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疑难与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疑难与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疑难与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疑难与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疑难与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切入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与课程资源的收集、加工、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旨在借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设学习情景、充实完善课程内容、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与途径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整合在教学中应用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学校领导以及教育部门也都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整合却常常流于形式,大多因未能很好地把握整合的切入点,教师在整合过程中对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与实践中对切入点的认识与把握程度上存在诸多误区。

二、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创新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一直是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根本目标和衡量标准是看其能否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要实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导致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也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三、信息技术从形式到内涵的转变应用难点

教育观念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的难点,长期以不我国教育界对育人为本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落实不够: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人的认知方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理解还有浅尝辙止的地方,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刚刚在小范围内试点,学校的教学组织还是划一的,制度的变化不没有提到议事日程,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安全、平等地使用信息网络,还需要在赢得社会广泛和学校的决策支持做大量的工作,这些现实说明,真正从以教为本转向以育人本的教育观念,不能一蹴而就。好在目前这一话题已经提到了日程。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多次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不一定都能认识到位。尽管我们取得成绩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如何深入地深化应用还不能说都掌握了。“应用”不是简单的东西,是资源、硬件、软件、学习对象等因素的动态综合,要从里面找到需求。能不能应用、应用了什么,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标志。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优选教学内容,网为我用 传统资源,“一纲一本”,单纯但闭塞。多年前为上公开课《鸟的天堂》,曾远赴南京借一盘录像带,好辛苦!网络资源海量但芜杂,及时但零散。“啪!”开机上网,获取资源如探囊取物。学生们可以自由获得和教师等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也缺乏在众多信息中及时捕捉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份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便成了教师备课的必做功课。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教师不能做超大容器,只转运知识,而要负起首席引领人的责任,精心选择,精心重构,让网为我用。 选择的依据有四:一要从知识积累的价值出发,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知识信息,选择“路标”性的信息资源,引领学生沿着最有价值的路行走并观赏下去,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二要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要依照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的信息。三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选择或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四要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出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其梳理清楚,然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置身于相对开阔的视野观察语文知识,思考语文问题。 重构的依据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例子而已,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围绕核心的能力要素和价值要素筛选辅读材料,建构校本教材甚至班本教材,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有试验田,能在语文的世界里举三反一。 二、优化教学过程,网开四面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受时空情境的限制,不再只见文字,不见人事物,一切皆成可能!网络媒体使语文课堂左右逢源,四面凯歌。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知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以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文中说事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感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要求

附件2 教学设计要求 建议按照下图所示思路开展教学设计 应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规律及已有基础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分析教学的困难点及其最佳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 诊断整合点,并根据整合点的需要选择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所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内容、对象、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及实效性强的整合点确 定,整合点支撑软件选择及教学环境确定,教学反思等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概括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 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二、 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学生对学习本节课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 力水平、学生学习本节课普遍存在的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 表述。 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具体要求表述。例如,数学的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 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学科本 学习规 律研究 挖掘 整合点」 体研究 根据本体和学 习规律研究教 学方法 怖建理想教 学 过程 构建数 字化学 j 习环境」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教学重点,一般应为需要学生理解、熟记、系统掌握并转化为相应能力的内容。教学难点,一般应为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或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特别是,应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建议对基础概念类知识,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对方法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控制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根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建议重点关注下列类型整合点: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学生需要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步骤,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可采取以下不同形式描述: 方式一: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说明 把教学的基本结构用流程图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体现教学的基本思路、目标达成的基本路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特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整合点。 方式二:表格方式 可采用下面样式表格表述教学过程 五、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计 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 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融合 我很荣幸参加了今年陕西省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这次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可谓是收益颇丰。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它集网络大世界于眼前,融声、光、影、色、字于一体,具有海量、及时、形象、互动等特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但若滥用,则易喧宾夺主,淡化语文味,横生枝节,影响教学本体目标的实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呢?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研究《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知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知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以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文中说事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感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

