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辅导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辅导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辅导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辅导

期末考试说明:考试抽取32道试题,总分50分(单选30题,每题1分,共30分;论述2题,每题10分)。

绪论

1.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C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7.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0.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1.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2.( C )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A. 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

B. 德意志意识形态

C. 共产党宣言

D. 资本论

1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4.下列哪项属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C )

A. 五四运动

B. 十月革命

C.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D.芝加哥工人起义

15.马克思主义是:( A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1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1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18.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21.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 A )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2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威廉·配第和西斯蒙第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2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系统方法与观点

B.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哲学是解释世界的系统观点与方法

D.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与延伸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的内在关系问题

B.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物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B )

A.存在

B.物质性

C.精神性

D.实物性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6.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学可以划分为:( B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D.世界观与方法论

7.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

8.“半截子”唯物主义是指:( A )

A.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10.客观实在性是:( B )

A.运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唯一特性

C.意识的唯一特性

D.存在的唯一特性

1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会导致:( D )

A.形而上学

B.二元论

C.机械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12. 时间和空间是:( D )

A.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特性

D.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3.空间的特性是:( C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这表明:( D )

A.物质依赖意识,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派生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5.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6.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 )

A.运动

B.静止

C.矛盾

D.对立统一

1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运动的:( C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0.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的观点是:( C )

A.否认运动的存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D.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2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反应了:( B )

A.哲学家的使命是解释世界的存在方式

B.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解释世界是人类的主要任务

D.改造世界难于解释世界。

22.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运动的

B.发展的

C.联系的

D.实践的

23.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

A.物质生产劳动活动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社会分工

24.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和发展

B.否定之否定

C.矛盾规律

D.质变与量变

2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 C )

A.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B.事物状态的变化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社会实践

26.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A )

A.实践

B.运动

C.空间

D.价值

27.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明:( A )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8.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矛盾分析法

B.普遍联系的原理

C.永恒发展的原理

D.质量互变规律

2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规律具有普遍性

B.规律具有重复性

C.规律具有稳定性

D.规律具有客观性32.“拔苗助长”的行为是: ( C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3.关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斗争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矛盾的同一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 斗争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有条件性

34.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斗争性35.“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36.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说明:( D )

A.矛盾的特殊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普遍性

37.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38.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 A )

A.实践

B.上帝

C.心的主宰

D.运动

3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 C )

A.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认识客观规律为基础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40.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D )

A.抛弃

B.绝对否定

C.绝对肯定

D.扬弃

4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B )

A.实践是人的行为的简称

B.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C.人类如何改造世界

D.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主观的活动

4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

4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A.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B.事物发展是量变的结果。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4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C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46.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4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8.相对静止是指:( C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4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50.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D )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外部联系

C.事物的特定联系

D.规律的客观性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

A.实践的观点

B.唯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一切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区别点是:( D )

A.坚持反映论

B.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之中

C.在认识论中贯彻唯物主义观点

D.把科学实践观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C )

A.先验论

B.经验论

C. 能动的反映论

D.不可知论

4.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 C )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5.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指:( D )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

C.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D.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B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D.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8.“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 D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9.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

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 A )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C.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B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C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 )

A.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表明:( A )

A.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

B.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15.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 A )

A.内部联系的、全体的、本质的反映

B.外部联系的、片面的反映

C.生动的、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现象的直观的反映

1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C )

A.对感觉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践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18.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

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 )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0.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C )

A.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B.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C.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C )

A.客观物质世界

B.主观辩证思维

C.社会实践

D.社会存在

22.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先验论的错误

23.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B )

A.诡辩论

B.教条主义

C.经验论

D.二元论

24.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2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C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7.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 A )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还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B.坚持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观点还是坚持世界是孤立静止的观点

C.坚持世界可知论还是坚持世界不可知论

D.坚持实践是认识基础还是坚持直观是认识的基础

28.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D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9.意志、情感、灵感、直觉在认识中属于:( B )

A.理性因素

B.非理性因素

C.主体素质

D.客体素质

30.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A )

A.认识论的唯物论

B.认识论的辩证法

C.认识论的形而上学

D.认识论的唯心主义

3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B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33.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材料是否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结果

34.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 )

A.实践一一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

D.感觉一一知觉——表象

35.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B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D.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36.真理就是:( C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3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C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B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39.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 A )

A.真理的绝对性

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标准的不确定性

D.真理和事物是同一的

40.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反映出:( D )

A.真理是有用的

B.真理是客观的,具有一元性

C.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无限的

D.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B )

A.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2、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 )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D.科学技术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D )

