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与实践探索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与实践探索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与实践探索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与实践探索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与实践探索*

Planning Strateg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ountainous Cities and Towns in Southwest China Under Eco-Constraints

肖礼军XIAO Lijun

摘 要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西南山地城镇面临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要求。基于对西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的认识,结合在重庆、贵州等地的规划实践,探讨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提出以生态约束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布局优化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并从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产业”、“生态—人口”、“生态—城镇”协同发展,以及生态空间管控和城镇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约束;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目标协同;空间管制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civilization, cities and towns in Southwest China are facing deadlines of both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of southwest mountainous cities and towns under eco-constraints, based on recogni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and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in Chongqing and Guizhou province. It proposes to understand, respect and adapt natural eco-constraints and establish sustainable-oriented spatial regulation planning system. Also, it suggests evaluating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mitation, coordinating ecology-industry, ecology-population and ecology-city, as well as enhancing eco-space control and improving building-space layout of those cities and towns.

Keywords: Eco-constraint; Southwest Mountainous Cities; Planning Strategy; Goal-coordination; Spatial Regulation

0?引?言

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区开发需要兼顾的两方面内容,这也是城市规划需要调和的一对矛盾。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同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领跑全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山地特殊的自然条件,西南城镇发展和规划建设普遍受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如何在生态约束的情况下谋求可持续发展,合理进行开发建设,成为山地城市规划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山地城市学奠基人黄光宇先生将城市学与生态学结合,较早地开展了山地城市生态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开创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并在重庆、乐山、丽江等地的规划中进行了实践探索[1]。此外,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运用生态系统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2-3];有学者运用地质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山地城乡规划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城镇发展加以研究[4-5];有学者

DOI: 10.13791/https://www.sodocs.net/doc/5c757978.html,ki.hsfwest.20170313

肖礼军.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与实践探索[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3): 80-85.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3-0080-06

作者简介

肖礼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

3568590@https://www.sodocs.net/doc/5c757978.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17)

从城镇化和城市规划角度,基于生态约束条件和生态安全格局,开展西南山地城镇适应性规划与设计策略研究[6-11]。

本文试图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在重庆、贵州等地的规划实践,进一步探析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思路、规划策略与技术方法。

1?西南山地城镇发展的生态约束特点

1.1 人地关系紧张,城镇建设困难

西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纵横、峡谷广布,地形地貌复杂(表1)。受山地地形条件限制,西南地区适宜进行城镇开发建设的用地少,同时,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近年来,随着该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山地城镇为谋求发展空间,大规模地进行削山场平,建设工业园区和新城新区,不仅改变了原始植被和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冲击,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均匀沉降等隐患,影响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1.2 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灾害多发

西南地区地质水文条件复杂,以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区为例,由于岩溶广泛发育,呈现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充,局部地区流域非闭合的特征。如果城镇建设不考虑这一因素,贸然进行填挖拦蓄,容易破坏自然形成的水系统平衡,造成水流通路改变和水量分布变化,甚至可能引发缺水和洪涝等预料之外的灾害。同时,在山高坡陡、岩石稳定性差、汇水谷地坡降大、有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分布的地区,这种开发方式容易诱发滑坡或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活动断层、差异沉降等地质灾害,这类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一旦规划不当,

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1.3 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敏感

西南山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途径脆弱,对外来影响的适应能力弱,对外界变化的响应程度高。特别是喀斯特地区由于土层较薄,土壤蕴含水分较少,原生植被容易遭到破坏,导致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而即使在水热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自然恢复成乔木林地也需要数十年[12]。高度敏感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承载能力不仅对地区人口容量和产业发展造成制约,而且对城镇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

划思路与技术方法

2.1 规划思路

基于西南山地城镇的约束条件和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尊重和顺应自然生态约束,并基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在保障城镇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审慎地进行规划建设。

2.1.1 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用地条件评价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和用地规划布局的基础。对西南山地城镇而言,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建设可行性、难易程度、灾害风险、空间分布、与用途的匹配度和需要投入的资金等,研究土地对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及限制状况,判别适宜用于城镇建设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位置。

生态状况评价的目的是认识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现状及变化趋势。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状况评价需要在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综合评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准确识别生态约束因子、约束强度及其对城镇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影响。

