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罗马大道

古罗马大道

古罗马大道
古罗马大道

关于罗马道路的分析认识

14061096苏致远提到古罗马的道路,很容易使人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古老的谚语。虽然这条谚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能从其中领会到古罗马那四通八达的道路曾经有多么辉煌。虽然在当时有很多国家的道路比罗马道路更具规模,但能够像古罗马道路这样历经历史风沙腐蚀,沿用至今者却是寥若晨星。

(一)道路的建筑过程

古罗马兴建道路的初衷是为了便利军事征服,因而对道路的设计工艺提出了很严格精密的要求。针对不同的道路环境提出的很多有创意性的筑路方案在现代社会仍然具备应用价值,例如在某些山区的“之”字型筑路以减缓上下坡度这一方案就曾被我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先生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借鉴。

在实现其设计方案时,古罗马工程师将携带日晷,量角仪,水准测量仪等工具进行异常精确的测量来调准路线并用木桩做好标志,之后便开始道路的铺筑阶段。首先用犁松土,标道路边线,然后向下挖掘1—1.5米,从下至上大致分为四层:最下层用一些小石块,砂浆和粘土作地基;第二层是不透水层,用小卵石,碎石子,砖块和混泥土混合夯实,以保证道路的坚固和高度;第三层用掺有石灰,沙子,水泥的优质混泥土铺在地基之上,并用机器碾压结实;最后一层,也就是车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凿刻平整的石块和碎石铺就,而且中间略为凸起,以便于雨水流向两旁,减少其对道路的腐蚀。大道两旁设有水沟作为排水之用。了解道路的铺筑过程后,我们大可不必惊叹于道路的结实耐用程度。曾有人赞叹道:“把它比

作埋葬在地下的墙,经常持续100年无需维修。”而且在道路修建中,有一些小细节也同样是令人佩服的,古代的车辆比较笨重,且多采用木制车轮,因此罗马人专门在道路转弯处的路面上刻下车辙,以引导轮子更加容易的前行。

关于罗马道路的命名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共和国时期,罗马道路根据负责修建这条道路的官员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人通常是检察官或执政官。例如:公元前312年修筑的阿庇安大道是由检察官阿庇安·克劳狄乌斯·凯库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名字命名的。这或许也为罗马道路坚固耐用提供了一些保障,毕竟没有哪位官员希望自己死后再背上玩忽职守修路失职的罪名。公元6世纪时期,拜占庭的历史学家Procopius仍对阿庇安大道羡慕不已:“阿庇安大道,他是世界上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阿庇安开采出很多石灰石和硬石,有的甚至从远处运来,所有的石块都整齐地切割成多边形,它们用混泥土连接,异常坚固结实,以至于给人一种印象是,它们不是连接在一起而是长在一起似的。许久以来,这些石头经过无数行人,车辆,牲畜的踏磨而不曾分离损坏。不,它们不曾失去任何光泽,因为它是阿庇安大道!”

而在我们现代社会的某些小县城里,道路问题却颇为严重,与千年之前的道路相比,筑路时仅仅刷上一层薄薄的水泥,导致路面斑驳打满“补丁”。而且雨季普遍道路上洪水蔓延,给大家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这些古老的艺术成就还是需要当代人的注意力,有很多优异之处,仍然具备参照价值。

(二)道路的合理规划

早期的一些罗马城市受到原来老城区的束缚,导致城市道路相对狭窄。Javenalis曾经抱怨罗马城说,车子在夜间颠簸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使人无法入眠,摩肩接踵的人群,让昼

夜的出行宛如作战。“尽管我们十分匆忙,仍被前面涌来的人群阻挡,被后面一层密密的人群所挤。有一个人把手肘刺到我的身上,另一个人把轿杆忘我身上捅,一个人用柱子,另一个人拿酒桶,往我头上碰。我的双腿沾满了污泥,大脚四面八方向我践踏……”

之后的罗马人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上非常注重城市道路的修建。维特鲁威曾向人们介绍了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道路:“在周围筑起围墙,接着便是在城里划分建筑用地,按照天空的各个方向订出大街小巷。正确的设计应该是由小巷挡住风向,风如果冷的话就会有害身体健康,热又会使人懒惰,含有湿气则会致伤……”

城市道路规划好后,剩下的工作就是修筑道路,罗马城市根据作用大小和人群密集度不同,建筑了质量和规模不同的道路。在多雨曝晒地区的城市,人行道上面还设置有顶盖,用柱子支撑联成柱廓。次要的街道或小巷往往在表面铺一层厚厚的小卵石和碎石子。这样也很有利于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三)里程碑的设置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一般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的碑文,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那个城市管辖,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距离,还有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国时期,还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以及一些对皇帝歌功颂德的赞语等。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约有4000多个。除了里程碑外,道路两旁还会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标牌,给行人们提供了沿途的各种信息。这和我们现在的高速路上的指示牌也是十分类似。为行路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结语:

通过了解学习古罗马的道路建设,从某些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道路的建筑思路并对之做出改进。以及古罗马这种以人名为路命名的责任绑定在当今仍有采用价值。老家那边经常会有大规模的修路等所谓福利工程,但是新修的道路往往持续不到半年便又坑坑洼洼起来,十分不便,人们也无处问责。回首关注古代的艺术设计,往往能让我们领会到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毕竟现代技术远胜古罗马,造不出好的路想必不是技术资金不到位,要追责,还是问问修路时是不是能继承古罗马人那一丝不苟的精神吧。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特征讲解学习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特 征

