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学时:64

代码:

适用专业:

制定:

审核:

批准: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的专业必修课,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Docker的发展、Docker的概念与特点、Docker的安装方法、Docker镜像管理、Docker容器管理、Docker网络和数据卷管理、Docker编排工具使用、自动化部署、Kubernetes的概念和基本操作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素养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Linux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识记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掌握Docker的常用安装方法。

2. 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命令的使用;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公有仓库的使用和私有仓库构建的方法;掌握构建镜像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容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现原理;理解镜像和容器的关系;掌握容器的基本使用和运维管理;了解CGroups的功能;掌握利用CGroups对资源控制的方法。

4. 了解Docker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了解Docker存储技术、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方法。

5. 了解容器编排的管理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容器集群的管理方法和基本使用方法。

6. 了解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了解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

7. 了解Kubernetes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Kubernetes的架构和工作流程。

三、课程的内容

1.Docker概述

了解容器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Docker与传统虚拟机的区别,掌握Docker的常用安装方法。

2.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

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掌握镜像的常用操作命令;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镜像仓库的构建及使用方法;掌握构建镜像的基本方法。

3.Docker容器管理

了解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容器的实现原理;了解镜像和容器的关系;了解控制组(Control Groups,CGroups)的功能;掌握容器的基本操作和运维管理;掌握利用Cgroups对资源控制的方法。

4.Docker网络管理和数据卷管理

了解Docker网络架构;了解Docker网络模式;掌握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了解Docker 存储技术;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

5.Docker编排工具

了解容器编排的管理方法;了解容器编排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容器集群的管理方法;了解容器集群的基本使用方法。

6.自动化部署

了解Rancher容器管理平台的功能组件;了解Jenkins持续集成工具。

7.Kubernetes概述

了解Kubernetes的主要目标和增强功能;了解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了解Kubernetes 的架构;了解Kubernetes的工作流程。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

1.Docker概述

重点:Docker的基本概念和特点,Docker与传统虚拟纲的区别。

难点:Docker常用安装方法。

2.Docker镜像管理和定制

重点:镜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镜像的基本操作命令,仓库的基本概念,构建自定义镜像。

难点:镜像的基本操作命令,镜像仓库的构建,构建自定义镜像。

3.Docker容器管理

重点: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镜像和容器的关系、控制组功能。难点:容器的基本操作命令、资源控制。

4.Docker网络管理和数据卷管理

重点:Docker网络架构、Docker网络模式、Docker存储技术。难点:Docker网络的配置和使用、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的使用。5.Docker编排工具

重点:容器编排技术;容器集群管理。

难点:Compose编排工具、Swarm编排工具。

6.自动化部署

重点:Rancher的概念和组成、持续集成概念和优点。

难点:Rancher平台部署、Jenkins持续化部署工具。7.Kubernet概述

重点:Kubernetes概念、架构和工作流程。

难点:Kubernetes集群、kubectl常用命令。

五、课时分配表

六、实验项目及基本要求

实验1:安装和使用Docker

要求:掌握在线安装Docker的方法、Docker离线安装包的制作。

实验2:Docker镜像常用命令的使用

要求:了解Docker镜像,掌握Docker镜像常用命令的使用。

实验3:搭建私有仓库

要求:了解仓库,掌握搭建私有仓库的方法

实验4:构建自定义镜像

要求:掌握利用Docker commit和Dockerfile构建自定义镜像的方法。实验5 Docker容器常用命令的使用

要求:了解Docker容器,掌握Docker容器常用命令的使用。

实验6 Docker资源控制

要求:掌握Docker资源控制的常用命令

实验7:Docker网络管理应用

要求:了解Docker常用网络模式,掌握Docker常用网络模式的使用。

实验8:利用Docker实现容器互连

要求:掌握利用Docker实现同一主机和跨主机容器互连的方法。

实验9: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应用

要求:掌握Docker数据卷和数据卷容器使用方法

实验10:Compose编排工具应用

要求:掌握Compose编排工具的安装和使用

实验11:Swarm编排工具的使用

要求:掌握Swarm编排工具的安装和使用

实验12:Rancher平台部署应用

要求:掌握Rancher平台部署

实验13:Jenkins持续化部署工具应用

要求:掌握利用Jenkins持续化部署工具实现自动构建Java web项目

实验14:Kubernetes部署

要求:kubernetes的安装

实验15:kubectl常用命令使用

要求:掌握Kubectl常用命令的使用

七、考核办法

1.考试采用统一命题,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大纲各部分所规定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覆盖到各部分,并适当突出重点部分,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3.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4.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5.试题主要题型有:填空、简答、及综合应用等。

