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存

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存

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存
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存

外强迫因子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2008级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2班王宇20081301061

摘要:在综述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因子在气候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近千年中国地区温度存在暖—冷—暖三个典型的气候特征时期,而20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一个世纪,相比温度的变化,降水的变化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暖期的温度和降水距平都是近千年中最显著的;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过去千年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外强迫因子,然而近百年来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作用更为突出。

关键词气候变化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外强迫

引言

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人知道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旱涝灾害增加等等。现在,这些改变不再是耸人听闻的末日预言,从两极到赤道,全球人类都为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所威胁。

研究历史气候的变化,对于了解现代以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了解影响气候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于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积极引导气候的良性变化也至关重要。目前,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有多个研究机构在发展全球气候模式[1][2]3,研究者们也在全球不同区域运用不同的方法456,成功模拟出近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地区近千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各种外部因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78。除了自然因子以外,在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日益显著的当下,研究人为因素导致的外强迫因子的变化所对应的气候响应,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众多研究者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因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进行了总结。

1 中国过去千年的气候变化

1.1温度

最近20年在对过去2000年中国的温度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重建的温度序列尤其是中国东部与北半球最近1000年来温度变化在低频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般认为,中国过去千年的温度变化与全球一致,都是体现为三个典型的气候特征时期,即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世纪暖期。尽管用不同方法得到的各特征时期的起止时间与重建资料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的趋势都是相同的,而且,几乎所有的研究(刘健等[17]、王绍武等[18])都表明,20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世纪,也是温度距平最显著的一个世纪。

竺可祯[19]认为,中国隋唐时代(公元589-907年)气候温暖,宋朝(公元

960-1279年)气候转凉,说明中国没有与欧洲时间一致的中世纪暖期。葛全盛[20]等重建的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温度序列显示,930-1310年为中国东部中世纪暖期。王绍武等[21]重建的中国东西部近千年的温度序列认为,中国东部在9-13世纪期间存在中世纪暖期,而中国西部无明显的中世纪暖期。另外,中国东部的中世纪暖期并不是一个稳定不变的暖期,中间的12世纪气温较低。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中世纪暖期的存在与否,众多研究者的观点还存在一定的分歧。

也有研究[22]表明,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 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 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 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1.2降水

相比温度,降水的变化特征比较复杂。王红丽等[23]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对中国东部气候进行近千年积分模拟试验发现,近千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变化较为复杂,冷湿、暖干、暖湿和冷湿的气候过程皆有发生,占主导地位的气候变化过程暖湿(中世纪暖期)-冷干(小冰期)-暖湿(20世纪暖期)相交替。降水变化在两个暖期变幅较小冰期明显,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降水的峰谷变化滞后于温度。其研究结果与Zheng等人[24]的研究在降水变化的出现时期上基本一致。

另外,中国东部地区降水体现出明显的年代际特征。王绍武等[25]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呈现出周期不等的旱涝交替变化。张庆云等[26]进一步指出,20 世纪60~70 年代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年代际变化的少雨阶段, 1959、1963、1964、1967、1972、1976、1978 年都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年代际变化的多雨阶段, 1980、1983、1993、1996、1998年出现了严重洪涝。也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降水发生了一次由少到多的突变。近期有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在20世纪末再次发生突变,之后该地的夏季降水将表现出持续性减少特征[27]。

2 外强迫因子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2.1外强迫因子对温度变化的影响

高建慧和刘健[28]通过对太阳辐射常数、火山活动指数、CO

2和CH

4

浓度序列的

拟合分析发现,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是控制全球温度变化的主控因子,在现代暖期之前,火山活动对极端低温的出现有重要的影响。而在最近百年尺度上,温室

气体( CO

2和CH

4

)浓度含量的变化对温度变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IPCC公布

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然而有另一部分学者[29]认为,虽然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在年代际及年际尺度上其影响甚至有时可能超过人类活动的作用。蒋样明[30]等人进一步指出,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0a来全球气温呈振荡变化,除受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等重大自然现象影响外,并未出现异常增温现象,仍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资料显示,