A.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

B.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完全平衡

C.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D.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4、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C )

A.思想范畴

B.政治范畴

C.经济范畴

D.文化范畴

5、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改革

D.科学技术

6、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 C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社会风气

7.( A )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社会基本矛盾

D.经济基础

8.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C )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0.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D )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2.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B )

A.阶级性

B.继承性

C.社会性

D.客观性

13.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 B )

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D.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14.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 C )是核心。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5.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C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状况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7.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 A )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D.人们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18.关于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

A.社会革命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B.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C.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D.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1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 B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重要动力

D.重要基础

20.社会存在主要指:( B )

A.全部社会生活

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2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D )

A.社会的政治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分工协作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2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 C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实践

23.地理环境是:( B )

A.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社会制度性质及其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4.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生产关系

D.人的需要

25.国家的实质是:( C )

A.调和阶级矛盾的一种力量

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D.整个社会的全权代表

26.从国家的起源看,国家是:( A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维护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C.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

D.保护全民利益的产物和表现

27.生产关系的两大类型是:( B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

C.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和非剥削制度的生产关系

D.原始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28.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9.区别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主要标志是:( 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联系

30.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根源于:( D )

A.思想关系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3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D )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落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过程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

32.经济基础是指:( A )

A.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C.社会中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总和

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33.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B.一定历史阶段上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体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34.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D )

A.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人们的普遍愿望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5.阶级的实质是:( B )

A.一个集团与另一个集团的斗争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统治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36. 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D )

A.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无穷的智慧

B.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是无限的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3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

38.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9.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40.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 B )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转化为资本

2.商品是: (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5.商品二因素中的价值是: (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 C )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7.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 ( B )

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8.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D )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9.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0.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11.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 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12.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D )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1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C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14.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A )

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

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

15.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B )

A.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略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D )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8.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9.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 D )

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与货币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

A.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货币在性质上发生变化

D.勤俭节约

21.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C )

A.生产劳动产品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C.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保持资本价值

22.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D )

A.劳动力

B.厂房.设备

C.工具

D.货币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C )

A.劳动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价值平均过程

24.资本积累是指: ( A )

A.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

B.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C.企业之间的兼并

D.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25.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 ( D )

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2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 D )

A.企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2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C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9.剩余价值来源于: (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3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B )

A.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结果

B.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普遍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

D.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1.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32.利润本质上是: (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33.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 ( C )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利润

D.利息

34.剩余价值和利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35.利润率是: ( D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6.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 C )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37.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 B )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D.资本积累的结果

3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是: ( C )

A.价值

B.成本价格

C.生产价格

D.垄断价格

39.商品价格的变化: ( A )

A.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无关

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无关

40.“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货币职能是: ( C )

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41.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 D )

A.提高产品的质量

B.减轻劳动强度

C.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42.产业资本是: ( D )

A.生产资本

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43.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C )

A.流通、生产、储备

B.流动、生产、流通

C.购买、生产、销售

D.流动、生产、销售

44.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 ( D )

A.价格竞争为特征的

B.资本循环为特征的

C.资本周转为特征的

D.资本转移为特征的

45.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46.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 C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4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 ( C )

A.劳动时间和产品的销售时间

B.产品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C.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劳动时间和购买时间;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们的辩证关系?学习这一原理有什么实际意义?

2、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3、从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试述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5、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6、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7、试述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8、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几个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执行的职能。

新版教材全国自考网络操作系统02335_复习笔记.