古罗马古希腊时代特征 政治上:古罗马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人世界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源头,而在古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法律基础。罗马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具有超越时间和地域的永恒价值,成为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先声,并影响亚洲,美洲国家的法律制定。 经济上: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为希腊的民主,罗马法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年改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3~16世纪时代特征 经济上: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先对的孤立状态,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经济全球化由此起步。 2、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开始,它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封建主义的衰落,为工业化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思想文化: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 1

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着欧洲朝着理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7世纪—18世纪(革命时代) 经济:殖民扩张不断发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廉价原料和市场,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人类开始迈入工业时代。 政治方面:英美法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代议制民主政体,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文化方面: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人类进入科学时代,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并冲击着专制王权和宗教神权,推动了人类社会走向理性化。 19世纪~20世纪初时代特征 经济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后逐渐走向欧美国家扩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整个世界开始在此基础上连成一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时代到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由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

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特征

古罗马时期艺术风格特征 罗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邦,逐渐发展成控制整个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最后扩展为统治整个地中海地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北包括高卢,南至埃及和北非,罗马帝国一直延宕至公元15世纪,这期间,分化、整合;整合、分化,直到拜占庭王朝——东罗马帝国消亡,整整进行了一千余年。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帝国,又有着上千年的演化历史,反映 在文化与艺术上,必然是多民族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古罗马文化是在伊达拉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化与艺术,主要繁荣于共和末期和帝国时期,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深受伊达拉里亚文化的影响。伊达拉里亚人早在公元前8—3世纪,就创造了拱券建筑和具有东方风格的装饰壁画,以及有力而写实的雕刻,这些对古罗马艺术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古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古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古希腊人征服。古罗马人是古希腊艺术的崇拜者和摹仿者。古希腊艺术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族特点,古罗马艺术也有其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独特之处。相比之下,罗马人的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在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

上追求宏伟壮丽,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古罗马文化与艺术的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 刻方面。 一、罗马时期建筑风格特征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 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 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的建筑最辉煌、最有艺术价值的则是为经济服务或为人的生活(物质、精神)服务的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如广场、道路、桥梁、高架输水道、隧道、剧场、竞技场、浴场、住宅和别墅等等。这些建筑几乎全是直接为人的物质生活或精神享受服务的。在艺术风格方面,它们也追求和谐,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已不是一种“神圣”的和谐、完美、崇高了,而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如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它那完美、和谐、崇高的造型,因与其功能性的悲剧意味相联系着,是沐浴着奴隶血泪的一种崇高,所以,使这种崇高、完美,更具有了世俗性,它能让人赞叹、使人振奋,但难以产生像希腊神庙的那种“神圣”感。这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风格中的和谐、完美、崇高与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另一些世俗的建筑,如卡拉卡拉浴场,它那和谐、完美而又雄伟的风格,也主要来自于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来自 理想主义的神圣意识。 在具体建筑的造型风格方面,古罗马的建筑也是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风格,又革新、发展了它。如古罗马大斗兽场的外部立面,特别是高4层的外部立面,就是古希腊柱式构图的复写,它的底层是多立克柱式,第二层是爱奥尼克柱式,第三层则是科林斯柱式,在顶层则围绕着壁柱。但是,古希腊的这种柱式,在古罗马的这座杰作中已不再像在古希腊建筑中那样起结构作用了,它已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装饰,真正起结构作用的部件是隐藏于墙壁之中的结构体。同时,在屋顶造型方面,古罗马人更是极大地革新了古希腊建筑的造型方式,将古希腊习用的梁柱结构,代之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拱券支撑方法,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这种拱券结构因经济、实用,且审美效果也很好,故不仅应用于神庙、宫殿等特殊建筑,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一切领域,如道路、桥梁、输水道、港口、剧场、住宅、仓库和下水道等。从而使许多雄伟建筑在表现和谐、完美、崇高的同时,具有了一种明显的“圆”味。但同时,古罗马的建筑又

最新第三讲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1.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公有制社会,经历了五政时期(前8世纪——前510年),共和时期(前510——前27年),帝国时期(前27——476)。前27年,屋大维在共和制的形式下建立元首制,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期。476年由于奴隶暴动、引省人民的反抗、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五政时期:国王最高权力包括:贵族咨询委员会、民众大会 共和时期:两名执政官包括:平民会议、元老院 屋大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大元帅”称号 帝国时期:早期(前27——284),后期(284——467),皇帝戴克里将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13年,皇帝君世坦丁与基督教合作(米兰赦令),此后,皇帝的权力被认为从神那里得来的,而非公民授予的。 2.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是希腊化影响的一部分,即罗马人用希腊现成的政治理论。为各自的政治要求服务。 ②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始终与政治、军事、立法等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斗争中形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 ③突破了狭隘的整体的城邦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本质。“共和国”取代“城邦”成为政治研究的主题 3.波利比的政治思想(前201——120) 起源: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不自觉的自然产物。 ①国家理论:描述了各种整体的起源及衰败的历史,把国家的发展看成是在自然本身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的过程。经历了专制主义——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君制——专制主义.... 他的理论是柏拉图政体循环论与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学说的综合。 ②混合政体学说:混合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式的因素和优点。认为罗马的制度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要素,各要素平等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如执政官代表了君主制、元老院代表了贵族制、平民会议代表了民主制。三者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 他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政治理论都容易走向极端,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巩固。

