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墨竹的竿枝叶画法详解

墨竹的竿枝叶画法详解

墨竹的竿枝叶画法详解
墨竹的竿枝叶画法详解

一、画竿

国画竹选较硬一些的兰竹笔为宜。落墨前,要先立意,需胸有成竹。执笔要指实掌虚,起臂悬腕,落笔用顿,抬臂调锋,中锋行笔,如渔夫撑篙,求笔力刚健,自下而上,不可太快,亦不可太缓。收笔横挑,以示竹节。先短后长,节节相承,至竹梢慢慢变短变细,变弯取势。欲把竹画好,既要源于生活,又要按线的矛盾统一关系组织好条线。所谓线的矛盾统一关系,既线的长短、粗细、曲直,交搭开合,疏密虚实,秩序(方向)节奏等,都要有变化且和谐统一,画面才有美感。忌完全平行,垂直交叉,更忌多线交于一点;两线交叉不可孤立,须第三条线辅之(和谐它);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也许就已经看到“×”不美,用“×”表示错,而叉字也不写成“×”,再如“又”、“义”、“女”、“区”等,落墨用线,也是分割画面,所谓“既白当黑”,空白也是画。画竿后,待墨将干即勾笔成节,墨须较竿略浓,可以增加竿的笔力气氛和竹子的真实性,清郑板桥言,“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所以要想画好竹子,有定的书法功底更好。

二、画枝

一竿在未受挫折的情况下,自地面向上五六节开始出枝、互生,一节生两枝的较多,一大一小,支叉亦然,注意出枝的方向、长度,要与竹竿形成一种势,像舞蹈演员、京剧演员的亮相,有一个非常优美姿态,这很重要。

三、画叶

竹叶出在每组枝叉的尖端,一组少至一两片,多则八九片,左右互生,先出小,后生大。叶有长度,也是线,要注意一组叶与另一组叶的交搭穿合,方向要和谐,叶有长短、宽窄;三组五组要有聚散(疏密),一般画叶用墨比竿重,用笔不宜凝滞。枝上的叶用墨可略有浓淡;由于竹叶较碎,不要画得太分散、太花。后一层再淡些,最后看画面上所有竹连成有疏密,虚实节奏,有律动感的曲线,像条“龙”,画面会更美。总之,要画好竹子,必须多写生、多读写竹的诗,再临摹些先贤的优秀作品,这样画面才能生动,有意境。

画竹子口诀

画竹子口诀 《画到生时是熟时》 画干 画墨竹,先立竿。使中锋,如写篆。中间提,两头按。节节 出,断中连。

两节处,留节眼。中渐长,根梢短。只弯节,不弯竿。逆 锋上,势冲天。 两竹立,分浓淡。三竿竹,交擦安。勿对节,莫排竿。忌 均长,忌匀短。 间粗细,不成竿。似鼓架,最难看。 画节 竿立定,墨半干。以隶法,把节点。醮浓墨,写弧线。两头 重,当中弯。 勿太直,直则板。勿太弯,弯则软。忌节大,似套环。忌 节小,似勒线。 画枝 点完节,把枝添。似草书,势连绵。行笔疾,运笔端。中锋 枝,劲且圆。 拖笔枝,更挺健。墨色润,不宜干。比竿浓,比叶淡。叶 着枝,枝着竿。

叶少仰,叶多弯。老枝瘦,新枝圆。内画出,名併跳,枝 梢尖。 外画入,叫垛叠,枝梢圆。 画叶 墨竹叶,最为难。墨宜饱,勿滞粘。近者浓,远则淡。运指 力,腕臂悬。 下笔快,莫迟缓。起笔圆,收笔尖。用力处,叶中间。用 中锋,叶浑厚。 用侧锋,叶劲险。忌柳长,忌桃短。一叶仰,如弯月。二 叶仰,鱼尾般。 三叶仰,如飞雁。相交错,成一片。画偃叶,三笔个。四 笔分,五笔破。 疏不空,密不乱。两片叶,勿并联。三四叶,忌井川。多种 竹,四时观。 风竹

