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究概要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究概要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究概要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究概要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究

——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涵义进行了定义,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阐述。接着从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入手,分析了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引进市场机制、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树立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理念等方面提出了郑州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实施建议,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相结合的角度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提出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郑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问题

1.1 基础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限定了空间适用范围的“基础设施"。它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部门。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讨论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三个方面的服务:一是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及管道煤气;二是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三是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以及机场。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内容,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总的来说,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六大系统,即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防卫防灾系统。

1.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和作用

1.2.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服务的公共性和两重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对象不是特定的或个别的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它是面向整个城市的、社会化的公用类准公共产品,即为其服务的公共性。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既是城市各行各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又是城市居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它同时具有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职能,即为其服务的两重性。

(2)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

城市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不同,它的建设和经营不仅可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即为自身取得盈利,而且,它还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外部经济性。譬如说道路桥梁设施的建设,通过收取养路费、通行费、过桥费等回收资金后取得盈利,这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道路桥梁的建设,为使用这一道路桥梁的部门和单位加快了生产周转,降低了运输成本,节约了燃料消耗,从而这些部门和单位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这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生产带来的间接的经济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还产生环境、社会等综合效益。如城市的供水、能源设施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城市的交通、能源、通讯、防灾、绿化等设施,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维护秩序、保障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作用,既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3)运转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众多独立的经济部门和行业,但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不是简单相加的组合。首先,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产和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一般条件,它是城市各种经济、社会、物质实体的支撑系统和承载体,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容量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在质

量和数量上、空间和时间上,城市基础设施需要与城市的发展保持协调。其次,城市基础设施是从劳动资料中分化出来的生产力因素,而生产力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人流、物资流、能源流、信息流的输送系统,环境和安全的维护和保障系统,使得它与内部各个分支系统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有的设施还可以彼此替代,有的设施还应该彼此衔接。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及城市基础设施内部,这种有机的结合和联系,使他们成为城市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大系统。

(4)建设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而且大部分还是地下工程和基础工程,需要提前安排。同时,城市的生产和人口一般都是逐步增长的。而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供水、排水、供电、煤气、热力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它们不能因需求的少量增加而随之作相应的扩大,只能按一定等级跳跃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和各种管线,建成后如需拓宽和增容,工程难度增大,拆迁费用昂贵,还会影响其他设施的正常运转,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适当超前。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其他建设同步形成和协调发展。

(5)经营的多样性和垄断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化的公用类准公共产品,它的经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千家万户的生活。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多样性体现在它可以由地方政府组织公营企业经营,也可由地方政府委托私人企业经营,或者虽然由私人经营,但政府部门在行政、经济、法规方面实施必要的统一管理,并尽可能避免在同一地区范围内重复建立和经营同类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在经营上还要加强管理,避免浪费性竞争,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垄断性主要体现在同一区域内,城市基础设施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其经营效率也越高。例如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等,要求具有复杂、统一、完备的产品分配传输网络。在网络某一点上投资所获得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流量和其它点上提供服务的能力。例如,水电气等能源网络中,能源生产设备的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整个网络将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的能力。

2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青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人口735.6万人。郑州交通、通讯发达,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机场的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邮政电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一个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兼具的综合性重要交通通讯枢纽。郑州商贸发达,是国务院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一大批高档次、多功能的大型商贸设施和辐射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就有30多家;每年在郑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国内外万余家商贸机构在郑州设有办事处或经营场所。

截至“十一五”末,郑州市财政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00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年底的262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31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6.4%;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8

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963公里,公路通乡镇、通村率均达到100%;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人均住房建设面积达到26.6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2.1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分析

2.1.1城市能源系统发展现状

1 电力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生活用电所占城市用电的比重较低

2 燃气建设加强,燃气普及率高

3 供热能力提高,但是供热总量不足

2.1.2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增长速度低于汽车交通增长速度,城市交通设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2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缓慢,人均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目低

2.1.3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现状

1 园林绿化覆盖率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所增长

2 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

3 城市环卫作业方式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

4 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差

5 工业固体废物总量增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6 郑州地下水源未受到污染,河流水和地表水遭到污染

7 郑州城市环境噪音高于国家标准,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2.1.4水系统发展现状

1 城市供水普及率高,但是城市供水量不足,人均日生活用水偏少

2 城市排水系统设施不够完善

3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能力有限,处理率较低

2.1.5邮电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1 邮政业务多样化,但是邮政网点和邮政总长度增加较缓慢

2 通信设施发展速度快,网络加快了信息系统的建设

2.1.6安全防灾系统发展现状

1 加快气象业务系统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气象服务

2 以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为重点,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3 强化震情观念、完善监测设施,加密观测,科学判定和正确处置地震异常信息,提高城镇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2.1.7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状况分析

