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第八课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第八课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第八课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第八课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1.民主的涵义:

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民

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

民主民主[补]统治方式政治制度

专政专政

2.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当家作主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

主。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3.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的高度来认识,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2)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一起,构成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的目标。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到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重要目标。

4.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中国的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2)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3)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4)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劳动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

治体系。

6.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主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推动者。

同时,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保证,创造条件,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7.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1)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①基层民主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的基层性工作。

②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

1)如何推进基层民主:

①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企

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基层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

持下,在城乡基层单位和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

民主监督权利的民主制度。

②切实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我国已经建立的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

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

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③开展民主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提升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特别是青年学生,要努

力培养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

8.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

度,它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

9.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前提。

2)有法必依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这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4)违法必究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强制力的体现。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0.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

①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①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社会主义法制委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③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11.从“人治”到“法治”是我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人治”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方式。

①[“人治”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超乎社会之上,处理国家事务和管理

社会生活,完全以个人的意志愿望能力、政治素养、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为转移。]。

②“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制”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长治

久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整个法律与制度的好坏,而不是少数领导人是否

贤明。

2)“法治”优于“人治”,“人治”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性的弊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法制”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的特点,能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和有

序发展。我们所说的“法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国家。

3)“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法制化阶段。这是继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及其重要政治制度建立之后,我国政治

文明后又一重大进步。

③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税收可以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运

行的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因此,在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监督

中,税收的监督作用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

12.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

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国方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的依法治国,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①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

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

②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

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要把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目标,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

国。

4)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实行依法治国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一切治

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②德治和法治的关系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

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

德觉悟。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

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

③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

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的涵义: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政治文明不可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必须把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第五课政治参与公民责任

1.公民政治参与的涵义

公民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参加政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政府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政治意愿的行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

2.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注:这与公民

享有的三种基本民主权有关)

1)政治选举是人民选举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政治选举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注:我国选举的特点——权威性、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

2)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和要求而结成持久性组织的活动。一般而言,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政治性社会团体两大类。(注:介绍政治性社会团体)

3)政治表达是指公民通过某些途径运用某些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以便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方式。政治表达式公民参与政治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之一。

①政治表达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

威的自由。

②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③政治表达的具体形式:信访、领导接待日、市长热线电话、专家论证、听证会。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

公民的政治参与式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切主要活动,使国家政策

的制度和执行最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4.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1)所谓“有序”,即指“依法”。依法施有序的必然方式。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

3)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

5.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体现,而且能进一步促进民主的实现和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6.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良好环境条件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动力机制。

3)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开辟广阔途径。

4)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7.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受《宪法》和法律保护

1)《宪法》保护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保护。宪法中的相关条款,为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宪法依据,是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的首要内容。

2)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

3)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权同时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经济、文化、

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人权。

8.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内涵

1)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①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维

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

③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是对依法治国

方略在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上的具体化。

2)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内涵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是要在完善现有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和政治参与方式;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监督权,吸引公民广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9.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原则

它的具体实施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参与原则

2)坚持法治化的政治参与原则。

3)坚持渐进式的政治参与原则。

1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就是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2)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3)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

要求。

4)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

的要求。

11.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2.依法参与民主选举

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与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利的

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注: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我国的选举制度

①选举制度是规定公民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由公民通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

和其他公职人员的方式而赋予国家政权合法性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②我国选举的特点: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选举制度。我国的选举制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性;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③影响选举制度的因素

选举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制约,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3)投出庄严的一票

①我国年满18周岁、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的公民,依法进行登记,

经过资格审查,被编入选民名单,在选举日的20日前加以公布,才能成为选民。

②公民参加选举,才能维护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

公民要把参加选举当作政治参与的一件大事。

③公民参加选举,是对国家和人民履行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公民政治素养的重要

体现。

13.依法参与民主决策

1)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①涵义:是指公民通过选出的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履行参与决策

