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雨过山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雨过山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雨过山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雨过山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雨过山村》-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教学准备: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最新小学六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精编版

2020年小学六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精编版

1、枫桥夜泊张继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 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落乌啼霜满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苏城外寒山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背诵 2、渔歌子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21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略) 三年级上册第六组学习导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课后思考: 1.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2.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选做题我还知道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我要读给大家听。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亦”“妆”2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通读。 1.导入: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这节课,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两大景点。齐读课题,要求读准确。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学生各读一首诗,帮助正音。(“淡妆浓抹”的“妆”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重点正音。)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天门山》。 1.读题,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天门山”在什么地方。 2.作者望天门山看到什么景色?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读这首古诗,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诗意,画出不懂的字词。

3.引导质疑,师生合作学习难懂的字词。 (1)“开”是什么意思?(“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长江把它从中间断开,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2)“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就明白了。(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学生齐读:天门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相对出”的“出”中什么意思?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才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 “出”就是出来的意思。诗的最后一行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船在前进才会感觉两岸青山相对出。 过渡: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后面两句诗。(学生齐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老师范读整首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听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交流感受,如: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仿佛是热情的主人站在两旁迎接我。我感受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水流越急,帆船随着水流摇晃,发出哗哗的巨响。) 5.齐读整首诗。 6.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整首诗。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导入: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涨含情的西湖水。(课件出示西湖全景,淡去,呈现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想一想诗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古诗,领会诗意。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饮”是饮酒的意思,题目的意思:诗人在西湖上饮酒,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来了。 “潋滟”的意思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西湖的水慢慢流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一闪一闪的,很美。 诗中说“山色空蒙雨亦奇”,书上解释“空蒙”是去雾迷茫的样子,再看书上的插图,远处的青山、小桥,近处的亭台楼阁在雨雾的笼罩之下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蒙蒙胧胧的,很美。 阳光下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也很美,难怪诗人会说:雨亦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呀。(播放西湖风光的课件,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句。) 4.引导想象。 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风情,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所以在诗人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丽。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整首诗。)5.试着背诵。 三、回读全诗,比较异同。 1.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再读读,比较异同,向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老师点拨:第一首古诗描绘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诗描写

七年级校本课程教案《走进唐诗》

走进唐诗 ●阅读目的 1 通过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2 通过对唐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3 在阅读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活动准备 1 搜集、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 2 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激发阅读兴趣; 2 授予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家,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登高望远,每每涌现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不免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挞权贵腐败,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二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 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2 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体现感悟)。 3 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学习诗人品质,从中受到启发)。 三品位唐诗 [出示课件]: 1 到唐诗中赏雪景: ①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②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到唐诗中听鸟鸣: ①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 到唐诗中赏月: ①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②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4 到唐诗中旅游: ①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①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 看牵牛织女星。 ②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 到唐诗中体验真情: 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亲近唐诗: 唐诗的魅力远远不只这些,唐诗的背后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的逸闻趣事。 ①“推敲”一词的来历。 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③宋之问吟诗遇老虎; ④白居易进长安。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六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

新课教学( )分钟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 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 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 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 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 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 学生自读后教师 指导,并出示课件,使 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 的节奏,正确朗读诗 歌,同时,这也是正确 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 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 在读的基础上再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 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

