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喜欢美,追求美,即便是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在常人眼里,语文也许只是语言文字课。然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语文教育,如果没有美感,没有艺术感,那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使之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于此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课就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美的世界。语文,画出来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直观鲜明的优美画卷,读出来是一首首真情之至、感人肺腑的动听音乐。每一部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选入语文教材里的大家之作,皆因其中蕴含的各种意境美、艺术美而倍受学生的喜爱。可以说,语文是一种美,一种秀外慧中的美。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内心的情感与理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于是,老师谆谆善诱的讲解,就可以唤起每一个同学高尚的情思,而当我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这种浑然忘我的美妙境界时,我们的心灵就会被语文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美所净化,生命就会因之而升腾、超越、回归。

在这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美的教导,文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的素养来进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不过,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内容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精彩纷呈。而语文教学也不能止步于对语文学科知识和解题技能的培养,有“语”而无“文”,还必须能够挖掘出语文的内在美,提炼出语文的真实美质,只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被语言文字所吸引,从而才能做到读书以丰知、用明理来启智,达到修其身养本性。

那么,当下的语文教学该如何突出“美”,又该如何让学生认识“美”、学会“美”、创造“美”呢?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认为:“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三方面来探求语文之美。

1. 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语文自然有诗意的美。打开语文书,你要让自己从一个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你要让学生领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优美意境。让学生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听到春天的风声、雨声和鸟儿婉转的啼叫声。从《匆匆》中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读出李白的飘逸豪放,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读出苏轼的爱国,更不消说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王维的松间明月,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刘禹锡的惟吾德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等又透露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柔和之美。

语文还散发着幽默的美,就如炎炎夏日品着菊花茶,给人带来沁人的凉爽。在《文人自嘲》一篇中,有贾平凹的自嘲,他说到秃顶的好处:其中第二条是“没小辫可捉”,真是绝妙的一语双关,而其他诸如省洗理费、能知冷知晒、有虱子一眼就能看到、随时准备上战场、像佛一样慈悲为怀、不会被削发为民、怒而发不冲冠、长寿如龟、不被误为发霉变坏,无一不透着“聪明绝顶”的自嘲味。读来莞尔的同时,不仅心中暗赞,这语言,怎么这么美!

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在这些文字中徜徉,用学生纯粹的眼睛来发现更纯粹的美。

2. 个性指导,读出文章之美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语文读得其法,不仅仅要知道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心有灵犀,不管是在对文学的兴趣上,还是对只是的接受上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文章不是无情

物。”朗读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简单口号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教师范读、多媒体配乐读、自由大声朗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多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或丰富或独立的各种情感,使他们和作者心灵相通,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2.1、读要展现出音乐美

语文是一首诗,一支歌,一段曲,充满魅力,无所比拟。课文都是大家之作,涵盖了美的各个领域,体现了语文的各种形态美。篇篇诗文佳作,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其富有音乐艺术魅力。如《黄河颂》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倾泻而出,读来铿锵有力,情感充沛,充分体现了黄河的魅力所在。

2.2、读要体会出意境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读千遍也不厌倦,读好文章的感觉如沐春风。学生应该在优美的朗读中,仔细品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的意境。例如《散步》这篇散文,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春天的生机盎然,散步的悠闲自在,家人的温馨和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和明快的语调反复地朗读,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这种温馨美好的氛围,感受幸福的味道。

2.3、读要体味出情感美

发现语文课堂之美——第十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小语协作交流 观摩心得

发现,语文课堂之美 ——第十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区小语协作交流暨优质课评选观摩心得淠水扬波迎盛世,小语研讨展风流。2018年5月10 日,第十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区小语协作交流暨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六安市城北小学盛大举行,我有幸作为苏埠镇小学教师代表参加了观摩活动。走近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以及他们衣袖间不时散发出来的知识视野、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课前互动各具特色,彰显教师的智慧。 课前谈话犹如戏剧的“序幕”,必须讲究艺术。作为语文课的课前谈话,不管你是讲究预设的美丽,还是追求生成的精彩,有一点却是要始终牢记的:让课前谈话也姓“语”。课前谈话的内容既要尽量讲求语文的工具性,也要尽量追求人文性,让情感交流与语言文字训练水乳交融。参赛教师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让一堂堂好课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让听课的我也在互动中流连忘返,情不自禁。 1.幽默风趣,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展示课课:《春联》之前和学生的互动谈话,幽默风趣,有策略,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为新课的学习铺了路搭了桥。孙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

