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汽车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幼稚产业,如何发展好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以来就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汽车出口作为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强劲的发展动力。尤其是近几年来,汽车出口的数量不断增长,并于2013年出口额首次超过1500亿美元,出口数量也首次超出进口,实现了历史性转折。但是在我国汽车出口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汽车出口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我国汽车出口的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针对这些情况,认真分析了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的现状、特点,总结了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的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做了简单的评述。

第三章运用历史数据,纵向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行业概况和进出口情况。

第四章主要对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主要因素和辅助因素。

第五章是定量分析部分,对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指数、进出口产品价格比、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章的最后总结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文章认为,我国的汽车产业要想实现全球化战略,必须重视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自助消费,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并加快实施规模经济。

关键词: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新贸易理论

Abstract

The auto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nfant industry, how to develop our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Auto expor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more and more shows its strong development momentum.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automobile exports continue to grow, and in 2013 ex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ore than 150000000000 U.S. dollars, exports exceeded im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to achieve a historic turning point. Bu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utomobile export, on one hand reflect the Chinese automobile export advantage, on the other hand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car exports. The issue of China's automobile export has been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is,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utomobil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s car exports,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to explore ways to enhance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content, and 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subject and do a simple review.

The third chapter uses historical data,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and the import and export situation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including the main factors and secondary factor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part,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China's auto industry product quality index, the price of import

and export products,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ea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article thinks,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China to realize the globalization strategy,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 & D investment,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self consumption,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macro-control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upporting industries, and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es of scale.

Keywords: automobile industry; export competitiveness; new trade theory

目录

第1章引言 (5)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5)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6)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6)

1.4 研究不足 (7)

第2章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7)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7)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渊源 (8)

2.3 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9)

2.4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2)

2.5 小结 (13)

第3章中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现状 (14)

3.1 行业概况 (14)

3.2汽车行业进出口情况 (14)

第4章波特的“钻石模型”范式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17)

4.1主要因素分析 (17)

4.2 辅助因素分析 (18)

第5章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19)

5.1国际市场占有率 (19)

5.2 产品质量指数 (21)

5.3 进出口产品价格比 (23)

5.4 贸易竞争力指数 (23)

5.5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24)

5.6 实证分析结果 (26)

第6章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27)

6.1 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27)

6.2 鼓励和引导自主消费 (28)

6.3 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 (28)

6.3 进行战略重组以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29)

6.4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且完善汽车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31)

第7章总结 (32)

致谢 (35)

第一章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随着石油能源的开发利用,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组吸引人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市场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产销量月月超过120万辆,平均每月产销突破150万辆,全年汽车销售超过185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这一指标使我们惊喜于祖国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

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融入到世界汽车产业里面,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以现代产业形式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家经济的主体,也成了国际间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汽车产业正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使我国汽车产业也正在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这也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中国汽车产业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然而,在这个汽车品牌拥挤的年代,中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大多停留在以低价格换取市场占有率的阶段,这无疑是对国内资源的一种浪费,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却有着起步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强的特点。如何加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建设,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已经成为吸引人的话题。

1.1.2 选题的意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素质,可以突破以往国际分工的限制,使自己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地位得以提升。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显要地位,其发展水平体现着一国经济的总体强弱程度。我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其支柱地位日渐形成。

但是,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窘迫局面。一方面汽车业近年来无论产量还是销量都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另一方面却是单车利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国内汽车产业无论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还是服务,管理水

平上都与汽车强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尚无法与之在国际市场全面竞争。

在当前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大国优势和成本优势,抓住跨国公司全球汽车产业调整的战略机遇,全面融入世界汽车产业体系,在全球国际分工中显示出国际竞争力?我国如何从全球竞争的角度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进行汽车产业链的优化布局,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这是当前我国政府和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使得对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在汽车工业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有鉴于此,在国内外有关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汽车工业竞争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分析影响汽车工业竟争力的各种因素,运用汽车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发展策略,护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2.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已掌握的文献,查找相关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书籍,利用校园网查询各类期刊、学术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2)关键因素分析法:找出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根据资料统计找出关键因素,从关键因素着手更深层次的分析汽车产业缓慢发展问题(3)对比与经验总结法:利用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对照比较,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得出适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策。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首先,在对大量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本文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某一产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国际市场上比它国同类产业更高效地组织国际、国内资源,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优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顺利地实现其价值,并持续保持或不断提升自身优势的能力。

其次,本文结合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分析,创造性地引入产业市场集中度,国内市场规模,企业竞争力(包括:企业研发能力、资产贡献率、劳动生产率),产品竞争力(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进出口产品价格比、产品质量水平、国际市场占有率)等系列指标,对我国汽车产业进行更全面的定量分析,从而更贴近实际地反映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4 研究不足

