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QEH-3-E-028 ICT治具验收规范D-01

QEH-3-E-028 ICT治具验收规范D-01

QEH-3-E-028 ICT治具验收规范D-01
QEH-3-E-028 ICT治具验收规范D-01

TSMT 峻凌電子(寧波)有限公司

2012.7.05

文件編號 QEH-3-E-028 文件名稱 版本/次 D/01 制定單位 工程部 ICT 治具驗收規范 頁次 1/4

分發對象 管制編號 分發對象 管制編號最高管理者 1 行政部 6

管理代表 2 工程部 7

品保部/品管部 3 營業部 8

財務/關務/資管部 4 製造部 9 設備工程部 5 文管中心 10

手把手教你桡动脉穿刺技巧(精美图文)

成功的桡动脉穿刺是建立桡动脉入路、顺利进行桡动脉介入操作的前提。相比于股动脉,桡动脉较为细小且易于痉挛,所以穿刺桡动脉的操作难度要高于股动脉,尤其是对于存在桡动脉发育异常、精神紧张等不利因素的患者,穿刺可能会变得更为困难。所以说,桡动脉穿刺是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第一个技术难关。掌握规范、合理的穿刺技术有利于提高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本文将系统探讨一下桡动脉的穿刺技巧及常见问题。 桡动脉的胚胎发育 胚胎时期,颈部第 6 或第七节间动脉intersegmental artery 发出腋动脉并延续为肱动脉(Brachial),后者继续延续为前臂骨间动脉及手部动脉(图1A)。随着发育的进行,骨间动脉远端退化,代之以中间动脉(Median)供应手部(图1B)。中间动脉形成,随之骨间动脉继续分化出尺动脉(图1C)。尺动脉形成后,浅肱动脉(Superficial brachial artery)开始发育并向掌部延伸(图1D)。浅肱动脉与掌部血管吻合后,前者与肱动脉之间开始形成吻合支(图1E)。浅肱动脉与股动脉吻合支形成后,吻合后近端血管退化,远端延续为桡动脉(图1F)。 上臂动脉胚胎发育示意图 桡动脉的解剖及变异

桡动脉解剖变异与入路异常是初学者最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也是导致TRI 失败的主要原因。桡动脉解剖变异与入路异常的总体发生率为22.8%,主要包括:桡动脉起源异常(高位桡动脉)、发育不良、走行迂曲、狭窄、桡尺动脉环及迷走锁骨下动脉等。 3 种高位桡动脉(1-3)及正常起源(4)示意图;高位桡动脉患者往往是因为胚胎时期的浅肱动脉没有退化或退化不全所致,所以动脉管腔大小不一,且部分与肱动脉主干之间尚有交通。这部分患者多数可以耐受5F 直径的造影导管,但因指引导管较为粗大,所以在通过时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夹层或破裂而出现并发症

实验三移液管容量瓶基本操作

移液管、容量瓶等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移液管、容量瓶、洗涤、干燥及存放方法; 2.掌握移液管、容量瓶的规范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移液管为量出式(EX)计量玻璃仪器,吸量管是具有分刻度的玻璃管,吸量管转移溶液的准确度不如移液管。 在滴定分析中,要用到3种能准确测量溶液体积的仪器,即滴定管,移液管和容量瓶。这3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是滴定分析中最重要的基本操作。对这些仪器使用得准确、熟练就可以减少溶液体积的测量误差,为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创造了先决条件。 三、仪器与试液 (一)仪器:移液管、容量瓶。 (二)试液:自来水、洗涤剂、蒸馏水、毛刷。 ◆洗液:将8克重铬酸钾用少量水润湿,慢慢加入180ml粗硫酸,搅拌以加速溶解,冷却后贮存于磨口试剂瓶中。 四、操作步骤 (一)移液管基本操作 1.洗涤 洗涤前,应先检查移液管或吸量管的管口和尖嘴有无破损,若有破损则不能使用。 (1)自来水洗涤若干次,较脏(内壁挂水珠)时,可用铬酸酸洗液洗净。使其内壁下端的外壁均不挂水珠,用滤纸片将液液口内外残留的水擦掉。 (2)实验室用水润洗:自来水洗净后,要用实验室用水润洗2-3次,方法是:用洗净并烘干的小烧杯盛装实验室用水,用移液管吸取5-10ml,立即用右手食指按信管口(尽量勿使溶液回流,以免稀释),将管横过来,用两手的拇指及食指分别拿住移液管的两端,转动移液管并使溶液布满全管内壁,当溶液流至距上口2-3cm时,将管直立,使溶液由尖嘴(流液口)放出,弃去。(3)欲移取溶液润洗:移取溶液前,先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三次,方法是:用洗净并烘干的小烧杯倒出一部分欲移取的溶液,用移液管吸取溶液5-10ml,立即用右手食指按信管口(尽量勿使溶液回流,以免稀释),将管横过来,用两手的拇指及食指分别拿住移液管的两端,转动移液管并使溶液布满全管内壁,当溶液流至距上口2-3cm时,将管直立,使溶液由尖嘴(流液口)放出,弃去。 .吸取溶液:用移液管自容量瓶中移取溶液时,右手拇指及中指拿管颈2,将移液管插入容量瓶内液面刻线以上的地方(后面二指依次靠拢中指)深度,不要插入太深,以免外壁沾带溶液过多;也不要插入1-2cm以下太浅,以免液面下降时吸空,左手拿洗耳球,排除空气后紧按在移液管口上,借吸力使液面慢慢上升,移液管应随容量瓶中液面的下降而下降,当管中液面上升至刻线以上时,迅速用右手食指堵住管口(食指最好是。潮而不湿).调节液面:用滤纸擦去管尖外部的溶液,将移液管的流液口靠洁净小3度,管身保持直立,稍松食指,用拇指及中30烧杯内壁,小烧杯倾斜约指轻轻捻转管身,使液面缓慢下降,直到调定零点,按紧食指,使溶液不再流出,将移液管插入准备承接溶液的容器中。度,.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成约430称液管或吸量管直立,管下紧靠锥形瓶内壁,放开食指,使溶液自由地再将移液管或吸量管移去。15秒,沿壁流下,流完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 1.1定制我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规范,以作为医护人员的实际临床操作依据,使该操作更科学合理,便于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助于提高治疗质量。 2.范围 2.1我科医护人员均适用。 3.定义 3.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4.职责 无 5.标准 5.1简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人术、定向性斑块 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 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5.2适应证:确定PCI 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 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5.2.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5.2.1.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5.2.1.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 手术风险低。 5.2.1.3 PCI 后再狭窄病变。 5.2.1.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2.1.5 CABG 术后:CABG 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 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5.2.1.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5.2.2无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 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 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5.2.3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5.2.3.1直接PCI: 5.2.3.1.1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在12h 内,能在就诊后90min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5.2.3.1.2 ST 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 ,发病36h 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 在休克发生18h 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 者。 5.2.3.1.3 AMI 发病12h 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5.2.3.1.4 AMI 发病12~24h 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续心肌 缺血症状者。 5.2.3.1.5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 患者。 5.2.3.2溶栓后补救性PCI : 5.2.3.2.1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5.2.3.2.2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2.3.3急性期后的PCI