近几千年来海平面以几乎恒定的速率上升,与大气温度无明显关系;从冰芯中获浓度与气温升高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取的信息表明,CO

2

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很小。

20世纪的中国气候变暖,与北半球的情况大致相似,但在具体的变化过程和幅度上又与全球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首先,我国温度出现最高的时期是在40年代,而不是80年代以后;其次,我国的西南地区自50年代以来一直在降温,增暖主要出现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另外,近百年来中国温度变化出现两次突变,一次在1919年,一次在1952年。周天军,赵宗慈[31]考虑不同排放情景和各种强迫因子分别组合3组试验,对试验结果采取多模式集合,并将其与20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与观测序列作对比,结果表明,20世纪早期的中国气温变化,有受到自然强迫变化的迹象,考虑太阳常数和火山气溶胶变化的模式,大多能够成功再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但近50a来,单独考虑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不同情景,即可较好地模拟出气候的变暖。吴涧[32]等人的研究表明,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和间接辐射效应总体上都会使地面气温降低,吴蓬萍和韩志挺的对硫酸盐间接辐射效应的研究[33]支持了这一观点,周天军,李立娟基于大气环流模式特别是区域气候模式所做的的数值试验表明[34],夏季在中国东南部区域硫酸盐气溶胶的负辐射效应超过了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从而对变冷产生贡献。王喜红[35]的模拟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的直接效应引起中国东部及南部大陆地区明显降温, 幅度超过-0.1摄氏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均没有20世纪20年代的增暖做出成功的模拟,说明仅靠这些外强迫因子不足以对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做出全部的解释。

2.2外强迫因子对降水变化的影响

潘静等[36]指出,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强(弱)太阳活动年,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地区少(多)雨,西北地区却多(少)雨,而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量也偏多(少);太阳活动与夏季的梅雨量存在着既显著又复杂的相关关系,而且它们间的相关关系还随时间有年代际变化。魏凤英[37]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方法对1905-2000年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各强迫因子之间的相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阳黑子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贡献。

Xu等[38]通过分析观测数据, 推测出硫酸盐气溶胶增多引起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1970 年末开始转折。Gu等[39]认为,南涝北旱是中国区域包括硫酸盐在内的各种气溶胶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内的很多研究者也对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吴伟等[40]使用全球气候模式( GFDL-AM2) ,对硫酸盐直接气候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硫酸盐气溶胶增长引起的降水年代际变化与观测到的降水转型有很好的时空一致性,硫酸盐气溶胶增多对长江中下游降水年代际转型有重要贡献。

火山喷发后降水量虽然有增加的趋势,但这个关系在统计上是不够显著的[41]。有关火山活动对降水的影响目前又有了一些新的研究,但由于降水序列中火山信号较弱,同时还有许多其他因子的影响,客观地分辨出火山的影响较复杂,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总的来说,火山对降水的影响远小于气温。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降水量总的趋势也是增加的。温室气体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地面气温相似。此外,降水量变化百分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秋季较小而在冬、春季较大[42]。

3 总结与展望

过去千年以来,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硫酸盐气溶胶、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因子对于气候变化的贡献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不同。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气候变化来说,这四种因子当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硫酸盐气溶胶与温室气体的研究应该收到更广泛的关注与重视。不仅是因为各种研究证明的其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因为这是人类目前能够控制与改变的少数几个影响气候的因素。尽管由于研究资料的不足、研究方法的缺陷等客观原因,将这两种外强迫因子影响气候的机制彻底研究清楚、使其对气候的影响得以定论都是相当大的难题,但是面对全球气候让人不安的各种变化,对于气象研究者来说,这些无疑是需要积极承担的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Jones P D, Mann M E. Climate over past millennia. Rev Geophys, 2004, 42: 1–42