文章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文章没有研究FDI 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对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汽车产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FDI 及技术创新等因素应该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将在以后作相关研究。

第二章理论综述和文献回顾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1 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尤其是企业竞争力。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着的有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竞争力包含在对象的现在,但它是对象未来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

2.1.2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要研究国际竞争力,首先要明确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机构要属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它们在80年代初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到1989年开始定期发布国际竞争力的排名结果,并将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不断修改和完善。两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已逐渐成为各国政界、经济界领袖审时度势、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物。1995年底WEF与IMD就因研究方法的分歧而分别组成新的研究队伍,使用各自理解的概念和方法发布各自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其他对竞争

力的定义较为著名的学者和机构还有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麻省理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瑞士联合银行、美国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美国贸易委员会等机构。当前在国际上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中,具有一定影响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米自于迈克尔.波特、保罗·克鲁格曼等学者以及洛桑国际管理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这样一些国际机构,下面先简单阐述一下这些机构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2.1.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从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概念延伸而来,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定义的概念。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何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争论颇多,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产业的界定与分类;二是对于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含义的理解。

(1)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的同一产业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竞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其竞争优势是通过对产品研发、生产要素条件和营销的控制能力,并能持续地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实现的。竞争力的直观表现是市场份额以及盈利水平,但是其最终结果应该通过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技术的升级来衡量。因此,产业竞争力的涵义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力是一个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同一产业的经济关系;二是产业竞争力并不是指单个企业的竞争力的加总,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产业组织结构、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等都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三是产业竞争力是通过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上的控制力来体现的,它取决于产业的技术控制力、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制度安排,其本质是生产力之间的转量。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渊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快,出于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需要,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正组建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以为研究

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探讨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实为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理论保证。

2.3 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3.1 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进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如果一国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更低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又称“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他认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一国的绝对优势可以从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价格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反映出来。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业化并出口那些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当两个国家用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交换时,两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会得到同时提高。因此从绝对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这一理论却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同时拥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在这两个产品生产上同时处于劣势状态怎么办?

2.3.2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大卫·李嘉图从相对生产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他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同样能获得贸易收益,提高社会福利。比较优势也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价格来衡量。

从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一国在其存在相对优势的产品上也存在着国际竞争力。问题是,相对优势从何而来?

哈伯勒(Haberler, 1936)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相对优势的来源。他认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1单位该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量。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

在该商品生产上就有相对优势(在另一种商品上有相对劣势)。

2.3.3 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和钻石模型理论

在西方经济研究中,真正系统、完整地对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哪些国家的企业能发展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应用到什么样的产业上?”。“‘产品周期’概念是一个动态理论,认为国内市场会影响产品的创新。不过,对国家竞争力而言,这个说法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进而他提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为此,他著有《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以创造性的思维提出了一系列竞争分析的综合方法和技巧。他的主要理论有五力模型和钻石模型。

(一 )五力竞争模型(Five Factor Model)指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是来自产业内外部的五种竞争能力,因此研究产业竞争力时,应该综合产业内因素和产业外因素。

迈克尔.波特指出,一个产业的竟争状况取决于来自产业内外部的五种基本竞争力:行业现有竞争状况、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力、替代产品威胁、新进入者威胁,这五种作用力综合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盈利能力,这就是迈克尔伯特的五力竞争模型。

图2.1 迈克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二)钻石理论模型(Diamond Model)认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是四个核心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核心要素是:生产因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企业策略,辅助要素是:机遇、政府。辅助因素通过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来影响核心要素的作用。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图2.2 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钻石模型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波特将这六个方面的因素绘成一个菱性状图形,来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思维框架,我们称之为“钻石模型”理论

2.4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我国的学术界是从90年代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的。最初的研究只是在国家的层次上分析竞争力问题,从产业层次上分析是从1995年才开始的。

当时的研究是从以下儿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一是从国际市场容量的角度研究国际间产业竞争;三是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评价。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学者在竞争力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成果。

首先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招标课题“我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并在分析报告中分析了中国工业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产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产品品牌的竞争力,还就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再有 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长裴长洪研究员出版了专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书中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

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激励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他还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竞争的结果,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利润率指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指标米衡量。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用以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性指标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在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现状的评价方面,我国理论界普遍有以下倾向性结论:我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少、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而且这些产业的上游产业尚未完成进口替代,而在大量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例如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还较低。

