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复习精华版

考试内容提纲

绪论部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5、哈伯:天使还是魔鬼?

一、自然观

1、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

2、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3、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

4、“天空的立法者”

5、清教徒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6、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7、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科学观

1、科学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伽利略受审、李森科事件、巴尔的摩事件

2、如何看待“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人为的约定,它们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

3、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

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硬核、保护带、启示法

5、常规科学-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确立(新常规科学)

6、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以氧为例

7、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P1→T T→E E→P2

8、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9、如何看待科学中的偶然与机遇

10、如何理解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说法:“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

11、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汤浅现象

三、技术观

1、如何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3、技术评估的目标与特点

4、技术创新的主体

5、技术创新与创新性国家建设:运十与大飞机项目、苹果公司的创新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的体制目标:增加可靠的知识;实现机制:优先权

2、默顿的科学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

3、大科学研究的特点

4、科学中的越轨现象

5、科学中的马太效应

6、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绪论部分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

马、恩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如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刻。马、恩科学技术与社会观点: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基础性的和本质性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发展史可以找到理解社会发展的钥匙;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革命推进了社会变革,特别是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开放的、进步的工业社会。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提高思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有助于我们不断更新科技知识,自觉提高科技意识,做出科学决策;有助于加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提高人的素质;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有助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是你能用于改变世界的最强大的武器。20世纪以来,通过科学技术,人类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范围日益扩大。但是,单纯依赖科学和技术不能解决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问题。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美好,但是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科学和技术带来的并不都是我们想要的。工业化虽然大大增加了我们的生活乐趣,但也打破了社会均衡,使生命不再充实,使人类尊严受到折辱,造成了广泛的心理创伤,并给自然界带来严重灾难。

现代社会把整个人类纳入了一个力量角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确立目标、努力实践和实现目标等要素。它造成了人们为金钱、地位和权力而竞争的局面。在这种残酷竞争中,科技盲目发展,社会迅速变迁,传统的家庭社会形式以及价值系统陷于瓦解,环境和人口问题日趋恶化,个人因为严重地依赖机器和社会而失去自由和自主性,除了在力量角逐中获得成功的少数精英之外,更多的人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染上了无聊、道德沦丧、失败主义、焦虑等症状。

科学家的动机既不是出于好奇,也不是出于造福于人类的愿望,而是出于对力量进程的实践:确立一个目标(有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付出努力(研制过程),然后是实现目标(解决难题)。这种力量角逐给他们带来了包括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力在内的巨大报偿,这可能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驱动力。以至于出现卡赞斯基事件。如果我们具体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只埋头于图表、公式和图纸,埋头于科学理论的建立,而从不考虑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后果,我们是不是有可能从事完全违背人类基本原则和良心的事情呢?

5、哈伯:天使还是魔鬼?

对技术社会后果的批判,科技是双刃剑。阿拉丁神灯/潘多拉魔盒。科技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一些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生化、热核)的使用及一些影响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等问题迫使人们对科技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不仅限于专家的讨论,而且影响到大众,而大众的情绪又反馈到政府的科技政策上。比如对克隆技术的伦理后果、安乐死的伦理讨论、艾滋病疫苗的争议、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等等。

一、自然观

1、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

原子论传统:原子论者留基伯、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由于自身的原因在虚空中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一个漩涡运动,并逐渐构成世界及其中一部分。这种原子论的观念留存下来构成了影响深远的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他提出整个宇宙结构是一个球体,它是由一系列越来越小的同心球组成,每个球都是一个行星的运行轨道。宇宙中心火—对地—地球—月亮—太阳—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天。毕达哥拉斯主义—数是万物的本源,追求数的和谐是探索自然定律的过程中最有力的启发性原则。

2、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的和谐:1 、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原始农业社会

(1)原始农业技术及相应的生产能力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在本质上屈从于自然。(2)在消费结构方面,饥饿与半饥饿决定了人口增长缓慢。极低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原始农业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会超过其承载限度。(3)传统农业社会使用生物能源、大量利用气候、土地、生物资源,初级社会产品满足基本的衣食往行,生活废物可降解,人服从自然。(4)传统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体现在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不平衡之间。技术进步和社会经验增长导致人口规模扩大,并未导致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以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来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人与自然冲突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整为:人均低消费;自然压力最大规模化。