[2] Ljungqvist F. Temperature proxy records cove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 A tabular and visual overview.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A,Phys Geogr, 2009, 91: 11–29

3Mann M E. Climate over the past two millennia. Ann Rev Earth Planet Sci, 2007, 35: 111–138 4Min S-K, Legutke S, Hense A, et al. Internal variability in a 1000-yr control simulation with the coupled climate model ECHO-G–I.Near-surfac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mean sea level pressure. Tellus, 2005, 57A: 605–621

5周天军,满文敏,张洁,过去千年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469–476

6满文敏,周天军,张洁,等. 一个气候系统模式对小冰期外强迫变化的平衡态响应. 大气科学, 2010, 34: 914–924

7Shen C, Wang W-C, Peng Y, et 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Clim Past, 2009, 5: 129–141

8Fan F, Mann M E, Ammann C M. Understanding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Past Millennium: Insights from a longterm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 J Clim, 2009, 22:

1736–1748

[17]刘健,von S to rch H,陈星,等. 千年气候模拟与中国东部温度重建序列的比较研究[ J].

科学通报.2005, 50( 20): 2251-2255.

[18]王绍武, 谢志辉, 蔡静宁,朱锦红,龚道溢,近千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自然科学进

展.2002,12(11)11: 1145-1148

[19]竺可祯(1973),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2: 168-189

[20] 12 Ge Quansheng, Zheng JingyUn, Fang Xiuqi, et al(2003), Temperature changes of winter一

half-year in eastem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The Holoeene 13(6): 933-940.

[21]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2002),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7(2): 137-145

[22]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徐铭志,王颖,等.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气候与环

境研究,2005,10(4): 701-716

[23]王红丽,刘健,王志远,王苏民,况雪源,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模

拟分析,科学通报,2011,19(56): 1562-1567

[24]Zheng J Y, Wang W-C, Ge Q S, et al.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and extreme events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00 years. Terr Atmos Ocean Sci, 2006, 17: 579–592

[25]王绍武,蔡静宁,朱锦红,等. 19 世纪80 年代到20 世纪90年代中国年降水量的年代

际变化.,气象学报,,2002 , 60 (5): 637~639

[26]张庆云,吕俊梅,杨莲梅,卫捷,彭京备,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

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大气科学,2007,31(6):1290-1300

[27]丁一汇,张莉.,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J],大气科学,2008,32

(4):794-805

[28]高建慧,刘健,近千年全球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的模拟分析,鲁东大学学报,2010, 26( 3):

266-270

[29]王绍武,葛全胜,王芳,闻新宇,黄建斌,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核心问题,2010,25(6):

656,665

[30]蒋样明,彭光雄,邵小东,

[31]周天军,赵宗慈,20世纪中国气候变暖的归因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28-32

[32]吴涧,蒋维楣,刘红年,汤剑平,环境科学学报,2002,:2(2): 129-134

[33]吴蓬萍,韩志伟,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间接辐射和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

学,2011,35(3): 547-559

[34]周天军,李立娟,李红梅,包庆,气候变化的归因和预估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008,32(4):

906-922

[35]王喜红,石广玉,马晓燕,东亚地区对流层人为硫酸盐辐射强迫及其温度响应[ J] . 大气

科学, 2002, 26( 6) : 751- 760

[36]潘静,李崇银,顾薇,太阳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气象科学,2010,30(5):

574-581

[37]魏凤英,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大气科学,2006,30(2):

202-211

[38]Xu Q. Abrupt change of the mid-summer climate in central eastChina by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J] . Atmos Environ, 2001, 35: 5029- 5040

[39]Gu Y, Liou K N, Xue Y, et al. Climat ic effect s of different aerosol ty pes inChina simula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 J] . J.Geophy.