的重要责任。

②途径和形式:通过人大代表将公民的意见带入决策过程;依法以意见和建议的方

式表达来影响决策;国家权力机关举行听证会;人大代表走近选民,关注选民的心

声。

2)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①涵义:是指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

②途径和形式: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妇联、共青

团、学生会等组织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3)公民依法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保证公民对决策的参与权利,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公民依法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决策者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和切实珍惜民力;有利于促进公众对决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推动决策的实施。在参与民主

决策的实践中,公众也锻炼了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了政治责任感。

14.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1)间接参与民主管理,是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

2)直接参与民主管理

①涵义: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②途径和形式: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行政、企业或事业单位公众;通过村委会、

居委会组织实行基层民主,实行自治;通过各类社会组织管理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各

项事务。

15.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1)公民监督的必要性:

《宪法》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全面确认,是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根本法律保障。在

我国,公民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以保

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监督机构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公众的直接监督。公众的直接监

督是各种监督机构发挥作用的基础。

②公民可通过检举、控告、上访等形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和失职、渎

职行为实行监督。

③舆论监督则是公众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1.国家主权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国家主权是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所固有的处理国内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凭借这种最高权力,行使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2)特征:

①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至高无上性。任何其他权力都不能高于国家最高权力。

②国家主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性。

③国家主权的两个特征,是紧密相联的。

2.国家主权的基本内容

1)基本内容:国家主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从基本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国家的政治独立。即国家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行使最高统治权,独立自主地决定其

对内对外事务。

②国家的经济自主。就是自主地开发和利用国家领土内的自然资源,独立自主地发展

本国的国民经济,国家的经济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

③国家的领土完整性。国家以一定的地域为其存在的基础和活动范围。

2)三者间的关系

①政治独立是经济自主的前提,经济自主又是政治独立的保证。

②领土完整与国家的政治独立、经济自主也是密切关联的,国家在其领土内享有完整

的、排他的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管辖权。破坏国家的领土完整就是侵犯国家主

权。

3.维护国家主权的必要性

1)国家主权是以国家为范围的,只有国家的中央政权机关才是国家主权的实体。因此,国家主权不能分割,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享有独立的主权。

2)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国平等交往的前提条件。

维护国家的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4.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

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根本原则问题。

5.“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

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6.“一国两制”方针的科学内涵

1)坚持“一国”是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只有一国中国,中华民族只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既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只有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既国务院。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两者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一个国际不允许有两个主权实体,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2)两种制度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但是,两种制度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国家的主体,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并代表统一后国家方针的历史方向。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可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台湾与大陆统一后,除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7.实行“一国两制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2)有利于推动大陆的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1)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国家的统一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我国宪法的序言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3)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4)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决不改变

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台湾民心所向。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5)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中国人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9.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的民族关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10.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才能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意义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

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

1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长期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决定的。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

基础。

3)各民族效聚居、大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和特点

1)涵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格局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特点: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通过自治机关来行使自治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

关,即那里的人大与政府。

1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1)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2)第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捍卫国家的统一与安全。

3)第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15.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1)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①维护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

和领土完整,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②实践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2)我国宪法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我们青年必须自觉地履行宪法

规定的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16.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货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也是民族政策的

一项重要内容。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其民族感情,反之,就是损害其民族感情。

3)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包括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第七课独立自主和平发展

1.当代国际社会的构成

当代国际社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主权国家,二是国际组织。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防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2.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1)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在于主权国家必须具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基本要素,而地区则不具有国家社会承认的主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只有具备了人口、领土、政权四个要素,才能成为主权国家,也才能享有国际法确认的主权国家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权利: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预的权利。

②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內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国家管辖权对其公民的

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领馆等。

③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

异,在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径是违反国际法的。

④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3)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管辖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义务。

3.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1)涵义:国际组织是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和任务,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常设性议事机构。

2)类型

①按照国际组织的主体机构成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按照国际组织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性的国际组织、经济性的国际组织和军事性

