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

*****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

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

姓名 ******

学号

学习年限

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学士学位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自上世纪起,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就在当代文坛掀起了一场武侠小说阅读风暴,几十年来人们更是被金庸小说所传达出的侠义观所折服。本文从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定义谈起,论述金庸的侠义观;重点以《射雕三部曲》、《飞狐外传》为例,阐述金庸侠义观所包含的“见义勇为,坚守道义”、“言出必行,重信然诺”、“拒绝利诱,坚持正义”、“为国为民,民族大义”四大内涵;最终目的是将金庸侠义观与传统侠义精神相对比并分析其进步性。

关键词:侠义观;内涵;进步性

From the point of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of Jin

Yong’s chivalrous view

Author’s Name: Linghua Zhang Tutor: Jinhua Han

ABSTRACT:New martial arts novels represented by Jin Yong stir up a novel reading storm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field. People have been attracted by the chivalrous view conveyed in Jin Yong’s novels for decades.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hivalrou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alks about Jin Yong’s definition about “chivalrous”, and uses the example of The Condor Trilogy and Other Tales of the Flying Fox to focuses on the four connotations contained in the chivalrous view which are "be ready to help others for a just cause and stick to moral", "practice what you preach", "refuse to inducements and adhere to justice" and “fight for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contrast Jin Yong's chivalrous and the traditional chivalrous spirit and analyze its advancement.

KEYWORDS:chivalrous; connotation; advancement

目录

一、侠义精神与金庸武侠小说 (1)

(一)“侠”与“义” (1)

(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观 (2)

二、金庸侠义观的具体内涵 (2)

(一)见义勇为,坚守道义 (3)

(二)言出必信,重信然诺 (4)

(三)拒绝利诱,坚持正义 (5)

(四)为国为民,民族大义 (6)

三、金庸侠义观的先进性 (7)

四、总结 (8)

注释 (8)

参考文献 (8)

一、侠义精神与金庸武侠小说

金庸、梁羽生作为新武侠时期创作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对古典武侠时期的创作进行了许多改造,他们的题材范围不再局限于旧武侠小说的门派纷争、镖师与绿林打杀、剑仙斗法,而是较多的展现人民群众的斗争,故事的主人公也开始拥有正常的人格而非仙格。而作为这一时期高潮的代表金庸先生的作品,对这些的变化的体现就更为突出。金庸小说的这些变化是金庸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武侠界的扛鼎之作。除此之外,金庸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与与其所包含的先进的侠义观是分不开的。

(一)“侠”与“义”

“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在辞海中被注释为“扶弱抑强,见义勇为的人”①;在《词源》中“侠”是“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尽管对于什么是“侠”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心词,即“见义勇为”。金庸在北京大学第二次演讲中也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是‘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关于“侠”梁羽生先生也曾做过一些解释。他认为,侠是正义的行为,而对大多数人有利的就是正义的行为。从这么多关于“侠”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对“侠”的定义不外乎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或行为。那么“义”又是什么呢?

同“侠”一样,“义”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孔子就曾在《中庸》中写道“义者,宜也”。对此,我们可以从陈拱在《儒墨平议》中得到解释。在这篇文章中,陈拱说:“而义即是“宜”;亦即是‘适当’、‘合理’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义”就是“适当”“合理”“应该”做的事情。相对于孔子,孟子也进一步阐述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衡量的标准。如,《孟子·离娄下》曾这样阐述:通达的人不一定要毎句话都做到守信,做事情不一定非要追求有结果,只要不违背道义就好。可见孟子认为“义”是人们的处世佳绳。由此可见,所谓“义”大概是指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或原则。

从上述对“侠”与“义”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某些方面讲“侠”与“义”是相通的。正如温瑞安曾在《谈<笑傲江湖>》一书中写到:“侠义精神是一种入世的精神,‘替天行道,舍我其谁’。我们可以看到使得“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之为“武侠”,便是有了这一个“义”字,这个“义”字便成了“侠”字的要义;只要是“不义”的,便称之为不够义气,是被人们所不齿的,是所有“侠义”所唾弃轻蔑的。由此,我们

可以看出“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侠”与“义”是不可分割的。“侠”是一种人或行为,而“义”是衡量这种行为的准则或原则。“侠义”是指做适当的事去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观

作家在写自己的作品时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自己的观点。金庸在创作武侠小说时也毫不例外的遵循着这一规律,想要写出他的民族国家意识,对人性的看法,但更多的是要体现他的侠义观。从1955年的始创《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封笔不在创作,金庸武侠小说无不围绕“侠义”这一题材来写。

那么,在金庸的心中,什么能称之为“侠义”呢?

