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对物质材料进行审美加工,使其具有实用和欣赏的一门造型艺术。

第一节概说

1.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就已经会人工取火了。

石器制作比较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铲、石凿等各种工具。

按血缘关系结成了“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恩格斯:“火的运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火的运用,使以后的各种手工艺,比如制陶、冶金的发明成为可能。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2.装饰的萌芽,爱美天性的自然流露

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就已经会人工取火了。

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经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使之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并开始表现出审美的萌芽。

石块、骨头、兽牙、海贝被山顶洞人制作成装饰品,根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的随葬品也使用石器和其他装饰品。

骨针的制作已经比较精致,出土的骨针长约8厘米,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这是经过切割、刮削、挖穿针眼、磨光等一系列工艺制成,骨针的使用表明人们已经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可以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

山顶洞人把石块、骨片、贝壳、兽牙等制成装饰品,有的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这些饰品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饰品了。

1966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遗骸的项部,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也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些都是原始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的萌芽。这种爱美的表现往往具有宗教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原始装饰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家族”。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每个氏族往往采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由这种图腾演变而来的,因而保护他们,使之生活发展,子孙繁荣。这是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界敬畏,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想象的超自然的力量,以祈求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是最原始的宗教崇拜。

从古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10岁左右,40万~50万年前,“北京人”的平均寿命为15岁,到新石器时代6000年前的半坡人只能到30~40岁。原始人短命是由于食物简陋,半饥半饱,加之自然灾害,酷暑严寒,毒蛇猛兽的侵害,以及疾病、传染病的肆虐,生命短促是可想而知的。

刺在身体上或绘刻在器皿或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表号图案。它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第三节石器工艺

1.在人类最早的历史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器。(木器时期,有人推断在石器时期之前

还有一个木器时期,古代书籍上也有记载“伐木以战”“断木为杵(音楚)”)

2.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人类使用石器工具的时代,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旧石器工具的历史长达数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遗址丰富,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中期(丁村人为代表),晚期(河套人和山顶洞人为代表)

新石器时代(较旧石器时代更为丰富,几乎遍及全国,多达千处)

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过度阶段,叫做“中石器时代”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拣取石料时,往往遇着文理细密、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加工后令人爱赏,有的可以随身佩带。因而当石器工具逐渐被金属工具所代替时,与其共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种类发展起来。

第四节、彩陶艺术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

二是其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原始陶器是使用粘土作原料,用手盘筑捏制或用捏制或用轮制而成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彩陶则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红色”为赤铁矿颜料,“黑色”为“锰化物”。)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艺术史的历程告诉我们,任何时期的优秀艺术都是人类"远观诸物,近取诸身",取舍创造并加以发展的产物,从山顶洞人留下的贝壳项链,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类装饰自己,美化和赞颂人本身,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每一个原始民族都有文身的历史,而彩陶艺术是人类文身艺术在器形上的表现方式。它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命的赞颂。

彩陶图案有大量的几何形纹饰,这既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以及鱼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同时也是原始人内心音乐涌动和视觉表现。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把它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显示了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彩陶的象形图案多种多样,最基本的主题是生殖主题。有大量的鱼、蛙、植物果实、花朵的描绘(左图)。半坡时代人的寿命平均二三十岁,生育是即神秘而又急迫的事情。所以鱼蛙这些多产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今天。

1.分布: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

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

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2.种类: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 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B. 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图像学分析为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从图像“人鱼共生”关系看有祈求图腾保佑“捕鱼丰收”的巫术行为,人面鱼纹多装饰于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耳或作对称上弯钩或饰两鱼纹,鱼周身以短浅或小圆点装饰。

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人鱼合体,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音耳)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鱼形图案:图中鱼纹或舒展平泳,或俯冲疾下,或相对背向地屈身蹦腾或回旋、蹦跃等姿态,构图活泼,堪称原始绘画的佳作。

鱼纹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

写实——抽象:由写实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使之更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的装饰图案的特点。

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早期用单体鱼纹,晚期用复体鱼纹。

人面形花纹:具有特色,共发现七例,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与人的生活习惯或方式有关)。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耳部作对称的向上弯钩,或饰两条鱼纹。嘴角用两道相交的斜线组成,两边也各饰一条鱼,在鱼的周身用短线或小点装饰。值得重视的是,在人面纹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出发笄(音机)的装饰,形象

