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整理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最新整理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最新整理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最新整理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文:

孟于年小的时候,东边邻居杀猪,孟子问他母亲说:“东邻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要给你吃。”他的母亲懊悔而自语道:“我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端正我就不坐,割肉割不方正我就不吃,我是从胎中就教育他啊,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就向邻家买了些猪肉做给孟子吃,以证明没有欺骗他(或说得是实话)。

注释

1. 喧(xuān):通"谖",忘记。

2. 裂:割断。

3. 引:拿来

4. 有所失:忘记,记不得。

5. 诵:背诵。

6. 辍然:突然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7.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 自是:从此。

9. 喧:因分心而遗忘。

10. 诫:警告。

11. 方:正在。

12. 止:停止。

13. 之:指孟子。

【孟子少时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孟子少时》的文言文

2.苏轼少时文言文翻译

3.孔融少时文言文翻译

4.孟子文言文翻译

5.有关孟子少时文言文习题练习

6.g 《孟子少时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孟子,离娄章句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8.《孟子·尽心章句下》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 ǎn 亩之中,傅f ù说yu 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 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 ③委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 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2011济南语文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全六册整理(32页)解读

文言词语整理(1——6册) 一、虚词: 序号选字选句解释出处 1 以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介词:把《童趣》 2 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把《论语》 3 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论语》 4 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伤仲永》 5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因《孙权劝学》 6 以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连用,作以为讲 《孙权劝学》 7 以以为妙绝与"为"连用,作以为讲《口技》 8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为《俩小儿辩日》 9 以屠惧,投以骨用,拿《狼》 10 以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用,拿《狼》 11 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来《狼》 12 以盖以诱敌来《狼》

13 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用,拿《核洲记》 14 以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把《五柳先生传》 15 以策之不以其道用,拿《马说》 16 以家贫,无从致书以读来《送东阳马生序》 17 以计日以还来《送东阳马生序》 18 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送东阳马生序》 19 以俯身倾耳以请来《送东阳马生 序》 20 以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送东阳马 生序》 21 以以衾拥霞,久而乃和用,拿《送东阳马生 序》 22 以全石以为底把《小石潭记》 23 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小石潭记》 24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岳阳楼记》 25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岳阳楼记》

26 以扶苏以数谏故因《陈涉世家》 27 以今诚以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把《陈涉世家》 28 以故以怪之矣通"已" 《陈涉世家》 29 以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用方位、时间词前《陈涉世家》 30 以杀之以应陈涉来《陈涉世家》 31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唐雎不辱使命》 32 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唐雎不辱使命》 33 以以君为长者把《唐雎不辱使命》 34 以今吾以十倍之地用,拿《唐雎不辱 使命》 35 以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用,拿《隆中对》 36 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把《隆中对》 37 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与所连用,表…的方法或东西 《隆中对》 38 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来《隆中对》 39 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表结果,译为"以致" 《出师

17孟子两章2

17. 《孟子》二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 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 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 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 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 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 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 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 “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 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 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 一天下。孟子还主张 ' 性善 ' 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 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 读准字的音 寡( ) 夫 ( ) 域 2、 通假字 亲戚畔之 二、解词 人和 域民 固国 失道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 ' 仁政' 说,主张以' 仁政' 来统 畔:prn ) 戚( ) 粟( ) 叛,背叛 和:人心所向, 域:限制。 固:使……巩固。 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上下团结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傅说()胶鬲()空乏 2、通假字 法家拂士拂:b l 弼,辅弼。 衡于虑衡:heng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 和” 后,点,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先论证“生于忧患” 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简答题)

孟子两章《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①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假设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③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④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所以说,使人安定下来,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⑥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⑦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的君主要么不战,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①舜从田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水泥匠中被选拔出来,胶鬲从鱼盐之中被任用,管仲从狱官手中获赦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②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身体劳累,使他的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穷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③用这样的办法使他内心惊动起来,使他性格坚强起来,从而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干。 ④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内心忧困,思路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他的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⑥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⑦这样以后人们才能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享乐而衰亡。”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导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两章_原文译文与注释

18、《孟子》两章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典之一。它善用比喻说理。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 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zhòu ,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补充注释——是:指示代词,这。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①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