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2、灵动新颖,激趣激情不露痕迹。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黄颖超老师的激趣互动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不露痕迹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点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准备。上课前,黄老师精心设计了《中国诗词大会·校园版》,通过看图猜诗、诗句识别两个小节目,一瞬间将孩子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纷纷涌入对文本《如梦令》的探究。这是最高境界的谈话,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是导入,真正做到“不了痕迹”。 3、真诚交流,口语交际异彩纷呈。 合肥市肥东县实验小学的“长辫子老师”徐清清老师是我映像最深的一个女老师,她甜美的声音让人陶醉。她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上课徐老师从《红楼梦》入手,引导孩子们去畅谈自己的想法,使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层层深入,笑声不断,其乐融融。再这样一个充满气氛、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锻炼了能力,激发了情感。 二、教学方法独到,彰显教师的素质 这次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课堂空间广阔,课型多样,尽显小语协作的风采。既有小说、诗歌、散文、古言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讲台上,诸位老师无不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能让符号活化、美化、性情化,它是魅力无穷的学科。文学作品是最能体现语言魅力的载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学习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目前,大量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重视并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多数语文教师更重视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它塑造心灵、建立人格以及培养审美趣味的功能,人文性和工具性总是未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再加上中考这个指挥棒,致使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少真正的文学教育,学生难以从这种固定的、呆滞的模式中感受到语文之美,甚至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用生命体验的审美眼光解读作品 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并以巧妙的手法用文字将之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形式。因此,它凝聚着作者的辛勤与才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弥散着人文的光芒和魅力,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引领学生解读作品时,让学生学会用伴随强烈生命体验的审美眼光去感受作品,破解作品,领悟作品中蕴含的生活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 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如默读、朗诵、对话、表演等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体验。其间,教师应依据作品特点引导学生在沉思默想中进入作品情境,任由其思想与心灵在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里自由驰骋,尽情领略审美活动中的种种乐趣,并在体验与欣赏中开阔视野、认识社会、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才会愈发浓厚,文学作品教学的目的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实现。 二、精讲精练、多阅读多讨论,全面改革课堂结构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本身具有不定性和模糊性,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阅读和讨论中自己去领略、去感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阅读可以以某种方式为主,多种阅读方式交错使用。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以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优美的写景抒情文适宜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魅力,碰触作者心灵;大多数小说、戏剧适宜以分角色朗读为主,学生有板有眼的表演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可融入作品中,从而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体味作品所表达的社会意义;诗歌则适宜以自由诵读为主,学生放

语文之美

语文之美 记得小时候读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课文中有一句话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心里颇不以为然:法国人真是没见过世面,法语哪有汉语美?且不说法语只有区区26个基本字母,而汉字数以万计。两相比较,汉字的丰富足以令法语自惭形秽。单说汉字字形之美,就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只有汉字才有书法可言,也只有汉字的书法作品才会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汉字的诞生,的确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20多年,岁月流转,青丝变成白发;一批批学生来了又走,一套套教材换了又换;然而语文教学积弊依然,中职生不待见语文的现状依然,语文学科在职业学校有日益被边缘化的趋势。不免要让人扼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比较薄弱,很多同学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许多职业学校存在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现象,更加剧了学生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弊端。于是乎,语文课与其他文化基础课一道,不幸沦为副课,成了大家眼中的鸡肋,学生学之无味,教师教之心累。真是莫大的悲哀! 殊不知,学习语文原本应该是一件兴味盎然的趣事!我常常想让我的学生了解这一点。孔子说:“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每教一个新的班级,都要先上开学第一课《享受语文》。我希望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借此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语文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首先当然汉字之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在形体上是由图形变化而来的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关于汉字的构造原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出了“六书”,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我们姑且分析一下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造字法,就会发现汉字的确是非常奇妙。顾名思义,“象