八、教材及参考书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教学大纲(04、05级) 编号: 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Sensor 适用专业:自动化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自动化教研室 总学时:36 学分:2.0 考核形式:考查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工程检测中常用的传感器,以及运用这些传感器测量诸如力、压力、温度、位移、物位、转速和振动等参数的方法。使学生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应用及发展方向。在工作中具有初步选用传感器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概述 主要教学内容 1 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 2 传感器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3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传感器的分类 二、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主要教学内容 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3 传感器动态特性分析 4 传感器的无失真测试条件 了解: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掌握: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表述方法。 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主要教学内容 1 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2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材料和参数 3 电阻应变片的动态响应特性

4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5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信号调节电路及电阻应变仪 掌握: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工作特性和应用。 四、电感式传感器 主要教学内容 1 变磁阻式传感器 2 差动变压器 3 涡流式传感器 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与特点、工作特性和应用。 五、电容式传感器 主要教学内容 1 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结构形式 2 电容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3 电容式传感器的信号调节电路 4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 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和应用。 六、磁电式传感器 主要教学内容 1 磁电式传感器工作原理 2 动圈式磁电传感器 3 磁阻式磁电传感器 了解:开磁路磁阻式转速传感器的组成、结构原理圈和工作原理。 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定义及其结构上的两大部分和两种磁路结构。 七、压电式传感器 主要教学内容 1 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 压电材料 3 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4 压电式传感器的信号调节电路 了解:影响石英晶体表面电荷密度大小的因素。 掌握:压电效应、石英晶体的纵向压电效应的定义;压电元件的等效电路和电荷放大电路和电路中各元件的意义。 八、光电传感器及应用 主要教学内容 1 内光电效应、常见的光敏元件、光敏元件的应用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大纲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学分 实验学时:8学时实验学分:学分 适应专业:01电子信息工程 编写人:陈欣波编写日期:2000年7月 一、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类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一个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的 能力。 2.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掌握工作原理。 4.能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5.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严格安装实验步骤认真完成实验内容。 三、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注:开设的实验项目可根据实验室具体设备和条件等进行适当地调整。 四、实验报告格式及要求 (一)、实验报告格式: 攀枝花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日期: 院系:电信班级:姓名: 学号:合作人:指导教师: 成绩: [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原始记录] [实验数据计算结果] 1.相关公式: 2.数据计算: 3.数据分析: 4.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指导书中提出的思考题,写出心得与体会] (二)、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名称、学生姓名、班号和实验日期; 2.实验目的和要求; 3.实验仪器、设备与材料; 4.实验原理; 5.实验步骤; 6.实验原始记录; 7.实验数据计算结果;

传感器原理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应用/Operation principles of 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二、课程代码:08011309 三、课程类别:专业课 四、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电子信息专业类研究信息采集问题的必修主干课。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非电信号的获取及转换方式,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和工程应用,使学生初步具备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设计、生产、工程应用的基础知识,了解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或特殊的传感与测试问题,为将来适应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合理选择和善于应用各种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学时/学分:48/3(含实验8学时) 六、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子线路 七、适应专业: 电子、电子信息类 八、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 课堂教学 第一章概论 1、了解信息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误差理论基础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 重点内容: 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教学难点: 二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阻应变传感器 1、了解应变片的结构和材料、电阻应变片的工作特性及参数 2、理解应变式力传感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3、掌握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电阻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线性补偿办法。 重点内容: 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差动电桥的概念、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电阻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补偿办法,应变测量电桥性能的提高。 第三章电感传感器 1、了解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消除方法、差动变压器外补偿电路、差动整流电 路,电感型传感器的应用。 2、掌握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掌握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特性分 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重点内容: 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主要工作特性及测量电路分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电感型传感器测量电路分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第四章电容传感器 1、了解差动脉冲调宽电路的工作原理,电容传感器的应用及在应用中正确处理所 遇到的问题。 2、掌握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差动电容传感器的概念,掌握电容 传感器主要工作特性及分析方法 重点内容: 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主要工作特性及配用的测量电路,如何在实际工程测量中正确合理的选择电容传感器。 教学难点: 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分析及(变间隙式)差动电容传感器测量电桥输出电压的计算、测量误差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第五章热电传感器 1、了解热电偶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冷端补偿及测温电路热,电感传感器的基 本应用。 2、掌握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工作原理及特性,温敏二级管、温敏晶体管 及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原理,掌握热电传感器的基本应用。 重点内容: 半导体热敏电阻、集成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工作特性、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的典型工程应用。 教学难点: 热电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及测量误差分析。 第六章压电传感器 1、了解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压电传感器的基本应用。 2、掌握压电传感器工作原理、压电传感器的组成及其测量电路。 重点内容: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训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训教学大纲 一、大纲适用范围: 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控制等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二、实训总学时: 总学时32学时。 三、实训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实训课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实训内容,实训前要做好预习,实训时要认真操作,做好实训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处理,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回答思考题。从而巩固各种传感器的技术和测量电路,提高学生对传感器的应用能力。 四、实训选做内容及学时分配情况:

五、教材: 自编教材 六、成绩考核办法: 实训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训预习和表现(20分)、实训报告(20分)、实训考试(实际操作和理论问答)(60分)。 1、实训预习和表现: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预习效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使用仪器的能力、观察和分析实训现象的能力、主动排除故障的能力、实训结果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学生的课堂纪律、实训态度、保持实训室卫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学生实训的原始数据须由教师签字认可。( 根据预习和平时表现情况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分为不同的档次) 2、实训报告:学生实训后应按时完成实训报告。要求:内容充实、图表齐全、数据处理正确(误差处理)、书面整洁、结构合理、回答思考题等。( 根据实训报告情况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分为不同的档次) 3、实训考试:通过考试了解和掌握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掌握的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建立操作技术与口试、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教师出实训考试题目,让学生独立连接电路,自拟实训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告,且回答有关理论问题。如是设计性实训题目要独立写出报告。( 根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训情况教师给出相应成绩,分为不同的档次) 4、实训课最终成绩分为五个档次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七、说明: 本门实训课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性、设计性题目要学生利用现有的设备先自己设计,然后验证得出测量结果。大纲中列举的18个实训题目每学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5个题目做为实训题目,其中序号为1-15的实训题目为必做题目;16-18实训题目为选做题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训题目。八、实训教学改革: 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可以利用实训室空闲时间来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实训,也可以完成自行设计或选做的实训内容。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描述: “传感器技术”是电子、机电与自动控制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构成、传感器工作的有关定律、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和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知识目标:掌握主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应用电路设计。 技能目标:独立分析、解决传感器方面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数据手册、厂商名录等获取和查阅传感器技术资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不断进行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电阻式、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霍尔式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 课程难点:各种传感器的温度误差与补偿,电容式传感器的屏蔽技术,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 学时数:80学时 二、教学目的与内容 1 传感器技术基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传感器技术”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大体内容,传感器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作用和分类,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掌握传感器常用的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作用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教学内容: 1)传感器简介 (1)传感器的定义

(2)传感器的组成与作用 2)传感器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2)按被测量分 (3)按输出信号性质分 3)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 (1)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主要技术指标 2 电阻式传感器(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常用类型。掌握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形式、特点、应用方法和转换电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电位器式传感器(2学时)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电位器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3)电位器式传感器的特性 (4)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2)应变式传感器(2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电阻应变片的特性 (3)测量电路 (4)温度误差与补偿 3)压阻式传感器(2学时) (1)压阻效应 (2)结构与特性 (3)固态压阻传感器测量电路 (4)温度补偿 3 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差分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上述传感器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了解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的特点、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教材

理论(含课内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光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光电子技术:全称(英文)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2、课程代码:B1309064 3、课程管理:数理学院应用物理教研室 4、教学对象:应用物理 5、教学时数:总时数48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实训16 学时。 6、课程学分:3 7、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 8、课程衔接: (1)先修课程: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模拟电子技术 (2)后续课程: 二、课程简介 光电子技术是由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互相渗透、优势结合而产生的,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科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光电子学为基础的光电信息技术是当前最为活跃的高新技术之一。该课程介绍光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介绍光电子系统中关键器件的原理、结构、应用技术和新的发展。该课程在阐明基本原理的同时,突出应用技术,使学生能够把握光电子技术的总体框架,有兴趣、有信心投入实践和创新活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光电系统的常用光源 (一)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光源及光度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发光二级管的新进展。 (二)教学节次及要求 第一节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1、掌握辐射度学和光度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辐射度学和光度学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二节热辐射光源 1、掌握热辐射光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黑体辐射器、白炽灯和卤钨灯的原理。 第三节气体放电光源 1、掌握气体放电光源; 2、了解气体放电光源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气体放电光源。 第四节激光器 1、掌握激光器的基本原理以及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 2、了解各种不同的激光器的发光机理。