人与自然的对立:1、工业社会出现的问题:人口增长和规模过大,人口就业困难和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水土流失、粮食紧缺,荒漠化、干旱、洪涝、盐渍化、森林减少、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噪声、电磁污染、核放射性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等。2、技术结构与自然系统的本质对立:技术结构解决途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寻找替代物;降低废物排放及可再生利用;环保消费结构方面的调整:不是降低人均消费,而是控制人口规模政府的参与。3、市场失效:市场是目前资源配置最主要力量;所有权的不完全导致市场失效;所有权的外部性、不可分性、可拥有性和非专有性以及实施完全所有权时遇到的可行性问题;公地的悲剧。

3、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

托勒密地心说:①地球静止不动地居于宇宙的中心。②每个行星和月亮都在“本轮”上匀速转动,而本轮中心又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只有太阳直接在均轮上绕地球转动。③水星和金星的本轮中心始终位于日地连线上,这一连线一年绕地球转一周;火星、木星、土星到它们各自的本轮中心的直线始终与日地连线平行,它们每年绕各自的本轮中心转一周。④所有恒星都位于最外的固体球壳“恒星天”之上,并随“恒星天”每天绕地球转一周;日、月、行星也随“恒星天”绕地球作周日运动。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哥白尼革命。它是自然科学上的革命:恢复地球普通行星地位,推翻了地心说;自然观念上的革命: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哥白尼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太阳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简单的说,“地心说”就是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日心说”是以太阳为宇宙的中心。

4、“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

在第谷·布拉赫的资料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破除了天体必须以完美正圆运行的观念,行星天的水晶天球观念顿时化为乌有;发现了运行速度不均匀的特性。

5、清教徒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要点:一方面,宗教中的多种因素制约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宗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宗教对近代科学兴起的阻滞作用;宗教对近代科学兴起的促进作用,近

代科学中所蕴含的一些观念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书上)强调了上帝绝对创造的等级观念;强调神与自然地分离,否认自然具有神性,这成了清教徒研究科学的动力;泛神论者认为神既是自然。

6、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机械论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区分。在神话自然观中自然是充满神灵的有机体,人与自然没有区分,人本身从属于自然界。在基督教神学自然观中,人和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赋予人管理自然的权利,人可以照料充满神性的自然物。

自然通过人类的劳动成为人类的所有物,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主要特点: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7、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过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强调将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走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次会议不但提高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发展观点,第一次在承认发展中国家拥有发展权力的同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这次会议还通过了为各国领导人提供下一世纪在环境问题上战略行动的文件《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环境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科学观

1、科学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伽利略受审、李森科事件、巴尔的摩事件

伽利略受审:1616年,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谴责了哥白尼的学说,并责令伽利略保持沉默。1632年,伽利略发表《两种世界观的对话》一书,被教会认为违反了1616年的禁令。伽利略被召到罗马囚禁了几个月,受到缺席审判,遭到苦刑和恐吓,并被迫当众跪着表示“公开放弃、诅咒和痛恨地动学说的错误和异端”,最后被判处终身监禁,他的书也被列为禁书.伽利略受审是地方性的例子。新科学理论总会遇到科学共同体的抵制,有时会被夸张成宗教的对抗。就伽利略而言,天主教会虽然显得不智或不谨慎,但并非反对科学本身,而是用其权威来捍卫当时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李森科事件——权力扭曲了科学:20世纪30~60 年代,拉马克和米丘林的获得性遗传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其代表人物李森科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使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

2、如何看待“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人为的约定,它们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约定主义真理观)

从马赫的假设主义出发,彭加勒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根据简单性原则而

制定出来的假设。这种假设实际上是科学家的约定,从而把假设主义约定主义化。他反对约定的随意性,认为科学的约定必需受经验的制约。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亨利·彭家勒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科学家之间的约定。他说:“理论自然科学的许多一般的原理(惯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往往很难说它们的起源是经验的,还是先天的。实际上它们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它们都是以一些假说为前提的,完全是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约定。”“它们是我们精神上的一种自由活动的产品。”1在彭家勒看来,自然科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科学家们之间的约定。彭家勒认为,从数学符号到数学规律都是人为的约定,相对论物理学和牛顿物理学也是约定的假设。这样,科学理论之间就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彭家勒说,若问物理学原理是真是假,就如同问米制是真是假一样荒唐。