古希腊及古罗马时代的法院

古希腊及古罗马时代的法院,有很多都是民众的会议,或是由抽签产生的一批公民组成。法院裁判案件时的身份,有点像被临时拉来评理的过路人,并不主动去搜集或调查证据,只是根据诉讼双方提交的证据来判断哪一方所讲的是事实。作为法官的会议成员,在审判开始以前,往往对于案件一无所知,全靠审判的进程来了解情况,甚至要依靠请来说明法律的法学家来了解应该适用的法律。所以,法院注重的是衡量双方的证据,确认事实,实现公平正义。罗马以后设置了最高裁判官来处理民事诉讼,仍旧是在法学家的帮助下注重于诉讼者证据的衡量和鉴别,并不插手调查,反映于神话就是手持天平的忒弥斯。重大的刑事案件会指定一些人组成委员会,负责收集证据、寻找罪犯,并将嫌疑人提交法院进行审理裁断。 她是裁判之神,被动的、守株待兔的、后发制人的,只是用天平衡量诉讼双方提出的证据,哪一方的证据充分就胜诉;哪一方的证据不足就败诉,用宝剑加以处罚。她的职责是“裁断”而不是发现,所以眼睛应该蒙上,不会因为看见诉讼双方而有主观上的倾向性,也不会因为受到各种干扰而难以实现正义,就如她身后的法谚所表明的,她为实现正义应该是无所畏惧的。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天平表示“公平”,宝剑表示“正义”,紧闭双眼表示“用心灵观察”。造 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静静地树立着一尊石像,神情严肃,一手执宝剑,一手持天平,双眼被布紧紧蒙住,神态非常庄严。雕像的背后,刻有一名千古流传的古罗马的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她在这里一站就是两千年啦!这便是整个西方世界里人人皆知的法律的化身——正义女神的雕像.在罗马人的眼里,作为主持人间公正和正义的女神,宝剑和天平缺一不可。天平需要强有力的武器——宝剑来捍卫。宝剑则需要天平来规范。罗马人赋予了正义女神新的内涵:天平代表“公平”,只用天平衡量诉讼双方提出的证据,哪一方的证据充分就胜

第二章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一管理的理论流派 某大学管理学教授在讲授古典管理理论时,竭力推崇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历史功勋,鼓吹泰勒所主张的“有必要用严密的科学知识代替老的单凭经验或个人知识行事”的观点,并且宣传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后来,在介绍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时,这位教授又强调企业管理学要从实际经验出发,而不应该从一般原则出发来进行管理和研究。他还说,E.戴尔(Ernest Dale)在其著作中故意不用“原则”一词,断然反对有任何关于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 在介绍权变理论学派的观点时,这位教授又鼓吹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不少学生却认为这位教授的讲课前后矛盾,胸无定见,要求教授予以解答。教授却笑而不答,反倒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资料来源《管理的理论流派》 问题: 1.你是否认为教授的上述观点时前后矛盾的?为什么? 2.在企业管理中,有无可能将管理原理原则与实践正确结合起来? 3.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案例二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时,古罗马的士兵要在庄严的仪式中宣誓,保证永不背离规范,服从上级指挥,为皇帝和帝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队伍金光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在危险的时刻抛弃神圣的金鹰徽既是邪恶的又是可鄙的。某种更有实质内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强了这种力量来源于想象的动机,在指定的服役期满之后享有固定的军饷、不定期的赏赐以及一定的酬报等减轻了军队生活的困苦程度;当然,另一方面,由于懦怯或不服从命令而企图逃避最严厉的处罚,那也是办不到的。军团百人队队长有权用拳打作惩罚,司令官则有权处决死刑。古罗马军队的一句最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这样的值得夸奖的做法使古罗马军团的勇猛得到一定程度的顺服和坚定,凭野蛮人一时的冲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西方,这种管理方法终于总结为一句格言:“胡萝卜加大棒”。拿破仑说得更形象:“我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在东方,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等等说法。又说:“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使然也。”“爱设于先,威严在后,不可反是也。”孙子兵法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总之是一句话:“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案例三联合邮包服务公司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佣了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其他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地效率从事工作。UPS的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运货、暂停和取货的活动都设立了标准。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一、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希腊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方面:1、理想主义。古希腊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和谐是美。古希腊人很早就提出黄金比例的观点,并运用于绘画雕刻。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观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宇宙和世界按照“数”的关系和原则构成的,因此是最和谐的`最具有数的规律性。文学作品中,男性大多具有非凡的力量`英俊的相貌`发达的肌肉。女性则有惊世的容貌,诱人的胴体。神其实与人一样拥有情感`缺点,只是他们拥有人不具有的神力,换言之,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决不偶然。古希腊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享乐。希腊神话中经常出现半神般的英雄,像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珀修斯等,不需要再举例。神同人一样,追求女色,争强好胜。3、理性主义。希腊人是奔放的,拥有所谓的“酒神情绪”。但比起其他民族,理性色彩还是比较突出的。古希伯人信奉上帝`埃及人崇敬太阳神,印度人膜拜的就更多了。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追求向往。人甚至敢开神的玩笑。这种理性主义使得苏格拉底可以为真理喝下毒酒。希腊人将这运用到哲学,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4、悲剧性。自身的追求与命运的矛盾,就形成悲剧。严格说,每个民族都有悲剧性,但希腊最浓,似乎只有日本与其向近。荷马史诗就是悲剧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是两种典型的悲剧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与命运矛盾,后者是自身思想与国家使命矛盾。这里不祥加介绍。5、雄伟性。这点是上面一点的延续。悲剧不是侧重写悲,而是写悲壮雄伟。希腊的史诗戏剧大多体现英雄主义色彩,抒情性较强。语言高亢,句式短促。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高大壮观,雕塑《掷石饼者》形象健美,都体现这一点。 二、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代罗马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与希腊毗邻。公元前5世纪希腊古典文化高度繁荣之时,罗马还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的城邦。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文化也影响越来越大。罗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希腊文化有着千扮万缕的历史联系。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折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却又比希腊更胜一筹。 罗马人早期是一个农业民族,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浑厚质朴、勤恳务实的民风。共和早期的罗马人生活节价、不事奢华,人们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在罗马民族精神的影响下,质朴务实成为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如: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观,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罗马艺术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建筑和雕刻上。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大圆柱型和拱券结构是罗马式建筑的显著特点,同时逐渐形成了罗