1 人均拥有城市建设资金偏低,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较低

3 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的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资和国内贷款

2.2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供求矛盾突出

从总量上看,所有的基础设施都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郑州市的城市供水严重不足,人均用水量只达到全国平均生活用水标准的50%,严重影响了生产和人民生活。公交车拥挤,交通堵塞严重等等,引起了各界的强烈不满。从结构上看,由于投资配置不当,基础设施失衡也较严重。表现在交通上路少车多,车辆中公交车少人多,基础设施供给的短缺,已严重影响了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如空调器、热水器、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受电力供应、供水、道路限制,不能满足社会居民需求而阻碍了进入家庭生活的速度,这又反过来影响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 企业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低,供需两方权力和义务不匹配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的经营采取了国家垄断的形式。政企不分的特征形式,国有国营的单一经营方式,统收统支的集中财务制度,公共产品较低的价格水平,使得那些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很少拥有其顺利经营和财务的自主权,也很少为其工作负责。因为效率低下所造成的亏损,完全由增加预算款来弥补.。这种体制不仅造成城市基础设施企业运营效率低,也导致了服务质量差。消费者在这些供给

产品的质量、数量、品种以及服务上,没有选择权,从而造成供需双方的关系比较紧张。

3 价格体制不合理,消费者没有知情权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产品价格体制的基本格局是:供水价格和公共交通价格实行提价申报表制度。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有关价格由国家计委管理,全国336个大中城市的煤气价格属于向国家计委备案项目,但总的说来,价格体制实行单一价格,价格构成,差价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优化目标。价格构成,是指价格由哪些部分组成,合理价格构成应是各部分的性质和数量符合产业生产耗费的特性,从而有效地引导资源配置,接近预期目标,现行价格构成不合理的突出表现是不论其成本多高都予以承认。差价体系不合理,主要指相当多的消费者分类差价既未与供给费用挂钩,也未体现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作为局部供求均衡的调节机制,任何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差价体系,如批零差价,季节差价等,其具体功能,或者促进流通,或是缩小淡旺季供给与需求的差额,最终使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得到合理的配置。例如燃气、自来水价格国外大多实行两部制,即一部分按容量或日需要量计数,一部分按实际用量计收,以分别反映生产成本中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影响,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至今仍维持单一的以量计收制。此外,运用价格杠杆来促进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国外正日益受到重视。如城市供水,很多国家己经或正在着手推进累进式水价,既对同类型的用户核定相同的消费量上限,超过上限部分价格实行累进式递加。

4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间协调不够,配套能力差

宏观上缺少统筹规划,重复建设多,单纯追求“政绩”的工程多,没有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果。如管网与管网建设之间,管网与路面建设之间,线缆铺设与路面之

间,各小区供水的二次加压,公交车与出租车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谋政的局面,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人力物力浪费。

2.2.2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垄断经营是其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完全由政府包下来,并且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任务由政府下达,价格由政府确定,亏损由政府补贴,企业经营者由政府指派,政府过多地参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而且政府往往又以行政命令方式让企业承担大量社会责任,企业也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可见政府从观念到行为上依然将基础设施涉及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公共福利,管理方式上尚未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这种方式下,各企业既要承担共定社会义务,又不能按市场经济法则办事,既要与其他企业一样进行生产经营,又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结果导致政策性亏损掩盖了经营性亏损,经营性成果又被政策性亏损所掩盖,两种性质的亏损混淆不清,责任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思想,更谈不上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

2 投资渠道没有按市场化运作

目前,郑州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5种途径:①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简称城建“两项基金”,②国家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拨款,③地方财政拨款,④城市设施经营性收入,⑤其他收入。其中,唯一规范且固定的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仅为“两项”资金这一途径。但是“两项”资金由于税率低,税费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其资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城建资金需求的增长。因而要建立新的多渠道

筹集资金的体制,采用国外引资,股票市场筹资,盘活资产存量等方式并使其制度化,鼓励企业自我发展地增加企业自筹资金的能力。

3 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统一协调,统一规划

郑州市在城市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在整体布局上零散开发,没有一个长期的城市建设规划,造成在行政管理上各负其责,互不通气。城市建设许多项目,始终受到上下届领导意志的左右,使所谓的规划一改再改。城市基础设施是以其相互联系的设施形成网络系统实现其服务功能的,它与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其他设施构成有机联系。城市规划是城市中各项组成要素的综合,是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依据,是指导城市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科学安排城市各项建设并保证各项设施正常运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郑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因此在今后城市建设中只有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4 立法滞后,宏观调控不利