作为典型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去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较差,因此没有引起很多的学者的关注。随着近儿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回温甚至“井喷”,关于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但由于汽车产业覆盖涉及的经济、政治因素很多,因此日前著名的成果还不多见。代表的有郝云宏的《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2010);钱平凡、赵耀的《加入WTO后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2012)等,从产业内部的素质指标、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2.5 小结

总体来看,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从90年代初开始,在1995年以后引起了泛关注,有关产业、地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和国外情况相比,政府机构参与和进行的竞争力研究比较少。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迅速发展之中。由于国际竞争力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也非常多,还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对我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虽有不同角度的探讨,但从产业层面系统地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还比较欠缺。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主流方法是数量分析,即建立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直观表现为分值排名)说明特定产业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第三章中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现状

3.1 行业概况

入世后的中国,汽车产业方面由于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已开始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大资本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

汽车产业作为中国工业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发展势头的产业,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增民点和支柱产业的产业部门。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为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出铺垫和指导。

3.2汽车行业进出口情况

图1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2 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国汽车出口量及同比增长(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2.1汽车行业进出口增长分析

据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

为平衡欧美贸易的顺差,汽车进出口继续努力保持贸易逆差。2012年1-12月全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1523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9%。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799亿美元,出口724亿美元,实现贸易逆差75亿美元。

汽车行业进出口历经几个阶段,进出口的增速特征也体现的较充分。02年-07年中国靠出口高增长而经济增速较快,在此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自08年-10年的汽车进口增速超越出口增速,加之进口促进战略的实施,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和高端消费的主要市场,11年以来的进口增速放缓。但相对于国内车市的低迷,进出口仍是拉动车市的主要力量,尤其是2012年3季度的汽车出口促进车市增长较大,但4季度的进出口双双回落。

3.2.2近年汽车整车与零部件进出口走势

汽车行业进出口走势与总体的外向型经济走势特征基本一致,08年以前的出口高速增长,07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达到35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9%。但随着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增速远低于进口增速,导致10年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占进出口总量比例仅有45%,不足三年的时间份额下降14个百分点。而11年以来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快于进口,12年1-12月出口占比仍仅有48%的低水平。

其中出口危机最为严重的是整车出口。10年的整车出口金额仅为整车进出口总金额378亿美元的18%,较07年的40%高点下滑22个百分点。11年出口整车占整车进出口金额份额稍有回升到20%,12年也仅有22%的低位。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出口虽然也受影响,但11年零部件出口的份额占汽车零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较07年仅下降5个百分点,12年1-12月的汽车零部件出口也占到汽车零部件进出口总额的65%,出口仍是零部件行业大头

3.3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

2010年2月,中、日、美三国发布2009年国内汽车产量(在本国内生产的汽车数量)数据,中国以1379万辆的产量超越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此前近20年里,全球第一大生产国的桂冠一直被美日两国垄断。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的累计资本已经高达300亿美元,在世界汽车产业资本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加大;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资本已经是世界汽车产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也有了迅速的提升。

到2010年底,中国已经累计从国外引进了1000多项汽车新技术,这些技术大多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或略高于国际水平。今后长时期内,中国汽车产业引进技术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大。在世界汽车工业中,中国汽车品种最多。现在,中国

能生产奇瑞QQ、奥拓到奥迪A6、宝马5系的各种类型汽车,也就是说能生产价格从3万元左右到60万元左右的汽车。这说明:中国汽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中国汽车产业无疑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波特的“钻石模型”范式下中国汽车产业国际

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4.1 主要因素分析

4.1.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首先看一般要素,中国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加工成本比较低。但是就汽车生产来讲,在生产环节的成本已经压缩到最低限度。跨国公司的利润获取集中在开发、品牌、售后服务方面,而中国在整条汽车产业链上只占据最低级的是加工和组装地位;另一方面,在实际竞争中,中国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中国汽车产业仅仅依赖一般生产要素优势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再看专业生产要素,中国现有汽车制造技术大部分来自引进国外技术,对外依赖性较强。核心的汽车制造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与世界发达汽车制造国相竞争。

4.1.2 国内市场因素

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波特指出,国内市场的客户非常重要,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苛刻就可以推动企业进步,从而形成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前卫需求促成先进产品,如果本地顾客的需求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则可以激励企业开发先进产品,从而促使本地产业发展形成技术领先优势。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在的巨大汽车需求市场,但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高,购买汽车首先要求的是低价,而对于性能、款式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并不严格,因此国内的汽车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就只能集中在低价低性能的车型上,整体落后于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

4.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因素

波特认为,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最优秀的将领也不能离开普通士兵组成的大部队支持,同样道理,一个优势产业不会单独存在,它一定是簇拥在国内一群强势的相关产业群体中。

