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禅茶

禅茶

禅茶

中国佛教博大精深,佛茶文化源

远流长。“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

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

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

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所谓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後,经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

禅茶的产生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唐时,茶的种植遍及全国割地,而此时禅风甚烈,夜间不眠不食,只许饮茶,形成“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的风俗。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著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

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

上产生的。

禅茶的发展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Array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

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

“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

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

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

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

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

如今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

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

名山名茶相得益彰,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与茶文化渊

源很深的寺院也有不少。如唐宋时期的贡茶顾渚紫笋就来自

顾渚山上的吉祥寺,日本茶道的“根”即在余杭的径山寺。

每逢金秋,在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召开的“天下赵州国际禅茶

文化交流大会”成为盛极一时的禅茶文化嘉年华盛会。

禅茶的内涵

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禅茶更多的

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

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品“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

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古诗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佛门也流行一句禅语说:“茶味禅味是一味。”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禅茶一味”为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在茶道与佛教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佛理博大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四谛以苦为首,有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的苦等等,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而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名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禅茶的名人典故

1、菩提达摩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茶,他的弟子们发现饮茶可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

2、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自幼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并按占卦为他取名定字。陆羽在青灯黄卷、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和智积禅师学会了煮茶,且技艺超群。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他十二岁时逃出寺院,从此浪迹天涯,开始了曲折多彩的人生,沉心研究茶学。尝游历四方,考察茶事。陆羽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3、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生卒年不详,活动于上元、贞元年间,是唐代著名的诗僧和茶僧。他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与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皎然推崇饮茶,把饮茶的好处说得更神,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习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如,世人饮酒多自欺……”,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

生动描写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4、赵州禅师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禅宗名师,驻锡柏林禅寺。“赵州吃茶去”是禅宗的一大公案,《五灯会元》第四卷记载,唐代高僧赵州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过本寺么?”僧人回答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僧人,僧人回答说:“不曾到。”赵州也说:“吃茶去。”后来院主问赵州:“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召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仍说:“吃茶去。”赵州三次说“吃茶去”,意在消除僧人的妄想分别,随缘任运,平常自然。自此以后,“吃茶去”成了禅林法语,认为吃茶可达到悟禅。

中国历经千年的茶文化与佛教精神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精神,它具有博大精深的魅力。它包含的禅学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传承和发掘禅茶艺术的文化和精髓,是禅茶的重要文化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