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C.周平王迁都洛邑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B.寓兵于农C.废除井田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B.召陵之盟C.苏秦合纵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B晋一秦一楚C.秦一宋楚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B崤之战C.邲之战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B.秦国 C.赵国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B.两次打败楚军C.与秦国同时称帝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B.西戎C.犬戎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B.三桓专鲁C.三家分晋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B刀币一齐国C.铲币秦国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B.“玺书”制度C.俸禄制度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C.“量人修赋”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诸侯争霸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

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B韩非子的法、术、势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A.甘德发现行星的逆行现象B.《墨经》中对几何问题的论述C.《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医学理论的大作D.《周髀算经》中对勾股定理的记述

二、名词解释

1.郭店楚简2.四书五经3.葵丘之盟4.合纵连横5.长平之战6.徐州相王7.礼崩乐坏8.郑国渠9.尚

书10.“胡服骑射”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凡法术之难行也,不独万乘,千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固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洁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其修士不能以货赂事人,恃其精洁而更不能以枉法为治,则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听请谒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货赂不至,则精辩之功息,而毁诬之言起矣。治辩之功制于近习,精洁之行决于毁誉,则修智之吏废,则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叁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恿污之吏处官矣。”——《韩非子·孤愤》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韩非子的思想。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初税亩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履亩而税也。何讥乎始履亩而税?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春秋公羊传》请简述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的产生过程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

四、简答题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弭兵之会的背景、过程和有什么样的结果。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A【解析】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周、蔡、卫、陈四国之师伐郑,为郑国军队所伤,从此,周天子的威信下降,共主仅存虚名。周平王迁都是东周的开始,三家分晋是战国的开始,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是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开始。2.C【解析】很明显,废除井田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考生需要对此有基本了解。3.B【解析】,公元前650年,齐桓公联合多国伐楚,双方互不退让,后订立盟约,使得楚国北进的锋芒受到打击,确立了齐受到中原各国拥戴的地位,史称召陵之盟。苏秦合纵虽然也是在齐、楚之间进行的,但那是在战国时代,城濮之战发生在晋、楚之间。 4 D【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春秋时代大国争霸时间顺序的了解,正确的顺序应该是:齐桓公一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一楚庄王,所以最后一项中的秦、晋顺序颠倒了。 5 C【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6.A【解析】此题考查战国初期的历史地理学,上党地区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在春秋时代是晋国属地,三家分晋之后在韩国的境内,是战国后期秦赵两国争夺的地区,也是长平之战的起因。考生需对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有大致的了解。7.C【解析】与秦国同时称帝是同时期发生的事情,但并不是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8.B【解析】春秋早期,戎狄的势力比较强大,华夏各小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秦、晋等大国也受到过他们的入侵。到了春秋后期,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秦国灭西戎,晋国灭了赤狄和白狄。9.D【解析】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格局演变的主线之一,在斗争的过程中,私家势力逐渐掌握了政权,甚至灭亡了公室,本题的前三项都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需要考生重点了解,有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10.B 【解析】战国时代,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最具代表性的变法改革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变法的内容考生应重点掌握,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是吴起在楚国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之一。11.B【解析】各国的变法改革是战国时代各国实力消长的主要原因,是法家政治学说的具体实践,其中楚国的吴起变法是以失败告终的,楚国在战国时代一直没有能够强盛起来。此题考查考生对战国变法的熟悉程度。12.C【解析】铲型币是当时赵国所使用的货币。13.B【解析】本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新型官僚任用制度,但是其中的“玺书”制度是在春秋末期开始推行的,其他三项始于战国时代。考生需对这些制度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实行效果。14.D【解析】最后一项中县的设立途径还包括改邑为县,郡县制度的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改革中的重要考点,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其演变过程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此题有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15.D【解析】“履亩而税”是贵族统治者放弃以“公田”收获作为租税的剥削方法,而不再区分“公田”、“私田”的做法,各国都有相似的做法,本题的前三项都是正确的,最后一项不包括在内,春秋战国时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是历年考查的重点。16.A 【解析】周灭商和东征以后,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17.C【解析】古代城市的发展研究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考生有必要时每个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有所掌握,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其他三项都是两个时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别,需要重点记忆。18 C【解析】铁器的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提高了开垦能力,便于深耕细作,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所以小农经济最主要的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并逐步推广。考生需对其意义有深入了解。19.A【解析】韩非子的观点将法、术、势融为一体,其中还吸收了道家老子的观点;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包括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则是对融合各家思想的一次大胆尝试。只有A项是无法体现这一特点的。20.D【解析】科技文明和文化艺术是一般性的细节考点,考生只需对比较著名的成果有大致的了解

