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行为与健康重点

社会、行为与健康重点

社会、行为与健康重点
社会、行为与健康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医学模式: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时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2.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

①模式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

②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平衡,疾病则是该平衡的破坏

③机体组织结构的改变和生理生化功能的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④病因多系生物的、理化的,单因单果的疾病表现形式

⑤没有病既是健康

3.现代(整体)医学模式

(1)产生背景

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2)内容

①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等四类

②各类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因疾病和地区而异

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四个扩大”

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消极健康观的内容和特征

无病就是健康是传统健康观的核心。

特征:①单一性②以二元形式来记录健康,即疾病或死亡的有或无③健康与否由医生作出判断

5.积极健康观的定义、特征和内容

WHO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特征:

①健康具有多维性

健康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角色功能和健康感觉

②健康具有连续性

健康谱:从完全健康到最差的健康状态或死亡是个连续变化的谱级

③健康描述的功能性

主要是指健康描述应着重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完成日常活动、任务或各种角色,着重于处于某种健康状态下的个人其行为能力如何,即用行为或功能术语表述健康。

内容:

①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躯体健康只是限于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对人体进行观察和测定,如果未发现异常即认为是躯体健康。

②心理健康

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

③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参与时的完好状态。

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人应有效的

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6.生态大众健康与健康促进战略

(1)生态大众健康的涵义:生态大众健康是一个强调人类的物质社会环境与其健康息息相关的概念。认为人的身心及社会的安好取决于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个人因素。

生态大众健康强调行动,在制定健康促进战略时需要多部门的参与,跨部门的合作,通过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促进健康。

(2)生态大众健康的原则

公正平等:对社会上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群积极的确保资源的平等。

持续:强调可持续发展。

和睦: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善关系,甚至包括对其它生物的尊重。

保存全球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但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7.三次卫生革命

(1)第一阶段大约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

主要社会卫生问题:传染病流行,社会卫生状况不良,人群健康状态差。

主要斗争目标:各种传染病,这场斗争称第一次卫生革命。

主要措施:预防接种、抗菌药物、杀菌灭虫。

(2)第二阶段大约从20世纪中叶开始

主要社会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增多,高新医疗技术广泛应用,卫生费用剧增,健康不公平性日益突出。

主要斗争目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场斗争称第二次卫生革命。

主要措施: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第三阶段约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

主要社会卫生问题:环境破坏,社会条件改变。

主要斗争目标:环境保护,社会病防治。

主要措施:卫生监督,卫生立法,社会防治。

第二章社会因素与健康研究

1.社会因素的内涵及影响健康的特点

(1)社会因素的内涵: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保障、环境、人口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关系、卫生保健等。

(2)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

非特异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一种疾病很难用某种单一的特定社会因素来完全解释。

泛影响性:即作用的发散性。指一种社会因素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发生功能性变化。

②恒常性和积累性

恒常性:社会因素相对稳定,影响无形、缓慢和持久(时间/作用过程)

积累性:社会因素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加、功能损害累加和健康效应累加。(时间/效应)

③交互作用(多因多果/多因单果)

交互作用:一种社会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群健康,也可以作为其他社会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社会因素为中介作用于健康。

(3)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社会因素被人的感知系统纳入,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形成心理折射,产生心理反应及行为、社会适应和躯体功能的变化。

2.社会医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概念: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社会医学。性质:①该学科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与卫生问题,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②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研究对象:群体(个体)、特别是高危人群(处于高危状态下的人群,如老人、儿童、妇女、残疾者、有害作业职工、流动人口等)

研究内容:

①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高危人群及弱势人群、确定防治工作重点——做社会医学诊断。

②影响健康的诸因素,重点是社会因素。

分析社会因素对健康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做社会病因分析。

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涵盖卫生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政策与措施等,包括: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常规卫生服务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为改善卫生服务公平和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型策略与措施——开社会医学处方。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⑤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研究

1.行为的基本概念

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作出的各种反应。包括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2.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有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3.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人类行为的特点包括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等。

(1)适应性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生活环境。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存在着不同的侧面,有外显的,有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有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有社会范畴的等。

(3)动态性人类行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既可能来自行为者自身的变化,也可能由于社会生活条件改变所造成。

(4)指向性人类行为不仅有原因,而且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使其向着目标前进。

(6)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现在的行为不仅是过去的继续,也是未来行为的基础。

4.人类行为的自身及环境影响因素

遗传:指父母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可通过遗传基因传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遗传机制是通过基因将遗传信息密码传给下代,等待合适时机顺序表达出来。

环境:指从个体生命开始所能接触而又影响其发展的条件总和。广义的,从基因到个体周围出现的事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个体感受性。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

学习:单靠遗传和成熟发展的少数本能行为是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的。只有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社会观察学习的习得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GDP GNP 人均GDP 人均GNP 人均卫生费用

2.经济发展对行为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人们提高健康认知水平,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创造了物质条件

1)自我保健行为

2)卫生服务利用行为

3)饮食行为

4)锻炼行为

(2)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导致一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发生。

(3)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善可以减少疾病经济损失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行为----》疾病发生、发展、预后---》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人群健康状况指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

不同经济水平是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对健康促进作用的途径:

1、经济发展可提供保障人群健康的生活条件。

2、经济发展可为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经济发展可通过影响其他途径促进人群健康。

经济发展对健康促进作用的有限性:

经济增长与健康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影响健康的不再是经济的绝对水平,而是经济的公平性。

4.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社会基本层次。

阶层:因某些相同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或按经济地位而划分的层级。

第五章社会发展因素与健康

1.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和人口学统计指标体系。

(2)生活质量指数。(PQLI)