1.计算机系统的定义:计算机系统 是一种可以按用户的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结果信息的系统。【广义的包含:机械式系统和电子式系统,电子式又可划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式】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计 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它是这样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使得用户能够灵活、方便、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并使整个计算机系统高效地运行。设置操作系统的目的: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增强系统的处理能力,充分发挥系统资源利用率,方便用户的使用。【操作系统的任务:1、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及软件资源;2、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 3.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地位 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连接了硬件和软件,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作为系统软件,其是 a.计算机资源的管理者、b.人机交互的接口、c.扩展机和虚拟机。【所以对操作系统来讲,具体应用领域的工作不是其所关心的事。】 4.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 (1)并发性b.共享性:(互斥共享:打印机,磁带机,扫描仪;同时共享)处理机、CPU、辅助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c.随机性。【在计算机系统中,对资源的共享有两种形式:互斥共享和同时共享】【操作系统的分类:批处理、分时、实时、桌面、嵌入式、网络、分布式操作系统】 5.批处理操作系统的概念 用户将需要计算的一组任务(一般称为作业,即JOB)请求交给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在收到后并不立即将其输入计算机,而是在收到一定数量的用户作业之后组成一批作业,再把这批作业输入到计算机中。 【又分为单道批处理、多道批处理系统:不适合交互式的作业】 6.分时(交互式)操作系统的概 念多个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与计算机交互来运行各自的作业,并且共享一个计算机系统而互不干扰,每个终端可由一个用户使用,每个用户就好像自己拥有一台计算机。 7.实时操作系统的概念使计算机 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同时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能够控制所有实时设备和实时任务协调一致的工作的操作系统。【特征:及时性、实时性、高可靠性、高过载防护性】 8.网络操作系统的概念 基于计算机网络、在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之上按网络体系结构协议标准设计开发的软件,它包括网络管理、通信、安全、资源共享、各种网络应用。 9.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概念 将大量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结在一起,可以获得极高的运算能力及广泛的数据共享,这样的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为分布式系统配置的操作系统称为分布式操作系统。 10.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a.进程 (线程)管理、b.处理机调度、c.存储管理、d.文件管理、e.输入/输出管理。 11.存储管理的任务(P25 L3) 存储管理的任务是管理计算机内存的资源a.当多个程序共享有限的内存资源时,要考虑如何为多个程序分配有限的内存空间;b.存放在内存中的多个程序和数据应该彼此隔离、互不侵扰;c.解决内存扩充的问题,即将内存和外存结合起来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容量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虚拟存储器。 【存储管理的主要任务 a.内存的分配和回收b.存储共享c.存储保护d.“扩充”内存容量。】 12.文件管理的任务(P26 L3) 其任务为有效地支持文件的存储、检索和修改等操作,解决文件的共享、保密和保护问题,以使用户方便、安全地访问文件。 13.输入/输出管理的功能: 其功能是按照输入/输出子系统的结构和设备类型指定分配和使用设备的策略,为输入/输出操作的进程分配一条传输信息的通路,合理地控制输入/输出操作,最大程度地实现并行操作。 14.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 a.整体式结构(结构紧密,用户界面简单直接,系统效率较高)、 b.层次式结构(易于调试、修改、扩充、维护、保证正确性)、 c.微内核(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特点:提供最基本服务和其他服务,很好的扩展性,简化应用程序开发,减少磁盘空间和存储器的需求,微内核和硬件部件有接口,并向可安装模块提供一个接口)。 15.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a.微内 核,即运行在核心态的内核;b.以通信方式请求服务并返回结果,即运行在用户态的并以客户机/服务器方式运行的进程层。【优点:可靠、灵活、适宜于分布式

操作系统概论重点整理2017(2017年张琼声版)

操作系统概论-02323(2017年张琼声版本) 第1章操作系统简介 1.1什么是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概念: 操作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软件,是不同程序代码、数据结构、初始化文件的集合,可执行。 操作系统是提供计算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并管理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并且通过这个接口使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简单、高效。 接口是两个不同部分的交接面。接口分为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计算机的所有功能最终都是由硬件的操作来实现的,计算机屏蔽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 (2)操作系统完成的两个目标: 1)与硬件相互作用,为包含在所有硬件平台上的所有底层可编程部件提供服务; 2)为运行在计算机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即用户程序)提供执行环境。 现代计算机特点是支持多任务,一方面保证用户程序的顺利执行,另一方面使计算机系统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保证计算机系统的高性能。 (3)操作系统的功能: 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1.2操作系统的发展 1)无操作系统 2)单道批处理系统 3)多道程序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 4)微机操作系统 5)实时操作系统 6)嵌入式操作系统 7)物联网操作系统 1.2.1无操作系统阶段: 电子管,无存储设备,第一台: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尼阿克」 单道批处理系统: 晶体管,磁性存储设备,内存中有一道批处理作业,计算机资源被用户作业独占。 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计算机系统处理的作业量

1.2.2单道批处理系统 特点:自动性、顺序性、单道性。 优点:减少了等待人工操作的时间 缺点:CPU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1.2.3多道程序系统 多道程序系统:集成电路芯片,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多个终端)。 特点:多道性、无序性、调度性、复杂性。 优点:能够使CPU和内存IO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缺点:系统平均周转时间长,缺乏交互能力。 1.2.4微机操作系统: 第一台Intel公司顾问GaryKildall 编写的CP/M系统,是一台磁盘操作系统,用于Intel8080. 1.2.5操作系统特点 (1)分时系统: 特点:多路性、及时性、交互性、独立性。 优点:提供了人机交互,可以使用户通过不同终端分享主机。 缺点:不能及时接收及时处理用户命令。 (2)实时操作系统(用户实时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 实时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现场的自动控制、海底探测、智能机器人和航空航天等。 特点: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可靠性。 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采取多级容错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3)操作系统产品: 1)主机操作系统(批处理、事务处理(银行支票处理或航班预订)、分时处理) 2)微机操作系统 3)服务器操作系统 4)嵌入式操作系统(物联网操作系统) 1.3操作系统的特征 现代操作系统都支持多任务,具有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性特征。 (1)并发: 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2)共享:指系统中的资源可供内存中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共同使用。 资源共享两种方式:互斥共享,同时共享; (3)虚拟: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成若干逻辑上的对应物;

