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感想。

一、抓住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巧妙揭题,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沉浸于课间活动,不易集中于学习活动中。如果在短时间内学生能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对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上课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先让一片片碧绿的荷叶“长满”黑板,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上黑板“添砖加瓦”——画画美丽的荷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还使学生的记忆、思维进入了最佳活动状态。

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我国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的欲望,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是创造活动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条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即便有些孩子的质疑没能问到点子上,我也没有一点批评责备,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启发,认真引导,让每个孩子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在语文第一册中有一首古诗《咏鹅》,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书上配了一幅插图,画的是一只白鹅低着头浮在一池碧水之上。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图来理解诗句。而班上一名细心的学生就大胆指出图画的不对,因为诗上写的是"曲项向天歌",白鹅应当是伸长了弯曲的脖子朝向天空的。我听后先是吃了一惊,细想起来却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学生头脑中的构图与诗句更加吻合。我在课上对他的质疑大加赞赏,因为作为一名才一年级的小学生敢于怀疑书本,能提出异议,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这样的思考不正是创造精神的体现吗?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语,也可以是理解课文时遇到的困难,以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听讲与思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教给了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如看到课题《会走路的树》,学生就能根据课题中的重点词语"走路",提出问题:树怎么会走路?是真的树吗?这些问题都与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有关,都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长期这样的

训练,就能使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能在善于发现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解决问题,并由此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3、精心提问,点燃火花

教师精恰合理的“导”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繁琐呆板的一问一答,容易使学生产生压烦情绪,无法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少而精,直接切入要点,就能积极引导学生去思维、去争议,促使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萌动学生创新的胚芽。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上游和下游分别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即使小羊弄脏了水,狼会喝到吗?通过思考、讨论,结合板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纷纷提出了许多小羊对付狼的好建议,这些建议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绚烂火花。

4、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特定的情境,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中生根长叶。展示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能力的体现,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创意性的表达。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搭起了展示表演的舞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等课文时,我不仅让学生充分地分角色朗读,还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亲自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用语言和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演只依靠课文的语言就不够了,还要融入自己的想象,其他角色也要开动脑筋,加以配合,才能使剧情得以发展。台上学生演得有情有趣,台下学生看得有滋有味,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开辟创新教育的新天地——课外活动

和课堂教学相比,课外的时间多,空间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思维自由驰骋,更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也指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常常广劈领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尽情玩耍,丰富感知

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孩子去野外钓龙虾、挖野菜、吹草叶……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高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生活的经验,小学生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处着手,无话可写了。例如,端午节放假三天,好多孩子回乡下老家,一个学生和爸爸亲自来到河边钓鱼后,写了一篇作文:《一件有趣的事》,有一段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钩子上有动静,用力一甩,没想到钓起来一只鞋子。真气人,怎么鱼没钓到,钓到了一只鞋子。这时,从鞋子里爬出一只龙虾,我顿时兴奋起来……写得活灵活现,可见生活成了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玩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动手实践,体验乐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特别乐于动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放他们的双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体验了乐趣,还培养了能力。例如,《动手试一试》一课,科学家做了两个实验,并下了一个结论。那么科学家说得正确吗?请小朋友动手做做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践,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对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入了催化剂。

3、自由发挥,弘扬个性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句话,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去体会、去感悟。课文中插图只能欣赏,难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自己动手画一画,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如《云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教师要求学生把这情景画下来,并发挥自由想象,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竟然画上了飞翔的小鸟,七色的彩虹,放飞的风筝……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然美,还表现出了丰富的创新潜能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思维的天地广阔无边,能让学生在思维的天地里驰骋纵横,想入非非,冲破一般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此外,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讲究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这些形式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彻底打破老师承包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就会发现问题,自然会养成创新的习惯。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探究发现识字规律,展示交流识字成果。阅读教学中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法,自主选择阅读伙伴,自主交流阅读感受等,这样学生学习方式对路了,学习积极主动了,创新能力自然增强了。

总之,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本身。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培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