采用3个指标:婴儿死亡率、1岁平均期望寿命、成人识字率

PQLI=(婴儿死亡率标准值+1岁平均期望寿命标准值+识字率标准值)/3

婴儿死亡率标准值=(229-婴儿死亡率)/2.22

1岁平均期望寿命标准值=(1岁平均期望寿命-38)/0.39

(3)美国社会健康协会指标。(ASHA)

ASHA=(就业率x识字率x平均期望寿命x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出生率x婴儿死亡率)(4)人类发展指数。(HDI)

(5)幸福感。

2.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和行为的特性:

(1)双向性。

(2)普遍性和稳定性。

(3)变异性。

(4)强制性。

3.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

(1)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居民健康。

(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

(3)社会制度影响人的行为。

3.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有:

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

4.家庭的类型:

单身家庭:只有一个人生活

核心家庭:父母及其子女组成,两代人

主干家庭:两个或更多的核心家庭组成,直系双偶家庭

联合家庭:同一代至少有两对及两对以上夫妇父母和两对或以上已婚子女(+其他未婚女)其他家庭:鳏、寡、孤独等一人的家庭;未婚同居;群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亲家庭;残疾者、精神病患真与严重伤者的家庭等。

5.家庭的功能:

养育子女、生产和消费、赡养、休息和娱乐四大功能,还有感情交流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功能在减弱,有的功能在增强。

6.家庭关系与健康:家庭中每个成员往往承担多种不同的角色,形成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协调,家庭气氛和谐,有利于家庭成员生理、心理调节的控制处于稳定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7.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性别构成:性别百分比

人口性比例=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x100(1)

性比例大于100说明男性人口大于女性人口,性比例小于100说明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一般国家畜生时的性比例为103-107。

人口年龄构成:

1、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x100%

2、儿童少年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数/总人口数x100%

老年人口指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老年型社会指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超过7%为老年型社会。儿童少年人口指14岁及以下人口。

3、负担系数:指非劳动力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的比值。它一方面反映了非劳动力人

口多少,即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程度,另一方面表明给青壮年人口带来的社会和经济

压力。

总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x100%

老年负担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x100%

少年儿童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x100%

4、人口金字塔:人口金字塔是用条形图来表示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通过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数及其构成,并可分析出过去几十年人口出生与死亡和将来几十年的人口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增长性、稳定性、缩减型。

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1.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指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观念形态、文学艺术、社会道德规范、法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科学技术、知识等。

2.文化的类型: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智能文化: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经验总结,如生产知识、科学技术。

规范文化:人类明文规定的系列行为准则,如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教育。

思想文化:人类思维活动对客观存在反映的精神产品,如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跨文化。

主文化:居社会主导地位或具全社会性的文化。

包括主导文化、主体文化和主流文化。

主导文化是以政权作基础、侧重权力支配关系来划分的主文化;主体文化是占据文化整体主要部分的主文化;主流文化是对一个时期产生主要影响、代表主要趋势的主文化。

亚文化:不居社会主导地位或不具全社会性的文化。

相对于主文化而言,是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可被称为亚文化,一个复杂的社会是亚文化的集合体。

又称为“副文化”、“支流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文化。

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反文化。

如果一种亚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处于主文化的对立面,就称之为反文化,因此反文化实质是一种在性质上与主导文化极端矛盾的亚文化。

跨文化:由于文化背景变化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如移民文化、殖民地文化。

从时间的角度:史前文化(文字产生之前)、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未来文化。

3.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

1、无形性。

2、本源性

3、软约束

4、稳定性

5、民族性

4.文化对人群健康的作用模式:教育、宗教、不良伦理道德

5.教育对健康的影响:人的社会化、生活方式的选择、卫生知识,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收入、社会凝聚力。

1、教育与人的社会化:

指人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履行一定角色职能的社会人的进程。教育史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

2、教育与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采取的生活模式或式样,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

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思想观念、宗教、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教育均可以从不同侧面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来指导人的生活方式。

教育水平与健康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趋势,提高人群的受教育水平有助于避免和减少人们的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统计资料表明,教育程度较高,各种疾病的死亡率相应也较低,其平均寿命也较长。

第七章社会卫生状况评价

1.社会卫生状况

含义:社会卫生状况是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内容: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人群健康状况评价、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评价意义:1是社会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2是卫生事业宏观管理的基础,也是评价卫生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卫生信息3研究卫生状况,找出社会卫生问题,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2.评价的程序:

1确定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

2把社会卫生状况的概念进一步具体化,形成若干范畴

3根据所确定的范畴,寻找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标

4根据所选定的指标,指定搜集有关资料的计划,开展资料搜集工作

5分析指标,归纳结果

3.资料来源:

(一)文献统计资料:1生命统计资料2人口普查资料3为啥服务常规等级4疾病登记5卫生相关部门的资料

(二)调查和监测资料:1调查资料:家庭调查、机构调查和典型调查2监测资料4.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躯体指标:死亡、疾病、残疾、生长发育

心理状况指标

社会功能指标

1、单一型指标

如出生率、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等。

2、复合型指标

(1)减寿人年数

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平均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即“早死”的全体死者共损失的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

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算原理,通过扣除残疾状态下所消耗的平均寿命,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

(3)活动期望寿命

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它指的是人们能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

(4)伤残调整生命年

伤残调整生命年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一个新的综合指标,是在综合考虑人群因早死损失的健康生命年与因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基础上,再以生命年的年龄相对值(年龄权数)和时间相对值(贴现率)为权数计算而得到的。

DALY指标不仅能合理、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还可应用于疾病负担、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并且该指标在不同群体间具有可比性。

(5)健康期望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一个最新的衡量健康的指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被称为伤残