操作系统原理知识知识点复习,梁光祥

目录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2) 1.1操作系统概念 (2) 1.2操纵系统的主要功能 (2) 1.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3) 1.4操作系统的逻辑结构和运行模型 (3) 1.5操作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3) 1.6操作系统主要类型 (3) 第二章进程管理 (4) 2.1.进程概念 (4) (4) 2.2.进程控制 (5) 2.3.进程互斥与同步 (5) 2.4.进程通信 (5) 2.5.线程 (5) 第三章处理器调度与死锁 (6) 3.1.处理器调度 (6) 3.2.死锁 (7) 第四章存储管理 (8) 4.1.程序的链接和装入 (8) 4.2.分区式存储管理 (8) 4.3.分页式存储管理 (8) 4.4.分段式存储管理 (9) 4.5.段页式存储管理 (9) 4.6.虚拟存储管理 (10) 第五章设备管理 (11) 5.1.输入输出系统 (11) 5.2.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11) 5.3.缓冲技术 (14) 5.4.分配策略: (14) 5.5.输入输出软件 (14) 5.6.虚拟设备 (14) 5.7.磁盘存储管理 (14) 第六章文件管理 (15) 6.1.概述 (15) 6.2文件数据的组织和存储 (15) 6.3.文件目录 (15) 6.4.文件储存空间管理 (16)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1.1操作系统概念 1.配备操作系统的目的 1)方便人们使用计算机 2)有效管理计算机 2.操作系统的目标 1)有效地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2)提高系统效率 3)具有可扩充性 4)具有开放性 5)具有可靠性 6)具有可移植性 1.2操纵系统的主要功能 1.处理器管理功能 1)进程控制 2)进程同步 3)进程通信 4)调度 2.存储管理功能 1)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2)内存保护 3)地址映射 4)内存扩充 5)内存共享 3.设备管理功能 1)缓冲管理 2)设备分配与回收 3)设备驱动 4)实现设备独立性 5)实现虚拟设备 4.文件管理功能 1)文件的存储空间管理 2)目录管理 3)文件的读写管理 4)文件保护 5.网络功能 1)网络资源管理 2)网络通信管理

2017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理论联系实际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 B.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C.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答案】D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3.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一种( )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实用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 D.事物的主要矛盾 【答案】A 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6.下列各项中,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答案】D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归根到底是为了( ) A.把提事物现象 B.揭示事物本质 C.追求自我实现 D.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可以自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可以自动回归到感性认识 【答案】A 【解析】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02323操作系统概论2012年4月自考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操作系统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23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操作员接口是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手段之一,该接口是指()A.一组操作控制命令B.一组系统调用程序 C.一条访管指令D.一条I/O指令 2.在一个能提供多个用户同时直接输入、调试和运行自己程序的计算机系统中应配置() A.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 C.实时操作系统D.嵌入式操作系统 3.多道程序系统指的是() A.在实时系统中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B.同一时刻在一个处理器上运行多个程序 C.在网络系统中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D.在一个处理器上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4.进程有若干属性,它们是() A.进程是静态的、有多种状态;多个进程可以对应于相同的程序 B.进程是动态的、只有一种状态;多个进程可以对应于相同的程序 C.进程是动态的、有多种状态;多个进程不可以对应于相同的程序 D.进程是动态的、有多种状态;多个进程可以对应于相同的程序 5.控制进程的原语中,创建原语的功能是() A.分配工作区、建立进程控制块、置进程为运行态 B.分配工作区、建立进程控制块、置进程为就绪态 C.分配工作区、建立进程控制块、置进程为等待态 D.分配工作区、建立进程控制块、置进程为挂起态 6.操作系统会按若干原因选择进程运行,不是 ..立即进入操作系统进行进程选择的情况是() A.运行进程的时间片用完B.运行进程出错 C.运行进程要等待某一事件发生D.有新进程进入就绪状态 7.基址寄存器和界限寄存器是属于() A.指令寄存器B.通用寄存器 C.控制寄存器D.时钟寄存器