即可。《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

二、名词解释1.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余个,全部为先泰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解析】近年来随着出土资料的增多,简牍研究相当热门,鄣店楚简就是其中之一,郭店楚简中包含大量儒家典籍,尤其是对先秦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受到国际汉学界的极大关注,考生需加强对研究热点的了解。

2.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解析】四书五经是传统儒家经典,此题旨在考查四书五经的具体内容和地住上升的过程,考生需注意四书在南宋经过朱熹编纂后地位的抬升,此题也可能在选择题中出现。

3.葵丘之盟;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东方的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国势日渐强盛,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会盟约定:成员国不计前嫌,言归于好,不乱筑河堤,不囤积粮食,不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以后,齐桓公作为盟主,挟周天子以令诸侯,开创了春秋时期霸主的先河。【解析】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开始下降,王室衰微,所以开始在政治和经济上依附一些大的诸侯国,而诸侯间相互兼并,大国争霸,都在图谋霸主地住,考生需熟知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国家。

4.合纵连横: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井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时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解析】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谋略之学,考生需了解合纵连横的基本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张仪、苏秦等人,是经常考到的知识点。

5.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0年,源于秦赵两国对韩的上党地区之争,战争历时三年。战争初期,由于赵将廉颇运用避战坚守的策略,秦军进攻年余未果。随后,秦国运用反间计,除去赵将廉颇,取而代之的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长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帅。而秦军则以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白起作为最高统帅,战争的走向发生了变化。此时由于秦国的外交策略得当,没有国家对赵国施以援手,秦军则在秦王的鼓励下,一鼓作气击溃赵军,最终赵国投降,赵军四十余万人被秦军坑杀,从此国力不振,秦国则走上了统一六国的道路。【解析】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具有战略意义的一场战争,不论是规模还是战争的谋划、计策的运用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考生需要重点记忆的是长平之战奠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基础。

6.徐州相王:公元前342年,魏又进攻韩国,韩也求救于齐。齐又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再次重创魏军,魏国精锐尽失,秦国趁机向魏国发动进攻,占领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魏国迭遭惨败,元气丧尽,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不得不对中原各国转取友好政策。山东诸国惧怕强秦东来,接受了魏国的善意,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吏称“徐州相王”。

7.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遥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主要袁现有: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解析】春秋以降,长期作为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8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千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郑国渠的修建本来是其他诸侯国削弱秦的一项计策,但此以后秦国的关中地区变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解析】郑国渠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考生需注意先秦时期农业技术,尤其是水利灌溉,冶铁等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9.《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

文尚书》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缩本。

10.“胡服骑射”: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赵武是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在赵武曼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解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表现了赵武灵王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舍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额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提出了“袍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论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韩非的法治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字内之物,恃之以成。”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的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2.【答案要点】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连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税率为产量的10%。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开始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征税的土地不再有公田、私田之分。春秋时期的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例如齐国的“案田税亩”,楚国的“书土田”,郑国的“作丘赋”和泰国的“初租禾”,都是这个时期大致相同的赋税制度。这种赋税制度的改革是对私人占有土地的承认,各国的统治者在充实了自己的国库同时,放弃的是国家对土地的占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四、简答题l.【答案要点】