画风竹,贵势动。微风吹,凉意生。竿轻摇,枝叶动。狂来 风,叶翻舞。 枝竿倾,叶枝拢。枝叶间,似有声。动不乱,层次清。 晴竹 凡画竹,多为晴。画偃叶,要生动。竿明朗,叶清净。画仰 叶,意向上。 笔半干,墨半浓。枝竿直,叶舒挺。结顶处,大叶封。 雨竹 雨中竹,别有趣。枝竿斜,叶低垂。饱醮墨,多醮水。淋漓处,见雄厚。大雨注,风必随。竿交互,叶乱飞。 雪竹 雪中竹,姿态寒。将熟宣,揉作团。成折皱,再铺展。墨要 浓,笔要干。 叶下压,空顶端。大竿斜,空上边。枝叶破,竿不全。以 淡墨,染空间。

电流相量六角图

六角图设计收藏 在网上找了一下关于设计六角图的资料,发现资料的描述方式均比较专业,对于我们程序设计人员来说,可能有有些不容易 分析理解,根据我们设计六角图的方式介绍一下设计原理: 六角图成形设计需要的数据:三相电流(Ia,Ib,Ic)、三相电压(Ua,Ub,Uc),以及分相三相功率因数。 电力输电时,三相电压的夹角均成120度,这是不变的。所以首先任意定位一相电压方向,例如定位A相电压为坐标系Y轴, 那么Ub为120度,Uc为240度,这样已经定位了电压的位置。 然后,定位三相电流方向。通过cosα=P/S 计算出α的值,此α为电压与电流的夹角,如果A相功率因数,则夹角为Ua与Ia 的夹角,从而在电压的相角基础上定位了电流的角度,这样六角图已经设计完毕。 其他相关六角图资料如下: 一、绘制差动相量六角图,我们一般用的试验工具是钳形电流相位表,这个表可以测量电流、电压幅值,和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夹角,两个电流之间的夹角。 要绘制六角图,我们只需要测量电流的幅值,与电流和电压(固定选取一相电压,如Uan)的夹角。钳形电流表可取U1,I2,这样电压超前电流30度。取U2,I1这样电压滞后电流30度。在保护屏后边测量差动电流的幅值,以及电流和选定的电压的夹角,然后以选用的电压为基准(设为0度)画出测量所得的电流量,就绘制出了差动相量六角图。 二、在继电保护回路中,对有相位要求的电流回路,一般用电流相量六角图来判断电流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从电流相量六角图可以直观反映出:同一组电流互感器三相电流IA、IB、Ic之间的关系;差动保护中不同组别电流互感器的电流之间的关系;阻抗或方向元件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同时也可判别电流互感器变比是否正确。现介绍电流相量六角图的功率表法的作图方法。 9 t% }4 C% D8 y: N2 y2 Z/ u9 ^1.原理功率表法的原理是用被测电流在已知电压相量上的投影来判断被测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是否正确。在相量图中,被测电流在一个电压相量上的投影,可以确定该电流相量端点的轨迹;在两个电压相量上的投影,可以确定被测电流相量端点的位置(即电流的相位和大小);在第三个电压相量上的投影,可以检查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W! \- T# c" E" O2.试验接线和试验方法将被测电流IA按规定极性接人功率表的电流端子,再将同一系统的电压Uab、UBc、Uca按规定极性依次接入同一功率表的电压端子,分别读

古今擅长画竹的画家

中国擅长画竹的历史名家 在中国画的历史中,有很多的画竹名家,下面我们逐一来认识: 文同(1018——1079),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皇佑进,知洋洲。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善诗文,工书、画。享年六十二,着有《丹渊集》。其画竹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擅画墨竹,对后世影响极大。 文同《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高克恭《雨竹》 赵孟頫,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

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此图的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此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吴镇(1280——1354), 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该册的题句印记,系统记述了他写竹的经验和创作理论。吴镇 的画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画竹子的各种画法 画竹先画竿。画竿时注意中间部分的竹节较长,上下两端的竹节较短。点节时笔墨较重,行笔如写书法,不要完全地重复,注意浓淡干湿变化。在主要的竹竿上加分枝时,不要只加一边,以免画面重心不平衡。小枝的形态如鹊爪。而画风,雨竹时,会有相应的变化,请留心观察。画竹的用笔如同写书法的用笔。画竹根及主干时如“楷书”笔法,稳健而力透纸背;画小枝杈时则用“草书”笔法,行笔流畅,一一气呵成。初学画竹,还是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追求更高要求。一幅画面中如出现几根或几十根竹,要注意各根竹和竹节处,不要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应有笔墨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来营造出虚实关系和空间感。画竹叶,前人总结了许多方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介”字和“分”字。这些组叶形式多以字取名,如“女”字,“人”字,两个人字为“重人”,还有三笔并排下垂,一笔横提画出的为“一川”等等。也有以象形命名的,如“鱼尾”,“落雁”等。不同的组叶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特点。例如,“一川”的形式适合表现风竹,“重人”形式则适合表现晴竹,“分”字形式比较适合表现雨竹等。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既有变化又较统