操作系统概论2017年10月真题及答案解析_1

操作系统概论 2017 年10 月真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不属于Windows 2000 特征的是( )。 A、具有标准化安全技术 B、提供活动目录技术 C、必须与 MS-DOS 共同管理系统资源 D、支持移动用户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Windows 2000 的特征:具有标准化安全技术、提供活动目录技术、支持移动用户、支持对称式多处理器系统、提供全面的 Internet 应用软件服务等新特征。 2、当中央处理器在目态工作时,如果收到一条特权指令,此时中央处理器将( )。 A、维持在日态 B、从目态转换到管态 C、拒绝执行该指令 D、继续执行该指令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如果中央处理器在目态工作,却取到了一条特权指令,此时中央处理器将拒绝 执行该指令,并形成一个“程序中使用了非法指令”的信号。

3、下列关于操作系统基本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批处理系统中用户不能直接干预作业的执行 B、分时系统不一定都具有人机交互功能 C、从响应时间的角度看,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的要求差不多 D、由于采用了分时技术,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资源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1、分时系统的特点是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所以选项 B 错误)。分时技术主要是让每个作业都能获得处理机时间,让用户感觉是独占系统资 源,而实际上是多用户共享资源,所以选项 D 错误。2、批处理系统不支持人机交互。所以选项 A 描述正确。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点: 多道性、无序性、调度性、复杂性。单道批处理系统的特点:自动性、顺序性、 单道性。 3、实时系 统要求系统在指定时间内开始响应和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而分时系统只是要求在 人能接受的等待时间内开始响应。所以选项 C 错误。 4、下列关于采用线程技术的操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主存空间 B、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主存空间 C、同一进程的各线程不能共享进程的主存空间 D、进程中的线程对进程的整个主存空间只有只读权限 试题答案:[['A']]

操作系统概论复习大纲

操作系统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引论 (一)内容简介 本章介绍了学习操作系统必须先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计算机系统 2.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的形成和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4.操作系统的发展 5.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6.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二)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用户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和系统功能调用的作用。 重点是: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程序状态字的作用;系统功能调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该章考核可以出以下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特权指令 问答题: 1. 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有哪些功能? 3. 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 4. 操作系统为什么要提供“系统功能调用”? 第二章处理器管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操作系统中处理器管理部分的实现,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多道程序设计 2.进程的概念 3.进程控制块 4.进程队列 5.中断与中断处理 6.处理器调度 7.线程的概念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掌握多道程序设计时如何提高计算机系统效率的;进程和程序有什么区别;进程的基本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处理器调度策略;中断的作用。

重点是:多道程序设计,进程,处理器调度。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和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该章考核可以出以下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综合题。 名词解释:多道程序设计,进程,中断,线程 问答题: 1.进程有哪些基本状态,画出进程基本状态变化图。 2.进程控制块的作用和基本内容? 3.简述中断响应的过程。 4.设计调度算法的原则有哪些? 5.有哪些作业调度策略,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6.有哪些进程调度策略,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在分时系统中采用时间片轮转的调度策略有哪些优越性? 8.采用多线程技术有哪些优越性? 综合题(辅导时可以修改下时间) 1.在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有四个作业到达输入井和需要的计算时间如表所示,现采用响应比最高者优先算法,忽略作业调度所需的时间。当第一个作业进入系统后就可开始调度。 (1)填充表中空白处 (2)四个作业的执行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 2.在某计算中心的一道单道程序设计系统中,有A、B、C三个作业在等待处理,它们到达系统的时间和估计需计算的时间如下表所示: 法调度时各自的等待时间和完成时间。

2017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理论联系实际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 B.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C.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答案】D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3.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一种()。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实用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 D.事物的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6.下列各项中,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归根到底是为了()。 A.把提事物现象 B.揭示事物本质 C.追求自我实现 D.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D 【解析】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可以自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可以自动回归到感性认识 【答案】A