(6)潜在减寿人年数

减寿率为总减寿年数与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

5.中国社会卫生状况:

(1)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人群状况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第一类,发达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

第二类,发展型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行疾病;

第三类,欠发达型传染病、寄生虫和营养不良

(3)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

(4)城乡居民卫生需求发生新变化

第八章生命质量评价

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概念:是指在基本、意外损伤、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状态与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相关系的主观满意度。

2.生命质量评价内容:

(一)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

(二)心理状况:情绪反应,认知功能

(三)社会功能状态:社会交往(包括社会融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社会资源(四)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

3.生命质量的评价应用:

一、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二、评估疾病

三、选择防治重点

四、评价卫生服务效果

五、选择卫生服务方案

六、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4.质量调整生存年:用生命质量来调整期望寿命或生存年数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指标,是生命质量和生命数量的有机统一。

第九章卫生政策

1.卫生政策的概念:是政府或权威机构以及公众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的总称。

目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内容:社会卫生资源的筹集、配置、利用和评价

形式:法令、条令、规定、计划、方案、措施和条目

2.卫生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最重要的功能

协调功能—协调卫生系统内外部的利益

控制功能—保证卫生发展目标

分配功能—解决向谁分配、如何分配、最佳分配

3.初级卫生保健:

概念:它是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用的费用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哥哥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

基本原则:

(1)合理布局

(2)社区参与

(3)预防为主

(4)适宜技术

(5)综合途径

实施策略

(1)基本任务:促进健康、预防、治疗、康复

(2)八项基本要素

-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供应足够的安全水和基本环境为啥设施

-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妇幼保健工作

-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地方病的预防接种

-目前主要为啥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

-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提供基本药物

4.我国新时期为啥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二十一世纪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1)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们要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

(2)人口老龄化成为突出问题

(3)农村卫生工作面临新形势,任务艰巨

(4)防病治病形式依然严峻

(5)城镇化进程对卫生系统的挑战

(6)西部大开发将为西部地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7)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8)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

第一节概述

概念: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

为一定的目的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过程。一、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卫生服务研究领域中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

1.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居民接受卫生服务的能力,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2.控制医药费用,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卫生服务研究的目的:为了合理组织卫生事业,以有限的卫生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从而保护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会卫生状况。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

(一)卫生系统研究

(二)卫生工作研究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三)医疗预防效果评价

(四)行为医学研究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

(一)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国家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

(二)评价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文化教育、经济状况、人口、预防保健、医疗质量

(三)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1.卫生人力: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是研究重点

2.卫生机构:纵横向之间的关系

3.装备供应:大型医疗仪器的配备、药品的来源与使用

4.知识和技术:健康教育

(四)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区域卫生规划:根据需要,确定各级医院的功能以及不同性质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五)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卫生费用的筹集、数量、分配、使用及其组成,是决策者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

(一)描述性研究

1.考察卫生服务发展的变动规律,预测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

2.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状况及水平

3.按卫生系统不同专业系统分门别类地研究卫生事业的特点,评价卫生服务的效益及效果(二)分析性研究

研究卫生服务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医疗保健制度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经常应用。

(三)实验性研究

以社区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干预试验。如缺氟地区采用饮水加氟预防龋齿等。(四)理论研究

应用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阐述卫生服务与有关因素的联系及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如卫生人力、病床需要量的预测等。

(五)系统分析法

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综合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提出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价和优化选择。(六)综合评价法

7国12地区的卫生服务研究,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七)投入产出法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

五、我国卫生服务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

1.卫生服务研究在全国得到开展

2.卫生服务研究内容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向预防保健、综合研究方向扩展

3.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向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

1.卫生服务要求want: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卫生服务需要need: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认识到的需要、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认识到的需要

3.卫生服务需求demand: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需求=需要×利用率

需要/需求分类①规范性需求:政府部门为保障居民健康提出的需求;卫生法规制度为依据提出的要求;居民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没意识到;很多妇幼卫生和预防保健需求。

②表达性需求:居民实际的卫生服务需求;居民意识到的需求,且表现出消费了卫生服务;多指医疗需求,即患病求医方面的需求;很多预防保健需求也将逐渐转化为表达性需求。

③比较性需求:指在不同地区或不同人群进行比较后所提出的需求;一些特殊人群。

④感受性需求:居民主动提出的;需要通过调查询问才能发现。

二、卫生服务需要量常用指标

(一)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医疗服务需要量指标

1.疾病频率指标:

(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患病的定义:A.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B.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C.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未采取任何疗法,但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及以上者。

(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慢性病的定义:A.被调查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有慢性病;B.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

(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健康者的定义:在调查期间无急慢性疾病、外伤和心理障碍,无因病卧床及正常活动受限者,无眼病和牙病等。

2.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1)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2)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3)两周休工(学)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学)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4)两周患病天数=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卫生防疫需要量指标:急性传染病防治服务、计划免疫服务、结核病防治服务、寄生虫病防治服务、消杀灭服务、食品卫生服务、劳动卫生服务、国境卫生服务、放射卫生服务、学校卫生服务。

妇幼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婚前教育及检查、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住院分娩、新法接生、

产后42天检查、新生儿访视、生长发育监测、儿童计划免疫。

(二)影响卫生服务需要量的因素

1.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2.社会经济因素;

3.文化教育;

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5.医疗保健制度;

6.气候及地理自然条件;

7.行为心理因素;

8.婚姻及家庭

(三)卫生服务需要量的用途

1.科学预测:两周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全年的需要量和估计总体情况,为制定卫生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计算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每人每年休工天数乘以人均产值或人均工资,再乘以该地区总人口数,得出因病休工引起经济损失。