的反映出当时发饰的状况。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鱼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人面形的花纹,具有“寓人与鱼”的特殊意义。

彩陶鱼鸟纹细颈瓶:仰韶文化彩陶,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遍体磨光。器形尤如葫芦,小口,细颈,阔肩,扁腹,肩腹间有脊棱,腹下部收,小平底。瓶身以黑彩绘水。鸟衔鱼纹。造型秀美,构图简单生动。(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彩绘船形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5.6厘米,长24.厘米,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此壶形状像船,头尾尖尖,杯口,短颈,平肩,两肩上各有半环耳可以系绳。在船腹处用黑彩绘有网状纹饰,像张挂鱼网,应与当时人的渔猎生活有关。

人头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1953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半坡类型陶器精品,泥质红陶,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人头像陶塑艺术品,为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有口,可盛水。少女形象,仰头浅笑,樱唇微启,似在轻轻哼唱着歌曲,神态安详。刻画手法细腻传神,甚为感人。

双耳尖底陶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此瓶为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当瓶空时,重心靠上;汲水时,瓶倒置水中,水便注入瓶内,使重心下移,瓶自动竖起,使用方便。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这是仰韶文化遗存中特有的产品,距今约6000年,设计美观,实用性很强,体现了当时仰韶人的智慧。

其外:还有三角点纹、几何纹等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②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距今五六千年。

(1)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还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小口尖底瓶和半坡不同。半坡型(葫芦型),庙底沟型(双唇)(2)装饰: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几何纹、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回旋钩连纹、其他:花瓣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彩陶钵绘鸟纹: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画器高12cm 口径32cm。出土于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钵图案于夸张变形中,极富装饰趣味,用笔简括生动。

鸟纹:有得做停立观望状,有的展翅欲飞。华县泉护村的鸟纹,作啄食状,形态十分生动。装饰特点: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彩绘鲵鱼纹瓶(蜥蜴纹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1958年甘肃甘谷县西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小口双耳深腹平底瓶,器形较高,为泥质橙黄陶,绘深褐色彩。腹部一面饰有形象化的鲵纹,即娃娃鱼,呈三角构图,首尾相连。稚拙生动,尤其线条勾绘,运笔自如,一气呵成的画艺,令人称许。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鲵鱼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生长在

山溪之中,四肢短小,尾大而扁,身上有斑纹,因为“声如小儿啼”,所以又称为“娃娃鱼”。鲵鱼在现今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但甘肃省只见于天水、武都两个地区,此瓶正好发现在这一范围之内。鲵鱼绘于瓶上,是这个不知名的氏族的图腾纹样,可能是他们信奉的祖先形象,鲵鱼的脸酷似人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躯蜷曲似在游动,两只前肢仿佛在支撑着身体,使头昂起,像是在呼喊着生命,又像是跃动着自由。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鲵鱼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视之为龙的“史前祖先”,也不无道理。

在今天的甘肃东部地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珍稀的动物。但近年来,有很多诸多著述都认为这一纹像应当是龙纹。有台湾学者说,“目前追溯商周二足神龙纹的来源,以甘肃武山出土的一件马家窑文化彩陶瓶上的龙纹为最早。虽然大陆的出土报告和后来的图录都称为‘蜥蜴纹’,其实这是没有细察的关系。……这形象明显是人面蛇身二肢的神话动物,绝对不能视为是四足的蜥蜴。”大陆也有人认为这是“人首蛇身,尾交首上的原始‘伏羲’神形象”,而“旧被误断为蜥蜴”。还有人甚至认为:“实际上在整个石器时代中,除了下面这个陶瓶上的形象外,我们再也找不到与龙更接近的形象了。”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人面彩陶瓶:瓶高31.8厘米,细泥红陶质。瓶口塑成人头形,脸型若瓜子状;五官均匀,法师清晰,鼻翼微鼓,颇具生气。器身以优美的弧线作轮廓,器腹用黑彩绘出三列具有庙底沟类型纹饰特征之图案饰带。全器伫立的女童。现藏甘肃博物馆。

彩陶花瓣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12厘米,口径20.3厘米,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另外还有花卉纹,各式花果纹样、太阳纹、动物纹等。