古诗诵读(校本课程)教案

古诗词乐园 ——诗词班队活动之一 教学目的: 1、培养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积累古诗词,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2、培养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的意识,提高运用诗词的能力。 3、培养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 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 2、每个学生办一期诗词归类手抄报,班级展示。 3、相关的图片影像。 4、要求每组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演一演一首诗词的情景,提前抽签准备,候选诗词《游子吟》《悯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小儿垂钓》,特别要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一、接龙导入 一上课,学生接龙背诵诗词三十首。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小我们就与古诗词做亲密的接触,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乐园,畅游一番。 二、诗词填空 诵读了不少诗词,看看你的收获有多少,准备纸笔,别忘了填写诗题与作者啊,每位同学都要单独完成。 1、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题作者()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题作者()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诗题作者()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诗题作者()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诗题作者() 2.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题作者()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题作者()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___风放纸鸢。诗题作者() (4)遗民泪尽胡尘里,___王师又一年。诗题作者() 3.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诗题作者()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诗题作者()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诗题作者()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诗题作者()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诗题作者()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诗题作者() (7)窗含西岭--秋雪,门泊东吴--里船。 (8)--山鸟飞绝,--径人踪灭。 4.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诗题作者()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题作者()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的十首诗词,都属于小学生必会古诗词的范围。这些诗词或表达爱国之情,或抒发诗人志向,或赞颂山水之美。 选编十首古诗词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熏陶;二是要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经过六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诗歌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师生要以这十首古诗词的学习为契机,把小学必背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使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有较大的提升。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词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地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2.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3.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4.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5.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领悟学习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与热爱。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难点 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作者和古诗词发展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 1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 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十首古诗词的大意。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1)“采薇”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春夜喜雨》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2.拓展阅读古诗词。如《春望》《春日偶成》《钱塘湖春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 古诗词诵读?????读诗题知作者解诗词、释诗意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小学语文全部诗歌教案

小学语文全部诗歌教案 【篇一: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 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 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 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 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 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 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 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做好《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显特色、出成果、争示范,特将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学生阅读生活领域,借助古典诗歌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书香文化 具体目标: 1、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学习古典诗歌作品,从小广读博览,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在大量诵读、欣赏等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大量语言文

字的精华,丰富孩子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读写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2、造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教师们沉下心跟学生一起读,去读古典诗歌,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练习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2、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法”,如诵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诵读”中品,在“练习”中悟,真正领悟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四语组郝雅 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诵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强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古诗素养,让小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小学生在高尚情操的陶冶下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当注重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深切体会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与意境美,享受徜徉古典文化中的无穷乐趣,让他们领略到生命的美好,感受人文艺术欣赏带来的愉悦。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依据古诗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进行具体的教学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学好古诗的关键。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过目即忘。写东西,不能不经思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果这样,一定学不好古诗。课堂教学活动中,马虎的风气是常有的,学生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应该由教师负责,教师没有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学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此外,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读古诗千万不能马虎,要认真,要持之以恒积累,有了认真读和积累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精,悟得深。 二、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定准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每堂课“教与学”要有目标,有任务,注重学法指导,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方向。然而,采取: 1、诵读法,就是把诗中所贮存着的能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情感通过读来表现,再现诗作的神韵,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想像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厚重情怀,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孟郊的《游子吟》,我们诵读时脑海中应再现慈母缝衣的情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为将要出行的儿子缝着衣服的母亲,没有言语,没有眼泪,却有母伟大的母爱流溢出来。这情,这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常常拨动我们的心弦。这时再来读诗,情意自然出来了。 2、程序指导法,即: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步骤学习教科书入选的内容。其教学流程(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分步解读,品悟诗情——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3、归类指导法,即:(1)根据古诗的题材归类为: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田园诗、山水诗等等;(2)根据各种“情景”归类为:春夏秋冬、山、水、月、风、花、草、柳、树、江、河、雨、雪、亲情、乡情等等;(3)根据格律归类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4)根据同一作者归类……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教科书入选的内容适时适当的拓展课外资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整合,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教学拓展、整合课外资源时要注重其内化的联系,相辅相成;应主次适当。 4、自学法,即:学生自己看教科书的注释,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句的意思读懂,并依托教科书,反复品味语言,从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

小学语文人教版4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螺、谙”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并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读和思的基础上回顾运用学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会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并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学习过很多的古诗,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展示给大家吗? 生展示背诵古诗,师适时点评鼓励。 2.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古诗词。(板书课题:1 古

诗词三首)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你都游览过哪些名山大川呢?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到敬亭山看看,作者又看到了哪些风景?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一)读诗句 1.听课文朗读,生轻声跟读,注意划分停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师指导学生朗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3.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初步感知这首诗。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二)知作者 1.介绍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成就:有“诗仙”之称,与杜甫被合称为“大李杜”,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代表作品:《蜀道难》《静夜思》《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将进酒》。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