3.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根据患病人数、日数计算门诊需要量;根据患病人数、卧床人数及日数计算住院需要量及人力、病床需要量等。

三、卫生服务利用研究

卫生服务利用:是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资料来源:A.卫生系统提供服务量:常规的工作登记及报告制定,系统、连续、不能反映面貌。B.群众接受卫生服务享有程度:居民询问调查方式

1.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1)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2)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就诊率是反映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大小的重要指标

(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未就诊率是反映居民就诊情况的负指标。

(4)急诊急救率=年内急诊就诊人次数/调查人口数×1000%

2.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1)住院率=前一年内总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2)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反映居民对住院服务利用的负指标

3.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

①年龄和性别

②经济因素:经济状况好转,就诊率、住院率和人均住院天数随之增加,未就诊率下降。

③医疗保健制度的享有情况:住院率高低依次是:公费医疗、劳保、统筹、半劳保、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保险,自费医疗。

第三节卫生服务资源

卫生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卫生部门综合投资的客观指标。包括卫生人力、卫生费用、卫生设施、卫生装备和药品、卫生信息。

一、卫生人力资源:指经过不同卫生专业训练,在卫生系统工作,能够根据人民群众需要而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

包括:1.已在卫生部门工作的各类人员

2.未来的卫生工作者

3.潜在的卫生工作人员。

现状:(一)数量:如每千人口医师数

(二)结构

1.年龄结构

2.专业结构:医护比例我国为1:0.42, 发达国家1:2

3.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我国为1:1.7:1,发达国家为1:3:1

(三) 分布:农村人口75%,卫生人员52%

二、卫生人力规划:对未来需要量、拥有量和供需关系的预测,是卫生部门对人力数量和知识、技能类型的预测过程。

(一)卫生人力需求

1.健康需要法

2.健康需求法

3.服务目标法

4.人口比值法

(二) 卫生人力供给

包括: 现有卫生人力拥有量、未来卫生人力增加量及流失量

(三)卫生人力管理:制定政策和规范,调节需求,监督和指导,激励,评价

三、卫生费用:通常所指的卫生费用是指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一)卫生费用来源:国家、集体、个人

(二)卫生费用的分类:直接卫生费用和间接卫生费用;医疗、防疫、妇幼、医学教育及科学研究费用等。

(三)卫生费用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4.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5.医疗、卫生防疫和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四)卫生费用合理分配和使用原则

1.卫生费用均衡分布:以该地区人口数、年龄构成、社会卫生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等指标为基础,而不应该以该地区的医疗条件、医疗设备及经济水平为依据。

2.卫生费用使用和分配以医疗需要为基础人群的均衡分布

3.卫生费用分配应以提供最佳服务为依据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孩儿们,都该回来了吧,都该收心了吧。再次提醒大家,初期答辩还有10-15天。需要内容: 1、封面 2、目录 3、选题背景(为什么选这个题) 4、课题简介(所做课题是什么解释清楚) 5、基地分析 6、设计理念(设计分析,怎样做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 一、案例及其分析 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春城晚报》4月26日) 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大全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大全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 于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 1、人类健康有哪四个层次? 人类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后一个健康层次,是以前一个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比前一个更高级的健康层次,四者结合可谓“全面健康”。 2、健康新概念是什么?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在日益增长。21世纪的健康应是大健康时代,即健、寿、智、东、美、德六大人生最佳境界。 3、健康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 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影响。 4、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知、信、行”。“知”就是普及健康的科学知识。“信”就是使人们相信科学有益健康,并建立起获得健康的信念。“行”就是把信念变为实际行为,落实健康行为。 5、衡量健康的三项指标及城市居民死因顺位是什么? 衡量社会健康的三项指标:人中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的顺位排列: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意外

伤害和中毒。 6、影响健康的十大恶习有哪些? (1)紧张。情绪紧张易使人患高血压病、头痛、失眠。 (2)滥用药物。产生药物成瘾或引起意外中毒。 (3)暴食。是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 病的原因。 (4)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 (5)不注意身体的警告。身体不舒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6)任意中断治疗,这样会使疾病复发。 (7)过度节食或素食,使身体缺少必要的营养。 (8)吸烟。称为慢性自杀,也危害他人健康。 (9)酗酒。过量饮酒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并对肝脏 的机能有毒害作用。 (10)进食致癌物质。如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烟熏的食物等。 7、世界无烟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于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宣传吸烟有害,呼吁吸烟者在这一天主动停止或放弃吸烟,香烟推销单位和个人在这一天停止经营活动。 8、大量饮酒有什么危害? 大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损伤大脑神经和肝细胞,诱发胃炎、肝炎、肝硬化等;重者造成昏迷或死亡;酒后受孕出生的后代易出现智力迟钝,肢体畸形。 9、七大营养素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脂肪:是供给人体热能的营养素。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在第六次报告中指出: 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文化的概念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三、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信念与信仰对健康的影响: 信念与信仰会决定他的个人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同时也会决定他对健康的观念的不同。再者可能会对其自身的自我感知认识的不同。 2.个人价值取向对健康的影响: 个人价值取向的不同间接影响着对事物观念的不同,例如富人与穷人价值取向不同,当今的富人都追求素食,而穷人则以荤食为求,便是个人价值取向的不同间接导致。个人价值取向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能会对饮食习惯产生影响。 3.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独特的风俗,而这也直接影响到各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的不同。例如有些地方的风俗是早上不吃饭。与此同时风俗习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对饮食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4.道德法律对健康的影响: 法律有时也可能对健康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有些地方法律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尽管其富有丰富的营养。道德也是影响健康的一方面,道德品质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5.宗教艺术对健康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个影响健康的因素,其产生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不同的宗教其信奉不同,例如回族的人不吃猪肉,这便使得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间接的影响了健康不同。艺术也在文化健康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艺术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从而间接影响着健康。 四、社会发展与健康 ?一、衡量社会发展常用的指标 1、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标体系: ◆人口 ◆学习和教育服务 ◆有益的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简述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