一。选择的形式太多,会使画面混乱,不好收拾。掌握了这些基本组叶形式后,在实际绘画中还要灵活运用。组叶的相叠相破,会使画中的叶子富有生命力。画竹的顶端或枝梢称为“结顶”,可以说是亮相的地方。如何“亮相”没有一定之规,还是要把基本组叶形式画好,以生动为原则。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多体会。仔细观察竹子,会发现许多生动有趣的地方。所谓“平尖”与“尖尖”是指在竹枝梢端,有生长成熟的叶子,表现整体外形较平,称为“平尖”;而刚刚长出的小叶芽,尖尖的,直直的,则称为“尖尖”。 竹叶的组合,要有主次,虚实,前后,多少等变化。主体部分叶子较多,通常用重墨画出,机时次要部分,与主体呼应起辅助作用的叶子,通常画时会在重墨中加些水分,把它们处理略虚一些,有加紧主体。这样还可以使画面富有变化并和谐统一。画竹讲究构图,讲究聚散关系。一幅画中竹叶的布局有聚有散,不可均匀对待。哪里为聚,哪里要散,哪里留白,都应在作画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计划,正所谓“胸有成竹”。“二蚕抵首”的组叶画法“二蚕抵首”的组叶形式能较清晰地表现出叶子与枝的生长结构。其画法是从叶柄、叶根部位起笔,需有藏锋的动作,而后按笔、行笔、提笔、虚收笔。起笔的样子很象蚕的头部,而叶相对,很具张力。“分”字的组叶画法运用“分”字组叶形式画竹叶,较多是表现雨竹。画时注意在叠加“分”字时,每组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

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 第1 课时:树木画法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准备: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学具准备: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

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六角图

摘要:保护装置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装置,结线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每年的电气预防性试验都要对保护装置电流回路进行检验测定,确保正确无误。根据工作实践,在分析和总结的保护装置电流回路六角图常驻规测定方法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简易的测定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健词:保护装置电流回路六角图测定方法 一、概述 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连续运行,《电力技术规程》规定变电站各电气设备每年必须按照《电气实验规程》的要求进行预防性检修试验,以确保电气设备、保护装置与自动装置的完好和动作灵活可靠性。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安全装置之一,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保证,其结线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一旦有误,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因此,每年的电气预防性检修试验都要对保护装置的交流回路结线进行检验,并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交流回路结线包括电压回路和电流回路,检验它们的结线正确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通常采用负荷电流和工作电压进行检验。由于电压回路结线比较简单,电流回路结线比较复杂,因此本文只对电流回路结线的检验进行分析。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发现常规的保护装置电流回路结线正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方法,实验接线复杂,操作不简便,处理实验数据和绘制六角图(相量图)极为不便,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找到了一种简易的判断保护装置电流回路相序、相别及相位的检验方法,即六角图的测定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把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二、常规的保护装置电流回路六角图的测定方法 1、实验数据的获取 常规的保护装置电流回路相序、相别及相位的检验,即六角图的测定方法是采用负荷电流和工作电压检验,是利用已知相序和相别之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进行检验,试验结线如图一所示。 试验时将被测三相电流依次分别接入单相瓦特表电流线圈,电流互感器末端应接至瓦特表极性端对应每一相电流,分别将三个相电压U AO、U BO、U CO或三个相间电压U AB、U BC、U CA依次接至瓦特表电压线圈,三次测量应分别将A、B、C接至瓦特表极性端。因瓦特表的指示正比于P=UICOSφ,也就是说瓦特表指示的读数,分别可视为被测量电流向量在电压向量轴上的投影,其投影与电压向量正方向同方向时,瓦特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 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 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 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 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 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 导读:墨竹画即用毛笔蘸墨画的竹子,墨竹画因其用笔遒劲、节气高尚,一直以来都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墨竹画的源流析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墨竹画的源流析》阅读材料 ①中国人有寻根问祖之美德,对墨竹画亦然。据今资料显示,唐代墨竹己始流行,但都“道听途说”而己:一云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二云王维为开元寺画过两丛竹;三云萧悦是唐代画竹名家;四云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者。尚有一传说:后唐大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美才女李夫人,因李氏本非情愿,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即使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一时有人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凡此说,可暂定为墨竹画的源头吧。不过,在晚唐至五代,有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流传却是可信的。 ②至于北宋,文同(与可)、苏轼则使墨竹画发展到一高峰。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官,诗书画皆名其世。因文同当时出任湖州知州,人称“文湖州”,被誉为“竹圣”。后学者众,故有“湖州竹派”之说。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形容与可画竹“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的神态,一气呵成之,在技法上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竹叶法,强调意在笔先,传神抒情的感悟。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皆得