Res. , 2006, 111

[40]吴伟,李双林,杨军,姚锦烽,硫酸盐气溶胶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代际转型的影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1,26(5): 470-479

[41]张先恭,张富国,火山活动与我国旱涝、冷暖的关系,气象学报,198543(2): 196-207

[42]许吟隆,薛峰,林一,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模拟

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2): 209-217

计算机网络安全文献综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综述学生姓名:李嘉伟 学号:11209080279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姓名:夏峰二零一三年十月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加密;防火墙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但公开化的网络平台为非法入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的信息数据、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正文 1.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1]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也包括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任何一款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恰恰就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绝大部分网络入侵事件都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补上系统漏洞造成的。此外,软件公司的编程人员为便于维护而设置的软件“后门”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一旦“后门”洞开,别人就能随意进入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218583119.html, 《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研究综述 作者:李秋萍李莲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十大流行语研究述评 从2008年开始,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每年都会推出由读者推荐、经专家评议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大流行语”条目时,《咬文嚼字》编辑部明确指出“十大流行语”征集要求是流行、创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语”的评定时,专家们并不止是考虑词频的高低,更要考虑三方面的价值,即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十大流行语”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者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根据中国知网搜索结果显示,从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语”至今,共有20篇关于“十大流行语”的研究论文,综观这些论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 一.对某年“十大流行语”的单独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语”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年“十大流行语”的生成、特征、传播、影响。如林洁雯《2009年十大流行语分析与流行语特点研究》(2009)对流行语的特征、形成 和传播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四个基本特征:流行性、时段性、新型性、快速传播性,流行语形成和传播的条件有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稍多,王淏《刍论新词语的产生方式和传播特色——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对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产生方式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的传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众接受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流行语的影响,包括映射科技进步、诉说文化变迁、传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名作欣赏,2014.12)把流行语的社会特征与行业、性别、社会地位、心理状况、社会现象等因素相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 “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 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网站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指标_网络影响因子述评

?综 述? 网站影响力的定量评价指标———网络影响因子述评 朱 雷 (中南大学医学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78) 摘 要:本文将对网络影响因子(WIFs )这种基于链接的分析方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应用进行讨 论。从网络计量学诞生到现在,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仅有了很重要的发展,而且与之有关的网络数据搜索技术也不断提高。目前WIFs 也已经被认为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从本文分析中可以发现文献计量学通过对超链接的分析已经被应用到网络信息的研究。此外本文对未来的此项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Internet ;网络计量学;链接分析;网络影响因子;WIF 中图分类号:G 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634(2006)0821269206 Web Impact F actors :the I ndex of Q 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WEB Site ZHU Lei (Medical Library o f Centeral South Univer sity ,Changsha 410078,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how this linkbased metric has been developed ,enhanced and applied.N ot only has the metric itself underg one im provement but als o the relevant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en 2hanced.WIFs have als o been validated b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research measures.Biblio 2metric techniques have been further applied to the Web and patterns that might have otherwise been ignored have been found from hyperlinks.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s 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K ey w ords :internet ;webometric studies ;hyperlinks ;web im pact factors ;WIF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朱 雷(1973-),男,湖北宜昌人,中南大学医学图书馆馆员,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 事业管理博士生,从事网络数据库开发、应用,网络计量学研究. 1 网络影响因子的起源及其概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Internet 网络技术飞 速发展,纸质印刷型等传统信息资源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使用原有的信息计量方法已不能够满足对电子和网络信息进行测度和计量的需要,这就促成了新的网络计量学的诞生。网络计量学是应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及信息技术,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 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111 网络影响因子的研究基础 11111 链接分析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计量学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近年来对Internet 上网站之间相互链接分析的研究呈不断上升趋势。链接分析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分析站点被其他站点“引用”的情况,也就是对其它站点指向某站点的链接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核心站点。 (2)为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可以通 第24卷第8期2006年8月 情 报 科 学 V ol.24,N o.8 August ,2006

