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即景抒情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登幽州台歌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

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

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

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

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

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

古人……’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陈子昂别传》)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

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于此。魏晋以后,

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

京德胜门外。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

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

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

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

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

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

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

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

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

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

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

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

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3.鉴赏要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

特点。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二、春江花月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

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

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

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

相传创自陈后主。这一首却完全突破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面貌为之一新。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

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主旨)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

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

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

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

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白沙看

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

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

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见月”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

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

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

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

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

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

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

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

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

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

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

“谁家”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

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

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

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

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

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

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

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

“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

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

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

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

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

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

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

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

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

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

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

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

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3.鉴赏要点

全诗写景别具特色。诗中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

景物,以“月”为主体。“月”是此诗的灵魂,是全诗结构

的纽带,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华的笼罩下,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闲潭、鸿雁、鱼龙、思妇和游子构成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美景图卷。其中虚实

相生,浓淡相映,如同一轴巨幅的中国山水长卷,意境极为

深邃而优美。

全诗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这首诗有别于传统的

单纯写景之作,也有别于一些单纯的哲理诗和言情诗。诗中

有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有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

情的讴歌,有对永恒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诗景、情、理

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远的意境,读后让人心旷神怡,并进而去探寻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谛。

三、望月怀远

1.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

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

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

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

古名句。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

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

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

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

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

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

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

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

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

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3.鉴赏要点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

“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

诗人自己;但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

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

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

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

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

四、题李凝幽居

1.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

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

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

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

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

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

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

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

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

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

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

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

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

3.鉴赏要点

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

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

表达得水到渠成。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

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

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

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

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

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王维诗歌四首(学生版)

高明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执笔:梁雪娴编号:GMSZYUWEN20181218 1、《唐诗之旅——王维诗歌四首》(学生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揣摩诗歌语言;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4、体会王维诗歌中蕴含的佛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学习方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是: (1)入乎其内(感性认识)出乎其外(理性思考),“入”要带上两张门票一张嘴(当然还有一颗心)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2、“出”要理性思考、收获四宝——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二、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开

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三、王维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 游侠边塞诗:《使至塞上》、《观猎》等 乡情、友情、爱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相思》等 四、王维诗歌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讲究布局构图,讲究远近高低大小动静的对比衬托,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致,富于图画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间,常留空白,王维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绘画以线条色彩为艺术语言,王维的诗歌也充分调动这些艺术手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2、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 王维中年后奉佛教日笃。他既悟万事皆空,即将山水田园作为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佛教禅宗的屏除杂念,有助于他静心凝神真切体验大自然的山水景物,从中悟理得趣。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风格多样,以清幽淡雅为主。 六、王维和山水田园诗: (1)源于老庄哲学(2)成于渊明手笔(3)继于大小谢(谢灵运、谢朓)(4)盛于唐代王孟(王维、孟浩然)(5)影响追随者韦柳(韦应物、柳宗元) 第一课时 一、《积雨辋川庄作》赏析: 1、朗诵,注意读准字音。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 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情动则辞发”。抒情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抒情?抒情要注意什么呢?

二、写作指导 1.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 “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抒发情感要真实,切忌为文造情和矫情,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对无病呻吟。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作品的真切动人。打动不了自己的作品也打动不了别人,只有抒发真实情感,才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土地的誓言》,作者所抒发的“挚痛的热爱”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其中既有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还包含因家园破碎而激起的哀伤和悲痛,情感本身还体现了一种粗犷强悍的特质。这些复杂的情感,是东北流亡作家在故土沦陷的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体验,它是从一位具有独特气质并正在经历着特殊命运的作家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情感,是真挚的,更是独特的,因此,文章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2.抒情要有所依托,有所凭借,切忌空乏,就是说抒情要在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流露出来。 无依据地抒情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朱自清的《背影》,在叙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艰难地爬过铁路站台为“我”买橘子时,作者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抒情水到渠成,真实感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优质课《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案 忻城县高级中学语文组-----黄逢丹 【学习目标】 1、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学习难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抒情方式的把握。 【学法指导】 典型例子引导法、写作实践法、提问法、仿练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课题 二、话题探讨——引导学生发现美 1.(大屏显示风景照片:让学生进入美的情境) 结合课文纪伯伦的《美》(节选)明确——什么是美? 请同学们齐读纪伯伦的《美》(节选) 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 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窸窣、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 请你们看看孩子的温顺、青年的活泼、壮年的气力、老人的智慧,你们就会看到美。 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 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黑,那受赞扬而感到快乐的正是美。 请你们把躯体当圣台,奉献给善行;把心灵作祭坛,对爱情膜拜顶礼,那么为这种虔诚而奖赏你们的恰是美。 那些天降予你们以美的奇迹的人们!你们可以欢呼,可以欣喜!因为你们可以无忧无虑,无所畏惧。 小结: 这篇散文诗告诉我们,美是无处不在的,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人,美的心灵。其实美就是生活。 2.讨论:如何发现美?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形成答案后举手交流。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出发现美的四个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增加文学艺术知识积累-----多投入审美实践(板书)小结: 法国着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弊端之一,是善于发现丑,而不善于发现美。作家格非说过:“我在阅读中学生作文时,几乎没有发现一篇文章写到‘快乐’和‘幸福’的。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动辄‘反腐败’,动辄‘环境污染’,千篇一律的大题目……如果我们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写作的素材,很容易流于空洞……我们的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除了升学压力和社会流弊的影响之外,我们的确缺乏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眼光。而写作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帮助我们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生活,丰富自身。”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读思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 二、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2.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诗人开阔的胸怀 1.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2.以写作背景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拓展延伸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的风格。《观沧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也体现了曹诗的“慷慨悲壮”之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戴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借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高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整体感知 1.文题解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此寄,这首诗篇。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诗人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两句抒情。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初中作文指导: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精编】