发掘语文教学之美

发掘语文教学之美 发表时间:2020-03-19T14:48:31.5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2期作者:于献坤[导读] 于献坤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寺中学安徽亳州 2368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2-067-01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还有美的方面值得我们探讨。那么语文的美来自哪里呢?来自对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我们也常常告诉学生,语文教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眼睛。师生可以在发掘出语文教学中的美的过程中,享受教与学的趣与乐。 发掘语文故事之美 语文本是基础之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对于那些散发“语文学不学无所谓”,“语文有啥可学的”等片面之说,只能说明他们没有真正感悟到语文之美,没有发现语文原来教起来是那么有趣,语文中的故事那么美。大家都知道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文学巨匠。可有人却污蔑他的光辉形象,说他曾经有个叫萧红的“小三”。事实上,23岁的萧红为了追求进步的新生活只身来到上海,遇到53岁的鲁迅。他俩一见如故,亦师亦友。萧红追求进步生活的态度震撼了鲁迅,影响了鲁迅,鲁迅在这一时期写出很多讨伐旧军阀的作品。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真正转变为革命家。在鲁迅眼里,萧红被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与鲁迅短短20多个月的交往中,在鲁迅的欣赏与扶持下,萧红留下近百万字经典作品。鲁迅曾让许广平找车送萧红回家,并为萧红付车费。这让漂泊在外的萧红感受到殷殷父爱。这么美的故事从哪儿来?从课本中来,如果我们不去挖掘语文课文的内涵,我们怎么能够感悟到这么美的故事呢?像这样的故事我们课本中有很多。如史铁生为表达对母亲怀念所写的《秋天的怀念》等。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掘出语文故事之美,是对语文文本理解的深化,而且故事也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语文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通过发掘课文中故事的美,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更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更好的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故事,能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为他们成长注入了一泓活水,提供必需的精神滋润与营养。同时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了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 发掘语文情节之美 《红楼梦》写的好,这是大家公认的。可是完完整整的看懂《红楼梦》的人,那却是少之甚少。相反,喜欢看《西游记》的人,何其多。原因是《西游记》的情节更有趣,让人看后心里美滋滋的。如果课文的情节很美,那么学生会美美的去学。比如《与朱元思书》,这本是文言文一篇,是学生“三怕”文章之一。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该文的情节表现在: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该文结构上采取第1段总写奇山异水,第2、3段分写水“异”山“奇”。接着“江水之色”、“江水之深”、“江水之清”、“江水之净”、“江水之急”,寥寥几笔,意境竟如此之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样的享受自由,这样的无拘无束,这样的无牵无挂,到哪儿找到如此惬意,到哪儿找到如此之志趣。有如此之美的情节,我们还怕学生不喜欢语文吗?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语文的魅力呈现出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当然,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发掘语文的情节之美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也相当重要。发现语文的情节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受美的洗礼,岂不美哉。 发掘语文语言之美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感悟语言之美。在语文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感情。学习语文我们会发现,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所以语文中语言的思想美首在其中。学习语文可以影响人,可以塑造人。比如光未然的《黄河颂》等文通过高亢激昂的语言,表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献身祖国的热情。我们从中发掘出语文课文语言之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如刘禹锡《陋室铭》一文,语言具有工整之美、修辞之美。文中采用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等大量的修辞方法,使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注:引用网络语言。)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感悟到了祖国的语言之美,这种美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学生的内心,在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学习语文,我们已不是一石二鸟,而是一石多鸟。 发掘语文人物之美 人物在语文课文里表现出来的就是情感。课程标准指出,情感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面对家境破败,父亲的那份坚强。《背影》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在于文章把人物的美真真切切的表现出来。《邓稼先》一文通过六个片段表现了邓稼先这个人物美在爱国、奉献、敬业以及忠诚。《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辞官还家等情节体现了她的在爱国、爱家、淳朴等美点。 感情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前提。课文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从文章人物所表现的内容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这就达成了课程标准所说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让我们一起发掘课文之美,展现课文之美,传递课文之美吧!