ICT治具制作参考标准

ICT 治具制作参考标准 目的: 为能在设计阶段Layout 和量产时评估ICT 治具制作有一个参考标准使用范圉: 设计和量产的Lighting/Security/CCTV 等所有机种. 内容: 一、ICT 治具评估制作参考条件 1.目前ICT 可测的零件. a. 电阻、电容>101P、二极/三极管. b. 电感类目前以跳线分式测. c. IC目前检测方式:输入仿真工作电压,ICT检测 每个pin的电压(目的为检测ic是否漏插插反) d. 电解电容只能测出是否漏插,无法检测是否插反. 2.ICT 治具制作需求数据 a. Gerber files(连片或单片)文件 b. 空白PCB 1 连片. c. 有插件的实物PCB1 连片. 3.评估需制作ICT 治具依据. a. DIP 零件>40PCS. b. SMD零件三50PCS锡膏作业SMD除外) c. PCB 厚度需>1.3mm

d. 连片方式:若PCBSizE>100*100Size建议1?2连片.(目前一般开 单板治具为主. 其稳定性较好) 二、PCB Layout注意事项和参考规则如下. 考虑可测性之PCB设计布线规则 PCB之设计布线除需兼顾功能性与安全性外,更需可生产及可测试。兹就可测性之需求提供规则供设计布线工程师参考。如能注意及之,将可为我公司省下可观之治具制作费用并 增进测试之可靠性与治具之使用寿命。 可取用的规则 1. 虽然有双面治具,但最好将被测点尽可能置于BOT面,以增加测试稳定度,也可以节 省治具成本。 2. Fixture point type 之用针如下,测试点优先级:A.测垫(Test pad) B.零件脚(component lead) C.贯穿孔(Via)未覆盖绿漆。 Test pad 測點 3. 测试稳定性:其中以Test pad测试最为稳定;VIR 孔效果最差,干扰因素最多如绿漆、塞墨、盲埋孔等,都是造成测试不稳定的因素。 4. 探针大小是依照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所选定的,探针越大测试越稳定,价格越便宜。 5. 探针选则标准如下: a.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大于85mil,两点植针100mil/100mil探针。 b.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84mil “ -75mil,两点植针100mil/75 mil探 针。 c.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74mil “ -70 mil,两点植针75mil/75 mil探 针。 d.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69mil - -60 mil,两点植针75mil/50 mil探 针。 e.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59mil “ -50 mil,两点植针50mil/50 mil探 针。 f.两测点中距离小于50 mil,无法植针。 6. 被测点的Pad及Via不应有防焊漆(Solder Mask)。 7. 两被测点之中心距应大于0.100" (2.54mm) 为佳,不得小于0.050" (1.27mm)。 8. 被测点直径应大于0.040" (1.00mm), 形状以正方形较佳(可测面积较圆形增加21%)。 小于0.030"之被测点无法植针。 9. 被测点应离其附近零件(位于同一面者)至少0.100" (2.54mm)。如为高于3mm零件,则应至少 VIR 貫孔