在金庸笔下,空有一身豪气,敢于斗狠使勇,或者力可拔山兮,这些都不算作“侠”充其量我们可以称他一声壮士。那些有担当;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是一般的侠士。所以我们读《神雕侠侣》时看到,杨过独自一人和一只大雕行走江湖,见不平而问之,见不义而责之,见人有难则助之。因此人们赞扬他是“神雕大侠”,但杨过却坚持不愿意接受那一个“大”字。金庸笔下什么样的人称为“大侠”,什么样的做法方可堪配“侠义”。金庸将对侠义的看法都集中诉诸于郭靖身上。郭靖在襄阳与杨过的一段对话中曾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之所以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驻守襄阳,……只盼你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称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②可见,在金庸眼中只有做到了“为国为民”这才能堪配那一个“大”字,被人们称为大侠。“为国为民”才是侠的最高境界,而“排忧解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是一个侠的本份。

金庸眼中的义,不仅表现为忠义,更是一种民族大义。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义气是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他们自觉实践的人生追求与理想,是他们英雄气质的核心。金庸笔下英雄的故事就是不同人物行侠仗义的故事。他将让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冠上了“义”的影子,让他们都要有利于他人,利于国家与民族。

因为“侠”与“义”的不可分割性,我们可以看出金庸的“侠义”是指敢于承担、拔刀相助,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这种精神及这种精神指引下的行为。

二、金庸侠义观的具体内涵

“侠义”是中国历代侠士精神的灵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灵魂。金庸作为港台

武侠小说的传奇作者,在对传统小说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力求超越传统武侠小说鬼神色彩浓重,超越私仇相报,依附清官等具有严重局限性的侠义精神,力求从“人”的角度写侠,从“人”的角度看“义”,在对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金庸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侠义观,并在围绕“为国为民”这一核心思想的同时,赋予“侠义”更多的内涵。

(一)见义勇为,坚守道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侠义精神的构成要素之一。从历来的武侠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侠的灵魂是义,侠的天职是舍己助人,扶弱济贫,能够为大家排忧解难,面对恶势力对弱者的欺侮敢于上前,这样的举动就可以说是“侠义”之举。这样的“侠义”之举,历来是中国民众最推崇、最尊敬的行为。从孔子、孟子对“侠义”的提倡,到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歌颂的“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从拼命三郎石秀救杨雄到《三侠五义》中的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以及白玉堂众兄弟,无不坚守着见义勇为这一古老的的行侠处事原则,因而“见义勇为”四个字落印在读者心中。

金庸老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进行武侠小说的创作时也关注到了“见义勇为”这一命题,因此在他的侠义观中就有了“见义勇为”这一项,在他笔下的侠客身上也就体现了“见义勇为”这一精神。例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为了救小尼姑仪琳,几次冒着生命危险与武功远高于自己的田伯光周旋,《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面对被众教围困明教的场面,毫不退缩,在光明顶上与六派对决,最后自己也险些丧命……这其中《神雕侠侣》中杨过的行为不得不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神雕侠侣》是金庸1959年所著,属“神雕三部曲”系列第二部,故事发生于南宋末年,情节大致上承《射雕英雄传》,主人公杨过幼时个性倔强、脾气顽劣,因此被送到全真教去修武,故事由此展开。杨过虽是恶贯满盈的杨康之子,但幼时便显现侠义精神,在其十三岁时,在嘉兴见李莫愁要掳走陆无双与程英,便出手相救,但因年幼力薄,终未成功,十八岁时,在豺狼谷附近杨过又遇到陆无双遭难,便又出手相救。此时的杨过初入江湖武功平平,但仍本着见义勇为之心救人于危难之中。

随着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离合纠葛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杨过的侠义之情也在逐渐成长,他无意之中得知自己的父亲是被郭靖夫妇杀死,为了报仇,便去襄阳城刺杀郭靖,但见郭靖心胸宽广而不愿下手,并在次日随郭靖去蒙古大营救出武氏兄弟,终被郭靖的大侠精神感动,放弃了为父报仇的想法,并救受伤的郭靖回襄阳,在金轮法王前去行刺时,杨过假扮成郭靖将其引开,后与李莫愁争刚出生的的郭襄,在此过程中,