初中语文课堂盛开美育之花

初中语文课堂盛开美育之花 发表时间:2016-06-21T10:51:23.1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6期作者:卜香菊[导读] 美育通过一定的载体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卜香菊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中学262727 摘要:美育通过一定的载体以培养学生认知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美育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能够解放自然的限制、人的眼界与情感。初中语文课中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从语文素材中发现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文学意境之美,欣赏篇章段落之美,创造语言艺术之美,并在联系教材、日常生活之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习惯。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渗透有效措施 一、感受语言美 美的文章,其语言就像是淙淙如行云流水的乐音,让人听起来便是一种感官的美好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多运用柔美的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氛围,配合课文朗读,在让学生“听”这一环节中,可采用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字字珠玑的精美散文,文章以清新、优美、活泼的笔调描绘了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如果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闭起眼睛,静静聆听这仿佛来自天籁的美丽语言,用心灵去感受来自春天的气息,学生就能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情感、意蕴有了先入为主的了解。再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短短四节,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描绘了天上街市的景美、街市美、人物美和生活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宜以提琴曲《梁祝》部分音乐作背景,教师以舒缓、新奇的语气范读,把静静聆听的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幻想世界,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语言的天地之中。 二、咬文嚼字,发现美 语文之美,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包含了多种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彰显着不同的美感。比如有简明扼要的精炼美、辞藻丰富的华丽美、平铺直叙的自然美、含蓄委婉的婉转美、活泼跳跃的节奏美、千变万化的修辞美等。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仔细品味经典字词的含义,深入挖掘字词中的美感,时刻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例如,教材中朱自清的《背影》这课,就可以通过“咬文嚼字”、品味字词来挖掘和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用“黑”、“深青”来描写父亲的穿着,表现了父亲的质朴;用“再三嘱咐”、“踌躇”、“嘱托”等词来描述父亲对作者的不放心和关心,表现了父亲对作者平凡且深沉的爱;用“蹒跚”、“攀”、“探”、“缩”、“倾”等动作词汇来描写父亲年纪大了,步履缓慢、动作生硬的情景。通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通俗简练,却十分形象、贴切、隽永,极富表现力,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形象。学生们细细品味这些字词,可以披文入情地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发现其中的亲情美。 三、入情入境,感悟美 意境是将文字与情感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学艺术境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具有一定意境的,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描绘生活图景,尤其在诗词歌赋及小说、散文中最为突出。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景美、意境美,感悟其中的文学艺术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他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片嫩绿的小草、花团锦簇的桃花杏花梨花、成群飞舞的蝶蜂、氤氲的草香花香、嘹亮的牧童笛声……一幅声、光、色、影、味俱全的灵动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活灵活现的春景图,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春景写活、写透的,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验文字背后的美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类似的课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能激起学生对美的遐想。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绘出济南冬天的迷人之美;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通过描写乡村秋天的夕照景象,寄托了游子浪迹漂泊的凄楚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通过描写“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来抒发怡然惬意的“意”、表达秀丽多姿的“境”,写出了情景交融、意境相生的效果。 v四、学会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与审美能力训练相结合。具体方法笔者认为有三个:一是指导观察、想象。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吸取、捕捉和采撷,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事物,发现现实的美。二是启发实践。除观察外,要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去锻炼,去参加劳动、体验人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践中解决自身内心矛盾,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述、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组合、熔炼、构思、布局、谋划,创作出一篇优秀文章来。三是引导模仿,鼓励创造。小孩学走路始于模仿,模仿是创作的良好开端。参考文献 [1]袁文忠让美育的鲜花开满语文课堂[J].语文天地,2011,(04)。 [2]任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群文天地,2011,(16)。 [3]刘孝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共享和谐的初中语文新课堂

共享和谐的初中语文新课堂 发表时间:2017-07-06T15:54:56.65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下作者:吴昌飞 [导读]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 摘要: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课应该如何进行,教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课堂预设、师生互动、人文熏陶三方面提出一些做法。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教学行为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场所。它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教学行为,了解教学动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其实,教师是实现新课程的希望。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试从三方面谈谈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课的新型教学行为。 一、追求动态预设,演绎生成之美 符合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优化的设计。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富于变化的、立体多边的群体活动,极富创造机制。基于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课堂生命的自由,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必须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手中有法,灵活机智地调控课堂。一位优秀教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没有迫使学生顺着“常规”设计一小步一小步解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复述情节的基础上作课堂交流:我来做做评论家——评其中的一个人物,说出你的好恶及其理由。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发现,从自己的感悟出发,各展所长,群体参与。(这样探讨也可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在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认为:文中的那两个骗子很聪明,因为他们善于利用皇帝和大臣们的心理弱点来赚取很多的钱财。那位教师没有作出像很多公开课上常说的“你说得真不错”“你的观点很有新意”这类评析,他没有认同,因为学生的理解已经明显地发生了错误,他马上进行了引导式地提问:“那个骗子真的很聪明吗?”并且有意识地把“聪明”二字读了重音,有学生马上体会到了这叫“狡猾”。这个处理,及时扭转了学生价值观上的误区,把混沌中的学生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应当对教材有独特的处理和整合,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设计灵活的板块,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倡导师生互动,共享和谐之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教学的过程和结果。 “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建构,真诚对话,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境界和精神氛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新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说的既是理念,又是对教师讲析行为的限制。)第三,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1.教师先要用心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教师要学会倾听,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不吝惜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没有师生的互动沟通,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教学不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师生互动,情感共鸣,思维共振,这不仅是知识创生的过程,更是精神生产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师生共享动态和谐的美,保证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唤醒生命情感,共享人性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通过阅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笔者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以一组又一组动物与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笔者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安塞腰鼓”这一艺术表演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鼓声和舞姿,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语文之美国旗下讲话稿