2.1.2 发展目标协同

在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强调“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西南山地城镇规划中,如何切实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找寻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成为规划至关重要的内容。为此,规划有必要综合考量资源环境、区位交通、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约束条件和有利条件,妥善处理生态约束与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制定发展目标与策略。2.1.3 空间管制与规划布局

西南山地城镇空间规划必须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需求,基于特定的用地条件、生态环境和建设基础,以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制定适应性空间利用策略,形成对生态环境最有利的城镇发展框架,使城镇建设和自然生态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同时,根据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的要求,加强空间管制、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约束和规划布局的刚性管控。2.2 技术方法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需要借鉴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有效掌握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与问题,科学分析约束因子与强度,形成对规划方案与决策的有力支撑。在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面,可根据生态约束特点,运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生态足迹模型等,开展工程建设条件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环境容量分析和综合承载力分析等。在发展目标协同方面,可借鉴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采用优劣势比较分析、情景模拟和数学模型等方法,研究发展条件与趋势,制定发展目标和指标。在空间管制与规划布局方面,可采用景观生态学、空间模型和多方案比较等方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环境修复、环

省(市)面积/万平方公里

山地所占比例/(%)

喀斯特地区比例/(%)

重庆市8.2486.938.4四川省48.5090.126.4贵州省17.6085.161.9云南省

39.40

95.0

28.1

表1?西南三省一市山地面积分布情况

Tab.1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Sichuan Province, Guizhou Province, and Yunnan Province

境污染控制和城镇规划布局。

3?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约束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同策略

3.1 “生态—产业”协同

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协同的关键是产业导向和准入标准。不同产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对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相同。西南山地敏感的生态环境在对某些产业构成约束的同时,也有利于特定产业的发展。为此,规划要根据发展条件,因势利导,优选产业方向,构建最低生态代价的产业体系,同时,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形成“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西部山地城镇不应简单地承接沿海的产业转移,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化约束条件为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贵州省六盘水市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面对日益趋紧的生态环境约束和城市主动转型要求,规划提出“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的发展思路,并通过“生态—产业”协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一方面,着力推动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工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发挥独特的“凉都”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地特色大健康旅游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医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发展[13]。

3.2 “生态—人口”协同

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目标协同的关键是人口规模和城镇化路径。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大;同时,城镇化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地区人口容量和城镇人口规模被限制。为此,规划既要从城镇化的角度,深入研究城镇化水平、发展阶段和动力机制,科学预测城镇化速度与规模;又要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容量等多方

面,客观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人口极

限容量。在此基础上,综合权衡,确定合适

的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策略。

贵州贵安新区是推动贵阳—安顺一体

化,带动黔中经济区乃至贵州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基于此,在

2012年构思谋划时,贵安新区规划曾提出

建设500万人城市的构想。在进行人口规模

论证时,新区总体规划既充分研究了地区

发展条件、人口集聚潜力和人口来源,又深

入分析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别是

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两大紧约束因素对人

口规模的影响。在生态约束的前提下,规划

采取“以水定人”的思路,将新区2030年城

镇人口规模压缩至200万人,并据此进行科

学规划[14]。

3.3 “生态—城镇”协同

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

开发建设协同的关键是城镇选址和体系构

建。山地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状况等

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区域城镇发展所受

的生态约束各异。为此,规划需要以用地条

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为基础,细分研究

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生态约束类型和

约束程度,确定具有适应性的分区生态保

护和产业发展策略与人口和城镇化策略,同

时,综合判断城镇发展条件,科学进行城镇

选址布局,构建合理完善的城镇体系。

重庆市万州区城市建设受地形条件限

制,用地紧张局促,建设密度高,发展空间

不足,制约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的

发挥。而紧邻万州的开州区用地条件良好,

可提供较大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空间。

规划基于对万州、开州、云阳地区的资源环

境和发展条件的整体认识,按照区域一体

化思路,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并选择开州

区临近万州城区、用地和交通条件良好的赵

家街道、长沙镇和南门镇,规划建设浦里新

区(图1),从区域层面协同生态约束与城镇

布局,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15]

图1?重庆万开云地区用地条件评价及开州浦里新区位置图

Fig.1 land-use evaluation of Wanzhou-Kaizhou-Yunyang and the location of Puli New Area in Kaizhou