③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距今约五千年。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音桃)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1)器型: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2)装饰纹: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螺旋纹(漩涡纹):图案绚丽对称,优美流畅。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件彩陶大瓮,是马厂类型的典型器物。这种大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器物,用作盛储谷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收获量已有很大增长。马厂类型的这件大瓮高52.2厘米,口径19.7厘米,能容粮在百斤以上。腹部硕大,高有半米以上的陶瓮,底部仅十厘米,装满谷物后如何承担百斤以上的重量,估计当时很可能把下腹没绘彩的部分埋入干燥的地下,将重量部分传递到地面,由此而保持了大瓮的稳定,又可以利用高原地区干燥而凉爽的地温,保存粮食

不易变质。由于它的下腹大多埋入地下,所以彩绘都施于口、肩和上腹。向下俯视,可以看到彩陶的全部纹饰,这种施绘的方法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彩陶大瓮的花纹是在黑线中套以红色,构成许多旋转的圆涡,圆涡之下加两道水波,这是一幅表现人类与水的密切关系的图画。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有许多是表现水的,水波、漩涡以至水中的渔网都是当时彩绘艺术家的常用题材。彩陶大瓮上这幅绚丽的图画,仿佛使人看到了雨中的庄浪河(黄河支流,出土彩陶瓮的甘肃永登县蒋家坪坐落于庄浪河滨)上雨点激起的一圈圈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黄河水形成的一个个漩涡。人类就是在历史长河的急流中,乘风破浪的发展着和创造着。

我个人认为这样简单的依其纹饰形状或猜测命名,有所不妥。原因是在我国古代先民画出的纹饰并不是“彩陶有许多都是表现水的,水波、漩涡以至水中的渔网都是当时彩绘艺术家的常用题材”,而是体现了一个抽象的题材,如古代人们希望人死后可以复活,在其死者的陪葬品中,人们在彩陶上画以一定的符号,可祝人类的灵魂早日转世复生等等。这一点在智利每年1月底2月初在复活节岛举行的塔帕提节上,游客们在身上涂上泥浆参加节日游行。游客们在身上涂上泥浆并绘制的漩涡式纹饰就也是几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彩陶上古人绘制的漩涡纹饰可能并不是“表现水波、漩涡以至水中的渔网”,而是具有一定抽象的意义,在众多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众多的艺术作品早在古代就有过交流,一些符号图案不仅所表达的意思相同,而且大家能够共识,如“漩涡”代表“复活”等等。

舞蹈纹彩陶盆:舞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它以有节奏、有组织而又优美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古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为欢庆胜利、丰收而歌舞,为崇拜自然和先祖以歌舞相祭而祈福,同时也会以歌舞方式来吸引异性,达到生殖繁衍的目的。舞蹈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富有诗情画意。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是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表示人在湖边进行表演的情景,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也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五千年前远古先民进行舞蹈的直观形象。内彩水波纹盆: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1975年临夏水地陈家出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内外壁及口沿施黑彩,内绘同心圆、水波和星斗纹,外壁绘水波纹,整个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

蛙纹:又被称作“神人纹”是指看似人形却又十分抽象、以人格化的方式来表现神灵的一种图案,这种彩陶花纹往往有粗壮弯曲、类似青蛙的四肢和酷似人的头部,它已经不是人的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神的象征。这是一件绘制精美的蛙纹内彩盆,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图案中的青蛙腹部浑圆,面部表情似笑非笑十分的生动传神。这么精美的蛙纹竟然是绘在一件手掌大小的小碗中,谁又能说,彩陶纹饰发展到这个阶段仅仅是原始先民的信手涂鸦呢?

当时的先民绘画蛙形纹饰于陶器,与其说是对月亮的膜拜,还不如说是青蛙产卵量大,先民用蛙类企望尽可能多地繁衍后代,似乎更合理。何况与八百里秦川相距遥远的青海高原东部河湟谷地彩陶产区,“蛙纹”一开始便带有较多的抽象色彩,纵观甘青两省出土“马厂”类型各种陶器所绘“蛙纹”,总使人感到更像“人”而不像“蛙”。尤其是某些马厂类型的内绘彩陶盆,内绘一个很大的球状物,下绘“蛙纹”身子,怎么看也是人形而非“蛙”形。

网纹彩陶束腰罐:高18.3厘米,口径15.2厘米,1958年甘肃永登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彩绘。器形为上下两器相连,上为盆形,下为罐形。下部罐形最鼓处有环形耳,左右各一只。上下器形各绘突起的珠状花朵纹,以圆斜方格网纹、平行线、箍状带形装饰,造型特殊,图案精美。