传感器原理课程实践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课程实践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水位检测与控制课程设计

引言: 水塔供水的主要问题是塔内水位应始终保持在一定范围,避免“空塔”、“溢塔”现象发生。目前,控制水塔水位方法较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水位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多。水位控制在日常生活及工业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以往水位的检测是由人工完成的,当检测到数据后通过电话通知值班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这样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将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自动检测水位,并根据水位变化的情况自动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全天地连续测量水位的变化,把测量到的水位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完成相应的水位显示、控制及故障报警及显示水位等功能。这样就能实现无人自动控制,并且能快速的做出控制,减少反映时间,减小浪费,同时减少事故的发生,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它不仅要具有控制水位的功能,而且要能实现自动控制,才能使其使用方便;同时还要能够调节控制水位的范围。我设计的这个电路由电源电路,水位检测电路,水位控制电路和显示电路组成。 这个简易的水位检测与控制电路,具有水位上下限自动控制,水位自动检测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当水位下降到下限水位时,发动机开始运转,由水泵向水塔中灌水;当水位升至上限水位时,发动机停止运转,水泵中止向水塔灌水。 设计原理: 如电路结构图,负反馈由正压力系数力敏电阻组成。 1、电路分为两路:一路为水位控制电路,由恒流源、滤波放 大电路、滞回比较器、正相比例运算电路和水泵组成;另一路为水位检测电路,由电压跟随器、正相比例运算电路、水位传感器

和显示器组成。 2、水位控制电路,如滞回比较器传输特性,当水位达到上限水位时,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跳变为-UZ,发光二极管3截止,发动机停止运转,水泵中止工作。水位下降,负反馈将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使恒流源输入滤波放大电路的电流减小,滤波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减小。当水位下降到下限水位时,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跳变为+UZ,发光二极管3导通,发动机开始运转,水泵向水塔灌水,水位开始回升。负反馈将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使恒流源输入滤波放大电路的电流增大,滤波放大电路输出电压增大。当水位上升到上限水位时,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跳变为-UZ,发动机停止运转,水泵中止工作。从而实现自动控制。 3、水位检测电路,水位传感器将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相应的电信号,传输到显示器,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水位的情况。

《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Sensor Network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45228101,课程总学时51,周学时3,学分2.0,开课学期7。 1.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宋体五号字)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宋体五号字加粗) 《传感器网络》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涉及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学生通过对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这一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通信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高频电路与实验》。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 高守玮.ZIGBEE技术实践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 [2] 李文仲段朝玉.ZigBee 无线网络技术入门与实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专题讨论、应用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宋体五号字加粗)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理论课程成绩占30%,实验课程成绩占60%。平时考核(课堂讨论、作业、出勤)占10%。 8.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实验一 CC2430基础实验1 实验二 CC2430基础实验2 实验三 CC2430基础实验3 实验四点对点无线通信实验 实验五光敏、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实验 实验六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网络设计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010131029-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131029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21370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s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学时:64学分: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学期:6(春) 开课部门:机电工程教研室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电子电工等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戴蓉主编,《传感器原理与工程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郁有文等主编,《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贾民平等主编,《测试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Ramon Pallas-Areny等著,《传感器和信号调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强调实验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三比一。 本课程主要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检测中的具体问