近几年来,郑州市通过减政放权,许多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从事经营活动。但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外部性。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人民健康受到威胁,许多环境指标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只注重本部门的经济效益,忽视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严重不足。但是由于经济立法的滞后和执法的不严,主管部门的管理手段单一和调控力度不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速度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在有些领域表现得还很严重。如地下管网重复建设、给水排水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的速度和车辆增长速度比例失调、公用通讯与专业通讯网建设不能很好协调。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不再充当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指挥者,但是却也没有担负起裁判员的重任。

3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创新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机制

郑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借鉴国内外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运营体制的全面创新。

3.1.1认识观念的创新一树立使用有偿性和经营管理企业性的理念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受计划经济体制作用时间较长,旧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建设项目从决策、规划、筹资及施工等每个具体环节几乎都充满了计划经济的影子,充斥着政府行为的味道,受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影响明显,极易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损害运行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即为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应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任何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包括城市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城市公交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等,要服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对其推行有期、有偿使用。

3.1.2运营机制的创新一引人市场竞争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其运营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

“特许权”垄断生产。所以,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引进竞争机制,必须也只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中具有非自然垄断性的业务。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也应进行环节和业务上的适当分离,实行“管一块、放一块”的方针。以城市电力的市场和供应为例,在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业务等环节中,发电和售电业务具有明显的非自然垄断性质,可以将其分离出来,通过开放投资、生产、经营和销售市场,吸引各种投资者参与竞争经营;输电、配电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仍具有自然垄断的业务特性,应仍由政府特许的垄断企业供给和经营,实行政府管制,确保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足额和优质的。

3.1.3投资体制的创新—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开辟多种投资渠道

稳定、多渠道的投资资金供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保障。要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引进多元投资主体,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的财政资金投人。城市基础设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必须由政府来投资,这是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企业的经营收入再投资。引进多元投资经营主体对其实行企业化经营,企业在为社会创造外部效应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三是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及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筹资。政府财政贷款及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低息贷款.对于约束公共企业经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四是吸引民间资本投人。为民间投资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广东省提出,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和国家未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都要对民间投资开放,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能源、交通、供水、污水处理

等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建设。五是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外资应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投资来源渠道。

3.1.4经营体制的创新一政府退出可经营性项目的经营,对非经营性项目实行补贴,并加强市场监管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具有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长或不可回收的特点,对基础设施经营企业进行某些补贴,可以弥补其巨大的固定成本,保证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因此,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同的经营项目,采取不同的补贴方式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有序发展的必要措施。根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可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当经营无收益或经营收益小于投资成本时,政府就应当对其进行补贴,这是保证运行的前提条件。

3.1.5是价格体制的创新一确定社会边际成本定价准则,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收益”水平

价格体制创新就是要尽快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无偿使用的观念和做法,倡导和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的有偿使用机制,并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辅以必要的政策性收费的价格体系,通过价格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经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有一定的“收益”。同时,通过充分运用价格导向机制,一方面做到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的导向,通过较低的税费、较高的产品服务价格,引导社会投资投向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调整城市基础设施的存量结构以减轻基础设施运营压力,实现“以城养城”;另一方面是对市民和企业消费的价值取向的导向,通过增加收费或采取递进价格,鼓励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3.2树立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理念

基础设施管理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不但能够节省政府开支,也使得政府能够腾出更多精力、更多资金扩大基础事业的规模,提供更多的服务,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使百姓获得更多的服务;而且可以更多地吸纳社会资金,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基础事业投融资体制,缓解和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导致发展滞后的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强后劲。因而,要实行产业化就得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3.2.1逐步使基础设施经营和管理企业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

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产业化是基础设施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凡是能交给企业建设和经营的项目应该尽可能交给企业。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让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展开竞争,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建设直到经营管理都比政府直接管理有效,特别有利于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

3.2.2制定正确的有偿使用或消费政策

城市基础设施及产出既然是商品,对它的使用和消费同样需要进行交换和补偿,实行有偿使用、合理收费。所以,改变不合理收费的情况,适当提高某些项目、特别是资源性基础事业收费,如自来水的收费标准,是合乎市场经济原则的。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总的趋势是城市基础设施中有偿使用的范围和项目将不断扩大和增加。当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殊性,使用和消费是多层次的,例如,一个车站建成后.运输公司使用车站开展运输业务是使用者,旅客乘坐汽车同样是使用者,对他们如何收费?收取多少?这在具体实施中都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进行认真的研究,制定正确的政策。总之,基础设施事业的收费.既是重大而又复杂的经济问题,又是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不能借有偿使用之名而搞乱收费。

3.2.3实施合理的价格政策

城市基础设施属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其定价要比一般产品的定价复杂得多。它既不能完全根据成本定价,又不能按照市场供求形成价格,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照顾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由于定价关系到各个方面的利益,须做到科学评估、合理分摊、合理折旧、合理定价。

