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建设

2011年国考申论预测卷一城市群建设

更新时间:2010-10-14

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预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申论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于今年9月表示,城市化方向要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中国没有办法走分散化的城市化道路。以后优先开发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三个特大城市群,重点发展八个大城市群。在城市化空间布局上按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区、边境口岸城市、点状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五类考虑,实行有区别的城市化方针。

我国目前已经确立的特大城市群包括: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大城市群包括:哈长地区,闽东南地区,江淮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

以城市群为基础的“城镇化”提法与以往的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提法相比,其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的城市群中的小城镇往往承担大城市的特定服务,有较多的就业岗位,因而才

对外来人口具有吸引力;而绝大部分小城镇无法承担大城市特定的服务,对外来人口没有吸引力。以新的“城镇化”内涵代替旧的“城镇化”内涵正是基于此种考虑。优先开发三大城市群,三个城市群将各自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此,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三大城市群产业布局的影响,产业升级换代以及产业转移速度也将加快。因此,关注三大城市圈的特色优势产业,挖掘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潜在投资机会是关键。

2.从联合到融合,中国城市发展正步入崭新时代。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使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核心和枢纽功能。世界上的城市群无一例外的都是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运行的核心区,这些地区集中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在国家政治、经济、金融、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群是先进工业与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作为行政、科研、技术和多种工业集中分布区,具备发展先进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基本条件,是技术进步的发源地。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区域综合功能和工业协作优势。城市群内的城市有多种功能,相互之间构成一个具有强大综合功能的有机体。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控制中心城市盲目增长。城市群具有将中心城市强烈的增长、扩散能量向周围中小城市转移的功能,使城市体系向更为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3.2009年,国务院连续批复和出炉了12个区域规划。今年5月,酝酿多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由国务院批准实施。8月25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等中部六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专家分析,发改委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城市群”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把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形成产业,在促进城市全方面发展的同时,还能以城市为“抓手”,发挥对城市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未来1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群加速成长的关键阶段。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集约发展,城市群、城市圈将是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式。

“毫无疑问,中国的城市化无疑是要走大城市群的道路,依靠中心大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樊纲口中的这个“大城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而可能是宁波、厦门、武汉、绍兴这些现在的“中小城市”,通过人口的不断涌入,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它们将成长为未来的“大城市”。

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发展大城市、促进城市集合发展,是在土地约束下推进城市化的有效途径;而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大城市、大都市的经济聚集度。

北京拓维研究院院长王毅认为,区域合作发展将成为“十二五”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做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衔接,促进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完善,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强大助推力。

4.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蓝图,并

提出了加速一体化建设的概念。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六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市场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逐步建立健全区域性市场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此外,还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

中部崛起采用以六大城市群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的方式,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看来,主要是因为中部地区具备了现有的两大发展条件。一是中部六省的各城市群核心城市现有规模已经具备了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区域发展的条件;二是中部地区正在逐步承接东部有关产业的转移,这为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

5.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施祖麟向记者表示,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也面临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资源要素整合有限、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对记者表示,城市群发展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低碳理念,避免重入“生态换经济”的陷阱。

6.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可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部六省城市群想要通过自身发展带动整体发展,继而形成中部合力推动发展,必须解决以下问题:首先,六省都会共同面对行政体制限制的问题,如果不打破行政体制的地区限制,将不利于地区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其次,城市群的扩张,在带动工业化的同时,可能会带来城市快速发展中公共服务体系欠缺、工业污染、土地供需矛盾等问题。

王可侠认为,未来需要通过有序规划、产业高起点发展和合理扩张,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更要在体制改革、政策引导、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上下功夫。

此外,如何抓住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机遇,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也是中部城市必须抓紧思考的问题。《指导意见》对此提出,要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加大在贷款、用地指标等方面的支持;设立若干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完善投资环境。

7.今年4月举行的首届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就放大东北大城市群“同城化效应”达成一致意见,宣布共建东北大交通体系,构筑海陆空联运物流大通道,力争实现货运的无缝连接和客运的零距离换乘,使各城市群内部进一步压缩“距离差”,建成一小时经济圈,进而推动东北地区形成半日经济圈。