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历史 第一节伊达拉里亚文明和王政时代的罗马 历史概况: 大约从公元1000年起,意大利进入了铁器时代。早期的铁器文化以维兰诺瓦文化为代表。公元前8世纪起,又有新的移民浪潮涌向意大利。先是伊达拉里亚人来到意大利,后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又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邦。 伊达拉里亚文明:伊达拉里亚人从公元前8世纪起来到意大利半岛,起初活动于亚努河和第伯河之间的地区,后又向外扩展势力。伊达拉里亚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公元前7世纪起,伊达拉里亚人出现了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卡勒、塔奎尼、伏尓西、维图洛尼亚、沃尔西尼和维爱等。国王称作卢库摩。后来卢库摩被季拉特(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取代。伊达拉里亚人始终没有建立统一国家,各个城市国家各自为政。 传说伊达拉里亚人在6世纪强大,并曾入主罗马建立了塔克文王朝。但是在公元前524年和公元前474年两次丘米战争中败于希腊人。后来萨莫奈人又攻占了他们的重要据点卡普亚,伊达拉里亚人退出了意大利中部地区。罗马兴起后伊达拉里亚城市国家被全部兼并。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开始了大举的殖民活动。希腊人在意大利最早建立的殖民地是那不勒斯湾北面的皮特库赛岛,它是由优卑亚人在公元前760年建立的。希腊人战胜了伊达拉里亚人和入侵西西里岛城邦希墨拉的迦太基人。但是由于希腊城邦的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被罗马所吞并。 罗马的起源和王政时代: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城的王子埃涅阿斯。希腊人攻占了特洛伊之后,埃涅阿斯逃了出来,最后渡海到了意大利,其后代罗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罗马城。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前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被称为王政时代。王政并非统一的制度,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王政时代传说有7位王分别是:罗慕路斯、努玛、图努斯、安库斯、老塔克文、塞尔维乌斯、小塔克文。据说第一和第三是拉丁人,第二和第四是萨宾人,后三位是伊达拉里亚人。前四王统治时期,罗马处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罗马的公社包括3个特里布斯,每个特里布斯分为十个库里亚。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构,发挥顾问作用。库里亚大会则是全体公民的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大问题。 塞尔维乌斯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调整内部关系,塞尔维乌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容有(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氏族部落。将罗马分为4个城区部落,又把罗马乡村分成15个乡村部落。(2)对人民的财产进行普查,按照财产的多寡将人民分成五个等级。第一等级中的富有者组成18个骑兵森都利亚。(3)创设森都里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库路亚大会从此丧失了在政治上的作用。森都里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每个森都里亚大会只有一个表决权。投票顺序先是骑兵,后是五个等级依次进行。 第二节早期罗马共和国 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10年,贵族联合平民的力量,终于驱逐了塔克文及其家族,继而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474年伊达拉里亚人在丘米海战中败于希腊,罗马才彻底摆脱其影响。废除王政之后,执掌国家政权的是两个执法官,后被称为执政官。两个执政官权力相等,彼此拥有否决权,执政一年。他们主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共和初期,元老院有300人,成为了贵族势力的堡垒。由于元老是终身任职地位显赫,这就使得执政官听从于元老院。

罗马时代的基督教及其影响

罗马时代的基督教及其影响 2009-03-26 11:36 首先要说明的,基督教之前的罗马宗教,绝非一成不变,也绝非完全来自本土,罗马众神基本上来自希腊众神,此外也有些来自近东的神灵,比如密特拉,这缘于两河流域的神灵,在波斯和罗马都有崇高的地位,在三世纪初,由于迦太基的塞维鲁登基做皇帝,一时间罗马的主神成了迦太基的巴尔(博得之门和暗黑破坏神的巴尔的原型),罗马人成了汉尼拔(巴尔的崇拜者),犹太教也仍旧存在着,但犹太教由于其民族主义性质,注定无法普及。 在基督教诞生初期,清苦的基督教徒,屡遭罗马的残酷迫害,他们的生活极为拮据,只能在一些简陋的甚至废弃建筑中,举行宗教仪式,那时的教会,确实几乎是美德的代表,人们互相援助,有几分共产主义的感觉,但也仅此而已,这情况也并未持久,基督教逐渐转向城市,由于其救济制度,永生平等等教义,受到了社会底层的欢迎,但为异教神庙制作雕像,工艺品的手工业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手做的不是神),与基督徒有深厚矛盾,同时,基督教的很多教义,与罗马当时的情况相矛盾,因此罗马官方并不喜欢基督教,此外基督教尽管承认并尊重世俗统治者的权利(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一切权柄来自上帝……),但当世俗统治者与教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基督徒必须要站在世俗统治者的对立面,此外基督教的服从是服从上帝,而非服从国家,当基督徒逐渐发展的时候,他对罗马确实造成了威胁,因此罗马皇帝长期以来坚持迫害基督徒。但这迫害最终还是失败了,罗马公民权的普及,意味着罗马公民身份的贬值,他们作为公民的荣誉感和国家主义也大幅贬值,而基督教提供了代替方案,此外基督教巧妙地宣传手法,神秘主义,在宗教方面的融合性,以及禁止杀婴这一可以增加基督徒出生率的教义,也使其相比其他信仰更有竞争力,罗马帝国时代,普遍的对世俗社会的悲观主义,更是基督教悲观主义的良好土壤。 同时,罗马皇帝(尤其是戴克里先)的迫害,并非完全没有效果,基督教徒中最虔诚,最坚定,最勇敢的一部分,大多被迫害而死,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懦弱的信徒,到君士坦丁时代,妥协不仅是罗马当局对基督教的妥协,也是基督教对罗马的妥协,教会迅速堕落了,能够腐蚀世俗社会的一切贪婪,同样能腐蚀教会,罗马对基督教的优待,导致大量追逐名利之人进入教会,大量涌来的财产让过去教会的朴实和节俭的原则被迅速抛到脑后,在这些新加入的信徒中,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利用政治关系,社会关系,贿赂等手段,迅速把教会彻底腐蚀,很快的,就出现商人主教,政客主教了,世俗社会和教会的界限模糊了,教会中有道德的人士曾感叹,为教会兴起可叹息的理由,比之前遭受迫害可叹息的理由更多。就这样有放浪不羁的贵族们为了图新鲜和消遣,从上层加入教会,好逸恶劳的乞丐为了教会的救济从下层涌入教会。。367年时,达马萨和厄赛那斯在争夺教皇位的冲突时,各从罗马流氓无产者中间招罗了打手和暴徒。这是一个打到底的搏斗;当搏斗过后,有一百三十七个尸体横陈在西西尼那斯大厦前的大道上;“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安密亚那斯带着轻蔑口吻接着说。正在教会胜利的那一世纪里,象蒙西诺尔·杜森所写的那样,“教会对于任何要过着一个真正基督教生活的人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能居住的地方了。”不可避免的反抗行动,是一定会来的。心地纯洁的人,遂逃往沙漠中去。寺院主义连同它的理想化的贫困和禁欲主义,遂应运而生,作为对教会世俗性和粗野性的谴责。第四和第五世纪的教会历史,说明了歌德的一句意义深长的名言:“每一种思想,