益彰。文与可的墨竹理论文字亦尚不见闻,反而,从苏东坡“表扬”文与可画竹的诗文却透露出一些“堂奥”来。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皇帝倡爱书画,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但都以工为上,不敢“偷工减料”。于是虽然有“文湖州”一派的存在,却仍然还是以双构、着色的宫庭画竹法占为主导地位。 ③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及夫人管道升“夫唱妇随”带动了一批文人画家。李衍、高克恭、张彦辅等均为墨竹画的佼佼者,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李衍(息斋),效法文同功夫最深,编著了《竹谱详录》(10卷)传世。为后世竹谱之楷模,后人画竹之蓝本,但亦因其偏于教学,故有“息斋之竹真而不妙,东坡之竹妙而不真”的说法。而赵孟頫因兼书、画家于一身,故在他的墨竹中明显地体现出书法的运笔法,而赵妻管道升翰墨词章均擅长,墨竹未必不如其夫。 ④明代的墨竹画基本承袭前贤,画风稍有突破。代表人物有宋克、王绂、文徽明、夏昶、唐寅、徐渭和项元汴、项德新、项圣谟祖孙三代等。其中王绂和夏昶均为墨竹名天下,“萧散自在”为王绂面目,而夏昶则竹师王绂,后变其法,时推第一,拥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绽金”之誉。 ⑤墨竹画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大开。前朝遗民“靖江后人”朱若极(石涛)和其同代“八大山人”朱耷均为书画旷世奇才,所作墨竹,气势磅礴,淋漓洒脱,不拘一格,别开天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几乎每人都擅墨竹,且各具特色,如汪士慎的清平淡雅、金冬心

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墨竹画法

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墨竹画法 清石涛墨竹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苏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风大兴,成为单独的画科,从内蕴上与哲学意理融为一体,而从外形式上与书法表里生发。竹子伟岸高拔、清尚坚韧、虚心自持,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 那么怎样画墨竹?国画艺术小编在网上找到一个详细的教程,有兴趣的朋友跟着学起来吧!1、画竹先画竿。竹竿一般用淡墨,中锋用笔,自下而上,由粗到细,一节一节画出。竹根较短、粗,中间竹竿较长,顶稍较短、细,因此每节竹竿不能画得一样粗细和长短。↓↓↓2、竹竿画好后要在每节处点竹节。一般竹节有三种节状:乙字上抱、八字下抱、细小的竹子可以两点相对。采用隶书的笔法,注意书写性。竹节不能画出S形和直线形(图中打叉处)。竹节承上启下,在画面里起到墨色变化的作用。竹节中间用笔较细,体现光