(1) 经济措施:①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还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③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政治措施: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②施行什伍制度。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丸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③遍推行县制。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商鞋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2.【答案要点】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2)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4)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多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5)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3.【答案要点】从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卒,至公元前580年的11年间,晋、楚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使得两国的实力都大受损耗,疲于应对,所以都有缓和关系、停止战争的愿望。在晋楚争霸的同时,处于两国中间地带的中原小国,基本上全都被卷八战争中,深受战祸侵扰,他们同样有停止战乱,保持和平的强烈愿望。弭兵之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第一次弭兵之会由宋国自公元前579年发起,宋大夫华元向晋、楚两国发出会盟的提议,其后两国派出代表在宋国订立盟约。双方保持了三年的和平,但是三年之后楚国撕毁盟约,向北侵扰郑国和卫国。后晋楚两国大战于鄢陵,楚国战败。第二次弭兵之会同样由宋国发起,发起人是宋大夫向戌,此时的晋国深陷国内的六卿争权局面,而楚国则因东边的吴国崛起,没有北进的精力,二者都没有了在中原作战的情绪。所以这次弭兵之会得到了二者和其他诸侯国的响应,公元前546年,共十四国会盟于宋,同尊晋楚两国为盟主。第二次弭兵之会后,晋、楚两国之间保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局面,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很少,中原小国不再受大国争霸战争的困扰,为春秋后期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将

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将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个大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现了许多的思想流派,他们影响深远。同时在诸侯众国的无数战争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天才的军事人物,成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英雄。其中的佼佼者是如下的10大名将: 1、孙武 简述: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代表作:《孙子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无语,还有人不知道吗。柏举之战:以吴国3万大破楚国20万,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特点:超强的军事理论能力,用兵如神,知名度高。结局:终老于吴地。 点评:兵圣!名传千古,宇内共知,中国历史的军事第一名人。 2、吴起 简述: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在魏,任西河郡守,在楚,任国相。 代表作:《吴起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与《孙子兵法》齐名。无一败绩:在魏国与其他诸侯国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胜,其余平手,从无败绩!阴晋之战: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特点:战无败绩,治国能人,文武双全。 结局:在楚国变法,被受利益损害的贵族杀害。 点评:吴起是集卓越的将军、高深的军事理论家、杰出的政治家及改革家于一身的春秋战国第一强人。 3、白起 简述: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官居秦国尉,受封秦国武安君。 代表作: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鄢郢之战:攻陷楚国国都,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士兵,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特点:百战百胜,擅长歼灭战,杀人无数,令六国闻白起之名胆寒。 结局:招秦国相范雎嫉妒,被诬陷,自杀。 点评:战神!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无敌于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战将的一大奇迹。 4、孙膑 简述:孙膑(约公元前380-432),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 代表作:《孙膑兵法》:军事的经典著作。奇谋异计: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杀庞涓:以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围歼魏军,逼庞涓自杀,擒获魏太子申。 特点:高深的军事理论,多智,擅用计谋。 结局:善终,死后,葬于驿城。 点评:既生瑜何生亮,可惜庞涓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同时成就春秋战国的一代名将——孙膑! 5、李牧 简述:李牧(?-前229),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 代表作:抗击匈奴:长年对抗匈奴,一举歼灭10万匈奴铁骑,保赵国边关10年平安。两拒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新人教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状况,上承奴隶社会,下启整个封建时代,为后面学习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经济和思想文化及秦始皇统一中国等内容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因而本课承上启下,在中国古代史上占重要地位。 二、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齐、晋争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导致了什么后果? 播放动画视频《烽火戏诸侯》 教师: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演出“烽火戏诸侯” 的闹剧,结果,等戎族真的来攻打西周时,诸侯没有再来救援,周幽王被杀, 西周灭亡。随后,东周建立,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天 我们来学习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看千金一笑叹周王衰落 二、观春秋烽火展霸主风采 三、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 四、说天下大势悟分久必合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春秋战国名言名句