东北各大城市群在向“同城化”迈进中,并不是简单地扩张规模,而是要形成辐射力、竞争力,通过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东北三省普遍加强了城市群之间规划的科学衔接、产业的有机互补和区位的优势共享。

“同城化”不仅有效地缩短了东北各大城市的空间距离,也降低了生产要素流动费用和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了经济开放度。沈阳经济区内8个城市今年以来在公积金贷款、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等方面已实现同城资源共享,推行同等市民待遇。辽宁省政府提出,不仅要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本省的出海口,更要建成服务于整个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大连市正在研究将保税港区功

能延伸到东北三省腹地,让“同城化”促进经济一体化。

8.中国之声《央广新闻》7月1日报道,作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一条城际铁路──沪宁城际高速铁路今天正式投入运营。以下为当天节目的部分实录:

主持人:沪宁城际高铁开通后将给当地带来哪些实惠?

记者: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贯穿我国城市群最密集、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增长最强劲、发展最具活力的长三角核心区域,使上海、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形成“同城效应”,必将成为助推长三角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引擎。另外,沪宁城际高铁与在建的京沪、沪昆、沪汉蓉等高铁相衔接,大幅度拉近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时空距离,这也大幅度扩展了长三角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和生产力的辐射范围,将会有力地改变我国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格局。

在我国寸土寸金、经济总量最大、人口最为稠密的长三角区域,沪宁城际高铁作为低碳经济和绿色交通工具的代表,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带动辐射周边县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9.今年3月,在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的16个增至22个,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这两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这折射出区域内城市合作的需要。

此次“峰会”的亮点之一,就是正式把协调会的年度会议更名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明确“由各成员城市市长出席”。这表明长三角城市合作正在不断强化政府间的协调力,进一步消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核心工作──制度合作的深化。

今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制度合作,统筹协调区域内各城市的定位与分工、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衔接、环境保护、人口综合管理等重大问题,而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人”。只要哪一天“长三角人”在区域内可以真正地流动起来,就业、就医、就学、社保等资源和制度能够真正互通和均质化,那么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实力和地位,也就寓于其中了。

继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在交通、医保、金融、会展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协作和交流之后,本次会议新设“长三角园区共建”专题和“长三角异地养老合作”、“长三角现代物流业整合和提升”两个课题。由此,现代物流业、工业园区和异地养老成为区域融合新的主攻方向。

10.城市群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大运量快速通道及港口、机场等人流、物流设施建设。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复建设依然存在。譬如,珠三角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建设了5个机场,最近的仅相距27公里,最远的也仅有110多公里;长三角港口建设也缺乏统筹考虑,环渤海地区的机场、港口资源利用也不协调。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复建设不仅会带来资源浪费,而且也影响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育和完善。

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高投入,而我国的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资源过多用于城市建设,而对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视不够。

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但产业发展集中于低附加价值、低盈利率的加工组装环节,加工贸易型产业比重大,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引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超出本地财力,盲目兴建开发区和扩大城市规模。不少城市的城建投资规模是以往年份投资规模的数倍。一些城市超前建设,盲目建大广场、宽马路、摩天楼等形象工程,并通过提高土地出让金来弥补,增加了投资者进入的成本,也无形中提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一些城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城市辖区面积,但产业结构并未转型,产业支撑力明显不足。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各城市间的行政限制,在产业发展上盲目重复建设,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劳动力、资金、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壁垒还未完全消除,比如异地就业、异地贷款、异地票据结算、异地产权交易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能适应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交易成本依然偏高,制约了内部经济整合和有序发展。

在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群地区,城市人口快速膨胀,但城市就业岗位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一些地方迫于压力,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限制。城市公共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需要,比较突出的如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突出。受到收入水平限制,农民工聚居在最廉价的社区,居住条件较差。农民工难以承受社会保障费用,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很小。

