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学案A1

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学案A1

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学案A1
课题3 制取氧气导学学案A1

北林区兴福一中“导学·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导学学案

8.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课题3制取氧气的教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探究分解H2O2制氧气反应中MnO2作用 (第二课时) 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郭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合理性,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情感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识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讨论归纳法→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五、教具准备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木条、酒精灯、火柴、药匙、试管夹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探究分解H2O2制氧气反应中MnO2作用[引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那么你们知道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些物质?学生:有高锰酸钾、氯酸钾、双氧水。那么在这几种方法中都有一种物质为二氧化锰,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从而导入本节新课题。 [板书] 课题3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用课件呈现]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课题3制取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具准备: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制取氧气的原理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演示] 实验2-5 (一)、用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分解制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加热K 2MnO 4+MnO 2+O 2 (二)、用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演示]1.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 察木条是否复燃?待上述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 现象: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有氧气放出。 2.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不变。 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而自身化学性质不变。 [分析] 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 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提示: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提问] 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催化剂(又叫触媒):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导学案使用课题的阶段总结

中学英语阅读课学案使用课题的阶段总结 (2015.3—2015.10) ———如何使用阅读课学案促进有效教学今年是我校使用导阅读课学案的第六年,作为体现我校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个窗口,阅读课学案是实现教师共享共赢的举措,是控制作业量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招,阅读课学案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工具。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每月例会情况 本教研组确定每周四为课题活动日,本组每位教师都能够做到积极参与每次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阅读课学案编写的心得体会和阅读课学案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做到每次例会都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并做到有主题,有记录,有反馈。 二. 加强对阅读课学案质量和使用情况的监控 各备课组成员有明确的编写和校对的任务,在每单元开始教之前编写好本单元的阅读课学案并发给学生。备课组长对对印刷的阅读课学案留底。教导处每月组织学生对阅读课学案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记入每位教师的平时个人考核表中。每学期组织校外专家、教研组长、学生等对阅读课学案进行阶段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各备课组对课堂教学中阅读课学案与教材、阅读课学案与多媒体的关系,阅读课学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阅读课学案如何合理使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学期结束每位成员进行阶段总结并在例会上进行交流,选出有见地有新意的在学校的教师论坛进行交流。 三. 开展阅读课学案导学的体会 评价阅读课学案的最终标准是它的实践效果。一个优秀的阅读课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2)紧扣课标,

开阔眼界;(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阅读课学案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是阅读课学案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会学习的素质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结果来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阅读课学案的设计,以便使阅读课学案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应该更多地与阅读课学案内容发生联系。 “阅读课学案导学”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由于教材和讲授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学生理解困难是极有帮助的,另一方面阅读课学案的使用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减心理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阅读课学案设计和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年级的特点。年级之间的差异也需要引起重视。我们认为年级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的差异造成的,也与学生使用阅读课学案时间长短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课学案和教学过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应该对学生进行如何使用阅读课学案的指导,以便使阅读课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阅读课学案”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使用阅读课学案? (1)拿到“阅读课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问题)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要解决“阅读课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完成“阅读课学案”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阅读课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阅读课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对于做错的题目要整理在错题本上,在学期结束时作

人教版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精讲学案

八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精讲案 沉默在地底,散落在天际,是迸射火花的助燃剂,也是你赖以生存的空气 ——by O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过程。 2、掌握收集气体和验满的方法。 3、认识分解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区别。 重、难点:实验的的反应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方法。 二、课前回顾(2分钟) 1.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比空气是否易溶于水 2、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无味气体是氧气? 三、精讲点拨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制取和收集装置】如图所示: 【合作探究】气体的收集和验满方法(以收集氧气为例) A、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和有关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法收集; ②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法或法收集,使用排空气