的国际组织。

③按照国际组织的活动区域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④按照国际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划分,可分为综合性的国际组织和专门性的国际组织。3)作用:各种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从绝大多数国际组织来看,它们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往合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尤其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国际社会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创制者与监督者,也是国际社会的管理者和国际争端的调节者,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

1) 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际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

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形式: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成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3)在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变化,多方面的因素,但从本质上看,国家利益是决定性的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要的是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中包括谋求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利益是国际间合作的基础,而不同利益则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5. 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竞争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终合国力的较量。

2)在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上,都把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能量增强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6. 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合作

1)当代国际关系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2)特点:在竞争中合作,既竞争又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有利于促进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和发展。

3)国际社会的合作与竞争与我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对国际合作的广泛参与,不仅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和综合国力,而且有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共同繁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次序。

7.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它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2) 宗旨:概括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原则:联合国本身及会员国必须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应危及和平、安全和正义;在国际关系中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或

使用武力;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4)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制定,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发展各国平等合作关系的愿望,它是国际政治重大进步的标志,已经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8.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

①联合国设立了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

②它是联合国的审议机构,规定每年的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幕。每届大会会期一般为

3个月。

③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决议,必由2/3多数通过;对于“一般问题”的决议,半数

以上通过即可。

④大会通过的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足以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

2)安全理事会

①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法、俄、美、英5个常理事国和10个非

常任理事国组成。

②安理会对国际问题的调停和裁决,实行5个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

③经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具有约束力。

④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行动的机构。可以采取武器禁运、

经济制裁等强制性措施,还可以派遣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以协助缓和某一地区的紧张趋势。

3)秘书处

①联合国秘书处,是联合国各机构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②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担任重大的国际政治责任。

③秘书长由联合国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任期5年。

④秘书长在国际事务中以联合国代表的资格出现,可以代表联合国与会员国及其他国际组

织进行联系,可以代表联合国到出现国际冲突和争端的地区进行了解和调节。

9.联合国的作用

1)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其他会员国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2)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其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

3)中国对联合国事业的重要贡献,我国在对外关系中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在反控、军控、维和、发展、人权和环境

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0.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和平力量的增长总体上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因此,维和世界和

平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平成了时代的主题。只要世界上一切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力量联合起来,世界和平是可能维护的。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內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能实现的。

③但是,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传统的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等问题引起的争端与

冲突此起披伏,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艾滋病、非法移民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④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

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2)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又一主题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①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②在当今世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因为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要求更加迫切,因此,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又一大重大课题。11. 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关系

1)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的两大问题,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3)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普遍要求,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12.建立新的国际次序

1)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困难境地的主要原因。

2)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世界战争,为了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

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次序,建立新的国际次序。13. 我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次序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次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2)我国政府主张:

①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3)这是我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提出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主张,这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次序,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14.世界格局

1)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目前,世界上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次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反复的,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将是未来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15.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是我国对外(外交)政策的核心和基础立场,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

①独立自主,表现在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就是坚持我国政府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

务的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其他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我国内政。

②独立自主,表现在国际事务中,就是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

互利、和平共处。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已成为当代国际

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a 我国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积极发展同周

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我国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c 我国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主张国与国的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互相尊重,扩大互利合作。

3) 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

帜,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6.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唯一准确的选择我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也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①我国坚持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②我国坚持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③我国坚持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要和平、

求合作、促发展

17.公民在对外交往中的社会责任

1)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2)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八课立党为公执政兴国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反之的必然结果。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经历了长期斗争的考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

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

的方面:

1)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①内容:“三个代表”是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地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

2.2.1夯实法治基石 ◇随◇堂◇笔◇记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依法治理。 2. 法治的重要性 (1)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和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描绘法治蓝图 1.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依法治国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 ◇思◇维◇导◇图