语文之美国旗下讲话稿 感受语文的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二11 班的姜xx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感受语文的美》 说到语文的美,有同学可能会想:语文的阅读理解那么难以把握,写作文那么费脑筋,卷子扣分总是那么多,哪儿有什么美可言。那大家不妨来听我说说我所感受到的语文之美吧。 语文总是离不开文章,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字,而语文的美,就美在它的书写形态。因为我从小就学习书法,至今八九年,所以对汉字形态也有着一定的了解。从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再到行书和草书的演变过程中,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美。楷书字正腔圆,隶书潇洒飘逸,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则粗犷豪放。每种字体都争相绽放出语文书写的形态美。 看到字后,其次就是读。语文的美美在它的音韵。众所周知,汉语有四声,因为四声的存在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婉转动听,富有节奏感和声韵美。记得一次早读,我听到隔壁在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声音铿锵有力,气势排山倒海,我沉浸在这洪亮的声涛中,感受着那气壮山河的壮美。 那之后,就是语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了。如果说形态和音韵是语

文的外在美,那么内容和含义就是它的内在美了。这种内在美可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中通过赞美奇伟雄壮的景色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感美,可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现的深刻人生哲理的理趣 美,也可以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豪迈气魄的美。语文课上,我总是被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中表现的那些美好情感所感动所陶醉,总是被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折服所警醒。 总之,自古以来,语文就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传达美的课程。语文,不单单是学校的一门考试科目,更是将我们带入美好境地感受无限美好的广阔天地。我们只要目光高远一些,抛却功利之心,静下心来,沉入其中,就能真正地发现语文的内涵和美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一名语文老师心中的语文之美 预备语文备课组长高xx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下面我就从一名语文老师的角度描摹一下自己心中语文之美。 她是列国分分合合中有志之士口里的忠效;她是盛世浩浩汤汤中及冠之身心里的抱负;她是文明最纯粹的地方;她是审美最质朴的天堂……她就是我心中的”语文”. 她在等待,等待着,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

让初中生享受语文阅读之美

让初中生享受语文阅读之美 发表时间:2016-08-07T15:30:56.00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6月作者:刘亮[导读] 阅读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对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重要。阅读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技能、开拓视界、放飞心灵,进而在享受中去阅读,这是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了。〔关键词〕阅读初中语文美的感受 “美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在书声浸润下,用心灵去接触语言,以他们的视角对话于作者的心灵,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的过程中,通过声音的穿透,情感的相融,使学生领略到课文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读书的热情,滋润于文本中美的意蕴,享受课文中浓浓的美,这样的“美读”即令人心动也令人振奋,从而真正沁入学生的心灵。 1 长吟短诵,品味多样情感 诗歌散文适合朗读,以美读为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理解反复诵读是品味文章感情的重要方法。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为例。第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选编的是一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诗的内涵都是爱国思乡。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能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这一目的。怎样实现这一目的呢?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是一方面,但更应把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作为教学亮点,在朗读中逐步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这样设计:以初读为支点,感悟祖国形象;以品读为着力点,探究意象,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体会诗人的迷惘痛苦和欢欣希望以及为祖国母亲献身的深情;以美读为创造性阅读的手段,激情再现作者的爱国之情;以延读拓展积累,提升自我。这种教学设计,简化了教学线条,优化了教学内容,突出了诗歌教学要“读”的教学理念。 2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的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诵读,才能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感受到它的抑扬的韵律与抒情之美。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精妙、语境描述恬静,思想表达欢愉。《春》就是这样贮满诗意的一个名篇。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因此我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其美。诵读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到文字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激发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也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之美。 3 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一盘佳肴,只有让食客吃下去,才能尝出其中的色香味,才能获得营养。一篇范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才能领悟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家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文本去领会,那就如同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积累、感悟过程,这也是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文章的情感和韵味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曾经听过一名语文教师讲授朱自清的《背影》,那充满感情的阅读,将听者带入了一个动情的情感世界之中,一声声的心语,让读者体会到父亲在如此惨淡的家境下对“我”的如此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多么伟大,父亲是多么坚强,父亲是多么无私。这比教师重复千万次说父爱深沉,父爱可贵,父爱如山般厚重、含蓄,要直观得多,使学生更有感触,更容易理解。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4 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求知的乐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根据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比如在学习《丑小鸭》,可及时引进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建议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引进《伊索寓言》;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进《朝花夕拾》;学习《荒岛余生》,引进《鲁滨逊漂流记》……所以,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广泛,我还利用语文实践活动交流所获,达到资源共享,并使学生走近名著,了解名著。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有限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引导学生以自主态势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分析处理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学习之前的空间。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让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作品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是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它是绚烂而短暂的,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贴上去,它便成为永恒,成为自己参与创造从而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作者单位:四川省仪陇县周河镇小学校