春秋战国名言名句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下面为你带来春秋战国名言名句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战国名言名句 1)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说难》) 2)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吕氏春秋;尽数》) 3)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足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4) 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5) 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6)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 7)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8)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睢》) 9)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10)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1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2) 人之多,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13)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邶风;相鼠》) 14)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 16)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东毂》) 19)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诗经;小雅;巧言》) 20)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21)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22)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23)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上》) 2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25)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衰郢》) 26)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春秋战国名言名句的精选 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老子;七十四章》)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1)齐桓公称霸。 (2)城濮之战,长平之战。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方法】: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难点突破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指导学生编排“纸上谈兵”的历史小话剧。设计好几组问题的讨论方案。

春秋名人名将录

春秋四大名将和战国十大名将 (2011-11-06 10:42:59) 转载▼ 分类:潜龙文集 标签: 春秋四大名将 战国十大名将 孙武 吴起 廉颇 李牧 白起 王翦 军事 春秋时期四大名将 孙武:★★★★★★ 春秋时期齐国人,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公元前517年来到吴国,结识伍子胥,两人结为密友。后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反复推荐,孙武才被吴王阖闾召见,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吴王阖闾想考孙武的实际效果,孙武上演了历史上有名吴宫教战斩美姬,被吴王重用为将。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并提出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称霸的可行性步骤。公元前506年,孙武随吴王联合蔡、唐两国击败楚国,攻占楚国的都城。后来孙武激流勇退,归隐山林,不知所终。他的“知己知彼”和“上兵伐谋”军事思想成为了军事谋略的基础。孙武5000多言的《孙子兵法》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源头及世界的军事学的经典,孙武后来被人们誉为“兵圣”。孙武是中华军事理论的缔造者,第一人。

吴起:★★★★★ 春秋末期及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人(关于吴起到底应该算是春秋还是战国时期的人,在下认为两者皆可,我这里根据武将分配均衡的原则,勉强把他算是春秋时期人也无大碍。),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他著有《吴子》,曾经在孔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供职,鲁国国君想启用吴起为将,抵御齐国的进攻,但疑心他不会尽力。因为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吴起毅然杀了自己的齐国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为“杀妻求将”。吴起大败齐军。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他任西河郡守期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吴起一生在鲁、魏、楚三国出将入相,并著有著名的军事学经典《吴子》(俗称为《吴起兵法》)一书,提出了“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等军事思想,后世论兵,莫不称“孙吴”。 伍子胥:★★★★ 吴国名将,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伍奢为楚国大夫,平王在位时为太傅,辅太子建。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伍奢,子胥之兄子尚也同时被害。伍子胥被迫两次出逃。伍子胥过今安徽昭关时,急得一夜之间满头青丝变成银发的传说流传甚广。伍子胥智勇双全,进入吴国后帮助吴公子姬光刺杀了吴王僚,姬光即吴王阖闾。吴王问其治国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强守备,广积粮和充实兵库的主张,深得吴王赏识而委以重任。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主持了伐楚的战争。在柏举大破楚军并攻入楚国国都郢城。此时楚平王已死,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并挖其目。有人批评子胥做得过头,子胥说:“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前484年,伍子胥又带兵灭掉越国,俘虏越王勾践。在当时,伍子胥和孙武齐名,是吴国成为春秋五霸的关键性人物。 先轸:★★★★ 春秋中期晋国大夫,著名军事将领。文公流亡时,先轸与狐偃,越衰等是随从和辅佐他的近臣。前633年,先轸开始他的军事生涯,公元前632年,先轸请求率本部军攻卫之五鹿。他采取先声夺人之法,令军士在所过山林高阜之处遍设旗帜,使五鹿军民误以为晋军众多,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各国通过变法使国力强大,社会进步,统一的趋势加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改革与强国的关系) 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四、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通过层层引导提问,合作讨论法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知识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司母戊鼎。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过去被视为立国重器。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将从各地收集到的青铜铸成九鼎。从此,九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到了周朝时,我们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灭亡,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周平王迁都洛,东周开始,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时期:东周,也就是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从课题内容开始,寻找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包含答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笔记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时期,出现了________农具和________,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________业、冶铁业、________业、________业以及________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________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二、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________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________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________的经济支持。 三、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__________”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________。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点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分为春秋、战国 2、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①出现铁质农具和牛耕;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金属货币。 3、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 (2)表现:周王室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3)结果:诸侯争霸 4、诸侯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①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②.促进了民族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5、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社会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 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 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2.管仲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 发展生产 B. 改制军制,组建军队 C.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D.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 3.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原因不包括() A.铁制农具的应用B.牛耕的推广C.水利工程的修建D.金属货币的流通 4.《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哪一时期() A.尧舜禹时期B.西周C.春秋D.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引言 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吸引观众的眼球,现在世界上正兴起一股古墓经济,美国的商业大片《盗墓迷城》,《夺宝奇兵》无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体味诸子百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时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体现在文化的交互更迭中。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思想的海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汲取的传统