随着制造业的迅速扩张,土地、电力供给跟不上需求,出现了所谓“地荒”、“电荒”等问题。生产排放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特别是水资源污染严重,形成了所谓的“水荒”问题。此外,一些城市借“修编城市规划”之机,将大量农用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特别是耕地问题日趋严重。大量占用耕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这部分人缺乏进入城市的就业技能,其长远生计受到影响,虽然一些地方推出了“土地换社保”、“土地入股”等办法,但从总体而言,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11.2009年12月,为更好地借鉴国际上城市群建设的先进经验,湖南省邀请了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数十位环保专家,以及100多位国内专家出席“城市群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城市群发展模式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议题展开探讨。

“城市群的发展会带来环保、生态的挑战,公众需要政府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资源,政府应致力于打造一个民众与政府沟通的高效平台。”美国联邦环保署前署长克莉丝汀·托德·惠特曼女士在研讨会上说。老百姓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能得到的最大利益是什么?惠特曼女士说:“城市群的发展毫无疑问地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在美国,老人、妇女、小孩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多的。”

更多专家关注着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如何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以及如何发挥市场、民间的内生力量。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薛凤旋教授致力于北美、欧盟城市群发展。他认为,一个超政府组织或机构在欧洲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机构能在区域公平、保护环境等公共事务的协调层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有些地区在推进城市群建设时,热衷把更多周边城市纳入圈中。而对于区域间如何调整、优化资源的运行效率等更关键的问题,推行力度显然还不够。”美洲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邹刚,直言城市群建设应更着力提高公共行政资源的效率。

12.日本是亚洲地区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国内最著名的三大城市群是东京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大阪都市圈。三大都市圈以及各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其中,作为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东京的城市功能是综合性的,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世界大城市。

首都东京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其他次级周边城市起辐射作用,并引导着整个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东京都市圈自成立之时起,就形成了一套跨区域的强而有力的协调机制和政府机构。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立法保证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力。中央的权力下放有利于各大都市圈中成员城市进行自主决策,使各个城市能够根据各自的地理特征和历史特点,明确城市分工,形成城市功能差异,更好地发挥各个城镇的资源优势。

第二,制定区域规划,确保城市群内战略性协作。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决策部门是在一定的宏观视角下进行的,不会出现对某个地区不利的政策,这样有效避免了决策过程中的决策主体和利益主体不符现象。其具体措施包括交通、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产业一体化与行政体制的改革等,同时区域规划强调,这些区域政策的实施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且不划分具体的城市等级,而是适用于整个城市群的所有成员城市。

第三,成立城市群协调机构──关西经济联合会。该组织成立于1946年,下设23个委员会,成员包括关西地区约850家主要公司和团体。关西经济联合体的性质是非营利性民间组织,目的是为区域内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其活动经费由会员承担。它起到了沟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作用,不仅有助于反映企业的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策的准确性。

三、申论要求

1.上级单位要求你所在的部门拟定一份“加强区域城市群发展和建设”的研究报告,请根据给定资料1~3,整理出一份加强城市群建设的背景资料,为报告的拟定做参考。(20分)

要求:要体现出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必要性或重大意义;语言简练,内容全面,表述规范。不超过350字。

2.给定资料5中说“城市群发展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低碳理念,避免重入…生态换经济?的陷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3.给定资料6中说“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也是中部城市必须抓紧思考的问题。”假设你是我国中部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为中部地区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出谋划策,拟定出一份大纲,交送领导审核。(20分)

要求:表述简明,内容全面,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300字。

4.随着各地区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市群自身的发展壮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愈加明显,也将大大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请围绕“城市群的发展”,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5分)

要求:立意深刻,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内容充实,语言规范。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1.上级单位要求你所在的部门拟定一份“加强区域城市群发展和建设”的研究报告,请根据给定资料1~3,整理出一份加强城市群建设的背景资料,为报告的拟定做参考。(20分)

要求:要体现出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必要性或重大意义;语言简练,内容全面,表述规范。不超过350字。

我国绝大部分小城镇无法承担大城市的特定服务,走分散化的城市化道路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再加上土地资源的约束、发展新兴产业和低碳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群,将城市群、城市圈作为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式,将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方向。建设城市群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市场;有利于加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融合,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和有序转移,充分发挥区域的综合功能和各自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控制中心城市的盲目增长和扩张,实现区域合作,逐步实现区域内的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壮大,使城市体系趋于有序和合理。总之,加强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