3、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

波普尔不承认经验证据的确定性,它仅仅具有排除理论的作用。评价标准是理论的经验内容或真理内容的大小,亦即理论的说明力和预测力的大小、和理论是否经受住严峻的检验。以“逼真性”概念代替真理。

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硬核、保护带、启示法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0年拉卡托斯在《证伪与科学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文中指出,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关联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其中:硬核(hard core)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和不容反驳的”。地心说是托勒密天体理论的硬核,牛顿力学定律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一旦它们被反驳了,则整个理论崩溃。保护带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带,以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辅助性假说的集合。当纲领受到经验事实的反驳时,通过调整、修改辅助性假说来保护“硬核”。如本轮与均轮假说,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天文观测与托勒密学说不符合时,科学家就以修改这些辅助性假说来避免地心说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启示法是形成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它包括:(1)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是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经验的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把它引向保护带;(2)完善的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鼓励科学家积极提出、修改和完善辅助性假说的“保护带”来消除反常,保护硬核,以发展研究纲领。科学的发展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通过竞争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阶段→退化阶段→新的进步纲领取代退化的纲领→新纲领的进步阶段·进步的研究纲领是能够包含更多经验事实的研究体系

5、常规科学-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确立(新常规科学)

库恩反对波普尔没有量的进化而不断否定、不断革命的过程。“所谓‘不断推翻’的增长就是一个怪论”。在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库恩用范式paradigm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库恩的范式并未精确定义,大体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其中:

前科学指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很不一致,各种理论长期争辩和竞争,没有公认的理论范式。

常规科学:指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出现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的范式,组成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在范式的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这种puzzle solving有确

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案,解题技巧的评价。搁置反常问题。

科学危机:对旧范式丧失信心的阶段。主要由“反常”现象引起。原有范式难以解决的新现象、新事物、新发现。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时,对旧有的范式就失去信心。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一些成员建立新范式并赢得支持者。

不可通约性: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新旧范式不可翻译,不同的范式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

牛顿理论并不是相对论的一个特例。因为在牛顿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同时性、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原则上讲,只有承认牛顿理论是错误的,才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以氧为例

瑞典药剂师席勒1773年首先通过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制得了氧气。由于坚持燃素说,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这种“火气”与燃烧物中所含燃素相结合的过程。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勒独立分解出氧,但命名之为“脱燃素空气”。拉瓦锡:摆脱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发生化合的反应,于1777年正式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库恩认为,在哥白尼之后的天文学家,由于理论框架不一样,他们实际上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视而不见与先入之见。

7、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P1→T T→E E→P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1963年英国K·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突破了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发展理论。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P1

→TT→EE→P2其中P1 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理论,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P2表示新问题。

8、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在《科学发现的模式》中认为,持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人可能会对同一对象形成不同的观察结果。如开普勒和第谷看到的并不是同一个太阳。这是因为:

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刺激而形成视网膜印象,这是物理过程,而“看到”是一种观察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已把外来刺激与过去认识(包括理论和经验)溶为一体。人们对感觉材料首先的反应,是有意无意地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使它适用于自己过去较为熟悉的材料,从而使各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的差异。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9、如何看待科学中的偶然与机遇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科学观察实验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认识未知的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组织性和严密的计划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观察只能建立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难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意外性。而这种意外,有时却能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机遇即能够导致发现的机会,是一种意外和偶然。机遇性发现的条件:有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要有严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较强的洞察力;勇于探索、勤于尝试,不局限于传统观念和步骤;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巴斯德“在观察的领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0、如何理解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说法:“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自由作答!