文化精髓与核心,及其借鉴之处。“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2.文学的宝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科技的盛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艺术的殿堂: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知识结构 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第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

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河北历史上的名人,河北历史名人排行榜汇总表

扁鹊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前前0) 扁鹊(公元前前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公元前—公元前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 征魏徵 [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古代十大谋士(0~ 魏徵(0年-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早年经历大业十三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 之洞 [清] 晚清四大名臣,南粤先贤(~0 张之洞(~0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0,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今河北省)人。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年任湖北学政。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府。…[ 颇 [春秋战国] 战国名将(前前0) 廉颇(约前前0)赵国苦陉(今定州邢邑)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前,廉颇领兵攻齐,大败齐军,官拜上卿。后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之会,秦王欲羞辱赵王,被蔺相如以大智大勇挫败,相如亦因此官拜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多次欲欺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再-让,最终感动廉颇,亲自上门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两人结为刎颈之交。公元前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廉颇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人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撤换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除……[ 文宣帝高洋 [南北朝] 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 高洋(-),别名高子进、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公元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年号天保,国号齐;在位初期建立北齐,征伐四方;大破柔然、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及人物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国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由於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国医学的先河。 扁鹊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因而结识了名医长桑君,向他学习,被人认为是起死回生的神医,其后开始往各国行医。 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并提供解决之法,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的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国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医术就不胫而走。 他后来到了齐国,遇上了齐桓公,齐桓公认为扁鹊的赫赫有名只不过纯粹是神化夸张,於是对於他十分傲慢无礼。扁鹊一见到齐桓公,就对他说他有一个小病,只要立刻服药就可以治好,齐桓公认为他只不过在吓唬他,故此没有理会。当扁鹊第二次建议要为他治病时,齐桓公也置之不理。当第三次扁鹊见到齐桓公时,齐桓公发觉自己的身体果然像扁鹊所说一样,病徵散发出面,极为严重,他这才向扁鹊请教,可是扁鹊说由於齐桓公对於他的劝告置之不理,现在已经没能救了。过了不久,齐桓公果然死了。有了病入膏肓的成语。 后来扁鹊到了秦国,由於太医令李醯妒忌扁鹊的医术,於是设计害死了扁鹊。相传《难经》为扁鹊所著。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於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分析。 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交为好友,经常和管仲往来,管仲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为美谈,史称「管鲍之交」)。后来,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齐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鲁国却支持其兄公子纠,因此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管仲射箭中了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没有死。齐国战胜,鲍叔牙向鲁庄公要求处决公子纠,并把管仲交给齐国。在鲍叔牙强烈推荐下,齐桓公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甚至尊为「仲父」。管仲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终于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东周结束,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诸侯国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春秋争霸时期;第二个阶段:战国七雄时期。 二、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家要富强,必须不断推进改革。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齐、晋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五位历史名人和历史遗迹、纪念馆图片 教师:我们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片土地上涌 现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五位历史人物都能认得吗?为了纪念他 们后人修建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修缮了毛遂墓、孟尝君墓和滕文公楼。 他们都生活在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今天我们 就穿越时空一同走进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课题)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展示:时间轴和图片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长河,随着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 历经商、西周,“平王东迁”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这就是东周。请同学们 阅读课本第一段文字,看一下东周开始于哪一年? 学生:公元前770年