4?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空间管控与规划布局策略

4.1 加强空间用途管制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布局规划需要以空间用途管制为核心,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开展空间用途管制的意义是针对城镇发展特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统筹协调并合理划分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在生态空间和城镇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应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对生态空间进行分级保护,其中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应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在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应将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区纳入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尽量利用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地块开展城镇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开州区城乡总体规划在对用地和建设条件、生态适宜性、城镇和人口分布等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空间、基本农田空间和建设空间,对全域空间实施用途管制(图2)。其中,生态保护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生态敏

感/脆弱地区和其他重点生态区;建设空间为城镇、乡村和区域性设施、独立工矿等允许建设区域(表2)[16]。

4.2 细化生态空间管控

非建设空间的管控与合理利用是城市规划容易忽视的方面,进而导致管理缺乏与利用失控。对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而言,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的规划。在生态空间管控方面,规划应根据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洪水调蓄等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分类分区提出生态保持、修复和建设等方面的细化管控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分析自然状况和环境威胁,研判城镇建设和生产生活对大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环境影响,提出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措施。

类型内容

生态保护空间

政策法规限制区

自然保护区

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澎溪河市级湿地自

然保护区

湿地公园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

森林公园

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市级森林公园、南

岭市级森林公园、龙头嘴市级森林公园

饮用水源保护区鲤鱼塘水源保护区

其他重点生态区地灾高易发区、不可建设用地(用地适宜性评价)

生态脆弱区、敏感区

包括空闲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等

用地

基本农田空间农业生产区

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

农田水利用地、田坎

建设空间

城镇可建区

城市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

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

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

乡村可建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

包括民用机场、铁路、等级公路、港口用地、管道运输用地以及附属

用地

区域公用设施

包括为区域服务的能源、水工、通信、广播电视、殡葬、环卫、排水

设施等用地

独立工矿区

包括采矿用地以及对气候、环境、建设有特殊要求及其他不宜在居

民点内配置的各类建筑用地,与城乡用地中的采矿用地相对应

特殊管控区指特殊用地以及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图2?开州市域空间用途管制图

Fig.2

spatial regulation of Kaizhou

表2?开州区空间用途管控要素一览表

Tab.2 spatial regulation factors of Kaizhou

为保障地区生态安全和水环境质量,贵州贵安新区规划将全区80%的空间划定为生态和农业空间,并根据空间用途,进一步细分为水源保护区、滨湖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治理保育区等片区,分类进行规划管控与引导(图3)。同时,规划结合城区、园区、农村等不同发展区域的污染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环保措施与布局[14]。4.3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建设区规划要在合理安排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精细开展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景观等方面的工作。功能安排方面,应考虑城镇性质与规模、空间格局与尺度,采用单中心扩展、多中心组团、条带延伸等模式,同时,注重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在用地布局方面,应根据地形特点和功能需求,

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模式,确定整体竖向和需要进行地形整理的区域。在道路和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宜顺应山地地形,因地制宜,确定道路走向、排水组织和系统布局,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降低运营成本。绿地景观方面,在保护原生植被、构建绿地系统的同时,应着力提高绿地的可达性、景观的通透性、风貌的协调性和形象的整体性。

贵州贵安新区规划结合山水环境、地形条件和城镇分布,因地制宜,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并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在每个组团内布局相对完善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休闲游憩功能,促进职住就近平衡。同时,按照“围着山转、跟着水走、显山露水”的理念,根据不同类型山地的地形特点,细分用地模式(图4)、精心竖向设计,从道路、水系、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等方面,系统优化城镇空间布局[14]

图3?贵州贵安新区生态空间管制图

Fig.3 ecological space regulation of Gui’an New Area

图4?山地城镇建设用地模式图

Fig.4 land-use pattern of mountainous cities

5?总?结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西南山地城镇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断加大。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城市规划要充分认识、尊重和顺应地区资源环境特点,以生态约束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布局优化为核心,探索具有适应性的规划框架。

在规划策略上,本文建议:一是深入

开展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识别生态约束条件及其对规划目标和布局的影响;二是加强生态约束与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及城镇体系的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并制定积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寻求生态约束条件下的工业化、城镇化路径;三是加强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用途管制,细化生态空间管控要求,优化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形成与西南山地城镇生态约束和发展

需求相适应的规划体系。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J]. 城市规划, 2005, 29(01): 57-63.[2]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等. 中国西部

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 地理学报, 2001, 56(05): 599-610.