3.3运用社会主导型城市管理模式管理城市基础设施

针对现阶段城市转型期的特点,城市管理方式应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积极推进城市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城市管理机构,创建城市建设投入新体制。城市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系统工程,是多种方式方法同时并用的管理行为。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人们受不同的管理理念制约,其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点、特征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前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于受“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影响,城市管理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千万个企业的物资供给、资金拨付、人员配备、产品生产和销售等诸方面严密的、直接的协调、组织,比较忽视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公共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建设、管理,形成了“经济主导型”的城市管理模式。这种城市管理行为的偏离,造成了城市经济与社会系统运行的失衡,以及城市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的低下,延缓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经济主导型”城市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管理的行政性。因为这种管理活动是通过行政区域和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方法实现的,在这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强制管理为特征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这个城市经济运行的细胞,在各级政府指令性计划和各种政策、命令的束缚下活动,丧失了经营上的独立性,成为各级政府机关的附属物。政企合一成为必然,政府的政治功能、经济调控功能和国有资产功能融为一体。

“经济主导型”城市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城市政府舍弃了社会管理,只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协调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生产性、社会性和超前性。片面地强调城市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强调“先生产、后生活”,造成了城市文化教育、科技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投资少、发展慢,与城市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既阻滞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不利于城市系统的协调运行。另外,由于城市管理是通过行政区域和行政组织进行的,这样就造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和部门分割,协作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布局、结构和协调上的分割,导致大量社会劳动的浪费。这种城市管理方式必然助长城市政府不必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诸方面发展的协调和结构优化,片面追求城市工农业产值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的行为,从而不可能实现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的、科学的管理。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势在必行,城市政府不应该也不能直接经营或管理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此时,要保障城市系统的稳定、协调和高效运行,城市政府的管理功能只能是在宏观上促使和保证城市经济系统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健全和完善,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这便意味着当前城市管理方式的重心应转向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共同外部环境和条件,即侧重于“社会主导型”管理。城市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而主要是通过运用经济和法律机制调控市场运行及社会活动,间接地作用于各个企业和团体、个人的行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式从“经济主导型”转向“社会主导型”,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要求。现代经济运行的规律,一方面要求保证商品生产者经营的独立性,使他们能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比如市场竞争、银行信贷、缴纳税费等方面的公正和平等。而这一切只有城市政府才有能力和权威从宏观上给以控制、协调和保障。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通向未来之路 宁波市市长张蔚文 一、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进入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整个世界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势头强劲,信息化成为各国和地区开展经济科技竞争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和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么一种大的背景下,从现代化与信息化关系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信息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那个都不开信息化” 。因此,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除了具有传统资源配置中心、生产控制中心和经营管理中心等功能外,还必须是一个现代化信息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增强,将越来依赖信息化水平,依赖于信息化基础设施。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早在 1993年,美国政府就发表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提出在全美建设通达全国各地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完成美国从工业时代

向信息时代的过渡,开发更大的潜在市场,从而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展。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掌握世界经济竞争先机的枢纽。加快城市信息化基础施建设,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2.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是 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 城市基础设施在传统概念主要包括:市政、环卫、公交、供水、供热、供等,或者说传统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在上述几个方面。而 21世纪,人类社会将从 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环节。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把人、家庭、学校、图书馆、医院、政府与企业一关联起来,可以获得各种各样公用和专用的信息资源,可以传送音频、数图文、视像和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用户所需的不同应和不同性能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交流,进行学生活、办公,开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电子商务,将改变企业竞争和运作,改变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信息高速公路是人们通向未来之路。信息基础设施应该为 21世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3.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城市信息化的内涵很丰富,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基础设施作为载体,所谓有“ 路” ,才能跑“ 车” , 才能有“ 货”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径,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网络应用环境,激发需求,营造市场, 大大促进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赖于信息化基础设建设,政府、企业、家庭上网,将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能够使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快速。 标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一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二加强我国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1、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难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来。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相关单位的力量。还可以结合土地的收储和代建项目,做大强融资平台。 2、解决拆迁制约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探索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通常是指为城市社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在《中国经济大词典》中解释为“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主要是指为了生产、流通等各部门提供服务的一些设施和众多部门之和。“基础设施”不仅包括机场、铁路、各级公路、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一般认为,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了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物质生产的需要,并向其他单位以及城市居民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同时也是属于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在整个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延伸。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阶段,经历了多方面的探索。1949年建国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绝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采用了建设单位自营方式,建设、施工合二为一。1952年初,国家出台《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脱钩,实行甲乙方合同制,这种合同制主要通过行政计划安排,不是严格的经济合同关系。195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改进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几项规定》,提出了投资包干责任制。但到60年代初期,工程指挥部方式取代了投资包干制,并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主导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权力、运用行政手段实施工程建设管理[2]。 第二阶段是整个80年代。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此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个80年代成为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1984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相继推行了建设工程招标承包制、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和工程承包公司制。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行业普遍成立了各类市政工程专业承包公司,并按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实行建设、交通、环保等分工协作的行业行政管理。在这一系列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强调了公用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从工商业利润中提取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部分用于城市建设等等。以桥梁道路征收通过费为开端,施行“贷款建设、收费还贷”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开辟了城市综合开发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加入WTO后,为使我国的经济早日纳入为提高基本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国家计委于1992年下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对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的范围、组织形式、相关职责等做了原则规定。1996年,国家计委出台《关于实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是什么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九江县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扩大城市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做出如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九江县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现有经济及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优势,把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全面推进,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的有益方式。截至2008年底,城区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9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绿地覆盖率达25%,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品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推动了九江县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长远,规划先行,把握县城发展定位 九江县是六十年代市县分家后从市区搬迁到沙河来的,是在新城镇这样一个小规模集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一历史原因,给

