

8.期刊论文齐振标.贾存显.张俊琳.QI Zhen-Biao.JIA Cun-xian.ZHANG Jun-lin2004-2007年邹城市居民自杀死

亡的流行病学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

目的 了解邹城市居民2004-2007年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为该人群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邹城市2004-2007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研究. 结果 邹城市2004-2007年中,自杀死亡是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占伤害死亡的44.88%,自杀年平均死亡率为34.79/10万,男女性自杀死亡率比例为1.11:1.自杀死亡率年龄分布高峰为60岁及以上年龄组.自杀死亡率与受教育水平之间呈负相关.自杀死亡高峰出现在夏季,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及投水为主,自杀原因主要为家庭婚姻纠纷,不同年龄组自杀原因存在差异. 结论 尽管邹城市近4年来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仍为高发地区.建立由国家政府支持、社区介入、各相关学科协同的危机干预和自杀防御体系是自杀预防的一种发展趋势.

9.期刊论文徐伟.朱瑜.吴益生.XU Wei.ZHU Yu.WU Yi-sheng上海市闸北区1995~200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病学分

析-疾病控制杂志2006,10(1)

目的了解闸北区居民自杀死亡流行情况,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闸北区1995~2004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结果闸北区10年间,自杀是继跌落、交通事故之后是伤害死亡的第3位死亡原因,占伤害死亡的12.75%,自杀平均死亡率为5.40/10万,男女性自杀死亡率比例为1.08:1.自杀死亡率年龄分布存在两个高峰,20~30岁青年组及60岁以上老年组.自杀死亡率与受教育水平呈负相关,与婚姻状况明显相关.自杀死亡高峰出现在夏季,自杀方式以自缢、跳楼及煤气中毒最为普遍,自杀原因主要为家庭婚姻纠纷,不同年龄组自杀原因存在差异.结论自杀预防主要在于社会预防,建立由国家政府支持、社区介入、各相关学科协同的危机干预和自杀防御体系是一种发展趋势.

10.期刊论文张敬悬.翁正.秦启亮.马登岱.柴新生城乡社区自杀死亡率前瞻性观察-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10(4)

目的研究城乡社区人群的自杀死亡率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探讨自杀死亡原因和自杀方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城乡8个观察区,自1988年至1992年对其自杀死亡状况进行5年前瞻性观察.结果观察区5年间≥15岁人群中共自杀死亡423例,5年的逐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0万分之

17.75、27.29、25.26、18.31和22.96.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22.32.主要自杀原因为家庭纠纷、失恋和精神疾病,主要自杀方式为服毒和自缢.结论本观察区中的自杀死亡率、自杀原因和自杀方式与国内同类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观察区自杀死亡率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4615830490.html,/Periodical_lcsxjbzz200905050.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3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