移液管校正操作规程

颁发部门:质量部文件编号:SOP-- 版本/修订:A/0 页码:1/3 编制:审核:批准: 日期:日期:日期: 分发部门:质量部 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制订移液管校正标准操作规程,确保药物分析的准确性 职责:检验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 范围:1ml、2ml、5ml、10ml、15ml、20ml、25ml、50ml、100ml单标线吸管的检定。 规程: 1 检定的原理采用衡量法。衡量法是用天平称量分度移液管中纯化水的质量,然后按照该温度下纯水的密度,算出单标线移液管的容积。 2 检定项目和技术要求: 2.1 单标线移液管的玻璃应清澈、透明。 2.2 分度线和量的数值应清晰、完整、耐久,分度线应平直,分格均匀并必须与器轴相垂直,相邻两分度线的中心距离应大于1mm。 2.3 单标线移液管应具有下列标记: 2.3.1 厂名和商标 2.3.2 标准温度(20℃) 2.3.3 等待时间t xx S 2.3.4 用法标记量出式用“Ex” 2.3.5 标称总容量与单位xx ml 2.3.6 准确度等级A、B 2.4 容量允差、水的流出时间和分度线宽度均应符合下表之规定 单标线移液管质量检验表 标称总容量(ml) 1 2 3 5 10 15 20 25 50 100 容量允差(ml)A ±0.007 ±0.010 ±0.015 ±0.020 ±0.025 ±0.030 ±0.05 ±0.08 B ±0.015 ±0.020 ±0.030 ±0.040 ±0.050 ±0.060 ±0.10 ±0.16 水的流出时间(S)A 7~12 15~25 20~30 20~35 25~35 35~45 B 5~12 10~25 15~30 20~35 25~40 30~45

ICT治具制作参考标准

ICT治具制作参考标准 目的: 为能在设计阶段Layout和量产时评估ICT治具制作有一个参考标准. 使用范圉: 设计和量产的Lighting/Security/CCTV等所有机种. 内容: 一、ICT治具评估制作参考条件 1.目前ICT可测的零件. a.电阻、电容>101P、二极/三极管. b.电感类目前以跳线分式测. c.IC目前检测方式:输入仿真工作电压,ICT检测 每个pin的电压(目的为检测ic是否漏插,插反) d. 电解电容只能测出是否漏插,无法检测是否插反. 2.ICT治具制作需求数据 a. Gerber files(连片或单片)文件 b. 空白PCB 1连片. c. 有插件的实物PCB1连片. 3.评估需制作ICT治具依据. a. DIP零件>40PCS. b. SMD零件≧50PCS (锡膏作业SMD除外) c. PCB厚度需>1.3mm

d. 连片方式:若PCBSIZE>100*100Size建议1~2连片.(目前一般开 单板治具为主. 其稳定性较好) 二、PCB Layout注意事项和参考规则如下. 考虑可测性之PCB设计布线规则 PCB 之设计布线除需兼顾功能性与安全性外, 更需可生产及可测试。兹就可测性之需求提供规则供设计布线工程师参考。如能注意及之, 将可为我公司省下可观之治具制作费用并增进测试之可靠性与治具之使用寿命。 可取用的规则 1.虽然有双面治具,但最好将被测点尽可能置于BOT面,以增加测试稳定度,也可以节 省治具成本。 2.Fixture point type之用针如下,测试点优先级: A.测垫(Test pad) B.零件脚(component lead) C.贯穿孔(Via)未覆盖绿漆。 3.测试稳定性:其中以Test pad测试最为稳定;VIR 孔效果最差,干扰因素最多如绿漆、塞墨、盲埋孔等,都是造成测试不稳定的因素。 4.探针大小是依照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所选定的,探针越大测试越稳定,价格越便宜。 5.探针选则标准如下: a.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大于85mil,两点植针100mil/100mil探针。 b.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84mil~75mil,两点植针100mil/75 mil探针。 c.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74mil~70 mil,两点植针75mil/75 mil探针。 d.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69mil~60 mil,两点植针75mil/50 mil探针。 e.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59mil~50 mil,两点植针50mil/50 mil探针。 f.两测点中距离小于50 mil,无法植针。 6.被测点的Pad及Via不应有防焊漆(Solder Mask)。 7.两被测点之中心距应大于0.100" (2.54mm)为佳,不得小于0.050" (1.27mm)。 8.被测点直径应大于0.040" (1.00mm), 形状以正方形较佳(可测面积较圆形增加21%)。 小于0.030"之被测点无法植针。 9.被测点应离其附近零件(位于同一面者)至少0.100" (2.54mm)。如为高于3mm零件, 则 应至少间距0.120" (3mm)。 VIR 貫孔 Test pad 測點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移液管是一种量出式仪器,只用来测量它所放出溶液的体积。它是一根中间有一膨大部分的细长玻璃管。其下端为尖嘴状,上端管颈处刻有一条标线,是所移取的准确体积的标志。常用的移液管有5,10,25,和50mL等规格。通常又把具有刻度的直形玻璃管称为吸量管。常用的吸量管有1,2,5,和10mL等规格。移液管和吸量管所移取的体积通常可准确到0.01mL。 1、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看一下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等。使用移液管前,应先用铬酸洗液润洗,以除去管内壁的油污。然后用自来水冲洗残留的洗液,再用蒸馏水洗净。洗净后的移液管内壁应不挂水珠。移取溶液前,应先用滤纸将移液管末端内外的水吸干,然后用欲移取的溶液涮洗管壁2至3次,以确保所移取溶液的浓度不变。 2、吸液: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左手拿洗耳球,先把球中空气压出,再将球的尖嘴接在移液管上口,慢慢松开压扁的洗耳球使溶液吸入管内,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如此用反复洗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立即用