杨过的侠义精神在逐渐成长,理解了许多为国为民的思想,如他在刺杀郭靖的时候内心矛盾中的一段想法;他想:“我此刻刺杀郭靖原是举手之事,但他一死,襄阳难守,这城中成千上万婴儿,岂非尽被蒙古兵卒残杀为乐?我为报一己之仇却害了无数百姓性命,岂非大大不该?”③终是放弃了刺杀郭靖的念头。

杨过的成长过程是复杂的,但他始终都有一颗见义勇为之心,在与郭靖夫妇有复杂恩怨的前提下,仍多次出手相救她们,逐渐成长成“侠”。

(二)言出必信,重信然诺

“言出必行,重信然诺”一直以来被奉为君子行事的法则,作为有正义之怀的侠士自当也不例外,司马迁就曾在《游侠列传》中高度赞美了“侠”的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高贵品质,这些为后来人们写武侠人物奠定了叙事基调。我们可以从人伦关系的准则来看侠义精神的这一要素。古人坚守“有信必守,有诺必践”的信条,大到事关国家兴亡,小到事关个人荣辱的,如退避三舍,关羽华容道释放曹操。荀子曾教导弟子要他们明白:言而无信,为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是小人的行为。这正是说要让我们不要做那言而无信的小人。金庸的侠义观中也包涵“言出必信,重信诺然”的精神。如《鹿鼎记》中的茅十八与吴六奇约定要切磋武艺,被官府关进牢里也觉得是非去不可,宁愿杀狱卒越狱,闹到被赏格捉拿也要去践行约定。

《射雕英雄传》中的江南七怪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大侠群体,他们为了做到和长春子丘处机两方之间的约定,背井离乡舍弃江南艰苦跋涉千里之遥去那风刀霜剑的大漠寻访郭靖,在其初遇郭靖中更是有这样一段,讲朱聪夺了郭靖匕首,郭靖要他归还时,朱聪说还你就还你,但要告诉匕首哪里来的,但是哪知郭靖自小愚钝,问了几个问题也没有结果。这时,金庸写到:“江南七怪极重信义,言出必践,虽是对一个孩子,也决不能说话不算数。便把匕首交到郭靖手里。”④当然这只是他们实践诺言中的一个小插曲的诺言,却也着实体现了江南七怪的侠义。此时他们一寻找郭靖母子六年,后来更是为丘处机的约定在大漠一住就是18年,对郭靖倾囊相授。在此期间张阿生丧了命,韩小莹失了芳华,但他们从未放弃。其意之诚,其心之坚,实在令人叹服。

此外《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也是一个言出必信重信然诺之人。在蝴蝶谷,纪晓芙托他将杨不悔送到极西数万里之外昆仑山坐忘峰杨逍的手上。便暗下决心定要送到。这一路上历经千辛万苦,要躲避野兽,预防江湖恶人,甚至遇上了吃人的简捷等人,张无忌为护杨不悔周全,不惜让他们吃了自己,放掉杨不悔,初现侠义之风,至后来赵敏对张无忌提出的三个要求,张无忌都一一应对。更显出他言出必行,重信诺

然之风。

(三)拒绝利诱,坚持正义

自古侠者心中都有一股正义之气,他们秉承着“公道正直”原则,面对诱惑不动摇,诚如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一样,这样的英雄侠者面对威胁、危险从不退缩,他们都有自己“忠义”的个人原则。这样的忠义,是对朋友的忠义,是对君主的忠义,这样的个人原则支撑着他们行走江湖,不被外在压力屈服,并能始终如一,成为侠义之士。在金庸笔下更是不乏这样的人物,可以说但凡称之为“侠”或“英雄”的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这束正义的光芒,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飞狐外传》中的主人公胡斐的侠义精神。

《飞狐外传》以胡斐为了坚持正义给素未谋面的钟阿四一家报仇而追杀凤天南为线索,叙述了胡斐和袁紫衣、胡斐与程灵素的故事。胡斐和袁紫衣在湘妃庙中初次遇到凤天南,他将凤天南逼得将要引棍自裁时,自己深爱的情人袁紫衣抬出师命为凤天南求情。美色当前,软语盈盈,一边是自己深爱的情人,一边是自己要为正义追杀的仇人,胡斐在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中,毅然作出自己的选择。他不为美色所动,不放弃追杀凤天南,坚持了侠义的原则。