简述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健康,而体适能,这一体育健康教育的外来术语,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融入了我国体育健康教育领域。。对于体适能概念的解释则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体能”,有人认为是“身体素质”,有的则认为就是“健康”。体适能这一体育健康新概念,已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和健康观念,促使人们对体育的观念快速转变。对一般人而言, 他们关心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并增进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需的体适能, 即健康体适能。以下就简单介绍体适能与健康及其关系,以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体适能和健康。 1 体适能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 或fitness), 是指个人能力足以胜任日常工作以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之身体适应能力。也可以说是身体适应外界环境能力之简称。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1.1 健康体适能顾名思义,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还是机体保证愉快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前提,其主要内容如下(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1.2 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 1.3 体适能的评价近年来有人提出以体适能商来评价体适能,体适能商是健康体适能商与技能体适能商的综合反映。体适能商的得分是两着之和,即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各占50%为记分依据,也就是说,手、肌力、肌耐力、柔韧度、心肺耐力及体脂百分比等项健康体能的总分为50,每一个分项的平均得分为10,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速度等6项运动。体能的总分也是50,每个分项的平均得分为8.33,健康体适能商和技能体适能商之和越高,则代表健康与运动的身体机能越好。在运动处方中,体适能商常被用作为安排运动负荷和运动项目的参考。 2 健康 2.1 健康的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解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培训内容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培训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人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3、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4、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5、促进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7、体重指数:即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

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8、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和集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9、医院健康教育(广义、狭义):1、广义的医院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为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医院员工、社区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2、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的健康教育。又称为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 10、患者教育程序:是护理程序组成部分,是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患者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它是遵循健康教育计划实际、实施和评价的原则实施患者教育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患者教育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一个标志。 二、选择题 1.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 B A.环境保护 B.社会动员 C.健康教育 D.疾病控制 E.学校卫生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第一版)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传统健康观认为,疾病是由生物或理化的病因引起的,从这些病因入手,可以防治疾病。解决健康问题的主要是医生、护士、医院的事情。随着新医学模式和医学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是指在那些直接导致的疾病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所决定的环境,及其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SDH被认为是决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原因,它包括人们从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到衰老的全部社会环境特征,如收入、教育、饮水和卫生设施、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等。 二、SDH理论的发展历程 (1)1948年:WHO组织章程提及社会因素; (2)20世纪50年代:强调技术和疾病的专业化; (3)20世纪60~70年代:社区运动的兴起; (4)20世纪70年代末:《阿拉木图宣言》和初级卫生保健; (5)21世纪的新进展:世卫组织“健康社会因素决定委员会”(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CSDH)成立。 CSDH 经过3年的努力,在来自17个国家的20名委员的带领下,委员会进行了大量工作,于2008年发布了报告《用一代人时间弥合差距》。该报告提出健康不公平深受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影响,呼吁从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全球动员,并且确立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框架和行动领域。 三、社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社会的本质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的基本特征有: (1)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有组织地结合起来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使互动丰富多彩; (6)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四、社会因素概述 (一)社会因素的内涵 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和文明程度等。它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 社会因素对健康存在广泛性及因果联系的多元性,即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 (1)泛影响性:一种因素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发生功能变化; (2)恒常性与积累性:社会因素对人类产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并以一定的时序作用于人体,可形成应答累积及功能损害累积作用;

关于健康与疾病句子

关于健康与疾病句子 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句子【1】 快乐的微笑是保持生命健康的惟一良药,它的价值是千百万,但却不要花费一分钱。 世界保健日,健康靠自己,睡眠要规律,饮食要搭配;肉食不安全,那就多吃素;蔬菜有农药,炒前盐水泡;牛奶不可靠,那就磨豆浆,豆浆要煮开。为了健康向前冲,齐动员,全家健康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天气变得真快,北风悄悄吹来,出门外套要带,睡觉记着要盖,多吃水果青菜,还要记着补钙,健康永远相伴! 世界保健日,我把世界上所有的阳光都放入你的心间,把所有的快乐都扎成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你。愿你生命的每一天都健康快乐如阳光般灿烂,如鲜花般美丽! 相识系于缘,相知系于诚,一个真正的朋友不论身在何处,总时时付出关和爱,愿好友平安幸福。 少抽一支烟,就是保健。选择走楼梯,也是一种锻炼。读一段美文,可以净化灵魂。看一条短信,也可以舒缓压力。月世界保健日,随时随地做保健。祝您健康! 美女想瘦,经常挠头,饮食调剂,不能松手;水煮青菜,少放些油;主食选择,白面馒头;少喝果汁,多菜少肉,营养均衡,不要太瘦,祝美女越来越漂亮哦。 空调冷却不了青春的火焰,彩电演绎不了年青的色彩,mp播

