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维多利亚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四章维多利亚时期

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这些唯美主义文学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

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

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第五章现代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长足的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当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型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愈发激化,导致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与大范围失业,贫富分化走向极端。由此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大英帝国,使人民倍受其苦。战后的经济萧条与精神失落使人民看清了资本主义背后的罪恶面孔。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幅度地摧垮了大英帝国,人民伤亡,经济倒退,殖民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也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终于日薄西山了。
这一系列巨变在西欧产生了百花争放般的各家哲学思想。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斗争中的无产资级指明了道路。达尔文的进化论打击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适者生存"说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殖民主义与沙文主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完全更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反理性哲学强调了人的意愿与直觉的重要性。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后,尼采更进一步地反叛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精神,推崇强权与霸权。亨利·伯格森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非理性哲学,强调创造力、直觉、非理性与无意识。这些非理性哲学对英国现代派作家影响极为深远。
现代主义起源于怀疑论和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一次大战的毁灭性灾难摧垮了人们对维多利亚道德标准的信奉。新兴的非理性哲学与科技进步促使作家们对人性与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探'索。
19世纪晚期法国的象征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的诞生。一次大战后,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都产生了:表现主义(强调自我表现,反对艺术的目的性)、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颓废派文艺〉、意象主义以及意识流等等。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些潮流汇聚成一场浩大的现代主义变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美。这场运动中的杰出人物有卡夫卡、毕加索、庞德、韦伯恩,T·S·埃略特、乔依斯及弗洛尼亚·沃尔夫。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受到一定扼制。但二战后,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即后现代主义,比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及黑色幽默,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其理论基础便是存在主义所讲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则是巨大的痛苦。”
现代主义以非

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客观。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它摒弃理性,而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倡导对文学新形式、新手法的自由试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按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
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
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无理。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如使用日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晰、准确的形象引人诗歌。
三十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经济危机、失业、以及纳粹的诞生。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左翼,因而这一时期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其间的许多年轻诗人都在作品中展示了激进的政治热情及对法西斯的严正抗议。
五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又开始回潮。一代新人再次发起"运动",提倡理性、道义与传统的文学形式,公开反对现代主义思潮。
六十年代没有出现诗歌变革运动。诗人与读者的选择趋于多样化。诗人们也愈发注重个人风格而并非什么潮流。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延续,但这些作品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揭露与批判力度在广与深两方面都有所减弱。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约翰·高尔斯华绥、H·G ·韦尔斯及阿诺得·贝奈特。高尔斯华绥的弗尔塞特小说三部曲是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揭露了腐败的资本主义世界。H·G ·韦尔斯在他的社会讽刺小说中对"人物"的抱负与挫折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探究。贝奈特也在作品中描绘了工业化社会的真实画卷。
而后来二十年代现代主义的崛起使得现实主义黯然失色。但随着三十年代文学的左翼

化,小说家们又开始转向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们通过借鉴一些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拓宽了传统的文学创作之路。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多多少少都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主题常常是人类的孤独元助,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阿尔都斯·哈克斯雷的《勇敢的新世界》(1932〉与乔治·奥维尔的《一九八四》(1949)都属于社会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的《一把尘土》(1934)是讥讽上流社会的喜剧小说;格拉汉姆·格林的《权力与光荣》〈1940)属于天主教小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另一重大意义是一批工人阶级作家出现了。他们直接描述工人阶级的贫穷苦难,盛赞与资本主义做斗争的英勇事迹。在这一组作家中,苏格兰的路易斯-G ·吉本是最著名的。他的三部曲《日落之歌》(1932)、《云》(1933〉与《灰色花岗岩》(1934)通过克
利斯·葛斯利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社会变革及农村和城镇工人阶级
的生活。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早期,文坛又出现了一群年轻的小说家与剧作家。他们出身卑微,被称为"愤怒的青年人"。他们对英国败落的境况表现出绝望,并极力反对过时的政治与社会价值观。金斯雷·阿米斯、约翰·韦恩、约翰·布莱恩以及艾兰·西利托都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阿米斯首先在他的小说《幸运的吉姆》(1954)中抨击了中产阶级的特权。布莱恩与西利托都来自工人家庭,他们用生动鲜活的工人阶级语言描画了朴素的工人阶级生活。
经过几十年来现代主义的融合与渗透,六、七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换上了新面孔,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鲜活,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20世纪最初的30年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黄金时期。在促进小说创作手法的改革中,弗洛依德与荣格的精神分析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类各个层次的意识都自发地存储在人的大脑中,一个人的各种表现也是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反映,人性所有的真谛都存在于每个人独特、隔绝的私有世界中。以这种理念为指导,现代派小说家如多罗西·理查森、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都致力于挖掘人类各种潜意识。他们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意识流小说,如理查森的《朝规》(1915-1938)、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及及沃尔夫的《黛洛维夫人》(1925)。他们小说中的意识流方法新颖又复杂,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小说都有巨大影响。詹姆斯·乔伊斯是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在他百科全书式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作者描绘了里奥波尔德·布鲁姆奇特支离、混乱、无逻辑、虚幻的精神情感世界,布鲁姆这个角色成为一次大战所有欧洲人的形象代表。
E ·M·福斯特与D ·H·劳伦斯的作品还保留了传统的创作方法,但他们