中国把汽车产业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在汽车产业获得大量的资源与政策扶持的同时,支持汽车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却没有发展成熟。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支持,但国内相应配套的零部件工业却落后于汽车整车生产,从而大大限制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4.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因素

国际需求的拉力,或者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都会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国内市场强势的竞争对手是促使该国企业形成优秀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汽车业目前总体上有三种成分,即合资、国有和民营。他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国内发展汽车产业的战略是集中资源支持若干大集团的发展,所以国有企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合资企业有着优惠的汇率和税收政策,但民营企业没有任何支持。尽管竞争环境艰辛,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的坚韧与毅力,始终没有被国企、外资企业挤下舞台,形成三足鼎立。最近,国家政策开始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刺激汽车市场竞争。相信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在激励的国内竞争中将逐渐形成优质的国际竞争力。

4.2 辅助因素分析

4.2.1机会因素

机会随机而生,可能导致四大要素变化。波特认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大致包括:科技发明创造;外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波动;市场需求变化;各国政府的重大决策等。机会的到来,一方面会使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另一方面会让原有的竞争者失去优势,只有适应新需求的厂商才能获得发展新“机遇”。目前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技术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在新能源车领域,世界各国的技术研发基本上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我国的汽车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并不落后,通过努力,完全有机会取得技术领先,赢得先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均GDP逐年提高,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变成普通商品

大量进入百姓家庭,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购买新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车需求量最大的国家,而且其市场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汽车需求市场将持续扩张。另一方面,中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这些都是难得的机遇,必定能够大大促进汽车产业发展。

4.2.2政府因素

企业是从事产业竞争的主体,竞争优势的创造要由企业完成。政府应该做的是提供资源,创造发展环境,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并在企业无法涉足的领域进行投入,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等。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2009年,我国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出台,一系列拉动国内汽车需求和鼓励环保型汽车开发的新措施公布。新政策的目标是促使国内汽车市场在今后三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同时还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组和技术升级提出要求和利好,刺激厂家对汽车安全、替代能源方面的技术开发。由此可见,政府在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上已经下足了功夫,必定能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章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5.1国际市场占有率

5.1.1整车出口总体走势

05-07年出口高增长,08年探底后的,09-10年以来的汽车出口量回升的趋势明显,但11年开始的逐季增速也出现回落趋势,12年1季度的出口仅有18万台,同比增长10%,2季度的回升到26万台,增速达23%,而3季度的出口突破33万台,增速也创出32%的高位。4季度的出口下降到25万台,增速也回归10%的谷底。考虑到08年的汽车出口增速剧烈下滑,12年的3季度汽车出口回升也是摆脱了08年的世界经济下滑的阴影,说明汽车出口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4季度的出口有国内市场高增长的影响,出口仍有潜力。

5.1.2 汽车出口的目标市场分析

上表是对各国出口量占中国出口的份额。从趋势看,汽车出口目标市场仍快速变化,主力市场快速走强。12年的对俄罗斯出口占中国出口份额13%,伊拉克占到出口份额13%,伊朗也占到12%,而阿尔及利亚、沙特等市场也增长喜人。

12年的发展中国家回归主流地位。07年的主力国家是俄罗斯、乌克兰、英国、委内瑞拉和德国。08年汽车出口目的国前五名分别为乌克兰、俄罗斯、德国、英国、波兰。09年的英国、波兰退出前五位,德国地位连续两年保持第一。10年的俄罗斯市场又成为汽车第一大出口市场,而德国和意大利等回落很快。自主品牌仍是出口的主力。11年的南美成为中国超级主力市场,巴西和智利等南美国家占到汽车出口近50%份额,随后中国车的冲击类似在俄罗斯遭遇。12

