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大家看过电影《花木兰》吗?对花木兰知道多少?她是什么时候的人?哪里人?有怎样的故事?花木兰(有学者考证,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花木兰所在的这一时期:北魏的一次非常有名的改革:孝文帝改

革。

新课:大家知道东汉以后我国的历史是怎样演变的吗?

在从魏至隋(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的三百六十余年间,有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魏晋南北朝从曹丕建立曹魏开始算起。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包括了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后爆发八王之乱。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

东晋在420年灭亡后,在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代。

而北方也进入北朝时代,北朝主要为北魏(公元534年分裂东魏与西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投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⒉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⒊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

(板书)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

(2)过程:崛起:386年、拓跋珪重建魏国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3)影响:北方相对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和民族融合

2.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

早在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改革之前,他的五世祖拓跋珪就进行了早期的汉化改革。为他的子孙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但是他祖先的改革彻底吗?不彻底,因为当时的北魏社会还是矛盾重重,主要有哪两对矛盾?阶级矛盾(好强地主和农民)和民族矛盾(鲜卑和汉族)

3、改革的必要----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投影: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

问: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推动力)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

“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为什么对她评价这么高?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冯太后:(442~490),11岁被选为贵人,嫁给13岁的北魏文成帝,汉人。456年,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拓跋宏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但是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之后,按照道武帝拓跋珪当年所定的规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母以子贵,专擅朝政。李氏被赐死后,冯后便担当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465年,23岁的冯太后丧夫。开始临朝听政。471年,献文帝迫于太后,传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了。后献文帝被冯太后赐毒酒,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

孝文帝拓跋宏是冯太后亲手带大的,他对孝文帝影响极深。首先是

>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一、改革的背景

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2.北魏早期汉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条件

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必要性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可能性

目的:缓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二、改革的内容

改革分为前期和后期。

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1)整顿吏治;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什么非常重视对官吏的治理?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

⒊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⑴背景: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巩固政权;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

(2.)均田制

请阅读课文,思考:

1.北魏何以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支配?能够实行均田制的前提、目的是什么?

2.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⒊均田制是不是重新平均分配土地?有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性质还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4实行均田制后,官吏和地主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5.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遏制土地兼并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三长制”

①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

②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均田制。

(4) 租调制

①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量的租(粮食,如粟二石)和调(绢帛或布一匹)。

②作用:

改变赋税混乱,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租调收入。

2.迁都:哪里迁到哪里?平城迁到洛阳。

⑴原因

军事:北方柔然威胁

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过程:面对众多的守旧反迁都势力,请你设计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使洛阳再度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且为数朝之都(依史书记载和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夏、商、周、战国韩、汉、曹魏、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十五个建都朝代,新、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陪都朝代,因此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迁都洛阳还便于举兵南下,

实现孝文帝南北统一的愿望。

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有没有深入改革?有。哪些措施?

3.后期——移风易俗(孝文帝主持)

(1)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A.尊儒崇经,举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

(2)移风易俗:

A.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PPT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服装:胡服: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夹领小袖短袄,长裤长靴服: 中原地区宽衣博带

B.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其时年仅15岁。

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洛阳的繁盛)PPT投影:北魏洛阳城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的发展;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交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2.政治: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3.民族: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的影响)

(1)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课后反思】

本课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民族融合的概念、途径等问题。

第三部分:相关资料

【练习与测验】

课本第27页“学习思考”

答: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本第28页“想一想”

答: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课本第29页“想一想”

答: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本第30页“自我测评”

答:政治制度上的吏治、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

课本第30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平城近塞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北部风沙侵袭,自然灾害不断,无法满足在京官民物资需求,若从中原调拨则交通不便,耗损极大。

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

课本第33页“自我测评”1

答:孝文帝的改革核心内容是全方位的汉化。礼乐教化是汉族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并直接表现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孝文帝为顺应汉化大潮,必须推行汉族礼乐教化。“孝”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制礼,要使其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政策乃至文化习惯等方面的要素都符合儒家的礼教规范,谥号多采用“孝”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本第33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过数千年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衣食起居、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汉族文明尽管在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和多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民族,但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汉族也向其他民族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华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

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 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C.三长制得以实施

