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

附件:

2011——2015年)水利发展规划(2011

二〇一二年六月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水利投入持续增加,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利管理不断加强,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五年计划、规划中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直接受益最多的时期,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充分反映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刻不容缓。

201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11]1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科学阐述了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全面部署了今后10年水利改

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7月,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进行了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时期,要针对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重点薄弱环节,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通过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不断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以及“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编制了《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了“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改革管理举措。本《规划》是“十二五”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目录

十一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成就 (1)

一、“十一五

十二五””水利发展改革面临的形势 (5)

二、“十二五

(99)

三、水利发展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布局........................................(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主要目标 (11)

(四)总体布局 (14)

四、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17)

(一)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7)

(二)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 (19)

(三)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20)

(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23)

五、水利改革和管理主要任务 (26)

(一)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6)

(二)加强依法治水管水 (29)

(三)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32)

六、环境影响评价 (33)

36 (36)

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37)

(二)落实目标责任 (37)

(三)加大投入力度 (37)

(四)强化建设管理 (38)

(五)加强跟踪评估 (39)

一、“十一五”水利发展改革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为粮食连续增产、农业农村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各类防灾减灾措施。五年来,新建和加固堤防17080公里,长江下游河势控制、黄河堤防建设稳步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长江三峡、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等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建成投入运行,四川亭子口、江西峡江、广东乐昌峡、内蒙古海渤湾等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顺利实施,开展了1000余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和103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建设。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抗御了2006年川渝地区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2009年大范围特大春旱、2010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和全国大范围频发的洪水灾害,多次成功防御了强台风及风暴潮的侵袭。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妥善处置了唐家山堰塞湖和白龙江险情。

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兴建了一批蓄、引、提水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

28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按计划推进,京石段建成发挥效益,对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大伙房输水工程正式通水,甘肃引洮、贵州黔中水利枢纽、广西桂中治旱乐滩引水、西藏旁多、吉林哈达山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开工建设,西南中型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完成了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续建任务。

农村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和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设步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恢复性增长。累计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1年并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对全国434处大型灌区和216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其中80处大型灌区基本完成规划骨干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了一批新灌区,对200多处大型灌排泵站进行更新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和牧区水利试点初见成效。启动实施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2185万千瓦,建成432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解决了46万户农民的小水电代燃料问题。如期完成《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专项规划(2004—2008年)》任务。

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加强。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五年降低30%的目标,农田灌溉水有

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在保障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江河流域水量分配逐步开展,省级行政区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不断强化,水权转换深入实践,开展了100个国家级和200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流域和省级地表水功能区划全面完成,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得到国务院批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加强。

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湖的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多条,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22万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务,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全面启动,南水北调东、中线水源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地区和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进一步推进。通过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调水调沙,保障了黄河干流自1999年以来连续12年不断流。

水利改革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法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长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维修养护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水价

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修订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水文条例、抗旱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相继颁布实施,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等24项重要水利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十一五”时期,全国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过7000亿元,与“十五”相比翻了近一番,其中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934亿元,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未能干的大事。在中央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也快速增长,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水电建设规模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向家坝、锦屏二级等大型、特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工,5年新增装机容量接近1910年中国第一座水电站兴建以来前95年的总和,水电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发挥了发电、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改革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等国家重大战略,都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配置的先导作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但是,与需求相比,水利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一是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大江大河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重点薄弱环节,中小河流尚未得到全面治理,小型水库和大中型水闸病险问题突出,山丘区暴雨洪水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措施亟待加强,一些城市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主要易涝地区农田排涝能力和沿海地区防御风暴潮能力偏低,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问题突出,难以及时有效运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洪水灾害风险和损失可能进一步增大,保障国家防洪

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全国仍有近3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城市水源供水保证率和水源水质不达标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城市重要经济区、能源基地、粮食主产区缺乏水源保障工程,应对严重和特大干旱的防灾减灾能力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用水需求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将持续增长,加之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和过度开发等问题,城乡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形势将日趋严峻。另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供水安全保障难度加大。