年的巴西市场仍在3%的份额谷底,且巴西周边市场增长也未能弥补巴西损失,中国经济放缓对巴西等是致命的冲击,因此中国汽车的南美出口也是压力巨大。

从我国汽车出口的地理结构上看,亚洲、东欧、非洲、中东的发展中国家是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一、汽车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及汽车需求增长的国际格局 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特征上: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例如,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形成了“6+3”的格局,9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从汽车产销量的地理分布看,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市场疲软,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形势看好。在亚洲,韩国、泰国和中国等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潜力,继续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亮点。据预测,从2002年到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增加1100万辆,亚太地区将新增7百万辆以上,占到65%,而其中将有一半来自中国。 二、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2002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325辆,比2001年同期增长38.49%,销售汽车324.8万辆,比2001年同期增涨37.1%,完成工业增加值1515亿元,同比增长60.94%。汽车消费成为拉动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车生产厂有120余家。2002年一汽、东风、上汽等3大汽车集团生产集中度为57%,比2001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轿车由于企业进入和竞争激烈,销量前3位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占总销量的53.4%,比2001年前3名的市场份额下降了6.8个百分点;其他各类汽车的生产集中度总体来讲较之2001年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就单个企业规模而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4名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4大集团汽车生产能力在30万--60万辆之间,规模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尽管如此,与世界级的汽车生产企业相比较,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 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直接影响,一是促使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最终达到合理价位;二是竞争领域不断扩展,不仅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而且涉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市场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三是技术进步、产品研发将成为竞争焦点。通过充分而有效的竞争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势不可挡,并将成为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中国汽车工业市场空间、投资机会与盈利前景预测 未来时期随着影响中国汽车需求市场的价格、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汽车信贷、消费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汽车合资企业不断在全球同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对未来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今后10年—15年中国将成长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 近年来,跨国公司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推动了国内汽车业新一轮的兼并重组热潮。预计今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角逐将更加激烈,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依托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将进一步加速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格局剧烈变化,投资并购机会将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率高于国际水平,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这极可能降低行业利润率,但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成本、费用也有较大下降空间,利润总额等总量指标可能保持,甚至有可能提高。国家进一步降低一些税费,将为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提供降价空间,如果产销规模能随降价得到有效扩大,规模效应将发挥出来,会使行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同时,零部件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一些厂家进口成本有所下降,对采用进口部件较多的中高档产品影响更加明显。我国汽车行业中的轿车工业发展最为迅

汽车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汽车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汽车行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宏观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宏观环境的正确把握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更是影响着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问题. 一.政治环境分析 1.小排量汽车解禁.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行驶路线和出租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这直接促进了小排量汽车的销售,在2006年一季度,使得奇瑞等厂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其中二月份奇瑞的销量达到了两万多辆,在乘用车市场上首次超过一汽大众.对本土汽车企业而言,有生产小型车的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包括政府等各种资源,在成本的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 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汽车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一批国有和民营汽车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做为国家战略提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合资和引进使中国汽车产业大开眼界.通过消化和吸收,在产品档次,生产管理水平,设备改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积累和掌握了一些与世界汽车制造水平同步或者接近的经验,为国内各大汽车集团自主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墓础;同时,中国汽车企业可以纵观全球整车,零部件制造巨头来选择合作伙伴,站在巨人的臂膀上高水平起步.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第二次重大的转型,让更节能,更环保的车型进人中国的家庭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一目标,各种与汽车消费相关的政策正在调整,这也正是国内汽车企业搞自主创新需要利用的后发优势. 4.公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国家投入重点.十一五规划国家提出投入1000亿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东中部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并且重点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继续完善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

汽修行业的swot和pest分析

汽修SWOT分析S(优势) 1.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2.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3.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 4.汽车价格和技术正迅速与国际 接轨 5.国外著名大型零部件企业对我 国企业全方位的持续带动效应 W(弱势) 1.检测、维修质量低 2.服务水平低(个性化) 3.规模较小,很难形成有 效的竞争格局 4.服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O(机会) 1.城市发展,带动私家车的发展 2.可以参与国际化经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革新 3.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经营意识SO策论 1.加快汽修的质量和后期服务; 2.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来提升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在国内设立技术中心和培训中 心,加强服务理念 WO策略 1.根据经济的发展,提高 个性化的服务; 2.加强自身员工的素质, 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 和效率; 3.根据短期目标的实现, 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提高 员工的企业认同。 T(威胁) 1.国外汽车涌入中国市场,但价格相对较贵;2.同行业威胁 3.油价上涨 4.污染,政府政策ST策略 1.总于本土优势,发展有针对性 的服务,提高竞争力; 2.加强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 围,提供更加符合个性化的服务; 3.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合作,利用 吸收其优势竞争力的活动,根据实 际情况恰当的运用。 WT策略 1.由于遭遇的不确定性, 在实施具体的策略时应该 小心谨慎,避免运着出错; 2.在提高员工服务意识的 情况下,吸收国外或同行优 秀企业的经验教训,发挥自 身优势,扬长避短。 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E是经济,S是社会,T是技术。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的背景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四个因素来进行分析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状况。针对汽修的实际情况,其外部竞争的PSET分析主要有如下方面: ㈠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与体制,政局,政府的态度等;法律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E是经济,S是社会,T是技术。在分析一个企业集团所处 ㈡经济环境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战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汇率、能源供给成本、市场机制、市场需求等。 ㈢社会文化环境 影响最大的是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㈣技术环境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2020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xx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 汽车产业正在“磁吸”众多行业加入“造车新势力”。前有互联网,后有房地产,众多行业都把造车当作新突破口。作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家电业在打败日韩品牌后曾经一度冲击造车,却纷纷铩羽而归。此次再度厉兵秣马,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家电业拥有的强大制造实力和研发水平能否成为其成功突围的利器,值得业界关注。 1、家电业再度冲浪“造车” 2003年前后,中国家电业曾涌起过一股狂热的造车“冲动”,当时春兰、美的、奥克斯、波导、夏新、小鸭等一大批家电企业进入汽车业。不过,由于低估了造车的难度,加上汽车业的游戏规则和家电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家电厂商造车遭遇寒流。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家电企业一度熄灭了的汽车梦,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产业大潮下重新涌现。 ——家电业再度“上车” 一起价值7.4亿元的收购,引发了业界对美的再度跨界“造车”的猜想。 近日,美的发布了《关于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权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暖通”)以协议方式收购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康新能”)的控股权,收购总价为 7.4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美的暖通将拥有合康新能23.73%的表决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美的集团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间接控股股东,而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也将成为合康新能的实际控制人。 对于这起收购,美的表示,“合康新能的核心业务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高、低压变频器有助于加速美的大型中央空调的变频化进程,提升对传统定频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合康新能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业务方面的业务布局增加了美的集团业务的多元性,也为美的集团在新业务、新模式的拓展上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基础。”