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综述

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网络安全研究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起初多从计算机技术角度分析保护网络软硬件及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社会科学介入这一问题的开端。国内关于网络安全的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研究初期( 20 世纪80年代- 2000 年前) : 初期研究多以信息安全讨论较多,每年发表几十篇社科学术论文。二是发展时期( 2000- 2010 年) :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研究问题,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关注网络安全问题。三是兴盛时期( 2010 年至今) : 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迅速发展,以每年上千篇文献的速度增长,其中,以政治学、情报学、经济学出发的研究较多,尤其对网络空间政治与国家安全、全球网络安全及治理困境、网络安全威胁及态势分析、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及启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对策探索等几个问题的讨论较多,成果也颇为丰硕。目前,国内社会科学领

域的网络安全研究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注重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以关照现实、制定方案为目标的对策研究。 1 网络安全文献统计分析 为了观察网络安全研究发展历程,统计其历年的文献是最好的方式。在中国知网数据库( 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 中,有大量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的文献资料,有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多种类型。在CNKI 数据库中全文搜索“网络安全”,截至2016 年1 月27 日( 本文数据搜集时间,下同) 共有3 869 646 篇文章。考虑到文中出现“网络安全”一词并不表示文章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随后又在CNKI 数据库中搜索了篇名、摘要、关键词三个要素中含有“网络安全”的文献数量,结果文献数量大幅下降,分别为39 989 篇、170 650 篇和60 200 篇。网络安全这一概念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以诸多文献都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根据CNKI 对文献的归类,有自然科学( 简称“自科”) 和社会科学( 简称“社科”) 之分,在以上文献中,社科文献占比例并不高,从不同要素进行考察,分别通过全文搜索、篇名搜索、摘要搜索、关键词搜索“网络安全”的社科文献,数量为1 028 691 篇、6 569 篇、29 849 篇、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193-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影响因子研究——以纽约和香港为例

基于轨道交通的TOD模式影响因子研究——以纽约和香港为例* 崔 杨敏行 陈可石 翀 【摘要】近年来,TOD理念在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可持续性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经济社会特征相似的情况下,TOD社区居民的公共交通出行频率远高于其他社区。但现有的TOD模式研究往往关注近年来新开发地段和郊区的邻里社区等,而鲜有在城市层面通过站级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深入研究。本文以轨道交通网络发达的纽约和香港作为范本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影响轨道交通客运量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以下几组相关变量对轨道交通客流量影响较大:①土地利用;②车站特征;③社会经济和人口特征;④模式竞争。结果表明,车站特征为影响轨道交通载客量的首要因素,应该作为今后轨道交通模式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优化手段;高的汽车保有量会伴随更频繁的上落、停车和换乘等活动,从而提升远距离出行的公共交通比例;而地方特定因素对轨道交通载客量影响也很积极。 【关键词】TOD;轨道交通载客量;土地利用;纽约;香港 1 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内,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汽车使用以及对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学术关注的重点。常见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限制交通需求,比如道路收费、停车管理和交通静化;二、增加交通供给,包括公路建设、铁路投资和提供停车和慢行系统等。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通过交通措施解决问题的效果非常有限,人们的出行行为受到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TOD模式基本理念是:相对高密度、紧凑、混合的城市形态,高品质、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服务,以及行人友好的环境。于是,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交通联合开发(Transit-Joint Development)、新传统开发(Neo-Traditional Development)以及交通集中发展(Transit-Focused Development)等一系列发展战略被陆续提出(Cervero et al,2002)。尽管这些理念涵义不尽相同,但结合交通混合开发等策略逐渐得到广泛接受,并被认为可以降低机动车使用率。 既有的大多数TOD模式研究更加关注未开发的新城和郊区等,而对交通系统已经高度发展的特大城市层面关注不足。这些城市往往已经拥有较高的轨道客流量,并且交通换乘多分布于中央商务区(CBDs)等高密度地区,而郊区和城市边缘逐渐兴起的大型居住、办公和产业集群,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结构和形态,单中心也逐渐向多中心转换(Loo和Chow,2008; Newman et al,1995)。这些土地利用和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促成了交通客流量的巨大变化。众所周知,纽约是世界的文化、商业和金融中心(Sassen,2001);而香港作为亚 *本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和深圳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部分前期成果,内容 根据《Rail-base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New York City and Hong Kong》翻译整理,原文刊于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6),202-212; 作者Becky P.Y. Loo, Cynthia Chen, Eric T.H. Chan.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状