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B.促进民族融合 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 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8.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 案最全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及课件.doc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公元4世纪,在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治之后,中原大地匝新又陷入了分裂和混乱当中,游牧民族,鲜卑、匈奴、羯族、氐族、羌族以及其他各个游牧民族又重新进入中原,与汉族人民在屮原的大地上一起生活,生产,也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政治、历史的悲喜剧,那么,在这当中,北魏政权在继前秦之后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呢,北魏的统治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首先,我们先來冋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阶级才盾激化 民族矛盾尖锐 为了巩固统治,只能进行改革。 同时我们要注意,作为少数民族,政治制度上又落后,这场改革是以汉化为主。 改革的措施都是要完成这个任务。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迁都洛阳为界,分前期后期。在改革的前期是山冯太后主持的,冯太后是一个非常了 不起的女人,她在这次改革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冋答:前期改革的重点是? 匝点:创建新制度 下面我们看改革抬施。 公元484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人,这是因为孝文帝改 革实行了什么措施?原因是什么?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北魏官吏无俸禄,导致贪污成风,吏治黑暗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所以北魏这…时期国家制度明显是有缺陷的。所以要改革。 除此以外,还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2)实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实行新的租调制 (2)实行均III制的原因和内容是什么? 原因:政府学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思考:1如呆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赛HI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III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3分得土地后,你要为国家尽哪些义务? 缴纳租调,(因为北魏与均III制相适应,在赋税制度方面推行了什么制度?)服徭役,兵役。 4此时对国家來说,你的身份是什么?租调制对你有何好处? 编户齐民,负担大为减轻。 冋答的很好,诘坐,我们下面再找一个女农民。 5改革前你可能要把赋税交给什么人?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一专题三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课标要求及解析: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结合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色,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重点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内容(均田制、迁都洛阳),具体分析改革对北魏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为第二课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本专题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均田制、迁都洛阳是本课的重点知识。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汉化革新,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意具体的改革内容与当时社会情况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体会改革举措的合理性与重要性,突出认识孝文帝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具体制度的变化,更是整个社会面貌的变革以及对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深刻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强化提高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屯田制无法顺利D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c.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 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 主D.封建国家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 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 ④ D.④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 程D.汉化过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 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 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人民版选修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测试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 1、: 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 (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 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② 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 ④;⑤;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 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 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与新课标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历史课程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人文(人道与民主)、科学、智慧、技能、创造”是历史教学的责任! 二、本课地位

上承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冯太后-孝方帝改革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的统一和唐的世界最繁荣打下基础。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三、教学目的 1、民族观念 2、改革 3、开放 4、创新 5、进步 2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难点:1、民族观念2、改革3、开放 4、创新 5、进步 6、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五、教学步骤措施和教法: 本堂课中,我力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 每讲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时,大都作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如用学生易想到的形态大的鹅蛋与小石头比硬引入。假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北魏都城平城应位于今( ) A.河南省 B.黑龙江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山西省 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本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 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3.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和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为了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北魏实行均田制。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 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故答案为D项。 5.(图文探究)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为推行改革,孝文帝起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为钦差,赴山东琅玡督察均田制的施行。李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都城后,被破格提拔任用。 探究: (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完备”在何处? (2)孝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均田制的推行? 均田制将土地分配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既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又一定程度上使 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还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2)均田制的推行,关系到封建政府的收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能力提升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重点:⒈对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的理解。⒉孝文帝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大家看过电影《花木兰》吗?对花木兰知道多少?她是什么时候的人?哪里人?有怎样的故事?花木兰(有学者考证,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12年,在从军12年后返乡,因不愿做魏主之妃,自杀。)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数年(原文为12年,是虚指)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花木兰所在的这一时期:北魏的一次非常有名的改革:孝文帝改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 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 始参照汉族的 封建政权的统 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 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 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 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 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 地人民起义不 断。严重威胁 着北魏统治, 社会改革迫在 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 间 471---499 目 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前 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 施 制定官 吏俸禄 制整顿 吏治 为澄清吏 治,巩固统 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 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 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 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 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 田制 为了缓和 社会矛盾, 发展农业 生产,增加 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 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 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 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 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 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 长制 为配合均 田制的推 行,强化对 地方的控 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制。邻长、里长、党长 合称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 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 的租调 制 与均田制 相适应,保 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 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 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 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 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点击】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后强化演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原因: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完美版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 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一目是“卓有成效的新制” 教材首先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措施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是孝文帝改革前期的重点内容,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7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比较分析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 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桑田、露天)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迁都洛阳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4、移风易俗 内容: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手工艺品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四通市)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表现:统治者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表现:鲜卑族逐渐和汉族相互融合,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为后来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课堂反馈】 1、材料一、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四、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冲之此言,应合死罪。”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冲免冠陈谢。又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舛违之罪,实合处刑。”孝文曰:“若朕言非,卿等当奋臂廷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卿等之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