城市发展留下了先天性不足,随意性大的病根。过去城市建设谈不上有什么完善的规划体系。近几年以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依托、服务、融入九江市中心城区的思路,结合近城优势和交通方便、人口较多购买力较强的实际,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现场勘察论证,对县城的功能定位、区划布局、道路景观、重点工程等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编制了《九江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到2020年之前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规划方案把城区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四大部分,规划面积达22.53平方公里,规划骨干道路框架,以路为线,以交叉口为面,立体发展城区,把老城区定位于商贸居住、新城区定位于综合服务、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定位于工业制造,并按照功能分区,逐区落实控制性详规。同时,九江县还编制了消防设施、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网、物流仓储、集贸市场等若干专业性规划。打下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 (二)加大投入、着力“还账”,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由于建城的历史原因,城市建设的先天不足,九江县城市建设较

关于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

关于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 市住建委 今年,市委在六届七次全会提出创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市,为全面深化创建工作,住建委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五城同创”之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创建、“十二五”中期(即2013年6月30日止,下同)规划完成情况、我市城镇化进程、基础设施应急谋远的需求、资金保障和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廉政要求,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规模、时序、资金及管理问题,为创建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市提供参考。 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 设(本文仅研究主城区工程性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 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住建委组织建设的工程性基础设施主要有排水(污水处理)、城市交通、环境、防灾等系统,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涵、人行道、排水(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燃气等内容。 目前,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无明确的定量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将各类城市创建标准作为参考,评价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建设规模。在这些城市创建标准中,主要是以城镇人口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和与建成区的比值即设施的密度来衡量。如人均道路面积和城市道路的每百平方公里密度是考察一个地区城市道路建设水平。 下面,按照这一方法,来确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为估算未来的建设规模提供依据。 1、人均道路面积标准。人均道路面积是指按城镇人口计算平均每

人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面积是城市(县城)路面面积和与道路相通的广场、桥梁、隧道、人行道面积,人行道面积按道路两侧面积相加计算,包括步行街和广场,不含人车混行的道路。参照国际上现代化城市人均12平方米标准,后来该项指标被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目标值。 2、园林绿化建设标准。当前,我市正在开展“五城同创” 其中“国家生态园林城”标准是“五城”之中与基础设施建设最密切、考该范围最广、标准最高的城市创建标准,生态园林 城申报必须以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且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3年以上为前提。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参考这一套标准,具有权威性,既可以为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向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这一目标而努力。(见附表 一) 3、排水及污水处理标准。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根据这一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水(污水处理)规划。 4、燃气设施建设标准。国家目前对燃气设施建设无定 量标准,同时各类城市创建中也未涉及此标准。按照“十二五” 规划,到2015年末,新建铺设天燃气管道87公里,天燃气年用气量11.2亿立方米,增加天燃气用户14万户,逐渐减少液化石油气用户,燃气普及率达95%,管道气化率达60%。 二、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通常,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要建多大是由城镇人口的规模决定的,能建多大则是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要确定我市城市基础建设规模,