三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2010年全国全年Ⅰ~Ⅴ类和劣Ⅴ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比例分别为4.8%、30.0%、26.6%、13.1%、7.8%和17.7%。204条河流的409个地表水国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海河等流域水污染仍然较为严重,部分河湖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退化、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突出。广大农村地区排水河道污染严重、排水不畅,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已形成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超采区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年均不合理超采量达215亿立方米,部分地区持续发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有180多万平方公里,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河湖淤积、耕地损毁等问题,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四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全国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60%的中小型灌区存在不配套和老化失修问题,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农业节水总体水平不高,全国9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46%,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单方水粮食产出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

五是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较多,水利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尚不健全,流域综合管理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与统一规划不够,导致一些地方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的现象严重;国家水权制度、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等关键领域的改革进展不快。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等建设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部分领域进入仍存在困难,竞争不足,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建轻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维护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水利国有资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和效益不高。不少地区水价改革尚不到位,农业水价总体较低与部分农民水费负担偏重并存。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研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程度不高。人才分布不均衡,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等人才偏少,基层水利单位人才匮乏。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不足,部分水文测报基础设施标准低,设备老化,水文数据共享和应用不够。洪水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流域水量调度和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有待优化。洪水管理和防灾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侵占河湖和妨碍行洪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水利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七是水利投入不足,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现有投资规模和渠道难以满足水利快速发展的需要,水利投资缺口仍然较大。水利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且不稳定,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化融资渠道不畅。一些地方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建设资金到位率低,部分工程难以按合理工期建成发挥效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面阐释,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和保障。经过长期的努力,水利发展已具有良好基础,全社会对水的认识不断深化,水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增强,对提高水利保障服务能力的期盼也更加强烈,为进

一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对水利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国家有能力加大投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

三、水利发展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布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尽快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水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民。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兴利除害并举、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结合,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切实加大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度。

——坚持节约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强化水资源需求侧管理,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全面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从严控制水利工程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人水和谐,维护河湖健康。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优化工程调度,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河湖健康以及水生生物保护的基本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加强洪水资源利用,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着力改善河湖水环境,实现河畅其流、水复其清,提升水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大办水利。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严格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鼓励引导和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水价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和水利规划体系,提高水利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提高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公信力和执行力。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

1、防洪减灾。基本建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要海堤达到规划标准,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基本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监测预报预警体系,重点低洼地区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以上。

2、水资源保障。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左

右,城市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充分发挥现有灌溉工程作用,力争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和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初步建立抗旱减灾体系,重要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抗旱能力显著提高。

3、水资源节约保护。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城市的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20%以上。

4、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初步好转。

5、水利改革与管理。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水利建设领域全面开放,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等加快推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健全。形成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河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

增强,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专栏1:“十二五”水利发展主要指标

上述指标中,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为约束性指标,要进一步细化分解到有关地区,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通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等预期性指标和任务,主要通过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多措并举促进目标的实现。

6、2020年展望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中小河流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成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防灾减灾体系;抗旱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脆弱地区及重点河湖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完成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流域综合管理成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基本模式;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健全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总体布局

按照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针对流域和区域实际,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

——华北地区。以解决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为重点,以节水和治污为主要手段,着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率先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加强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深化水价改革,

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加大雨洪水、空中云水和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切实强化节约用水。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优化调度当地水资源和外流域调水,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以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为主,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重要水源地、河湖及湿地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重点,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京津风沙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确保京津等重要地区防洪和供水安全。

——东北地区。围绕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的要求,加大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保障重点地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加快水源工程、引调水工程和灌区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保障哈长地区、辽中南和辽西北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吉林中西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蒙东等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粮食主产区的用水要求。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继续推进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重要湿地保护,改善河湖水环境。加大松花江、辽河干流和中小河流以及涝区治理力度,开展界河重点河段防护和整治。

——华中地区。按照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和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改善重点地区、重要河湖水生态环境,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在满足本

区域供水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向北方调水。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水利血防工作。

——西南地区。按照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尽快建成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合理规划,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加强水源及输配水工程建设,解决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和易旱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强地下水勘查,在有开发利用潜力的地区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加快场镇密集、居民集中地区的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高原湖泊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和落实移民安稳致富措施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能资源。

——西北地区。按照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要求,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统筹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控制水土资源开发规模,保障重要经济区和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黄土高原和青海“三江源”等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力度,积极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继续推进石羊河、渭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的修复治理,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全面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同时,加强地下水库的开发利用。提高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防御突发性融雪洪水灾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