小学语文古诗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介正

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草》(板题)。这是从原诗中截取的一部分。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师范读古诗,生认真听生字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生诵读诗句。 (2)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把“枯”和“荣”分别贴在相应图片的下面,并说出理由。 (3)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离离”。 (4)谁知道“岁”是什么意思? (5)指导朗读。读出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 (6)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你怎么理解“烧不尽”、“吹又生”? (2)指导朗读,读出野火的无情、野草的顽强。 4.配乐诵读全诗。 (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小学古诗校本教材

第一课 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1节教学内容:江南春作者:杜牧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 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解读“江南”春: 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 “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 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 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 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 3.补充拓展: 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 第二课 作品名称:古诗总序第 2 节 教学内容:乐游原作者:李商隐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8-07-27T16:35:50.71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7月作者:郑婷婷[导读] 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学瑰宝,古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却有着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平阳县闹村乡中心小学郑婷婷 摘要:教师要提高对古诗教学的重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们记忆背诵古诗,还要让他们主动地去感受古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这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习欲望才会更强烈,使得他们感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文学瑰宝,古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却有着深远的意境和内涵。可是,如今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只是让学生们机械地记忆古诗词,而无法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那种意境,感受不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我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展现诗之韵提出了一些看法,望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帮助。 一、知诗人,定诗情 古诗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是表达诗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古语云:“文发于心,文如其人。”要想体会准确地把握古诗所蕴含的情感,需要对诗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开展诗词教学时,只是对诗人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就开始对诗词进行分析。教师要明确,学生们如果不能对诗人有一??全面的了解,他们是无法深入地了解到诗词内涵,难以体会到诗人情感的。教师在讲解古诗前,要对诗人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个人经历等相关信息都要进行一个介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不同时期的诗人,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不同的。唐朝是古诗最为繁盛的时期,其中也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等杰出的诗人。这些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际遇不同,这也使得他们古诗的风格不同,如李白在盛唐时期的作品多体现出他的豪迈和不拘小节的风格;杜甫的诗则多体现出仕途不顺,忧国忧民的情怀;王维的诗则是恬淡的,他的诗有一种悠远的意境,体现出了禅的意味。比如在讲解《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就要对李白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和他的写作风格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这首诗的含义,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帮助学生“知诗人”,才能让他们掌握诗人的创作规律,才会“定诗情”,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诗之韵。 二、抓诗眼,明诗意 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字数和格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古人在创作时,对每个字都要进行反复的推敲,尽量保证能够一字传神。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抓诗眼,抓准了诗眼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们透过诗眼更加准确地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情感。 比如在讲解《望天门山》时,我先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古诗中的诗眼,最终确定“望”字为这首诗的诗眼。接下来,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阐述对“望”字的理解。接下来,我对古诗的写作手法以及一些相关的动词进行了讲解,让学生们体会“望”字所蕴含的神韵。同时,我还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全诗中没有一个带‘望’字的,却将望作为本诗的诗眼。”学生们根据我刚才的分析,对诗词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于是告诉我本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画面虽然不带“望”字,但都是诗人通过远望,观察感受到的画面,诗人利用高超的表达手法,利用“开”、“回”等动词将名山胜景,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以“望”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学习这首古诗,将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的画面,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和魅力。由此可见,抓住诗眼,对诗词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更能准确地体会到诗词的含义。 三、想诗画,入诗境 诗人在利用古诗抒发自己的情感时,通常会以境抒情,当感受到诗人所描绘出的诗境后,才能和诗人形成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古诗表达的含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让他们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去理解诗词内容,让他们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词内容,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比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然后让他们初步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然后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瀑布美景。接下来,再次让他们去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同时,我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的理解,让他们更能体会到诗人赞颂祖国美好河山,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进行古诗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诗画”,让他们主动地去感受诗之意境,他们很容易就能和诗人形成情感的共鸣。同时,不仅能够加强他们感悟诗词、分析诗词的能力,还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并在美好的意境中受到感染。 总之,教师要提高对古诗教学的重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们记忆背诵古诗,还要让他们主动地去感受古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这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习欲望才会更强烈,使得他们感悟理解古诗的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马蔚兰.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