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播学概论授课提纲1-6

传播学概论授课提纲1-6

传播学概论授课提纲1-6
传播学概论授课提纲1-6

传播学概论授课提纲

任课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

助教:张丽萍: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E-mail: xujing@https://www.sodocs.net/doc/551313387.html,

Leozhang001@https://www.sodocs.net/doc/551313387.html,

学习目的: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学习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和传播技能。

学习要求:读书报告20%

个案研究报告30%

期末闭卷考试50%

讲授计划: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过程

1.什么是communication?

2.什么是传播学?

3.对传播概念的深入了解:五种范例

4.反应传播特点的几种模式

第二讲传播学研究方法

1.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2.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3.定性研究方法体系

第三讲符号、讯息与意义

1.符号化与人类传播

2.语言的功能与特性

3.如何提高语言传播的能力

第四讲传播的非言语形式

1.非语言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2.非语言传播的类型分析

3.如何提高非语言传播的能力

第五讲内向传播

1.自我与自我观念的形成

2.需求层次论

3.内向传播过程

4.影响内向传播的变量

第六讲两人间传播与人际关系发展

1.二人间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2.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功能理论,关系理论,意义的协调管理

3.影响人际关系的变量:社会渗透,自我展露,信任,反馈与前反馈

4.人际关系发展的诸阶段

第七讲小群体中的传播

1.群体与小群体

2.小群体中的传播行为:群体规范,功能角色,互动发展

3.小群体传播中的领导行为

4.影响群体传播的变量:人格,内聚力,矛盾冲突,群体压力

第八讲组织传播

1.组织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2.组织内传播:渠道、网络、职业化

3.组织外传播:公关、广告与企业形象

第九讲大众传播的发展

1.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2.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3.媒介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讲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3.把关人理论

第十一讲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1.大众社会及魔弹理论

2.“信息流”与有限效果论

3.使用与满足论

4.创新扩散论

5.说服研究

第十二讲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研究

1.议程设置理论

2.知识沟假说

3.大众媒介的“培养”理论

4.关于“沉默的螺旋”

教学用书:

Larry Barker: Communication

沃勒.塞弗林,小詹姆士.坦卡德《传播理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推荐阅读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美】利贝卡·鲁宾等:《传播学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华夏出版社2000年。

【美】F.斯通:《苏格拉底的审判》

【美】弗雷德:《白银资本》

【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剑》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蔡华A Society without father and husband

许静:《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北大图书馆学位论文室

丹尼斯.麦奎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年。

孟小平译 :《非言语交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

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

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

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

约书亚.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

曼纽儿·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爱德华.赫尔曼,罗伯特.麦克切斯尼: 《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Edward Hall, Silent Language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过程

有关传播定义的主要范式(paradigm)

1.传递范式(transmission paradigm):传递范式(transmission paradigm)“传播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的讯息传递过程或行为,讯息通过渠道传输,受到噪音干扰,被发出和被接收。对传播过程的研究要包括讯息的发出与接收。

2.内向范式(intrapersonal paradigm):传播是一个内向过程.人们无论接受外在或内在刺激,都要经过其人格、价值观、知识、信仰、和态度的过滤,从而使它有意义。

3.社会范式(Social paradigm):信息可能从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从意见领袖传给他人。社会中的群体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方式会影响传播。

4.符号互动范式(symbolic interaction ) :传播是借助于符号化讯息而进行的互动。相互依赖的人们相互期待和相互影响,参与者彼此创造和共享信息以达到共同的理解。实际上,传播在传递内容的同时也传递着关系信息。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使人们在不同情境(context)和不同关系下有不同的行为。

5.系统理论 (system theory paradigm):系统就是由一些相互依赖的部分所构成的目标导向的行为体,传播这些行为体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任何系统的存在和行为都深受其次系统的特定功能的表现的影响,同时也受自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的功能角色的影响,因为它不过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部分而已。