[3] 赵春容, 赵万民.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

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03): 179-183.

[4] 曾卫, 陈雪梅. 地质生态学与山地城乡规

划的研究思考[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4, 29(04): 29-36.

[5] 杨培峰. 恢复生态学视角下生态脆弱地

区的城镇化问题思考——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J].山地学报, 2010, 28(02): 183-190.

[6] 赵万民, 束方勇. 基于生态安全约束条件

的西南山地城镇适应性规划策略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3): 1-7.[7] 方辰昊, 赵万民, 魏晓芳. 西南山地城镇化

发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及规划应对[J]. 规

划师, 2014, 30(11): 93-100.

[8] 卢峰, 钱江林. 西部山地城镇的生态化发

展思考[J]. 规划师, 2007, 23(12): 92-94. [9] 徐煜辉, 卢峰, 孙国春. 基于景观生态战略

的重庆市喀斯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规划

问题思考[J]. 中国园林, 2006(12): 37-41.

[10] 李和平, 薛威, 左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山地城镇城市设计路径[J]. 南方建筑,

2015(05): 14-18.

[11] 顾红男, 邓希怡. 边缘绿地:冲沟地形下

的山地城市设计策略[J]. 规划师, 2014,

30(03):32-37.

[12] 高贵龙, 邓自民, 屠玉麟, 等. 喀斯特的呼

唤与希望[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3: 128.

[13]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六盘水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

OL]. 2016. https://www.sodocs.net/doc/5c757978.html,/zw/

jcxxgk/fzgh_41357/zhgh_41359/201609/

t20160928_943592.html [1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安新区总体

规划(2013—2030)[R]. 重庆: 中国城市

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2014.

[15]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万开

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空间规划研

究[R]. 重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部分院, 2017.

[16]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开州

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年编制)[R]. 重

庆: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2017.

图表来源:

表1:根据黄光宇的《山地城市学原理》第4页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山

地面积分布情况”及相关资料整理

表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开州

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年编制)[R]. 重庆: 中

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2017.

图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万开

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空间规划研究[R].

重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2017.

图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开州区

城乡总体规划(2015年编制)[R]. 重庆: 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2017.

图3-4: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R].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 中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2014.

收稿日期:2017-03-31

(编辑:袁李姝)

