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作为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北大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并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

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

建设大学、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重要成员。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北大有35个一级学科列全国三甲,数量高居全国高校第一(比第二名多11个)。

[1]

北京大学是中国大陆高考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北大录取。北京大学

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

历史沿革

建校时期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主张兴建京师大学堂。7月3日,光绪帝批准创建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孙家鼐为首任管学大臣,最初校址在

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开学,招收了最后两批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发展时期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

1917年(民国六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

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1919年(民国八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

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1937年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该校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

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3400多人,恢复了比过去更大的光荣。

1947年年夏,胡适校长拟提议在北大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并亲自联系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袁家骝、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来北大”,后因时局变化未果。1947

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集中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绩最好的大学。

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

1948年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3]

成熟时期

1952年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中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

1956年,根据国家规划,集中北京大学等五校师生,在黄昆、谢希德教授的主持下,在北大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养了中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

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

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年成立北京大学第一个学院——经济学院,这是北大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重大举措。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04年首批五个试点国家实验室公布,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名列其中,2005年北京国际数学中心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筹建;“985”二期工程启动,北京大学提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前沿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调动各方面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北京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方针。[4]

2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北京大学的声誉由一连串令人自豪的科学成就赢得: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北大参与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小的单壁碳

纳米管在北大产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在北大设计;锑、铕、铈原子量的国际标准在北大测定。凭借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北大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5]

自然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北京大学共获得1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共有10篇论文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

其中,王诗宬院士主持的“三维流行拓扑性质的研究”在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了45分钟特邀报告;杨

应昌院士主持的“氮的间隙原子效应及新型磁性材料研究”在

2004年被评为中国稀土领域十大科技成就之首;医学部尚永丰教授对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究成果于2005、2006年先后在Nature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发表。

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关于中国森林植被是一个重要“碳汇”的研究结论被Science评论员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被Nature评述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涂传诒院士基于太阳风起源高度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三维太阳风起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监测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影响的“夸父”计划,该计划已得到国际同行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并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顺利启动预研。

在高技术应用领域,中校微机电系统研究群体突破了一批关键工

艺,首次在国内开发成功MEMS芯片的批量制造技术,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aN基短波长激光器,使中国氮化镓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成为掌握相关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关于CO分离技术这一独特成果的广泛应用已产生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医学部细胞免疫实验室研制的肿瘤抗原NY-ESO-1b多肽疫苗通过中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评定,获得了新药临床研究批文;中校自主研发的北大众志-863CPU的系统芯片和网络计算机已经在电子政务、网络教育、公共事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多个领域进行应用示范。[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有25位中青年学者入选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5名学者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揭示着北大人文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7]

研究资源

?北京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型的国立图书馆,是亚洲高校最大的图书

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以及引进和自建了大量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件)。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8-9]

?科研机构:国家级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10]

?学术期刊:北大所发行的部分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的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数学进展》,《物理化学学报》,《大学化学》,《地学前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外法学》,《经济科学》,《国外文学》,《国际政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市场与人口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南亚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2-14]

?院士:

据北京大学官网资料显示:北京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人。[15]类别姓名

数学物理学部姜伯驹、张恭庆、陈佳洱、甘子钊、文兰、杨应昌、丁伟岳、陈建生、田刚、赵光达、徐至展、李政道、苏肇冰、张焕乔、解思深、王诗宬、贺贤土、霍裕平、王恩哥、鄂维南、周友元、陈十一、欧阳颀

化学部唐有祺、徐光宪、张滂、黎乐民、刘元方、周其凤、王夔、张礼和、黄春辉、高松、吴云东、刘忠范、严纯华地学部侯仁之、赵柏林、涂传诒、陈运泰、童庆禧、马宗晋、叶大年、张弥曼、秦大河、陶澍