02323操作系统概论2006年4月试题及答案

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操作系统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23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以资源管理的观点考察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功能是【】 A、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目录管理 B、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目录管理、处理器管理 c、文件管理、目录管理、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 D、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2、关于基本类型的操作系统,正确的描述是【】 A、批处理系统需要提供与用户交互的功能 B、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用户交互的功能 c、分时操作系统需要提供与用户交互的功能; D、分时操作系统需要提供在严格的时限内处理完接受的请求 3、关于中断,正确的描述是【】 A、程序中断是自愿性中断事件 B、输入输出中断是强迫性中断事件 C、外部中断是自愿性中断事件 D、硬件故障中断是自愿性中断事件 4、关于处理器调度,正确的说明是【】 A、处理器的调度有两级,输入井是用于作业和进程调度的 B、处理器的调度有两级,输入井是用于进程调度的 C、处理器的调度有两级,输入井是用于作业调度的 D、处理器的调度有两级,输入井是用于作业和进程注册的 5、常用的进程调度算法是【】 A、先来先服务、时间片轮流调度、最高优先级调度。 B、时间片轮流调度、最高优先级调度、响应比高者优先。 C、最高优先级调度、响应比高者优先、先来先服务。 D、响应比高者优先、先来先服务、时间片轮流调度。 6、采用两级页表的页式存储管理中,按给定的逻辑地址进行读写时,通常需访问主存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7、淘汰过去一段时间里被访问次数最少的页的算法是【】 A、LRU B、LFU C、FIFO D、随机 8、文件系统的使用者需要记住【】 A、存放文件的磁盘的容量 B、文件的逻辑结构

(完整版)自考02326操作系统(2018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1.什么是操作系统?请说明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系统软件,它是这样一些程序模块的集合:它们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控制计算机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灵活、方便、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并使整个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运行。 2.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哪些资源? 硬件和软件资源。 3.请从资源管理角度说明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进程管理(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设备管理 4.操作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 并发性: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若干个正在运行着的程序; 共享性:操作系统程序和多个用户程序共享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随机性:操作系统的运行是在一种随机的环境下进行的 5.比较Windows、UNIX、Linux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有什么异同? Windows体系结构是分成的模块系统,主要层次有硬件抽象层HAL、内核、执行体和大量的子系统集合; UNIX操作系统的系统架构图,其最里层是硬件,作为整个系统的基础;其次是操作系统内核,包括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四个资源管理功能;往外一层是系统调用接口,及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shell以及编译程序等;最外层是应用程序Linux系统有四个主要部分,及内核、shell、文件系统和用户程序。 6.Android操作系统有什么特点? Android操作系统分为四层,从高层到低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 以Linux为核心的手机操作平台,是一款开放式操作系统 7.手机操作系统通常提供哪些功能? 8.请叙述各种类型操作系统的工作方式及特点。 一般把操作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 (1)批处理操作系统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为简单批处理系统和多道批处理系统两种类型。 用户将作业交给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在收到作业后并不立即将作业输入计算机,而是在收到一定数量的作业后,组成一批作业,再把这批作业输入到计算机中。这批作业可在系统中形成一个连续的、自动转接的作业流。系统操作员然后启动操作系统,系统自动、依次执行每个作业。最后由操作员将执行完毕的作业结果交给用户。 批处理操作系统的特点是成批处理。 (2)分时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是为了弥补批处理系统不能提供交互式快速服务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台计算机主机连接了若干个终端,每个终端可由一个用户使用。用户通过终端交互式的向系统提出命令请求,系统接受用户的命令后,采用时间片轮转方式处理服务请求,并通过交互方式在终端上向用户显示结果。用户根据系统送回的处理结果发出下一道交互指令。 分时操作系统具有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3)实时系统

2015年4月全国自考操作系统概论考前密卷02323(含答案)

2015年4月全国自考操作系统概论考前密卷02323(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进程——资源图中出现(),会产生死锁。 A. 断点 B. 互斥 C. 环路 D. 同步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硬件支持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A. RISC技术 B. 通道和中断机构 C. 集成电路 D. 高速缓存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操作系统中,存储介质上的分块是()来进行划分的。 A. 根据文件的逻辑结构 B. 根据逻辑记录的大小 C.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 D. 根据存储介质的特性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死锁四个必要条件中,无法破坏的是() A. 互斥使用资源 B. 占有且等待资源 C. 非抢夺式分配 D. 循环等待资源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当一进程运行时,系统可基于某种原则,强行将其撤下,把处理器分配给其他进程,这种调度方式是() A. 非剥夺方式 B. 剥夺方式 C. 中断方式 D. 查询方式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访问一次磁盘操作必须给出如下参数() A. 磁头号 B. 扇区号 C. 柱面号 D. 三个都给出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操作系统通过()对进程进行管理。 A. 进程名 B. 进程控制块 C. 进程启动程序 D. 进程控制区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共享设备是指可让若干个作业同时使用的设备,这里的“同时使用”是指() A. 多个作业在同一时刻使用共享设备 B. 一个作业尚未撤离,另一个作业即可使用共享设备,但任一时刻只有一个作业占用该设备