徐州十大历史名人

徐州十大历史名人 1【彭祖】 彭祖,姓篯名铿。颛顼玄孙,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767岁(一说800余岁)。事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又据《楚辞·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谓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得到帝尧赏识,受封于大彭(今铜山县境内)建国,始称彭祖。彭祖的主要业绩是:一建立大彭氏国,由大彭氏国扩展延续继而开始谱写徐州(彭城)的建城历史(公元前586年);二是开创了华夏饮食文化,亲烹“雉羹”;三为教民以“术”养身。彭祖功业遗产,成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2【徐偃王】 徐偃王,名诞。西周时徐戎的首领。统辖今淮、泗一带。《后汉书·东夷传》称:“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选择了仁义避战。其事载《竹书纪年》、《后汉书》、《尸子》、《博物志》、《路史》诸书。《博物志》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实质上即是与周王(天子)分庭抗礼。作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3【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祖籍下相(今江苏宿迁)。楚将项燕之后。少时有大志。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羽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进,他杀死宋义,亲率兵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王,定都彭城,为家乡添上一笔浓墨重彩。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于乌江自刎。人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设计

【讲授新课】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环节为“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第二环节为“观春秋烽火展争霸风采”。第三环节为“谈七雄兼并解战国风云”。第四环节为“讲趣味故事悟历史智慧”。 一、“说周王衰落看纷争四起” 周幽王在位时,上演了一幕《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周幽王戏耍了诸侯,结果,外族入侵,西周灭亡,幽王被杀。平王即位后,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提出问题1]请你看图片,聪明的你知道:为什么迁都洛邑以后的周称为东周呢? 教师过渡:东周时,周王室的势力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是怎样出现的呢?让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其原因吧。 教师过渡: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王的实力强大起来,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条件。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观春秋烽火展争霸风采” [提出问题1]请看课本P31-32内容,找出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哪些? 对了,他们分别是,除了上述五位霸主外,史学界还有另一种说法,他们分别是。 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风起云涌,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第一个当上霸主? [提出问题2]请看材料一:《春秋争霸形势图》,说说齐国地理形势上有什么优势? 教师引申:可见,齐国具备了称霸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 (教师出示材料二: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提出问题3]管仲的改革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请你看课本31页的内容,管仲改革内政、改革军制、尊王攘夷,可以看出,齐桓公称霸的原因还有政治、军事外交的因素。 [提出问题4]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请你结合漫画,讲一讲“一箭之仇”的故事。(出示材料三:历史漫画故事:一箭之仇。) [提出问题5]齐桓公与管仲有一箭之仇,当上君主的齐桓公该如何处置管仲?请看漫画。

初一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和分期。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落和主要霸主。 3.了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的过程和各国为争取主动而进行的改革。 4.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分析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战争性质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纷争,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4.通过对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坚韧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 齐、晋称霸。 教学难点 1.春秋和战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以“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导入,一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可以交待西周灭亡和东周建立的历史过程。