低碳生态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低碳生态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8-12-14T17:06:05.6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作者:徐东升 [导读] 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低碳生活这种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已经逐渐被更多人士接受。 徐东升 威海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低碳生活这种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已经逐渐被更多人士接受。在现代的社会城乡规划中,低碳生活的理念完全可以对城乡规划做出指导,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生态和均衡发展。基于此,本文就从低碳生态的视角出发,对城乡规划提出几点建议,供以借鉴。 关键词:低碳生态视角;城乡规划;社会政策;技术支持 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诸多国家开始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追求低碳生产发展这一理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即便人们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无法控制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供不应求。尽管已经开始采用低碳生产生活的方式,但在未来几十年内,废气的排放量也仍然还有不断上升。相信在数十年后,人们就会发现低碳生态观念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及时利用低碳观念来指导城乡进行规划。 1、低碳生态视角下城乡规划的简要概述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结构,这就是低碳生态观念。减少废气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理念,改变现有能源使用结构,减少传统能源利用,加强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在这一理念中并非是单纯减少碳的排放,主要为改善大气环境中的碳得以良性循环,最终使整个大气层的得到稳定发展。这一理念会成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我国城乡规划而采用低碳理念进行引导,分别制定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将整个规划的路径具体化,从而实现最终低碳社会这一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到2020年,城市开始采用节能减排的手法,通过规定进行引导和强制性关闭等手法来实现社会节能这一目标,并且综合性的提高整个节能减排的成效。 第二阶段,自2020年开始一直到2035年,这是城乡规划的中期阶段性目标。可以将保护环境新能源作为社会运转的主要能源,推动社会朝着低碳化甚至是无碳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最终实现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这一目标。 第三阶段,自2035年开始到2050年,这是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希望在2050年最终实现社会整体低碳化这一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中,需要从应用的层面来开始实现低碳模式的推广,不仅仅是生产厂商的低碳化模式,更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低碳化发展模式。 2、低碳生态视角下城乡规划所采用的方式 2.1政策性引导是城乡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性手段 人们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对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的手段做好适当的调整。对于重点地区来说,必须以优化消耗能源结构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并且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使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新能源的使用,从而优化整个产业消耗结构,发展生产销售和经营之间的循环,并为城乡发展留下空间。除此之外,需要减少高消耗高排放工业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强调土地所有的包容力,使土地可以得到合理规划和使用,扶持企业发展新生技术,来推动整个城市产业经济可以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开发区中,可以采取限制性政策来解决开发区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的问题。将开发区人口进行集中,减少人口分散型居住对整个环境产生处理困难的问题。及时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优化整个区域的人口素质。立足区域长处,发展带有区域自身特色的优势产业,从而形发展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产业优势。 (1)建立城市发展的长期环境和资源指标体系,重点采用环境评价和低碳指标,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在于对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起到预警作用,并能够为减缓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遵循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与相关规划一致性的原则。 (2)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中央政府应加快完善立法、改革财税体制和行政考核体系,丰富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手段,为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改革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取消预算外财政。建立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财政激励机制。尽快进行转移支付立法,与中央政府对地方约束性指标挂钩。出台相关措施,对地方城市在国家标准规范下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实践创新予以财政扶持。 2.2加大技术上支持的力度,促使城乡规划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 (1)采取适宜的技术与新型科技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循环化,更需要通过新型技术和有关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地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2)凭借科学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运用再生科技,解决能源供给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两项关键性问题。 (3)加大对清洁能源使用与倡导工作开展的力度。推广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和燃料,并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控制交通噪声污染措施与办法,及时采用主动式太阳能设计。除此之外,优化和巩固建筑能源利用体系。建立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 (4)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体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分布、节林等方面,促使环境得到保护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实用、高效的生活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总的来说,在我国城市发展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全寿命周期分析原则、权衡优化和总量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和精专化设计原则。 5、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方案加大推广力度。首先需要商讨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在短期需要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需要以市场化形式作为辅助。其次,将企业标准做好恰当的完善。再次,提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科学指标研究质量。最后,技术产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 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合集(一)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就承载了人类大多数梦想与灾难。城市形态的出现第一次把人类分散居住的状态集中到城市里,同时,城市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家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约旦河边最早的城市--耶利哥城,到现在正在建设的阿布扎比“零排放”生态城,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

目录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一日本北九州.pdf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pdf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二阿拉伯马斯达尔1.pdf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pdf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pdf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三弗赖堡1.pdf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pdf7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1.pdf8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四马尔默2.pdf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pdf1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1.pdf11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2.pdf12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五英国生态城镇3.pdf13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pdf14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1.pdf15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2.pdf16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3.pdf1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六法国生态城镇4.pdf1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pdf19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1.pdf20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七巴西库里蒂巴2.pdf21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八芝加哥中心区脱碳.pdf22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九美国吉奥斯零耗能地.pdf23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pdf24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1.pdf25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瑞典哈马碧生态城建设2.pdf26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pdf27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一布里斯班CitySmart项目的措施1.pdf28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pdf29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十二日本横滨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1.pdf30

探索山地城市的规划建设新模式

探索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模式 ——以大理海东两个实际规划项目为例 王晓宇 【摘要】中国山地城市众多,但山地规划建设方法相对较少。针对当前山地城市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建设问题,试图以大理海东新城两个实际规划项目为例,在山地建设模式、山地建设空间选择、山地交通组织、山地空间形态塑造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方法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山地城市、建设模式、空间选择、交通组织、空间形态、方法创新 一、回顾与反思 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城依山而固,城拥山则秀。 在几千年的中国城建法则中,山一直是影响建城营国的重要因素。如今在全国660个设市城市中一半以上属于山地城市的范畴,然而在国内关于山地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一直较少,且大部分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可操作的规划技术办法不多。自八十年代以来,黄光宇教授创建的《山地城市学》对许多城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建立的山地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空间结构模式广泛应用在西南地区山地城市之中。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有些山地城市基本特征却面临破坏甚至消泯。“山地当成平地建”的现象屡屡发生。一条条生动的山脊线被生硬的建