在课堂领略语文之美高中议论文

在课堂领略语文之美高中议论文 在课堂领略语文之美高中议论文 在课堂领略语文之美高中议论文 2020-06-24 语文论文 在课堂领略语文之美高中议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在课堂领略语文之美高中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在我们仍牙牙学语时,她就常伴在我们身边。比任何一种学科到来得更早,也距离我们更近。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来更好地了解她呢?在我认为,课堂上有效地学习最重要。语文学习固然离不开课外的阅读和积累,自我的思考,但课下“终日而思”往往不如课上“须臾之所学”得到的多。再者,课外的阅读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涉猎范围或许没有课堂上接触的广泛。且有时一些课外知识可能远不如课堂上的来得正式、规范,一些毫厘之差,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让我们在正规考试中谬以千里。另外,毋庸讳言,社会实践确实能帮助我们累积经验,更好地发掘语文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但实践也需要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基础加以扶持,学好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在社会的汪洋大海中航行更远。而那些知识,更多地来源于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堂是知识殿堂的一扇大门,也是成功巅峰的第一个台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是我们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在那四方不大的教室中,许多孩子第一次感受到语文的美,在语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怀抱中,体会与时间赛跑的快乐充实,领会陈涉揭竿而起的鸿鹄之志,领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威严壮丽……我们从课堂上学会的每一句话,每一位作

者的情感,都牵引着我们走近语文,加深着我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初步的了解。因此,课堂上的学习是我们靠近语文的第一步。不仅如此,课堂上的学习总是比课外来得富有乐趣,为什么?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许多天都会到学校里,向老师援疑质理,与同学探讨语文的精妙,岂不乐哉?在这些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收获知识,也能对情感表达、品德修养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体会。在竞争中饱尝语文之深邃,在合作中深感语文之广博,说课堂上的学习是接触语文的主要动力,似乎也不为过。众所周知,语文博大精深,并非能一蹴而就。课堂往往成为我们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之源头活水。历经十几年,在不同的教室,面对不同的老师,纵然时光易逝,俯仰一世,而岁月的波浪里淘出的’,正是这几千个日日夜夜积累下来的语文素养,伴我们在语文学习的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带我们发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对语文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深入学习语文。所以,课堂上的学习是我们深入语文的重要途径。当然,只抓主流往往是不够的。除了主要的课堂上的学习之外,课外的积累和社会的实践也必不可少。语文是立体的,正如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语文需要我们多方面地观察、学习,用心感受她的美丽,让能够她更加源远流长,踵事增华!

语文(心得)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语文论文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一次考试中,遇到了这样一个经常写到的习作内容:你的身边一定有让你最敬佩的人,写一写他(她)的事,让别人也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她)。 开始,我认为这应该是非常好写的作文,学生写起来也一定会得心应手的。的确,这次考试作文同学们自己也认为不成问题,很快就写好了,交了卷。 可是,当我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却觉得有些失望。为什么呢? 总觉得大部分同学虽然写了自己敬佩的人,也写了具体的事,却不是写的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些事例,是他们从作文书上看来的或自己编造的。有些学生的习作细节描写生动,甚至情节都安排得相当巧妙,却让人觉得这文章,这构思似曾相识。如:一个学生写的是一个卖西瓜叔叔把西瓜卖给一位老奶奶之后,老奶奶不小心把西瓜摔烂了,叔叔又重新给老奶奶一个西瓜。又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的复习提纲不见了,另一个学生偷偷地帮他抄写复习提纲。 还有一个学生写爸爸去赶集给自己跟妹妹买衣服,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奶奶给自己女儿看病的钱丢了,爸爸把买衣服的钱给了老奶奶。 并且在爸爸的感召下,许多人都给老奶奶捐钱。瞧,这一个个学生还真成了小说家了,把故事编得曲折生动,跌荡起伏。可是,当他们看到习作的要求时,他们回忆的不是真实的生活,真正的体验,首先想到的却是我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作文。 我感到非常困惑:不观察生活,不感受生活,仅仅取材于别人的体验,这样的习作即使修辞装扮得再美,又有何意义呢? 于是,我找到了部分学生,诚恳地问学生:你写的事是真实的经历吗?是你亲眼看到的吗?是你亲耳听到的吗?结果与我的猜测是一致的,回答都不是。 我知道这次的习作指导该从何着手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作文中一些值得学习的细节描写。接着,鼓励他们:“别人能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写生动,我们为何不写自己的真实事情呢?”