法收集氧气时,导管需伸入接近集气瓶的底部,目的是;使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集气瓶中的水一定要装满,不能留有气泡。 B、验满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将放在集气瓶口,若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时,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3、【操作步骤】 ①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操作是,若,则装置不漏气。 ②装:将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平铺:原因。)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目的是。 ① 定: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用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约处,且试管口要(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流炸裂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① 点:将集气瓶中盛满水,连同玻璃片一起在水槽内,点燃酒精灯加热。先对试管,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固定加热。 ① 收:当时开始收集,当集气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瓶子移出水槽,放在桌子上。 ① 离:把导气管撤离水槽。 ① 熄:熄灭酒精灯。 4、【实验现象】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快速记忆】:谐音记忆法:每步操作提炼为一个字分别是:查、装、定、点、收、离、熄,然后进行谐音串联处理:茶庄定点收利息。 口诀要领: [查]气密性要先检查,[装]装入药品塞棉花; [定]底高口低略倾斜,[点]开始加热等移动; [收]均匀气泡排水法,[离]撤管[熄]关灯去残渣。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43更新时间:2007-12-10文章录入:admin ] 一、前言 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主战场,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重要性的降低,如果单纯以减少学科教学时间、牺牲或者降低学科教学质量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那很可能是得不偿失,学校也会因此而承受来自社会、家庭甚至是学生本人的巨大压力。如果课业负担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再增加其他的课程和活动,势必造成原有的教育活动抢占时间,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决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我校就是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设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他们首先分析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等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认为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链条是不合理的,仅仅凭借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就学生而言,尽管有教材做依据,但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什么、怎么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使学生沦为记笔记的机器,课堂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而且由于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只能借助于各种教参,即便如此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目标不明,负担加重等。据此金华一中的领导和教师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种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 。从此,学案教学法的研究就作为本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集中了全校的优秀教师集体攻关,1998年在初步总结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申请并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我们认为,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尽管开展时间不长,但很快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99年5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从“培养学生的自主人格和主动学习能力”高度报道了我校开展“学案教学法”研究的情况,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说“学会求知”的关注,中小学教育界也开始受到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强调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近年来以各种“导学”名目出现的教学研究也不断面世,如“目标导学” ,“目标导向教学” 等。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导学案(含答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i.实验室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1)过氧化氢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锰酸钾――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锰 ---- > 加热 发生装置:(1)固 一固加热型: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用该装置;(2)固一 液不加热型: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用该装置。 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_____________ 溶于水, 可以用排水法收集;(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带火星 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__ ,观察到木条____________ ,说明 已收集满。 2.催化剂 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______________ 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注意: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如塑料抗老化剂则是减慢老化速率的催化剂。 3?分解反应 定义: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 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物质的反应。(AB-A+ B) 4.氧气的工业制法 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 过程: 贮存在蓝色的瓶里 基础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不选用的药品是( ) A .高锰酸钾 B .过氧化氢 C.氯酸钾D .空气 2. 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A. 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B.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 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 .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 (荆州中考)关于催化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减少 B. 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增加 C.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 .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4.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占燃 A .铁+氧气――亠四氧化三铁 B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点燃,_.八山 . C.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通电 D .水----- 氢气+氧气 5. (常州中考)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6. (南京中考)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 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 。 (2)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 (填字母)。 ⑶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用如图E装置来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气泡__________ 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 的集气瓶,开始收集。 三、中档题 7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镁和碘反应时,无明 显现象,若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反应,且反应前后水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未改变,则上述反应中水是() A .反应物 B .催化剂 C .生成物 D .不相干的物质 8.(玉林中考)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B .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C.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 .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知识管理氯酸钾 空气降温〉液态蒸发〉 加压空气> "氮气 、液态氧 蒸发、加压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13课《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 氧气 (2)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实验步骤】 (一)研究讨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可用七个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注意:(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并向试管中装入药品高锰酸钾,在试管口塞上棉花团。 (1)在装满水的集气瓶内,如果有气泡会有怎样的影响? (2)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大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1)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伸入试管中的导管不能过长,应微露胶塞。为什么? 4、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注意:物质加热的原则:先均匀,后集 中。 为什么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的移动?然后对高锰酸钾部位进行加热。 5、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注意:为什么要在气泡连续出现时才开始收集? 或说刚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立即收集? 6、离: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拿出。

7、熄:再熄灭酒精灯。 注意:实验完毕后,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探 究点三 分解反应 提出问题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交流讨论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 →A+B 。 探究点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 提出问题 工业上是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也是用化学药品反应制取的 吗?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分离液态空气法 (2)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氮(-196℃)和液氧(-183℃)沸点的不同,采用 蒸发的方法将二者分离开来。 (3)过程: 知识拓展 实验室制取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取氧 气,将空气成分分离,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随堂检测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铁+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B.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C.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D. 水??→?通电氢气+氧气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历史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老师、课题组成员,大家好: 《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经过课题组的精心筹备,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关怀下,在各位历史学科教师的参与下,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本课题研究组向大家宣读本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掌握历史史实,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如何设计导学案,怎样在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导学案来达到乐学高效的目的呢?这一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为宗旨,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及其运用,力求让教师轻松的教授,学生快乐的学习。 二、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历史课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 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促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较色,转变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二)应用方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打造乐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明确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了解哪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解决,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学获取新知,来达到高效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重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新)第2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 精品导学案

课题3 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2、通过对碳、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3、通过催化剂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 过程与方法 1、在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 通过实验逐步让学生认识化学,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习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分解反应。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学习用品】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试管、木条、酒精灯、棉花、塞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氧气制取的方法:○1工业制法:。属于变化;○2实验室制法:、 、。属于变化。 2、在化学反应里能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和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 3、叫做分解反应。 4、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是:。 二、合作学习 2、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P38的探究)

