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1地球和地球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知识结构:

内容要点:

1.地球的大小

如左图所示,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等方面的有关数据和形状。

2.地球仪

由于地球太大,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

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我们称为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

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观察简化地球仪(如左图),明确地

轴、两极(北极和南极)、纬线、经

线等概念。

注意:地球上并不是真的有地轴,表

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4.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总结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方法: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排列,东经是向东度数增加或向西度数减小;西经是向西度数增加或向东度数减小。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排列,北纬的度数向北加大,南纬的度数向南加大。

5.东西半球的划分。

从上图可以看出,东经度、西经度是根据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东半球、西半球是根据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因此,0°经线以及0°~20°W之间的经线位于东半球;180°经线以及160°E~180°之间的经线位于西半球。

6.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由于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弧线,将它转给在地图上的投影方法不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纬网。一般情况下,同样经度和纬度的地方有四个,赤道上有两个,但在南北两极点,只有纬度,没有经度。

达标测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一条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B.经纬网是由地球上自然形成的经线和纬线构成的

C.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D.所有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都不一样

2.纬度有北纬、南纬之分,经度有东经、西经之分,习惯上可用代号表示,下面哪一组的代号表示是正确的

A.北纬用“N”,南纬用“S”,东经用“E”,西经用“W”代号表示

B.北纬用“W”,南纬用“N”,东经用“S”,西经用“E”代号表示

C.北纬用“E”,南纬用“W”,东经用“N”,西经用“S”代号表示

D.北纬用“S”,南纬用“E”,东经用“W”,西经用“N”代号表示

3.关于经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B.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0°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②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

③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该点的经纬度位置是

A.西经2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

C.经度180°,纬度90°D.经度0°,纬度90°

6.在地球仪上,经度30°、纬度0°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7.与东经116°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个经线的经度是

A.东经64°B.西经64°C.西经116°D.0°

8.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C.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

D.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9.下列地点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两个条件的有

A.西经21°,纬度0°B.经度0°,北纬26°

C.东经165°,北纬17°D.西经19°,南纬15°

10.两人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治40°E和20°W向北行进,产生的情况是

A.他们不会相遇B.他们可在南极再相会

C.他们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一致D.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远

综合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B.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2.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A.两者等长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3.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

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

4.实际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B.0°和18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C.西经20°和东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D.东经20°和西经160°所组成的经线圈

5.一艘科学考察船计划9月份从A点(20°N、20°E)出发,到达与A点纬度相同,经线正好相对的B点进行科学考察,则B点的经度是()

A.160°W B.20°W C.160°E D.20°E

6.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有极昼极夜现象,以北为温带地区,这一点地理坐标应是()

A.23.5°N,180°B.66.5°N,180°

C.66.5°S,20°W D.66.5°S,160°E

7.图1-27中P点位置,同时符合①东半球;②北半球;③热带三个条件的是()

图1—27

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是个球体B.地球不停地自转

C.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D.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9.某地位于东经170°,南纬20°,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东半球B.该地处于北半球

C.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D.该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

1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下列说法中可信的是()

A.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已是冬季B.我国的河流都已经结冰

C.南极有极昼现象D.哈尔滨比广州的白昼短

11.下列节日中,当地昼夜悬殊最大的是()

A.三月八日妇女节B.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C.七月一日党的生日D.九月十日教师节

12.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050

D.1/50000的比例尺比千米的比例尺小

13.在1:10000000的中国政区图上,测量长江的长度为62厘米,那么长江在地面上的长度为()A.62000千米B.620千米C.620000千米D.6200千米

14.一幅残破地图,比例尺已失去,但知地面上A、B两地相距120千米,图上两地相距为1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为()

A.1:10000B.1/100000 C.1:10000000D.1/1000000

15.两架飞机,东西相距一万千米,同时从赤道起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高度一直向北飞行,其结果是

()

A.两架飞机各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B.两架飞机距离保持不变

C.两架飞机在北极上空相碰D.两架飞机距离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

16.关于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绘制学校平面图宜采用小比例尺B.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辨方向C.在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D.各种彩色地图上的绿色部分都表示平原

17.关于图例和注记的解释,正确的是()

A.图例是用来表示各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B.注记是用来说明地理事物的符号

C.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的规定D.在地图上,所有城市都是用一样的符号

18.在甲乙两张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某两地间的距离在地图上的距离分别为8厘米、4厘米,这说明()

A.甲图表示的实地地域范围比乙图广B.进行工程建设选用乙图更为实用

C.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小D.甲图所表示的内容比乙图更详细

19.将1:3000000的原图比例尺放大或缩小一倍,则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上一厘米各代表的实际距离是()

A.60千米和15千米B.15千米和60千米C.30千米和60千米D.15千米和30千米

20.图1-28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图1—28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二)双项选择题

21.纬线的特点是()

A.所有的纬线圈大小都相同B.所有纬线都是指示东西方向

C.相邻纬线都是相互平行的D.所有纬线都有太阳直射的机会

22.下列自然现象中,因地球公转而造成的有()

A.太阳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B.四季的更替

C.当我国的北京是正午时,美国华盛顿是夜晚D.昼夜长短的变化

23.每年太阳直射赤道的日期是()

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24.关于地球上五个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是极圈B.气温变化最大的温度带是热带与寒带