筑轮廓线所取代,一个个优美的山头被杂乱的建筑群所埋藏,城市的生态性和景观性受到严重威胁。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思路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指导建设的具体规划方法应结合城市发展的综合要求继往开来,开辟新的规划思路与方法。 基于近期在云南大理开展的两个规划项目,我们致力在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积极突破,在理论方面发扬与创新《山地城市学》,研究山地城市规划新方法;在实践方面指导山地城市实际建设,建立山地城市建设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云南大理,一座令人神往、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山地城市。 2009年我们有幸在这里承担了《大理海东新城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理民族生态居住示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项目(以下分别简称《控规》与《修规》)。 纵观大理全市格局,属于横断山脉的苍山和属于哀牢山脉的东南群山如双臂将洱海捧在手中,大理众多城镇如明珠般镶嵌在环洱海项链之上。在“打造滇西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引领下,“保护海西、开发海东”的战略思路逐步明晰,这座城市发展的重点将从大坝如平川、拥有千年辉煌、却已“密不透风”的海西转移到山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却“海阔天空”的海东。 两个规划项目基地均属于海东新城的中心城区,位于洱海东面,远可观阅苍山,近可俯览洱海,与大理古城隔海相望,可谓“风花雪月”尽收眼底。距大理市区下关仅16公里。片区对外交通便捷,拥有机场、大丽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是进入大理的门户与窗口。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探究