2.2.2凝聚法治共识 ◇随◇堂◇笔◇记 一、法治政府 1.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 人民谋利益。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①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厉行法治 1.怎样厉行法治? (1)公民: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2.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思◇维◇导◇图 凝聚 法治 共识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全民守法,法治宣传 法德相辅,规范与教化并行厉行法治 上行下效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同步检测(附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尊重。为此,我们要做到 ①学会逢迎他人,尤其是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人一视同仁④欣赏与赞美他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不仅仅会尊重自己的上司和父母,更会懂得尊重自己的下属和身边每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从别人的优点中吸取精华,从别人的缺点中找出自身的不足,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和提高的过程?以上感悟给我们什么启示①尊重他人要平等待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②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 ③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④尊重他人要把所有精力都用来满足他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观察漫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妇女盛气凌人,不尊重他人。 B.清洁工一直跟着妇女,没有礼貌 C.妇女不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 D.提高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小事做起 4.(题文)尊重,是一种美德,它体现在你接人待物的彬彬有礼;尊重,是一种精神,它体现在你面对苦难时的积极乐观;尊重是一种生活态度,目光所及的万事万物都有值得我们尊重的地方。千万不要小觑了尊重的力量,尊重的力量表现在 ①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②受到他人尊重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等 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④尊重能提高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文明有礼的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丽丽对长辈讲话粗鲁傲慢 ②明明在老师讲课时搞小动作左顾右盼 ③琪琪同学对帮助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的同学道谢 ④君君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做到遵守相关规则,举止规范,用语文明

2019届中考政治总复习 第八课 依法治国基础知识点 人民版

2019届中考政治总复习第八课依法治国基础知识点人民版 1、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这部法律针对的对象是? 目的: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对象: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 3、公民为什么有状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呢? 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理所当然的事。 4、划分法治与人治的最根本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人治”? 标志:就是在法律与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人治: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 5、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正当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在法制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或:各有什么特点)?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7、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怎样才能做到执法必严? 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严格、严肃、严明,切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丝不苟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8、在执法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有什么危害? 执法不严、以言代法、以权乱法、徇私枉法 使法律的权威得不到维护,而且会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9、怎样实现依法治国? 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相信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10、“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忧”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我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可得了哪些可喜的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一)、喜(整体) (1)、制订并构成了“法律之网”(2)、出台了大量的行政法规,为社会做出了大的贡献(3)、司法机关公正执法(4)、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守法 (二)、忧(局部) (1)、存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的地方 (2)、一些国家机关不依法行政,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同步测试含答案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选择题 1.尊重是一朵花,一朵开在心间的花;尊重是一条路,一条通往美好的路:尊重是一团火,一团温暖你我的火。这是因为 ①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②受到他人尊重能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③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④互相尊重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它的实质是() ①宽容他人②歧视他人③尊重他人④换位思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下列行为属于不尊重他人的是() A. 扶残疾人上车 B. 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 C. 随便给他人起绰号 D.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4.漫画《谁丢了“公德”》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②要尊重他人和社会,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③要注重举止文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④要依靠法律严惩违反公民道德的行为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某校规定:“任何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的地方,并有五人以上在场的原则;男女同学距离至少保持45厘米以上;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你想对该校说 A.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 这有利于增进同学们的性别意识 C. 这符合自然适度的异性交往原则 D. 这不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 6.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下列同学的行为不符合交往礼仪的是() A. 小伟穿着拖鞋,光着膀子进教室上课 B. 小勇得到别人的帮助后,都要对帮助他的人说一声“谢谢” C. 小宇进老师办公室之前先敲门、喊报告,经允许后才进入 D. 小玲上学和放学回家都与父母打招呼 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启示我们,做文明有礼的人应该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 (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部编版初中语文夯实法治基石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1夯实法治基石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 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正确看待法治中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知识目标 了解法治的内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然选择;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 思考(1)在这些生活场景背后有哪些默默付出的公职人员?(2)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提示(1)有交通警察、行政机关公职人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员、法官、检察官等。 图片 题目 图片中 的公职 人员 公职人员所属机关所依法律、法规交通井然有序交警 省公安厅(直辖市公 安局)公安交通管理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 路交通安全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 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交通警察道路执勤 执法工作规范》等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 服务 政府 人员 地方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许可法》《关于深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意义 1.教师提问结合P44“运用你的经验”,感受法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作用,假如没有法治,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提示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二)法治的内涵 ◆良法 1.活动探究分享P45-46请你和同学一起查找相关法律规定,把你印象最深的法律条文摘录在教材对应的位置。 2.教师讲述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特别重视,制定并颁布了多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通过搜集整理我们会发现,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要求做出规定,这些法律都是良法。 3.材料展示 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相关条文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可知,民法总则也是一部良法,衡量良法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善治 4.材料展示 2018年法治热词 刑事缺席审判长期以来,一些贪污贿赂等刑事案件的嫌犯、被告人潜逃境外躲避法律制裁。今年10月,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通过。缺席审判程序作为特别程序,写进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加强境外追逃。 正当防卫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19日印发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涉及的四个案例均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的案件,其中包括今年备受关注的于海明正当防卫案。 思考有了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实行法治还有哪些要求? 提示法治还要求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