放不了青春的音色,电影远比不上生命的精彩,短信却能寄托我真诚的祝福:重阳节快乐!重阳节,也是老人的节日,爸爸妈妈,我在远方为你们祈祷,祝您们重阳节快乐,长命百岁,身体康健。 健康,是我一直以来的好伙伴。她和我,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她陪着我已经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饮食要控量,三餐要按时,米粥易消化,清淡尤为佳,绿豆能解暑,冬瓜能清热,洋葱能解糖,青菜能降脂,大蒜能排毒,黄鳝能滋养,葱姜双向调,血糖能控好,萝卜要常吃,畅通又顺气,愿您菜选好,保您健康到! 心态平和是最大的保健,笑口常开是最大的福利,户外运动是最好的锻炼,休养生息是最好的调节;朋友关怀是最大的安慰,照顾自己是最大的责任,积极乐观是最好的补品,身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世界保健日快乐! 祝身体天天都健康,心情时时都顺畅,烦恼全被我赶光,时常把你放心上,携手一起奔小康,共度幸福好时光。 脖子扭扭,屁股扭扭,跟我做运动,抖抖手,抖抖脚啊,早睡早起身体好。 选对事业可以成就一生,选对朋友可以智能一生,选对环境可以快乐一生,选对伴侣可以幸福一生,选对生活方式可以健康一生。 健康是生命的源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命因健康而美丽,千金难买健康的身体,世界保健日,愿你轻轻松松把身健,生活幸福比蜜甜,快快乐乐每一天!

关于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关于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姓名: 学号:年级专业: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讯息等方面。其中,后三者离我们最近,产生的影响自然也较大。健康是指不仅身体无疾病,还指人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上的的良好状态。而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又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故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把社会因素加进去的原因。那么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现我就自己的观点举例谈谈我的看法。 近几年各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于榜首,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增加了465%,心理诊疗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因素导致的身体健康下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社会因素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也引起各种诸如高血压、癌症等心身疾病的产生。另外其效应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的,作用方式复杂。又因为心理是主观因素,最终产生的效果也具有个体差异。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关系的集合,社会因素也并不是只会引起疾病,对于有的人来说,社会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社会因素大多可作为其生活的动力而存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好比医生通过救死扶伤而实现价值,教育者通过教书育人才有意义一般。然而社会发展到如今,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正被其负面效果逐渐吞噬,结果成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就得冒着身体健康的缺失为风险。有的人说:那我不触碰这些因素总可以吧!然而相反,这样会更危险,一旦他们与社会有所接触,就会体现出他们与社会的格格不入,甚至对社会产生畸形的认识。而这样的人是屡见不鲜的,像马加爵、大学生集体自杀等,这类影响他人或者自己健康甚至生命的案件。即使是我们身边甚至包括你自己,这种社会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在影响着你。如今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用这种方式来逃避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然,人有趋利避害的特性,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对各种社会因素的适应性差,健康问题随之出现。对于那些社会上工作的人来说,因素就表现得更为复杂,从家庭、从工作、从社会讯息……,这就考验我们的接受能力。 总之,社会因素逐渐成为健康的第一杀手,面对他们,我们无法从改变社会入手,只能从现在开始,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社会适应性好的人,就如同一句话说的好: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心理社会工作这论文

点亮心灯温暖生命 摘要:本文将回顾笔者个人成长经历、价值观转变、心路历程等,叙述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定位、看法、期待。通过学习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社会工作者。心理社会工作就好像一盏明灯,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愿我们能和光同尘,一路相伴。 一、点亮心灯 自2017年底参加山东济南一泓心理健康机构在我县开展的“阳光教师”心里培训活动。通过接触心理学让我的生活有了重大转变。 回首学习成长经历一直都很顺遂,可是我一直都感觉不到快乐,我的父母都是都是单位职工,他们为人善良,积极向上,对我要求严格培养了我吃苦耐劳,诚以待人、执着做事的态度。在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是个乖乖女,多数情况下是处在适应性儿童的状态,参加工作后我想打破这种状态,当时我还没有接触到心理学,一些盲目的做法导致我和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直到我结婚一年之后婚姻出现问题,我开始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去探索,慢慢地我接触到了心理学,一开始只是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书籍,后来接触到心理学沙龙,我对心理学越来越着迷,慢慢地也参加了一些课程。心理学像是一盏心灵之灯,照亮了我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让我带着觉知去生活。让我的生命更绽放。在离婚的那段时期,对于一直未经重大挫折的我确实是考验。是心理学给我无尽的力量让我从一段痛苦的关系里抽离出来。离婚之后我状态越来越好,在我的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有觉知的去修复和父母的关系,开始尝试去表达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感恩。我感到我和家人既能保持良好的界限同时又有爱的氛围。我和我的女儿都能积极健康的生活。 人的心灵好像是一个房间,如果我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找东西,肯定要点一盏灯。而心理学就像是这盏灯,把我的心灵空间照亮,温暖了我的生命。这盏心灯不但照亮我的生活,还照亮我的工作,我大学毕业之后便直接进入学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我接触到很多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总觉得孩子们行为上的问题只要严格管教就可以纠正,但效果甚微。后来接触了心理学,让我改变了教育理念,我发现那些问题学生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被接纳被看见被鼓励被欣赏。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能更多的同理到他们,支持的他们。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学会了接纳自己,觉察自己,成长自己。我的心灵空间仿佛照进了一束光,让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固执走向灵活,从烦躁走向平和。慢慢的我意识到爱本自具足,心灵之灯被爱点亮,让我看到所有的问题背后都是成长的资源,我所有的人生经历都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愿每个人都能点亮心灯,温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二、温暖生命 通过个人成长经历的分析,我感受到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阳光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健康的人生心态带来了阳光快乐的生命状态,这是美好人生的前提。心理社会工作者职业是一项能让我走向成熟、走向健康、走向阳光的高尚职业,同时心理社会工作也是自助助人的职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者是我内心的渴望。 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我的人生成长经历和我的性格非常适合做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者这项工作。在和学生接触中我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帮助他们重树自我,找回自信,让孩子们心灵充满阳光,让他们脸上重现喜悦笑容。同时我看到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呵护,每个生命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都拥有爱的资源,这让我更加坚定的加入到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者行业中来。 成为一名优秀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者我还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对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兴趣,我觉得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兴趣会激发出热情能带领着我穿越种种困难,不会轻易放弃,让我在成为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者的道路上做一名逐光少年,甘愿奉献。再次我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了,能够采用适合求助者的对策和技巧,通过语言共同来解决问题,清