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探究 发表时间:2016-08-16T14:05:12.290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8月上作者:丁春兰 [导读] 本文从低碳生态理念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究。 (江苏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分局,江苏盐城224145)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差,全球变暖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意识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有效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低碳生态规划理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本文从低碳生态理念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中要坚持以低碳生态规划理念为指导方针,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以更好推动城市发展,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氛围。 1低碳城市理念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规划中,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空间、经济等进行低碳规划,使城市朝着低碳方向发展。当前,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己经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关注,低碳城市理念已经被使用到城市规划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容易出现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因此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主要把握好经济发展,同时向其它方向延伸。 低碳城市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低碳理念更加注重在城市规划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应从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使低碳城市规划顺利进行。同时,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应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使绿色以及节能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在低碳城市规划中,应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做好低排放、低污染,避免资源浪费,促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2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2.1经济性原则 对于任何城市建造和设计活动,首先需要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因此对于生态化、低碳化城市设计理念和实施都需要关注到其中的经济性原则,并且生态城市的合计和建造终究还是在于为城市创造经济的提升和价值的飞跃。因此,在进行低碳、生态化城市理念形成和城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兼顾到生态化城市设计的原则和经济持续性发展相结合,节能减排,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和经济效益的获得,从资源的重复利用方面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和增长,同时保护快乐城市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了低碳、生态化城市理念。 2.2长远发展原则 对于低碳、生态化城市的设计和建造,必须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形成规范的体系和标准的模型,因此,进行城市低碳、生态设计和建造,需要具有长远的发展性和应对长时间城市生活和社会变化。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需要对城市的自愿合理统筹、分配、使用,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持续长远发展的需求。 2.3自然原则 城市是属于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城市进行生态设计,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时,需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自动净化能力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综合作用,来进行设计。在城市建造和设计以及人口活动时,都需要主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保证城市生态自然发展。 2.4人文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也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进行规划时也要格外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和人文特色的保护,从而建设处具有文化色彩的新型城市,这对于我国城市的长远发展也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并且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建和谐的居住环境。 2.5高效原则 能源是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使用,需要注意提升资源的使用率,真正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建设经济发展型城市。 3低碳生态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3.1科学进行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对于城市的正常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作用,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主要是根据城市发展、经济以及人民生活进行的,在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领导会盲目进行城市空间扩大,从而实现自己的政绩,这种情况下的城市空间布局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城市周边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在低碳生态城市理念指导下进行城市规划,应将低碳环保放在城市规划的首要位置,可以将城市有效的分为几个区域,分别形成自然生态保护区、城市生态重建区、人文生态保护区、城市经济发展区等几个区域,按照不同城市对于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建造,另外特殊城市还可以根据城市特色单独设置特色生态分区。通过设置生态分区的方式来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和城市自然生态平衡。 3.2交通规划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主要是对城市道路路面的设计形式以及道路功能进行规划,城市交通对于促进居民出现、实现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城市总体碳排放量中,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因此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的交通,也能够实现节能减排。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城市交通拥堵,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中,主次干路的比例不科学,生活化的道路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家车的数量逐渐增加,在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对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6T09:38:38.4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樊会霞彭学昌王驰 [导读]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形势下,降低碳排放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进行城市规划与设计时,要把低碳理论作为主要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方针,这样才有利城市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时如何应用低碳设计理念。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在循环经济时代,人类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和谐的,从消费产品到再生资源,是一种封闭式的物质流动模式。“低碳城市”是人类和工业走向文明的必然之路。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集中地,也是碳减排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人员大力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旨在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碳排放的城市。当前低碳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认同和支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并思考低碳发展模式。 1、低碳城市理念 所谓“低碳”,首次主张“低碳经济”的理念,之后又出现了“低碳社会”的理念,主要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当然,现代人大多生活在城市,经济生产的重要区域也在城市,因此城市是实现减少能源消耗的关键。所以,发展低碳城市可以达到碳减排的目的,由此就产生了“低碳城市”的概念。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落实低碳理念,进而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 2、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概况 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涉及诸多学科且涵盖面很广,无法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概括其概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本人认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低碳城市的经济性、低碳城市模式建构、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运行系统及相关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在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日本等起步较早。英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探讨了空间规划与低碳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应的低碳计划,建有贝尔顿零碳生态社区;而日本则在2004 年就开始了对低碳社会领域的研究,先继著有《2050 年脱气候变暖项目》、《迈向低碳社会的12 种对策》等,提出了诸如紧凑型城市规划、导入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节能来有效减排等具体措施。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另外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人也提出了适用于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 3、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分析 3.1、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应以低碳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传递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具体的规划策略阐述如下: 3.1.1、将低碳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实现城市的生态文明,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而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二者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低碳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其核心理念均是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居民是否宜居等因素,而低碳城市则更为注重环保和绿色,因此可以说二者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低碳城市则关注的是具体的污染问题和环保问题,将二者融合起来,能够构建出更为科学与健康的城市发展模式。 3.1.2、进行低碳城市的准确定位。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城市规划中的低碳部分也应在现有编制之外独立进行编制,或者在规划时单独以章节的形式与其他内容分离,从而起到示范作用。充分研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特征和环境需求,将低碳理念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中。 3.2、修订和完善低碳生态规划内容的标准与配套政策 由于现行的很多城市规划标准都是很久之前编制的,绝大部分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低碳生态的技术要求。尽快对现行的城市规划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能满足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有了合理科学的技术标准,才能让城市规划者做到有据可依,才能让低碳生态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积极响应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3.3、加大宣传力度 让“低碳环保”深入人心加大对低碳生态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将低碳生态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时所能带来的好处,能充分的调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热情。只有公众有了节能环保的意识,城市规划中的相关低碳生态设备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3.4、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好地块尺寸。20 世纪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由于城市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当代复合性CBD 的HOPSCA 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度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一般认为以500 米左右的格网为宜),并辅以发展B R T、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3.5、加强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对城市进行基于低碳发展理念的规划,并非仅仅是理念的引入或者方法的罗列,而是系统性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工程,只有实现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够真正使城市得到低碳的益处。这就需要加强对城市低碳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在现有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上构建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系,通过低碳技术,结合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地质条件,对其低碳路径进行科学设计。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城市学、城市规划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它包括城市生物环境、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系统生态等内容。 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简介 城市生态系统,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城市的形式 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城市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信息;②生态功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两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物质、能量的大量集结,容易引起生态关系的失调,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但单纯地追求和谐的生态关系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降低本来可以达到的经济效益。如何使两者协调,是现代城市生态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规划 规划的原则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亚系统),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要把由城市各部门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作为城市生产力的标准。计算整个城市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要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如劳动力、生产效率,后者如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光、热等恒定的区域性自然资源。通过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代谢转换及信息交流,保持城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是设计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目标之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城市中心与郊区及卫星城市之间物质流与能流所引起的生态变化;人口变化及就业、升学、科学文化活动、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社会道德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应力求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起来。规划的约束系统和目标系统系统的约束条件可分为客观约束和主观约束两类。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包括城市现存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弄清这些客观约束是进行城市生态分析和规划的前提。主观约束是规划者对某些经济生态关系相对固定的期望,在这些主观约束下去追求一些主要目标的最优值。一般说来,根据经济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有:①人口。劳力得到充分利用,需求关系得到最大满足。②物质。物资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保持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比例最小而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率最高。③能量。达到最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最小的浪费。④空间。力求