彩陶双连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

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泥质橙黄陶,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

另外还有平行条纹、水虫纹等。

装饰特点:

(1)满饰: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加彩的。

(3)点和螺旋纹: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可用旋动和流畅来形容。

④半山形: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距今约四千五百年

(1)器形: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造型饱满而凝重。

(2)装饰纹样:以螺旋(旋涡)纹,锯齿纹为主(锯齿纹是该时期的特色。),也有贝纹、斜纹、垂弧纹,葫芦纹等,且旋纹的旋心扩大,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

(3)装饰特点:图案丰富且繁密,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菱格锯齿纹罐:高34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2.1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橙黄陶。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颈部绘一周锯齿纹,腹部用黑、红复彩绘二方连续的大菱格纹,内填十字纹和圆点纹。菱格纹是半山中期的典型纹样之一,这件彩陶是半山类型中的精品。

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半山类型,高30厘米,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范家塬出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橙黄陶,黑红复彩,纹饰带齿边,线条红、黑相绕,形成大型旋涡。图案波动,彩饰浓重,这是半山类型典型器形和彩绘特征。

旋涡纹彩陶:高23厘米,口径1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此壶泥质红陶,手制,为盛储器。壶张口,缩颈,阔肩,鼓腹,平底,腹下左右各有环形耳。腹部以黄、红、黑彩绘连续的旋涡状纹,颈部饰平行线纹。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大方。

垂弧锯齿纹双耳罐:高30.3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3厘米。1973年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泥质红陶。侈口,鼓腹,小平底,腹两侧附耳。施黑、红彩,口内绘垂弧纹,腹部绘多层连续垂弧纹和锯齿纹,黑、红彩交替使用,由三组分层连续的垂弧纹组成整体图案,每层由两层黑色带纹和一层红色带纹组成,黑色带纹上缘绘向上的黑色锯齿纹。整个图案密集繁复,俯视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造型丰满,色彩鲜艳。

葫芦形棋格网纹: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是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从造型和装饰来说,半山型是彩陶中最为精美的,精巧繁密,饱满厚重。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开始大量使用红色彩绘,或红黑交替的处理。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以曲线为主,流行用锯齿纹,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

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⑤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距今约四千年

(1)器型:造型更多样丰富,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增加了盖、流、提梁、纽等部件,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纹饰:纹饰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刚健庄重并趋简略。纹饰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回纹等,而以“人形纹”最流行。纹饰粗犷,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在学术界又称蛙纹,也称“谷神纹”、“神人纹”。早期有头、身、手、足,手足都有五指,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马厂“人形纹”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

因为历史间隔之遥远与文献记载的缺乏,一时还不能有更多的了解;局限于个别的表面的认识与理解,也就附会出许多不切实际的答案。

第五节常见彩陶花纹蕴意

近年来,彩陶爱好者不断增多,其中有不少人正是被彩陶上华美多变的图案所吸引。那么这些彩陶花纹和图案究竟蕴涵着什么意义呢?记者为此采访了彩陶花纹研究专家。

据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花纹研究专家蒋书庆介绍,由于远古时代的彩陶多为个体手工制作,因此图案变化多端,不尽相同。但认真分析这些图案,会发现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上,往往绘制着一些相似的花纹,这些花纹的出现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具有特定的含义。常见的彩陶花纹,通常有:宽带纹、日月纹、神人纹、蛙纹、鱼纹、鸟纹、旋涡纹、葫芦纹等。“宽带纹”等线条简单的花纹往往是彩陶图案中最常见的基础装饰,根据线条颜色、粗细、数量、分布状态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区分四季、天地,记事或通过切割划分陶器,展示某种特定蕴意。

“太阳纹”和“月牙纹”也广泛出现于各类不同文化的彩陶中,说明对日月等天体的崇拜是史前时代各民族共有的一种宗教意识,而且,日月纹还常以各种变体的形式出现在彩陶花纹中,这时具体含义必须结合整个彩陶图案加以研究推测。

“神人纹”是指看似人形却又十分抽象、以人格化的方式来表现神灵的一种图案,这种彩陶花纹往往有粗壮弯曲、类似青蛙的四肢和酷似人的头部,它已经不是人的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神的象征。