11、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中心的转移(汤浅现象)

(1)、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8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今存在世界科学中心;科学中心是变化的。

三、技术观

1、如何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技术是双刃剑的观点。“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发展到这维纳提到,技术的为善与为恶不全决定于技术本身和技术专家个人,而是该项技术所处的社会环境。维纳在《控制论》的序言中提到,科学技术家只能把自己的成果交给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虽然在促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上科学家有主动性、选择性,但他们对技术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后果却是无力选择和控制的,只有无可奈何地让社会来支配和应用某项社会成就。

2、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埃吕尔要求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技术、崇拜技术。所谓的技术进步包含四种含义:一切技术进步都是有代价的;技术提出的问题远比它解决的问题多;技术的不良后果与有益影响不可分离;每项技术都隐含无法预料的后果。

3、技术评估的目标与特点

对于技术评估的含义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从技术发展水平相互比较的含义上来理解技术评估。即在两种或多种技术之间,在性能用途等方面进行相互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在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第二、从技术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来理解技术评估。实际上就是现在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正在兴起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第三、从宏观的、广义的视角来理解技术评估。技术评估着重探讨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技术内部的关系,它通过分析技术和人类社会、自然界诸相关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人的价值观念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与技术后果评估有关的宏观决策分析活动。目标:是社会总体效益的最佳化。

技术评估的特点(1)系统性或整体性:以社会宏观系统为对象,技术评估不仅重视技术开发带来的利益,同时更注意那些潜在的、高次级的、不可逆的消极影响。(2)高度有序性:技术评估不仅要研究技术的直接的社会后果,而且要研究“后果的后果”。因此,它的对象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序列。(3)跨学科性:技术评估设计到技术应用的广泛的社会后果和政策选择,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技术评估,不仅要有与该技术有关的专家参加,还要有其它学科专家参加(4)中立性:技术评估应当摆脱主观因素的影响,做到以科学分析为依据、以总体利益为目标,从而作出客观的公正的结论。(5)批判性:技术评估不是描述性的、辩护性的,它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是对技术的社会的、伦理的批判.技术评估具有批判性,可充分揭露应用新技术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个早期预警系统。

4、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洞见潜在利润的眼光、勇于冒险的性格、较强的组织能力):是指从事创新活动,即对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利润的人。80年代中,缪尔塞指出,约四分之三论文认为: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统计手册: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其他:政府是国家制度创新的主体;学术界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5、技术创新与创新性国家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人才、信息、知识、投入经费;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因子:激励、竞争、评价机制;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创新政策、基础条件和设施

当前,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突破点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但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促进体制转型,促进制度创新。单纯的技术模仿和跟进必然会受制于人;而国外的技术并不能满足本土不同的用户需要;要取得技术上的领先必须靠自主创新,在尖端科技领域,我国受到技术封锁,如巨型计算机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只有靠自已的自主突破,才能打破封锁。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的体制目标:增加可靠的知识;实现机制:优先权

科学技术体制化:条件与过程。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先决条件:科学技术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劳动。科学技术活动以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为特征,是其他社会劳动无法替代的特殊劳动;科学技术活动不断促进社会知识化,社会知识化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活动的重要性。

科学共同体与社会学共同体的区别:在社会学中,共同体通常指与某一个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人群,而“科学共同体”概念却倾向于舍弃地域的规定性。科学共同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原则上它是没有国界的。在学术科学中,每一个……成员都是超越国家的。科学共同体具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分层结构。

优先权: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优先权,主要是指科学家对某一科学发现的所有权,这是荣誉性的、象征性的,但这表达了科学界同行对其角色表现的承认。优先权之争的实质:优先权之争是科学建制目标与科学规范相互作用的结果。优先权争夺的是隐藏在科学荣誉背后的社会承认。优先权的分享:没有第二名,“赢者通吃”,多重独立发现的分享。

2、默顿的科学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

普遍主义:要求评价科学成果时只以科学本身的价值为准则,不应该考虑种族、年龄、性别、宗教、国家、阶级、个人品质等等因素。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与标准的普适性;科学向一切人开放;科学国际主义本质;科学的民主、自由精神