享受语文的意蕴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d6168174.html, 享受语文的意蕴美 作者:冯效国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11期 文章的意蕴美,是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观点,依照美学规律寄托的某种理想。它铸就了语文的博大精深。在语言、节奏、结构、形象、意境、人性、伦理等众多元素所构成的美学系统中,意蕴美是深层次的,包孕在外表形态中,深裹在意象层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享受语文的意蕴美,成了提高学生品位、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品词析句,寻求语文的意蕴美 语言是灵魂的外衣。对文本优美词句或重点段落的赏析,不但能体会作者高明的语言技巧,而且能寻找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学生从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幽幽的荷香,很容易领略到荷塘月色的静谧朦胧之美。透过这几乎可以触摸到的自然美,学生会揣摩到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显然,这是属于文本意蕴范畴的美学思想。教学时,如果不加以引导启发,学生难以把握。 于是,教师相机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表现荷塘月色的静谧美、朦胧美、和谐美?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研读“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学生似乎感受到了作者那种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再次品读,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在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之美。 到此,还可以继续品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学生会惊异地发现:无边的荷香月色使作者暂时忘却烦恼,但蝉噪、蛙鸣又把他唤回现实。教师适时启疑:作者的超脱是逃避吗?20年后,作者竟然有不吃嗟来之食的刚烈行动,这是他清白、独 立人格的必然发展。在柔美的背后,学生又体会到了作者的刚毅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

发现语文之美 即墨市灵山中学九年级六班张亚男 曾经幼稚的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曾经幼稚的认为,语文与扣人心弦的小说比起来,无滋无味;曾经幼稚的认为,语文是无聊的,是没劲的…可是,在不知不觉中,语文已怦然敲开我的心房…… ----题记 现在我发现,语文是“英雄舍我其谁,胜利当仁不让”的豪迈;语文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语文是所有人的精神;语文,好美。 读语文,我读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读语文,我读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读语文,我读出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读语文,我读出了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读语文,我读出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读语文,我读出了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济世情怀……语文的美丽,无处不在! 流连语文花园,你会受益匪浅。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儿绽开笑脸;夏日,连着天际的莲叶间,粉艳娇嫩的玉荷映着热辣的阳光,秋季,萧瑟的秋风吹动着已逝的落红,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散发着丰收的气息,冬时,六出的飞花飘入窗户,一夜“春风”拂来,枯寂的干树枝上也开满了“梨花”,龟裂的大地披上了冬的银装,凝结着冬的情思。 聆听语文清泉的旋律,你会感触颇多。听――那不知谁家暗飞声的玉笛,寄托着李白对故园的思念;秦淮商女《后庭花》的哀婉,刺痛着杜牧炽热的爱国心;朦胧薄雾间传来的猿鸟乱鸣声,激起了陶弘景对山水的依恋;万籁俱寂后余音袅袅的钟磬吸引着常建走向曲径通幽处;震天动地的呐喊,洋溢着鲁迅的豪情;海浪拍打石头的巨响,激荡起纪伯伦敏感而多情的心。 大江东去,雄浑一族;小桥流水,婉约一派;滴泉飞瀑,柔波惊涛,一如星空中闪烁的星月:它们积淀着我绵延的思绪,涤荡着我无尽的遐想……它从我们身边轻轻流过,带给我们的却是一声受用不尽的财富。每一次夜阑人静,捧上一本书,如高山之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之气的乐章。 考试将至,我就下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决心;奋笔疾书,进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奋斗。考试完毕,豁然开朗,回荡“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心情……语文啊语文,你竟是如此的惹人喜爱…生活中的语文,好美,好美。 语文,它像一位冰清玉洁的少女,多情而又文雅;又像一个健壮的汉子,苍劲而又雄浑。它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同学,你准备好用你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发现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惊喜与欢乐了吗? 点评:作者构思精巧,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语文的热爱。文中大量诗句的引用,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辅导教师张锡慧