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 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能源、基础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一、近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 我国政府重视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加大投资力度,有利的促进了市政公用及设施的发展。据统计2000-2009年全国城市公用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从1891亿元,增加到9039亿元,十年间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平均为5.86%,近年来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得到了较好贯彻。但总体而言,投资总量仍然偏少。他介绍说,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10% 15%的比例,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3% 5%。但是,1994年2006年,我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最高为8%;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6%,最高为3.8%,均未达到合理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跟不上,城市很多应有的好功能无法得以充分体现,城市交通拥堵、内涝等情况比较明显。各地已经意识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必须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和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看,今后5年,仍然是市政公用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会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宏观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传递的强烈信号、各地普遍没有偿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都让人们可以看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孕育无限商机。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规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规划内容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在7万亿元左右。继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效率,力争到2015年,36个大中城市的管网覆盖率达到100%,设市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平均达到85%;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3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对市政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指导监管,全面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力争到2015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全国铁路、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也将继续加大。国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的对策与建议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黄石市城市建设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当,维修不及时,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黄石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主观上政府和居民未能对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共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规划。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生活质量 一、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运行和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良好能为居民创造优美而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因为各种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1)黄石水电供应与邮电设施较完备,虽基本满足居民对其需求但仍需改善 在问及居民家中的水电供应情况时,仅有%的居民选择了经常中断,供应不及时;另有%的居民选择了偶尔中断,但很快就会供应;%的居民表示水电从不中断,按时供应。由此观之,政府在水电设施和邮电通讯建设两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居民基本满意。但是,又因为水电与邮电设施在居民的生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其建设完备是打造居民良好生活

的基石。因此,应该继续深入推进在次两方面的设施建设,做到万无一失。 2)居民休闲方式主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 居民节假日时,选择外出旅行的仅占到%,以购物逛街(%)和到游乐园、公园、广场游玩(%)为主。但仍有%的居民选择呆在家里。其中,学生多数选择在假日去网吧、ktv、电玩城去娱乐消遣。由于黄石属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因而选择外出仅占到%。深入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因为假日来临,上述三种选择已经成为居民下意识的一种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黄石市上述三种设施较为健全。而与之相对应去郊外远足和到体育馆运动的人较少。一是因为此两种方式在小城市并不盛行,二是因为黄石市配套设施很缺乏。综合观之,黄石市居民休闲方式较少,主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娱乐休闲和体育健身设施。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居民精神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道路状况一般,反复翻修令居民不满 有%的居民认为黄石市道路平坦宽阔,交通顺畅,可以很好的满足自己的出行需要;超过一半的居民认为黄石市道路状况一般,基本上满足自己的出行需要;另有%的居民对道路状况十分不满,认为其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普遍认为这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和建议3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 和建议 *区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和建议20XX年8月以来,区政协根据国家、省、市“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及时研究解决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要求,按照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验收确认工作意见中关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内容要求,对全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整个调研过程历时1个多月,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内容涉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建设资金和结构、建设安排、规划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办法、建议等。 一、我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整合社区,打好基础。城镇社区一般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陂区相继完成撤县建区、撤镇设街、撤村设居工作,我区大部分社区始建于最近几年,有5个社区是新建的,有11个社区是村改居。近几年来,我区根据中办发[20XX年9月份,全区居委会改社区的整合工作,在依据历史习惯、文化风俗、自然界限、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结合小区、单位、板块等因素,已全部整合到位,新型的社区居委会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区现有社区居委会43个,总户数55684户,总人口178968人。

(20XX年底,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我区先后进行了社区划分、组织重构、建章建制等方面的工作。乡镇规模调整后,为了加强社区对撤并乡镇所在地集镇的管理和建设,对社区的管辖范围、服务对象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又重新设立了党总支;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由乡镇体制改革分流干部中充实一部分干部到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增选了社区居委会成员,选准建设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建立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负责协调联络驻社区站所、企事业单位参与集镇管理和建设。同时,明确了社区发展经济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领办经济实体,发展社区经济。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社区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且探索出了一条撤并乡镇集镇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使被撤乡镇国有集体资产得到了保值增值;而且继续保持了集镇的繁荣与稳定。 (三)狠抓创建达标,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硬件和物质平台,是居委会改社区工作的切入点。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办公、服务、活动用房等建设,在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位及社区居民、单位结构等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拓展社会各界的投融资合作、捐助,在新建、扩建社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主要利用原街道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调查问卷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调查问卷 发布者:墨水心yzx 11-08-16 有效答卷:50份 此问卷处于停止状态,仅供浏览,请勿填写!查看结果 关闭 您好,针对今年严重的城市内涝反映出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我们正在进行一次调查。此问卷不会涉及您的隐私,谢谢您的配合! 第1页/共1页 1. 你认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哪些内容?(多选) * [多选题] ? A.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 ? B.通讯; ? C.水利; ? D.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 ? E.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2.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方面,您觉得亟待完善的是什么(多选) * [多选题] ? A.自来水供应 ? B.燃气供应 ? C.暖气供应 ? D.城市道路建设与维护 ? E.城市交通运输畅通情况 ? F.城市排水系统 ?G.垃圾处.理与污水排放 ?H.城.市绿化情况 3. 你认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与经济发展谁更重要? * ? A.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