有关人际关系的主题,以及象征手法与心理分析手法却完全是现代主义的。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1924)便是有关象征主义的理想抱负。作者在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中建立起一个道德寓言,暗示了极为神秘、极富象征意义的人生观、死亡观、人际关系及人与变幻莫测的宇宙的关系。D ·H·劳伦斯被认为和乔伊斯一样大胆改革小说创作手法。与乔伊斯不同,劳伦斯对写作技巧的改革不感兴趣,依然沿袭传统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但他极力展现角色的心理发展,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非人道的扭曲。他认为生命的活力与冲动是人类的第一天性,任何有意识的压抑都会导致个性的扭曲与堕落。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如《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劳伦斯大胆地探索了各种人性心理、人际关系,尤其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声称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与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是物欲和权欲造成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文明将人变成了无性的机器。
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走向衰落,尽管此时乔伊斯与沃尔夫还在继续他们的试验。二战过后,现代主义小说又进入第二次高峰时期,此时出现了存在主义,但这种潮流只存在于戏剧。19世纪末最著名的戏剧作家是奥斯卡·王尔德与萧伯纳。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开启现代戏剧之先锋,尽管他们并没有像现代派诗人与小说家那样对创作技法与形式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王尔德在代表作《认真的重要性》(1895)中辛辣地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腐败、势利以及虚伪。萧伯纳在戏剧方面有着比王尔德更主要的影响力,被公认为自莎士比亚后,英国最优秀的戏剧大师。他的作品都是灵气纵横的社会批评的典范。高尔斯华绥在剧作中将这种社会批评的主题承传了下去。通过将社会与伦理问题戏剧化,高尔斯华绥在戏剧上获得了耀眼的成就,《银盒》(1906)与《抗争》(1910〉便是很好的例证,其中高尔斯华绥不仅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还生动描写了工人与资本家的英勇抗争。20世纪初期,爱尔兰剧作家W·B ·叶芝、格利高里夫人及J ·M·辛格联合发起"爱尔兰民族戏剧运动",从而带来爱尔兰文艺复兴潮流。叶芝,一个世纪诗人,是这场运动的领袖。叶芝是诗剧作家,欲将诗剧这份阳春白雪向大众普及。他创作了许多诗剧,讲述了爱尔兰神话传奇中的英雄事迹;但是他的诗剧情节很少具有戏剧性,由此,他的诗剧作品没有一部可以与他的诗歌成就相媲美。J ·M·辛格是这场运动中最富才华的剧作家。通过引用鲜灵活泼、生动形象的爱尔兰乡村语言,辛格把活力、讽刺幽默与戏剧悲情搬上爱尔兰戏剧舞台。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喜剧《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

(1907)。另一位寺院剧场的著名剧作家是奥凯西,他的作品大都以社会政治为主题,并描写爱尔兰城镇人民的不幸遭遇。他在代表作《朱诺与孔雀》(1925)、《犁与星》(1926)中向爱尔兰观众展示了都伯灵城市贫民窟的生活。
30年代,英国的诗剧复兴了。最早的改革试验者T·S ·埃略特说,戏剧是诗歌传播与普及的最佳媒介。埃略特创作了大量诗剧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教堂里的谋杀》(1935)尽管带有宗教性质,但由于极富戏剧性而成为他最著名的诗剧。埃略特之后成功的诗剧作家还有克里斯托夫·富莱,代表作是讽刺喜剧《不该烧死她》。
50年代,在欧美影响下英国戏剧界发生重大变革。戏剧发展为两派:工人阶级戏剧与荒诞派戏剧。
工人阶级戏剧的创始者是来自下层社会的青年作家们。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种愤怒与挫败的感觉,一种叛逆精神以及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强烈反感。约翰·奥斯伯恩是首当其冲的变革者,他的代表作是《愤怒中回顾》(1956)。作品中运用了清新、不加修饰的工人阶级语言,毫不留情地谴责了当时的社会罪恶。奥斯伯恩以全新的现实主义为英国戏剧带来活力,成为第一位"愤怒青年"。
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是塞缪尔·贝克特。他擅长描写生活在孤立腐朽的世界里的人与毫无意义的人生。他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195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