(1) (2) (3) 结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讨论: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 双氧水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是什么? (3)讨论:总结催化剂的概念、作用 3、补充实验: 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展示实验视频) (1)实验步骤: ; (2)注意事项: ;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讨论: a.三个原理有什么共同特征,所属的反应类型是什么? b.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若加入少量高锰酸钾,为什么也能迅速制取出氧 气? 4、分解反应概念 5、工业制取氧气原理: 。 自主检测 1.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 )。 A .通电使水分解:O 2H 2↑+↑22O 2H B .过氧化氢催化分解:2 2O 2H ↑+22O O 2H C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42KMnO ↑++2242O MnO MnO K D .氯酸钾加热分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分解反应 B .加入二氧化锰可使氯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增加 C .加入二氧化锰可使氯酸钾分解温度降低,且加快释放氧气的速率 D .用酒精灯加热时,应把受热物质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 3.某同学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①没有给 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潮湿 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④忘了加催化剂 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 ⑦二氧化锰中混有可燃物 ( ) A .全部 B .除④外 C .除⑥⑦外 D .①②③⑤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液态空气制氧气 B .加热氧化汞制氧气 C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D .植物光合作用制氧气 5.将混有少量氯酸钾的高锰酸钾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 中剩余物质共有( )

学案导学_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校发展的需要。长清区乐天小学地处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区内,2005年建成,生源来自13个搬迁村失地农民的子女和外来务工的子女,建校6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诸多省、市、区级荣誉称号,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成为摆在学校领导集体和全体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通过论证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使学校发展更具竞争力。 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编排内涵,将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支离破碎的枝叶,师生课堂教与学出现了许多无效行为,致使许多应该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完不成,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

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优质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良方,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教学模式是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的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从课本到课本,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得昏昏欲睡,教学模式陈旧、呆板。教师千篇一律、积年累月的教,学生届届如留音机的复制翻录,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为适应新课积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有效课堂的构建,这也要求我们打破常规,另辟溪径。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机械地讲课本,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没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收新知或学点东西。学生完全是在被动中的学习,不愉快中被动接受,其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无从施展。 (3)“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

课题3 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分解反应,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重点、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的示范。 2.催化剂的概念是教学难点。(非重点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氧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有时,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很高,我们经常需要较纯的氧气。那么,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呢?本节课中,我们将简单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板书】 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低,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是把氧气加压到1.5×107Pa,并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氮气贮存在黑色的钢瓶中) 原理:利用空气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物理性质),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氧气分离出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过氧化氢分解: 【实验2-5】 实验现象结论解释 (1)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缓 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2)在试管中加入5mL 5% 的H2O2溶液,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 否复燃?木条复燃 过氧化氢在加热时能分 解出氧气 (3)向盛有5mL 5% 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试管木条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遇二氧 化锰时能分解出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2?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二、研究目标 1 ?探究基于导学案下课堂教学案例的特征和研究方法 2.通过案例研究,改进和完善导学案教学的方法 3.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 1.导学案下的教学案例的特征 2.导学案下的教学案例的行动研究方法 3.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通过参考、阅读、借鉴相关文献书籍,研究设计更符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的教学案例。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际,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观察,确立主题,开展案例分析研究,整理教学案例资料,撰写论文,并把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完善“导学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成果,成果形式为论文。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总结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提炼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五、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完成 时间 负责人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论文 子课题六:基于以学定教理念的导学案设计的研究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 .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以学定教”是以学生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2.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二、研究目标 1.提高教师导学案的设计水平; 2.促进教师工作中的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 1.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基本要素:问题设计、情景设计、教法设计及多媒体使用设计 基本结构:教师寄语、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 2.导学案设计常见流程和方法 3.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4.课堂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过程、方法 1.调查阶段。2012年1月-2月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的研究 赵勤友 (安宁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云南昆明邮编:6503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悄然兴起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对现行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高效课堂,引起了教育界的强力震撼,许多地区、学校纷纷揭竿而起,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安宁毫无例外也在其中。各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基本上都基于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为手段进行的。部分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制上由于缺乏理论支撑等原因,导致出现一些误区及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调查,行动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注意的问题及模式,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导学案”,激发学生强力的探究欲,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策略、注意问题及学生喜欢的模式。1、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2、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原则策略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根据不久前亲身到山东昌乐二中的考察学习,并对李炳婷所写的《高效课堂22条》学习,对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共有的一点就是以“导学案”、“课堂指南”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成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前提。通过上网查看,小学数学“导学案”也层出不穷,各地一些小学也对“导学案”的设计做了尝试,“导学案”样式也颇为较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导学案”编织成“新教案”;“导学案”习题化;重“显性”轻“隐形”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将设想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上探求一些编制的原则、策略,建构一定的模式,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导学案课题中期汇报报告

乌市三十七中中学数学组课程改革研究课题 《七年级数学以导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 课题研究中期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我校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建设,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世界上,各种群体成功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中心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我校中学数学组根据当前形势及上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学习、探究、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成绩提高很不明显,总结以往经验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我组提出尝试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以“导学案”为载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此,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现对前阶段研究进行总结。 一、课题研究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