学生的美文欣赏

学生的美文欣赏 书信情怀 张宁 流连于水墨渲染的信笺,情怀系在烟雨里,那笔端的一声声呢喃,是我永恒不变的牵挂。 不曾生活在哪信纸飘飘、泼墨挥毫的年代,却莫名地对书信怀着别样的情愫。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意踌躇,那“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念悠悠,那“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的情浓浓……我仿佛看到那素锦铺开的惊喜,闻到那浓淡相宜的墨香,听到那或抑或扬的诵读,触到如真似幻的信封。明明不在那个时空里,却有着“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盼,脑海里止不住的幻想,仿佛与书信有关的一切都变得诗意起来。 一笔一划是情真意切,一字一句是无尽相思,那薄如蝉翼的信纸却承载着重如泰山的情感,连接起隔着千山万水的两端,两颗千里之外的心,乘着书信的翅膀便“比翼双飞”了。 当人们匆匆登上了科技的直升飞机,却忘记订一张情感机票。冰冷的屏幕上寥寥几个“一本正经”的文字,仿佛在嘲笑着书信的过时。可是,我费尽心力也无法窥探出那手机背后的表情,感受不到那字里行间的感情,是我的感觉太迟钝吗?为什么时代飞速发展,而人情却日渐冷漠呢? 蘸墨点笔的真挚与情思,鸿雁传书的期盼与等待,开封阅读的感动与喜悦,正随着那个书信的年代渐行渐远。那包裹在信封里的心情,也随着幽幽墨香越来越淡。 感悟消逝 邓赟 史铁生在《活着的事》中写道:“世界上唯一可以拥有的就是过程,而时间永远是流逝的。” 也许你曾迷失于月色朦胧,却永远抓不住她的倩影;也许你曾流连于昙花一现,却徒然感叹:到底有没有永远?这世上很多的人,很多的事,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一直行走在消逝之中。 书信被网络和电话取代,悄悄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胡同被柏油马路取代,静静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废墟,还在无言地述说着曾经的故事。历史在消逝中发展,生活在消逝中继续。我敬佩孝文帝和商鞅的石破天惊之举,将旧制度留在了昨天;我赏识陈胜吴广“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将勇气留在了历史的长河;我欣赏李世民、朱元璋的智勇,推翻一个腐朽的王朝,建立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们行走在消逝之中,消逝让我们变得富有。“世界上唯一不可拥有的就是时间,而唯一值得拥有的也是时间。”历史虽已逝去,废墟依旧存在,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时间的不可逆转。既然回不到过去,何不珍惜现在,把握未来?聪明的你,还会感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 信亦是一种回归 杨子欣 信是亲情的纽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乱不断、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四处逃难的游子,家书已成为他生命的最后一丝牵挂。亲情,跨越万水千山不灭,正是那一封封薄薄的信,让张抗抗和队友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坚持下去。信,似乎成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书信饱含的浓浓亲情抵御了所有冰雪带来的寒冷,化作一汪清泉,滋润了干涸的心田。 信,是爱情的见证。一封《与妻书》,最朴素的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跨越时空,感染一代又一代的痴男怨女。 信,是人生的感悟。傅雷家书传达的,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教诲,还有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同时,于琐碎的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智慧,也是傅老给我们的启示。 信,如一根绵长不断的丝线,牵系着人情的两端,也牵系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洗却浮躁,回归心灵的宁静。拿起手中的笔,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写下一些暖心的文字,回归那淳朴的心境。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不是会有所改观?或者用一张小小的信纸,记下梦想与抱负,寄给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也会收获一丝暖意? 感悟废墟 夏慧文 泰戈尔曾说过,“在耗尽后结束的,是死亡,但在无限中结束的,是完美。”废墟便是结束后却以一种安然的姿态永存于世人心中的一种完美。历史留给我们建筑的废墟,我们可以沉湎其中,怀古思今。文人留给我们文字的废墟,我们也可以在文字中寻找积淀下的光芒。人类之于世界,太多探索,太多跌倒。幸运者踩着失败者的骸骨爬上顶峰,转而成为后人眼中的废墟。我们无法让废墟离开我们的视野,因为它一直存在。与其违逆现实,一边清扫一边哀叹,不如让废墟成为文明的印记。没有废墟的世界,一定很残酷吧。很多人、物都力争精美绝伦,最终却只能成为废墟,如此而言,废墟何尝不是一种对失意的愧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