传播的基本特性

?过程性: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不断变化,持续发展,过程中各部分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符号符号互动性:借助于符号而相互作用,在互动中实现意义的共创与共享

?社会关系性:通过传播,人们建立并保持社会关系。

?社会系统性:在社会传播系统中存在各个不同层次的传播体系。

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被确定为过程,即包含一系列行为以及行为之前的若干变化的无始无

终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一切事件和关系都是能动地、变化地持续进行着。当我们称之为过程时,就是说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甚至没有事件的一个固定的后果。这一

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过程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伯罗(Berlo 1960)

传播过程的若干模式

?亚里士多德模式:A------message-------B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WHO (source and communicator)

says

?WHAT (content)

through

?WHICH CHANNEL (media)

to

?WHOM (audience)

with

?WHAT EFFECT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ults)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丹斯模式

?德弗勒的双向环形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中的若干要素

?信源(source)

?编码者与解码者(encoder and decoder)

?讯息(message)

?渠道(channel)

?噪音(noise)

?反馈(feedback)

?情境(context)

?效果(effects)

推荐阅读: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Men,women,message and Media,新华出版社1984。

Larry Barker: Communication,Chapter 1

《传播学教程》第四章

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2.26 第二讲传播学研究方法

1. 传播研究阶段

?形成研究问题

?参考过去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

?确认具有研究价值而过去研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决定最佳的研究方法

?收集必要的数据

?分析数据

?提出研究结果

?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及隐含的,深化课题或理论的知识

2.传播研究方法两大类

? Message or artifact-oriented research(讯息或人为物导向研究,着重考察讯息及其相关问题,以文本分析为主

?People or behavior-oriented research(人或行为导向研究,着重考察人的行为与反应,不依赖人的自我报告,而以观察法与实验法为主)讯息研究方法:

archival or documentary research(档案文献研究)

library or documentary research(公开出版物研究)

historical research(历史性研究)

critical or rhetorical research(批判或修辞研究)

legal research(法律研究)

secondary analysis(二手资料分析)

conversation analysis(谈话分析)

textual analysis(文本分析)

content analysis(内容分析)

survey and interview (调查与访谈)

行为研究方法:

observational research(观察研究)

ethnography(人种学方法)

participant (参与观察)

unobtrusive ovservation (谨慎观察法)

network analysis(网络分析法)

verbal and nonverbal coding(语言和非语言编码)

experimental research

控制

因果关系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室研究

非实验室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

了解某一特定现象,在其特定范围内、特定时间内的综合情况的研究方法。

特殊性:个案研究要运用多种来源的材料,着重于特定的情况、事件、或现象。描述性:最终结果是一份关于研究课题的描述性的报告。

启发性:个案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被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解释,新的意义,虽然这种结论不能作为规律性结论。

渐进性:个案研究是依据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并在检测大量资料中形成原理和普遍原则,许多研究在于发现新的联系,而不是证明存在的某种假设。

研究举例:胡适说禅与红楼梦考证

蔡华关于纳人的研究

陈向明关于中国留美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大众传播的调查研究:

伊里县调查,

创新-扩散研究,

把关研究,

媒介议程设置研究

?霍夫兰的说服研究:霍夫兰的军队研究(Hovland‘s Army Research)?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one-sided and two-sided message)

?耶鲁研究(the Yal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rogram)

?信源的可靠性(source credibility)

?恐惧诉求(fear appeals)

?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

推荐阅读:

胡适:《胡适说禅》、《红楼梦考证》

I.F.斯通:《苏格拉底的审判》

《传播学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第九章

陈向明:《旅居者与陌生人:中国留美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蔡华:A Society without father and husband

沃勒.塞弗林,詹姆士.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应用与方法》第9章

《大众传播定量研究方法》第7章戴元光等编上海交大出版社

《探索传播真谛的途径:传播学研究方法》刘双等编,黑龙江出版社

练习:请提出一个你认为重要的个案研究课题,请从选题的重要性,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目标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提示性选题:1. 对某一公关活动中的传播行为的案例分析