的效果。↓↓↓3、竹竿行笔要平稳、不能突粗突细、忽枯忽浓;竹节处钝笔不宜太大,不要形成骨头状。一支竹竿用一种节状笔法。↓↓↓4、竹竿要似直非直、不直而直、直而不直。画一棵竹竿不能和纸边平行、两颗竹竿不能相互平行、不能节节相对,竹节相互之间要参差错落不齐。画竹竿不赞成侧峰用笔或者用板刷来画较粗的竹子,这样画的效果不如用毛笔中锋行笔所展现出来的竹子的坚挺质感。↓↓↓5、出小枝。竹子未出土时便生节,出土后在六七节以上才出小枝。小枝不能节外生枝,要在节内出枝。竹子小枝为互生,每节处一边强壮一边弱小,不可四面八方都出枝,这样不符合物理。↓↓↓6、小枝不能僵直、要顺势有弹性。表现弹性的手法是,有一定的弯曲弧度。↓↓↓7、小枝有老枝和新枝之分。本图为老枝,老枝较短。画老枝时,起笔收笔要两头都钝,表现小枝的苍老遒劲。无论老枝还是新枝,出小枝时,要留有空间,这样有空灵感。尤其在枝梢节顶处有数笔由外向里,笔势回收虚灵有致,会使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尤其在老枝中,更会显现竹子老而不衰的精神面貌。↓↓↓8、新枝节长、较细。画新枝时要起笔钝,收笔不钝。收笔可采用兰花的收笔方法:出峰、钝停、回峰(实回峰或空回峰),不可用笔雷同。↓↓↓9、出小枝,用笔有三。也就是说,三条线定小枝。↓↓↓10、三条线要有长短不同,相夹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粗细不同、收笔不同。三条线不能出发于一点(三

《山水情怀——树木画法》教案

《山水情怀——树木画法》教案 盘进秀 一、课题介绍 (1)学情分析: 在我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态度漠然,对中国画的认识更是片面。因为我们的传统绘画对创作者的文化修养要求很高,画面形象的高度概括,省略处理和特有的笔墨技法让很多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对于学习中国画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2)指导思想和对策: 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真挚的艺术是具有打动人的力量的。正是因为情感的淡漠,正是因为似乎事不关己,我们今天才出现那么多令人担忧的局面。对于平日司空见惯的树木,大部分人是无动于衷的。无论是在生活状态中还是艺术作品中,大部分人对树木的认识都只是一个配角的位置。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认识树木的各种姿态,感受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启发。进而愿意观察思考和尝试表现。 (3)教学背景和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分析:《山水情怀——树木画法》是云南省地方教材普及版美术八年级的第6课,“画山水必先画树”,树木是中国山水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对象。在西双版纳这个植物王国中,树木更是丰富多彩,不同树木的生长规律和特征表现各不相同,让学生熟悉各种树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尝试各种树的画法,能够为今后的中国画的欣赏和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2、在体验中树立自信心,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激发对自然的关爱。 过程与方法:1、借助树木图片作为导入并引发思考。认识自然界中树木的不同美感。 2、欣赏国画作品,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3、学习运用国画中的基础笔法和墨法描绘树木。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国画基础的笔法和墨法完成树木的描绘。 2、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创作山 水画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 1、感受树木所传递出来的美感。 2、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表现树木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 1、利用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树木的结构。 2、学生在体验中能感受到通过树木的画法来表达人的情感 三、教师准备: 教具: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截交线

《机械制图》公开课教案 [课题] 组合体的表面交线-截交线(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截交线的概念;圆柱截交线及求作方法。 2、会求作圆柱的截交线。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 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归纳共性,把握交线的变化趋势和物力转换的对应性。过截交线的学习,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截交线的画法。 [难点分析] 圆柱截交线的画法。 [分析学生] 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截交线的求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体模型引导学生多观察积累感性知识。 [教学方法] 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模型:截割圆柱体等。 [教学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步骤] 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5分钟) 1、何谓形体分析法?分析过程中注意什么?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和共性问题; 3、预习检测:什么叫截交线?截交线有什么特点? Ⅱ、导入新课(1分钟) 组合体的表面交线多为组合体在组合(或被切割)过程中所产生的交线或过渡线,按交线的形成和几何性质的不同,分为截交线和相贯线。本节课主要讨论学习截交线的概念和圆柱的截交线。