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浅析低碳\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问题 摘要:“低碳、生态、宜居,是21世纪的理想城市。”所谓“低 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环保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生态型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顺应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low carbon, ecological, livable, is the ideal city in twenty-first century. “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 is refers to the city economy to low carbon industry,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dominant mode with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life a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with low carbon, ecological society as a bluepr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city,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transfor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words: low carbon cit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山地规划设计

山地规划设计

前言: 前几天官方发布了最新的 SketchUp 8.0 版本。 SketchUp 成长到今天,因其自身友好的界面、易操作的优势和及时反映设计师想法的能力逐渐成为建筑规划设计常用工具。无论是摩天大楼还是独栋别墅,小区规划还是建筑单体,SketchUp 在方案推敲和方案表现上都显示出了不错的实力,那么在山地规划设计中 SketchUp 表现又如何呢?由于 SketchUp 对曲面建模、异形建模能力对比 3ds MAX 等类型的 3D 软件来说弱了许多,所以当需要表达复杂山地环境和山地道路时就会令接触 SketchUp 不久的设计师头痛。 我目前所在的城市是美丽的山城重庆,大大小小的项目几乎都围绕着山地设计展开。自己上学期跟着导师做了两个投标项目,一个是山地丘陵地区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一个是面江靠山的山地住区设计,最近又和几个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了一个山地别墅区概念设计,通过这些实践我才算开始真正地接触了山地设计。设计工作中我一直在不断学习,尝试如何让 SketchUp 在山地规划

设计中有更好表现,并且在这个过程里走了不少弯路,有过很多次失败,甚至和设计团队成员还有过关于这方面技术问题的争执,现在回想这些事情,我都觉得很有意义,所有这一切都在帮助我进步。 现将 2010 年上半年的经验教训在此成文,不是什么教程,不是高手经验,只是自己设计工作中某一环节的方法和思路的 总结,这是自我反思提高的分享文章,希望这点分享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这篇文章主要是总结关于山地设计现状分析阶段中SketchUp 山地地形建模的问题,下部则会详细介绍关于山地道路建模的经验教训。 说明: 现在回想走过的种种弯路,原因就是自己总企图让一个软件是万能的,妄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张敏(1976-),女,安徽亳州人,工程师,从事能源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2-09-10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张 敏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卷烟厂设备科,安徽合肥230081) 摘要:城市是人类物质投资和智力创新的中心。把发展低碳经济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城市发展 的主流方向。除发达国家以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有能力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必须以节能减排来减少城市碳源、增加有效的城市碳汇和发展低碳经济做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对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的剖析,继而提出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经济;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2)23-122-03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水平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能耗生活方式的不断蔓延,使得大气层中的CO 2以及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全球气候的变暖及相应恶劣天气的增多,在对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 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000万hm 2 ,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多 亿元。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发生的地震及海啸,对其中影响最大的印尼造成遇难人数超过10万人,流离失所的灾民更高达百万之巨。2008年初的我国南方的特大雪灾和2011年底到2012年初的云南省的持续干旱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由于CO 2的过度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限制和降低CO 2的排放,并且增加对CO 2的吸收,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7]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碳排放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 的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3] 。这是中国作 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人类社会的承诺, 也是对我国如何合理的、有效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等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载体 [7]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其聚集了全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和全国人口的50%左右。所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无法规避的现实选择 [7] 。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根本特征是城市的 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占用越来越多,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很少提及“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低碳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研究。2009年,仇保兴博士在“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 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以“减少碳源,增加碳汇”为主要出发点的生态城市类型 [4] 。低碳生态城市同时体现了低碳城 市的低污染、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活宜居型、运行安全型及经济发展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低碳理念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形成“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 。 2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 2.1 现阶段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概况 根据中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2月,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230个,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所占比重分别为为80.1%和46.3%;尤其是2003年以后,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增长较快(如图1) [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还需 要更多的人继续加以深化研究 。 图1 1996-2011年全国累计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数量 221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Sci.Bull.2012,18(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