右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3、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流下,全部溶液流完后需等15s后再拿出移液管,以便使附着在管壁的部分溶液得以流出。如果移液管未标明“吹”字,则残留在管尖末端内的溶液不可吹出,因为移液管所标定的量出容积中并未包括这部分残留溶液。

动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1.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 2.重大手术监测:如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器官移植等。 3.术中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等。(二)穿刺途径 常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其次是尺动脉、肱动脉。由于桡动脉部位表浅,侧支循环丰富,为首选。股动脉较粗大,成功率较高,但进针点必须在腹股沟韧带以下,以免误伤髂动脉引起腹膜后血肿,足背动脉是股前动脉的延续,比较表浅易摸到,成功率也较高。肱动脉在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但位置深,穿刺时易滑动,成功率低,并且侧支循环少,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可发生前臂缺血性损伤,一般不用。 (三)桡动脉穿刺插管术 1.定位:腕部桡动脉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间纵沟中,桡骨茎突上下均可摸到搏动。 2.Allens试验:用本法估计来自尺动脉掌浅弓的侧枝分流。观察手掌转红时间,正常人5~7秒,平均3秒,<7秒表示循环良好,8~15秒属可疑,>15秒血供不足。>7秒者属Allens 试验阳性,不宜选桡动脉穿刺。 3.工具: (1)20G(小儿22G、24G)静脉留置针;

(2)开皮用18G普通针头; (3)肝素冲洗液(~5μ/ml肝素); (4)测压装置包括三通开关,压力换能器和监测仪等。 4.穿刺方法:有直接穿刺法、穿透法。 (1)直接穿刺法:摸准动脉的部位和走向,选好进针点,在局麻下(或诱导后)用20G留置针进行动脉穿刺。针尖指向 与血流方向相反,针体与皮肤夹角根据病人胖瘦不同而异,一般为15~30°,对准动脉缓慢进针。当发现针芯有回血 时,再向前推进1~2mm,固定针芯而向前推送外套管,后 撤出针芯,这时套管尾部应向外喷血,说明穿刺成功。(2)穿透法: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角度同上。当见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左右,后撤针芯,将套管缓慢后退当出现喷血时停 止退针,并立即将套管向前推进,送入无阻力并且喷血说明 穿刺成功。 5.电子测压方法:需压力装置、冲洗控制开关、压力传感器、管道及监测仪。穿刺前需将监测装置以无菌方法连接、排气,并要熟悉监测仪性能和操作程序,按步骤调节零点,穿刺成功后将测压管与套管针连接,即可在屏幕上出现压力波形与数据。6.并发症防治: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的预防方法: (1)Allens试验阳性及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插管;(2)注意无菌操作; (3)尽量减轻动脉损伤;

移液管的使用规范

移液管的使用规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目的:保证移液管的使用规范化与移液的准确性 2.范围:实验移液管的使用 3.责任者:化验组 4.程序: 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选择量程与移液管类型,再检查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完好度等,并用滤纸擦拭外表面。 润洗吸液:用右手(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左手(右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左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平握,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置于废液烧杯中,如此反复洗2-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10-20mm,立即用右手(左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吸液后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地自然流下,流完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10-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可用外力强使其流出,因校准时已考虑了末端保留的溶液的体积。 清洗:使用完后应及时清洗干净,擦净或风干水滴,放回到移液管夹上。

ICT治具治具制作规格书 WI-A-024

东莞市立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制 作:杜永锋 审 核: 日 期:2011.4.14 I C T 治 具 制 作 规 格 书 文件编号:WI-A-024 版 本:A/0

序言 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和作业难度,提高产品的品质,就需要一种“治具”来辅助作业了。 治具又分工装治具、检测治具两种,前者用于机械加工、焊接加工、装配等工艺便于加工、满足精度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工装夹具;后者为检测使用,因为有些机械尺寸不便于测量,其形状复杂,只好设计专门的检测块或者检测用的针对某一种产品而设计检具,比方塞规、环规等一些规则的检具,但有些是不规则的就必须专门设计一种检具来测量它的尺寸。 治具在控制方面已由前期机械控制进入机械和电气控制相结合的时代,治具也被越来越多的被设计成能够自动化控制,其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对设计人员要求不但有机械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有电控方面的知识。 治具在制作材料方面前期的木质、塑胶板材被合金、新型复合材料所取代,治具的机构日益简单灵活,便于操作。 治具在设计方面已由前期的二维图纸发展成三维立体图像,在治具制作前期就可以模拟治具的使用,为人体工程学分析做了基础,以此不断改进治具。 治具的标准化治具零部件的标准化日益成熟,加快了治具产业的发展。工业设备标准化为治具标准化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治具的类型已经多样化 ICT治具、SMT治具,功能治具、工装治具、工装夹具、贴合机、运送压合机、LCD显示幕贴膜机,压胶机,进水口切料机,测变型治具、按键贴膜治具、按键检测机具,探针检测治具,量测治具、吸盘印刷治具、气动压合点胶治具,自动排片机等等。 为了促进公司治具制作的标准化,特于2011年针对公司目前生产治具分大类制作治具制作规格书,通过治具制作规格书明确治具用途、原材料选择、制作流程、制作工艺、检验标准等。通过文件化的规范使公司治具的制作经验得以传承,好的方法得以推广。 由于本人经验有限文件制作过程中难免有错误请大家不吝赐教,万分感激。 谢谢! Johe.du 2011-4-14