题。对学科发展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共性技术。 本课程学习基本要求为: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 (1)传感器、检测系统组成、描述。 (2)自动检测的历史、发展。 (3)传感器测量的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的新发展。 (4)传感器的一般工程参数测量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 (1)传感器分类方法 (2)传感器动、静态特性的定义、测量方法。 (3)不同传感器等效、测量电路。 (4)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方法。 (5)各种物理效应和功能传感器基本特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 (1)常用传感器静态性能检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2)电桥测量、线性化处理及检测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3)R、C、L传感器基本原理、测量方法; (4)主要固态传感器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5)能设计一般工程参数的检测方法。 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传感器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 Senor Principle 课程代码:02220101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学时/学分:68/4.5(实验12学时)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感器技术基础”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包括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另一种物理量的装置。传感器技术是涉及传感(检测)原理的传感器件。传感器开发和应用的综合技术,随着现代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传感器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传感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传感器测量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熟练的电路分析能力、综合设计能力、整体思维能力、相互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传感器原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基本概念、分类方法,掌握常用的无源传感器、有源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输出特性、使用方法等,通过实验课,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技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传感器原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使学生掌握经典传感器和少数现代传感器的基本理论、主要特性、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会经典传感器应用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三)素质目标 通过传感器原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求实精神——通过传感器原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三、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知识体系 知识领域1:传感器概念、特性、标定、可靠性技术(CG)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7z8315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Senso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学分/学时:3/42 先修课程:主要有:物理、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元件、自动控制理论。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其目标是:提供了解、使用、分析和初步设计常用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后续其他专业课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特点,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掌握信息获取范畴的广义理解;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实现方式与结构;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国防工业和一般工业领域中的典型应用;同时使学生能够在自动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中正确应用常用的传感器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讲授传感器的性能评估,目前在工业领域中常用的几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的物理效应、变换原理、工作特性、主要结构、信号转换电路、误差及其补偿、合理应用等。同时本课程也重视对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的介绍。传感器结构设计、工艺及所用材料只作一般介绍。 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传感器技术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共15个学时;第二部分是关于典型传感器的讨论,这是课程的重点,共21个学时;第三部分是关于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传感器、应用示例的讨论,共6个学时。 教学的基本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单元教学任务。

五、教学安排及方式 第1章绪论(6学时,基本掌握,讲授为主) 1.1 传感器的作用与功能 1.2 传感器的分类 1.3 传感器技术的特点 1.4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1.5 与传感器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1.6 本教材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2章传感器的特性(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2.1 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般描述 2.2 传感器的静态标定 2.3 传感器的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其计算 第3章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4学时,掌握,讲授为主) 3.1 概述 3.2 弹性敏感元件的基本特性 3.3 基本弹性敏感元件的力学特性 3.4 弹性敏感元件的材料 第4章电位器式传感器(1学时,掌握,讨论为主,讲授为辅) 4.1 概述 4.2 线绕式电位器的特性 4.3 非线性电位器 4.4 电位器的负载特性及负载误差 4.5 非线绕式电位器 4.6 典型的电位器式传感器 第5章应变式传感器(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5.1 应变式变换原理 5.2 金属应变片 5.3 应变片的动态响应特性 5.4 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5.5 电桥原理 5.6 典型的应变式传感器 第6章压阻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 6.1 压阻式变换原理 6.2 典型的压阻式传感器 第7章热电式传感器(2.5学时,掌握,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7.1 概述 7.2 热电阻测温传感器 7.3 热电偶测温 7.4 半导体P-N结测温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09)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学习非电测量与传感器技术为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非电检测与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各种常用传感器的结构,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参数及工作特性;认识传感器在各种控制电路中的重要作用;掌握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分析方法;同时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正确的选择与使用各种传感器,从而为使用与设计各种智能化电子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实用电工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是《电气控制与PLC》、《电子线路板设计》、《EDA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培养,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非电检测与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 (2)掌握非电检测与测量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3)熟悉传感器的种类、结构与应用; (4)掌握常用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及性能参数; (5)学会根据电子线路使用与设计需要,合理的选用传感器; (6)正确分析各种传感器控制线路的工作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够认识与识别常用的各种传感器; (2)能正确利用仪表及仪器判断传感器性能的好坏; (3)能根据需要合理的选择传感器构成各种控制与检测电子电路; (4)能正确分析各种应用电路中传感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5)学会排除传感器控制线路基本故障的方法与技能。 3.素质目标 (1)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备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基础

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 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传感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传感器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应用领域、测量电路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电子测量系统、计算机(微处理器)控制的设计与开发奠定良好基础。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具体工程应用问题,能综合运用基本原理设计测控电路及分析、解决实际检测问题,提高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本课程所讲内容是从事电子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及掌握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各种传感器所涉及的基本物理现象和定律,掌握应用电路中的模拟、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要求的数学、电子技术及电路知识较多,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和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传感器概述( 2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传感器的组成、分类; (2)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4)了解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组成。 难点: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二)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应变效应的含义; (2)了解应变片的种类、材料及粘贴; (3)了解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4)掌握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5)熟练掌握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2.重点、难点 重点: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难点: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三)电感式传感器(4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特点; (2)掌握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应用;