健康知识和行为66条

健康知识和行为66条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衡量自我健康有10个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脸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2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把“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1)合理膳食 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不暴饮暴食,少吃油脂高,过甜、过咸的食物。每日最少要喝1200毫升水(约6杯)。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 (2)适量运动 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3)戒烟限酒 酒精量(克)=饮酒量(ml) ×酒精度(%)×0.8 如:500ml白酒×38% ×0.8=152克 (4)心理平衡 适当地评价自己、应对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有乐观、开朗、豁达、良好的人际关系。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吃饭、学习、工作、锻炼、娱乐、睡眠等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每天睡眠7-8小时。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炎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烟草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 1)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60多种化学物是致癌物,可以导致肺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肾癌、膀胱癌、白血病、宫颈癌等。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升高了6-13倍,死于膀胱癌的风险升高了1倍,而死于食道癌的风险升高了3倍。 2)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被动吸烟可使患冠心病的风险上升30%。吸烟者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而死于中风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2-4倍。 3)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引起多种吸烟系统疾病: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13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

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健康 健康是与人有关的事,其定义与人对健康的认知密切相关。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主要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健康的概念 1.健康的微观概念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是一种传统的生物个体健康观。此概念是对健康的消极定义,因为它没有真正回答健康的实质,也没有说明健康的特征,而是将健康与疾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显然,这对于人们认识健康、研究健康、谋求健康,都没有实际意义。 (2)健康是人们感到身体舒适:此定义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认识健康。但必须注意,虽然健康的身体会给人带来舒适,拥有健康身体的生活较之不健康身体的生活更为舒适和愉快。但是,健康并不等于舒适,例如使用某些药物(如吗啡)后,能给身体带来暂时的舒适,但成瘾后则会从根本上破坏人的健康。 (3)健康是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此定义虽然古老,但它抓住了健康的重要特征,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前进了一步。人通过其各种功能的发挥,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和谐或平衡而生存。人体各部位功能如何,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体的健康程度,但这一定义却忽视了人体精神心理的作用与影响。 (4)健康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与上述健康定义相比,此定义增加了人的精神、心理层面,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只是躯体的健康,也应包括心理健康。这个健康定义比前者又进了一步,但它仍欠全面,只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健康,而没有把健康置人人类生活的广阔背景中,忽视了人的社会适应性。 2.健康的宏观概念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主要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1978年,WHO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赢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并再次提出了“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9年,WHO又提出了有关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WHO的健康概念有许多优点:①对健康的解释从过去局限于生物学范围,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将人作为整体看待,克服了那种将身体、心理、社会诸方面机械分割开的传统观念,给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护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依据;②把健康看作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说明健康可以有不同的水平;③从关注个体健康扩大到重视群体健康;④把健康放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广阔背景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也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 3.不同学科的健康概念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丰富了健康的概念,表达了人类对健康更高水平的追求,体现了现代健康观的崭新特征。 (二)亚健康状态 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WHO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亦称“亚健康状态”。指的是当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表现为身心疲劳,创造力下降,并伴有自感不适症状时,这种生理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为什么人们得健康水平下降了?》一文中,我们已经分析出人们健康水平下降得根源就是没有对健康得正确认识。那么目前人们对健康得认识就是怎样得呢?不同得人(或组织)由于受健康卫生知识得多少,自身得职业与在社会地位得不同,对健康有不同得认识。我把人们对健康大认识分为四种: 第一、普通人对健康得认识 普通人对健康得认识主要就是感性认识:长得壮、不怕冷、抵抗力强、没有病。她们主要把没有病当健康,俗话说:“无病就就是福,”“有啥别有病”。判断有没有病得依据主要靠自我感觉,如果浑身上下没有不舒服得,就认为就是健康;如果感到头痛发烧或有其它不舒服得感觉,就认为有病了,不健康了,就要去瞧医生、她们把身体状况分为健康、有病两种,非此即彼。现在感觉良好,就就是健康,一会儿感觉不舒服了,就就是有病。 人得感觉就是真实得,但往往就是靠不住得,人对疾病得感觉有一定得滞后性。人得疾病从发生、发展到严重,有一个过程,当人有了不舒服得感觉,疾病常常发展到比较严重得地步。比如肝癌,当感到肝区疼痛,到医院查出肝癌时,病情常常已进入中晚期。又比如尿毒症,我们知道肾脏相当于人得污水处理厂,其作用就就是把血液中得废物分出来,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肾脏起作用得主要就是肾小球细胞,平时人对肾小球得利用率只有30%左右,当您感到头昏、头痛、乏力、尿液减少、身上浮肿,到医院查出尿毒

症时,说明您得肾小球大部分已经坏了,失去了作用,到这时病情已经就是很严重了,病人需要通过透析或换肾来治疗。 综上所述,普通人对健康得认识,就是一种对健康得初级认识,而这种对健康得认识就是有很大得缺陷得。 第二、医生对健康得认识 医生得职责主要就是对疾病得诊断与治疗。医生总就是用医生得眼光瞧待健康与疾病。 医生主要依靠医疗仪器来判断人得健康。当一个人去医院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时,医生会在体检结论上写上“健康”二字。当查出某个指标或身体得某个部位有问题时,医生就会在体检结论上指出问题所在,并说明有什么病,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如何治疗、通过体检,一些疾病常常在发病初期就可以查出来,得以及时治疗,避免了疾病得进一步得发展,节约了治疗费用,维护了人们得健康。 在医生眼里,一般把人分为两种:有病得人与健康得人、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有得人有易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病来,于就是医生们把这种情况定为亚健康,亚健康就就是介于健康与有病之间得一种状态、说到底,亚健康也就是身体有问题得非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医生借助医疗仪器得检查,使得一些疾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比起靠人得感觉来说,就是进了一大步。医生瞧待健康,