在历史上,有过几种代表性的汉兵,依次为汉军、晋军、唐军、宋军、明军

在历史上,有过几种代表性的汉兵,依次为汉军、晋军、唐军、宋军、明军。他们的人种因素变化不大,只是隶属的朝代不同。 从各自对手的分析,他们的对手全部是游牧民族。而在几千年间,游牧民族的装备、战术、素质没有大的变化,这就为我们评价历史上抵抗他们的汉人部队提供了条件。 以上几种汉兵战斗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中最强应属东西两汉的汉军,他们的装备是最差的,后勤是最差的,战斗环境是最差的,但他们的战绩却是最好的。想一想,在他们那个时代,还在大面积用“戈”这种武器,骑兵骑马是没有脚蹬子的,还得常常深入大漠上千里追击匈奴游击队。没有现代侦察卫星,他们完全接近于跟着感觉走,而这上千里行程完全是在自己根本不熟悉的地方。作战环境恶劣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动不动就是数万数十万的出征“反恐”,人少了不行,马上叫匈奴包了饺子吃掉,人数多了后勤就让人挠头啊,我不知道为什么历史记载里没出现后勤方面的具体介绍,难道军团里全是战士吗?既然历史没有详述,那就证明这些出征根本就没把后勤当回事,我的老天爷,可见当时的汉军生存能力有多强! 再说战斗力,古往今来,除了盛唐时代的唐军,就数汉军对游牧民族的战绩最佳。匈奴有多厉害,看看匈奴的西征就知道,整个中亚和欧洲都在颤抖。人们老在津津乐道什么汉军曾经歼灭过一只古罗马军团,好象古罗马军团有多强,这些人恐怕是看多了《角斗士》和《埃及艳后》,想起古罗马战士那一身肌肉就哆嗦。我呸!你以为汉代人都和现代人一样不用多少身体劳动就能生存。那个时代不讲究什么科技文化(至少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是如此),崇尚的就是力量和强壮。因此,汉军士兵在身体上的强壮健硕和行为上的膘悍蛮勇是肯定的,而且应该是大大强于普通古罗马士兵。至于个头,那纯粹是用来作秀的,个头高矮和战斗能力无关。 汉代以后,历经战乱,汉兵素质有所下降,但仍有闪光点。比如晋军,淝水一役,以少许精锐兵力便击败前秦红得发紫的80万大军。前秦兵大部分以异族士兵为主,为前秦统一北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可就是这么一只军队,被晋军以吹灰之力就击败了。晋军虽然排不上名次,但至少没给汉兵丢脸。 到唐代,唐军中虽然有大量有色人种,但仍然以汉兵为主。打过不少与突厥的大仗,虽然胜多负少,战绩也很辉煌,可还是不能和汉军相比。为什么?因为盛唐时代和汉中期是不一样的,国力相差是几何级数,唐军获得战争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精良的装备和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现在的霉菌。大家比较一下汉唐两朝的军人服装,汉兵穿得寒酸透顶,唐兵穿得豪华奢侈,这是不能比的。所以当唐国力下降时这一弊端就显露无疑,安史之乱就是佐证。在实质性的军事素质上,唐兵经过训练仍然十分精锐强悍。其末期虽然民生异常凋敝,但正规军在以少数兵力对付庞大的黄巢义军时,仍然能屡屡获胜,并轻易守住了很多大城市。 最后,可能大家会说宋兵是最弱的了,抗不住辽兵,抗不住金兵,抗不住元兵,连义军都对付不了,好象真是差到极点了。但是我要硬着头皮说句心里话,宋军不行,宋兵可并不差啊,在汉兵排行榜上,甚至可以排第二位。宋朝不利于军事发展的问题是很多的,政治腐败、文弱吃香、外侮内乱,哪一个都是亡国之象。宋军不但要急急忙忙“安内”,搞到半路上接到通知后又要急急忙忙跑去“攘外”,一来二去,两边都搞不定是经常的。损失的兵力又巨大,只好拼命扩军,搞出个“百万大军”,其实那些新兵只有一腔热血,战斗力基本等于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是宋军,有的被外敌歼灭,有的被义军放血,有的却节节胜利,打完义军还能打败外军,气壮山河欲直捣黄龙。不说是因为“XX”将领的功劳,从实质上,充分证明宋兵仍然是有能力战胜这一切的。他们的武器研制有水平但未大规模装备,他们有优秀的人员素质却得不到正规良好的训练,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但常常被“中央”克扣粮饷不能兑现,这仗还能怎么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抵抗