公有主义: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共同体以至整个社会。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只享有优先权,而不是占有权。公开科学成果,反对保守秘密。谦逊在科学那里并不是美德,它可能延缓科学的发展。对公布发现的回报是引用者注明出处时给予的承认。无私利性科学主要是对真理的追求,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应视观察实验为最高权威;不许编造数据;应避免片面性,克服学术上的偏爱和荣誉上的虚荣。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决不未加分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无绝对权威,也无永恒的真理,只有持之不断的批判态度。合理的怀疑,意味着科学对整个社会系统各个方面的批判态度。

3、大科学研究的特点

核心精神:客观求实的精神、批判怀疑的精神;规范:精神的社会学分析。

机制: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公开化先于社会承认;社会承认主要通过提高声望实现,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具有约束力;社会承认指向知识产品生产者,而非传播者。三种主要的控制途径:同行评议;论文审查制;重复实验。

结果:违反行为规范的行为易于揭露和控制;

4、科学中的越轨现象

科学界的越轨:越轨是指与群体或社会的相违背的行为。越轨在科学界中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在科学家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已经接受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就象

人类社会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不能杜绝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社会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说是合法的、正确的目标,如果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会让人产生挫折和紧张感。这种挫折和紧张有可能使人越轨。科学界的评价系统如果能保证科研工作者以合法手段达到正确目标,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越轨行为就减少。然而,科学的评价系统并不能让人满意。科学的荣誉并不总是恰如其分地给予做出贡献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对越轨的定义是:“在提议、实施或者报告NSF资助活动中采用的弄虚作假、伪造、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公认的惯例的行为;对举报越轨行为的人和未同流合污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越轨的表现:违反无私利性、违反公有主义、违反合理怀疑主义、违反诚实性、违反普遍主义、违反科技伦理道德

5、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奖励和承认的稀缺性:“只有少数科学家获得过荣誉奖励,这并不令人惊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奖励就会失去其许多社会意义。”稀缺造就竞争和权威性。

但在奖励和承认的分配中存在着非公正性。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科学家取得一定的优势以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获得承认和报偿。实指科学奖励分配中的优势积累现象: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其贡献不相当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没有名望和地位的科学家的贡献则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6、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基于“中立说”的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是探索真理的活动,而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代名词在本质上是有利于社会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因此,科学家的责任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但另一些人则相信,科学知识可能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科学家在道义上有“责任”去避免科学知识被用以危害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把科学放到社会的环境中,考虑科学家在社会中身份的多重性,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应该包含着伦理规范:有责任性,即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科学家不能绝对价值中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制止战争,捍卫和平;普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经济,服务社会进步。

科学家感到有责任“就因原子能释放而导致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并且相信,“致力于民众教育,让他们广泛地了解科学空前发展所带来的危险的潜在可能性,是所有国家的科学家的责任。”尽管如此,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科学家宪章》:1.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2.要严格检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受雇佣时须了解工作的目的,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3.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发挥科学家的影响以防止其误用;4.要在科学家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不要使它们拖累科学的发展;5.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公民精神作出贡献;6.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

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关于工程师对其工作的社会后果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人们的认识同样有分歧。尽管分歧不象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那么大。早期的工程师是指建造和使用“战争机械”的人,直到18世纪末,工程指的主要都是军事工程,那时不管工程师的技术力量有多强,他都首先要服从,服从命令是他最主要责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有几种不同的层次:其一,当工程中雇主利益与公众利益,以至社会或人类的长期利益之间有冲突,工程师应首先维护谁的利益?其二,对自身工作中由于失职或有意破坏造成的后果应负什么责任?其三,对由于

无意的疏忽(如产品缺陷)或由于根本没有认识而造成的影响分别应负什么责任?理想状况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个公民,以及作为科研机构的一个雇员这三者责任的统一,但事实上,它们常常有各种冲突。

工程师和科学家有预测和评估科学技术应用中的正负效应、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的责任。当代科技革命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核能、新材料等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成为极需重视的问题。从某种角度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甚至要远远超过做好本职工作。

从制度上看,想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除了像M.邦格(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所设想的力争技术的民主控制,即公众参与所有大规模的技术规划之外,还需要有整个社会的变革。需要整个社会科学素质的提高。