健康相关行为

第十章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习题 A1型题(1-30) 1.以下属于冒险行为的是() A.酒后不驾车 B.吸毒 C.适量运动 D.饭前便后洗手 E.开车系安全带 2.以下属病人角色行为的是() A.摄食行为 B.饭前便后洗手 C.请假在家休息 D.买保险 E.抽烟 3. 以下哪点体现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 A.儿子仿效父亲抽烟 B.看见老虎赶快奔逃 C.性行为 D.寻找食物充饥 E.喜甜食 4.以下属预防性健康行为的是() A.骑自行车 B.开车或坐车时系安全带 C.企业对“三废”的处理 D.适量饮酒 E.买保险 5.哪些人可以考虑用尼古丁辅助疗法来戒烟?() A. 以往戒烟后有严重的症状

B. 每天吸2包烟 C. 起床后半小时内就要吸烟 D. 所有愿意使用的吸烟者 E. 以上都不合适 6.对于已经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作为临床医生,应该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 帮助其了解吸烟的危害 B. 宣传戒烟的好处 C. 帮助确定戒烟日期 D. 提供戒烟药物 E. 安排随访 7.全世界约11亿吸烟者中,其中70%以上的烟民分布在()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欧洲 D.美洲 E.中国 8.世界上烟草生产和消费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日本 E.越南 9.吸烟的长期健康危害是() A.胃酸分泌增加 B.心跳加快 C.肾脏排尿减少 D.味觉减弱 E.气喘 10.发达国家体力活动的构成主要以()为主;

A.工作 B.交通行程 C.家务 D.休闲时间 E.工作及家务 11.发展中国家人们体力活动的构成主要以()为主 A.工作 B.交通行程 C.家务 D.休闲时间 E.工作及家务 12.体力活动的推荐标准是() A. 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1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B.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2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C.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3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D. 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6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E. 每个成年人在一周的每一天或绝大部分天内都应该有累计90分钟的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13.推荐人们以控制体重为目的的体力活动标准是() A.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60分钟的体力活动 B.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70分钟的体力活动 C.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90分钟的体力活动 D. 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150分钟的体力活动 E. 一周的每一天都要有120分钟的体力活动 14.健康促进的概念为 ( )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案例 一、病人一般资料: 蒋XX,女,初一学生,因情绪低落近半年,成绩显著下降,迷恋上网,由母亲带来咨询。 蒋XX在小学时是老师夸奖的好学生。性格乖巧、听话,服从教导,做事认真负责,因而常常受到表扬,很少受到批评,成绩优秀,爱好绘画,性格较内向,团体活动参加较少,但有几个知心好友。小学毕业后,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原来的伙伴都不在一起,同时,重点中学里面都是学习尖子,竞争气氛比较浓,好强的蒋XX发现自己学习不像小学那么出类拔萃吃力,也没有一个好朋友,觉得十分很不习惯,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心情一直十分沮丧,父母工作较忙,晚上回家一般已近半夜,早上很早就出门,生活起居由保姆照顾,感觉家中缺少交流,没有人理解自己,周末偶然有时间全家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母又会没完没了地告诫“只有像我们那样考上名牌大学才会成功”,搅得他心烦意乱、食而无味,感到压力很大,上课时常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学习成绩下降,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忙碌而粗心的父母没有追问成绩下降的原因,也没有到学校去了解情况,母亲还因此大发雷霆,动手打她,还警告她要好好用功,不然要取消其寒假出国旅游的计划,患儿此后情绪越来越差,整天心神不定,睡眠不好,老做噩梦,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接连几次的单元测验一次比一次差,从班上的前10名,逐次退步到20名、30名、甚至40名以下。老师找他谈过一次,感觉很想改变,并努力改变自己,但不能坚持,情绪经常反复,心情抑郁,学习没有积极性,早上不愿起床,要叫上好几遍才慢慢腾腾起床,母亲性情急躁,往往大喊大叫,患儿也逐渐学会顶撞对抗。期末考试排46名,父母非常生气,果然取消其出国旅游的计划。 寒假在家里上网,被各类“精彩纷呈”的网络游戏所吸引住,还以匿名的方式交上了几个网友,觉得心情好一些了,可以在网上找到认同、安慰、发泄,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开始每天呆在网上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有时长达十多个小时,不到一个月又觉得上网也没什么意思,便不再上网,只是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感到前途渺茫,一切都不顺心,经常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妈妈愿意带其出外旅游,也高兴不起来,最终玩得也不开心。新学期开学后几天后,不愿上学,早上起床后就立即进行电脑操作,妈妈只好强行送其到学校,上课时,有关游戏的情况反复出现在脑海中,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体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其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种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之中。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疾病以及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的个体差异历来是生命科学中所关注的话题。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其所著的《论人的本性》一书中,曾提出过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四类体质,较直观的描述了人的外部表象和宏观的体貌特征、行为心理等,但未能完全反应其本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病因不明确疾病就无法根治。临床流行病学和现代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除细菌、病毒感染和中毒

性疾病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大多数疾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发病前就早已存在于病人体内,自身基本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失常,即体质的异常。这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只有特定的人发病,且不同的人可能会得不同的病;相同疾病的发病人群有共同的生命特征,有相同或相似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有些人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特定年龄、性别、种族多发某一种疾病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