移液管的使用规范

1.目的:保证移液管的使用规范化与移液的准确性 2.范围:实验移液管的使用 3.责任者:化验组 4.程序: 4.1 使用前:使用移液管,首先要选择量程与移液管类型,再检查移液管标记、准确度等级、刻度标线位置、完好度等,并用滤纸擦拭外表面。 4.2润洗吸液:用右手(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将管的下口插 入欲吸取的溶液中,插入不要太浅或太深,一般为10~20mm处,太浅会产生吸空,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在管外沾附溶液过多。左手(右手)拿洗耳球,接在管的上口把溶液慢慢吸入,先吸入该管容量的1/3左右,用右手(左手)的食指按住管口,取出横持平握,并转动管子使溶液接触到刻度以上部位,以置换内壁的水分,然后将溶液从管的下口放出并弃去置于废液烧杯中,如此反复洗2-3次后,即可吸取溶液至刻度以上10-20mm,立即用右手(左手)的食指按住管口。 4.3 吸液后调节液面:将移液管向上提升离开液面,管的末端仍靠在盛溶液器皿的内壁上,管身保持直立,略为放松食指(有时可微微转动吸管)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看刻度时,应将移液管的刻度与眼睛平行,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 线相切为止,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将尖端的液滴靠壁去掉,移出移液管,用滤纸将沾在移液管外壁的液体擦掉,插入承接溶液的器皿中。 4.4 放出溶液:承接溶液的器皿如是锥形瓶,应使锥形瓶倾斜30°,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稍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慢慢地自然流下,流完后管尖端接触瓶内壁约10-15秒后,再将移液管移去,残留在管末端的少量溶液,不可用外力强使其流出,因校准时已考虑了末端保留的溶液的体积。 4.5 清洗:使用完后应及时清洗干净,擦净或风干水滴,放回到移液管夹上。

最新ict治具制作参考标准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https://www.sodocs.net/doc/509692487.html,/tmxk_docin;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ICT治具制作参考标准 目的: 为能在设计阶段Layout和量产时评估ICT治具制作有一个参考标准. 使用范圉: 设计和量产的Lighting/Security/CCTV等所有机种. 内容: 一、ICT治具评估制作参考条件 1.目前ICT可测的零件. a.电阻、电容>101P、二极/三极管. b.电感类目前以跳线分式测. c.IC目前检测方式:输入仿真工作电压,ICT检测 每个pin的电压(目的为检测ic是否漏插,插反) d. 电解电容只能测出是否漏插,无法检测是否插反. 2.ICT治具制作需求数据 a. Gerber files(连片或单片)文件 b. 空白PCB 1连片. c. 有插件的实物PCB1连片. 3.评估需制作ICT治具依据. a. DIP零件>40PCS. b. SMD零件≧50PCS (锡膏作业SMD除外) c. PCB厚度需>1.3mm

d. 连片方式:若PCBSIZE>100*100Size 建议1~2连片.(目前一般开 单板治具为主. 其稳定性较好) 二、PCB Layout 注意事项和参考规则如下. 考虑可测性之PCB 设计布线规则 PCB 之设计布线除需兼顾功能性与安全性外, 更需可生产及可测试。兹就可测性之需求提供规则供设计布线工程师参考。如能注意及之, 将可为我公司省下可观之治具制作费用并增进测试之可靠性与治具之使用寿命。 可取用的规则 1. 虽然有双面治具,但最好将被测点尽可能置于BOT 面,以增加测试稳定度,也可以节省治具成本。 2. Fixture point type 之用针如下,测试点优先级: A.测垫(Test pad) B.零件脚(component lead) C.贯穿孔(Via)未覆盖绿漆。 3. 测试稳定性:其中以Test pad 测试最为稳定;VIR 孔效果最差,干扰因素最多如绿漆、塞墨、盲埋孔等,都是造成测试不稳定的因素。 4. 探针大小是依照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所选定的,探针越大测试越稳定,价格越便宜。 5. 探针选则标准如下: a. 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大于85mil ,两点植针100mil/100mil 探针。 b. c. 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84mil ~75mil ,两点植针100mil/75 mil 探针。 d. e. 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74mil ~70 mil ,两点植针75mil/75 mil 探针。 f. g. 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69mil ~60 mil ,两点植针75mil/50 mil 探针。 h. i. 测点与测点的中心距离为59mil ~50 mil ,两点植针50mil/50 mil 探针。 j. k. 两测点中距离小于50 mil ,无法植针。 6. 被测点的Pad 及Via 不应有防焊漆(Solder Mask)。 VIR 貫孔 Test pad 測點