“蛙蚊”和“鱼纹”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中,过去学术界认为这是图腾崇拜,后来也有专家提出“蛙纹”其实是月亮形象的象征,而“鱼纹”代表了“阴阳与季节划分”,必须通过“鱼纹”的具体形态和不同组合方式才可以得知确切含义。

“鸟纹”在彩陶花纹中,除了有图腾崇拜的象征含义外,还隐示男性生殖器;“葫芦纹”蕴涵“天地混沌生万物”之意,也暗指女性子宫或生殖器。

第六节彩陶图案形式法则运用

彩陶装饰部位,一般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注意视线接触面的最佳效果。彩陶的图案纹样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预先设计好的,但在总的构想形成后,在彩绘过程中亦有不少随机应变和创新。每一文化类型的各时期的彩陶花纹都有一些母题,又在不同的器形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彩陶图案中体现出不同的形式法则。由于在长期的制陶生产和艺术实践中,不断地丰富了彩陶的绘制技艺,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彩陶图案中恰当地运用了形式法则,为研究图案的形式法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下面分别列举在彩陶图案中常运用的—些形式法则:

(一)对比法。是图案的形式法则中常用的重要的表现手法。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冲突,

也就没有活跃而丰富的艺术效果。在彩陶图案中大量地运用着对比的手法,通常用等量形的对比和不等量形的对比两种形式。等量形的两种对立的造型元素的对比,如等量的阴阳纹,能使互相对立着的图案花纹互相映衬,艺术形象显得更加鲜明。而这种对比形式,又能使对立在构成的图案中起到相互制约以达到和谐的作用,所以是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不等量形的两种对立的造型元素的对比,常是以次要的花纹来突出主要的花纹,能起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的作用。

(二)分割法。装饰面的定位分割,已取得各种艺术变化。

(三)开光法。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他成为主要的装饰部位。

(四)双关法。可分为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两种。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组织正看是一个形,倒看也是一个形;色彩双关是指黑白两色都可以构成纹样,黑色是一种花纹,白色也是一种花纹。(半山型)

(五)多效装饰法。是指器皿装饰具有正视、俯视等多角度的欣赏效果的方法。(半山型)第七节彩陶纹样的来源

编织纹的模拟:一方面器表有编织纹遗痕,另一方面编织纹的有节奏,有规律又富变化的组织形式启示人们模拟运用于图案中。

2、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由写实到抽象概括,构成各种几何形图案。

3、劳动的节奏感:人们在劳动中,为集中并增强力量,要求动作整合统一产生节奏感。劳动节奏与图案节奏感的“异质同构”现象在人们感觉心理上达成一致。

4、图腾的表号化:“图腾”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商民“凤鸟”图腾,周民“熊”图腾等。图腾简化、表号化也创造了各种几何图案形式。

回顾并比较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表

造型装饰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距今年代

半坡型型盆(圆底),菱形壶鱼纹,人面纹写实,抽象直边三角质朴约7000~6000年

庙底沟型鼓腹小平底钵鸟纹,弧纹色彩双关,曲边三角形律动约6000~5000年

马家窑大口鼓腹盆,杯,豆,勺点、螺旋纹、波纹繁彩,内彩旋转,流畅约5000年

半山型直颈鼓腹球形壶罐旋涡纹,锯齿纹形体双关法,黑彩,红彩合用秀丽,精美约

4500年

马厂型小口宽肩双腹耳罐,有提梁,流等四大圈纹,蛙纹,回纹注重大效果,并运用浮雕,嵌骨珠等手法简略,粗犷约4000年

第八节彩陶纹样的意义

无阶级压迫烙印的天真纯朴的母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纹样。

原始彩陶产生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原始共产社会,为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及精神财富,从中可见:

(1)物质的创造自有器物以来就以满足人类生活和劳动需要为目的。

(2)人类从开始创制石制工具和陶器等生活品时就赋予器物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功能。(3)形式美的法则产生于人类长期对自然美的认识及生产实践过程中。