Ⅲ、新课教学(35分钟) 一、截交线的概念和性质 1、截交线的概念 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可以认为是立体被平面截切,此平面通常称为截平面,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截交线。 2、截交线的性质 (1)截交线一定是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 (2)截交线既在截平面上,又在立体表面上,截交线是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共有线。截交线上的点都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上的共有点。 因为截交线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所以求作截交线的实质,就是求出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 二、圆柱的截交线 1、基本形状 平面截切圆柱时,根据截平面与圆柱轴线的相对位置不同,其截交线有三种不同的形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与圆柱相交所得截交线的形成过程、形状,讲授截平面切割圆柱体,所形成的三种截交线情况,对照教材中表3-1分析讲解。每讲解一种就出示相应的实体模型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官认识。 2、讲解例题 (1)例一如下图所示(出示实体模型),求圆柱被正垂面截切后的截交线。 分析:截平面与圆柱的轴线倾斜,故截交线为椭圆。此椭圆的正面投影积聚为一直线。由于圆柱面的水平投影积聚为圆,而椭圆位于圆柱面上,故椭圆的水平投影与圆柱面水平投影重合。椭圆的侧面投影是它的类似形,仍为椭圆。可根据投影规律由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求出侧面投影。 边画图边讲解作图方法与步骤。

山水画中云水的画法解析

山水画中云水的画法解析 云和水在山画里正起着调节画面的韵律和节奏的作用。云和水处理好了,整体也就生动了:处理不好,就会显得死板、单调,气韵不畅。一座高山由上而下,中间没有云遮雾罩,那它就不会显得有多么崇高,因为这座山太暴露了,没有一点含蓄和神秘感。反之,这座不是很高的山,中间有云缠绕飘动,山脚隐约升腾薄薄的雾气,试想下,那又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 作为山水画中的水,那它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的形态也很多,有静止的、有流动的、有奔腾的、有飞流直下的、有咆哮怒吼的等等。从色彩来看,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绿色的、有蓝色的等等。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由于周围环境和四时气候的不同,水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因而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画法。 俗话说“行云流水”,正由于云、水的千变万化、美妙灵动,因此在山水画中要画好云、水也是比较难的。我们只有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写生,同时多临摹古今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善于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掌握云和水的画法。 图一

画流水水口时,不要如上图那样,把水中的石头平行列,这是概念式的画法,说明 画者很少接触大自然。应多观察小溪和瀑布的流向以及水冲激石头后产生的变化。 图二 画波涛时,很容易画成一排一排的,没有变化,让人感觉呆板。应该像下图一样,把浪头画得有大小变化,互相穿插,画出浪花相互涌动的感觉

图三画小溪关键处理好溪石。上图溪流中的石头排列过于整齐,画水时就会受石头的约 束,显得死板。下图的石头排列大小错落有序,疏密得当,画水时根据石头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作业 中国墨竹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墨竹画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墨竹艺术特征与审美意象 作者:黄宁 [内容摘要]墨竹画是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在中国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通过对竹一同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墨竹画的艺术表现和书画名家高超技法深入探讨国画中墨竹的鉴赏价值与审美意象。 [关键词]墨竹画、艺术创造力、意象、郑板桥 自宋以来,,历代画竹之风愈盛,画家们往往发挥诗文、书印之优势在画上或长跋、或短题、或咏叹、或隐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表现,他们极力地在自己的作品宣扬自己个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那高超的技法艺术创造力。墨竹画所包含的意境、意象更是耐人寻味、充满想象。在名家笔下的竹更是将其人格化。竹,其虚心劲节,有谦恭自律之美德;其傲骨逆风,有不畏强暴敢于搏斗之精神;其挺拔向上,有朝气蓬勃的凌云之志向;在郑板桥笔下的更是有孤傲、高雅、坚贞的品质。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墨竹画的发展过程,从画竹高超技法到墨竹画表现的意境,与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形象,再到通过名家墨竹画的探索与墨竹画其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代有承袭、倍受青睐的历史现象,详细探讨墨竹画的艺术价值、审美意象。 一、纵观墨竹史墨竹画在国画中的地位。 墨竹起源于唐代,到北宋时期在文同和苏轼的影响下才逐渐盛行起来。元代墨竹大家辈出,影响较大的有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李息斋、顾安等。柯九思还作有墨竹谱,将墨竹画法进行总结。明代同样不乏画竹高手。如王绂得文同、吴镇遗法,以墨竹名天下。夏昶画竹师王绂,能得其妙,特别是在叠叶方面有独到之处。概而论之,宋、元、明3个时代的墨竹大效果相差不远,手法比较写实,画风比较工整严谨。保持着写实的风格,还没有大写意的东西。到清初的石涛,画法开始有较大变化,写意明显增加。清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李禅、李方膺、罗聘等人的墨竹也非常有名。其中郑板桥的写意墨竹更为突出。 综观墨竹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 看出其发展脉络是由工笔到写意,又 由小写意发展到大写意的过程,人们 在技法上的表现逐渐从理性趋向于 感性的发展,其精华不断发扬光大, 在中国画坛中拥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使其占有特殊的艺术形象的地位。 (图-1) 二、墨竹画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特点。 明代以前的墨自画基本以写实为主,清代后进入大写意阶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家郑板桥就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好画竹,根据竹的特点,喻出竹倔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郑板桥墨竹作品欣赏 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墨竹画