没有民主的社会制度,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的将由于缺乏社会的保障而难以真正实现。没有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对科技的民主控制将只是形同虚设。

案例复习资料

案例1:哈伯的毒气与米勒的DDT

1、极端的爱国精神驱使的哈伯。(毒气)2)未能预测到后果的米勒。(杀虫剂)

a.理想的科学研究被描述为一个科学家求真、至善、至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揭示着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开发应用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技术,去追求人类社会的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是,理想状态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但无法到达的状态,科学和现实社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就成一个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b.科技伦理道德是指如何使伦理道德规范运用到涉及科技活动的现实的具体问题的规范问题,它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使道德要求通过科技活动的行为规则与行为程序得以实现。科技伦理道德分为两个部分:职业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

我们讲科技伦理,并不是指科技成果本身有什么伦理,而是指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伦理,更是指科学研究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当科学家成为社会职业角色之后,他的社会道德义务就开始显现。它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例如国家)和赞助者(例如企业)服务。无论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都和其他人的行为一样,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和标准。a科学技术的好处:a.工业进步,社会繁荣。B.技术改变生活c.对自身越来越了解

案例2 巴尔的摩事件

(巴尔的摩论文有造假嫌疑在越轨调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轨者)

1.越轨行为的界定越轨行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普遍行为规范的背叛。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然像社会中其他成员一样,要遵守社会生活中法律、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种种规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科学家作为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必然要遵守职业规范,遵守科学共同体的某些特殊的规范,不能违背科学研究精神。

科学家在科研过程本身、科研社会化过程中伪造、剽窃、僭誉等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在发现、处理这些违规行为过程中的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伪造类越轨是指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与实验结果,从而支持理论的正确性或者确认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它包括编造数据(根本未进行任何观察与实验,从而捏造不存在的数据)、篡改数据(以一些实验结果为基础推测实验结果,对另一些与推测结果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修改)、拼凑数据(按期望值任意组合实验结果,或者把与期望值不符的实验结果删除,只保留与期望值一致的实验结果)。

2.巴尔的摩事件决非偶然,它只是科学界众多弄虚作假案中的一例,它从侧面反映出科学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缺陷。在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谋求独创性的成果,争取社会承认,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有了对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就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因此,仅仅依靠科学内部的规范机制则难以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在作假事件日益增多的今天,特别需要健全科学内部的评价机制和建立权威的查处机构。

3.问题:行政力量是否该干预到科学界中

好处:a.在大多数情况下,行政力量介入时主观动机是好的,是为了杜绝、防范科学不端行为,是为了人民负责。科学研究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由环境,正因为公众的支持转变为政府资金支持,科学家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用领域b.有助于对事实真相的澄清 c. 通过行政力量的介入,无疑也可以对揭发人进行强有力的保护。d.借助行政力量可以实现学术团体无法实现的快捷。

不足:对于科学来说,他们往往是外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与科学界不同的方法调查此类问题。加上他们不熟悉研究过程,很难象科学家那样一针见血地看出症结所在。这样常常有违初衷,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b.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

c.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不承认终极真理);

d.民主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e.革命进取精神:(怀疑、批判世界)案例3 折翼的翅膀:“运十”飞机

1. 自主创新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2. 为什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二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

(1)正确的方向:a.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b.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c.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2)创新路径: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a.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b.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c.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4.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a. 创新观念: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

b. 创新机制: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

c. 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d. 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

案例4 氧气发现

(背景:拉瓦锡并不是独立地获得氧气的科学家。普利斯特列也认为,拉瓦锡没有资格说他是发现氧气的人。可是,在化学史上这个重大突破却偏偏是拉瓦锡完成的。)

拉瓦锡较之普利斯特列、舍勒等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重视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的同时,用批判的态度审查一切旧观念、旧理论,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勇于排除发现氧气征途上的最大障碍——“燃素说”,所以他才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真正发现氧气的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系到一个自然科学家能否建树科学勋业的关键所在。

