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第一章导言

1、劳动、劳动力、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

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劳动力: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关系:,除吸收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之外,借鉴社会学、法学、组织行为学和政治科学等学科领域成果,成为了一个跨学科训练的领域。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自然人口增长的经济规律,特别是人口对物质资源消费的影响是其集中要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它更多地将人作为消费者来看待。

人力资源管理:

2、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不能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2)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3)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4)注意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相结合。如运用经济学的工具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化与企业兼并和收购带来的人力资源问题。

3、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问题的价值。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分析)

认识客观现象,说明现象是什么。

两个基本前提:稀缺性;人是有理性的

规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

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现象应该是什么。

实证分析方法预测人们的行为选择

规范研究方法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一)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具体分四个过程进行:

1.确定所研究的对象,分析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搜集资料并把相关事实资料进行分类。2.设定假设条件。所假设的条件虽然可能有一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这些假设条件则无法进行科学研究。

3.提出理论假说。假说是对现象进行客观研究所得出的暂时性结论,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4.验证。在不同的条件和不同时间对假说进行检验,用事实检验其正确与否。

举例:流动率与工资率的关系

提出假说:

如果所有工作,除工资之外的其他工作特征都相同,由于受资源稀缺的约束,工人将愿意从事报酬高的工作。因此,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胜任高工资工作,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他们会辞去低工资工作,而去从事高工资的工作。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低流动率与高工资相联系,而高流动率与低工资相联系。

如果上述假说经过验证,就变成了理论。

举例:教材,P24,附录1-1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是指互惠的交换。互惠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没有人遭受损失的交换,互惠包括三种情况(帕累托最优):

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如果受损者能得到补偿,此种交换即转换成第二种情况。

如果市场成功地促进了所有可能的互惠交易,就产生了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 y)。

劳动力市场是促进这种自愿互惠交易

妨碍实现自愿互惠交易的三种障碍

1.信息障碍

由于信息缺陷或信息偏误;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

2.体制障碍

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实现;3.市场缺陷

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一、名次解释

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的边际成本:即成本函数对劳动的导数,表示完全竞争企业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成本

劳动的边际收益:由收益函数求收益对产量的一阶导数即得,表示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短期:只能改变劳动投入数量的时间范围,在这个时间阶段里资本数量是不变化的

长期:可以改变劳动和资本投入数量的时间范围,但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还不足以改变生产技术

竞争性市场:

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买方垄断企业: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卖方垄断企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

替代效应:是指企业寻求节约使用那些相对成本上升的生产要素,而增加使用那些相对成本下降的生产要素

规模效应:当生产要素A 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 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与生产要素B 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派生需求定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与生产要素B 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 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派生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 技术

2、 时间长短

3、 企业目标

4、 社会制度安排

(3)试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 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1、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企业雇佣劳动力应满足:从一个单位的额外劳动投入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成本。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 P=MP ·P

其中:MP 为劳动的边际产品,P 为产品价格

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就是劳动价格W

所以, VMP=W 或MP ·P =W 即为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条件

2、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W 0 L 0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

1、经行业调整后第m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称为行业调整曲线。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2、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可以看成是行业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即 D=∑dm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曲线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见上题)

(5)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

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由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为完全竞争者,故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仍然等于不变的工资率。

但由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其产品价格不再是一个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1、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劳动的边际产品M P的乘积MR·MP,称为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用MRP表示,即MRP=MR·MP。

劳动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W。

MRP = W或MR·MP=W

MRP与VMP的区别:

VMP=P·MP

MRP=MR·MP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产品价格为常数P,故产品边际收益MR等于产品价格,从而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边际产品价VMP;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函数得到的变动的价格,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是等于更加一般的边际收益产品MRP=MR·MP。

2、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MR·MP(L)=W

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而且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更陡峭。

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

3、卖方垄断企业的市场劳动需求曲线

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就是n个卖方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前提是将劳动市场所有企业简化为卖方垄断企业。

D=∑MRPn

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

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 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因为相同的劳动价格有不同的最优劳动需求量。

(6)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7)试运用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图(a )被覆盖部门 图(b)未被覆盖部门 经济中不完全覆盖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

效果: 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 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8)试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

1、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

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

L0 L

W L1 L0 L

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

2、男女劳动者在同一经济部门中工作,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

3、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第三章劳动供给分析

一、基本概念

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失业的统计概念: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的数量

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期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劳动力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劳动力资源: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家庭生产:家庭起着双重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的实质: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家庭起着双重的作用,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与认为个人直接从物品和闲暇中获得效用不同,该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正是这种家庭生产商品才是家庭效用的最终源泉。一个家庭几乎变成了一个专业化的、生产自身效用的小企业。

交叉替代弹性: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产生影响。

二、简答题

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1)、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1、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族

3、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2)、经济方面

1、劳动者对工作的偏好以及对工资的刺激反应

2、经济周期波动

(3)、社会制度

1、劳动制度

2、工资制度

2、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导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1)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24小时=8小时+16小时

16小时可用于工作和闲暇

(2)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在闲暇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3)影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价格、收入和偏好

3、什么是家庭生产模型?