吉利汽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报告

吉利公司简介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间于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集团主席为李书福,主要业务为制造及分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2004年被评选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内50家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之一,更先后被各国机构,至各级政府评为“亚洲企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500强”、“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等等荣誉称号。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始建于1986年,经过十八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汽车零部件、高等教育、装潢材料制造、旅游和房地产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业绩,资产总额已经超过50亿元;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不断的观念创新,快速成长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主力品牌,2003年企业经营规模列全国500强第331位,列“浙江省百强企业”第25位,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之一。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在临海、宁波、台州、上海建有四个专门从事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制造基地,现已拥有年产35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和20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随着宁波、台州、上海等新建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集团的整车生产能力将提升到年产5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将提升到年产30万台。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着“沟通、合作、敬业、创新”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细微的服务,全心全意地圆中国老百姓的汽车梦,实践着“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诺言! 吉利将继续贯彻“人才与创新”的成功关键因素,秉承“快乐人生,吉利相伴”的核心价值理念,持续开展“元动力”工程,以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细微的服务,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崛起,为实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美好理想而奋斗! 选择吉利的原因 吉利做为一个民族企业,刚刚起步10年,在这十年间吉利发展非常迅速,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吉利集团不但没别打垮,反而发展壮大。收购沃尔沃,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有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福特比吉利何如?连福特这样的超级跨国汽车企业巨头都扶不起来的沃尔沃,吉利想要扭转乾坤,谈何容易啊!汽车企业收购以后不成功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但也有人为,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是可以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二是可以嫁接国际知名品牌为我所用。三是可以彰显中国汽车产业的实力。针对此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我们也做了讨论,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分析。 吉利汽车集团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是法律、政府机构、影响或制约社会上各种组织与个人的压力集团的集合。下面主要讨论几种主要政治法律环境对吉利汽车营销的影响。 1.约束企业营销活动的立法日益增多。综观世界各国,调节企业营销活动的法令、法规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商业立法目的主要包括: ⑴保护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防止不正当竞争的法规。例如欧盟各国已在积极建立包括竞争行为、产品标准、产品责任和处理商业事务的新的法律框架。独联体及东欧各国已迅速通过了各项促进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法律。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已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竞争、产品安全和责任、公平竞争和信用行为、正当包装和标签等等方面的法案,达数十项之多。 ⑵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免受不正当商业行为的侵害的法规。例如,挪威法

中国客车行业最新分析

我国客车市场在经历了从1998年到2002年的持续增长之后,进入2003年以来,在汽车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非典将整个客车市场带入低谷,虽然在年底前有所好转。 在汽车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客车行业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2003年共生产客车1195210辆、销售1207794辆,同比增长分别为11.94%、15.15%,但相比2002年的增长率要差将近一半,也低于汽车行业的总体增长率:生产和销售中型客车分别为53666和53117辆,同比分别下降了13.07%和14.00%;生产和销售大型客车分别为19613和19003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3.40%和14.01%。,增长速度逐渐趋缓;轻型客车2003年共生产443421辆,销售440240辆,产销同比增长分别为32.45%、 29.89%,高出2002年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与整个汽车行业总体的发展速度相当,成为2003年客车行业发展中唯一的亮点。 表1:2003年产销量列前10位的客车企业 大鹏证券金融产品2004 中国客车行业最新分析 2004年7月26日 曾昕 大鹏证券