? B.经济发展 ? C.两者同等重要,应同步发展 4.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关于城市积水问题,管理者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吸取哪些教训:(多选题) * [多选题] ? A.如何做好暴雨预警机制,如: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在平常生活中适当演练 ? B.市政建设如何合理规划才能起到对洪水的疏通作用,而不是等到洪水堵塞 ? C.如何加强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灾难反应快慢,加强应对灾难能力 ? D.成立有关部门对灾后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良 ? E.其他 5. 在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你认为谁应该参与其中(多选) * [多选题] ? A.政府 ? B.企业 ? C.民众 6.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你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多选题) * [多选题] ? A.电视台 ? B.电台 ? C.报刊 ? D.网络 ? E.宣传品、小册 ? F.听别人谈论的 ?G.其他 7. 你认为公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是否有必要? *

最新-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精品

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1___2019年9月19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纽带的城镇,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急需加强。 性、超前性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区域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规划、水利规划等专业规划不尽完善,与城镇总体规划脱节。 由于城镇建设投资大,见效慢,资金短缺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 时有发生。 高起点科学规划,是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前提和基础。 城镇建设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应强化精品意识,使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双重价值,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使之成为凝固的艺术。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 应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搞好农田保护区、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妥善安排各行业和各项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合理勾勒框架。 规划应一步到位,并留有发展余地;建设分期实施,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规划应体现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规划一旦形成,就不仅对建设实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城镇的发展具有约束作用,不能随意变更。

坚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广开融资渠道,使城镇建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变为群众性和社会性的自觉行为,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支持,重点争取交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改水和绿化建设资金,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城镇建设。 在保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的前提下,支持开发企业建设商品房对外销售,培育城镇房地产市场。 对广场、绿地、灯箱、雕塑、公厕、垃圾池等社会公益设施通过向社会招标承包或拍卖冠名权、登载广告等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从而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公开拍卖土地。 在出让方式上,因地制宜,可以拍卖生地后开发建设,可以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拍卖熟地,也可以综合承包开发。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投资兴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外地客户进镇建设。 用好用活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杠杆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资,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 组织城镇干部群众进行义务劳动、以劳代资等活动,搞好城镇公益事业和环境绿化美化。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实行严格管理手段,进行全方位管理。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城镇管理领导分工、部门协调、定期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并对管理队伍定期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格在规划统一指导下,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一枝笔,不准乱开口子,杜绝违章建筑,取缔违反规划随意建设的建筑。 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和质量管理,坚持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理制,加强工程质量的督促检查。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第8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8.1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1.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和 范畴 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 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设施、产品(服务)和 产业三种形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 件。 3 城市公用事业一一自来水、电力、煤气、公共交通、通讯 —市政 工程设施一一道路、桥梁、隧道和下水道等 城市基础设施 (生产性基础设施) - 城市事业设施 公共的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 — V (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2、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城市公共设施