1、家庭等产量曲线:

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之间组合的轨迹。

工资对家庭所用时间和物品的影响:

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生产,即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技术生产家庭商品;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如在C点生产。结论:

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如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这对理解20世纪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有意义。

4、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

个人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的两个不足:

(1)忽略了家庭背景

家庭劳动联合供给决策的目的是最大化整个家庭的效用水平,家庭中某成员的工资率和收入对其他社会成员劳动供给的影响

(2)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市场工作、非市场和家庭工作、闲暇

共同缺陷是这些模型都是静态分析或者是“一个阶段”的分析,这些模型没有考察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事市场劳动、闲暇和非市场活动的最优时间安排。

5、什么是家庭联合供给?为什么要分析家庭联合供给?

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家庭时间配置的影响:

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将会导致负的收入效应,所有的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工作时数下降。

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时间配置的影响:

1、成员i的工资率(Wi)上升将导致当事人自己工作时数i(Hi)的正的替代效应。工作时数增加。

2、Wi的上升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了替代效应从而影响Hi。工作时数减少。

3、“交叉替代效应”: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对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产生影响。交叉替代弹性=△Hj/△Wi×100%

(1)丈夫工资的上升----替代效应使其工作更多时间----如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妻子工作更少时间----负的交叉替代效应

(2)如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妻子也工作更多时间----正的交叉替代效应

6、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

Question 1:为什么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作?

(1)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因为在生命周期的中期(24—54)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在生命周期的后期闲暇的机会成本最低。

(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因此,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增加的理性反应。

Question2:18-24岁年龄之间的年轻人中市场劳动参与率的下降现象?

(1)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2)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

7、利用劳动供给理论,试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详见ppt)假定: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重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

图示:

8、试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率的大小及其变动方向对个人收入和消费会产生很大影响,并因此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边际税率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其决定了边际处的闲暇价格

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的比率。

适合于评价收入效应,其决定了是富了还是穷了

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也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闲暇比较便宜些);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因为比以前相对更穷了)。减税时的两个效应恰好相反。

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对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

1、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特征与类别?

概念: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特征:

(1)是一种无形资本;

(2)具有时效性;

(3)具有收益递增性;

(4)具有累积性;

(5)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类别

(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培训活动;(3)健康水平的提高;(4)对孩子的培养;(5)寻找工作的活动;(6)劳动力迁移。

2、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类型表示的是怎么样

的含义?

奥多·舒尔茨:他把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和人力资本联系在一起,代表作为《论人力资本投资》。其观点有:

○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

○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的.

3、在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成本

大学的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

货币成本由两部分组成: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学杂费、书本费等,是接受大学教育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成本,也称为机会成本,是由于上学而无法去工作而放弃的收入。

非货币成本是指由于上大学所承受的心理成本。

(2)收益

上大学的总收益也包括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就是从终生收入来看,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一生得到的收入总量的部分。

非经济收益包括由于上大学而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所带来的生活兴趣的广泛等。

(3)成本与收益的模型分析结论

1、其它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

2、其它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

(4)影响评估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的因素:

1、现实生活中,能力与学校教育在获取高报酬时都能发挥作用。

2、人们时常忽略了构成报酬的福利部分,或者没有考虑某些工作的心理收益,而这些工作往往能给人愉悦的感受。

3、个人的职业选择问题

4、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应怎么样安排他们的成本和收益?

(1)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例如教授基本阅读技能、指导秘书如何打字及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等。

企业一般不愿意为员工提供适用性很强的普通培训,这一类培训任务往往交给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完成。

如果企业提供普通培训,一般是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个低于本来能获得的工资更低的起点工资。

(2)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在此条件下,员工的辞职率要低于普通培训条件下的员工的辞职率,因为受训员工承担了一部分培训成本,而且由此得到的特殊技能还不被其他企业所接受。同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