七年级下册作文优质课竞赛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你踏春、赏花、爬山、走亲访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万物中的美?请你说说哪一种景物吸引力你,是因为什么吸引你的。(雕塑家罗丹:“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了美,你该如何赞美她呢? 二、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

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你觉得哪一个片段写得好? ?(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常用方法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案

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1.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细节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2.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抒情,抒发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人是有感情的。既然人是有感情的,那么有了感情后就必然要从心中表达出来,这种表达的过程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抒情 二、学习目标 1.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细节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2.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抒情,抒发内心情感。 三、抒情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在记叙中恰当结合一些抒情,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抒情 二是间接抒情 起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 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比如当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能自己时会说 “浩瀚兮,大海!” 再比如在魏巍《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四、经典回顾 《最后一课》 啊!这最后一堂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表达了内心对即将失去美好事物的痛苦之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经典回顾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第二单元写作 学习抒情教案

写作学习抒情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 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通过阅读、交流、展示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热爱生活,抒发真情。 4、学会理性的思考,真实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2、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赏析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 你觉得哪一个片段写得好? 二、什么是抒情 (一)、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表达方式除抒情外,还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总要表情达意,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二)、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1、“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常用方法 2、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1)、有的借人抒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 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 (2)、有的借物抒情,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 (4)、有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的目的。 (5)、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如“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 三、什么是借景抒情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取的四首诗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出自于不同作家的手笔,但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字里行间或透出令人敬佩的凛然正气,或充满满腔的爱国热忱,或流露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讲练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学具 课时两课时课型讲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幻灯片4) 三、讲授新课学习《春望》 1.音读(幻灯片5)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我读《春望》(幻灯片6) 2.义读(幻灯片7)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国、烽火、家书、浑、胜(shēng)、簪 情读(幻灯片8) 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明确: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4.美读(幻灯片9)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

《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学习抒情教案

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感知抒情的两种方式。 2、通过赏析词句,引领学生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和作用。 3、能够运用抒情的知识,结合语境完成片段作文。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抒情的知识,结合语境完成片段作文。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感悟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和作用。 媒体: PPT、材料 教学方法:探究法、练习法、合作学习 一导入(3分钟): 猜猜看“哪篇是第一稿?哪篇是改成稿?告诉我,你这样猜测的原因?” 板书: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二、感知抒情(10分钟) 下面大家看“稿件2”,请画出能够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并且试着分析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1、学生再读“稿件2”,画出句子,批注出(5分钟) 2、指名学生找句子,分析类型 直接抒情:指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接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抒情叫作直接抒情。它的好处是情感热烈、直接坦露、有直接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达到抒情的目的,这种抒情方式叫做间接抒情。 三、阅读四段例文,通过分析,让学生领悟抒情的方法(10分钟)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四段文字,思考它抒发了什么感情?用什么方法抒情的? PPT例文1: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他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首捧着他那本初级课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直接抒情) (板书:感叹句) PPT例文2: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板书:借表达感情的词语直接抒情、反复) PPT例文3: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领神会,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板书:借叙述抒情) PPT例文4: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借描写抒情) (板书:拟人、比喻、排比、联想) 四、运用抒情,结合语境,完成相关片段作文 PPT: 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100-150字左右。 提示一: 1.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