战争油画

古代冷兵器战争油画 2007-05-16 16:49 《古罗马军团战士》作者:克雷斯.柯尼伍德 这幅画描绘大约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第14军团的骑兵和步兵战士的形象。 《战车赛》作者:亚历山大.沃.瓦格纳(1838-1919) 这幅作品绘于1876年,展现公元81年,古罗马时期在马克西姆斯大竞技场举行的由奴隶驾驶的战车比赛的场景,胜利者的奖赏是生存和自由。画家将观赏者带到比赛最为惊险的位置,迎着烈马的赛道中央,俩位领先的赛手驾驶着几乎脱缰的战马狂奔而来,在他们的后面,飞扬的尘土中,一群战车紧追不舍。赛场上的紧张激烈和观众的狂热气氛被完美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的淋漓尽致。原画保存于英国曼彻斯特艺 术收藏馆。 《奥丁之子》作者:克雷斯.柯尼伍德 这幅画描绘公元890年,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维京海盗,自称为战神奥丁之子,正在准备掠夺 英格兰沿海地区。 欧洲黑暗中世纪的一大乱源---维京海盗。大约1000多年前,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国)的住民以海盗、抢劫者的姿态出现在欧洲历史舞台。“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语言中就是旅行和掠夺的含义。从大约公元780年第一伙海盗出海抢劫开始,维京人成群结伙地对欧洲各国沿岸的骚扰和掠夺一直持续了大约300年的时间,他们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的恶梦,诸国不胜其害,只能通过不断交纳赎金、保护

费的办法来免一时之灾。这种混乱的状况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和强盗们由抢劫而纷纷发家致富以后才逐渐得到遏止,维京人慢慢放弃了从拳头上讨生活的习惯,最终融入欧洲的正常次序。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多数都有这种“黑社会”背景,但西方往往以此为荣,今天到北欧旅行,随处可见以“维京”为招牌的酒店、街道、城市,他们对自己的海盗祖先非但毫不讳言,反而推崇有加。 《班诺克本战役》作者:马克.洽瑞姆 这是一幅苏格兰独立战争题材的绘画,描绘公元1314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二世的军队和苏格兰王罗伯特的军队在苏格兰班诺克本的斯特灵城堡外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美国电影《勇敢的心》即是取材于 这段历史时期。 班诺克本之役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胜利不仅为苏格兰赢得了独立,还保住了它的主权完整。 苏格兰的领袖罗伯特·布鲁斯最初效忠于英格兰的爱德华一世,后来和其他苏格兰的领袖人物一起加入了为争取苏格兰主权独立的斗争。1299年,罗伯特被爱德华一世任命为四摄政王之一。1306年他自立为苏格兰王,并于3月27日接受加冕。1307年他被爱德华的军队打败,逃到了苏格兰的高地地区。他的土 地被没收,他和他的同伴们被逐出教会。 1307年春他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卡里克地区,又在年底打败了英格兰人。1307年爱德华一世去世后,罗伯特陆续收复了除斯特灵之外苏格兰的全部领土。在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罗伯特率领区区三万人在通往斯特灵的路上伏击英格兰军队,并大胜号称有十万之众的英格兰军队。关于该战役的细节,人们有颇多争议。多数人的观点是,爱德华二世见罗伯特一方的阵地防卫严密,决定改变行军方向,却陷入了一个由沼泽湖泊构成的狭长地带。罗伯特发现这一点后,带领军队从山上冲向英格兰军队。由于地方狭小,英格兰军队无法动作,溃不成军,四散奔逃。爱德华二世在一小队军队的保卫下狼狈逃走。 自这次战役后一直到1923年签订停战协议,苏格兰人一直不断侵入英格兰。1327年爱德华三世继位时,由于苏格兰人入侵英格兰的北部,两国又重开战端。直到1328年两国签订北安普顿协议,承认苏格兰独 立和罗伯特为苏格兰的国王,战争才结束。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人教版)》备课资料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人教版)》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2011、10、10 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在雅典克里斯提尼统治时期,公元前509年,古代意大利人建立了罗马共和国。此后数百年,罗马共和国不断扩张,先征服并统一意大利半岛,再征服地中海地区,到公元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帝国者,一是君主制,一是版图大。 维系古罗马统治(特别是罗马帝国)的力量主要有三:一靠武力,古罗马军团和蒙古铁骑,一前一后,是古代人类战争史早期和中期出现的两股强大势力,会打仗的罗马军团是扩张和维护统治的重要力量。二靠法律,罗马法律不断调整、不断丰富。三靠宗教,1世纪左右,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4世纪演变为国教,由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变为维护统治的国教。 从历史影响来看,古希腊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民主,古罗马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法制。现代政治制度的两块基石——民主与法制。 法律:调节人际关系的强制力量。道德:调节人际关系的非强制力量。 1896年日本学者穗积陈重在《法律进化论》中提出“五大法系”之说,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已消亡,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已半死不活,对今天有重大影响的是罗马法系、英美法系。 罗马法系:又称大陆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强调成文法的地位,判例一般不具有法力。目前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 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海洋法系、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 罗马法是世界古代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一句话,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总称。 学术争鸣:关于罗马法起讫时间,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而国内学者的划分方法事实上基本不出国外罗马法学者的划分框架。一般都把罗马法产生发展的上限定为公元前753年。与此不同,我国著名的罗马法专家周枏将罗马法产生发展的上限定为公元前578年,即罗马王政时期第六王图利乌斯,下限定为公元七世纪初,即东罗马帝国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周枏对于罗马法史起讫时间的立论依据是社会形态或国家性质,即首先确定罗马社会是奴隶社会,罗马法是奴隶社会法律,进而在此基础上判断法律发展的进程。这种思路显然与众不同,但也不意味着唯此观点才正确。实际上,罗马法起讫时间的判断同样也是一个标准问题,标准不一,自然结论不一。周枏上下限之定分主要是从社会发展形态出发,这当然是一种思路,但应该不是唯一的思路。在史学界,对于罗马帝国何时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也是颇有争议的。何况一个制度的变迁根本不可能一天或一年完成,故判断一个制度的转变只能找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作象征性依据。于是,分歧与不同意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战争