2.北大学生社会交往调查:交往人数及相关分类,交往方式,交往内容,对交往状况的个人评估(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如某系某级某班女生等)

2.中国乡村人际交往方式的考察: 交往方式,交往目的(消息传递,

说服调解,公共娱乐等),媒介介入情况(可以缩小范围到村,

或进行对比)

3.北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一般运用媒介的种类,大众媒介,

网络媒介与私人媒介(如手机,信函等),不同媒介的功能分析。

3.5 第三讲符号、讯息与意义

●符号化与人类传播

●人是唯一能制造并运用符号来描述事物,进行思考、传播和行动的动物

●动物信号一般不超出本能和刺激反应的范畴

Sign:signal & symbol

●Signal: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具体的一一对应的因果联系

●Symbol:不仅表达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的人工符

号。

●语言是人所创造的符号体系,语言使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相区别。

什么是语言?

?人类用于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结构化的符号体系。

?词语是发出的声音或记录下的声音符号,我们共同承认他们代表一些事物。

?语法规则保证使用语言的人按照同样的方式组织词语表达意见。

? 语法规则使我们懂的如何造句,而修辞规则使我们学会如何表达得更清楚,更有重点,更符合传播的愿望。

语义三角图:4、语义三角图(Ogden and Richards ):

如果认识不到词、思想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不能理解意义。 符号和指代物之间的联系是有原因的,非直接的联系。

●referent指客观存在的事物,symbol是对这一事物的指代,而sense指

我们对这一事物的主观反应。用词语表示某一客观的事物或概念,就是符号化的过程。语义学就是要研究演讲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行为。词语只是指代事物和思想,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词表面,而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即使一个简单的词,在不同人心中激起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虚线表明词(符号)与事物(指代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联系,它们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柯日布斯基三法则

●非认同法则。(law of non-identity)。即词本身并非它所代表的东西。

●非全体法则(non-allness)法则,一个词不能代表一个事物的全部。

●反身法则(self-reflexiveness)一个词不仅指代真实世界的一个事物,

也指代自身。

语言的功能与特点

●命名(labeling)

●沟通互动(interaction)

●传递信息(transmission)

语言影响传播(普通语义学的基本观点)

●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影响语义的语言特点

●抽象与具体(abstraction and concreteness)

●歧义与模糊(ambiguity and vagueness)

●明示与暗示(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风格(style)

抽象的梯子

●科学上知道的微观奶牛和亚微观奶牛

●我们所看到的奶牛

●Bessy-我们用名字来辨认所看到的特定的对象

●奶牛——用符号代表从Bessy和所有其他奶牛身上总结出来的“奶牛式”

的特点

●牲畜——抽象代表奶牛与猪、鸡、绵羊等家养动物的共同特点

●农场财产——代表牲畜与农场里其他可以出售的东西所共有的特点

●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包括农场财产及其他可出售的东西的共同特点

●财富——包括用于交换以及不用于交换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动产不

动产,文化等。

语言风格的主要特征

●Dominance

●Contentiousness

●Preciseness

●Attentiveness

●Friendliness

●Openness

●Degree of anxiety or nervousness

●Animation

●Dramatic

●Overall impression or image

提高语言传播的有效性

●1.尽量保持谈吐清楚,使用能为听众所理解的词语。

●2.关注听众的态度,观念和个人经历。

●3.对一般听众避免使用术语或俚语。

●4.避免归类用语,如“你们这帮人”,你们这些家伙,这些南方人。

●5.少用习惯用语如“说真的”,“老实说”,“明白吗?”“嗯……”

●6.根据场合和对象使用适当的语体。

●7.避免模糊和含混不清,词不达意。

●8.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绕来绕去,工作用语应KISS__Keep it simple

and short.