后来胡斐与程灵素相识,结伴去京城寻访元凶。凤天南为了不被胡斐追杀一路上为胡斐打点准备好一切。有丰盛的宴席、豪华的住宅,而且他还被告知这一切都归属与他的名下,一时间,世人想拥有的豪宅金钱都得到了满足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斐也有一些满足了。他想:“有灵姑娘为伴,谈谈讲讲,倒也颇不寂寞。在这里住着倒也无忧无虑,快乐逍遥。”然而,由于胡斐心中的侠义精神,他立马转念又想:“那姓凤的恶霸杀了钟阿四全家,我不伸此冤,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⑤面对金钱物质的极大诱惑,胡斐仍能保持这样清晰的为义伸张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后来到了京城面对众多江湖义士的威逼利诱,胡斐仍然不为所动,这使胡斐的侠义精神逐渐饱满。对于胡斐的侠义精神,金庸有精彩的论述:“... ... 孟子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不难做到,在本书中我想给胡斐增加一些要求。要他‘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⑥而胡斐做到了这点,威逼利诱面前没有动摇,坚持了正义,坚守了道义。

(四)为国为民,民族大义

既然是武侠小说,必定要围绕英雄来写。中国的武侠小说大致如此,在武侠的世界里,有靠能掐会算起家的吴用式智谋英雄,有靠横冲蛮干力大如牛的李逵式莽汉英雄,还有一些像徐良、童林、展昭式的公门走卒式英雄,金庸笔下这样的侠士英雄也有,但却不能堪配“大侠”二字。金庸认为只有“为国为民”才堪称“侠之大者”。金庸想说的侠,不是为个人,为集体,为这些“小众”的侠,而是要超越这些一心为民族、为国家的侠,这才是“大侠”。金庸为我们精心塑造了郭靖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点。

《射雕英雄传》写郭靖的成长过程,时代背景宋、金、元三国对峙时期,“靖康之耻”之后。郭靖从小受母亲的爱国教育痛恨金人,长大后又逢国难当头,自然生出一腔爱国热情。这些也是受“江南七怪”们侠义之举的影响,更是与黄蓉行走江湖的过程中学到的精神。如小说第十三回郭靖与黄蓉泛舟太湖,黄蓉给郭靖讲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的传说,郭靖听完后说:“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种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黄蓉笑着说:“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骄;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骄’。”郭靖问:“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黄蓉道:“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郭靖时始所悟,后与黄蓉登岳阳楼,看到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经黄蓉讲解,他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英雄大豪杰固然当如此胸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郭靖将国家人民慢慢放入心底,到《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回,郭靖“教训”黄蓉道:“……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精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父教养了一场。”⑦至此郭靖“为国为民”的大节义显而易见。

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郭靖为救襄阳城百姓冒死求见成吉思汗,与之一段“英雄论”耐人寻味。郭靖说:“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的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⑧成吉思汗听后,勒马回顾、茫然若失。当晚死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中喃喃念着:“英雄……”开疆辟土、杀人如麻的成吉思汗式英雄去了,为国为民的郭靖进驻读者心中。

如若说在《射雕英雄传》中是郭靖“为国为民”的精神形成期,那么《射雕侠侣》中就是他为国为民的实践期。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坚守襄阳城十年,最后他与黄蓉为国捐躯,这期间从未敢忘记“为国为民”四个大字。

1980年5月,金庸在写的《笑傲江湖》的《后记》时对郭靖那样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为国为家奉献的侠义精神给予了很大肯定。“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陈墨评郭靖为“第一大侠”可以说是精准之至。