数据来源:中国客车统计数据网,统计数据只包括会员单位。 2004年5月份客车共生产10.71万辆,同比增长37.83%,比上月下降13.26%。除微型客车比上月下降外,其他车型均继续呈现增长态势。1-5月客车累计生产54.08万辆,同比增长18.39%,除中型客车同比下降9.70%外,大型客车、轻型客车、微型客车同比均为增长。 5月份客车共销售10.35万辆,同比增长24.94%,比上月下降16.55%。其中,大型客车本月销售0.19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29.99%,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7.18%;中型客车本月销售0.38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31.53%,同比增长21.11%;轻型客车本月销售4.06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16.40%,同比增长26.36%;微型客车本月销售5.72万辆,与上月相比,下降了14.90%,同比增长22.22%。1-5月,客车累计销售56.03万辆,同比增长14.32%。其中,大型客车累计销售0.93万辆,同比增长59.66%;中型客车累计销售1.88万辆,同比下降7.15%;轻型客车累计销售20.19万辆,同比增长17.80%;微型客车累计销售33.04万辆,同比增长12.87%。 除中型客车外,产销量双双突破去年同期水平,不是因为今年的情况好,而是由于去年客车市场的境遇太差。从市场表现来看,今年1-5月客车市场所受到的压力非常之大,而且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会很长,因此,客车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对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的PEST分析

姓名:孙绍群 学号: 090869 专业班级: 09国贸一班指导老师:黄锐

对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PEST分析 目录 一.奇瑞汽车简介 1.1奇瑞简历 (2) 1.2 成长历程 (2) 1.3 奇瑞长期战略目标 (3) 二、对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的PEST分析 2.1 政治环境分析 (3) 2.2 经济环境分析 (4) 2.3 社会文化环境 (7) 2.4 技术环境 (7) 三.对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的推广策略 3.1国际汽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8) 3.2国际汽车市场营销特点分析 (9) 3.3国际汽车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10) 四、总结 (12)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汽车市场欣欣向荣,面对激烈的竞争,更应该理智的对待将要面临的市场机遇和风险。本文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分析奇瑞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奇瑞汽车、PEST分析法

一、奇瑞汽车简介 1.1奇瑞简历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月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2亿元,1997年3月18日动工建设,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以2007年8月22日第100万辆汽车下线为标志,奇瑞实现了从“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第一阶段向“通过开放创新打造自主国际名牌”第二阶段的转变,进入全面国际化的新时期。目前,奇瑞公司已具备年产整车90万辆、发动机65万台和变速箱40万套的生产能力。 1.2成长历程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月8日注册成立,现注册资本为36.8亿元。公司总部位于美丽的“半城山水”城市——安徽省芜湖市。公司于1997年3月18日动工建设,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以2010年3月26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为标志,奇瑞进入打造国际名牌的新时期。目前,奇瑞公司已具备年产90万辆整车、发动机和40万套变速箱的生产能力。奇瑞公司旗下现有奇瑞、瑞麒、威麟和开瑞四个子品牌,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微型车领域。目前,奇瑞已有16个系列数十款车型投放市场,并且实现了“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保证了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奇瑞以“安全、节能、环保”为产品发展目标,先后通过ISO9001、德国莱茵公司ISO/TS16949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多年来,奇瑞产品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2010年实现全球销量682058辆,同比增长36.3%,连续10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连续八年成为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自主创新”是奇瑞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奇瑞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动力之源。从创立之初,奇瑞就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成为一个技术型企业。目前,奇瑞已建成以汽车工程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规划设计院、汽车试验技术中心为依托,与奇瑞协作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协同,和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的研发体系,并拥有一支6000余人的研发团队,掌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在TGD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DVVT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CVT无级变速器以及新能源等一大批国内尖端核心技术上获得突破,带动了全系产品的全面技术升级。奇瑞还高度重视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2008年,奇瑞成为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轿车整车自主开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二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截止2010年底,公司累计申报各项专利5552件,获得各项授权专利3672件,位居本土汽车企业第一位。打造“国际名牌”是奇瑞的战略发展目标。奇瑞从发展初期就注重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我国第一个将整车、CKD散件、发动机以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至国外的轿车企业。2006年奇瑞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目前,奇瑞正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面向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已建或正在建的海外16个CKD工厂,通过这些生产基地的市场辐射能力,实现了全面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洲的汽车市场,累计出口销量已达到50万辆,位居国内汽车企业第一位。在自主创新和国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 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 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 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 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