ICT技术标准

ICT 技术标准 一、 ICT治具软体制作 1、选点: 1.1、原则上一条线路选一个点,地线可以选4个点(分散四周选点); 1.2、有测试点的优先选测试点,再选AI点(跳线/电阻),然后考虑其它点(客户特殊要求除外);1.3、客户特殊要求:例如:台达的那种过孔要优先测试点。 1.4、无铅板优先选测试点。 1.5、SMT零件,选点应在贴片外侧1/3-1/2处,能双针的一定要双针(并且同号双针); 1.6、点位间距要注意错开,小板注意测试点与定位孔的距离; 1.7、SMT零件应优先选在跳线、电阻上,电容和二极管一般不选针; 1.8、画线时应注意板的摆放方向,1号针的位置与ICT机型本身有关; 1.9、不能出现漏选点的现象; 1.10、板边定位孔为直径4。0,孔中心到PCB板边为2.5 1.11、IC需要TEST-JET,电解电容需要极性测试,排插需要反向测试(开关针),这种情况都需下针; 1.12、选完点,出钻带需要镜像 1.13、联板测试,无GERBER联板,必须先试钻孔对PCB板和打印针位图对照; 1.14、PCB上所有的定位孔都必须钻孔。 2、编程: 2.1、零件不能漏编,根据客户的要求,是否需要把板上的所有零件都编上去,特别注意背面有否零件,如果有,在零件后面用“-B”表示;(省略) 2.2、针号尽量杜绝写错、漏写、检验;例如:IC脚号,排插;热敏电容如果在BOM里为电阻,MODE 形式改为“R” 2.3、零件识别符号不能用错;如表1所示: 表1: 标识符号(第一个字母)零件类别OKNAO MODE R PR VR 电阻、排阻、可变电阻 Mode1>100Ω Mode2<100Ω Mode4>1uF Mode7<1uF C 电容、可变电容、电解电 容 L//T 电感、线圈、变压器 Mode8或Mode9

冠脉造影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为冠心病病人的确诊提供了最好的手段。它利用穿刺针经皮穿刺动脉血管(股动脉或桡动脉)后置入细小造影导管于心脏冠状动脉开口,造影显示全部冠状动脉内情况。具有准确、直观、微创、痛苦少的特点,目前是冠状动脉疾病最准确的确诊方法。通过它可了解冠脉内情况,有无冠脉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同时为下一步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能否可以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重新疏通病变冠状动脉血管、还是需要外科搭桥手术等决策做准备,并对病人的预后做评估。 一、适应证 1、典型心绞痛发作,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 2、原因不明的胸痛,需除外冠心病。 3、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 4、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或外科手术前明确病变特征;术后症状复发。 5、原发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者。 6、特殊职业人员疑似冠心病者(飞行员、高空作业人员等)。 7、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 二、禁忌证 AHA/ACC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禁忌证未作特殊规定。一般认为,下列情况属于相对禁忌。 1、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2、严重心律失常。 3、发热及急性感染。 4、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5、严重肺部疾病。 6、周身动脉硬化。 7、凝血功能障碍。 8、碘制剂过敏。 9、低钾血症。 10、预后不良的心理或躯体疾病。 11、桡动脉穿刺禁忌证:无桡动脉搏动;Allen试验阴性,提示掌弓侧支循环欠佳。肾透析的动静脉短路。

移液器使用标准规程

移液器使用标准规程 一、目的 建立一个移液器使用、维护保养标准操作程序,使操作过程标准化。二、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移液器使用、维护和保养。 三、内容 一个完整的移液循环,包括吸头安装——容量设定——预洗吸头——吸液——放液——卸去吸头等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需要遵循的操作规范。 1. 吸头安装: 正确的安装方法叫旋转安装法,具体的做法是,把白套筒顶端插入吸头(无论是散装吸头还是盒装吸头都一样),在轻轻用力下压的同时,把手中的移液器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切记用力不能过猛,更不能采取剁吸头的方法来进行安装,因为那样做会对您手中的移液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 容量设定: 正确的容量设定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粗调,即通过排放按钮将容量值迅速调整至接近自己的预想值;二是细调,当容量值接近自己的预想值以后,应将移液器横置,水平放至自己的眼前,通过调节轮慢慢地将容量值调至预想值,从而避免视觉误差所造成的影响。 在容量设定时,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当我们从大值调整到小值时,刚好就行;但从小值调整到大值时,就需要调超三分之一圈后再返回,这是因为计数器里面有一定的空隙,需要弥补。 3. 预洗吸头:

在我们安装了新的吸头或增大了容量值以后,应该把需要转移的液体吸取、排放两到三次,这样做是为了让吸头内壁形成一道同质液膜,确保移液工作的精度和准度,使整个移液过程具有极高的重现性。其次,在吸取有机溶剂或高挥发液体时,挥发性气体会在白套筒室内形成负压,从而产生漏液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预洗四到六次,让白套筒室内的气体达到饱和,负压就会自动消失。 4. 吸液: 先将移液器排放按钮按至第一停点,再将吸头垂直浸入液面,浸入的深度 为:P2、P10小于或等于1毫米,P20、P100、P200小于或等于2毫米,P1000小于或等于3毫米, P5ML、P10ML小于或等于4毫米(浸入过深的话,液压会对吸液的精确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具体的浸入深度还应根据盛放液体的容器大小灵活掌握),平稳松开按钮,切记不能过快。 5. 放液: 放液时,吸头紧贴容器壁,先将排放按钮按至第一停点,略作停顿以后,再按至第二停点,这样做可以确保吸头内无残留液体。如果这样操作还有残留液体存在的话,您就应该考虑更换吸头了。 6. 卸掉吸头: 卸掉的吸头一定不能和新吸头混放,以免产生交叉污染。 仪器状态检查 1、测漏: 移液器又叫空气排代式移液器,如果出现漏气的情况,取样结果就肯定不会准确,这将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果,后果是比较比较严重的。那么,如何判断移液器是否漏气呢,首先,取一个透明的容器,装上水,将需要测试的移液器装上吸头,吸上水,如果是P2、P10、P20、P100、P200的移液器,请将吸头浸入液面

心内科操作规范

心血管内科操作规范目录 1.冠脉造影术操作规范 2.PCI术操作规范 3.射频消融术操作规范 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操作规范 一冠脉造影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典型心绞痛发作,原因不明的胸痛, (2)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 (3)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或外科手术前明确病变特征,术后症状复发(4)原发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者 (5)特殊职业人员疑似冠心病者(飞行员、高空作业人员等) 【禁忌证】 (1)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 (2)发热及急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3)凝血功能障碍,碘制剂过敏 【术前准备】 (1)了解上、下肢动脉搏动情况。了解过敏史,术前行抗血小板治疗。穿刺成功后注射肝素2000U。 (2)临时起搏器不作为常规使用,仅用于窦房结与房室结病变,高危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时 【操作方法】 1、选择穿刺动脉,2%利多卡因1mL在穿刺点上方局麻,扩张套管沿导丝旋转推送入动脉内。 2、推送造影导管,回抽血液以排气,持续监测压力。 3、左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造影: 【并发症及处理】

1、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栓塞,死亡发生率≤1%。 2、穿刺局部血管并发症: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 3、其她:造影剂反应、迷走反射、导管打结、断裂、感染等 【注意事项】 2、整个造影系统应始终保持密闭状态,持续监测心电与血压。 3、左冠状动脉造影时勿直接将导管插入左主干, 4、右冠状动脉造影要特别防止导管尖端插入过深, 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与PCI术操作规范【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就是权衡其收益与风险。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发病已超过12h, 【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及准备 (1)术前应继续口服原有抗心绞痛药物。 (2) 抗血小板制剂:(3) 患者术前应备皮、行碘过敏试验、酌情给予镇静剂。 (4) 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器材的选择 (1) 引导导管 (2) 导引钢丝 (3) 球囊导管 (4) 支架 【操作方法】 1、血管入路: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途径,个别患者可考虑经肱动脉途径。 2、球囊扩张的基本操作要点: 沿导引钢丝送入球囊导管,球囊送至狭窄病变部位后即可开始加压扩张。

移液器使用、校准和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新.

移液器使用、校准和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移液器使用、校准和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使操作人员和移液器的管理人员能够有章可循,保证移液器的使用、校准和管理符合GLP规范的要求。 【规程】 1 移液器的使用 1.1选择量程合适的移液器:移液器只能在特定量程范围内准确移取液体,如超出 最低或最大量程,会损坏移液器并导致计量不准; 1.2 设定容量值 1.2.1 粗调:通过调节旋钮将容量值迅速调整至接近自己的预想值; 1.2.2 细调,当容量值接近设定值以后,应将移液器刻度显示窗平行放至自己的眼 前,通过调节旋钮慢慢地将容量值调至预想值,从而避免视觉误差所造成的 影响; 1.2.3 设定容量值时的注意事项:在调节量程时,如果要从大体积调为小体积,则 按照正常的调节方法,逆时针旋转旋钮即可。但如果要从小体积调为大体积 时,则应先顺时针旋转刻度旋钮至超过量程的刻度,再回调至设定体积,这 样可以保证量取的最高精确度。在设定容量值的过程中,禁止将按钮旋出量 程,否则会卡住内部机械装置而损坏了移液器。 1.3吸液嘴(枪头)的装配:把白套筒顶端插入吸液嘴,在轻轻用力下压的同时, 把手中的移液器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吸液嘴卡紧。切记用力不能过猛,更不能采取剁吸头的方法来进行安装。吸液嘴卡紧的标志是略为超过O型环,并可以看到连接部分形成清晰的密封圈。; 1.4预洗吸液嘴:在安装了新的吸液嘴或增大了容量值以后,应该把需要转移的液 体吸取、排放两到三次,确保移液工作的精度和准度; 1.5吸液:先将四指并拢握住移液器上部,用拇指按住塞杆顶端的按钮,向下按到 第一停点,再将吸头垂直浸入液面2~3mm,缓慢平稳松开按钮,吸上液体,并停留1~2秒钟(粘性大的溶液可加长停留时间); 1.6 移液:缓慢抬起移液器取出吸液嘴,确保吸液嘴外壁无残留液体。可用定性滤 纸抹去吸嘴外面可能黏附的液滴。小心勿触及吸液嘴口; 1.7 目测吸入的液体体积是否合理;