(4)物质生产都体现着当时时代生产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对物质材料进行审美加工,使其具有实用和欣赏的一门造型艺术。 第一节概说 1.火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就已经会人 工取火了。 ●石器制作比较粗糙,通常称打制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 ●祖先在劳动中进一步改进了石器制作,把经过选择的石头打成了石斧、石刀、石锛、石 铲、石凿等各种工具。 ●按血缘关系结成了“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 ●恩格斯:“火的运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火的运用,使以后的各种手工艺,比如制陶、冶金的发明成为可能。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2.装饰的萌芽,爱美天性的自然流露 ●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到“山顶洞人”就已经会人 工取火了。 ●山顶洞人在工艺加工方面已经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使之能满足人 们的物质需要,并开始表现出审美的萌芽。 ●石块、骨头、兽牙、海贝被山顶洞人制作成装饰品,根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的随葬品 也使用石器和其他装饰品。 ●骨针的制作已经比较精致,出土的骨针长约8厘米,针身圆滑,针眼狭小,针尖细锐, 这是经过切割、刮削、挖穿针眼、磨光等一系列工艺制成,骨针的使用表明人们已经开始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可以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 ●山顶洞人把石块、骨片、贝壳、兽牙等制成装饰品,有的还染成红色加以美化。这些饰 品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饰品了。 ●1966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在一个少女 遗骸的项部,发现了用小螺壳制成的项链,在腕部也发现了用牛肋骨制成的骨镯。这些都是原始人们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的萌芽。这种爱美的表现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1.如何理解石器制作中的设计元素?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使用天然工具来获取食物的阶段,这些天然工具主要就是石器。石器就是他们的创造物,是人类最早的造物产品。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在完全没有物化精神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产品。其精神意义应含有造物的愉悦和使用的快感,更是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和使用的便利。这种设计还处于十分朦胧的状态,这还不是一种自觉的产物。而且由于原始时期生产力所限,人最早的石器制作显然不存在完备的设计方案,仅仅是通过人的大脑传递到手的直接动作加以完成的。 2.原始陶器的特点及其主要设计特色是什么? 特点: 一、实用性。最早的陶器夹砂陶都用于烹饪,具备耐热高温的性能。 二、美观性。早起制陶工艺彩绘、压印等技艺是增加装饰,增强其美观性。 三、技术性。制陶是一项专门技术。每个过程都有各自相应的技术要求。比如说选料、掺砂、压磨等。 设计特色: 一、陶器的制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审 美需要。 二、陶器的设计实用与审美的完整统一性。比如说陶器的口小是为防止谁的外 流,而大腹则是为了增加打水的容量。 三、陶器的纹样内容主要是动物、植物、人物水流漩涡或水波纹等,这表明陶 器的装饰是来源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