2.给定资料5中说“城市群发展必须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突出低碳理念,避免重入…生态换经济?的陷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过去,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忽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以致污染加重、灾害频发,属于典型的“生态换经济”的发展模式。如今,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壮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方式和理念,工业生产势必会再次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威胁。为了不重入“生态换经济”的陷阱,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3.给定资料6中说“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也是中部城市必须抓紧思考的问题。”假设你是我国中部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为中部地区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出谋划策,拟定出一份大纲,交送领导审核。(20分)

要求:表述简明,内容全面,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300字。

第一,政府要从宏观的角度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引进项目,稳固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注重消化、吸收、培育和再创新。

第二,在城市群内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开发园区,设立若干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

第三,积极完善投资环境,按照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定位,明确产业承接发展方向,逐步由引进低水平装配工业和加工工业转向引进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型产业,推动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

第四,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作用,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第五,加强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建立辐射全国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4.随着各地区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市群自身的发展壮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愈加明显,也将大大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请围绕“城市群的发展”,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5分)

要求:立意深刻,观点明确,分析透彻,内容充实,语言规范。总字数1000~1200字。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

城市群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我国的城市群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城市建设投资增长过快,超前建设问题突出;三是行政体制限制和市场壁垒依然存在,体制和机制有待创新;四是城市就业和公共服务跟不上需要;五是土地、能源、交通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无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作用,我国城市群的地位都日趋突出。因此,城市群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区域性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发展对策。

第一,要加强区域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协调和约束作用。区域规划要摒弃传统的规划理念,将规划重点放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放在需要跨区域解决的重大问题上,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通过规划明确区域发展目标,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明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进行统筹安排。

第二,要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群空间结构。要注重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引导小城镇集约化发展。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统筹城乡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注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城市间的“同城化”。

第三,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区域市场发育。要深化城市间的分工合作,促进各城市扬长

避短,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关系,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培育产业集群。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人才流动和劳动力的异地就业,积极创造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条件。

第四,要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促进区域合作。应努力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运行、协调机制,设置主要着力于开展城市间横向经济合作的机构,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的横向协调机构,如区域性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等,加强城市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区域大交通体系、统一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

第五,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资源节约,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实行土地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增加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投入,加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限制高污染企业进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