郑板桥(1 695—1 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 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 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 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 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本文以李衎、赵孟頫、吴镇的竹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认为,李衎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但缺少表现的蕴涵;赵孟頫的画竹方法,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他们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标签:元代;花鸟画名家;竹画作品;特点;赏析 一、绘著《竹谱》第一人——李衎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今北京)人。擅画墨竹,取法文同、王庭筠,勾法师从五代李颇,时享誉甚高。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绘著《竹谱》的人。他在他的《竹谱》中详细地记述画墨竹的方法:“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竿、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凡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须一一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可成竹”。 《双勾竹石图》是李衎典型生活的代表作,高185.5厘米,宽153.7厘米,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图中竹以双勾填色而成,工整而有韵味,设色雅致,竹繁而不乱,表现了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坡上山石以细披麻皴画出,墨色沉重,以压阵角,石后穿插小竹野树,富有变化。诗塘有明代李东阳的小草题记。双勾法画竹是李衎的典型画法,成就最为突出,虽然与其同一时代的高克恭曾讥讽他“神而不妙”,那只不过是两人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高克恭是站在文人画“以写代画”立场上去看李衎的作品,但这不能完全否认双勾竹在绘画发展本体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修篁树石图》是李衎的另一幅代表作品,高152厘米,宽100厘米,绢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确实是一位既有非常深厚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又特别注重写生、师法自然的画家。全幅作品构图饱满,笔触极多,繁杂茂盛的簇簇竹叶自然而生,穿插井然有序,且竹叶的向背清晰工整,层次分明,除高大竹林之外,还有树石加以点缀,三者相衬,修竹更加清秀流畅,层石显得更加形状奇异,非同一般。而细树则枝枯涩拙,再夹杂点儿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优雅明快的意境。这幅画是用纯墨写出,竹叶以“个”字、“介”字法叠加交错而出,笔法严整、娴熟、圆润,意态雅致。然整体风格还是在得竹之物理、形似、以形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描绘,似乎承袭了北宋时期画院派的工细之法。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李衎身临其境,对竹的观察细致入微,然后再进行写生,把竹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都记录下来,加以创作,画面虽显匠气,但也不失为后人进行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不仅留给了后世宝贵的墨竹作品,还留下了《竹谱》画竹范本,并以文字注解,这是美术史上最

中国山水画树木的基本画法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下面来介绍中国山水画之树木的基本画法。 中国山水画之树木的基本画法 一、树枝的画法 树枝的结构大致可分成三大类,一为向上升长的类型,传统的画论中称为鹿角枝,这种类型最常见,如柳树、相思树、樟树等。二为向下弯曲的类型,称为蟹爪枝,如龙爪。三为平生横出的类型,可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形态。写生树枝前先围绕树的四面,细心观察,选择最美的树干与最合适的角度。先把主干粗枝勾好,再加细枝,画时首先要注意树分四歧的原则,即树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鱼骨,

