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论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论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度论文类别:13中学历史

试论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史学理论与方法

----论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者:罗英姿单位:重庆市梁平县袁驿中学电话:152********

摘要: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学科。人们在面

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时,总避免不了对这些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评价,久

而久之,逐渐形成对历史形态的整体认识,即史观。高中阶段的历史,是在某

种或者多种史观指引下编写的历史,高考对史观的考察也是日渐频繁,因此本

文将对高中阶段的几种常见史观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史观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历史观,又称史学范式或史学体系,是一种历史解释模式,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高中历史中常见的史观有: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

法论,亦称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

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是从革命即阶级斗争的视角去审视历史。“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

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

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

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

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

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

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

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文明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

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纵向

转变就是现代化;工业文明从原发内生型国家向后发外生型国家横向扩展的过

程就是全球化;文明史观注重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

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散走向整体。这一趋势

的明显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它的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快速延续、发展着,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

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已成为

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决定因素。历史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社会

生活、思想、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总之考察历史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

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技、民族交往等微观方面去研究。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

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引起整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的相应变化。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

到市场化等内容。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④社会生活现

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此外,还包括: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

控制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

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

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

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

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

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

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

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

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

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生态史观: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

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

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

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

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

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运用史观指导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理解

和阐释历史。第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我”对历史的认识。第三,培养学生

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人生。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为学生讲授

《史学思想史》,其中第一讲就是《史观》。他把史观看作是做人的必需,

“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本课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注重运用史观指导历史教学。总体上说,以近代化史观引领本节课教学全过程,同时又较为恰当的渗透了多个史观(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唯物史观体现在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革命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鼓励经济发展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革命史观体现在分析背景:清王朝对外卖国对内反动统治与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矛盾尖锐;辛亥革命过程艰辛: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分析成果: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洲觉醒。文明史观体现在分析背景: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分析成果:政治上的民主代替了专制,推进中国近代政治文明,促进工业发展等,推动中国文明进程。近(现)代化史观体现在分析背景:同盟会十六字纲领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近代政治的体现);过程:通过艰辛斗争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政治近代化;成果: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各个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局限:成果有限,真正目标并未实现,说明中国近代化道路任重道远。全球(整体)史观体现在背景: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条件,学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成果:分析《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是学习借鉴美国1787宪法;分析对亚洲革命的影响—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史观体现在背景:在解释十六字纲领平均地权时提到谋求民生幸福;成果通过图片材料分析社会移风易俗的变化推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史观教学对高中生的意义非凡,值得重视,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史观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史学概论》编写组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吴泽主编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0.

[3]于友西主编中国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的教育出版社,2009.

[4]何成刚,彭禹等著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