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战争 芇 袂在中国处于春秋战国,商周秦汉的战争年代里在西方的地中海也在进行着史诗般的画卷——希腊罗马战争。 6世纪中期,波斯人征服了小亚细亚的希腊城羂公元前 邦。波斯人暴虐地干涉这些城邦的内部事务,使它们于公元前499年发动了反对波斯的起义。它们向希腊本土的城邦求援,并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虽然雅典人由于诸城邦之间的敌对,几乎是独自作战,但他们的方阵还是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大大提高了希腊人的士气。十年后,波斯人又卷土重来,集结的武力比十年前要强大得多,虽然波斯人攻入并洗劫了雅典,但雅典海军在附近的萨拉米斯湾击溃了波斯人;当波斯人从爱琴海撤退时,希腊联合舰队尾随其后,赢得又一次海战的胜利。不久,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陆续摆脱波斯人的统治,希腊人成为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战胜者。不过,由于雅典不断向外扩张,并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因而,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大概是不可避免的。战争连绵十年之久。斯巴达人终于击毁长城;而雅典于公元前4O4年因受到围困、饥饿逼迫,只好宣布投降。雅典仅保留了一个城邦

的地位。 335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大败芈公元前 底比斯和雅典联军。他剥夺了希腊各城邦的大部分自治权,但是,还未来得及进一步实行东侵的计划,便于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他的继承人是他那世界闻名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古典时代结束了,希腊化时代即将开始。希腊化时代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的模型,使它们合二为一。现在,人们首次想到把整个文明世界当作一个单位——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在以后的百年里,罗马击败迦太基,转而东进,先是强迫马其顿和希腊城邦,最后是强迫整个希腊化东方,接受它的统治。 蚅当罗马完成了希腊城邦力所不及的事业,即征服和统一整个半岛之后,罗马从一个意大利共和国转变为一个伟大的帝国,是突然而惊人的。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时,冲突发生了,先后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随着这三次布匿战争,罗马进入一个连锁反应:征服导致进一步的征服。罗马和平"曾带来长达二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和繁荣,从而留下一个代替希腊人的城邦独立原则的帝国统一的传统。 羅战争是残酷的,他有时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万生命,

古斯塔夫及其线式战术

“北方雄狮” ——古斯塔夫及其新战术思想 摘要: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f II Adolf,1594—1632年)瑞典国王,统帅。天资聪颖,对政治、军事、历史、文学都有极大兴趣,懂得八门语言,一直以战神的形象被后人记住。有着瑞典王室固有的智力早熟和疯狂爱冒险的血统特征。他崇拜的对象是领导荷兰独立战争的军事天才——奥兰治亲王毛里斯。他在历史上首次将“职业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引入了军队和战争,其军事创新成为欧洲军队的标准和楷模,其“全新战术”影响西方军事达一个多世纪之久。1631年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击败蒂利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获“北方雄狮”称号。 关键词:古斯塔夫线式战术全新战术 古斯塔夫的新战术来自于对荷兰军队战术的改革,又经受了与波兰、俄罗斯人的战争实践的检验。 古斯塔夫?阿道夫对荷兰战术体系的改进 荷兰军队战术形成于16世纪末的一场荷兰人与西班牙人的战争中。荷兰人认真研究了古人关于古罗马军团的各种记载,对现行步兵部队的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荷兰新的军事体制。荷兰的开明领导莫里斯认识到,古罗马精巧设计的步兵队形,将所有部队成三线部署,每个部队成一线展开,这样,可以具体体现出预备队作战的思想。这种部署正好有利于击败成集团部署的西班牙步兵方阵。莫里斯取消了以3000人为一个集团的固定编制,取而代之为很小的战斗编组,并将它们部署成一线。刚开始时,每个线式队形编为10列的纵深,后来则变为由50人正面和5人纵深的长矛兵阵形。在一线部署的部队两侧,莫里斯各配置3个小组的火绳枪兵,他们4人为一排,前后共有10排。另外,他还留出60名火绳枪兵作为散兵火力队。他将这些有500人组成的步兵营部署成三线,这样,指挥官就可以根据战场态势的需要,将兵种搭配均衡的步兵部队作为预备队使用到相应的地点。这样一些规模较小的部队编组,也为下级指挥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更好地发挥这种部署的优势,满足指挥官对部队高度机动性的需要,莫里斯在部队中配置了较高比例的军官和专业军士,以控制部队的行进。 由于军队部署成许多小的战斗阵形,这样,便于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集中兵力对付进攻者的强点,或者对敌人弱点实施打击。但是,这却不便于整个军队的战场机动。尽管500人的步兵营比3000人的部队更容易机动,但要使这些步兵营在前进中保持整个军队的线式部署则不太容易。相比之下,指挥官要调动3000人的士兵集团部署成一个新的队形,往往要比将500人左右规模的线式队形调整为一个新的部署容易得多。非线式集团部署,可以采用瑞士方阵的有效做法在机动中保持队形不乱,而线式战斗部署,就像伊巴密农达在留克特拉会战中的纵深阵形,就很难在前进中始终保持其队形在一线,防止在其翼侧出现间隙。为解决线式队形的战场机动问题,莫里斯采用了罗马军团的训练方法,甚至连指挥官的训练口