种艺术的反映。 3.原始纺编织物的种类及其设计特点是什么? 种类:竹编织物、草编织物和丝麻织物。 竹编分别有人字纹、菱形花样、十字纹。花样多,工艺水平高。 草编是将植物纤维皮撕细搓粘绞合在一起。柔软性较强。 丝织的出现表明我们祖先具有的纺织设计意识,实用性与审美性较强。 4、原始居住物揭示了我国建筑设计哪些主要雏形? 巢居,是用柴草堆成的窝棚,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泥木房屋。 穴居,原始人以天然洞穴作为栖身之处。 干栏式建筑。下层架空,上层居住,采用了榫卯结构。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彩陶 彩陶,是指新石器中晚器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纹饰的陶器。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mian)池仰韶村首先发现而得名。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郊半坡村。从其造型来看,主要以圆为其造型语言。从其纹饰来看,多采用动物纹,以鱼纹最具代表性。一般采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Question: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原始艺术是原始人类生活的直接表现或反映,对生活的寄予的向往。在纹饰上选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物作为原形。如动物纹,人面纹等。因为他们在渔猎生活中,对这些动物比较熟悉,以及再现生活中的活动的场景,客观上有利于表现,主观上一般对某些动物有某种原始宗教性的崇拜,寄托他们对生活的某种向往。 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在半坡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平较高,影响也较大。从造型上看,庙底沟典型器型为“小底鼓腹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从纹饰上来看,一变半坡类型的直线纹为曲线纹,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活泼多边的装饰效果。出现蛇纹装饰。 马家窑文化受仰韶文化影响,主要出现在甘肃,青海地区。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三种类型。 马家窑型:马家窑型饰在庙底沟的基础上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从造型上,较前更为丰富多样。从纹饰上,将曲线纹发展到了极致。其中以旋涡纹最为典型。 半山型:以甘肃宁定半山的发现为代表,其造型和装饰技术都到达了彩陶工艺的顶峰。造型短胖敦厚。纹饰根据不同装饰部位做不同的处理。 马厂型:首见于青海乐都马厂。 发展趋势:由中原发展到西北。半坡型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马家窑和半山型则是彩陶造型与纹饰装饰工艺的顶峰,马厂型为彩陶文化的终结。 2.黑陶 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和渤海湾地区。于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故名为龙山文化。 特点: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几种形式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的几种形式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陶,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只会建造简单的工具,因此表现工艺美术的手法就通过生活工具及使用器械来表达 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工具位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比旧石器时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基于种植业的定居生活,促使陶器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 这时的工艺美术,也有了多方面的发展:石器的造型设计,如上所说富有形式美,无论是斧、锛、镰刀等,刃部都磨制得锋利、规整、圆润,钻孔技术更加熟练、普遍;石工艺中还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玉、玛瑙、水晶、绿松石等)制成各种形式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玦、璜、珠、管、坠等等;古老的骨牙工艺、编织工艺、缝纫工艺,技术更加进步了;纺织工艺诞生了;制陶工艺成为最优秀的代表,很多陶器所体现的设计规律带有普遍意义。 原始社会制陶工艺,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那时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代表。陶器出现以前,人类只能在利用自然材料、不改变自然材料性质的条件下,从事工艺设计和制作。而现在,自然界的泥土、泥巴,可以按照人们预想的要求,塑形并烧结成硬质容器。这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掌握了火之后,在工艺制作方面的一个质的飞跃。由于土质和烧窑技术等差异,又有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区别。 彩陶,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幼年时代杰出的工艺美术创造,是体现工艺美术创作规律的典范。 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长江流域如湖北、江苏等也有彩陶)。主要类型有半坡型(陕西西安),庙底沟型(河南陕县),马家窑型(甘肃临洮),半山型(甘肃广通),马厂型(青海民和)。半坡型以圜底钵、卷唇折腹圜底盆为代表器形,代表图案是鱼纹、鹿纹、人面纹等。庙底沟型代表器型是曲腹小平底碗、卷唇曲腹平底盆,代表图案是圆点、钩叶、弧线三角等几何纹。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在时间上比中游稍晚,造型,纹样和色彩也略有不同。 综览大量的彩陶作品,不难看出,当时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揭示了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即:工艺美术与特定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适用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装饰的从属性与相对独立性。 原始社会末期,以山东及沿海一带“龙山文化”黑陶为代表的制陶工艺,又出现新的飞跃,集中表现在快轮成形以及与此相应的风格特点。 过去,彩陶成形式用手工泥条盘筑法,部分还采用捏塑法。现在,则是用快轮拉坯成形。这是古代陶器生产技术上的革命。轮制成形不仅提高了产量、效率,同时也给陶器的造型和装饰带来新的特点。造型方面:形体更加规整、单纯、挺丽,造形线富有刚柔相济的意味。折角变化较多,器壁轻薄——著名的“蛋壳黑陶”可薄到1毫米,例如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墓葬出土一只高20厘米的黑陶杯,杯体重量只有39克。装饰方面:黑陶的装饰极为简朴,有时索性没有纹饰,然而那漆黑光亮的陶制本色,仍然具有很好的装饰美;有纹饰的则是利用轮制时旋转划压而成的弦纹(即通常所说的“道道”),弦纹的或凹或凸、或多或少、或单一或成组、或粗或细、或输或密,以及部位的安排等,都可看出作者的艺术巧思。