《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黄桥镇金田初级中学罗治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能力目标: 1、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 2、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 2、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材第44页“运用你的经验”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3)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下第5--8课知识点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 第一框基本经济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经济形式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我国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5.国家对国有经济的态度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6.我国集体经济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是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7.国家对集体经济的态度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8.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2)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9.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0.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评价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被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3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8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2框 法治政府教案 部编版第三册

第二框法治政府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 2.解释与论证:明确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3.预测与选择:说明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和要求。 4.辨析与评价:建设法治政府不是减少政府职能。 1.政治认同:理解、支持、拥护法治 政府建设。 2.科学精神: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 要求、意义和措施。 3.法治意识:参与法治政府建设,依 法参与组织生活。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1.职能科学的政府 (1)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科学合理。 (2)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 (1)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等现象。 (2)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3.执法严明的政府 (1)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2)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2)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廉洁高效的政府 (1)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2)政府必须高效运行,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 6.守法诚信的政府 (1)政府要带头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诚实守信。 (2)要建立健全守信践诺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八上第四课--《道德与法治》中考课知识点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1.尊重的含义和表现?P32 (1)尊重即尊敬、重视。 (2)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重点)尊重的意义(重要性)(为什么要尊重他人)?P32-34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3.(重点、难点)(中考)如何尊重他人?P35-36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2)平等对待他人。(3)学会换位思考。(4)学会欣赏他人。 4.列举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现象 (1)取笑同学,给同学起侮辱性外号(2)回到家时,不与父母长辈打招呼 (3)上课不专心听讲(4)公共场所衣冠不整 5.怎样认识礼?P37(礼体现了一个人怎样的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2)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6.(重点)(中考)文明有礼的意义(重要性)?P37-39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7.(难点)(期考)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P39-40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8.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的几点?p40 (1)容貌整洁(2)服装整洁、美观、大方(3)举止规范 9.(期考)(中考)怎样理解诚信?P41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10.(重点)(中考)诚信的意义(重要性)?P42-43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11.(难点)如何践行诚信?P43-45 (1)树立诚信意识。(2)运用诚信智慧。(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12.列举两例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 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欺诈经营等(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3.假如请你来宣传诚信,你准备采用什么方式? 如:出黑板报、制作手抄报、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召开主题班会等

九年级政治第八课依法治国复习提纲

第八课: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正当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不实施宪法就无法有效地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 (4)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监督是广泛的、多渠道的,包括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 (5)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离不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依法治国,我们共同的责任 (1)国家机关: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一方面,国家机关承担起依法治国的责任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国家机关的依法行政对老百姓起着示范作用。(2)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①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依法治国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障碍,组要我们用勇气和毅力与之作斗争。