新版第1章操作系统概论习题答案-新版-精选.pdf

第1章操作系统概论 (1) 试说明什么是操作系统,它具有什么特征?其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解: 操作系统就是一组管理与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并对各项任务进行合理化调度,且附加了各种便于用户操作的工具的软件层次。 现代操作系统都具有并发、共享、虚拟和异步特性,其中并发性是操作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其它三个特性均基于并发性而存在。 (2) 设计现代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解: 现代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有效性、方便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等特性。其中有效性指 的是OS应能有效地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方便性指的是配置了OS后的计算机应该更容易使用。这两个性质是操作系统最重要的设计目标。开放性指的是OS应遵循世界标准规范,如开放系统互连OSI国际标准。可扩展性指的是OS应提供良好的系统结构,使得新设备、新功能和新模块能方便地加载到当前系统中,同时也要提供修改老模块的可能,这种对系统软硬件组成以及功能的扩充保证称为可扩展性。 (3) 操作系统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 现代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一个优良的运行环境,以便多道程序能够有序地、高效地获得执行,而在运行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响应速度,并保证用户操作的方便性。因此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此外,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统一、方便、有效的使用系统能力的手段,现代操作系 统还需要提供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操作系统中通常还具备基本 的网络服务功能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支持。 (4) 试说明实时操作系统和分时操作系统在交互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异同。 解: 交互性:分时系统能够使用户和系统进行人-机对话。实时系统也具有交互性, 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 及时性:分时系统的响应时间是以人能够接受的等待时间为标准,而实时控制系 统对响应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它是以控制过程或信息处理中所能接受的延迟为标 准。 可靠性:实时系统要求系统可靠性要比分时系统高。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采用多级 容错措施来保证系统的安全及数据的安全。 (5) 试比较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的异同。 解: 它们的区别在于: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网络操作系统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它们

操作系统概论自考复习资料.doc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 OS)是计算机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系统软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各种资源的管理者和各种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它使整个计算机系统协调一致且有效地工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操作系统要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习操作系统,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操作系统的概念。本章主 要讲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 二、操作系统的形成 三、操作系统的类型 四、操作系统的功能 一、什么是操作系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按用户的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结果信息的系统。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软硬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当不同的用户使用计算机时都要占用系统资源并且有不同的控制需求。 操作系统就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系统软件,由它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控制程序的执行。 操作系统的设计目标一是使计算机系统使用方便。二是使得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工作。 二、操作系统的形成 早期没有操作系统→原始汇编系统→管理程序→操作系统可以看到,操作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推动而形成的。 三、操作系统的类型

按照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大致可以把操作系统分为以下几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其中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是基本的操作系统(加亮) 1、批处理操作系统按照用户预先规定好的步骤控制作业的执行,实现计算机操作的自动化。又可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单道系统每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运行,多个作业可自动、顺序地被装入运行。批处理多道系统则允许多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储器,中央处理器轮流地执行各个作业,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2、分时操作系统,这种系统中,一个计算机系统与许多终端设备连接,分时系统支持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为用户在测试、修改和控制程序执行方面提供了灵活性。分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 3、实时操作系统能使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在严格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且给出反馈信号。它是较少有人为干预的监督和控制系统。实时系统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不强求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4、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把若干计算机联合起来,实现各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及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共享,像我们现在使用的Windows ,UNIX和Linux等操作系统都是网络操作系统。 5、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网络中各台计算机没有主次之分,在任意两台计算机间的可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这一点上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差别不大,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分布式操作系统能使系统中若干计算机相互协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这使得各台计算机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 四、操作系统的功能 从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操作系统功能可分为五大部分: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和作业管理。 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是软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直接在硬件系统的基础上工作的,所以在研究操作系统之前,先必须对计算机系统的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就是讲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知识。

2018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与解析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3709)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理论联系实际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 B.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C.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D.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3.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一种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实用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 D.事物的主要矛盾 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6.下列各项中,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归根到底是为了 A.把握事物现象 B.揭示事物本质 C.追求自我实现 D.改造客观世界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可以自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可以自动回归到感性认识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

[文学]自考《操作系统概论》串讲笔记

《操作系统概论》串讲笔记 第1章引论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1.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2.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功能 3.操作系统的分类 4.管态、目态、特权指令、访管指令的概念 5.操作系统与用户的两个接口 重点:1.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 2.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3.程序状态字 4.系统功能调用 本章考试分值约为8~10分,出题形式多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为主。 知识网络图 串讲内容