原始社会的美术复习资料

原始社会的美术 1、原始时代的美术的类别大致有:石器、陶器、雕塑、绘画(岩画、壁画、地画及器物装饰画)以及建筑和编织工艺等。 2、中国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具有混沌性特征。 3、陶器的制作方式是:用水调和粘土塑造成型,然后在火上烧烤一定时间。 4、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_和出展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5、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彩陶上。彩陶出现在距今七千年到三千年之间,繁荣期长达三千年之久。分布: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6、彩陶装饰类型可分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样四类。其中,几何纹最多,人物纹最少。 7、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 8、彩陶描绘手法可归纳为:线描型、平涂型、综合型。 9、陶塑的创作手法:模仿性、幻想性、抽象性。 10、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在时间,分布地区上有不同,有人把马家窑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型态,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11、马家窑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作品纹饰装饰面积大,有满,平,均的特点;代表作品: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12、西安半坡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1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南,(即黄河下游地区)。 1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彩陶艺术被称为我国一切造型,图案的出发点。 15、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陶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 16、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1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18、仰韶文化彩陶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19、马家窑彩陶画基本以黑、红两色组成,以黑色作为基本框架主色,再辅以红色。当时所用黑色是氧化锰,红色是氧化铁,都是耐高温的矿物质颜料。黑者青也,红者丹也,这种以黑、红两色组成的彩陶画,也就是丹青画,“丹青”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因此,马家窑彩陶画就是中国画的历史源头,就是中国画的根。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讲解学习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填空题 1.劳动创造了人,艺术其源于(人类劳动)。 2.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制作(石器工具)开始的。 3.原始时代的时期,它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的(测量器),也是人类造型能力的(指示物)。 4.北京猿人大约生存于(四、五十万年)以前。 5.丁村人大约生存于(二十多万年)以前。 6.丁村人制作的尖状器上有(对称和均衡)的感觉。 7.距今2、3万年以前的美术遗物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8.半坡彩陶遗址在(西安半坡村)。 9.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说明了人类劳动时间中形成了(美的观念)。 10.半山类型彩陶一直在(甘肃)省和政县。 11.原始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是附属于制陶工艺的。 12.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的创造。 13.庙底沟彩陶距今(五千年)左右。 14.庙底沟类型彩陶遗址是(河南陕县庙底沟)。 15.半坡彩陶距今(六千年)左右。 16.马家窑彩陶出土于(甘肃临洮马家窑)。 17.马家窑彩陶距今(四千五百年) 18.出土于甘肃的彩陶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彩陶。 19.北京猿人的石器类型(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 20.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 21.人面鱼纹盆的装饰纹样(人面、鱼纹)。 22.山顶洞人装饰品的目的(增加自身美感,引起人们的好感,有助于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系,加强征服自然的威力)。 23.(河姆渡)出土的陶猪,(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猪形陶鬲,显然都是久已驯化了的家猪模样。 24.(山东宁阳)和(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狗形陶规狗的形象生动有趣。 25.(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在陶盆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是男性形象。 26.(甘肃泰安县)出土的人头形器陶瓶,是一青年女性形象。 27.(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人面陶塑,可能是陶器上的立体装饰。 28.(甘肃临洮)出土的人头形盖状物,是目前雕塑史上雕绘相结合最早的作品。 【归纳】: 1.【半坡类型彩陶】:西安半坡村,距今6000年左右,鱼纹、鹿纹、蛙纹,以鱼纹为主,圆底或平底盆,朴实厚重。《人面鱼纹盆》《鱼纹盆》《鹿纹盆》。 第1页

中国艺术设计简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艺术设计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之一,距今(9000)年前,已制作出质地较为疏松的灰陶。(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发现的淘气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陶器遗存。 2.就具体器型而言,不同功能的器物在造型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最为典型的炊煮器就是鼎)。 3.原始社会建筑形式主要有:穴居建筑穴居建筑大致呈现出从地穴——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的发展历程。干阑建筑新石器时代的橄榄建筑遗址及相关文物多发现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地区。 结语:新石器时代艺术设计所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因材施教。 3.功能至上。 4.以人为本。 5.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设 1.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 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面貌的形成与其所采用的(陶范法)(或泥摸法)的铸造工艺不可分割。 3.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的祭祀,军事,飨宴、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多遵循追慕的“周礼”。 4.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5.除陶文外,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汉子为(甲骨文)。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艺术设计 1.商人重酒,(商代)的酒器十分发达。(周代)禁酒,酒器的制作开始衰落。 2.(龙凤题材)是这一时期璧、璜最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3.(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礼记》)提出了(“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将主要殿堂建在中轴线上接近中心点的最重要的位置,第一次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建筑群的中轴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尊贵)的作用。 4.此外,最终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不仅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且经过整理归纳,力图探索规律,并加以科学的总结。 第四章秦汉时期艺术设计 1.(纸的发明),(丝绸之路的畅通),(东汉晚期)佛教的传入等重大事件,都对于艺术设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秦汉时期还流行(茧形壶)(蒜头壶)(扁壶)等盛酒器。 3.简答:秦汉时期灯具的特点:1.造型的多样化是这时期灯具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2进一步完善实用功能是秦汉灯具设计的另一个特点,以虹管灯设计最为巧妙。3巧为装饰时秦汉灯具设计的第三个特点。 3.(汉代)熏香的风气极盛,由南至北逐步推广。用以熏香的熏炉样式繁多,最为普遍的当为豆形、鼎形熏炉以及(博山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