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探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二)再现课文情境,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感性为理性,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的内化,从而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槐乡五月》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描写了远看、近看槐乡的美景。对于其中的形态描写:“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远看像玉雕的圆球”“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课件,教学时让这些美景从屏幕中闪出来,再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观察,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由陌生到熟悉进而热情起来,再也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孩子们读得入境,说得入法(看课件仿说槐花的其它形态)了。又如《詹天佑》一课中,火车是怎样走“人”字形铁路的呢?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用flash把火车爬坡的过程制成课件。教学时,随着隆隆的火车声,火车头一推一拉,再由推转为拉,拉转为推,火车轻松上陡坡的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了。 (三)实现有效互动,因需促教。 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呈现教学信息,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应信息,及时地对反应信息进行诊断和评价。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及时反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远程培训学习点滴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课题:《藤野先生》所属学科:语文适于年级: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该课文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节奏。《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内容较长,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 教案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 难点: 1、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教案策略及教法设计 1、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案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整体教案是现代教案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案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案思路,安排了二课时分层推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 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2014-05-11 16:22:21| 分类:课题 |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一个核心研究内容。本文 以李馨老师《秋天的雨》为例,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方式。该课 堂以智慧教室的形式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从教室环境、授课 设备、学生座位设置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与反思之处,在教学方式改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真正的教育信息技术化不在于设备的更新,而 在于教学与教育信息技术化深度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学习方式;智慧教室;自主性 信息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即给传统教学带来了诸多变化,如何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成为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1]”,确立了教育信息化在整个教育发展浪潮中的关键 战略地位。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一个核心研究内容,而课堂教学是 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其教育方法能否创新、能否落到实处将 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李馨老师的课身处智慧教室,运用的主要信息技术是交互式白板技术。这一信息技术主要以 电子白板为载体,以电子感应笔为主要工具,替代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并在此基础上开发 出一些新的效用。在李馨老师的课中,从所在的环境和电子白板的使用上都体现出信息技术 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一、环境上的智慧教室 从电子白板的使用情况来看,智慧教室更加环保,不会有粉尘滞留在空气中,从而对学生的 呼吸产生影响。此外电子白板相比于黑板来说,其亮度大多可以适应于实时光线,也能最大 程度地减少阴雨天气对教室造成的影响。但智慧教室依然需要保留一块传统白板,这块传统 的白板主要是呈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保持教学的稳步推进。 从学生布置的座位来看,智慧教室中的学生座位依然是传统的两人一组的排排坐,但事实上 学生的桌椅是可以独立移动的,这一座位排列并没有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无助于形成 学习共同体。视频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次数较低。 因此,从环境上来说,这个教室虽然具备了智慧教室的设备和环境,但在这个视频中,从学 生的座位排列和电子白板的布置来看,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个智慧教室的优势。 二、核心电子白板的使用 电子白板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替代传统媒介,并增添一些传统媒介所没有的功能, 为教学增添趣味性和科学性,以此增加教学的张力,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节《秋天 的雨》中,李馨教师主要运用了电子课本的形式和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授课,在实际教学中 穿插了许多图片音频等辅助内容。 电子课本在电子白板上的投射,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书本的韵味,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电 子课本上不仅仅有文字,还有书本上的插图和排版方式,便于教师和拿着纸质书本的学生进 行同步教学。电子课本中包含有片段朗读这一外链,上课时能运用这一块给学生示范朗读, 给学生以美的启发,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片段朗读的准确性,这一资源对农村偏远地区 对普通话掌握不精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2018年暑期校本培训材料 随着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收集、分析、处理所学学科的有关资料,促进该学科的教与学。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文化水平。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能全面适应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能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并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结合现状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存在弊端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识不到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将两者融合了,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愿使用。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还不足 信息技术是与学科进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目标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应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观摩课情况总结

2017年“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小结 “平板、手机、互动、远程、云桌面……各种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同时让全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11月28日—12月1日,在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唯一一项现场课竞赛—2017年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观摩评选活动上,来自全区中小学校144名参赛教师用3天的时间“晒”出了144节精心准备的互动课堂,向前来观摩的近2000名教师、50名评委展示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等10个学科深度融合的应用成果。 在观摩数学课中,有两节课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中一节是南宁二中的数学课“函数sin+ y cos =”的周期,这本是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但是这节课通过计算、猜想、验Ax Bx 证、总结,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等。深刻的讨论了这种函数的周期,在这节课中运用了几何画板用来验证学生的猜想,简单方便。 另一节让我印象深刻的课是“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运用信息技术让立体图形变得很直观,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到了PPT、希沃软件、智能黑板等一体机的模式,但是也没忘了这是一节数学课,而不是一节信息技术科。对于数学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也做到了。所有的好课在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意识,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观摩课后,听课老师们的开展了评课议课的活动,通过讨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氛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的创新思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知识点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知识 ①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 ②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③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情感 利用网络资源,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能力 ①利用校园网络、互联网络自主查找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长征的史实资料,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词语 行为动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