城市群的崛起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市场,为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参与全球化竞争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应及早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城市群的发展,统筹考虑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发展等问题。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构想及湖北的对策 [内容提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湖北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领区”,把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爆区”,并做好积极推动四省协作共建的促进者。 2012年湘鄂赣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各省在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务实合作,取得初步成效。面对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轮发展大潮,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怎样定位、如何推进,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近期,省委政研室组成课题组,专门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展随着安徽的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由原来的28个城市扩容至40个城市,区域面积40.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3亿,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1.16%。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62.52亿元,分别占中部的51.73%、全国的11.6%;固定资产投资43622.22亿元,分别占中部的51.04%、全国的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43.85亿元,分别占中部的49.93%、全国的9.9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0.65亿元,分别占中部的49.04%、全国的4.32%。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宏观大势正在形成。从经济发展梯度推进规律来看,我国宏观区域发展的纵轴正从东部沿海发展带向中西部发展带推展,横轴正由新欧亚大陆桥北部发展带和珠江沿线南部发展带向长江沿线隆起,长江中游承东接西、贯通南北的地理区位,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的战略地位作用、经济板块效应开始凸显。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打造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培育增长极,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成功实践。30多年来,国家几乎是每隔十年培育一个新的核心增长极,第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以深圳特区为平台打造的珠三角经济区,第二个是上世纪90年代以浦东新区为平台打造的长三角经济区,第三个是本世纪初以滨海新区为平台打造的环渤海经济区。未来10年,从内需拉动战略考量,国家极有可能在中部地区培植新的增长极。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国家相继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地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都提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从党的十八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方略来看,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符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执政思路。可以说,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宏观大势已成。我们应当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积极促成这一趋势的快速到来。 (二)空间结构日渐清晰。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四个组团城市群环长江沿线分布,呈“一心三角、两轴环状、四核四圈”格局。“一心三角”,即:从地理区位来看,武汉分别距南昌258公里、距长沙287公里、距合肥323公里,均在3小时车程范围内,表现出典型的以武汉为外心,以长沙、南昌、合肥为顶点的“三角形”空间结构特征(因之,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二轴环状”,即: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武汉—岳阳—长沙—南昌—九江—合肥—武汉之间通过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内河航道形成的“环状”交通路网。“四圈四核”,即: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分别为武汉城市圈(本文的武汉城市圈除包括原来的“1+8”以外,还包括长江沿线的宜昌、荆州、荆门三市)、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四大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增长极(见表1)。(三)发展共识逐步达成。近年来,经湘鄂赣皖四省合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逐步形成共识。一是高层共识。2012年12月28日,李克强同志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长江沿线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演变过程与中国城市群的发展 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的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在一个区域内,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城市便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已经成为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主导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莫衷一是,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所谓的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式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但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城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城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是指在一条交通干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京滨、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嬗变过程。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秦尊文,汤鹏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湘鄂赣皖四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两个角度考察长从交通、产业、市场和区域等不同角度,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所开展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实践方面, 的实践。理论测度方面,选择中心职能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引力模型考察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中心职能度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特征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圈层结构;经济联系强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心性;城市流;引力强度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1003-847710-0052-05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融合”而成。2013年初,安徽皖江城市带要求加入,由此范围涉及到四省。研究所涉及城市间的经推济联系,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度,对于优化空间策略、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经济联系的实践分析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一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体化” (一)交通一体化方面。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负2012年2月, 责人达成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共识,并建立协调机制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进程。2012年7月,四省建立了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定期分析四省水运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规划实施情况,研究解决水运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四省率先进行交通联合,也率先取得成效。以九江大桥区域为例,过去,由于受江西九江大桥设计通行能力的硬限制,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的畅通受到严重制约,九江大桥区域成为中国南北第一“堵点”。鄂赣皖高速公路黄梅区域省际联动应急机制应运而生,2012年 实现了跨省多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实施省际联动后的春运、清明、五一等特殊时段,鄂赣皖省际未发生长时间、长距离、大面积的车辆滞留情况,呈现出“堵点不再堵、高峰不集中无滞留”的全新局面。见峰、 (二)产业一体化方面。 2012年,湘鄂赣三省有关产业主管部门分别签署了一湘鄂赣三省科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或发展共识。3月31日,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厅在武汉签订4月12日,湘鄂赣三省经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5月4日,三省农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2月10日,三省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旅游业合作协议。4月18日,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汉举行,达成了《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和一揽子工作方案。同日,中国中部“中三角”演艺联盟在武汉剧院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产业合作也从三省扩大到四省。2013年5月12日,“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专技学习《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试题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 回答正确 2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 回答正确 4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 回答正确 5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 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 回答正确 7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荆州机遇 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共31个市。荆州跻身其中。 城市群是由不同等级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联合体。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密切。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经济“第四极”。跻身长江中游城市群,对荆州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更好更快融入全国经济发展版图意义重大。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31个市。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开放合作等多个方面。4月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优势何在 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五大合作基础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历史渊源深厚,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交通条件优越,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经济实力较强,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城镇化基础良好,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合作交流密切,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 如何发展 四大战略定位、两大发展目标 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

全文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作者:————————————————————————————————日期: 2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背景 (2) 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三节重要意义 (3) 第二章总体思路 (4) 第一节指导思想 (4) 第二节基本原则 (4) 第三节战略定位 (5) 第四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 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 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 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 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 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