FCT治具制作标准规范

F C T 治具制作规格书

目录: 1.定义 (1) 2.范围 (1) 3.内容 (1) 4.权责 (2) 5.制作规范 5.1 (3) 5.2 (3) 5.3 (4) 5.4 (5) 5.5 (5) 5.6 (6) 5.7 (7)

1、定义: FCT(功能测试)它指的是对测试目标板(UUT:Unit Under Test)提供模拟的运行环境(激励和负载),使其工作于各种设计状态,从而获取到各个状态的参数来验证目标板的功能好坏的测试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对目标板加载合适的激励,测量输出端响应是否合乎要求。一般专指PCBA的功能测试。FCT治具是针对PCBA已经成品进行模拟功能测试的一种治具。 ICT与FCT的不同: ICT只测导通状态,可侦测元件开短路,LCR的数值,二极管的反向,其它半导体的通断等等。他的原理是将影响该元件的其它元件屏蔽起来单独测试一个或串并联的一组元件。 FCT不一样,即是指功能测试,它是对PCBA通过相关的电压或信号检查其关键元件或输出的波形,真值是否合格。不针对元件测试。当然,如果元件失败,功能是一定会有影响的。 ICT有通用测试仪,FCT只能根据具体的测试要求来做。 2、范围: FCT治具有电动/汽缸/手动快速夹、手动曲柄等各式机构。结构材料可跟据需要采用进口电木、压克力、铝合金、铁质、赛钢或纤维板等。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上下植针进行测试,应用于电脑电源主板、LED灯主板、液晶电视主板、通信设备主板等电子产品。依据控制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手动控制功能测试、半自动控制功能测试、全自动控制功能测试。 快速夹结构压扣结构手动曲柄结构气动结构 3、内容: FCT治具制作流程: 3.1 FCT治具原材料的选择。 3.2 FCT治具的设计 3.3 FCT治具组装调试。 3.4 FCT治具检验标准。

动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常规

直接动脉血压监测常规 (一)适应症 1?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 2?重大手术监测:如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器官移植等。 3?术中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等。 (二)穿刺途径 常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其次是尺动脉、肱动脉。由于桡动脉部位表浅,侧支循环丰富,为首选。股动脉较粗大,成功率较高,但进针点必须在腹股沟韧带以下,以免误伤髂动脉引起腹膜后血肿,足背动脉是股前动脉的延续,比较表浅易摸到,成功率也较高。肱动脉在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但位置深,穿刺时易滑动,成功率低,并且侧支循环少,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可发生前臂缺血性损伤,一般不用。 (三)桡动脉穿刺插管术 1?定位:腕部桡动脉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间纵沟中,桡骨茎突上下均可摸到搏动。 2.Allen ' s试验:用本法估计来自尺动脉掌浅弓的侧枝分流。观察手掌转红时间,正常人5?7秒,平均3秒,V7秒表示循环良好,8?15秒属可疑,>15秒血供不足。>7秒者属Allens 试验阳性,不宜选桡动脉穿刺。 3?工具: (1)20G (小儿22G、24G )静脉留置针; (2)开皮用18G普通针头; (3)肝素冲洗液(2.5?5 p/ml肝素); (4)测压装置包括三通开关,压力换能器和监测仪等。 4?穿刺方法:有直接穿刺法、穿透法。

(1)直接穿刺法:摸准动脉的部位和走向,选好进针点,在局麻下(或诱导后)用20G留置针进行动 脉穿刺。针尖指向与血流方向相反,针体与皮肤夹角根据病人胖瘦不同而 异,一般为15?30。对准动脉缓慢进针。当发现针芯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1?2mm , 固定针芯而向前推送外套管,后撤出针芯,这时套管尾部应向外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2)穿透法: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角度同上。当见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0.5cm左右,后撤针芯,将 套管缓慢后退当出现喷血时停止退针,并立即将套管向前推进,送入无阻力并且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5?电子测压方法:需压力装置、冲洗控制开关、压力传感器、管道及监测仪。穿刺前需将监 测装置以无菌方法连接、排气,并要熟悉监测仪性能和操作程序,按步骤调节零点,穿刺成 功后将测压管与套管针连接,即可在屏幕上出现压力波形与数据。 6?并发症防治: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的预防方法: (1)Allen ' S试验阳性及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插管; (2)注意无菌操作; (3)尽量减轻动脉损伤; (4)排尽空气; (5)发现血块应抽出,不可注入! (6)末稍循环不良时应更换穿刺部位; (7)固定好导管位置,避免移动; (8)经常用肝素盐水冲洗; (9)发现血栓形成和远端肢体缺血时,必须立即拔除测压导管,必要时可手术探查取出血 块,挽救肢体。 (四)并发症及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