三、金庸侠义观的先进性

武侠小说是由幻想而来的,表现为浪漫式的幻想无端漫衍,从某些方面来看,武侠小说是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最神秘、最基础的幻想内容戏剧化的结果,是一种民族幻想。侠义精神曾作为中国平民的人格理想受到中国人的崇尚,它指引着文学写作的精神,是民族英雄主义的自觉选择。在此精神的指引下,从司马迁创作《游侠列传》一直到50~60年代的金庸等创作的作品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侠义观也在不断进行继承与变革。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戴上了许多精神镣铐,个人的尊严,人格无从谈起。对个性尊严、个性追求,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锢,人们只能崇尚正义,只能为公,只能忠于君,只能行君规定范围内的善。这种状态影响侠义观的形成。使得传统的侠义观表现为非正即邪、非公即私、非忠即奸、非善即恶,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必须选择其褒义的一方面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侠仗义、扬善除恶,选择反面的,必遭惩处、唾弃。我们读传统武侠小说,总是可以将自己“替代”英雄,通过阅读幻想虚构自己的觉悟和成长。传统英雄的侠义观中没有个人私欲,没有错误,这种精神永远高高在上,让我们崇拜甚至渴望自己也具有那样的精神。到了50~60年代的金庸,他受西方自由民主主义的影响,力求打破传统突破种种束缚,寻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生命。金庸利用现代意识和自己的理解对传统的侠义观进行改造,并产生了极大的突破。

首先,他将他的侠义精神置于平常人身上加以展示。金庸希望将侠义精神写成我们身边普通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只有出身名门正派的人身上才有。例如,杨过的父亲杨康是个背信弃义、卖国求荣的人,但杨过却能够见义勇为,行侠仗义。他的侠义精神在面对亲情时产生了矛盾,产生了人性的冲突,在这种矛盾中他选择了见义勇为,这样在矛盾冲突中作出选择,使这种精神更加接近我们,更具有人性。江南七怪坚守就自己的诺言,十几年如一日的教诲郭靖,他们和我们一样不是大侠大义者,只因有一颗执着的心,便能坚守侠义;其次,金庸笔下的侠义观既继承了传统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又超越传统提出了“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的标准;最后,金庸的侠义观不再只存在于个

人的恩恩怨怨,快意恩仇,而更倾向于阐述民族思想,民本内容。例如杨过可以为了抗蒙大业击杀陈大方,为了中原安定放弃个人恩怨帮助郭靖抵御蒙古军队,造福百姓。这样的侠义已经上融合民族忧患意识和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思考。

金庸侠义观与传统侠义精神对比产生的进步性,使得金庸小说得以经久不衰,广受好评。

四、总结

金庸先生是一位拥有博大精神和学问的作家,他作武侠小说不仅局限于小说本身,更对背后的文化精神进行深层的领悟探究。赋予作品一些独特文化品格之时,往往体现他对文化精神的独特看法。金庸武侠小说的侠义观更是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他对传统侠义观的诠释还是他从人性的角度描写阐述的侠义观,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金庸开始超越武侠小说的传统,将武侠中的侠义变得平凡而庄严,使侠义精神雄厚博大,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238

②金庸.神雕侠侣.攻打襄阳[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③金庸.神雕侠侣.攻打襄阳[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④金庸.射雕英雄传.弯弓射雕[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⑤金庸.飞狐外传.古怪的盗党[M].三联书店,1994年.

⑥金庸.飞狐外传.后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⑦金庸.射雕英雄传.五湖废人[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⑧金庸.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参考文献

[1]郝军海.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陈军.论金庸武侠小说人物塑造及其深层意义[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3]徐一玲.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武”“侠”“情” [J].文艺评论.

[4]曹不拉.金庸小说中的“义”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月.

[5]杨昕.金庸武侠小说侠义观综论[D].吉林:延边大学,2005年5月.

[6] 杨琳, 张燃冉. 六大信用问题袭扰中国社会[J].瞭望,2003.

[7] 胡小伟. 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J] . 嘉兴学院学报,2003.

[8]胡小伟.侠义、正义与现代化,金庸小说的现代性解读[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00732.

[9]William B.Warner. Breaking the Code of The Matrix; or, Hacking Hollywood to Liberate Film[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2.

[10]金庸放言: 武侠小说没前途[N].齐鲁晚报,2000.

[11]胡小伟. 唐宋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中的忠义观念[J].文学遗产,2003.

[12]高占伟.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J].文艺评论,1999.

[13]韩云波.从侠义精神到江湖义气[J].新东方,1998.

[14]钟晓毅,费勇编.《金庸传奇》附录[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5] 潘国森. 话说金庸[M] .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16] 陈平原. 千古文人侠客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7]唐峻山.无极的寂寞——从《鹿鼎记》看金庸对侠义精神文化的独特考[J].2006.

[18]陈墨. 孤独之侠——金庸小说论·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反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9]卢敦基. 阅读金庸世界·金庸新武侠小说的文化与反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20]李志远.金庸武侠小说热原因探析[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