孟子两章原文翻译_古文欣赏本文选自《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他与弟子所做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 孟子两章注释 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5.患:灾难。 6. 辟:通假字,同“避”,躲避。 7. 如使:假如 8. 凡可以得生者: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 9.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用的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不只是 12.勿丧:不丢掉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圆盘形。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2014年秋九年级语文一周一测(十)(《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与练习) 一、【知识要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它是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孟子主张“”、“”。(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委:)(去:)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3、舜发.于畎亩之中。() 14、管夷吾举于士.。()15、百里奚举于市.。()(三)、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通“”,。 2、曾益其所不能。通,。 3、困于心,衡于虑。通,。 4、入则无法家拂上。通,。 5、所以动心忍性。通,。(四)、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 2、所以动心忍性。古:今: 3、七里之郭.。古:今: 4、池.非不深也。古:今: 5、委而去.之。古:今: 6、亲戚畔之。古:今: 7、舜发于畎亩之间。古:今: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今: 9、管夷吾举于士。古:今: 10、征于色。古:今: 11、而后喻。古:今: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不同意思。 (一 词多义) 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②兵革非不尖利.也。 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间。②发.于声。 3、士:①管夷吾举于士.。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4、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 5、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 7、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词类活用) 1、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用作动词:) 2、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的使动用法:) 4、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 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 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 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 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 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 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 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 一句名言?。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 “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 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九)、重点句子背诵、默写: 1、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 子:,。 2、论点:,。 3、排比句:。 4成才的客观条件:。 二、【中考真题体验】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 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 系?(3分) (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 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 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 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 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 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 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 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孟子两章 原文译文与注释

18、《孟子》两章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经 典之一。它善用比喻说理。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 í的再传 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之为“亚圣”。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补充注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②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人心所向,团结一致。④不如:比不上。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①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zhòu ,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补充注释——是:指示代词,这。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基础自测八上古诗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新人教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分钟满分分) 一、(昆明模拟)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分) ()必先苦.其心志( ) ()行拂.乱其所为( ) 答案:()使……痛苦()违背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分)( ) .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辍耕之.垄上 导析项,介词,从,在介词,比项,连词,所以项,代词,他语气助词项,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动词,往,到。 .翻译“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分) 答案: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本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分) 答案: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分) ()百里奚举.于市( ) ()必先苦其.心志( ) ()曾.益其所不能(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答案:()被选拔,被任用()他的()同“增”,增加()了解、明白()指在国外 .翻译下列句子。(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答案: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答案: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分) 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三、名句默写。(分)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40分) 1. (11分)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意蕴________散碎________寂寥________谚语________ 怆然________呈露________狗吠________颦眉________ 惟妙惟肖________铢两悉称________栩栩如生________ 2. (5分)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人,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 (4分)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4. (20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22分) 5. (2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

18孟子两章原文及课下注释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13),亲戚(14)畔(15)之;多助之至,天下顺(16)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7)。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记 起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i)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③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 墙。④环:围⑤池:护城河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3)至:极点。(1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15)畔:通“叛”。(16)顺:归顺,服从。(1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⑧ 舜发于畎亩之中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⑩,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⑾,管夷吾举于土⑿,孙叔敖举于海⒀,百里奚举于市①。故天将降大任②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④,空乏⑤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⑦,曾益⑧其所不能。 人恒过⑨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⑩而后作⑾;征于色⑿发于声⒀而后喻⒁。入⒂则无法家拂士⒃,出⒄则无敌国⒅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⒆而死于安乐⒇也。”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表承接)攻之而(却,表转折)不胜。夫(句首发语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城墙)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限制)民不以(靠、凭借)封疆之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的)险(险要),威(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施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畔(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之。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二、句子翻译: 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词语解释: 舜发(起,指被任用)于(从)畎亩(田地、田间)之中,傅说举(任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责任,使命)于(给)是人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其身,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强)性,曾(通“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常常)过(犯错误),然(这样)后能改,困于心,衡(通“横”,梗塞,不顺)于虑(思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表现)于(在)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 ǎn 亩之中,傅f 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áo 举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 经 受 饥 饿, 身 受 贫 困 之 苦, 使 他 做 事 不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增 长 他 的 才 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