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 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 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 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 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 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 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 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 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 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 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 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 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 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 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 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组合和功能 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原城市群范围 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1.长江中游产业优势明显 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同事具有颇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 5 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 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 家,从业人员 32.88 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 2 个国家级和 1 个省级高新区,10 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2.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 78 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明显 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一体化”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中部四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更好的研究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对长江中游城市中四省在协同发展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12年前,个省份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增幅差不多,就在2012年各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各省经济发展增幅明显提高,课件协同发展对各省总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表1可以看到,四省第一产业在协同发展后的增幅都有一定的下降,这很可能由于协同发展后,交通的便利化以及政府的产业一体化使得个省份的从事工业的劳动者进入其他省份的其他产业,同样各省份的第二产业增幅也有一定的下降,但各省份第三产业都有着一定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以及一些特征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发展条件: (一)产业特征 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2010 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拥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制造业集群。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并在光电子、重型机械、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其中,武汉城市圈的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石油和盐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支柱行业;长株潭城市群在工程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和技术优势;环鄱阳湖城市群新型制造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颇具特色和实力。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5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家,从业人员32.88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2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高新区,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主要优势产品各有特色。比较2010年鄂湘赣三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前十位主导产品中,鄂湘有5种不同类产品,鄂赣有6种不同类产品,湘赣有4种不同类产品。湖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农业氨磷钾化肥、硫酸、化学农药原药、汽车、纯碱、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纱、布、卷烟共10种;湖南占全国比重5%以上的工业产品有:卷烟、化学农药原药、农业氨磷钾化肥3种;江西工业产品占全国比重均在5%以下,占比较高的工业产品有水泥、硫酸、粗钢、生铁、原盐等。三地虽然共有一些主导产品,但仍存在结构性差异,湖北在汽车、平板玻璃、房间空气调节器等产品上有明显优势,湖南、江西在原材料生产方面有较大优势。 (二)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7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存在的问题 (一)单个城市群的经济总量还较低,其经济密度远低于沿海三大城市群 与东部相比,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单个经济总量均较低,2010年四者相加的GDP为4.3万亿元,刚刚超过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平均经济密度只有1081万元/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长三角的16.9%、珠三角的15.7%和京津冀的50.2%。2010年武汉天河机场(1264万人)、长沙黄花机场(1381万人)、南昌机场(534万人)、合肥骆岗国际机场(440万人)客流量远低于广州新白云机场(4523万人)、上海浦东机场(4144万人)、上海虹桥机场(3311万人)和北京首都机场(7867万人)。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

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背景 (2) 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三节重要意义 (3) 第二章总体思路 (4) 第一节指导思想 (4) 第二节基本原则 (4) 第三节战略定位 (5) 第四节发展目标 (6) 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 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 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 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 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 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 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

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 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 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 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 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 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 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 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 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 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 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 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 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 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 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 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 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 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 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 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

第二节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 第三节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 第九章规划组织实施 (41)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41) 第二节强化督促检查 (41)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目录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2)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2)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5)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6) 3.1区位优势突出 (6) 3.2交通条件较好 (7)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8)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9) 3.5产业布局合理 (9) 3.6金融环境宽松 (10)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10)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11)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11)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11)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12)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3)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14)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 地理背景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以下主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分析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自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现代城市研究》2009年第2期 摘要: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开发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资源要素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不断向各级规模的城镇集聚,许多小城镇升格为城市,中小城市演化为大城市,大城市演化为特大城市,城镇的规模与数量和城镇的空间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城市群体化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大批城市群,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有关城市群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只有对所要研究或要规划建设的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或对策与措施。 1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 国外学者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研究起步较早。以戈特曼的研究为例,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对区域人口、产业、空间及城市生活方式等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把纽约都市圈的形成和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孤立分散阶段(1870年以前)、城市间弱联系阶段(1870—1920年),大都市带的雏形阶段(1920—1950年)和大都市带的成熟阶段(1950年以后)。比尔·斯科特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刘荣增将城镇密集区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发展、过渡发展和相对成熟三个阶段;王成新、姚士谋综观国外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区域差异,将城市群发展大体划分为初始、发育、稳定和成熟四个阶段。方创琳等将城市群按发育程度把我国城市群分为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如呼包鄂城市群;快速发育阶段城市群,如武汉城市群;发育成熟阶段城市群,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趋于鼎盛阶段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鼎盛阶段城市群。张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内的复合式扩展阶段等四个阶段。官卫华、姚士谋将城市群按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还有将城市群按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高级发展阶段、中等发展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前期阶段。 以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划分视角,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包含着以下几个共同点:①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

相关主题