③作为每一个公民,要积极参与依法治国,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1)从立法上看,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基础的综合性法律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环保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2)从执行法律上看,各级国家机关、执法部门都要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从遵守法律上看,国家机关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应该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公民应该认真学法,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维护我们的权利。 四.自觉树立法制观念 (1)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因为:①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②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2)公民要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五.正确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1)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 ①关注国家建设、国家管理,对于身边的事乃至国家大事,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 ②。发现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举报。 ③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2)怎样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②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③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4.1 夯实法治基石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4.1夯实法治基石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D.坚持党的领导 2.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法治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③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④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这里的“良法”应当( ) 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③符合公平正义要求 ④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法治与人治有着本质的不同。法治( ) ①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②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③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④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下列有关法治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B.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C.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D.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标志 6.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是() ①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②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③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④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的有机统一( ) ①党的领导②人民当家作主③依法治国④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八课依法治国知识要点归纳

第八课依法治国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1999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什么是行政诉讼?制定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什么? 1)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行政诉讼法。 2)目的: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2.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目的、含义(P88)。 (1)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2)依照这一法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近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增多说明什么? (1)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2)我国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 (3)行政执法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如有些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有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仅仅从部门或私人利益出发执法。 4. “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P89)。(1)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理所当然的事。 (2)公民通过法律武器状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反映了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捍卫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6. 我国的法律保障体系。 (1)我们享有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他人的保障。否则,权利就会落空。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保障就是法律保障。 (2)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3)立法保障: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保护。 (4)司法保障:通过法律制度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我国建立了律师制度、法官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确保在司法过程中,公民的权利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3、近年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公民为什么有状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1)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表明中国已选择了依法治国的道路,一切国家机关、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理所当然的事。 4、如何理解法治与人治? 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划分法治与人治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在法律与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就是法治;反之,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便是人治。 5、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如何实行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正当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①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②依法治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团结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等。 (3)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 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其基本要求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还要做好哪些工作?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执法)、违法必究(司法)。 2)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有法必依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法时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这样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处理公事、办理案件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这实行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条件,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人教版八上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社会生

1 / 5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2课时以礼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2、培养学生文明有礼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待人接物观。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表达,展现文明有礼。 2、通过学习,学会做xx有礼的人。 知识目标 1、知道礼的含义,知道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各类礼节和礼仪,知道礼貌待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xx有礼的作用,做xx有礼的人。 难点:待人礼为先,如何做xx有礼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xx问礼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

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 2 / 5 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以礼待人。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待人礼为先 1、探究一:教材P37运用你的经验,思考: (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进? (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点拨: (1)到了就餐地点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说明他不注意坐姿优雅,而且不注意帮家长操心

建设法治中国演讲稿

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才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现在是“法治”社会、文明时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只有学法、懂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句话,对于法律,我们必须了解它、学习它、遵守它。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如:强要同学钱财,参与抢劫,更有甚者结帮犯罪。据报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万宁市17岁学生温某,因持塑料枪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也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扞卫它! 只要我们心藏法制,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就不会做违反国家利益,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会维护国家和人民以至社会,当我们的行为都很好,很规范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和平,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 我最大的骄傲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国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国,最不想放弃的称谓是中国公民。

八上道德与法治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一课时尊重他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懂得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他人就应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培养关注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欣赏他人的能力,做到尊重他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 教学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 教学难点:尊重他人的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思考: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随地吐痰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与对手握手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不同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喜欢与尊重他人的人交往。下面我们来学习《尊重他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一)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含义 活动一:讨论课——尊重 (学生阅读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 1.思考:你赞同哪位学生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讲述:1.我赞同第三位学生的观点。例如:在超市里购物,你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态度要谦和,说话要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耽误其他顾客购物,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超市里其他购物者和营业员对你的尊重。2.我认同这个观点。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