●9.避免“我的麻烦”,过多谈论自己的成绩和问题显得粗鲁和自私。

●10.要以他人为中心,学会做倾听者。喋喋不休者什么也学不到。

推荐阅读:Larry Barker: Communication,Chapter 2

《传播学教程》第三章

练习

●生活中有许多传而不通的现象是由语言造成的,请收集一些语言误用的实

例,包括抽象与具体的把握,歧义与模糊,意义的延伸等。

●观察记录不同职业者的语言风格并加以分析,比如数学课老师与电影欣赏

课老师的话语风格,医生,律师,股票分析师以及偶像歌手等不同人的话语风格,看看话语风格和职业以及个性特征有什么样的联系。

●记录几段自己和别人的对话,观察一下自己的谈话风格,看个人风格如何

影响传播,谈话风格是否会随对象和场合而发生变化,比如和地位高的人以及和地位低的人交谈时是否有不同的心理压力的感受(紧张还是轻松)和不同的风格选择。

●读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分析苏格拉底的语言风格和论辩技巧。

●分析一段新闻材料,找出其中的报告、推论及判断内容。

●对比分析国内外对篮球运动员姚明的报道。

●收集并整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封面人物,从

篇幅长短、主题选择、措辞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可作为案例分析的期末作业)

3.12 第四讲传播的非言语形式

1.非语言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一般说来,非语言传播就是除语言传播之外的一切交流形式。

严格地说:非语言传播具有社会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的或被解释为有目的的发出,被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由接受者反馈的、除使用言辞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

非语言交流的特点

?与语言符号一样,具有指代性和社会共享性

?抽象程度受限制,结构性差。

?连续的与非连续的

?多通道与单一通道

?在确定意义上存在相对的轻重差别

非语言传播的功能

?重复

?替代

?补充

?调节

?强调

?掩饰或展示心情

?(观察一位你所熟悉的人,识别其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决定非语言交流可能性的可变因素

前后呼应关系

作出反应的可能性

行为的动机(意图)

非语言交流中的三种暗示

?接近暗示

?激发活动暗示:音高音量音速

?力量暗示

2.非语言传播的类型分析

体型、体形与个子大小

?吸引力

?对身体形象与外貌的认识和满意度

?身体信息

衣着与随身用品

?衣着的交流成分:有意与无意

?服装与个性

?对着装的定型见解:职业、身份、年龄、群体认同?服装效果:对观察者,对穿衣人

身体动作与姿势(kinemics)

动作:

符号势

图解势

调节势

心情展示

适应势

姿势:

接近性

地位

性别差异

移动

情绪

面部表情与眼神

共性与文化特性

情绪表达:

面部控制、

面部动作、

性别与情境差异

眼神的功能:

?建立和确定关系

?渠道控制

?展示情绪

?减少分心

目光移动:

性别、个性、文化

瞳孔扩大和缩小

环境

对环境的感觉:

正规温暖隐秘性熟悉限制距离

对环境的反应

环境的吸引力颜色灯光声音

空间安排与座位选择

会谈桌型亲密度支配性效果个性

教室空间办公室的间隔

个人空间、领域和拥挤(proxemics)

◆领域划分

私人区域,次级区域公共区域

领域侵犯和反应:

擅自动用、侵入、污染

撤离隔离反抗

◆人际距离

个人空间亲密区域熟人区域社交区域公共区域

◆密度与拥挤

触摸

?触摸的功能

职业性社交性友爱情爱唤起情欲

?触摸与生长发育:动物与人

?触摸的文化差异

?触摸的信息:情绪地位接触需要信号

声音特征与音质(paralanguage)

文化与时间(proxemics)

3.如何提高非语言传播的能力

?前后呼应关系

?作出反应的可能性

?行为的动机

?非语言符号的可变性和多义性: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

?个人文化背景,经历,态度差异: 情景场合,主观偏见,心理定势。

推荐阅读:Larry Baker:Communication,chapter 4

?孟小平译《非言语交流》

?霍尔《无声的语言》、《超越文化》、《隐蔽的空间》

练习:1.形容一个新近认识的人的行为和思想特征,并指明非语言讯息的依据。

?2.与某同学对话,可以任意选择话题,先在3.6米处停三分钟, 然后到

2-3米处停三分钟,然后在0.5-1.2米处停三分钟,最后在0.5米内停三分钟。讨论: 你对在不同距离与同伴对话的感受; 你们的对话内容会因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吗? 在某种距离内,是否有特定的话题不合适?哪种话题最

适合这各自的距离?