《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课程组 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 2012年3月 《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1.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名牌大学”的定位,在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方向的指引下,基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传感器原理》在落实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和教材等教学要素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向教学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转化。以“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新型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将本课程建设内容继续细化,从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支合理的优秀教师梯队,努力成为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深入地全面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制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教与学构建高效、畅通和灵活的多维网络环境。 1.1 课程建设目标: 在《传感器原理》课程现有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上,利用3——5年的时间,以建设精品课程为主导,全面提升我校《传感器原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层次,建设一只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结构更加合理的队伍;进一步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不断充实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实验内容的综合创新性,建立建全课程试题库,形成一套富有特点的、多种形式、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将《传感器原理》课程建设成具有一定先进性、创新性和鲜明特色的课程教学平台。 《传感器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及电气类等相关专业本专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上述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专科必修课程。传感器被称为工业时代的测量工具——仪器仪表的“五官”,承担着信息的杆子和获取的关键任务,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信息源头,在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感器原理》课程涉及机械、动力、物理、化学、光学、材料、 电子、生物、半导体、信息处理等众多学科领域,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与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相一致,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从本课程开始奠定工程设计与应用思想、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基础,在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课程主要阐述各种类型传感器的特性、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既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性,又有一定的实际应用特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该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操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教材的选择上,教材选用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唐文彦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一书,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本专业基础课程

传感器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 二、课程代码:812117 三、课程类别:专业课 四、学时32 五、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 六、适应专业:海洋技术 七、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 本课程主要为海洋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八、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检测中的具体问题。对学科发展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共性技术。本课程学习基本要求为: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 (1)传感器、检测系统组成、描述。 (2)传感器测量的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的新发展。 (3)传感器的一般工程参数测量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 (1)传感器分类方法 (2)传感器动、静态特性的定义、测量方法。 (3)不同传感器等效、测量电路。 (4)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方法。 (5)各种物理效应和功能传感器基本特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 (1)常用传感器静态性能检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2)电桥测量、线性化处理及检测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3)R、C、L传感器基本原理、测量方法; (4)主要传感器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论 1、了解信息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

传感器原理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Operation principles of 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课程代码:08011309 三、课程类别:专业课四、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是电子信息专业类研究信息采集问题的必修主干课。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非电信号的获取及转换方式,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和工程应用,使学生初步具备传感器技术的研究、设计、生产、工程应用的基础知识,了解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或特殊的传感与测试问题,为将来适应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合理选择和善于应用各种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学时/学分:48/3 (含实验8 学时)六、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子线路七、适应专业: 电子、电子信息类八、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堂教 学第一章概论 1、了解信息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误差理论基础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传感器的标定重点内容:传感 器的定义、传感器的一般特性教学难点:二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第二章电阻应变传感器 1、了解应变片的结构和材料、电阻应变片的工作特性及参数 2、理解应变式力传感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3、掌握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及 应用电阻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线性补偿办法。 重点内容: 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差动电桥的概念、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电桥的分析方法、电阻应变传感器的温度误差及补偿办法,应变测量电桥性能的提高。 第三章电感传感器 1、了解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消除方法、差动变压器外补偿电路、差动整 流电路,电感型传感器的应用。 2、掌握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掌握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特 性分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重点内容:电感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主要工作特性及测量电路分析方法,带相敏整流测量电桥的工作原理。

《无线传感网》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6708066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网 英文名称:Wireless Sensor Network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16 学分:3 适用对象: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通信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或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传感器技术、微电机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计算机信息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着重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目标跟踪和时间同步等几大支撑技术,为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开发和应用中,深入利用关键技术,设计优质的应用系统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习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物理层协议、MAC协议、路由协议、拓扑控制协议以及无线网络协议IEEE802.15.4等通信协议,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目标跟踪和时间同步等几大支撑技术,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应用的基本设计方法,掌握其软硬件开发平台和仿真环境的使用。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和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开发和工程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参考。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1.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概述,主要内容:环境智能的远景,WSN应用实例,WSN 应用类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挑战,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智能的远景和WSN应用实例及WSN应用类型,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挑战,掌握传感器网络的特点,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第二部分体系结构 WSN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 2.WSN节点(无线传感网节点,WSNode)架构,含WSNode的硬件组件、WSNode 的能量消耗、WSNode的操作系统和执行环境、WSNode的一些实例; 3.WSN网络架构,含传感器网络方案、网络架构优化的目标和关键参数、WSN的设计原则、WSN的服务接口和WSN中的网关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