2.讲解法。像“东周”的概念内涵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的历史内涵等内容,都需要教师讲解。 3.讨论归纳法。对诸侯国改革措施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进而归纳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霸主地位确立的方式等可用此法。 4.读图画图法。可以让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标出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战役的地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5.学生活动。对魏与赵、齐的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等内容,可设计为学生活动,让其明白军事上“攻其所必救”的原理。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三十六计》VCD光盘。 3.春秋战国相关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 同学们,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小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烽火戏诸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周幽王即位时,国势已经衰微。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地震。幽王不顾百姓死活,继续过着享乐的生活。他有一个特别受宠爱的妃子褒姒,很漂亮,但不爱笑。为了让褒姒发笑,幽王绞尽了脑汁。最后,他把目光盯在了骊山顶上的烽火台上。什么是烽火台呢?简单地说,就是古时传信报警的一种建筑。遇到敌情时,白天报警,燃狼粪冒浓烟;黑夜报警,点柴草起火光。浓烟和火光会把敌情很快传遍各地。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就下令点起烽火。各国诸侯看到烽火升起后,知道京城告急,就急忙率领人马前来救助。周幽王和褒姒看到诸侯在骊山脚下忙乱的情形,感到非常可笑,褒姒终于大笑。谁知这一笑,竟使西周灭亡的日子到来。因周幽王废长立幼,加剧了内部矛盾。被废掉的太子宜臼和其母亲申后要求申侯(指申后的父亲,宜臼的外公)报仇。申侯勾结犬戎进攻镐京。当镐京被围时,周幽王下令再次点起烽火求救,但诸侯都怕上当,谁也不来,犬戎终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诸侯们立太子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春秋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基础知识】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 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 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 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齐、晋称霸 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西周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什么时候灭亡的呢?生: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后,周武王打败了商纣,建立了西周。在公元前771年,西

周灭亡。 师:那你们知道西周是怎样灭亡的吗?好,请同学们打开书30页,阅读导入框的故事。 师:烽火戏诸侯的教训是极其惨重的,周幽王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戎族真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西周灭亡后,镐京也毁于战火不再适合做国都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了东方的“洛”(今洛阳)重新建立了周朝,历史学家为了便于区分,故把之前的周朝称为“西周”,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不再服从天子的命令,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战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讲授新课: 师:请问同学们为什么在西周刚建立时,诸侯就不争霸而到了东周就争霸呢?(引导学生回忆西周建立时,制定了什么制度来巩固统治?) 生:西周建立时,采取了分封制来巩固统治,当时周天子拥有最高的权力,诸侯必须向天 子负各种义务和责任。西周后期,发生了国人暴动,国势衰弱。烽火戏诸侯后,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师:非常好。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附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课件展示表格,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2、出示烽火戏诸侯图片,让同学讲述图片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3、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出示一组图片,石器、骨耜、耒耜,青铜铲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所学知识回答出铁农具的优越性:坚硬、锋锐。 4、指导阅读教材27页“相关史事”,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导入第二目“王室的衰微”。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王室的衰微”一目,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教材28页,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 齐秀生 (烟台市委,山东烟台 264000)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下移,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讲学授徒、游说诸侯,各国间朝聘会盟、征战频繁 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华夏民族出现了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多元文化。当时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环境;人才 [中图分类号]G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5)06-0084-06 [收稿日期]2005-09-11 [作者简介]齐秀生(1956-),男,山东淄博人,烟台市委副书记,历史学博士。 春秋战国时期,在民族融合、文化兼容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人才辈出,也与这种兼容、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 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民族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在战争与冲突的同时,相互间也有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 民族融合体现了各族文化的开放性,破除了各个民族交流的障碍,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为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文化环境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各族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物质经济条件,这个物质经济条件决定了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期的沉淀,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就会渗透到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人们的宗教、伦理、习俗、艺术等方面,从而形成带有民族特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相争、民族迁移融合的条件下逐渐显现而形成的。而在诸 侯国各自为政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区域文化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十五国和地区的民歌,绝大多数都产生于西周和春秋时代。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夏、商、西周以后,经过春秋战国五个半世纪的发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十数个具有丰富内涵、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甘肃的甘陇文化,四川、云南的巴蜀滇文化,两湖的楚文化,两广的岭南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多姿多彩,争奇斗艳,为中华文明一体多元格局 的形成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1](P1) 李学勤先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主要形成了七大文化圈,也就是七大地域文化,即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夷狄文化等,[2](P12)影响比较大的有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和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吸收其它地域文化的先进因素,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从而使自身不断发展,臻于完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4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