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综述 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国家军事部门,不管是天文的还是地理的都依靠网络传递信息,这已成为主流,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网络信息的各种入侵行为和犯罪活动接踵而至,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小至个人的利益,大至国家的安全。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就是为了尽最大的努力为个人、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网络安全技术更好的为广大用户服务。 研究意义: 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实际上包括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平台.我国在构建信息防卫系统时,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我国要 想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终的办法就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信息安全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系统的规划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上,产业上,政策上来发展它.政府不仅应该看见信息安全的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且应该看到,发展安全产业的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未来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09学前(2)邵冰青00915517 国内外学着对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做了很多研究。幼儿自身特点、家庭、教师的特点以及幼儿和教师的互动环境都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形成。 一、与幼儿相关的影响因素 幼儿作为互动的主体,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家庭的特点影响着互动的形成。研究表明,开朗、外向、行为积极地幼儿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Fein,Gariboldi,Boni(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内向或是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和老师的互动情况。Brophy,Good认为,教师会格外关心那些与自己亲近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多是积极行动,成绩优异,能够表现自己的孩子。除了幼儿自身的气质外,幼儿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互动的结果。Erickson,Pianta(1989)指出,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情况,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影响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与老师相关的影响因素 师幼关系还受到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师的教育观念等地影响。Rimm-kaufman(2002)的研究显示,教师对儿童的敏感反应是与儿童在课堂的积极调节紧密相关的,并且儿童与更敏感的老师进行互动比与不太敏感的老师互动显示出更多的主动行为。此外,奉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老师更能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动。Kagan,Smith(1988)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奉行“儿童中心”的教师比奉行“教师中心”的教师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为敏感。 三、与互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国外新进研究表明,班额的大小会对师幼互动发生影响。Rimm-kaufman(2002)研究显示,初期被划分为勇敢的儿童在班额较大的课堂中更容易出现拒绝任务的行为,更可能讲话,更可能向教师提出请求。Blatchford(2003)研究显示,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为流畅,更富有个性化,但在大班教学中,幼儿更可能与同伴进行互动,而与老师互动减少。此外,幼儿园处于的环境中的噪音,卫生情况也对师幼互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贾克(2000)研究表明,幼儿园处于的地区往往噪音级别很高,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老师也更易产生怠倦感。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崭新的特点。本文力图在信息网络、社会巨变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文网络文学的起源、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及网络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为网络文学对传统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第四部分探讨网络文学的特质,分析网络文学的缺陷。第五部分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现状、特性、缺陷、前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文化意识,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一波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色,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开始有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至今,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是否已经走上正途或已取代了传统

文献综述

1富营养化的概念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的一个指标。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把富营养化定义为水体营养盐增加所引起的一系列征兆变化,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的资源价值。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发生富营养化时,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在近海中,夜光藻、无纹多藻等占优势,藻层呈红色,被称为“赤潮”;而在江河湖泊中,则被称为藻花,又为“水花”或“水华”。 富营养化是湖泊分类和演化的一种概念,是湖泊水体老化的自然现象。湖泊由贫营养湖演变成富营养湖,进而发展成沼泽地和旱地,在自然条件下,这一历程需几万年至几十万年。但如受氮、磷等植物营养性物质污染后,可以使富营养化进程大大地加速。这种演变同样可发生在近海、水库甚至水流速较缓慢的江河。如1998年4月福建、广东、香港沿海,武汉市东湖,同年2月湖北省汉江段等,都由于水体受到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污染,使夜光藻、蓝藻类铜锈囊藻及有毒裸甲藻疯长。呈胶质状藻类覆盖水面,色呈暗红,故称“赤潮”,隔绝水面与大气之间的复氧,加上藻类自身死亡与腐化,消耗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迅速降低。藻类堵塞鱼鳃与缺氧,造成鱼类窒息死亡。死亡的藻类与鱼类不断沉积于水体底部,逐渐淤积,最终导致水体演变成沼泽甚至旱地。 一般认为总磷与无机氮浓度分别达到0.02mg/L与0.3mg/L的水体,标志着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也有人认为,水体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达到临界负荷量:总磷为0.2—0.5mg/(L?a),标志着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天然富营养化,水体从天然环境中获取氮、磷等营养物质,逐渐富集而发生水质变化的过程称为天然富营养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也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逐渐增加了湖

