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微观经济政策)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微观经济政策)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微观经济政策)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微观经济政策)

第11章微观经济政策

1.简释下列概念:

(1)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者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种种原因将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机制的运转无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无法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等社会目标。因此,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必须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加以克服。

(2)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公共物品既可以提供正的外部效应,如路灯可以使许多夜行人受益;也可以提供负的外部效应,如由工业生产排污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影响地球上每一个人。

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四个特性:

①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②强制性。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

③无偿性。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

④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消费增加时,成本并不会增加。

严格具有上述四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全具备上述特征的产品,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由国家制造并由国家提供,但又不完全属于公共物品,因为在使用和消费这类物品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或付出代价。从这一点看,它又与私人物品有相同之处。例如,城市公园就是由国家建造并提供的,但顾客去公园游览时须先买门票方可入内,即在消费时付出了代价。总之,准公共物品同时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点。

(3)私人物品

答: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①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②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4)免费乘客

答:免费乘客是指经济中不用支付代价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一种商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拥有或消费该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该商品的消费之外。例如,国防提供了一种安全保障服务,即使新出生的人也会享受到它的保护,而不用支付任何代价。这就意味着经济当事人试图通过不付费而获得这种

商品的消费,因此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免费乘客”问题。

(5)私人成本

答:私人成本也称为私人费用,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厂商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的价格均应计入私人成本。

经济学中讨论的成本概念与一般企业会计人员所指的成本相比有着不同的含义。私人成本包括以下内容: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的货币价格;由行业之间竞争所决定的资本家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报酬;行业之间的竞争所决定的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资本的正常报酬,如厂商自己拥有的资本和土地应得到的利息和租金;企业家承担某些不确定性风险而应得到的风险贴水。除了要素价格的其他内容可以称之为厂商的正常利润,而一般会计人员所说的成本则不包括这一部分。厂商的私人成本仅仅按照生产要素价格和正常利润来进行计算。因此,在外部不经济下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都没有计入私人成本,从而使得私人成本会低于社会成本;同时在外部经济下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这都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学家主张用津贴、公共管理或税收、法律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6)私人收益

答:私人收益是指单个企业(或消费者)通过生产(或消费)为自己带来的收益。外部影响的存在会导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异:正的外部影响会导致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的外部影响会导致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

(7)社会成本

答:社会成本是与私人成本相对的概念,等于私人成本加上没有对别人补偿的损失(或者减去对别人的收益),是一种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的机会成本。社会成本与资源的稀缺性密不可分,因为资源从整个社会来看是极其有限的,考虑社会成本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成本考察的是当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投入改为生产该产品之外的其他最优用途时的收益以及因此而给别人带来的损失。这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同理,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成本则大于社会成本。外部性一般会使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这时要么受损失的一方得不到补偿,要么产品的生产不能达到最优产量,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用津贴或公共管理的办法来鼓励产生外部经济的厂商扩大生产,同时用税收或制定法律的办法来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8)社会收益

答:社会收益是指单个企业(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益。外部影响的存在会导致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产生差异:正的外部影响会导致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的外部影响会导致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

(9)自然垄断

答:自然垄断指某些行业或部门为了有效生产而只需要一个生产者或厂商的市场状况。这种行业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自然垄断部门一般有电力、石油、天然气、自来水和电信等行业。自然垄断的形成,使得一个大规模厂商能够依靠自己的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

使得规模经济的益处由该厂商充分加以利用。自然垄断有时来源于某些地理条件。

在自然垄断的部门中,政府通常对厂商加以认可,以批准该厂商进入该行业经营,或者在不利后果发生之前进行制止,以免损害公共利益。原因在于:①如果自然垄断行业内竞争性厂商过多,会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例如,四家电话公司互相竞争,将会铺设四条电话干线,而实际上有一条就够了,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价格竞争必然会优胜劣汰,其他厂商将会被排挤出市场,剩下的厂商制定垄断价格,结果使消费者遭受损失。②多家厂商如果相互勾结起来操纵价格以避免激烈竞争,同样会使消费者遭受垄断价格。③这类部门一般是资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风险大的行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许可,私人厂商可能会避开这类行业,这样消费者将因为不能消费这些商品或劳务而受损失。

(10)外部影响

答:外部影响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的经济行为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影响;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

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影响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影响的方向与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

以消除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有:①使用税收和津贴;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③规定产权。

(11)科斯定理

答: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科斯本人并未将科斯定理写成文字,科斯定理的提出是由斯蒂格勒首先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出来的。其内容是: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所有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原因在于: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12)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