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9-19 8:31:31 点击:7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1. 国内环境。2014 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和要求。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国外环境。近年来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转好,经济正在复苏,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发展,为了振兴本国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各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外开放。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这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军国际市场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3. 自身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并初见成效,部分新兴服务行业已经从逆差转为顺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进一步调整服务贸易内部行业结构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大力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努力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服务行业的优势部门一直都是属于传统服务部门的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而旅游业因为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具有最大优势的部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自然成为了我国服务行业的优势部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的新兴服务贸易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很少,在与其他国家比较时明显能显示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开放程度低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加入WTO 时就对服务贸易的开放行业做出了承诺,承诺包括专业服务、保险、广告、商业零售、计算机服务等14 个国内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但是直到近年来我国依然对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即使其中有些部门允许对外开放其程度依旧很低,这使我们很难学到先进国家的经营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服务发展的进程和脚步。 (三)缺乏人才激励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服务贸易所涉及的地区相对广泛,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才在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心里不平衡等多方面的情绪因素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守旧的部分单位依然奉行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严重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服务部门方面,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发展,这必然会导致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升级,在面向国际市场时就会严重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型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应用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和中国汽车产业2008年、2009年的数据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状况,发现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绝大部分企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生产分散、市场分割、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市场需求不足是规模经济不佳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规模经济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集中度 2009年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乘用车产销首次超过1000万辆,商用车总体呈良好表现。2009年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汽车工业是一致认为的最为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汽车业的生产规模和长期平均成本呈很强的相关性。那么,我国产销规模迅速扩大成的同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如何呢? 一、文献综述 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其它产业具有强力的带动作用,其规模经济实现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共同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60年代时,马克斯和斯尔博斯在他们所著的《汽车工业》一书中,结合当时英国企业状况,提出了马克斯和斯尔博斯曲线,来描述汽车产业中的规模经济产生过程:汽车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变形了的u型线,开始时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成本会急剧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渐小,到达最低点(最优经济规模)后,会经历一段产量增加但成本不变的时期,再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会带来成本缓慢上升,即规模不经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对于汽车工厂最低经济规模(即mes),排气量为1-2升的单系列生产轿车制造厂为25-30万辆,中型货车制造厂为6-8万辆,轻型货车总装厂为10-12万辆。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生产技术,要素配置等因素的变化,这些测算的mes已经不符合现有的情况了,现在的mes 应该大于这一标准。 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企业处于长期成本递减的阶段,即马克斯斯尔伯斯线的 f (x)段;邹田畑(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达不到规模经济,主导企业大而全、国际竞争力不强;何元贵、张捷(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二、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 (一)2008年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如表1所示,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而后七名的都不足100万量,吉利和哈飞只有二十多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少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 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有三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量,即达到最小规模经济(ems),其它企业均在100万量以下,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一个企业达到200万量,即最优规模点。同时,中国汽车企业的产量相差比较大,上汽产量几乎是吉利的8倍,超过了后120名企业产量之和。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 (二)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大部分行业仍未达到规模经济,但比2008年有很大的改观和2008年相比,产量排在前七名的企业仍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等七大企业,第十

中国汽车行业地PEST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的PEST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工作用车到生活用车,随着生活科技化、快捷化等的发展,汽车普及化的势头也越来越汹涌!下面我将用PEST模型来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Political-legal Factors 政治法律因素 所谓政治法律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政治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我们可以从以下接个方面来看: 1、税收政策对汽车行业的刺激 “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在国家政策上,近年来陆续推出了汽车补贴政策,汽车下乡政策,还有汽车贷款政策,小排量车的减征购置税等, 2、产业政策 ●汽车产业政策重点从生产环节向销售环节转变,以便 更好地发挥汽车产业的支柱作用。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有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 过快的势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继

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二手车市场管理办法》: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多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 汽车生产商授权,进口车可以和国产车同网销售。很 有利的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作为一 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的出台,为汽车产业的发 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平台。 二、Economic Factors 经济因素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 结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 等。 ●构成经济环境的关键要素包括:国生产总值(GDP) 的变化发展趋势、利率水平的高低、财政货币政策 的松紧、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失业率水平、居民可支 配的收入水平、汇率升降情况、能源供给成本、市场需 求情况等。 ●自中国加入WTO,国外大的汽车生厂商纷纷进入,形 成了九州分天下的局面,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量超过 1500万,车辆购置税完成1792亿元,同比增长54.0%,汽 车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各项相关税收也有所增长。汽车消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