信息技术科学部杨芙清、王阳元、秦国刚、黄琳、陆汝钤、梅宏、包为民、龚旗煌

技术科学

叶恒强、方岱宁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翟中和、吴阶平、韩济生、韩启德、许智宏、朱作言、方精云、童坦君、赵进东、蒋有绪、尚永丰、程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唐孝炎、郭应禄、吴阶平、沈渔邨、庄辉、何新贵、王陇德、高文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姜伯驹、张恭庆、许智宏、朱作言、陈佳洱、吴阶、陈运泰、苏肇冰、林毅夫、韩启德、徐至展、解思深、涂传诒、方精云、王恩哥

3办学条件

截至2011年5月,北京大学普通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6]

院系设置

教学部教学院系

理学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院

人文学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医学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教学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

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跨学科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学科建设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心理、力学、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5]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中,北大参评学科48个,排名第一的学科16个、排名前三的学科35个、排名前五的学科38

个,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一。[18]

北京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1个,同样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32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

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的数据显示,在全部的22个学科中,北大已有18个学科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研究机构前1%的水平,在中国大陆高校中位居第一。[19]2013年11月最新ESI数据显示,北京大学ESI论文总引用数在全球高校中列第129名,在大中华两岸三地所有高校中名列第一。[20]

北京大学的理科、文科、医科国家重点学科数目同样均为全国第一[21],工科非常有特色,能源与资源工程、石油地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2]

开设专业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古典文

应用语言学

献学

历史学哲学哲学(科技哲学

与逻辑学方向)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与

行政学

社会学

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

图书馆学生物科学

化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心理学理论与

应用

力学工程力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工程与核技

口腔医学

药学理论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

物理学大气科学

国家品牌专业

国家品牌专业考古学英语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蒙古语泰语

菲律宾语印地语梵语

巴利语乌尔都语波斯语

希伯来语金融学金融学保险学

新闻学国际政治城市管理

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科学

与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

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

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K(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结合)临床医学, 100201K(与北

京大学人民医

院结合)

软件工程

省部重点

省部重点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环境工程

阿拉伯语世界史地球物理学

预防医学

[23]

师资力量

截至2011年5月,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截至2011年12月,文科资深教授42人,长江学者119人(全国第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3人(全国第一);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24]

4知名校友

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25]以下只列出部分知名校友,更多校友查看参考资料[26-29]。

政界李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委、国务院总理

冷溶

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

李大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

始人

李肇

中国前外交部长

陈独

五四运动总司令

李源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

家副主席

胡春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

东省委书记

赵乐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

央组织部部长

任建

前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央政法委书记

胡启

前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艺冯友著名哲学家罗常语言学家、语言教育

兰培家。徐志

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顾颉

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

始人

茅盾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傅斯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

人、学者

范文

历史学家

姚从

吾中国历史学家

冼星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

家、钢琴家

俞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

学家

卞之

诗人、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辛东方知名网络作家、诗人、历史学学者

传媒教育撒贝

中央电视台著名当家

主持人

李思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

张泉

央视著名主持人

俞敏

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王利

优米网创始人柴静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工商

李彦

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

事长

黄怒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

事长。

科学李政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裴文

史前考古学、古生物

学家

邓稼

科学家、中国“两弹”

元勋

黄汲

大地构造学家、地层

古生物学家

杨振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刘东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

院院士

钱三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

学院院士

钱煦华裔科学家

于敏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

学院院士

田刚

数学家,全国政协常

郭永

怀

力学家、应用数学家

谢晓

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朱光

中国核科学主要开拓

者之一

侯朝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

余同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

程系教授

唐敖

理论化学家姿育家

金亚

中国科学院院士

白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院

5校园环境

北京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约7000亩,分为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6个部分,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本部,占地面积 1.95平方公里(合2925亩)。昌平校区占地面积550多亩。大兴校区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占地面积约550亩。北京大学无锡校区同样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2008年投入使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大学城,占地面积500多亩。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占地面积约990亩。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国燕园)占地面积82.87万平方米(合1243亩),是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2]

北大校园分为校本部、医学部、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

圳研究生院6个部分[30],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