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综述 作者:指导老师: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共享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己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研究了系统安全漏洞,讨论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采用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层次化评估方法来分析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态势。 关键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漏洞;威胁评估;脆弱性 1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Internet得到迅速发展与此时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经济活动的融入,原本不平静的internet变得更加危险,各种病毒、木马、入侵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再加上现有数量巨大的黑客工具可以随意下载,这使得普通人也可能成为黑客,internet充满了陷阱和危险。不管是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还是网络安全事件都在呈爆发式增长态势。面对如此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但是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大都忽视了安全问题,即使有考虑,也仅把安全机制建立在物理安全机制上。随着网络互联程度的不断扩大,这种安全机制对于网络环境来说形同虚设。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网络所采用的协议:TCP/IP协议存在先天的设计缺陷,对于在上面传输的信息毫无安全性可言,根本不能满足网络安全要求。 仅凭技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更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安全问题,风险评估在这项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2 网络安全与风险评估概述 2.1网络安全概念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2]。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XX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抵赖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网络安全涉及的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技术方面主要侧重于防X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管理方面则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 2.2网络面临的威胁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是《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早前有些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规划分析,但如今经济已经步入了“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其波动情况值得关注,并且在美联储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和各国竞相压低本国汇率的外部情况下,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被推到了漩涡中心。因此基于“后危机时代”这个大背景,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把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早前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地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置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对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主要查阅了近几年有关人民币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及人民币汇率理论的文献期刊。

1 后危机时代 1.1后危机时代的概念 所谓后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这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主要世界组织和预测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乐观,连续几次上调预测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1月26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3,9%,高于该组织2009年10月预计的3.1%;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会继续加速增长,预计增幅,预计增幅为4.3%,也高于上次预计的4.2%。其中,2010年美国增长2.7%,欧元区增长1.0%,日本增长1.7%。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增长10.0%,印度增长7.7%,巴西增长4.7%,俄罗斯增长4.0%。全球经济正在进入好于预期的复苏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报告中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2.1%和6.0%,2011年增速将达到2.4%和6.3%。 1.2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印度明年要达到9%,拉美国家明年会有5%左右的增长。 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

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及 其影响的教育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历史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脱离了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1969年计算机网络的问世加快了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步伐。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也相继产生,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最初的网络文化仅仅是社会上其它文化的传播载体。时至今日,它已有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也由此应用而生,并且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简洁生动,在形式上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在内容上新词新意层出不穷、超越常规的语法形式,表达方式上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它的诞生最初只是网友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那些经得起考验的部分约定成俗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广为流传。 - 1 -

现在的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数字型(520=我爱你)、翻译型(伊妹儿 =e-mail)、字母型(BT=变态)、符号型((:-…=心碎)、新造型(见光死:比喻网恋一见面就完蛋)以及其他一些尚未明确分类的类型(OUT=老土、我用偶表示)。网络语言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蔓延开来,并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 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还称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新华网https://www.sodocs.net/doc/4218583119.html,/newscenter/2002-08/29/content)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转向“研讨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新潮,富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外加他们拥有相应的网络应用知识和硬件支持。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同时,中国网民数突破4.5亿,达到4.57亿,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从我国网民的职 业构成看,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重为30.6%。从学历状况上看,大专及其 - 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