(1)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 (2)供、排水设施。包括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设施;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系统;污水、废水和雨水的接纳、输送、净化及排放系统;中水供应系统等; (3)交通设施。包括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内部交通设施两部分; (4)邮电通信设施。包括邮政设施、电信设施、电视和广播等; (5)环保设施。包括绿化、园林、垃圾收集和处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等; (6)防灾设施。包括城市防洪设施、公共消防设施、防地震设施、防止地面沉降设施、人民防空设施以及防风、防潮设施等。 3、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1)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其开发利用形式主要为地下铁道、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城市共同沟、各种地下库房和人防设施等。 通常将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为:地下30 m以上浅层,地下30—100m中层和地下100m以下深层三个层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的血管·排水设施【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快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更美好、更快捷方便的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中小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看到城市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与现阶段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仍然还存在着差距,城市基础设施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的“城市内涝”“城中看海”的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严重危害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的事件呢?为什么大量雨水会囤积在市区排不出去?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城市内涝排水设施 一.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我们知道随着全球气候 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干岛、湿岛、热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使现在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好,原来的土路都变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每当遇到暴雨,,整个城市的渗透性也就变差了,雨水无法渗透下去,雨水大量在道路聚集,形成局部内涝。加上城市绿地的面积被住宅用地占据而越来越少,导致绿地所具备的滞水作用也减弱了,所以城市内涝变得更加严重。 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量人口的聚集肯定会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又是工业聚集区,同时也会带来大量工业垃圾,不管是生活垃圾还是工业垃圾如果管理不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造成垃圾乱丢,遇到下雨,随水流动,飘到雨水出水口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有时雨水排泄口被当作为垃圾口,有的居民将垃圾杂物倒入雨水排泄口,因为管理不善,雨水口内的杂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遇到雨势较大的天气,雨水不能正常泄入排水管沟,由此造成地面局部积水,慢慢发展成全城内涝。所以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只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指标,还要努力去教育提高普通百姓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他们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身边的环境,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成为发展最快、经济增长最迅速、最美丽的家园。 二城市内涝造成的严重后果 7月21日,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势之强大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 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彭文静 学号:201260130103 班级:英语1201班 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胡建国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但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功能衰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效率低下, 投融资已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适用性的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开拓思路,从各个城市的角度考虑,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性,进行融资模式的设计和选择。文章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整个城市的经营中并结合各种融资手段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尤其是中小城市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也从国家开始向外商和民营企业开放,开放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三方共同参与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主体。改革开放后,投融资改革开始了渐进式的民营化、多元化发展。当前,各级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模式。然而这种种情况下仍然有一些问题。 1.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投融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采取的是以地方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办法,主要依靠政府以自身所掌握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他的投资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对所建成的基础设施往往也由政府经营,对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采取低价使用或无偿使用的政策。尽管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国家预算内投资对基础设施资金的满足率将逐年下降。由于自身资金不够,具体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主要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资金缺口。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且预期收益不高,再加上价格扭曲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基础设施项目对商业性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虽然还款期限较长、利息率较低等优惠条件,特别适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但由于总量有限,同时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稳定性难以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融资手段亦显得相对单一,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迄今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市政债券可为地方政府的城建融资提供一条稳定的渠道,使政府通过市场的方式,低成本、长期地筹集建设资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必然造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第8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8.1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2、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1)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2)供、排水设施。包括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设施;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系统;污水、废水和雨水的接纳、输送、净化及排放系统;中水供应系统等; (3)交通设施。包括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和内部交通设施两部分; (4)邮电通信设施。包括邮政设施、电信设施、电视和广播等; (5)环保设施。包括绿化、园林、垃圾收集和处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和治理环境污染等;(6)防灾设施。包括城市防洪设施、公共消防设施、防地震设施、防止地面沉降设施、人民防空设施以及防风、防潮设施等。 3、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1)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 的空间,其开发利用形式主要为地下铁道、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城市共同沟、各 种地下库房和人防设施等。

通常将地下空间竖向层次划分为:地下30m以上浅层,地下30—100m中层和地下 100m以下深层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地下空间有不同的用途:浅层 设置共同沟敷设地下管网;中层修建地下 街、停车场等;深层建地铁等。 一个城市的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一般是城市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百分之 四十。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发 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 率,对于扩大城市生存发展空间也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在 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共识——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效益 ①有利于节约土地,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 利用。 ②有利于改善环境,促进城市的美化。 ③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④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能源。 ⑤保持良好的气候条件。

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问题

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问题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 __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正在进入城市化建设加速时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规划,重投入轻管理"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城市对本市的条件、需求和节奏还没有正确认识,就盲目兴建各种工程,造成投资过热,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效率低下。 一、建设效率低下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一个城市的全部资源不仅包括土地、能源等自然要素,还涵盖了资金、人才、丰富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不少城市大兴土木,盲目求新。一些城市更是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造就了大量的 "半拉子"工程,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每建设一个工程,都是 "先搭台、后唱戏",组建一个项目管理班子,这种"谁使用、谁建设"的方式违反了经济规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建设过程申,有些城市为了眼前利益,对历史文化遗产未进行有效的保

护,致使这种不可再生资源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重复建设。由于缺乏长期规划,对同一工程进行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出现,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如一些以旅游为发展方向的XX为了美化城市形象,对街道进行大面积翻修,并安装了漂亮的霓虹灯,但不久却发现这些现代气息浓郁的路灯似乎破坏了XX的古朴气氛,与城市整体形象不符,于是只好进行二次改造。城市职能部门的分工不明,也造成了不同单位对于同一基础设施的重复提供。另外,沉淀成本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一般而言,政府做出一项决策时,必然会考虑到沉淀成本,即以前投资的货币、努力、时间等,这些都会对当期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假若不考虑这些投资成本,它们就将成为一种资源浪费,而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浪费资源的――这也正导致了一批无实际用途或用途不大的公共产品的出现,造成了重复建设的问题。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也是重复项目出现的原因之一。由于地方政府是多层级的,决定了市场分割亦是多重嵌套的,每层级 "行政区经济"中都包含着一系列的小"行政区经济"。这些层层分割的政府之间往往出于政绩竞争或其他原因的考虑,对同一地区或项目同时投资建设,从而导致了不少"城中城"的产生。 (三)项目建设周期过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