古罗马历史年表

古罗马年表 1 前8世纪至前6世纪 2 前3世纪 3 前2世纪 4 前1世纪 5 1世纪 6 2世纪 7 3世纪 8 4世纪 古罗马年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列举古罗马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从古罗马建立至拜占庭帝国最后试图收复罗马。 前8世纪至前6世纪 前753年-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罗马市,标志罗马王政时代的开始(前509年结束),罗穆卢斯成为第一任国王。 前753年/前715年-国王罗穆卢斯在位。 前715年/前673年-国王努玛〃庞皮留斯(Numa Pompilius)在位,创建了元老院和祭司团。 前672年/前641年-国王托-(里斯)-〃奥斯蒂吕斯(Tullus Hostilius)在位。 前641年/前616年-国王安库斯〃玛尔提乌斯(Ancus Marcius)在位。 前616年/前575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布里斯库(Lucius Tarquinius Priscus)在位。 前575年/前535年-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Servius Tullius)在位。前535年/前509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在位。 前509年-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被驱逐,罗马共和国建立(前27年结束)。 前3世纪 前283年-击败埃特鲁斯坎和柏依人于瓦迪莫湖之战 前280年/前275年-与伊壁鲁斯国王皮洛士的战争。 前267年-财务官的人数从4升至6人。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对抗迦太基,战事主要在西西里岛及附近海域进行。 前242年-创立裁判官(praetor)。 前241年-罗马和迦太基签定和约。西西里为罗马所有。并且迦太基割让“西西里与意大利之间的岛屿”,不包括撒丁岛和科西嘉岛。迦太基赔偿罗马3200他连特。 前238年-佣兵战争中的迦太基形势危急。罗马接受迦太基的撒丁岛守军于去年提出的投降要求,进占撒丁岛。 前237年-迦太基胜利结束佣兵战争。要求罗马归还撒丁岛。罗马以武力威胁。精疲力尽的迦太基被迫屈服。罗马正式吞并撒丁岛和科西嘉岛。 前227年-财务官的人数从6升至8人;大法官人数从2升至4人。初次设置

完整word版,《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高卢战记》:此书是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恺撒所著,此书记述了古罗马军团在高卢征战的历程,反映 了日耳曼人的一些情况和古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 2.《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史学家马基雅维里的著作。是被贬时期写的一本书,书中陈述多来自作者对亲身经历洞察与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是一本完全建立在历史研究基础上的政治学著作。贯穿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观,又是建立在人性恶论理论基础上, 是当时意大利史学思想最高水平。 3. 历史主义:历史主义(Historicism)认为人性和理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和具体历史环境,它关注事物生成的历史连续性,并将它当作个体,注意阐释其特殊价值。 4. 爱德华·汤普森: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是“文化得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注下层,关注被忽视得大 多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历史写作,从文化角度审视、分析历史,着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书中通过“自由之树”“受诅咒 的亚当”“工人阶级的存在”三部分揭示了“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其产生过程只有当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自我形成时才能考察,若 非如此看待阶级,就不可能理解阶级”。 5.荷马史诗:是西方最早的史学作品,相传是由盲人荷马所著,因此而得名。此书记载了公元前11—9世纪的希腊历史的一些情况,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背景,和古希腊人的历史观。 6.马基雅维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史学家,著有政治学著作《君主论》和历史著作《佛罗伦萨史》,马基雅维里的史学思想以性恶论为理论思想。并以政治统治为目的的逻辑展开,政治本位的功利主义史学观是当时意大利史学的普遍倾向。 7.心理史学:发端于20世纪前期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用精神分析学说研究历史人物的行为,用“自我”、“本我”、“超我”这些心理学的理论渗入历史研究领域。心理史学正是历史学和心理学嫁接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 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更深刻的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二战后,美国的埃里克森为代表的新一代心理史学家,突破了弗洛伊 德所设置的框架,重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史学的发展,而当代西方心理史学中,除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于 历史研究外,还有运用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来研究与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即“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8.《日耳曼尼亚志》:此书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在公元1世纪所著,这是一部关于日耳曼各个部落的完备的记载的历史著作,反映了日耳曼人由氏族向国家转变的过程。 9. 维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被称为历史哲学真正奠基人,最主要著作《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简称《新科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真理内在联系,认为人类能创造世界,因而也能认识世界。另一功绩是建立了历史发展观点,并企图为它寻找一个 有规律发展过程。 10.“历史学的世纪”:19世纪伊始,西方史学的发展即呈现出“腾飞”的态势。从那时起到20世纪初叶的百余年间,在欧 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各种迭起的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历史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历史学跃居西方人文科学之首,成为整个学术界公 认的“科学的皇后”,以致于西方学术界因此而把19世纪称为“历史学的世纪”。 11. 比较史学:最早可以追述到希罗多德时期,现代意义上的比较史学,兴起于20世纪初,尤其是1928年法国史家马克.布洛 赫发表《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假设验证”的比较方法,使得比较史学得以风靡,20世纪50年代,比较史学得到全球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