? 3.在某个场合(公共汽车,校园内,排队时)与一陌生人谈话几分钟,然

后问他是否愿意花几分钟参与一项实验,如果他愿意,问他对你的最初印

象,要强调对你的个人外表,非语言行为和交谈质量做一个诚实的评价。

第一印象是否准确?你对他的描述有什么反应?你对自己创造的非语言

印象有什么认识?

?4.观察班上一位同学至少七天,看你是否能区分出他的非语言行为:调

节式,图解式,符号式,心情展示,适应式。这种区分使你对这个人作出什么判断?比如,缺乏调节式的非语言动作是否说明此人对听人说话时没有足够的回应?

?6.与陌生人打电话,根据其声音判定他的年龄,身高,体重,种族,性

别和来自的地区。重复几次以确定声音要素是否帮助,妨碍或不影响对个

人背景和人格特征的判断。

?7.观察自己一天,以确定自己与时间的关系。记录下你一天中看钟表,

问时间或以任何方式涉及时间的行为次数。你有没有发现与你有不同时间倾向的人,如何相处?

?8.选择一项需要两小时完成的工作,然后一小时在脏屋子里做,一小时

在漂亮屋子里做,看看不同环境是否影响你的工作?在不同的屋子是否有

不同的心情?你对环境敏感吗?

?9.你用什么样的非言语行为捍卫你的领域和空间?

第五讲内向传播

1.自我与自我观念的形成

一.认识你自己

生理自我(The Physical Self):

●内在功能(internal functions)

外部活动(external movements),

身体概念(body concept)。

●情感自我(The emotional Self)

●智力自我(The Intellectual Self)

●习惯(Habits)

●一致原则(The Unity Principle)

二、约哈里窗户(Johari Window)

三、Self-Concept

?以往经历(past experienc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

identity, certainty

?个人角色(Roles)

ascribed and achieved roles

sex roles

social roles

2.需求层次论((The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Self-actualization

?Esteem

?Love

?Safety

?Physiological

3.内向传播过程

?外部刺激(External Stimuli)

Overt stimuli; Covert stimuli

?接收(Reception)

Selective perception, intensity

?处理(Processing)

cognitive,emotional,physiological

?传导(Transmission)

?反馈(Feedback)

?干扰(Interference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假定Assumptions

?文化期待Cultural expectations

?动机Motivation

?情绪Mood

?态度attitude

4.影响内向传播的变量

个人立场(Personal Orientation)

▲价值观(value)

▲态度:认知,情感、手段

▲信念和偏见

beliefs,

opinions,

prejudice

人格特点:(Personality Traits)

控制轨迹:locus of control

操纵性:manipulation

教条性:dogmatism

容忍模糊:tolerance of ambiguity

自尊:self-esteem

成熟度:maturity

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合理化解释:rationalization

?投射:projection

?隔离:insulation

?反其道而行之:reaction formation

?认同:identification

?压抑:repression

勒平格关于劝服性传播的五种设计

?刺激-反应设计(Stimuli-Reaction)

?引发动机设计

?认知性设计

?社会性设计

?个性化设计(表述价值和自我防卫)

态度转变研究

?霍夫兰的陆军研究(Hovland…s Army Research)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one-sided and two-sided message),

?反宣传与预防接种理论( inoculation theory)

?信源的可靠性(source credibility)

?恐惧诉求(fear appeals)

推荐阅读:Larry Barker: Communication,Chapter 5

马斯洛:《人格与需求》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4章,8、9章

练习:

?“我是什么样的人?”先就这一问题自己写出十个答案,看能否涵盖对自我的认识,同时请好朋友回答“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较双方的答案,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看是否增加了对自我的认识,你对自我的总体评价是积极还是消极?

