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巧借文本,发展思维

巧借文本,发展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51649036.html,

巧借文本,发展思维

作者:彭彩宏

来源:《语文世界(小学版)》2012年第08期

语文学科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特殊功能。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一、走进文本,享受思维的快乐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将文本中蕴藏的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潜力挖掘出来。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发现能力有限,文本中的这种潜力往往无法发挥作用。这时,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精心地引导,学生才能走进文本,充分享受到思维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1.先探后导

即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给予指导。

2.抑制判断

教师在释疑的时候要适当地抑制判断,即不要急于回答“是”“否”“对”“错”。这样可以为学生的思考留下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3.评价适当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种评价,绝不仅仅是对知识正误的评判,而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式,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

二、拓展文本,激发想象的灵气

想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符合文本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天地。

比如,《凡卡》这篇课文以凡卡的梦作为结尾,这本身蕴含了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作者为什么要用凡卡的梦作为结尾?”经过思考,学生议论纷纷:“因为凡卡回到爷爷身边本身就是一个梦,永远也实现不了,所以作者用梦作为结尾。”“凡卡寄出的是没写地址、也没有贴邮票的信,所以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因此凡卡只能在梦里和爷爷相聚。”“以梦作为结尾,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感染,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