泾源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部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于2012年年初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经过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我县申报方案后最终于2012年12月确定我县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试点课题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为了顺利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根据泾源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方案要求,特制定本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方法和规律。 2.建构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 3.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4.提高教师熟练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成长,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融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5.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人人通空间和教研互动平台进行网络研修的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通过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2.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实效性,避免空谈。 3.求实性原则。通过课题研究,总结经验,逐渐完善。 4.指导性原则。以课题研究,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主导方向,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顺利进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之体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之体会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带来着人类社会群体或个人之间的交往空前加深与拓展,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教学实践来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课堂上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教更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需要有丰富的可供教师使用的资源。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北京》一课,一上课,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从中央电视台剪录的有关北京的录像。“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有关北京的美景呢?”随着我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万里长城。”“我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和造型新颖的立交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首都北京。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绘。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课,课文中有一些词句如“不约而同”、“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等,学生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我组织学生观看北京申奥成功,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设计 教案名称:《逃家小兔》 学科:语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阅读绘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体会角色情感,感受母爱的真挚与细腻 2 、选择具体画面,联系自身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将画面内容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 、学会用“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句式续编绘本 教学重点:在情境中让孩子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想象兔妈妈和兔宝宝还会变成什么,并在此过程中领悟伟大的母爱。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它来自一本精美的图画书,想不想听?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精彩的世界吧![出示课件:《逃家小兔》封面] 二、指导从图画书的封面、扉页读起,再进入正文的阅读。 1、这故事的名字叫《逃家小兔》!瞧,这是故事的第一道大门——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2、想不想快点进入故事呀?别急!还有故事的第二道大门——书的扉页,你从扉页上了解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想着什么?(文/玛格利特?怀兹?布朗,图/克雷门?赫德,译/黄迺毓,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你想不想知道故事中的小兔逃到哪里去?那就注意用眼睛仔细看,耳朵多媒体使用说明

认真听。 三、讲故事,学生静心倾听: (一)老师讲述小兔子和妈妈的第一次变化:小鳟鱼---捕鱼人; 1.黑白图出示: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 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 “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要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2、指导读好兔子和兔妈妈的对话:如果你要跑走,是怎样的心情?(开心、不舍、留恋)我的小宝贝就要跑走了,当妈妈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 一场捉迷藏的游戏开始了…… 3.小兔会逃到哪里去? 你们想不想知道故事中的小兔逃到哪里去?(出示:小鳟鱼图) 这只小兔把自己变成了什么?我要考考你观察力?这是一张黑白的画,你能不能看得见。 出示:“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学生读——指导学生读“”里的话 4.小兔跑了,兔妈妈会怎样去追呢?如果你是兔妈妈,快来想办法。 出示:“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师读、指名读 5.彩图:瞧,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小兔变成了小鳟鱼,开心的游着!而妈妈呢?变成了捕鱼的人,穿着黑色的大雨鞋,站在冰冷的水里,抛出长长的鱼线在钓小兔,咦?你还发现什么了?为什么妈妈用一 出示逃家小兔的图片,激发兴趣。 PPT出示图片和微课朗读。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视觉化。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受视觉听觉形象的同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效果。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介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文生辉,为课堂增色,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这种教学设想,可以制作四组图片,第一组图片: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欣赏音韵美,并由此入境);第二组图片:放飞想象,再现诗情画意之境。在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放飞想象,以散文手法再现第一层春江花月夜之境。第三组图片:展示三组图片:江月图、问天图、思妇游子图。(用画面启发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文的景物美、哲理美)。第四组图片: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鉴赏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蕴涵的情感及一般寓意。第五组图:播放郎朗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听到的音乐美,听不到的音乐(画面)更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沉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遐想,在这种遐想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 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