?回忆自己最近一次最重大的决定,分析个人经历、参照群体和角色认同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此相关的人际说服中,是否也运用了这些概念?

?情绪是否影响传播?如何影响,能否从个人或他人经历中找出例证?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概述 【名词解释】 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与传播活动规律得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得个人与个人之间得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就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相关得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得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得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得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得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 传播得本质 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得本质) 大众传播 职业化得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得技术手段向不特定得多数人传送信息得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得四大功能 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得变动 协调社会各部分——以 【论述题】 传播得定义 (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得额分享 (二)影响说:强调就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得过程 (三)“仪式"说:强调就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得仪式 (四)“符号“说:强调传播就是符号得流动 拉斯维尔得5W模式 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5W,传播结构(过程)中得5个要素与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得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得问题: (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就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得过程。但传播使双向得。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得联系 (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 (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就是环节。 申农—韦弗得通信模式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传播学概论重点 最新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广告学复习1

《广告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一、广告的科学定义 广告是广告主为了推销其商品、劳务或者观念,在付费的基础上,通过传播媒体向特定的对象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明确广告主的意义 1.广告主是广告活动的出资者,付出费用必须得到回报 2.确定广告主,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广告的真实动机,确保商业活动中的公平性。 3.确定广告主,也表示出资做广告的企业愿意公开承担广告责任,为推出一则广告带来的一切后果负责。 三、广告活动的构成要素:广告主;广告代理;广告媒体;广告费用;广告信息;广告受众;广告效果 四、广告载具 广告载具,即具体刊载广告作品的传播工具,往往是单一媒体中特定的空间与时段,也可能是在具体环境中新开发出来的广告传播工具。 广告载具的特性:具体指向性;不可再分性;自由选择性 五、“广告载具”概念提出的作用 广告载具的提出,顺应了小众传播和精细化经营的背景。 1、为媒体的广告精细化经营提供了最基本的产品概念 2、为广告主的广告科学投放提供效果测量的新角度 3、为广告公司的广告创意策划服务提供了新的思维坐标 六、广告的类别 一、非商业广告(一)政治广告(二)公益广告(三)个人广告 公益广告的主要特征,一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二是为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某些团体或组织服务 二、商业广告 (一)按广告的诉求内容分类 1.产品广告 2.劳务广告或服务广告 3.观念广告(如公关广告、形象广告) (二)按广告的诉求地区分类 1.国际性广告2.全国性广告3.区域性广告4.地方性广告(三)按广告的诉求对象分类 1.消费者广告2.工业用户广告3.商业批发广告 (四)按广告诉求方式分类 1.感知觉诉求广告2.理性诉求广告3.情感诉求广告 (五)按广告媒体分类 1.大众传播媒体广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 2.小众传播媒体广告:邮寄/户外/交通广告/路牌灯箱 (六)根据商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分类 告知性广告(导入期)、竞争性广告(成长期)、提示性广告(成熟期)、铺垫性广告(衰退期) 七、广告的影响和作用 1、广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作用 (一)沟通产销信息,促进商品销售 (二)激发竞争活力,推动企业发展 2、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和作用 (一)提供商品信息,帮助消费决策 (二)刺激和引导消费,影响消费观念变化3、广告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促进大众传播媒体发展(二)美化市容环境,丰富文化生活 第二章 1、记录国王活动的石碑、纪念碑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广告” 2、地界标是后世公告板和招牌的开端。 3、印章是商标的先祖。 4、石碑的批量生产可以说是广告或布告大量产生的前奏。 5、方尖碑是最早的户外广告。 6、现在保留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是在古埃及的首都特贝发掘出来的公元前1000年的一篇寻找逃亡奴隶的广告。 7、广告最初的媒体是人的声音,其次是有文字的布告。 8、叫喊人和布告是进行广泛告知的两种手段:类似于近日广播和报纸的功能。 9、酒店的招牌可以说是各种招牌中历史最悠久的。 10、罗马时期,商业广告已经被广泛使用。 11、格斗表演广告是庞贝废墟中数量最多的广告。数量在格斗广告 12、之后居第二位就是房屋出租广告。 