自然科学家的主观因素,常常是加速和延缓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直接原因。普利斯特列正是由于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使他陷入“燃素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尽管他已经把氧气拿到手,却未能结出果来;而拉瓦锡却能接过普利斯特列手中的氧气,重新解释燃烧,完成了化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就是拉瓦锡已经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的时候,普利斯特列仍对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很不理解,依然固守“燃素说”不放。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一个自然科学家一旦被错误思想所束缚,要踏上真理的道路是多么困难啊!我们更加坚信,自然科学家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的探索中不断地获得由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案例5 德班会议

《京都议定书》旨在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1.《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的影响:目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唯有更坚定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并逐步转变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2. 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是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主权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同时,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也加深了全球化矛盾。

a.国际社会面对像气候变化这种需要各国支付高额成本(主要是控制碳排放而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而集体成果共享(全球变暖减缓对各国人民都有好处)的全球问题时,往往面临各国选择“搭便车”的困境。各国都希望别的国家增加碳减排义务而自己能够豁免这些义务从而发展经济和增加本国竞争力。

b. 主权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世界政治仍是主权国家的天下,超主权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以及各种国际法在制裁主权国家时往往显得软弱无力。

c.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气候变化谈判从京都议定书到今天的历程,充分

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最近十几年所发生的剧烈实力对比变化。新型市场经济发展极为迅猛,反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则因债务等问题而长期陷入低迷,加拿大今年突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决定就反映了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不再愿意支付过高履约成本的问题。d. 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无情地发展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提高经济竞争力,而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下,发展经济必然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污染的增加,全球化本身又增加了人们对现代化交通的需求和化石燃料的依赖,地球环境遭遇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严重的破坏。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要减贫,要发展,还要保护环境,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发达国家远未落实。

案例6 科学家工程师人文关怀问题

1.定义参考: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2.科学家除了具备广博的学识和全面的素养之外,还须关注那些超脱于研究者自身的更为广阔而深远的命题,关注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人类的福祉与终极命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把纯粹理性的科学研究与深远宽广的人文关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是超越了单纯知识创造角色的学者,是真正以科学家的姿态关注人类命运、人类价值与人类尊严的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不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科学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就是虚空的、肤浅的。

然而,一个具备了相当高的科学成就的科学家,假如没有更为广阔的人文关怀,没有关注整个人类价值与前途的宽大胸襟,则他只能是一个具备工具理性的专家。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泛滥已经使得真正的人文精神大大衰微,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其最终目的乃是提升与改善人的境遇,乃是人的自由和价值的重新发现与人的幸福和尊严的实现,这也就是学者和知识分子“对人类幸福所负的责任”。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答:(1)创立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 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 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又转化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知识体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复杂性。演化性。广义性。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生态自然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 13、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4、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 15、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7、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一技术科学一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1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县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互动过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2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分析与综合相互照应,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3、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4、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像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5、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 (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2)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 (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3)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 (4)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 (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三、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6)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含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粹的形式 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有出现的 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D.共变法

2019年《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 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 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岀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 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 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 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极原因在于上帝。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 神的安排,终身赎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 的脚下。 变化过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十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岀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 解放岀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岀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 合性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岀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二个缺口。《地质学原理》指岀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用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旧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真正使形而上学自然 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岀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水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 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是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2020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自然辩证法复习笔记

自然辩证法复习笔记 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目的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的成就阐明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也是普遍存在的,从而论证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普遍有效的方法,自然科学家必自觉地学习辩证哲学。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目的),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科学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美学和伦理学诸方面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它包括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和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两部分,前者涉及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的哲学问题,后者涉及与具体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历史和流派相联系的特定的哲学问题.通常所讲的科学哲学,不包括后者 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方法论,可以看成是处于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科学知识是已证明了的知识。个人的意见或爱好和思辩在科学中没有地位。科学是客观的。科学知识是可靠的——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使用科学方法严格地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有可能被证明为错,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可检验性评价是后验评价。自洽性评价是理论内部是否一致的评价。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真正的科学知识都有可能出错。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重大科学成就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科学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科学事实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罗素火鸡是对归纳主义提出的质疑——逻辑论证不可能。 不能证明科学原来从观察中归纳出来: 逻辑论证不可能(归纳主义火鸡) 经验论证无效 可能的归纳也有很多难题(何为大量的?各种变异条件?) 向概率退却不可能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