C.只有寒带地区才有极昼、极夜现象D.只有热带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

25.下列关于地图知识的正确叙述是()

A.由山谷到山顶的垂直距离为海拔高度

B.等高线分布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分布稀疏表示坡缓

C.甲图比例尺为1/100000,乙图比例尺为1/10000,当两图直线距离相同,实地距离甲图大于乙图

D.地形图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山脊

(三)综合题

26.读图1-29回答下列问题:

图1—29

(1)这幅图表示的是_____月_____日太阳光照射情况,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纬______度。

(2)A 点的昼长_____小时,B 点的昼长_____小时,C 点的昼长________小时。

(3)这一天,你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半球哪个半球得到的光热多?答:________。

(5)南、北半球各进入什么季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 27.读图1-30填下表:

28.读图1—31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为1:______,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_______千米。

(2)甲山在乙山的______方向。

(3)用直尺量算一下,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_______厘米,而实地距离是_______米;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_____高度,表示高出______的垂直距离。甲山顶对乙山顶的相对高度是_____米。

(5)图中山坡E 和山坡F 的坡度相比,坡度陡的是________。 (6)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A ._____;B ._______;C ._______;D_______。

参考答案:

26.(1)6 22 北 23.5 (2)24 12 0 (3)(北半球)昼长夜短 (4)北半球 (5)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北半球进入夏季,南半球则进入冬季 27.见下表

28.(1)50000 0.5 (2)西南 (3)1.5 750 (4)海拔 海平面 4.8

图1—31

图1—30

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次一级难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是东经与西经及其代号(E、W),南纬与北纬及其代号(S、N)的判读和区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 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 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 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 四、纬线和经线(板书) (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观察臆想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

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 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 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 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设计说明】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的大小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河北省石家庄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由TFBOYS的《青春修炼册》改变而来的《地理修炼册》,并让学生跟着大声唱,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与同学探讨,解决以下几个地理问题。 一、地理是什么? 屏幕播放一组照片,天宫二号的发射和台风“莫兰蒂”。为同学设两个疑问,天宫二号为什么在酒泉发射?台风莫兰蒂是怎么形成,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第二组照片:宇宙天体、“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长江三峡、四季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图。 由此引入本课的第一个问题地理是什么?由于天宫二号发射时间是中秋节,大多数同学都在家,所以都特别积极的回答这个问题。从把时事新闻和地理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拓宽视野,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地理兴趣。 总结,“地”指的是大地,“理”就是道理、规律。地理就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科学规律。 二、地理学什么? 为学生简单介绍了地理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包括的内容,简要说明初中地理课本即将学习的内容。 三、为什么学习地理 1.屏幕播放第三组照片及问题。 (1)为什么江浙一带的丝绸比较发达? (2)为什么日本的饮食具有浓烈的“海的味道”,并形成独特的“鱼文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 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 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 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 (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 (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 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 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 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 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 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 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基础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含义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2)地球仪的作用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释疑点:地球仪上的颜色表示 在地球仪上,有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各自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名称等。如用蓝色、淡蓝色来表示海洋,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例2】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 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部编版初一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球和地球仪附练习

部编版初一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球和地球仪附练习 课文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 三、教具 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 (同学回答,老师总结) 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板书) 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

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 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五、纬度和经度(板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同学们看图,这就是1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度是多少呢?(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作代号。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 北纬和南纬各有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逐渐增大)

1.1《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4.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北极点以及赤道等。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六分钟读懂宇宙138亿年历史》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消亡,让学生对天体产生兴趣。我们生活的地球也在宇宙中,那么你对地球了解多少呢?引出本节课。 任务1 说说你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

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课后习题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知能演练提升 1.地理课上,老师经常带领学生用一些模拟实验来揭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发生月食时,人们看到的月亮图片不可能是( ) 4.若给“地球妈妈”做一件外套,至少需要多少布料?( ) A.4万平方千米 B.6 371平方千米 C.5.11平方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5.家住北极的“咸蛋超人”有一天想去拜访住在南极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 A.2万千米 B.4万千米 C.6 371千米 D.12 742千米 6.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载着河山飞快跑”的谜底是( ) A.地球 B.地球卫星照片 C.地图 D.地球仪

7.在学习了地球仪之后,几位同学对研究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知道谁的说法是错误的吗?( ) A.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地球的好帮手 B.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位于赤道上 C.地球仪上的地轴在地球上并不存在 D.地球上的地物在地球仪上用不同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 8.观察下图,并结合学过的地球相关知识,在适当的位置上填上下列相应的内容。 6 371 5.1亿4万不规则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的提示,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B,C。 (2)根据描述,猜猜我是谁? ①我是地球的“缩小版”,通过我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我是。 ②我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我是。 ③人们都说我是两极之间的最近通道,可是我在地球中实际是不存在的。我是。 (3)根据描述,请你来判断。 我的长度约4万千米,人们往往用我来表示地球的大小。我是地球的( ) A.表面积 B.赤道半径 C.极半径 D.最大周长

中考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 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 (1)观察地球仪看纬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六页 (2)纬度的划分(南北纬、高中低纬、特殊纬线、会找长度相等的纬线、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北南纬N/S、南北半球的划分)

(3)观察地球仪看经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七页 (4)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经度的分布规律、判断东西经W/E、东西半球分界线(难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o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4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结合日常生活,提出地球

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小编特地整理了这篇初一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

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 (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 (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