二二并生,缺乏错落的风致。其次注意疏密与气势的安排,可略加取舍,其实小枝与树梢可大胆的舍去,应从艺术的角度选择合於美的原理原则者进行写生。另外必须留意用笔,要挺拔,每一树枝都要与树干或粗枝连接,不能凌空生长,而树枝理愈越长愈细,不能把尾部写粗或枝粗干细,违反植物生态。 二、树皮,树根树的面貌 个性和特徵有时可以从树皮的纹理分辨出来, 每一种树皮都有不同的纹理组织,如松树皮呈鳞状纹,柳树皮成斜裂人字纹,樱急杏的树皮成横纹,博树皮呈扭曲纹,尚有许多难以用文字形容的纹理,在写生之前需仔细观察。画树干时,除了注意树皮的纹理之外,尚需画出立体的感觉,皴树皮时靠近两侧的纹理要密窄,( 或墨较浓 ),靠近树中央的纹理可疏阔 ( 或墨较淡 ),这样就合乎透视的原理. 画完枝干以後即画根部,至於画不画树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树的种赖类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 土多石少的情形,则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树多露根。然而画的时候也可以不计土石的分野,依画面的需要而决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画出从土中崛起,坚韧稳固的特性,不可画成如插在土面, 一推即倒的感觉。 三、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排列法与结构亦因种类而异,不管画哪一种树,先要近看了解叶的形状与排列原则,再远看整体的姿态与感觉。大自然的数木

《墨竹》教学设计

《中国画——墨竹》教学设计 承德县第四小学张静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强调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围绕这一理念,本节课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挥洒笔墨。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挺拨修长、青翠欲滴,这就是外形清丽的竹。它具备“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历代艺术家以竹为灵感的源泉,创作了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竹文化的出现,显示着人类文化的深厚积淀。 《墨竹》这一课是我校校本教材中第六章第一课内容,是继写意瓜果、写意小动物进一步的扩展与延伸,也是写意花鸟范畴的重要启蒙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和欣赏中国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本课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进行简单的造型表现。怎样激发学生自信,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2、学情分析 竹,是小学生们熟知但并不常见的植物。他们对竹文化的认知大多来自于诗文和歌曲。

本课所在的章节对应的是小学中段的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随着经验技法的增长,他们具有线描写生的能力。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但缺乏构图意识,笔墨表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表现在欣赏水平上也是有限的。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和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 (2)尝试和探索中国画——墨竹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力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胆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表现墨竹 难点:墨竹的构图及笔墨变化 五、教学方法 (1)欣赏分析法(2)演示讲解法(3)观察交流法(4)评价激励法 六、教学准备 校本教材、课件、国画用具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欣赏示范激兴趣 1、同学们,听着这悠扬的古琴声,此时此刻,在老师的心中正激荡着一股创作热情,想不想看老师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什么呢? 教师范画展示(一枝竹子) (设计意图:采用现场作画的方式快速画出一只墨竹,第一时间

儿童画竹子

儿童画—翠绿的竹子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竹子的功用,感知竹子用处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掌握竹子的基本画法。 3.通过介绍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竹子的特殊特征以及竹子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竹子的画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一张竹子、竹笋的范画、铅笔、油画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竹子的特征和生长过程 1.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小时青青腹中空,长大头发蓬蓬松,姐姐撑船不离它,哥哥钓鱼拿手中。”。(打一植物) 2. 竹子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奉新也是竹子的故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学生说说竹子还可以做什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竹制品,培养幼儿观察的习惯。 如竹竿、竹担、竹筐、竹席子等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竹笛、竹制品、竹玩具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因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访家乡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竹。 3.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 考考你们,谁知道竹子是哪儿来的,(从泥土里冒出来的竹笋长大来的)再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 竹笋是竹子的幼苗,把竹笋切开会发现里面有许多小格子,数一数有几个小格子,就知道这根竹子有几节了。瞧,这些竹子上的短横线就叫节。一根长大的竹子有好多节呢! 由于竹子的中间是空的,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所以竹杆生长速度很快,有些竹子一天可以长高几十厘米,相当于我们小朋友几年长的个子呢。当竹杆长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长高了,开始由杆芽长出枝叶来。这时候,它就算是一棵成年的竹子了,就等于我们小朋友从孩子长成了大人。今天我们发现了竹子的许多秘密。 二、欣赏范画并进行创作 1.欣赏作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画竹子吧,先看看小朋友的作品,想一想竹子排列有什么规律?竹节是怎样的?竹叶是什么形状的?竹子是什么颜色的? 2.画竹的步骤。 ①.画的时候先把竹子的外形特点画出来,注意是一节一节的有续延伸。(先画竹干、再画竹枝、最后画竹叶) ②.再用草绿和柠檬黄涂色,注意竹节中间色比两边要黄 一些。边缘色要深一些。这样竹子看起来就会有立体感了。 ③学生练习,作品评价。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