13、1477年第一份用机器印刷的英文广告出现 1609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通告报》 1625年《英国信使报》第一则名副其实的报纸广告,被认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报纸广告 17世纪广告一词普遍使用 14、二战以后的著名广告人和他们的作品 大卫·奥格威--“品牌形象”观念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罗塞·瑞夫斯--“独特的销售主张” 威廉·伯恩巴克--“反调查的情节” 15、欧洲是近现代广告发展的先驱,是世界第二大广告市场。从总体上看,西欧的广告规模和水准都高于东欧,英国的广告发展程度最高。法国的广告业也有一定代表性。 16、英国是近代印刷广告的诞生地,最早的报纸广告于17 世纪20 年代在英国出现的。 17、1979年的中国广告: 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广告,刊登了天津牙膏广告。1月23日,《文汇报》刊登首条外商广告。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出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播出外商电视广告――西铁城手表。 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恢复广告以后的第一条广告――宁江机床厂广告。 18、最早的广告出现在:奴隶社会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1800年前,中国汉代的“邸报” 世界上最早的纸张印刷报纸:中国唐朝开元年间的《开元杂报》 近代最早的报纸:德国古腾堡(Gutenberg) 近代最早的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最早刊登广告的报纸:法国 最早刊登商业广告的中文报纸:《中外新报》 最早的比较接近现代概念的广告代理公司:美国费城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题型版)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一、填空 1. 新闻传播学一般划分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2. 1.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称为ARPANET 3.互联网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1)略具雏形的ARPANET(1969-1986) (2)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1986-1992) (3)在商业化运做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 4.世界上第一家报纸网络版: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中国第一家网络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 5.新闻价值的要素及各要素的含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6.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传播职能、出发点、归宿点传播方式均不同 7.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是:实时性、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 8.记者使用互联网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信息获取型、人际联络型、信息获取与人际联络结合型 9.新闻工作者需要经常访问的网站:权威传媒网站、商业综合门户网站、与自己的报道领域有关的网站一些政府和机构网站 10.搜索引擎的种类:严格意义上的搜索引擎、目录索引引擎、元搜索引擎 我国新闻工作者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Google搜索、百度、雅虎中国、新浪网搜索引擎、搜狐、网易搜索、天网中英文搜索 11.新闻工作者常用的数据库:文献摘要数据库、书籍与名录数据库、法规与政府文件数据库、人物查询与公众记录数据库 我国的数据库存在问题:资源缺乏保证,更新频率低,服务范围窄。 12. 电子邮件采访的局限性:互动性较差、采访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安全性较差 13.网络寻呼机即ICQ,以及由此衍生的OICQ,CICQ,PICQ等。网络寻呼机的功能:在线提醒、网上闲聊、发送消息 13.网络BBS的分类(六种):校园BBS,商业产品BBS,小型局域BBS,兴趣BBS,商业网站BBS,网络新闻媒体建立的BBS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类处理的信息分为五种形式: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15. 新闻报道策划的要求:创新性、动态程序和稳定性、适应性与反馈性 16. 新闻的筛选:标准是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全面性与平衡性 二、名词解释 1. 网络新闻传播 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广义上,互联网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较笼统的称为“网络媒体”。严格来说,网络媒体是指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2. 多媒体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大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像、录像、动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023Z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4 大纲主撰人: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 一、课堂讲授部分 (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学与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 一、人口 二、环境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 二、社会运行 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 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学概论重点 郭庆光版 期末考试版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 说明 【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完整版)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 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 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 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