一、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两大部分。 2. (1)计算机系统的最内层是硬件。 (2)计算机系统的最外层是使用计算机的人。人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是计算机软件。 (3)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以及应用软件三类。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OS)是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一种系统软件、 2.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 (2)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接口; (3)操作系统具有扩充硬件的功能。 3.(重点)从资源管理的观点看,操作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三、操作系统的形成与基本类型(重点) 1.批处理操作系统: (1)“单道批处理系统”:每次只允许一个作业执行。一批作业的程序和数据交给系统后,系统顺序控制作业的执行,当一个作业执行结束后自动转入下一个作业的执行。 (2)“多道批处理系统”:允许若干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储器,使一个中央处理器轮流地执行各个作业,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 (3)多道批处理系统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使用率,但作业执行时用户不能直接干预作业的执行。但作业执行中发现出错,由操作系统通知用户重新修改后再次装入执行。 2.分时操作系统(简称分时系统) (1)分时操作系统是多个用户通过终端机器同时使用一台主机,这些终端机器链接在主机上,用户可以同时与主机进行交互操作而不干扰。它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使用计算机中某一资源的系统。 (2)分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02323操作系统概论2017年04月份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操作系统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2323)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关于操作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操作系统是一种系统软件 B、操作系统是一种应用软件 C、操作系统是一种通用软件 D、操作系统是一种工具软件 2、操作系统的作用是 A、实现软硬件的虚拟化 B、把源程序编译为目标程序 C、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的使用 D、便于进行目标管理 3、当中央处理器处于目态时,它可执行的指令应该 A、仅限于特权指令 B、仅限于非特权指令 C、是部分特权指令 D、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全部指令 4、下列哪个不是PCB中的内容? A、进程运行的程序 B、进程优先数 C、通用寄存器内容 D、程序状态寄存器内容 5、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等待事件时,可将进程状态改为等待态的原语为 A、创建原语 B、撤销原语 C、阻塞原语 D、唤醒原语 6、关于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对于任何一个作业,先被作业调度选中,才有机会被进程调度选中 B、对于任何一个作业,先被进程调度选中,才有机会被作业调度选中 C、对于任何一个作业,可以同时被作业调度与进程调度选中 D、对于任何一个作业,可以先被作业调度选中,也可以先被进程调度选中 7、作业被执行的时候,必须把它的程序和数据等信息读到 A、主存储器 B、寄存器 C、高速缓冲存储器 D、辅助存储器 8、在下列存储管理方案中,能扩充主存容量的是 A、单用户连续存储管理 B、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真题-2017年10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全国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理论联系实际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B.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C.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D.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3.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这是一种 A.诡辩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实用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外部矛盾D.事物的主要矛盾 5.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内容和形式反映了 A.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间的关系 C.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D.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间的关系 6.下列各项中,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是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归根到底是为了A.把握事物现象B.揭示事物本质 C.追求自我实现D.改造客观世界 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可以自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可以自动回归到感性认识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个人

操作系统教程第版课后答案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课后答案 费祥林、骆斌编着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习题一 一、思考题 1.简述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层次结构。 答:现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是硬件和软件相互交织形成的集合体,构成一个解决计算问题的工具。硬件层提供基本可计算的资源,包括处理器、寄存器、内存、外存及I/O设备。软件层由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是最靠近硬件的。 2、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可分成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包括两大类,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分为处理器、I/O设备、存储器等;信息资源分为程序和数据等。 3.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主要起4个方面的作用。 (1)服务用户观点——操作系统提供用户接口和公共服务程序 (2)进程交互观点——操作系统是进程执行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3)系统实现观点——操作系统作为扩展机或虚拟机 (4)资源管理观点——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4.操作系统如何实现计算与操作过程的自动化? 答:大致可以把操作系统分为以下几类: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其中批处理操作系统能按照用户预先规定好的步骤控制作业的执行,实现计算机操作的自动化。又可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单道系统每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运行,多个作业可自动、顺序地被装入运行。批处理多道系统则允许多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储器,中央处理器轮流地执行各个作业,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5.操作系统要为用户提供哪些基本的和共性的服务? 答:(1)创建程序和执行程序;(2)数据I/O和信息存取;(3)通信服务;(4)差错检测和处理。为了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使得多个应用程序能够有效的共享系统资源,提高系统效率,操作系统还具备一些其他的功能:资源分配,统计,保护等。 6.试述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各种用户接口。 答:操作系统通过程序接口和操作接口将其服务和功能提供给用户。程序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系统调用”可获得操作系统的低层服务,访问或使用系统管理的各种软硬件资源,是操作系统对外提供服务和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